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面设计中的本土元素管窥论文
一、平面设计中本土元素的应用分析
1.本土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体现
海报平面设计最主要的功能是介绍推广和宣传,在宣传美化传递设计信息的同时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对海报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从众多的设计产品之中脱颖而出,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眼球,在相同篇幅的宣传海报中透露最多的信息,海报设计的元素选取是关键的第一步。本土元素的选取能够有助于海报运用艺术表现手法突出设计的信息和价值功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感觉。一份出色的海报设计除了解决设计中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当站在人们审美的角度,使其在众多同类商品出别具一格。海报通过不同的视觉表现,能够达到相当程度的表现效果,体现不同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或者风土人情,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通过海报展示空间主题是有效的变现手段。这类海报在视觉形象上最富有完整性,既能表达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历史性,同时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本土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标志就是做平面设计时最为关注的设计形象点,标志的确定往往代表了设计的确立。丰富的主题内容可以通过抽象的标志进行延伸表达,通过标志的抽象性给人带来更多的详细空间,与大量繁乱的图案和繁琐的文字说明,抽象的标志更加简洁明了,而简单的标志背后又能反映出更加深刻的内容,简约而不简单,因此运用得体的抽象标志设计,能够增添主题设计的时尚感,如中国古典设计中的中国结、祥云元素等。而欧式的室内设计就会用到拱门、罗马柱、漩涡花纹等。在平面设计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形态符号来突出主题,使空间的表达统一于一种环境形态中。利用装饰性图案符号进行营造,体现平面设计的风格和思想,利用景观小品符号使人们在对平面主题的设计加强了审美。
3.本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设计主要通过其色彩、图形和文字进行体现。因此本土元素的体现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应用。色彩能够从机能上、心理上给人以特殊的感觉。就机能感觉而言,颜色能使人根据颜色的物理性能,形成直觉的反应,色彩风格化创作出的设计作品,更能强人们的记忆。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本土化元素色彩,特别是文化联想机制,如采用中国红、山水墨等色彩色彩文化选择色彩来烘托设计,诱发人们情感。图形设计也应当受人们心理的影响,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来设计的体现本土元素。
二、总结
许多人认为,本土元素设计就因该是古色古香的韵味,中国设计就因该处处表现出古代的味道。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本土元素设计因该是发展的,因该是时尚的,因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传统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努力创新,创造出符合现代精神的平面设计风格。创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将国外的具有国际化视觉语言、创新思维,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设计精神,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杰出作品。只有吸收与继承互相结合在一起,善于交融,才能最终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第二篇: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平面设计论文
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平面设计论文
摘要:当一种表达方式附属于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时,它就被称为好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然而,思想居住在语言里,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也是我们重新找回自己艺术语言的唯一依据。
关键词:本土语言、元语言、质疑、重构
从真正的学习习近平面艺术设计的那天起,我们的耳边就时常响起一个又一个国外设计家和理论家的名字。也常听到国内设计界那些在我们看来“需仰视才见”的人物们大骂国内的设计。就连那些未出茅庐的学生们也在人性化的大旗下面高声呐喊着“装饰的罪恶”,这些听起来让人觉得无比深刻的口号。虽然他们未必体会到艺术设计的真谛是什么,但是这样的漫骂似乎可以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足以说明我们设计思想上的反叛和语言上的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乃至传统艺术不屑一顾,仿佛一夜之间我们不再是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我们为能用自己的嘴去说出别人的理论观点而沾沾自喜,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没有深入的研究我们的本土语言,以至于我们一张口就是别人的。我们甚至沦落到了为西方的艺术设计理论去努力的寻找依据的地步了。我们的前人那样生动而精湛的艺术设计语言,为什么在今天受到了如此冷落?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思考之后我觉得就是要坚持用我们的本土语言说话,因为这是重新找回自己艺术语言的唯一依据。一.我们本土艺术设计语言的处境
我们知道现在是西方神话的时代,也是他们主宰话语的时代,尽管我们在理论上承认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存在和多种艺术的共生,但是多种艺术所获得的生存和传播的权利却是受经济、政治和传媒发展等多种不同的因素所影响的。人们并不能充分地展开各种艺术语言的可能性。第一世界的影响几乎深入了各个民族之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充分了解和体认许多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机遇和可能。同时,在承认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普遍共识中,却也包含着用西方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我们的文化艺术的因素。当然,这往往并不是明确的观念,而是渗透于话语之中的无意识的因素。这种评价往往不是有意识的“贬低”或“轻视”,而是由于文化机器的介入以及引入了复杂的意识形态,使肯定和否定我们自身的艺术都失掉了现实可靠的基础。高度工业化的艺术产品的生产也使得文化艺术失掉了古典时代的那种生气灵动的“光晕”。录相、录音、书籍、计算机软件等产品的无穷的“复制”,使我们的私人生活的领域惊人的公共化了。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廉价的买到中国艺术的印刷品。文化工业的崛起事实上把一种商品化的无选择性的处境交给了整个世界。我们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多元化的情景,但这一多元化却是以无选择的商品化为基础的。事实上这种主权掌握在工业高度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的手中,我们处在一种“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处境中。(所谓“后殖民主义”指的是在民族独立与解放已成为现实的状态中,在文化上的多元共生已被广泛承认之后,在一个大众传媒和跨国资本主义的时代中,隐含于文化中的等级制)原有的第一世界话语控制着我们的言谈和书写、压抑着我们的生存,而这种控制和压抑又带有强烈的隐蔽性的特点,它甚至渗入了我们的无意识领域,使我们承担着一种无能为力的僵局。这也是当代世界的最深刻的分裂,它划开了在种族、阶层和性别差异中的严峻的对立的性质。因此,我们的艺术设计理论应该是一种解放、一种超越,一种延绵千年的种族情感的重构。它游动于闪烁不定的生命的河流之中,它来自一种“切肤”的生存体验。它首先是一种态度、处境和情感,然后才是一种理论和话语。我们的艺术是弱者的艺术,是被压迫者和无权者的艺术。第一世界的艺术设计理论总是试图将自身文化中产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想象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性的绝对真理,在一种真理冲动的狂热自恋中将自身的艺术想象为永恒的、科学的真理。这种“世界主义”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是权威性的和缺少对话的。我们一贯主张的艺术对话是缺少相互性的,是有来无往的。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一幅国内的设计作品的时候,就习惯性的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文化艺术立场上,我们既不敢妄加评论那些看不懂的抽象作品,也不敢面对那些泥土般的作品,所以,我们现在国内的艺术设计领域里既没有大胆的批评,也没有热切的赞扬,什么都没有。
二.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本土语言”指的是什么。“本土语言”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
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界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既“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然而,思想居住在语言里,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所谓“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复古”的思潮,不是一种狭隘的、片面化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整个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后出现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设计艺术潮流。在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一定能为设计的发展提供出新的可能性。所以“本土性”和“当代性”是“本土语言”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属于曾经经历过殖民文化“书写”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第三世界社会和民族。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第三世界国家,是有着极其完备的历史叙述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从未经历过较完全的殖民化过程,本土文化的凝聚力也从未消失过。因此,发掘中国的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使之能够在现在社会发挥作用,将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课题。“本土设计语言”的理论的提出,必将成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由第一世界艺术设计的从属形态转变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独立形态,从传统形态转向当代形态的可能性和契机。
我想强调指出的是“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精髓在于它所激发的种种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它所展示的语言、生存领域的丰富性。这里所提供的“对话”是一种巴赫金式的“众声喧哗”的,可以产生极其丰富话语交流。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不是一个僵化的立场,它只有在多种话语的多元共生中才可能获得发展。我们希望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有多种声音,多种风格和语言的交响。这不是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而是大家在互相的关切中共享思维的快乐。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前景、一种理论和创造。只要它不排斥、压抑其他话语,不把自身看作绝对的“权威性”的理论,它就具有广阔的未来。因为任何绝对化的一相情愿的幻想,都只能导致僵化和缺少活力。但如果正处在不理智的学习状态的我们真的完全无选择的接受了西方设计语言,那么我们自己的差异性和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就可能在这一话语中被同化和吸纳,使之悄然地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屈从的、片面的东西。而艺术设计风格的国际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它忽视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把西方的审美价值视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把艺术语言的幻觉视为实在的世界。这就使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出现了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国际化风格”已成为我们的学习目标,但另一方面,这一风格价值本身的可靠性又不断地受到质疑。在中国有多少叫好不叫卖的设计出现?又有多少只能用来评奖的设计作品呢?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了诱惑和戏剧性选择的时代。艺术设计语言的困惑以及在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彷徨无依的困境构成了设计的困惑。一面是工业化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的紧张,一面是幽雅古朴的文明传统的流逝;一面是无法控制的浪潮,一面是忧伤和明丽的追忆。古老传统的丧失是痛苦而迷乱的,而对新生活的渴望又诱惑着每个人做出明确的抉择和判断。
那么“本土语言”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在哪呢?就在于它的贴切、合理与生动。“本土语言”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直白的意识形态话语,而是与商品化的语言、生存状态相联系的,但又将一种伦理价值溶入其中的话语,一种为商业价值所支配的伦理化的书写。它成功地缝合了商业价值、伦理价值间出现的裂痕。比如在2001年第2期《艺术与设计》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两组艺术设计作品:第一组图片广告是为“酷必得”网站所设计的报纸广告。这组广告是2000年夏天出现在北京青年报等报纸上的。图片以几个外形俊朗的现代青年为模特,重构了文革时期的些许造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所受到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当王广义将文革形象引入他的作品——“大批判”时,当代社会便接纳了以那段历史所特有的图象所创作的艺术品)广告设计师以双关的形式做出了这组广告。广告之一的广告词是:“兄弟们,砍”。图象既借用了文革时期的武斗形象,又借用了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大陆的打斗片和古惑仔片中的形象。广告义无返顾地丢掉了那个年代被后来所赋予的沉重,而以诙谐和戏谑的手法建构了e时代的一幅画卷。从这些e时代的画卷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有着时髦的衣着和发型,黑白照片的应用使画面充盈着力量。广告语的中心“砍”被图形紧紧地扣合了。这幅广告能够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在于它有力地打破了那种外表的富丽的,过分注重摆放的设计方式。第二组图片是广州的一组房地产广告,这组广告是为了房地产公司推出的“无理由退房活动”的系列活动而作。广告借用了文革时期的“红、光、亮、大、全”模式,造就了一系列我们似曾相识,但内容又完全不同的平面广告。广告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胜利属于人民”。这两则广告采用了只属于我们的历史语言,生动而有力。“本土语言”的力量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两组广告一同对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那堵厚墙给予了能使之崩溃的挑战。这独厚墙就是长久以来,落后的艺术教育与平面设计教育导致平面广告设计千篇一律,创意无趣。正是这个开放的时代造就了这些设计师。他们没有学院那些迂腐的、格式化的东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从事着创作。对他们而言,需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广告设计师所创造的图象与文案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很难受那些西方学院式的观念的限制。他们也有胆量去嘲笑历史,这两组广告都大胆的不受限制的以喜剧化的形式打破了那种唯唯诺诺地历史观。在他们眼里,历史不再沉重,历史是一本可以任意借用的厚书和一张容量巨大的图库光盘,这些设计师是捕捉那种种可供使用的图象的能手,而这些图象被捕捉来,又被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这就是属于我们本土的语言,因为这样的历史只属于我们,所以它的一切必将带给我们,包括那个时代人们的狂热和对自身价值的强烈的肯定。这些设计作品巧妙地把这样的历史情绪溶入现代之中,形成独特的魅力和效果。这种“本土语言”的震撼是由于“人民记忆”的力量,通过本土化所产生的回忆幻觉,想象性地解决了我们所面对的困惑。回忆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使人们重新选择。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够对“人民记忆”进行整理和重组。这样的本土化能成功地淡化了商品时代的冰冷感,本土化既是“回返”,又是变革;是伦理,又是商品。它既区别于新时期的“话语”又区别于旧“话语”的一种独特的状态;它是整合,又是破裂;是幻觉的再生,又是对现实的认同。
那么,真正的“本土语言”除了历史经历外,还包括属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民俗性的东西。它能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打捞那潜在于我们的被压抑于无意识深处的“记忆”,把他们翻腾出来,重新置于公众的阅读世界。因为我们的设计总是试图寻找一种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读解的共有的特性。这样寻找的目标不在于指明一种地方和地域的特点,而是试图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的本土性,又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意义的东西,一种尚处于隐约、含混状态但却具有某种启示性的东西。
“本土语言”是对一种意识形态作用下的编码体系所产生的“权威性”的摧毁。它可以打捞那些属于我们自身的“记忆”,从“边缘”中发现那些片段的、无始无终的、存在于无意识领域的我们的历史。它重新确立我们自身的“位置”,重新唤醒我们的批判的,清醒的意识,而不是沉溺于西方的神话。
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他对自己的母语的责任,一个设计家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母语进行表达,并发展母语本身,他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也就不可避免地认同和屈从于某种第一世界的压抑性的话语实践。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母语,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特性得以存留和发展。这样“众声喧哗”式的“多语混杂”乃是借助于民俗文化的力量,借助于民众想象的力量,使能指得以自由奔涌。这也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了来自我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那么是不是我们只是一味的沉溺于对过去语言的狂热幻想呢?不是,我们的“本土语言”也需要重构。如何才能在西方设计权威时代去重构我们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呢? 三.怎样重构我们的本土设计语言?
首先,“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建设,应该把对西方大师理论在我们自身的表达习惯基础上的适用性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由本土的语言、生存状态中发现西方理论的盲点,在西方理论与本土艺术的裂痕与差异间发现新的洞见。这我们可以称之为“质疑策略”,也就是通过对西方理论与本土语言间无法弥合的差异的识别和分析,找出西方理论作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的局限,找出它背后依据的意识形态的死结,找出其一相情愿的,削足适履的一份困境。“质疑策略”是重构我们本土设计语言理论的第一步,它旨在说明第一世界对我们本土文化的误解和扭曲的根源,说明西方设计理论本身就是在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忽略、轻视和扭曲之中产生的,它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权利的共生体。对于我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中国设计家来说,他的困境是明显的,他只有被动的接受西方话语所施与的无尽的语言暴力。无论他贬低或是抬高民族传统,他的标准都不免是西方式的。其次,我们应该把“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创造视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重构策略”,也就是在对第一世界的质疑的基础上,运用本土的新的理论创造以理解艺术设计。这是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性的产生,是本土话语实践的展开,是在第一世界理论的盲点和不见之处打开新的视域,是无限的可能性的呈示。它不是一种统一的和绝对的新的替代性的理论,它不具有“取代”和“消灭”西方理论的宏愿,它是理论的增殖,而不是理论的更替。它是在对第一世界话语的反思和质疑的基础上,重新把理论的空域置于本土文化之中,把来自于本土语言的特征与新鲜经验中的契机以及其有生命力的点加以扩大和加深。
“质疑策略”与“重构策略”所产生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模式,绝不仅仅具有分析功能,它首先是一种艺术实践,一种对我们生存的重新审视,一种独立的设计创作方式,是完全属于我们的。当一种表达方式附属于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时,它就被称为好的表达方式。
当代的艺术设计界是最富于变化与挑战的。这一时代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仿佛就是变化本身。如走马灯般迅速转变的潮流往往使人焦虑而无可把握,无数的分裂、区别与差异使语言和影象变成了一面打碎的镜子,处于无序、零散的状态。一面是商品化带来的对消费的无尽的渴望和追求,一面是对各种规则和秩序的不断的质疑。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话语都经历了裂变。
当一种文明在它最初以一种惊奇的眼光“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当原有的权威话语与表意方式无法说明这“看”的令人眩晕的冲击之后,我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惊”;一种巨大的惊奇,一种寻找新话语的无穷的焦虑。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几乎在一个瞬间中被抛入了同一个平面。这里既有“他者”的认知所产生的焦虑,也有自我反思与审视的痛苦,我们被突然置入其中的新的空间。
在与西方理论的不停的对话中创造本土性的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项艰难的艺术使命。因为我们还不能彻底地超越第一世界的宰制,在巴赫金式的“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新的创造。这种“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创造是为了在这交流和沟通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在思考、驳论、对话中共享思维的快乐。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不把自己打扮成“永恒真理”的代言人,不预想自身的权威性,而是在世界性的设计潮流中展示我们本土文化艺术的全部可能性。
无论我们走向何方,都一样背负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本土语言,它是我们的母语。这是一个永恒的戳记,它不会消逝我们。生存于我们的母语之中,也就承担了在母语表意的背后的记忆与艰辛。我们的设计作品也就变成了对这记忆与艰辛的不断的寓言式的重新书写,成为一种自我拯救和自我超越的活动。我们只有在对母语的运用中,才能更为平易的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作用。
当然,我们对“本土语言”进行的重写,还要经历作品观赏者的再次重写。而这种重写也必然是对我们母语的重新发现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母语才是我们存在的唯一见证。当人们观看一幅艺术设计作品的时候,他们是希望在作品中寻找到能够关照自身的熟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存在与我们的身边和我们默许的深层记忆里。但是它还不能完全是我们朝夕相处的生活,还必须的经过整理和改良后和我们已知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人们对头脑中已知的东西会视而不见,所以这种设计语言必须在保持熟悉感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认知习惯。实际上在我看来,一幅设计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着和它相同的人群进行表达和共鸣,万能语言本身就是对语言特异性的否定,这就好比一个设计师的品质,实际上一个人的品质被无数人悄悄的拥有着,就象那种泥土般的质朴能感染我们的整个民族一样,我们必定有我们共同的和共通的东西,那才是我们思想交流和心灵共鸣的前提和基础。“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正是这种共同品质的最直接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所以采用这样的语言,就是为了获得通俗易懂而且不言而喻的传达效果。
这不是我们常见的由朴素的民族情感出发的简单的宣传,而是由语言、生存的具体状态出发的理论性的探讨。随着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我们的“本土语言”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必将成为展开第一世界与中国本土语言互映互补、共生共荣的多重对话的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参考文献:
《在边缘处追索》 张颐武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艺术与设计》 2002年 第2期
《乡情、乡俗、乡音》 高长江 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管窥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1工科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改进与优化
工业设计不仅需要设计者有着优良的造型表现能力,还需具备实际的对制造加工、市场的把握能力。目前工科工业设计的培养,从课程体系上来看仍有待改进与优化。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科工业设计的学生在正式开始专业课学习之前对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绘画基础、表现技法等对工科学生而言是新鲜的,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时较少,很多学生感觉只是走马观花,还没有真正掌握课程就结束了,这也导致在后期工业产品技法表现中出现了“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学内容和方法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对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紧跟技术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以单一学科理论教学为主,有效而连贯的综合实践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的理解局限在单一学科思维,难以实现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由于工业设计涉及的面比较广,相关的学科知识点比较多,如文学、哲学、科学、制造加工等都会有所涉及,因此,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就目前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而言,对学生培养会有着较大的作用。
2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目前笔者所从事的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及市场的反应来看,校内的教学质量较难为企业接受。分析企业的反馈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较浅,最重要的是缺乏对实际市场需要的掌握能力,设计的产品达不到市场的实际需要和标准,这种矛盾直接造成学校的教学“产品”与市场脱节,学生感到困惑、有挫败感,而教师造成只会纸上谈兵的印象。因此,实际的工业设计教学,应该是在干中学的状态,学生只有结合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方能真正进入行之有效的工业设计领域。每所高校所处的环境都有相应的工业设计企业与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可与这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如此一来,即可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出现的变化,这对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无疑是一次顺利的对接与演练。同时,工业设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人们的需要与时代因素共同造就了工业设计的迅猛发展,作为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接受老师所讲,还需适时接收到外界的先进理念,因此,邀请有经验的业内人士到高校进行理念的传达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综合上述几点,对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只有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能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与良性开展。
3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作为工业设计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课程的教学,还要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指明方向。从目前的很多高校教师的调查来看,很大一部分工业设计教师很年轻,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有不少教师是直接从学校过渡到学校,尽管有着高学历的背景,但就工业设计的实际专业特点,无疑是不够的。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师除了需要懂理论、修文化,还需会制图、能流畅表现,懂制造生产,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创造能力,只有兼具这些方能算得上是合格的工业设计教师,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师。因此,工业设计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教学做文章,作为最主要的知识传播者的师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第一,适时选派优秀的工业设计专业的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此类学习不仅仅是简单了解,应该从生产线开始,只有真正懂生产,会制造、加工,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与人运用图形表现进行沟通的能力培养。图形表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更是作为设计师、工程师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表现技法,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教与学的顺利沟通;第二,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加强青年教师对创意性与时代性的把握。鼓励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组建团队参与工业设计赛事,在主题性的限定下,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表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自身做起,直接参与项目的思考与设计、制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创新能力。
4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工业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部分,其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产品的地域性特点成为人们区别其不同之处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手段文化为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方向,而设计反过来推动了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二者体现了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基于这点,工业设计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更重要的是有文化修养和深度,并能在设计过程中融会贯通的综合型人才。而文化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正确、良性的教授,这也成为对工科工业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挑战。工科工业设计的学生由于其所学方向的特殊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的了解与运用较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知识与理念的学习变得重要起来。笔者认为,对于工科工业设计教学中文化性的融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适度开设相关人文课程,了解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强化学生对文化了解的重要性,从单纯的文化了解过渡到对产品文化的认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文化元素的提炼与运用,掌握文化元素从原有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运用的方法,建立学生对设计与文化关系的正确把握。日常实践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及运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加强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掌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
5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虽然短短几十余年,但随着与外界的交流与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目前的工业设计教育也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态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工业设计人才的“批量生产”也带来了如多而不精、不适应市场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找到属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其角色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平面设计论文
关于平面设计的思考
管经院2010级人力二班左春早艺术内容的展现形式跟表现形式的结合,是一个类似于洗牌的过程。设计艺术只有内容与表现形式得以创新的结合,不断地重新洗牌才能创造出崭新的艺术美感。通过近期对平面设计的学习,虽然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但对于设计的美感有了一些欣赏水平上的提高。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平面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一个视觉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有感动他人的能量,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的信息,事实上她更象人际关系学,依靠魅力来征服对象,你的设计有抓住人心的魅力吗?是一见钟情式的还是水到渠成式的,你需要象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还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叛逆之子,或是治学严谨的学者。事实上平面设计者所担任的是多重角色,你需要知己知彼,你需要调查对象,你应成为对象中的一员,却又不是投其所好,夸夸其谈,你的设计代表着客户的产品,客户需要你的感情去打动他人,你事实上是“出卖”感情的人,平面设计是一种与特定目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
平面设计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平面设计思想,而广告平面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我国,广告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可以看作是广告的雏形形态,都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然而,广告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招贴广告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在我国用于公益或文化宣传的招贴,称公益或文化招贴或简称宣传画;用于商品,则称商品广告招贴或商品宣传画。而这一切,在国外某些国家通称广告画,或商品广告、文化广告、艺术广告、公用广告。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平面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招贴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第五篇:平面设计论文
【摘 要】 图形设计作为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起着沟通人与文化、信息的作用,这一点与文字的作用相通。汉字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具有很大涵盖性的符号文字,因此,我们应该去研究与认识它,从而发掘更多的造型方法,更深入地利用汉字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在整个汉字的构建体系中,是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了一种以人为立足点的人本精神。汉字不仅是表达和记载的工具,它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和精神的积淀,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关心的人,都会对汉字感兴趣。而作为反映社会现象和向公众传达重要信息的平面设计,更应该以艺术的眼光发现和开拓汉字的美,很好的利用汉字这一优秀的设计元素,做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每天书写的不再只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在书写延续了几千年了的伟大的艺术。
【关键词】平面设计文字汉字联系
目录
引言..........1
平面图形设计与汉字的本质联系......1
更多的发掘汉字的特征更准确运用汉字承载的信息..........4
结论..........9
参考文献..............10
引 言
在日本设计师白木彰先生的作品中,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汉字的世界。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的堆积,每个字仿佛从符号世界中还原了出来,带着它们来自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这样的文字形态,引起我对汉字的新的认识。
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点画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利用文字来进行平面设计,我们所要利用的不光是它的“形”,更重要的是它的“意”。目前日本人似乎比我们更懂得怎样利用汉字,他们用汉字的造型原理去设计图形,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是装饰,而且具有了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使汉字真正活了起来。利用汉字,日本人传达出他们的本土文化,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汉字传达我们的文化?这一点令人深思。
一、平面图形设计与汉字的本质联系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以来就众说纷纭,但是最主要的一种说法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所处的社会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在那之前的文字都是象形字,也就是是可以用来记事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据古籍记载,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1.汉字的价值
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具艺术感的符号!它是表达语言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因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丰富和升华了人们的生活。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开创上,汉字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因为掌握了它,就可以隔千里之遥而互通信息,距千载之后而传授经验,从而把人类的智慧累积为历史,一代一代的通过汉字相传,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香火不断。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汉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因为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一切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成就,依靠汉字的记载才得以永久流传;一切后人的聪明才智,也从汉字记载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和提高。因此,汉字不但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世纪的曙光,而且是文明得以长传并继续发展的继承性工具。
2.汉字的特点分析
在众多的平面设计作品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开始运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这不仅是因为汉字本身的形式美,也是因为汉字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1 汉字构字的人本精神
汉字被充分利用在平面设计中的原因,除了汉字本身就极具艺术观赏性外,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就是汉字的构字方式中蕴含了人本精神。在汉字的造字机制中,处处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
汉字的构造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处处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人本精神在字的偏旁和部首中可见一斑,如保护的“保”,就是借用一个人抱着幼子的形态,企望的“企”,就是借用人踮起脚直立的渴求姿态,字形和字意之间相互联系,形象的表达出字的本意。还有很多字的构形都是以人为出发点,都带有很强的象形和人本特征。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时,先天就是一个非常简练、非常写意的抽象艺术形,因此设计师们对汉字的竞相引用,也就不
足为奇了。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敬老爱幼是一种美德,人由年轻变衰老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所以早在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经典名言。
1.汉字本身即是一种平面图形设计
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同时,这些“单元产品”又具有无穷的联络方式,具有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在《庄子外篇》中就已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文字正是利用语言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
2.平面图形设计与汉字构成学原理
A.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而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物象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图形。
B.汉字是经过设计的图形
汉字的目的是承载信息,而汉字本身即是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对点画挑选、组合、转换、再生,使之代表一定信息的产物。从符号学原理分析,汉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由于汉字演变至今已变得十分抽象,洗练,所以将汉字承载着的原始信息还原出来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这种还原的结果不是文字,是一种加入人的思维的奇妙产物,一种特别的平面图形。
二、更多地发掘汉字的特征 更准确地运用汉字承载的信息
设计师借平面图形设计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以达到其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人性的概念在今天已经广义化,如何使我们的本土文化得以体现?还原汉字的原始信息应该说是一条捷径。在追寻汉字本源的过程中去体会中国文化,其本身就是在提高设计师文化修养。这样,我们在作品中体现本土文化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1.使汉字不断地深化
A.运用汉字来发掘本土文化,是一个抽象难懂的说法,那么,让我们看看日本人是如何做的吧。
七世纪时,日本引进中国的表意文字,称为汉字。日本人快速地消化了中国的汉字文化,之后又把汉字迅速地加以改造,日本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来自中国,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我们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
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日本人以纤丽纤小、简约淡泊作为其审美的意趣,形成了“物哀”、“空寂”、“风雅”、“幽玄”等审美理念。汉字被日本的设计注入无限的遐想,成为他们在作品以外的思维空间“留白”的有力武器。“喻物于意则乐,留意于物则病。”汉字作为抽象图形的魅力在乎似与不似之间。
《读卖新闻》中曾登载过一位日本小学三年级女生写的诗:
“港”这个字
真像美人鱼
“共”是头
“巳”是尾
三水是浪花
你看像吗?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没有哪种文字可能引发人这种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正是汉字在人思维空间里的留白,使汉字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现代图形设计是对文化的认同,而不是简单的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运用汉字进行图形设计的精髓所在。日本许多著名设计师,几乎都是汉字学的专家,他们在作品中巧妙地将汉字作为抽象画看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就是一个执著的汉字迷。他在《活字礼赞》一文中提出汉字造型的直角思想,其起源为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学;日本另外一位汉字迷设计师白木彰先生,更是巧妙地将汉字作为图形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
日本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并赋予民族情感的内容,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值得我们青年设计师们学习和借鉴。
B.我们的先民如何利用汉字设计生活
我们的前人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于是形成了“书法”这类二阶意义上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艺术,它靠单纯的线条架构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在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艺人也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极富视觉意趣的字体图形。如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节庆与民俗活动中的吉语,吉祥纹样中的连笔字等。这类反映日常生活形态的杰作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2.用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理解汉字
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类并非宇宙创造的中心,而是自然中次要的部分,能否符合大自然的韵律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与模式,汉字的创造无疑也遵循这一法则,即模拟自然,将物的形简化地融合于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
A.“神”来之笔
古人对于“神”的信仰,主要表现在占卜和祭祀上。最早的汉字其实是占卜的记录,上古
文字的笔划结构,用今天的眼光看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诠释。这种记录占卜结果的文字,来源于远古的文字画(近似文字的图画)。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汉字是反映自然造型的。汉字在反映自然造型的同时,还具有深奥的构成原理,而这种原理就来源于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设计在线.中国B.汉字中有大智慧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中国人信仰上天潜在的超越之力,这种超越之力即自然规律。观察汉字的构成,更多的是揭示自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西周以前),象形程度较高,体现出对书写的简化和易识别的趋势。而汉字在发展为记号文字体系的过程中,则体现出了古人独到的智慧。在汉字的创造过程中,古人很注重“形”与“意”的结合,简单摹仿不是文字。
在初中时,语文老师对于“牧”字、“采”字的解释,引起后来我对汉字中蕴含的先人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有“牛”而后面有一个人持木棍趋赶,这样便组成了“牧”字。在汉字的造型原则里,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这样有趣的例子,只要我们耐心品味,其中奥妙无穷。
结 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我们如何运用文字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汉字不是世界普及的文字,但是汉字字符本身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拉丁字母却无法完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将汉字直接用于标志显然行不通,这样只能使我们的作品显得腐朽而庸俗。但是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成法后,我们把汉字精辟总结物象特征的方法运用到平面图形设计中,却未尝不可。例如,中国邮政的标志,来自于“中”字的古形“中”。其意义指一面有长穗的旌旗随风飘动。邮政的标志将它赋予了新的涵义,一方面保持“中”字的古意,象征中国邮政旗帜性的作用,在公众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将“中”字变形,像一双手托起一封信件交给收件人的形象,寓意着中国邮政以服务为本,快捷、安全、礼貌。
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除了标志设计,无论是装饰、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应当充分发掘汉字中包含的中国哲学,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让抽象的汉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南鹤溪(日),文字的魅力,上海古籍出版社
杉浦康平(日),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 顾音海,甲骨文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朱熹(宋),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梅格斯(美),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 巴尔特(法),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