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范文合集

时间:2020-09-27 16:4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第一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 讲课发言

编者按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如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本版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建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的经济大国,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将经济发展过多地建立在依靠外部市场和外需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也将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

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经济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 14 亿多人口、9 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 亿就业者和 4 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

二是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

三是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任重道远,投资需求空间巨大。

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及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量。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该在大幅度提高社会最终消费比率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仍然偏低。2019 年,我国的最终消费占 GDP的比重为 55.4.%,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比重仅为 38.8%,与最高年份1983 年的 67.3%和 53.4%相比分别相差 11.9 和 14.6 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力争在 5 年时间里将最终消费比重提升到60%左右,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提高到 45%以上。“十四五”之后这两个比重还须继续有所提高。同时,还要把着力点放在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力争“十四五”期末使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 40%或更高。这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 较大幅度提高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前提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关键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较快增长。

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有较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2019 年,我国的人均 GDP 为70892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0733 元,仅相当于人均 GDP 的 43.4%,其中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人均 GDP 的 24.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有56%;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 21559元,仅相当于人均GDP的30.4%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70.1%。这些都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与国民收入产出有较大背离;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比率低,与国民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背离;社会成员的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支撑不足。另据统计,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类,我国中等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81.5%,中间偏下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则仅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51.3%和 24%,平均值掩盖了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要认真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在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如此,既可以提升最有消费需求群体的消费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又有利于更充分调动广大一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短板和薄弱环节很多,“木桶”效应明显。

下一步,国家在组织制定“十四五”规划中,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制定加快促进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用好我国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优势,发掘我国超大规模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内在市场需求潜力,充分发挥好我国空间地域广、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坚持在节约集约使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引导制造业要素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争取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健全、强化我国制造业以及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体系,下大力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要研究制定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

组织制定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顺应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规律,引导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引导各地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要素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高效经济联系。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制定有力有效的财税、金融、技术支持政策,引导、支持市场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国产零部件,推动我国全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有序、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互补、生产互补、供应互补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生产分工,有效发挥各自的比较效益。

第二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第三篇:处理好四个关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处理好四个关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临安立足实际,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特色转型升级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临安产业发展还存在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处理好四个关系,优化四个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优化载体结构。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既不能“抓大弃小”,又不能“顾小失大”。“大”与“小”,互补互益、相生相依。具体实践中,应着力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大”“小”关系。一是大小平台的关系。在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功能区和中小企业创新基地三级平台体系基础上,建设好新的产业平台。要突出抓好省科创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横畈工业功能区两大平台,同时加快各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和整合提升。二是大小产业的关系。临安产业规模不大。2009年,临安市规模工业产值381.9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1%。下一步,要推动装备制造、电线电缆、绿色照明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打造大产业。同时要发展生产生活必需的民生“小”产业,延伸产业链。三是大小项目的关系。以“大、好、高”项目为主,强化产业龙头招商,大力招引500强、国字号、中字头企业。以承接大都市产业梯度转移为主要途径,开展集中攻关,引进一批龙头型产业项目。同时着眼于“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有针对性地招引“小、精、新”项目,并加快项目“落地开花”。四是大小企业的关系。一方面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采取有效措施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行品牌化经营,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用地指标、资金保障、技术支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创新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完善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最基本的要求是处理好发展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的关系,“新”“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就是高新技术。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和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科学、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壮大产业规模。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电线电缆、绿色照明、装饰材料、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杭州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大旅游业、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既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又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向“大户”集中,打造昌化溪、天目溪等农业综合功能区和示范区,致力于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调整农村产

业结构,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以完善农村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科技服务为重点,加快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优化要素结构。

统筹内外两种资源、两类要素。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整合,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又眼光向外,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要素,“借梯登高”。一是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缓解土地要素制约。依托省科创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锦南新城、滨湖商住中心等,打造多个城市综合体,发展总部经济。适度将制造业基地外迁,专注于研发和品牌营销,努力推进临安产业“软化”和高端化。二是优化投资结构,缓解资金要素制约。一方面盘活内部资金,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完善产业政策导向,鼓励企业投资,提高政府财政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优化发展环境,依托科技城建设和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招引空分设备、数控机床、电梯电机、汽车零配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三是发挥人文优势,实现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随着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入驻,临安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优势将更加显现。杭州城西是高技术人才聚集地,临安可以就近招才引智、借力使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四是发挥区位优势实现临杭对接。加快建设临余公路,争取杭州轻轨和绕城高速复线经过临安,实现临安公共服务设施与杭州城区“无缝对接”,发挥“同城效应”,进一步彰显区位优势,有效承接大都市产业转移和要素溢出。

———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优化空间结构。

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是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在“一轴三带五区”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极一带三片三区多点多网”的产业布局。“一极”即构筑以省科创基地(科技城)为核心、以东部城镇产业圈为依托、以临余公路沿线科创文化观光长廊为连接的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和转型升级主引擎。“一带”即优化杭徽高速-02省道沿线产业发展主轴线和发展带。“三片三区”即打造临安东部生态文化、中部天目山自然生态和西部度假观光等三大特色旅游片区和昌化溪流域、天目溪流域、苕溪流域三大农业综合功能区。“多点多网”即以打造横畈、玲珑、於潜三大物流中心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园、锦南新城、滨湖商住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为节点,重组城市服务业网络。二是加快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科技城规划和建设为契机,将省科创基地(科技城)建设成浙江省新的增长点和高效低碳的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促进经济开发区向具有城市功能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转型。按照建设低碳城市要求,促进主城区功能结构调整和有机更新,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强化主城、副城、镇乡、中心村四级城镇化载体建设,推动人口、产业集聚。以“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为主抓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施绿色新产业提升工程,优

一产、强二产、兴三产,推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第四篇:转型升级主题发言

创新思路 多措并举 推动蜂产业转型升级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市蜂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在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近年来江山蜂业也遭遇了发展瓶颈:全国最大的养蜂县、连续19年养蜂产值和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如今蜂群数和养蜂员却队伍逐年下降,且趋于老龄化;全市34家蜂产品企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加工技术落后、粗放型经营特征明显、缺少高新技术的研发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全市出口企业较少,出口产值较低,国外更加严格的卫生标准和一些带有贸易保护性质的措施,使国外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蜜蜂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社会中影响仍然不够;蜜蜂传花授粉、为农作物增产增效,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蜜蜂是我国的珍贵蜜蜂种质资源,然而从事中蜂养殖的人群越来越少。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挑战,协会着力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潜革新,提升效益,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蜂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以质量安全为引领,走外向型升级之路

创建浙江省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愈加苛刻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2011年,江山市政府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抓、企业带动、蜂农参与”为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蜂药统一配送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出口预警与应急体系、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多元化国际市场销售体系、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等八大 1 体系,完成了我市浙江省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任务,成功带动了示范区内四家蜂产品出口企业、786户蜂农、10万箱蜜蜂走上产品量质提升之路,有效提高了我市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我市蜂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蜂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

续建浙江省蜂产品出口预警机制项目。从2007年开始,在外贸部门的支持下,我协会在全国蜂业界率先实施了蜂产品出口贸易预警机制建设项目,项目实施4年多来,制订了规范的工作制度,多种渠道收集和发布预警信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为我市蜂产品企业在抗击国际市场风险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连续4四年被省外贸厅考评为优秀。今年,组成单位由原来的4家企业增加到6家,预警示范点企业信息员增加至12名,定期向预警示范点办公室和市养蜂产业化协会报送相关出口动态信息,共上报信息262条。协会编制蜂产品出口预警期刊12期、在网站上公布出口预警信息360多条,以手机短信形式对蜂农发布信息26条。举办蜂产品对外贸易技术培训4期,宣传国家对蜂产品出口的有关政策、法规,通报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蜂产品中抗生素等药物残留检测标准。培训人次600人,免费印发资料1200份。蜜蜂之都网站对外贸易预警专栏点击率达到55万多人次,成为中国蜂业界最受欢迎、点击率最高的网站。

二、以中蜂培育为引领,走特色型升级之路

2009年在协会的帮助下,福赐德中蜂种蜂场取得“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被评为省一级种蜂场,为全省唯一一家中蜂种蜂场,并建立了中蜂保护区。同时,协会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中华蜜蜂高产品系的培育与推广”,经过两年 2 多的实施,于今年顺利通过了由市科技局、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大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组成的项目验收、评审会,并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被确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经选择育种素材及生产能力与生物学特性综合测评,采用蜜蜂营养杂交技术和雄蜂配子选育技术,利用人工授精和自然隔离交尾等方式控制雄蜂来源,通过6代的定向选育,首次选育出中华蜜蜂高产品系——江山中蜂1号,并制定了国内首个中蜂蜂种地方标准。项目选育出的江山中蜂1号,蜂王产卵力提高23%,繁殖力提高25%,蜂蜜产量提高49.83%,分蜂性下降11%。项目实施期间,在7省15个县,共推广原种1200余只,应用蜂群达18.4万群,经济效益达到5168万元。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极大推动我市乃至全省中蜂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全市中蜂饲养量从原来的不足一千群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群,协会通过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广大中蜂饲养户从原来的旧式木桶养殖,逐步掌握了活框式养殖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为真正保护中蜂养殖户切身利益,提高大家饲养中蜂的积极性,协会帮助福赐德中蜂种蜂场筹备举办了“蜂养殖协议签字仪式暨2011年蜂农集训会议”,帮助邀请市分管农业副市长、宣传部、农业局、碗窑乡等领导出席,为其联系保险公司为蜂农购买保险。

三、以农牧结合为引领,走共赢型升级之路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做到发展养蜂生产和为农作物授粉并举,从而实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高效发展,协会印发了《关于在全市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帮助绿洲生物公司创建了专业授粉公司——“江山绿洲蜜蜂授粉科技开 3 发有限公司”,并建立了国内首个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在现代农业园区峡口镇连丰村租用土地90亩,建成80箱蜜蜂的授粉示范蜂场,开展蜜蜂授粉对比试验、推广示范、技术培训、接待参观考察等业务,建成养蜂生产、授粉业务与技术培训用房等。完成蜜蜂授粉油菜增产效果及授粉技术对比试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经试验结果统计,蜜蜂授粉试验组油菜籽产量比对照组提高75.98%,其千粒重和发芽率分别提高32.34%和32.22%,出油率提高28.14%,种子的畸形率下降53.59%。在研究油菜蜜蜂授粉的同时,授粉基地另外搭建了 8000m2的GLP-832连栋钢架大棚,并在大棚内陆续种植黑番茄,草莓,青椒等瓜果蔬菜,进行蜜蜂授粉对比试验。此外,基地还大量种植了蓝莓、樱桃等作物,开展蜜蜂授粉试验。与此同时,协会制订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实施方案,有序、有力、有效的推进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及时总结与推广蜜蜂授粉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开展蜜蜂授粉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维护生态平衡重要性等方面的宣传,使蜜蜂授粉技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社会所认同,促进蜜蜂授粉的产业化。

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高效型升级之路

中国第一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蜜蜂专用放蜂车”在江山诞生。由于养蜂劳作辛苦,收入得不到保证,养蜂人数逐渐减少,蜜蜂饲养量也不断下降。为了切实改善蜂农养蜂生产与生活条件,减轻养蜂人的劳动强度,转变养蜂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养蜂生产现代化,提高养蜂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养蜂业向现代养蜂业转变,协会积极帮助我市祥瑞蜂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养蜂专用车的设计、研发。并邀请蜂业界专家和多年从事 4 养蜂生产的养蜂员召开研讨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根据养蜂实际需求结合蜜蜂的生活习性,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修改,经过3年的时间最终开发出了能够满足养蜂户实际需求的养蜂专用汽车。这款集房车和养蜂平台于一体的专用车为蜂农野外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该养蜂车车箱两侧为多层框架,至少可以装128个蜂箱。两侧蜂箱之间的空间为工作场所,在车箱上完成蜂产品采集工作。车箱前部设臵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并配备了太阳能发电装臵,蜂农可以安装卫星电视、冰箱等现代化设施,缓解枯燥的野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在车箱下部还设臵了储存箱,方便收纳各种生产、生活用具,非常适合养蜂专业户在野外使用。而且出于对蜂农人身安全考虑,该车还首创安装了“一键救助按钮”,不管蜂农在任何地方,一旦遇到危险,只要按下该按钮,终端管理即刻收到求救信号,在第一时间为蜂农提供救助服务。养蜂户使用养蜂专用平台作为养殖、采集的工作场所,在平台上进行生产,不用装卸蜂箱,机动性强,可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收益。

五、以项目实施为引领,走高端型升级之路

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新产品不断推出。科技创新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灵魂,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我市蜂产品企业今年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产品研发加强,精深加工新产品不断推出,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恒亮、健康、野春园、蜂翁等公司进行新厂房建设,恒亮公司投资1.5亿元占地107亩的7000吨蜂产品综合加工厂,并在扩大出口业务的同时,开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准备做大国内市场份额。健康公司 5 新厂房的建设也已全部结束,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将在年前全部开工。福赐德公司在继成功开发黄蜂胶后,又与浙江中药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出两款新产品。千红公司研发出了蜂蜜饮料、蜂蜜酒、王浆多胎片等新产品。绿洲生物公司成功转让 “蜂花粉功能因子提取与开发”省科技项目成果,成功完成“蜂花粉多糖”新产品开发。

六、以蜜蜂文化为引领,走内延型升级之路

蜜蜂文化工作有突破。为了突破产业瓶颈,加快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提升我市蜜蜂文化,发挥蜂业观光、旅游休闲功能。今年在协会的宣传发动下,各龙头企业都将蜜蜂文化建设列入企业重要建设项目。目前初步建成的有福赐德、健康、三郎、千红、绿洲。特别是福赐德公司在花园岗建立了占地15亩的蜜蜂文化园,包括产品展示中心、蜜蜂文化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并与旅游相结合,进行蜜蜂文化和企业产品的宣传,其碗窑蜜蜂养殖基地被评为“省特色农业精品园”。供游客零距离接触观赏蜜蜂的群体生活,学习蜂产品知识,感受蜜蜂文化等。恒亮公司计划在新厂房规划15亩土地、投资1000万建造国内一流的、用3D立体效果展现蜜蜂文化的蜜蜂博物馆。今年将成为蜜蜂产业文化提升年。此外,由养蜂协会牵头,邀请市文联、报社、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35名作家与记者编辑。通过深入采访、收集资料、完稿、反复修改、多次校对,于今年9月份编印,共发行2000册。

今年,全市蜂群数量23.1万箱,累计实现蜂业总产值10.12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实现养蜂产值3.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8.57%;企业经销加工产值6.79亿元,比去年增长10.95%;直接出口产值约为1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第五篇:地方政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地方政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市委党校“专题研讨班”学员观点综述

3月7日-12日,‚贯彻‘十二五’规划与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在市委党校举办,三县二区分管领导以及全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本期研讨班。学员们听取了《‘十二五’与浙江经济转型发展》、《湖州市‘十二五’规划解读》等5场专题报告,赴昆山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并与昆山市发改委、经信委主要领导进行互动交流,邀请了张天任、周志江、凌兰芳3位董事长参加‚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企业家论坛,并与学员开展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又围绕我市‚十二五‛时期湖州经济转型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两个半天的认真研讨。通过理论学习与问题研究,学员们普遍反映受益颇多,启发很大。下面就研讨班学员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转型升级强引力

学员普遍认为:虽然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主体力量,但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应通过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来发挥。一是探索分类引导机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都不尽相同,其转型路径、主攻方向等也会千差万别,因此,对企业转型要进行分类引导。对重点骨干企业要引导其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能力,鼓励其整合本地资源,更要整合外地资源,为本地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对大量中小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定期

培训宣传、上门指导等,让其尽早了解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内产业政策导向以及适合产业内升级或产业间升级的不同选择路径。二是优化集中投向机制。坚持长时间集中精力、财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符合我市主导产业培育方向的大企业、大项目。很多学员认为:政府在社会领域应该实行公平公正,但在经济领域应该扶优抚强,向优强企业倾斜。只有这样湖州才能培育真正的大企业。另一方面,政府的精力财力都是有限的,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就不能像撒胡椒粉一样的让所有企业受惠。各县区应在清理原有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导向明确、受惠集中、促进转型‛的政策引导机制,把政策、金融、土地等有限资源都配臵到大企业、大项目中,力争每个县区在‚十二五‛时期内培育成功1-2家大企业。当然扶持哪些企业应该有所选择,只有做精做强了的企业才能获得扶持倾斜的资格;而对那些主业都难以确定,一味追求‚东方不亮西方亮‛、实行所谓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就没有必要扶持。三是建立转型倒逼机制。很多学员讨论时也谈到: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因为对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它的终极目标。企业转型或不转型,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只要市场上有利可图,政府调控又不那么有力,企业转型就缺乏动力。因此,对那些乐意投资民生领域、积极实行节能减排、坚持技改创新的企业,就要给以适当的财税优惠;而对那些‚三高一低‛的企业,就要严格征收资源环境税。只有建立了严格的转型升级倒逼机制,才能引导企业从不愿转型到乐意转型,才能让企业心甘情愿的把精力财力留在制造业,留在创新环节,而不是投向虚拟市场。

二、突破“四大”建设瓶颈制约,为转型升级增实力 ‚四大‛(即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建设是政府抓好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关于如何抓好‚四大‛建设,学员们在讨论中纷纷建言献策:一是强化既定规划的贯彻执行。大平台建设是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基础,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大平台规划中已经确定的产业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但是现实中,区域规划不清晰、产业定位不明朗、项目准入不严格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各县区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的乡镇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布局整合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实行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明确各大平台开发模式和管理体制,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甚至把规划的执行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进行严格考核。二是规范重大项目引进和推进机制。全市要统一建立并完善重大项目引进评估决策机制、项目推进服务机制、项目落地有序机制、问题项目退出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实现项目引进中科学评估、有效对接、协调服务和全面推进,杜绝高污染项目、高能耗项目的落地和问题项目的产生,使项目引进和建设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项目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力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建设。学员们去昆山考察学习后,深感湖州与昆山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产业竞争力的差距。昆山2010年电子信息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产值达43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66.7%。而我市去年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共完成产值仅1001.7亿元,占比仅37.4%。因此,要突出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品、木地板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致力于聚集发展、高端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及其衍生,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全力争创新的竞争优势。

三、深化调整干部考核机制,为转型升级添动力

转型升级需要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保驾护航。在‚您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阻力主要来自什么‛的回答中,有3/4的学员选择了‚非科学的政绩观和干部考核机制‛。很多学员讨论时也谈到: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考核这个指挥棒仍然是影响各地干部行为的关键。如果到年底时,考核仍然以量的增长为主,如规模以上产值增幅、GDP增幅、财政收入增幅等,那么已经制定的规划就有可能难以执行、严格的项目准入也可能形同虚设,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取得明显成效。温总理今年在答记者提问时也讲到了‚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更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市干部考核机制创新曾获得过第五届(2009-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提名奖,因此,‚十二五‛时期更应该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一是调整县区综合考核指标设置。我市目前对县区考核指标的设臵还包含了大量数量型指标,转型升级的重点还不够突出。应按照‚转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调整县区考核指标设臵中‚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一级指标‛的内容设臵,突出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绩分析等质量型指标分值。尤其要强化招商

引资过程中‚缺什么、招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对不符合‚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要求、不符合‚建链、补链、延链‛要求的项目,坚持不予项目准入,不予计入考核分值。二是探索设置“政绩成本”指标。学员普遍认为,现实中某些领导干部确实还没有摆脱‚非科学政绩观‛的影响,追求短期效应,喜欢做表面文章,不计成本和代价,一味追求短期政绩。因此,考核指标中应探索设臵政绩成本,纠正某些领导干部不正确的政绩观。所谓政绩成本就是指干部为取得某项政绩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政治成本、机会成本等。如果一项政绩中过多的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造成环境恶化,损害社会利益,那么,考核时就要以零分甚至负分来评定。三是完善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干部考核结果的运用是干部考核工作的必然延伸,是干部考核的根本目的。只有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才能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但是要运用好考核结果,关键是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基础的奖惩机制。经考核确实对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显著贡献的,应委以重任;而经考核确实认定绩效一般的,应予以教育引导,属于知识欠缺的可以安排培训学习,属于经验不足的可以安排轮岗锻炼;经考核认定绩效较差且确属力不胜任、德才平庸的,应予以调整。

四、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为转型升级聚合力

很多学员在发言时提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各类要素的集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保障。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获得相

匹配的城市功能的支持。特别是对产业升级至关重要的人才的集聚和稳定,与城市功能的水平直接相关。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层级越高,集聚高端要素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我市目前中心城市的首位度相对较低,难以集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端要素。因此,学员们建议:一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只有不断提升壮大城市产业,城市的面积和人口才可能随之增加,城市规模也才会扩大。同时,只有当推动城市成长的主导产业或主导经济部门的规模和集聚度达到一定数量级以后,它才会对城市以外地区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所以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重视产业的集聚发展。二是优化中心城市制度环境。中心城市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打破城乡分离的人为樊篱,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择时对现行生育政策等加大微调力度,保持劳动力增长源泉,以缓解我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所带来的劳动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的态势。积极探索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才引进的竞争力。三是改进政府的引导和管理职能。加强各部门间政策的协调,减少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在城镇布局规划、跨县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功能分工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规划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城市规划执行力,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下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昆山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区工商质监局刘锋内容摘要: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

    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转变增长方式 一、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道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区域......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江苏苏源辉普化工有限公司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同仁: 大家下午好! 江苏苏源辉普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公司以“科技铸造精诚,创新成就未来;信念凝聚......

    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谈转型促发展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

    我县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电白: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电白县围绕“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市场化思维经营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不断扩大品......

    推动物业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物业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文章来源: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魂,一家企业如果失去了创新能力就失去了生命力。物业管理企业也不例外,没有体制创新、服务创新、、......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5篇范例]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预览次数:148 发布时间:2010-12-20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

    转型升级路径座谈会发言

    加强资源整合加快科技创新 为XX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20XX年X月X日 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