第一篇:以产业项目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项目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强调,要以更加积极的“保”来促进“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重大产业项目是稳投资、稳增长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徐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项目“765”计划,严格落实“六项制度”,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提供了强力支撑。
突出目标导向,树牢“项目为王”理念 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投入才有产出。近年來,徐州聚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制定年度“765”计划,确保每年至少签约 700 个、开工 600 个、投产 500 个产业项目,在全市形成了铺天盖地抓招商、上项目的态势。产业项目连续两年实现量质双增,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充沛动能。一是分类明确标准。根据产业类型科学确定项目标准,明确列入“765”计划的工业项目为投资 3 亿元或 3000 万美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 1 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 5000 万元以上的准入门槛,既树立了招大引强的导向、保证了项目体量,又充分考虑到各类产业项目实际投资情况。根据项目阶段分别划定达标“底线”,签约项目须签订正式合同,并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开工项目须报建手续完备、签订施工合同、施工队伍进场施工;投产项目、工业项目主要产品须具备生产条件;服务业项目须正式运营,既有效过滤了虚假项目,又实现了项目推进“跨前一步”,引导全市上下形成了“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浓厚氛围。二是分级量化任务。坚持层层压紧责任、层层压实任务,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将年度“765”计划分解到各县(市)区,明确每个板块签约、开工、投产产业项目指导目标,鼓励各地各显神通、大干快上。按照“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三季度达序时、四季度抓收官”的思路,将年度“765”计划任务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排定时间节点,逐月对标对表,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形成了项目新落地一批、新开工一批、新投产一批的接续推进良好态势。三是分层列入盘子。注重把好项目的科技含量、投资体量和投资方向。在“765”计划项目中,优选年度投资 5 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重大产业项目库。精选龙头型产业项目列为市领导包挂项目,遴选符合条件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进入技改升级项目。同时,将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列入“三乡”工程项目库,优先办理各项手续、保障要素需求,重点重抓、全力推进。在“765”计划的推动下,今年以来全市投资 5000 万元以上项目同比增加 676 个、总数达 1359 个,带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4%,增幅居全省前列。
突出效果导向,聚焦产业链推进靶向招商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徐州积极转变招商思路和方式,围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着眼关联“左右”和供需“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促进项目数量、体量和层次不断提升,从源头上实现了产业结构调优调高调新。一是深度研究,提升招商针对性。加强产业研究分析,编制市县两级产业图谱,及时更新产业链的延伸、叠加、分岔和重组等情况,为开展强链、建链、延链精准招商提供了“全景照”和“线路图”。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编制产业链项目招商清单,让领导干部和招商人员“按图索骥、照单上门”,实现从撒网式招商到靶向式招商的转变。特别是制定出台全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意见、专项扶持政策以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整体产业定位、18 个发展领域、重点推进举措和年度目标任务,为产业链招商指明了主攻方向。二是集中发力,提升招商精准性。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靶向实施链式招商,着力提升产业项目“含金量”,为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积聚起强大后劲。注重招大引强,强化“招商引资 1 号工程”地位,瞄准世界 500 强、国内 500 强、行业 50 强企业,成功落地了一批投资“大块头”项目。注重招新引高,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和新基建集中发力,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成功签约了一批产业层级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双高”项目。注重招才引技,依托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成功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创新人才和团队。上半年共签约各类产业项目 439 个,完成年度任务的 62.7%,注册落地超 200 亿元项目 1 个、超 50 亿元项目 8 个,注册落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到 225 个,占比 51.3%。三是主动靠前,提升招商实效性。疫情发生以来,大力探索“互联网+招商”新模式,采取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形式,引入网上签约项目 141 个、总投资 709.1 亿元,实现了招商“不见面”“不断线”。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更加注重采用领导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形式,开展精准定点招商、敲门招商,专人专班深谈跟踪推进,专门专项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项目招引取得丰硕成果。发挥“云招商”、网络招商作用,加大外资招商,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放大“二期效应”。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不含房地产)完成 10 亿美元,顺利实现“双过半”。四是重奖激励,提升招商积极性。坚持在招商引资中考察干部、锻炼干部,构建常态化、专业化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招商人员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建精育强一支专业化招商人才队伍。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和系列激励政策,研究设置了招商引资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奖项,切实在全市树立起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真正使招商人员思想有压力、招商有动力、工作有活力。
突出需求导向,创新制度优化项目服务 针对项目建设全流程,探索形成精细的制度化安排,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保障力度,构建科学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一是领导包挂项目制度。对每一个列入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盘子的项目,都明确一位包挂领导,由其负责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推进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人、精准服务。二是月度汇总交办制度。由市重大项目办联合政府督查室分条线按月调度项目完成投资、形象进度、开竣工等情况,重点梳理存在的难题并明确责任单位、交办内容、解决时限,形成问题清单迅速交办,及时搬开阻碍项目建设的“绊脚石”。三是分管领导月度会办制度。对不达序时的项目,以及项目建设中需要市级层面协调会办的事项,于次月初由分管市领导或包挂市领导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集中会办,逐个项目研究针对性措施,确保项目尽快赶上进度。四是季度联合督查交办制度。由多个单位成立联合督查组,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 10 日至 15 日,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开展督查考核,汇总相关情况并向全市通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责任单位进行交办、督办,督查考核结果计入年终考核总成绩,有效促进了对标找差、以季保年。五是市主要领导季度调度制度。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按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对进展偏慢的项目逐一“过堂”,通过“解剖麻雀”找准制约因素、找准责任主体、找准推进措施,督促有关单位按序时、按节点完成任务。必要时,主要领导带领相关负责人奔赴工地实行现场办公,真正做到盯着抓、抢着抓、追着抓。六是项目季度观摩点评制度。在全市按季度开展重大产业项目观摩点评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坚持看新不看旧、看大不看小、看高不看低,保证观摩的项目个个都是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做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观摩后,主要领导进行集中点评,倒逼项目加快推进。通过观摩点评形成“打擂台”的竞争态势,比出项目进度、比出工作能力、比出优良作风、比出克难本领,营造项目建设“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第二篇:*县以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纪实
规划为龙头让农民唱主角以产业作支撑
山东省*县立足实际,创新思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以规划为龙头,打造一流人居环境;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型农民;以发展富民产业为支撑,建设新乡村,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农村建设新路,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
展工程、民心工程。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县是一个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县,近两年来,该县紧扣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七个强力推进,实现七个全面提升”,招大商、引大项目,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该县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5年初,县委书记尹长友就提出:奔小康,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大头。现在,*县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新阶段,今后县委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新的执政理念全面提升“三农”工作,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让最广大的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为实现这一转变,*县正式提出了“新乡村建设工程”的工作思路,并排出了20个专题调研课题,抽调专门干部,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策。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县委又多次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制订“新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审议,五易其稿,去年5月,我县出台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新乡村建设工程”的意见》。《意见》以“健全组织、促进发展,整治环境、塑造文明,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为主要内容,统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与之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相吻合。
“实现新跨越,不单单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多是一个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县委书记尹长友坦言:“坚持农民为主体,进行分类指导,建立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认识的超前性,决策的科学性,全新的发展理念点燃了农民前所未有的热情,引领着*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规划催生新乡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改变农村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针对*县农村山区多、平原少的实际,*县在规划中按照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规划思路,根据“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标准,村落建设做到以乡镇为中心,县乡公路为轴线,充分考虑区位、地形、生态、耕地、环境等因素,综合规划山、水、田、路、村落、住宅及乡镇企业的布设,高标准、高起点地绘制蓝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县以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工程为载体,全面提升城乡道路、供水、绿化、交通等建设的整体水平,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让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过上了有品位、讲情调的宽裕生活。我县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以农户庭院为依托,通过建设户用沼气池,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积极组织农民适地造绿,在村庄周围、村路两旁、庭院内外植树种草,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善长期以来农村街院卫生差的状况。同时,按照“六通”“八建”的标准,加快实现村村通路、讯、自来水、科普、有线电视、客车,建立村级监控室、图书室、卫生室、治安室、调解室、计生服务室、农技室和政务公开宣传栏,创造出“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跻身全省文明村的朱田镇宁家沟村。披檐、粉墙黛瓦,青山绿水间,别具一格的山区小康楼分外扯眼。村民孙玉忠说:“以前,村外垃圾堆包围,村里生活污水沟萦绕。现在,煮饭用沼气,喝上自来水,厕所水冲式,俺们的居住环境哪儿比城市差!”
如今,在*县农村,从平原到山区,新农村建设渐次推进,渐入佳境。目前,全县农村建沼气池1239个,硬化村庄街道1500多公里,绿化道路和庭院37万平方米,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
注重实效农民唱主角
彰显农民的创新精神,让农民的主体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有这样一组镜头:
5月21日上午,探沂镇柴卜庄村村委正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今年村里如何进一步搞好街道绿化。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村民纷纷争着发言。村民代表罗宝胜高兴地说,“现在村里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叫我们这些村民代表参加一下,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也都非常珍惜当家作主的机会,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
其实,柴卜庄村只是我县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我县乡村,小到街道整治,大到农民生活楼建设的集资,所有和农民相关的规划、决策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县新农村建设总的工作原则是“政府引导,农户为主,社会参与”,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民自治机制的民主管理方式,调动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规划引导、稳步分批推进,使农民产生改变自己环境、增加自己收入的强烈迫切的愿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做到分类指导、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命令,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不将新农村建设搞成“形象工程”。
只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强有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带出一个小康村,富裕一方百姓。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县按照建设“双强”党支部的标准,培养、选拔和使用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使之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在新农村建设中,*县通过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作为准则,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品牌培训打造新农民
5月2日,*县职业中专实训基地中,40多名学生正在认真地练习电焊操作。校长赵连运告诉笔者:“我们除了开设机电一体化、电子等专业,还急社会所需开设礼仪、焊接等短期专业培训班。这个焊接班就是应苏州和上海合作单位需要刚刚开办的,一个月后这40名学生就会去工作,月工资1500元。”
据了解,像职业中专一样,现在,我县已经有67家职业学校成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摇篮。其中,作为*县职业教育的龙头——青岛理工大学蒙山职业学院就是由该县与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华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据了解,该院是山东省第一家在县级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道路与桥梁、民用建筑、工程机械、计算机、外语等本科专业,今年下半年就将面向全省招生。
“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新衣服不等于新农民。”县委一班人认识到,只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才是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深谙此中道理的县委书记尹长友提出,“改变农村面貌,关键要提高农民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重在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为此,我县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全县65%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目前全县民营业户达29100户,其中民营企业6450户,从业人员26.5万人;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100户;新增私营企业150家,全县民营经济完成生产总值196.8亿。此外,该县还有在外务工人员14万人,有128家劳务合作用工单位,年劳务收入10亿元。
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我县充分发掘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闵子骞的“孝”文化、颜真卿的“忠”文化和王雅亮的“廉”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注重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村庄、精神文明示范一条街、“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四在农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革除陋习,创造安定祥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南张庄乡武家汇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修建村里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把钱投入到农业生产和上工业项目上。目前,全县十星级文明户达到8万户,90以上的村建起文化大院,青壮年农民培训率达到90以上。
产业支撑农民变老板
在我县农村,蓬勃兴起的农村工业化令人刮目相看: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按月在企业领取工资;以一项主业为主的加工小区成方连片,厂房鳞次栉比,机器轰鸣;与此相对接的一个个“农业车间”内,欢声笑语,新型农民正在收获新的希望……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县,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时时涌动着盎然春意。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自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与实干。县委书记尹长友高兴地说:“工业化已成为全县农村新的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生机和活力。”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富民产业。近年来*县根据各乡镇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经济基础和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特点,将18个乡镇划分为“四片区”的主体功能区,对各功能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布局,以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聚集,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以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凸显小城镇的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在推进工业化中优化农业结构,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新思路,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县”,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经济效益。*县中植油脂有限公司就是该县通过科学论证,择优选定的“龙头”型花生加工企业和对口生产基地。该公司通过经济合同下连基地农户,上连国内外市场,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做到了以销定产,也把农民、科研、推广和市场连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优花生卖优价、优价促高效的目的。在中植油脂有限公司带动下,*县优质花生开发规模已达到30万亩,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优质花生产业化开发格局。目前,和中植油脂有限公司一样,全县有10多家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辐射和牵引15万农户参与结构调整,形成了打造县域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高平台。正因为这种正在普遍形成的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关系,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也进入了一个新层次。全县已经形成了以板栗、核桃、瓜菜、丰产林四个“十万亩生产基地”集中连片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瓜菜面积达到30万亩,板栗25万亩,丰产林30万亩,金银花25万亩,种植烤烟4万亩,核桃10万亩,建设了25万亩中药材基地。
如何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让农民尽快走向富裕奔小康?*县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从组建新经济组织入手,着力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该县结合各乡镇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新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产销联营,技术互助,信息共享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100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76个,带动农户7.14万户走上致富路。
“你发展我铺路,你创业我服务”,*县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鼓励农民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放开投资领域,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手续,为农民自主创业拓辟绿色通道。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挖掘民营资本的巨大潜能,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农村工业化发展大潮的推动下,我县广大农民的创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大批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农民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大老板”、“农业工人”。新桥镇东朱汪村农民王洪勇投资办起甲醛厂,成为拥有30名工人的个体小老板,年收入近百万元。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又通过招商引资,使该村民营企业由17家发展到117家。他说,村里有“本事”的农民都成了小老板,还没有创办自己企业的农民则在本村打工,月收入也在千元以上,上千人的大村找不到一个“真农民”了!
*县探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说明,要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县将“新乡村建设工程”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统一起来,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绘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从而使“新乡村建设工程”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因此,制订一个融合传统观念和科学理念,既讲现代化,又讲地方特色的科学规划,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县看准一点: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事,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可以说,紧紧依靠农民群众,确保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这是新农村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三是坚持典型带动。在普遍动员、全面展开的基础上,*县着力抓好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示范作用强的100个示范村庄,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措施、创新方法,确保全县“新乡村建设工程”梯次推进、稳妥进行。四是构建产业支撑。*县农村地理条件、生产条件各有不同,但着力点一致——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促农增收。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县先行一步的探索说明: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农民的创造性,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新农村建设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三篇:以项目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以项目建设促粮食产业发展
——包头市粮食局行业管理科
按照我局 “138”粮食发展战略要求,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项目建设上我们坚持“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研究确定一批”的原则,积极充实项目库,努力做好全市粮食流通产业的宏观引导。全市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不断夯实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基础,为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技术条件。
一、粮食贸易服务大厦建设全面启动。
包头市粮食贸易服务大厦是“138”工程中“八个服务体系”的主要承载体,该建设项目采取盘活现有土地资产,市场化运作筹措资金。项目规划占地4887.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85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6层,高度为99.5米,总投资预计9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集中全市粮食信息网络、粮油质量安全监测、粮食竟价交易服务、粮食期现货交易服务、粮油进出口贸易服务、军粮供应服务、粮食经济创业服务、粮食行政管理监督服务等8个方面的功能,对包头市的粮食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科学服务的平台,为粮食经济的宏观调控提供良好的行业运行模式。通过建设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及功能配套的粮食产业集群,逐步推进从粮食购销到餐饮的全程化产业化服务,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该项目已经全面动工,力争在201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二、粮食物流市场扩建稳步展开。
包头市是粮食主销区,物流体系建设对于保障粮食供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包头粮食批发市场现有占地11万平方米,拥有经营门店123间,商品展示陈列兼商户办公室27间,粮食竞价交易150平方米,铁路延长线1.68公里,是我市粮食、食用油的主要集散中心。通过整合资源改造扩建后,将成为自治区中西部区重要的粮食物流园区。项目投资2.92亿元,总体规划面积21.65万平方米。市场布局分为粮油交易、小食品交易、水果交易、粮油仓储、物流转运、成品粮油储备、综合服务大楼、停车场等8个区域。具备粮油现货交易、粮油竞价交易、成品粮油储备、物流配送、代理结算、信息收发、质量检验检测、商务写字等八大功能。扩建后的批发市场,经营门店将达到300户,增加仓容10万吨,年粮油交易量可达30亿斤,年交易额达40亿元。在经营运作上,将以现代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形成市场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服务周到、整洁宽松的交易环境,充分发挥标准化市场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我市农业物流园区全面创新,优化服务,规范经营。目前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开工建设。
通过培育购建包头粮食批发市场、包头粮食加工市场和包头粮食期货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我市粮食物流交易体系,为繁荣粮食交易市场,带动劳动就业,打造粮油食品安全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粮油仓储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由于近年来粮食连年丰产,粮食储备压力日渐增大。《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自治区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生产能力规划》又对现有仓容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扩大粮油储备仓容(罐容)不仅是增加储粮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粮食增产成果的基本要求。我市粮食购销企业合理调整经营布局,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粮油储备技术基础。包头市东河国家粮食储备库是我市粮食仓储骨干企业,承担着各级储备粮2.28亿斤,2008年与包头粮食批发市场剥离运行后,积极着手南海新库区建设。到2009年底,基本完成主要仓储设备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在新库区新建高大平房仓5栋,新增仓容1.14亿斤,对库区11000平方米的旧仓进行维修改造,同时新建质检中心、办公楼、器材库等配套设施,采用现代储粮技术,全面实现粮情网络化监测,总投资3000多万元。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库区面貌焕然一新。包头土右粮食购销公司等粮食购销企业也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积极进行储粮仓房新建和维修改造,全年通过新建平房仓、钢罩棚等储粮设施增加仓容1.7万吨,对旧仓仓顶、墙面进行防水保温处理,并有条件地配备粮情测温、机械通风等设备,总投资达945万元。包头油脂库抓住有利时机,在油库建设上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新增罐容1800吨,新建仓房1500平方米,总投资420万元。今后我们要抢抓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的扶持。一是推进东河粮食储备库南海库区20万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土右十万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三是筹划开展固阳百万吨薯类特储库项目。紧密围绕“138”粮食发展战略规划,提升我市粮食储备水平,在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同时促进粮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产业强市”助跑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市”助跑高质量发展
2018年,镇江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度对标苏南,深化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0亿元、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5亿元、增长6%;工业应税销售4400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5%。
比“成绩单”更重要的是,镇江确立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明确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细化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考核办法,建立招商引资“负面清单”,编制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推动政策、要素等向高质量发展聚焦。
今年是镇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要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高质量发展绝不是不发展,发展慢不等于质量高。对镇江来说,产业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还很不充分,新动能成长不够快,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发展。因此,实现以上目标,镇江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实施一批增后劲、促转型、补短板的高质量项目,确保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
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企业绿色发展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机制,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卡脖子”问题列入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重点攻关,努力做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折不扣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减税降费降成本等措施迅速落实到位,坚决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第五篇:培育高品位产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
培育高品位产业
推动高质量发展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
(2019年2月)
***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脱下国家贫困县的帽子,责任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动力也更足了。在这个***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凝心聚力、竭尽全力、巧借外力,努力培育高品位产业集群,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后发赶超,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三个“转”,凝聚强劲合力。思路决定出路,人心齐方能步伐稳。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抓好产业培育首先要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的固有观念,凝聚重产业、抓产业、兴产业的新共识。一是要转变思想。***有着近20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虽然获得了一份旱涝保收的基本保障,但也严重遏制了党员干部的发展思路和意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保贫困帽子,部分党员干部甚至滋生出不敢发展、不想发展、不愿发展的错误观念。部分党员干部不谋发展、不会发展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随着国家方针政策的转变,***脱贫摘帽已成定局,吃救济粮的日子即将结束。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要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发展新常态,冲破旧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精神,紧扣产业培育这条主线,推动***科学健康发展。二是要转正位置。对于培育和发展产业,部分党员干部还抱着冷眼旁观、事不关己的心态,没有把自己真正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没有理清产业发展和自身的关系。从大局来看,产业强县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服务产业就是服务***发展,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的债务过重,其主要原因是自身财力不足,究其根本就是产业不兴财源少。同时,发展产业也与广大干部职工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把位置摆正、把心态摆正、把身份摆正,尽心尽情尽力当好服务者,培育和发展好产业,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要转移重心。前段时期,脱贫攻坚是***的工作绝对中心,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之后重点抓什么需要提前谋划。今年的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把发展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市委提出的“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更是把产业看作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同中央、省、市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县委提出的“产业为王”发展思路,把产业培育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接力作战、聚力攻坚,奋力走好***新时代的发展长征路。园区作为产业培育的主战场,务必要加强统筹调度、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量,推动2018年引进的几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特别是要全力以赴抓好湖南广东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确保早日竣工投产。
二、算好三笔“账”,把握产业方向。定位决定地位,格局高方能效果好。培育和发展产业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要突出自身优势,符合发展需求。一是要算好经济账。坚持把强财源、强税源作为培育产业的首要目的,把实际财税贡献作为引产业、扶产业、兴产业的第一衡量标准,坚决杜绝“赔本凑热闹”的现象。坚持宁缺毋滥,谨慎对待经济收益不高的产业,避免烂尾项目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土地供应、资金奖补、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先向优质财源项目倾斜,集约资源、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效益好、税收多的优势产业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切实提升财税收入的总量和质量,拉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二是要算好效益账。在考虑税收的基础上,也要顾及产业的综合效益。统筹好财政投入、土地需求、投资规模、税收回报之间的关系,出台指导意见,明确相关指标,科学引领产业发展全过程。特别是针对入园企业,要坚持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原则,精准选择、精细管理、精心培育,更加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平台作用。对于资源消耗型产业,要合理规划、适量把控,确保健康有序发展。坚守生态底线,严把环保准入关和退出关,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坚决拒之门外、处置到位。三是要算好长远账。用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抓产业,学会算大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增强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对于顺应全县整体产业规划、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要加快引入、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其扎根***,发展壮大。紧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业态,积极对接重点区域和规模企业招优引强,着力提升***产业格局。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主导产业集群。抓好朝天椒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深化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支持生物制药、风电、电子制造等优质产业发展,打造工业新引擎;以热水温泉康养小镇为核心,逐步建立***高端康养旅游品牌。
三、抓好三项“争”,提升发展动能。态度决定高度,工作实方能发展快。工作成效好不好,关键在落实,***的产业发展需要全县干群共同出力,人人给力。一是要善于争资立项。要立足***实际,把握***优势,深入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政策,积极向上争资。对照短板抓争资立项,加大农村路网、供水、电力、通讯等薄弱环节的争资力度,努力夯实***发展基础。帮助平台抓争资立项,完善和优化园区标准产房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做强发展平台。围绕产业抓争资立项,力争把更多产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笼子,争取更多产业奖补资金,帮助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二是要勇于争当表率。完善和落实保护激励机制,为干事者撑腰,为负责者负责,鼓励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上争当排头兵。力争在重点难点工作上求突破,推动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绿色通道等政策落到实处,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上敢出实招,招工、融资等服务工作取得实效,打造更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把产业发展作为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同个人绩效直接挂钩,引导干部职工正面竞争,营造“时时谋产业、事事为产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敢于争先创优。积极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各项工作要敢于在省市争先进,横向比排名。对于招商选资、项目建设、税收培植、商贸出口等事关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同全市对标看齐、找准位置,定好排位任务。结合脱贫攻坚“三个一批”优秀经验,以“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为主体,出台产业发展专项考评政策,奖优罚劣,激发全县上下争先创优热情,形成“处处想争先、个个敢当先、人人能为先”的生动局面。
产业是发展的原动力和晴雨表,***要发展,产业是关键,我们要坚定不移、同心协力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产业体系,为***科学健康发展添油加力,续写***新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