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论文
[论文摘要]农田土地整理工程有施工现场面积大、战线长、建筑多且零散、工期紧等特点,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监理部及监理人员以帮助建设单位考察选择好的施工队伍为基础,严格控制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质量,在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利用巡监、抽检、旁站监理等多种监理手段控制施工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度,使工程按期顺利的通过竣工验收。
[论文关键词]土地整理监理经验
农田土地整理工程是国家通过对中低产田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农田的沟、渠、路、林得到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的活动。近几年,我们有幸担任了利津县陈庄镇、利津县明集乡、垦利县永安镇三项土地整理工程的监理工作,经过多方的努力,三项工程皆顺利的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验收,其中两项工程被评定为优质工程。现我们把在监理工作中的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一、施工队的选择
一项工程竣工后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单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程确定施工单位的招投标过程中,做为监理方,应协助建设单位确定完成该项工程所需施工单位应具备的资质等级并对其进行审查。具体审查施工单位的组织管理机构是否健全,综合管理水平是否达到有关要求,该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各种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应的措施,主要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否达到了有关要求,并会同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近两年来完成的主要工程进行实际现场查看,根据投招标的情况,最终确定施工单位并签订有关合同。
二、对工程所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工程所用原材料的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等级有着直接的关系。监理部针对砂、石材料多为私人小场生产,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监理方会同建设方、施工方对砂、石料场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取样品,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择优确定采购场家,从源头对材料质量进行控制。钢筋、水泥、保温板、土工布等材料要有出厂合格证。所有材料进场后要在监理人员的监督下,按国家规范规定的取样标准按批次现场取样,送交有国家质检资质的检验机关进行试验,样品试验合格的材料根据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准其使用,样品试验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清除出现场。监理人员对上述情况做好监理记录。
工程所用水的水质的好坏,对工程总体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土地整理工程的施工现场多为盐碱或半盐碱化土质,就地取水时,水质较差,所以,监理工程师责令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砌筑防渗漏水池,存储运来的可饮用水,供混凝土、砂浆拌合及养护等施工使用。
三、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土地整理工程的施工现场大则几万亩,小则几千亩,且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施工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施工工期一般安排的较短,因此,土地整理工程有面积大、战线长、建筑物多、时间紧等特点,施工时一般是多工序多工作面同时开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保证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时竣工,现场监理人员每人配摩托车一辆,在施工现场不间断巡监并对工程进行一定数量的抽检;对重点部位和关键工序挂牌施工,监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理,并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如在建筑物的混凝土柱或梁的浇筑时,监理人员会同施工人员按配合比对材料用量进行计量,并根据石子、砂子的含水率适时调整水的用量,按规范规定做塌落度试验,留试压试块。尤其要注意施工预先检验和隐蔽工程的检验。
1.施工预先检验。施工预先检验是指工程在正式施工前所进行的质量检验。这种检验是防止工程发生差错、造成缺陷和不合格品出现的有力措施。如监理人员对原始基准点、基准线和参考标高的复核,对预埋件预留位置的检验。
2.隐蔽工程验收检验。隐蔽工程验收检验,是指将被其他工序施工所隐蔽的工序、分部工程,在隐蔽前所进行的验收检验。如基础施工前对地基的检验,混凝土浇筑前对钢筋、模板、预埋件、预留孔、保护层的检验等。实践证明,坚持隐蔽工程验收检验,是防止质量隐患,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隐蔽工程验收后,要办理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手续,列入工程档案。在验收检验中发现的问题监理人员应责令施工方整改,整改完毕后,监理人员需进行复核,并写明整改情况。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工程,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四、资料整理
工程现场施工结束后,最后总体验收时只能对工程表面好和工程运行情况进行查验,而隐蔽工程部分则只能通过资料说明情况。对监理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尤为重要,在工程建成竣工后,监理工程师可以将完整的监理资料移交项目法人,作为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完整的监理资料是建设监理单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资料,监理工程师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监理经验,有利于不断提高工程监理工作水平。
监理资料有:
监理日常工作文件:包括监理工作计划、监理工作月报、工程施工周报及工程信函等。监理机构函件:包括监理机构主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函件。会议纪要:包括监理工作会议、工程协调会议、设计工作会议、施工工作会议及工程施工例会等会议的纪要。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勘察、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等文件资料。工程收函:包括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等单位送交的函件。合同文件:包括监理合同、勘察设计合同、施工总包合同和分包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及材料供应合同等文件。工程施工文件资料:包括进度计划、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签证和核定单、联系备忘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及技术管理和施工管理文件资料等。政府文件:包括有关监理文件、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办法、定额取费标准及文明安全等方面的规定。技术参考资料:包括监理、工程管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及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参考资料。
五、协调关系
监理人员主要面对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监理既要执行建设单位的要求,又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在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监理的基础上,对施工单位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对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争议,要本着及时、公正、合理、合法的原则进行协调处理,做到不偏不倚,保护各方面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六、结语
在监理工作中要做到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在业务上要潜心钻研,努力学习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总结工程监理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础。
第二篇: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
[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答案补充
耕地面积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中国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土地和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果树、桑树、茶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都属于耕地的范围。但专业性的桑园、果园、果林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不包括在内。据统计,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内因新开荒答案补充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20亿亩.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匿名 回答采纳率:52.0% 2009-03-19 23:39发表年份 统计对象 数字 全文快照 来源文献全国范围 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
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92万亩 原平市地处晋北,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共有29个乡镇,520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9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42.54万亩。查看来源:着力构建新世纪的晋北强市,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320万亩 全市总面积3,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查看来源:搞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与思考,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只占13.8% 耕地面积只占13.8%。查看来源:
二、人口变化正朝着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栏目: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成就辉煌的20年》(年)全国范围 达25977.9千公顷 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达25977.9千公顷 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
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医药;30万公顷 全市耕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林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查看来源: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医药名城,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净减少683万亩 “八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83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 查看来源:
三、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栏目:深化改革协调政策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成就辉煌的20年》(年)1838-1949 全国范围 拥有61.01% 据靖江四个乡五个村的调查,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前,占农村户数5.5%的地主,拥有总耕地面积的61.01%,平均每户有田一百二十亩;而占总户数61,5%的无地或土地不足的雇贫农则只有10.5%的耕地,每户平均有田地一亩左右。查看 快乐行者 回答采纳率:1.7% 2009-03-20 12:47 这是2007年4月13日的新闻中国国土资源部12日公布了2006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末净减少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逼近18亿亩的红线
第三篇:二调湖北耕地面积
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 我省耕地面积7985万亩
2014.2.20星期四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岩、通讯员洪艳华)从18日召开的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省耕地总面积7985万亩,人均耕地1.30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2亩。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实际可供开发耕地资源只有150万亩。
由国土资源部主抓的“土地二调”于2007年启动,不久前发布调查结果。据调查,截至2009年底,全国耕地数是20.31亿亩,人均耕地1.52亩。
按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到2020年,我省要严防死守6947万亩耕地红线。然而,我省到2020年正常建设需要占用耕地200万亩,按照国家政策需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的坡耕地、内陆滩涂季节性耕地和间歇性低产田共761万亩,还有一部分灾毁流失、开矿塌陷、污染等造成地表土层破坏的耕地。因此,守住全省6947万亩耕地红线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篇:土地增加挂钩政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也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
重要概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部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基本要求:建新地块的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的总面积。建新地块中用于安置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土地应低于原占用面积,建新地块中其他减少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高于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拆旧地块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应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并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相结合。周转指标的使用和管理
1.挂钩试点规模按国家和省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控制。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分别以行政区域和项目区为考核单位,两者的用地规模都不得突破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规模。挂钩周转指标由下达至归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2.项目区内拆旧整理复垦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占用耕地面积的,剩余部分不得作为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在项目区外使用。
3.周转指标必须转向用于项目区内建新的规模控制,不得挪作他用;周转指标由项目区内拆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耕地归还,其他地类整理复垦的耕地不能用于核定归还指标。4.在审查核定指标中,以建新地块占用农用地,未利用地的规模为依据,归还时保证农用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耕地要增加,质量要提高。
5.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整村推进,促进农村土地节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试点村集中连片开展农村土地“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的项目。
第五篇:引导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引导土地流转 增加农民收入
【内容提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创新采取新措施引导并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合理流转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其中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4.3。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8其中2003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在收入基数悬殊的条件下两者的差距正以相差一倍的速度扩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2年的3.1∶1扩大到2003年的3.2∶1。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刻不容缓。时隔18年2004年中共中央再以一号文件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说明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再次凸现和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及国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增加农民收入包括减免农业税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土地流转权是农户土地承包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对承包土地有自主的使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土地流转将土地上的各种权属分离开来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框架
下由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将土地使用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家庭承包制基础上使农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规模经营者、集约经营者集中弥补分散经营的缺陷挖掘土地潜在利润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打破小规模经营格局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现代化的选择之一。土地流转有土地置换、出租承包、农户退包、集体转让、委托转包、集体反租转包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流转形式。首先取得规模化经营带来的许多优势是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
第一土地流转有利于高新投资发挥大中型农机作业的优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提供了外在条件。
第二土地流转有利于增强农业主体市场活力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等成为租赁土地使用权、投资经营农业的一股新生力量。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增强农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水平并且以现代企业理念经营农业。
第三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关系农户为了保证产品销路与收入需要与企业或市场中介联合起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使土地集中企业、市场中介组织以及农户之间的责、权、利容易界定。土地使用权流转集中有助于培育一批新型的市场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第四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消除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劳动力由于土地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得不到转移这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可以合理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以及城市化、农村现代化进程。其次中国人多地少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具有进行土地流转的外在压力。从纵向看中国每年人口增加1000万以上而粮食产地面积最高时期的15亿亩已经减少到目前的14亿亩人均土地耕作面积持续下降。从横向比较中国耕地更不具备比较优势。表1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劳均可耕地比较公顷可耕地 英国 荷兰 日本 中国 人均耕地 0.71 1.54 0.10 0.06 0.03 0.06 劳均耕地 18.21 73.92 8.2 6.4 7.5 1.0 在推行家庭承包制的过程中采取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土地承包后农户的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仅有0.53-0.63公顷分布在9.7块地域上比日本的农场土地经营规模1.1公顷小远小于美国、西欧各国的家庭农场规模。农户经营规模小是我国农业商品化率不高比较效益差的原因之一。我国与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农业面临的经营新形势是土地流转的外在压力加速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第一土地收益下降使农民对土地投入积极性下降土地流转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在一些传统产粮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自从2003年第三季度粮食价格上涨以来尤其是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鼓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第二企业和专业大户进入农业领域为政府介入土地流转产生压力。近几年在发达的农区和传统的农区都已有一批企业和专业大户进入农业。他们为农业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和新的组织与营销方式。
企业和专业大户进入农业的时机与各级政府追求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致得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和专业大户从事的农业投资项目一般较当地农户从事的传统农业的附加值更高市场更为畅通从而使土地的级差收益提高这为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介入土地流转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的外出打工降低了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流出的成本。在沿海发达地区当地的产业结构已从农业为主转为二、三产业为主大多数农户的收入已经不依赖于农业土地对农户的收益重要性大大下降。在一些传统农区由于农业的不景气加剧了这类地区农民的向外转移加上农产品价格过低自发的土地转出困难使村级组织介入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下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有组织、有序成片流转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流转范围扩大。土地使用权流转从以耕地为主逐步扩大到林地、草原等农用土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范畴扩展到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组织之间。
三是土地流转主体活力增强。各类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水平并且催生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四是土地流转产生规模化。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五是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表2 农户进出入土地市场的意愿平均 河北 陕西 安徽 湖
南 四川 浙江 有进出入土地市场意愿农户的比例① 57.0 41.2 73.0 62.1 69.4 60.9 65.2近三年进出入土地市场农户的比例 3.9 7.9 65.9 27.6 57.6 43.5 55.3 进入土地市场占有意愿农户的比例 59.5 18.3 90.2 44.5 82.9 71.4 84.9 愿意转入耕地农户的比例② 45.3 40.0 62.7 47.5 43.0 40.6 43.1 愿意转出耕地农户的比例 12.9 4.3 9.6 15.2 18.0 18.1 22.7 愿意转入与转出农户的比例之比 3.5∶1 9.3∶1 6.5∶1 3.1∶1 2.4∶1 2.2∶1 1.9∶1近三年转入土地的农户比例 27.8 5.05 5.61 7.23 3.32 5.43 3.3近三年转出土地的农户比例 7.6 1.4 4.0 2.1 9.0 6.5 19.7 转入土地占愿意转入土地农户比例 61.4 12.5 88.7 36.2 77.4 62.6 77.3 转出土地占愿意转出土地农户比例 58.9 32.6 41.7 13.81 50.0 35.9 86.8 注①包括进入土地市场和有意愿进入土地市场农户的比例。②包括近三年转入过土地和有意愿转入土地农户的比例。资料来源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2。从全国情况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户自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率在1-3之间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郊地区稍高。但近两三年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速度与规模上都有明显提高有意愿转让土地的农户比例平均近13尤其是浙江的比例22.7为最高。有意进入土地市场的更高达57如表2所示。
二、土地流转面临的新问题
在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同时面临新的粮食
供求形势农民受到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土地流转正在以加速度的形式发展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农户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这是农户行政策规定农户进行土地流转需经发包方同意这为当地干部随意干涉提供了可能。二是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这四权分离关注重点不同影响到当地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定位。由于从经济利益考虑有的地方把四权分离的重点放在强化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上。三是《土地管理法》指出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承包经营的需经村委会以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有的地方以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规模化经营、集中连片开发等为由随意中止承包合同。
第二土地流转未能有效促进自由流转仍居多。目前相当数量的土地流转并没有促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经营方式、经营类型和产出效果等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有的流转土地仍然粗放经营甚至撂荒。这种流转没有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第三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定位出现偏差。少数地方政府借调整结构或搞现代农业之名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给工商企业搞农业开发借土地流转之名将土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搞工业区导致农民失地和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者作为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损害农民利益。
第四广大农民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心态较为复杂。一是没有真正
理解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是把农民已承包的土地重新承包造成群众对国家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性的误解有的地方不敢进行土地流转不准进行土地流转。二是担心集体利益受到侵犯。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部分干部担心土地流转后集体的管理权限被剥夺集体利益受到损害。三是把土地作为退路。有的农民已长期在外务工宁愿让土地荒芜也不愿把土地流转给别人认为土地是最后的保障。第五农村土地流转缺少必要的 第六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不够健全。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传播渠道不畅。一些地方尽管建立了流转中介组织但真正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土地流转的不多。流转市场发育不良中介组织匮乏影响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对策
土地流转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速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新措施解决土地流转出现的新问题。
第一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应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是农村土地政策的重要内核。土地使用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这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前提。土地是农民生活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坚持有偿的原则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的价格要把保护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还是业主开发必须明确土地承包权为农民拥有这种权利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
第二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农户有权决定是否将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干涉或行使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以任何形式剥脱农户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充分尊重与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权。土地流转收益应归农户所有土地收益权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核心土地收益包括承包土地直接经营的收益以及流转土地的收益。
第三将土地流转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农民自愿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还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覆盖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保障体系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加快这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一面日益突出。应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试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企业和农民共同负担国家给予补助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建立与土地流转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相关法律应做出适度调整支持有较强经营能力和经营渠道的单位和个人大面积承包农村集体土地以先进技术和项目实现规模经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切实
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并尽快制定包括能够进一步明确村民集体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村民委员会为其主体的代表明确集体和农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土地承包权是一种物权明晰承包经营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出租、转让、继承、抵押等权利的新型法律法规。
第五政府或中介组织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广泛指导。由于信息、交通等方面的制约多数土地流转发生在组内。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中介媒介和桥梁作用。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负责土地流转的管理及中介包括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进行项目推介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土地流转的服务。
第六明晰并从经济上落实产权关系。明晰土地产权是农村土地流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的农地产权不仅所有权主体及其法人代表模糊不清而且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也都缺乏明确的内涵农户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主体这些都需要法律法规加以完善。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归属不明确以及周期性的土地调整农户的土地转让在具体的期限和合同方面非常不规范。土地流转期限比较短且非常不稳定大多数转包都可以随时终止。但地区差异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户进入土地市场的稳定性同时集体的认可也对土地转让的稳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七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多方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操作明确流转的形式、年限、条件
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并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使流转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对于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坚持多样化。土地流转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的发育土地的远期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同时应该正确定位乡村组织在推进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乡村组织是农村土地的管理者监督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监督农户土地使用权的流动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政府不应用行政手段去调整土地资源甚至取代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政府的定位应该是加强管理和搞好服务。做好涉及土地流转的资格审查、合同签订和动态监测等工作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组织、协调等服务工作为农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