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汇编)

时间:2021-02-04 14:4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第一篇: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特色产业渐成规模,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翻倍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延安农业全面发展的70年,是延安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更是延安农民生活得到质的飞跃的70年。

70年来,延安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大跨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延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新动力。

农村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抢抓机遇、勇拓新路,一个个时间节点,记录下延安农业在这场跨越70年变革中的奋斗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到70%以上,农业结构相对单一。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延安农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倚重粮油的农业结构受到挑战,苹果、烤烟、羊子、马铃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

九十年代后期,我市抢抓国家退耕还林重大战略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引导农民群众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完成了产业转型,形成了以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为农民群众建起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2002年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在西北地区率先免征了农业税。

2011年,延安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唯一以地级市命名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阶段。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较1998年退耕前的1356元增长了5.6倍,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产业经营收入。

2017年,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在延安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完成产值241.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6元,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5万户15.6万人,4.49万户依托产业实现脱贫。

苹果种植起始于建国前,加快发展始于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地委行署作出“建立百万亩苹果商品基地的决定”,鼓励和引导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农民发展苹果种植,洛川县、宝塔区等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苹果面积从1985年的15.2万亩增加到1990年的85.9万亩,5年增加了70.7万亩。

1991年至1996年为规模扩张阶段,全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富士、秦冠、新红星为主栽品种,以乔化密植为主要模式的苹果种植在全市得到迅速发展,洛川、宝塔、黄陵、富县、宜川被认定为陕西省首批优质苹果基地县。

1997年至2006年,随着规模扩大,果园生产管理成为首要任务。以市级苹果科技下乡活动为显著标志的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普及活动全面推开,延安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优势苹果产业带。苹果面积从1996年的152.2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99.3万亩,10年间增加了47.1万亩。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苹果南提北扩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把绿色、有机、生态模式融入果业生产当中,加强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成长为全市第一优势产业。

截至2018年,全市以苹果为主的园林水果面积为354.8万亩,比1978年的22.8万亩增加了332万亩,年均增长7.1%;

果品产量为299.1万吨,其中苹果产量为289.2万吨,占全市水果产量的比重为96.7%,成为目前种植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苹果产业成为农业新动能

我市设施蔬菜种植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蔬菜产业长期以自产自销的生产状态存在,面积小、产量低、上市迟、耕作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老化,“家家户户腌酸菜,大小人均一缸菜”可谓是当时群众蔬菜消费的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初期,日光温室和大棚栽培技术先后在安塞、甘泉、宝塔等县区试种获得成功,引发了种植理念的根本性转变。2001年,设施蔬菜作为退耕还林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基础产业,列入了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掀起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高潮。

2004年,为坚定各级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市政府再次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大棚蔬菜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日光温室为主,大棚、露地菜“三菜并举”规模扩张战略,对新建日光温室每个补助500元,新建大棚每个补助40元,露地菜每亩补助种子(苗)费20元。安塞、宝塔、甘泉、子长、延长等县区先后建成了高标准的蔬菜示范园,通过品种试验、生产示范、农民培训、集中育苗,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快速扩张。

2007年以来,蔬菜产业集聚政策优势和生产要素,抓住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项目的机遇,调结构、创特色、建园区、促带动、抓质量、树品牌,推动了以设施为主的蔬菜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01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新增1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掀起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高潮,形成了环延安市区蔬菜产业核心区和洛河、延河、汾川河、秀延河、葫芦河五条产业带。

2008年至2012年,我市抢抓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政策机遇,建基地、扩规模,推动设施农业成为继苹果之后又一致富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初期的7.5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32万亩。

2018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8.3万亩,设施蔬菜产量109万吨,占蔬菜产量比重的72.8%,占比仅次于渭南和杨凌,位居全省第三。经过多年发展,蔬菜产业布局由最初的零散种植到现在的“一核五带”(环延安市区蔬菜产业核心区和洛河、延河、汾川河、秀延河、葫芦河五条产业带区域格局);

棚型结构经过五轮更新换代,“95”式新型温室结构实现了周年生产、周年上市;

设施水平从过去的人工拉草帘,一个棚需要一小时,到现在自动卷帘机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种植品种从最初的西葫芦、叶类蔬菜延伸到现在的茄果类蔬菜、西甜瓜,包括草莓、油桃、樱桃以及热带时令水果等;

栽培技术从过去照搬外地到现在已总结出适宜延安生产实践的“六大关键技术”;

产业效益由发展初期的每平方米8公斤~1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5公斤~30公斤,亩均产值达到12145元。

设施蔬菜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八十年代开始,在畜禽私有私养、商品经济等政策鼓励支持下,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主要畜禽产品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1988年至1998年,为有效缓解城乡居民“吃肉难”问题,延安地委、行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养羊业列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养猪生产若干问题的决定》,地区行署召开畜牧工作会,制定了《全区科技兴牧发展战略》,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发展。

1999年至2006年,畜牧工作紧紧围绕山川秀美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大力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养殖方式。1999年10月,市委、市政府总结吴起县经验,作出了《关于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决定》。2002年,再次作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放牧的决定。2004年,出台了《封山禁牧管理暂行办法》,产业结构由退耕前的传统放牧为主转变为规模舍饲养殖,为生态自然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草食畜,果菜基地猪和鸡,城区矿区奶蛋禽,逐步发展形成了牛、羊、猪、鸡、驴及特色养殖的多元产业结构,进入了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增加的快速转型阶段。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存栏猪、羊、牛和家禽分别达到36.84万头、56.55万只、5.97万头和279.27万只,羊子存栏和生猪存栏比1949年分别增加29.88万只和27.16万只,年均增长9.5%和95.6%,肉类总产量达到4.6万吨,比1988年增长1.99倍,年均增长1.7%;

禽蛋产量2.44万吨,比1980年增长14.86倍,年均增长4.9%,畜禽稳定增长保证了延安市副食品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畜牧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现代农业装备高效发展

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进农产品后整理,全市上下形成了前端抓基地、后端抓整理、全产业链条抓增收的可喜局面。今年智能选果线将达到88条,冷气库储能120多万吨;

冷运企业20家,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5家,年转化鲜果30万吨以上。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15年的103家发展到2018年的929家,产值由48.89亿元上升到154.34亿元,加工原料涉及果品、蔬菜、粮油、肉蛋、烟草、干果等全市主要优势产品和地域特色产品,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18个子行业。

2011年,延安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首个整市认定的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新内涵,累计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4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9个,带动发展县级园区68个。

全市累计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748个、示范镇70个,创建国家级示范村镇12个,省级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23个、示范村665个;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934家,营业收入1.7亿元,老庙镇、五谷城镇桐寨村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冯庄乡康坪村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延安人民将乘着党的十九大强劲东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将越绘越精彩。

第二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

根据某某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

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

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某某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 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 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 10 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某某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作为一名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第三篇:12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区把农业作为稳定全区的基础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突出发展高效农业经济,着力培植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连续六年保持全市第一,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一、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粮食产量持续提高。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08.638万亩,总产16.67亿斤;其中小麦面积103.944万亩,单产748斤,总产7.8亿斤;玉米面积93万亩,单产866斤,总产8.08亿斤,粮食产量实现连年增产。2010年,小麦最高单产达682.1公斤/亩,连续7年增产,玉米最高产达785.9公斤/亩,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产业基地稳步扩大。新增早春瓜菜9、6万亩,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到78万亩。培育了4个“一乡一业”先进乡镇和30余个“一村一品”明星村,形成了万福8万亩早春甜瓜、沙土10万亩芦笋甘蓝、皇镇3万亩山药等七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沁肺春”牌甜瓜、新世纪水晶梨等22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畜牧渔业发展迅猛。全区已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场400余个,林下土地有效利用面积10万亩,林下畜禽存栏460万头(只),年出栏1100万头(只),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1-

一。水产放养面积3.4万亩,其中名优养殖1.5万亩,鱼产量14000吨,畜牧水产总产值达到12亿元。林业生产保持先进。全区林地面积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8%,今年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1万亩。今年,全区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46亿元,年均递增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685元,年增幅11%,连年保持两位数速度增长。

二、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以治理中小河道和疏通田间沟渠为重点,历年来先后开展了五次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实施了黄河刘庄灌区四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洙赵新河上游段清淤治理工程,疏通区管河道11条、260余公里,清淤治理河沟405条、33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71.7万亩,全面形成“沟沟相连、河河相通”的灌排网络,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农机产业化加速推进。农业机械总动力145万千瓦,大型农业机械2万余台套,今年完成小麦机收98.7万亩,机收率达98%;完成新注册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区总数达到42个,全区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8%,提高了机械组织化程度和作业效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升。全区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林木、畜禽等新品种90余个,推广实用新技术40余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11个,绿色食品7个,农产品注册商标16个。

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具规模

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总量达到147家;新发展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

企业23家,总量达到353家;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9亿元,利税12.2亿元,同比增长23.2%。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区标准化基地总面积达到45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个,总数达到225个,带动农户7.1万户,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四、***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

***基地加快建设。高标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了半径35公里的***产业区,已发展以***为主的花卉面积12万亩,其中***种植面积7万亩,年产值达到3.6亿元。科研力度不断加大。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合作,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品种资源评价”等课题研究,完成了“***换芽嫁接快速繁育技术”、“催花技术”、“盆栽技术”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荣获国际、国家、省奖20余项;规划建立了***资源圃和***基因库,先后完成“***芍药鲜切花”等50多项技术研究;品牌宣传影响不断扩大。菏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大型展览18(届)次,荣获各类奖项561个。尤其是在昆明世博会上,囊括111个***单项中的83枚,占获奖总数的75%,一举奠定了菏泽***的霸主地位。深度开发力度不断增强。“***籽油生产工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研制了***花蕊挂面、***系列化妆品、***茶等系列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今年5月份***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省政府已向国家申报在菏泽建设200万亩的***籽油生产基地。旅游

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实施曹州***园提升改造工程,***园面积增加到1600亩,景点扩大到39个,今年4月9日顺利竣工开园,接纳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多元。

五、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按照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统筹兼顾、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全力加快以试点村改造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强领导,落实目标,强化调度,加大补贴,全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已启动村庄改造37个,完成村庄改造15个;完成乡镇办事处规划编制14个和中心村规划61个。吕陵镇今年启动了吕都商贸城、乔堂、陈庄三个新试点,年内可建成入住群众300余户。围绕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科学编制规划,实行打深井连片供水管网延伸,扩大供水半径,加速推进饮水工程建设,全区累计通自来水自然村525个,村村通自来水率达到45%,受益人口42万人。改厕改沼改路工程建设加快。已完成改厕8万余座,建设沼气池9200座,修建农村公路2000余公里,村村通油路率达98%。配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了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化”标准为目标的327国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了皇镇、沙土、吕陵三个乡镇驻地环境建设,新修道路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4万元平方米,新安装路灯400盏,有力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

六、惠农支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全区农村低保工作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低保金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发放;加快新农合建设,参合率达到98%,率先在全

省实现了省、市、区、乡镇、村五级联网,位居全省第一。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良种补贴等项目,累计落实各类补贴和政策性保险5亿余元;新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587台,完成农机补贴资金840万元,实现农机投入4800万元。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已完成163个村居土地流转,流转面积32219亩,涉及农户17080户,签订流转合同765份。

第四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我县农业产值71.7亿元,农业增

加值39.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2.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05.5元,增长23.1%。其中工资性收入1291.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0.5元,增长20.7%。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893.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1元,增长11.8%,财产性收入104.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9元,增长18%,转移性收入73.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8.1元,增长224%。

二、主要农业生产指标。全县粮食总产129.9万吨(其中夏粮总产72.9万吨,秋粮总产57万吨),较2010年增长14.7%;粮食单产396公斤,较2010年增长10.6%;特别是粮食三大行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全县的粮食生产水平,全县小麦面积158万亩,平均单产456公斤,其中5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545公斤,四个国家部级小麦万亩高产创建核心区平均单产598.25公斤,最高单产达656.7公斤。全县玉米种植面积87万亩,其中3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示范区,平均单产560公斤,国家部级玉米万亩示范区平均单产650公斤,分别较全县平均单产增长9.2%、26.7%。全县大豆种植面积81万亩,平均单产121公斤,其中2.1万亩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单产228.8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增长89.1%。畜牧生产全县生猪存栏42.3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6.1万头(4月份以后逐步增长),生猪出栏91.7万头;黄牛存栏4.5万头,奶牛存栏2109头,黄牛出栏5.2万头;山羊存栏32.9万只,山羊出栏60.5万只;家禽存栏320万只,出栏658万只;肉、蛋、奶总产11.5万吨。水产品产量为1.16万吨,较2010年略有增长。全县共完成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53个,其中规模场231个、养殖小区22个(以肉鸡小区为主),全县规模养殖比重达61%,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蓬勃兴起。

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

2011年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初具规模,区域布局成型,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起步高,规模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新村建设有机结合,集生产生活、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发展于一体,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五个农业示范园区彰显利辛农业发展特色。具体是现代农业示范园2010年以来累计铺设4米宽水泥路面近5公里,建设300立方沼气池1个,实施现代农业综合开

发项目12个。其中,现代化温室大棚项目3个,总面积25000平方米;苗木花卉繁育基地1个,占地150多亩,繁育苗木花卉累计8个系列70多个品种;栽植10000棵香樟树、种植2000亩黑豆经济作物;引进牧业公司2家,年出栏生猪15000头、存栏母羊1400多只,产值4600万元;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型旅游景区印象江南大酒店、一期占地150亩的休闲垂钓中心和占地28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也坐落园内。现代粮食产业园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园区已治理大中小沟220条,总长93.5公里,完成总土方118万方;已修复田间道路126条74公里;已建成配套桥涵520座,已新打配套机井342眼;已建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700亩。农业休闲观光园是经上海匠人设计院规划设计的,园区总规划5.5万亩,产业园南到茨淮新河,西到团结路,东道双沟湿地,北到西淝河。园区涉及七个村,覆盖人口3.5万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是2010年亳州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项目。园区内国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15000亩,人口9000多人。产业园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交通、扶贫、国土、农发等各部门项目资金,通过加强路、井、桥、涵、沟、渠、田、林、坝、农机装备等多位一体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利用率,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实现闭路循环,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果蔬产业园总规划3万亩。园区内路网、林网、渠网初步形成。目前引进农业项目5个,分别是双飞蔬菜种植合作社、蔬果王子项目、芜湖祥宽花木项目、方军绿色庄园和1000亩绿色南瓜种植项目。现拥有“绿色双飞”和“双飞兄弟”两个注册商标,绿色农产品认证正在申请中,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巩店药材产业园发展药材面积1.9万亩,目前在地面积1.1万亩。

第五篇: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

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成立70年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国成立教案

    新中国成立教案 崔 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及其内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的过程,......

    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xxx在连云港市调研农村工作时指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月17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xxx赴连云港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深入......

    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xxx在连云港市调研农村工作时指出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2月17日至19日,省委副书记xxx赴连云港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深入......

    榆中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榆中县是省会兰州市的近郊县,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4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9万人,有汉、回、壮、满等12个民族。总面积3301.6平方......

    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调查时间:2010年2月 调查地点: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小石庄村 调查单位: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信息Ⅰ类091 调查人员:陈占峰 学号:6100209005 关键......

    搞好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搞好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许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梁宝锋) 摘要: 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

    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建明 2013年第9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

    潮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潮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 规划 潮州市农业局 2016年7月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