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20-11-07 15: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

第一篇: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代表了一个独立的领域(独特的话题),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它能够与其它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代表了一个独立的领域(独特的话题),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它能够与其它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以下是今天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信息”的哲学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学界真正重视。最近西方哲学界提出“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简称 PI)研究纲领,把“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哲学面临着信息转向。本文将着重介绍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关键词:信息;信息哲学;信息转向;研究纲领

一、前

当代信息哲学创始人、牛津大学哲学家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完成了耗时数载,经过广泛辩论的工作,详细论述了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研究

纲领何以成为可能。早在 1996 年弗洛里迪便提出“信息哲学”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哲学与计算导论》阐述了信息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Floridi 1999)。不久前,西方哲学界权威性期刊《元哲学》又发表了他的论文“什么是信息哲学?”(Floridi 2002a,刘钢 2002),其中他对信息哲学这门新兴的、具有交叉科学性质的哲学学科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他的基本论点是:信息哲学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独特的话题);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能与其他哲学分支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这是哲学界第一篇系统地分析信息哲学性质的纲领性文章。我们认为正是这一点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因为信息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便有了一面旗帜。

二、信息哲学兴起的背景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包括遗传基因工程和太空技术等)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过去的 50 多年,无论是理论方面,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还是应用方面,如从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到今天的互联网,无不与信息相关。具体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图景呈现出科学“转向”技术的趋势。结果是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纵观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术向信息技术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然而,盛行于英美的分析哲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上个世纪最后25 年走向衰落。主要是因为它的批判功能遭到了抛弃,致使科学主义在许多哲学分支成为主导力量,其结果便是“哲学再次被普遍地看作是科学的延伸。”(Hacker 2001),也就是说,哲学渐渐变成科学的附庸,甚至成了科学的“婢女”和“小工”。然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学或者在科学之上,像科学的女皇(这个时代科学家认为已经一去不返了),或者位于科学之下,为科学廓清道路、奠定基础。然而,无论是在科学之上或是在科学之下,“哲学都不是与科学比肩的学问。”(Wittgenstein 1997)实际上,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科学描述越复杂,哲学的话语水平也就必须越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自身保持一种超越、批判和反思的地位,这才是哲学的理由。

哲学对信息技术的反思主要基于两条进路,在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最终成就了信息哲学。一条是批判性的,即对技术的哲学反思,这主要始于欧陆的人文学者,尤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反思,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同时在社会认识论、媒体理论以及应用伦理学诸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另一条则属于建设性的,即沿着形式科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向前推进。譬如说,逻辑学家图灵提出人工智能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绽放出众多奇葩,在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解释学和形而上学等诸多学科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身影。数学家维纳提出的关于信息的本质问题,则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逐渐地“信息”便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特话题,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IPM)的广泛采用在哲学领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理论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为信息社会提供了系统性论证。

三、信息哲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信息哲学从虽然从信息的哲学问题脱胎而来,但形成独立的研究纲

领,却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事情。而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Philosophy and Computers, APA-PAC)所组织三次大的活动功不可没。第一次是 1985 年该会促成的计算机伦理学;第二次是始于 90 年代中期美国的“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的全国性哲学普查;第三次则是 2002 年推出“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宣言。所有这三次大的活动,均得到西方权威性哲学刊物《元哲学》的全力配合,分别出版题为了《计算机伦理学》(1985)、《数字凤凰--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1998)以及《赛博哲学--哲学与计算机交汇》(2002)的专刊。而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两任会长拜纳姆(T.W.Bynum)和穆尔(J.H.Moor)则对这三次大的活动起了积极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并非一帆风顺,追溯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探索阶段。图灵于 30 年代便开始发表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在以后的 50 年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计算科学、复杂性理论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相继引起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人工智能。信息的科学研究为其成为哲学中一个独立探索的领域奠定了基础。这期间也不乏一些力作问世,如 1978 年斯洛曼(A.Sloman)在他的《哲学的计算机革命》这部著作中,便宣布了新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哲学范式。他大胆地预测道:“数年内倘若还有哲学家依然不熟悉人工智能的主要进展,那么他们因其不称职而受到指责,便是公道的。在心智哲学、认识论、美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哲学其他主要领域中从事教学工作而不讨论人工智能的相关方面,就好比在授予物理学学位的课程中不

包括量子力学那样不负责任。”(Sloman 1978)然而,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学术界却未能提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影响力的研究纲领。而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好像是特洛伊木马,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引入哲学的城堡。

(b)徘徊阶段。信息社会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增长。此前没有任何一代人曾经暴露在如此异常的技术力量的加速度之下。信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利用占有绝对的地位,其现实性便是相应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责任。在主导科学和社会生活及未来的所有因素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成为社会生产与交往的重要的资源。即便如此,信息哲学依然被视为跨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非交叉科学的(interdisciplinary)。哲学界和科学界对其发展尚未做好准备;而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同样。信息哲学只有在两个领域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仅限于一些研究专业,如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伦理学等。另一方面,则作为方法论被其他领域所吸纳。这两方面的趋势为促使信息哲学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c)确立阶段。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信息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开始得到哲学界的承认,如国际著名的哲学家达米特(M.Dummett)在其《分析哲学起源》中,赞同信息是比知识更基本的概念的观点。(Dummett 1993)此外,美国《时代周刊》将个人计算机评为 1982 年的“年度人物”。1985年,美国哲学会创建了哲学与计算机分会。同年,美国主办的权威哲学期刊《元哲学》出版了题为《计算机与伦理学》的专号。首次由计算与哲学协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and Philosophy, CAP,即目前国际计

算与哲学协会(IACAP)的前身)出资赞助的年会于 1986 年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召开。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哲学界已经完全意识到信息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确认其方法论和理论的价值。信息的概念、方法、技术和理论已经成为强大的“解释学装置”。它们形成了一种元科学,具有统一的语言,在包括哲学在内的所有学术领域畅通无阻。1998 年,《元哲学》出版了《数字凤凰棗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专刊,这是美国哲学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在 1997 年完成的哲学普查总结。其中首次确认信息哲学的涌现是哲学的一股新生力量,改变了哲学家理解那些诸如心智、意识、经验、推理、知识等诸多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Bynum

(ii)新领域能够成为有效的收敛吸引子,即在这个领域产生的成果足以吸引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的和财力的等等。这说明此领域富有生命力,使得大家乐意为之献身;

(iii)新领域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将各种资源聚拢起来形成合力,而且还要能够从已经成熟研究领域“挖”资源,而不是相反;

(iv)最后,新领域研究内容要极为很丰富,这样便可以组织起泾渭分明的子领域或下属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专业化的需求,这包括研究队伍、教学队伍以及应用领域的合理人才配置。

那么信息哲学是否满足上述四个条件呢?下面我们便具体来看一下。哲学基本上以两种方式介入“ti esti”问题,一种是现象学方式,一种是元理论方式。语言哲学和认识论是“现象学”或现象的哲学的两个例子。它们的话题分别是意义与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理论和认知科学。另一方面,物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则明显属于“元理论”的例子。它们所探讨的问题

来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同样也研究自然或社会现象。然而,其他一些哲学常常把现象学和元理论的旨趣相结合。譬如,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而信息哲学,虽然它的话题很古老,但是在思想史上,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非常晚近的事。信息哲学像数学哲学一样,偏向现象学。它首先关心信息世界、计算和信息社会所呈现出的一阶现象的整个领域。但是,之于其自身资源的方法论批判方面,它更倾向于一种元理论方法,也就是说,它在现象学和元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哲学?根据弗洛里迪的意见,信息哲学涉及两个方面,即(a)信息的本质研究和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b)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Floridi 2002a)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方面。

定义的前半部分涉及一个新的哲学领域,它要对“ti esti”问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即追问“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新领域的首要标志。信息哲学不同于数据通信的定量理论(信息论)的研究。从整体上看,它的任务不是要发展关于一种科学的统一理论,而是一个整合的理论体系,目的是分析、评价和解释信息的各种原理和概念,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特别关注的是来自不同应用背景和与其他主要哲学概念,诸如存在、知识、意义等相关系统的问题。定义中“信息的动力学”指的是(i)信息环境的构成和模式,包括其系统的性质、交互的形式,内部的演化等;(ii)信息的生命周期,即各阶段信息的形式和功能的活动,从信息发生的初始到它最后的利用和可能的消失;(iii)计算,一方面指图灵机意义下的算法处理,一方面指更广意义下的信息处理。

定义的第二部分表明信息哲学不仅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论。对信息的概念本质及其动力学和利用的研究,则由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论和理论得以继续。这一视角也同样影响了其他哲学话题。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些应用下面还要谈到。

从我们目前的研究来看,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能够满足上述四个条件。我们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之。2001 年 11 月 6 日,德国洪堡基金会在柏林举行了颁奖仪式,将高达 200 万美元的保罗奖(Wolfgang Paul Award)授予美国布法罗大学的哲学家史密斯(Barry Smith),旨在资助其形式本体论(formal ontology)的哲学方法和理论在信息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据信,这是哲学家迄今为止得到的金额最高的一项研究奖金(Donovan 2001)。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哲学的方法论已经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

总之,作为西方新兴起的一个哲学思潮,信息哲学被定义为批判性研究的哲学领域,它涉及到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包括信息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以及对哲学问题的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的提炼和应用。它代表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独特的话题);它能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一种创新的方法(原创性的方法论);它能与其他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

五、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

信息哲学既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纲领又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强调的是“信息转向”(information turn),即强调信息的基础性地位,弗洛里迪甚至提出信息哲学将成为未来的“第一哲学”(philosophia prima)的口号。(Floridi 2002a)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楚的看出哲学研究背景的几次大的转向。先是 17 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哲学家将其注意力从可知客体的本质转移到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知识关系,因此从形而上学转向认识论,即从探讨“存在”转向“知识”。接下来则是“语言转向”,其显著特征和重要结果是将传统哲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研究均放到语言的层面上进行考察,即从探讨“知识”转向“意义”企图通过分析语言达到对世界的认识。那么,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终于使信息哲学的地位凸显出来并逐渐走向前台,则预示着哲学研究背景的再次转向,即从“意义”转向“信息”这一更为基础的分析概念,将人类理解带向更基本的层面。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圈(infosphere)的出现,已经使信息上升为一个基本概念,与诸如“存在”、“知识”、“意义”等基本概念同等重要。(Floridi 2002b)可以预见,信息哲学的问世对基本的哲学观会产生很大影响。

实际上,早在 80 年代初,英国哲学家埃文思(G.Evans)便提出,知觉经验先于概念内容,概念内容是基于知觉经验的判断,但是知觉经验仅仅是一个信息状态,只具有非概念内容。(Evans 1982)后来,埃文思的观点得到国际著名的哲学家达米特的赞同,他在《分析哲学起源》中评论道:“......有一个比知识更天然和更基础的概念......这个概念便是信息。信息由知觉传递,由记忆储存,尽管也通过语言传递。在恰当地达到知识之前有必要集中在这个概念上。例如,获得信息无必要理解使其具体化的论点;信息流的运作层面要比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更为基本。”

在我们看来,达米特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这不仅因为他是世界级的哲学家,更因为他抓住了西方哲学走向的大脉络。分析哲学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兴衰之后,基本上已经淡出,退入背景,化为春泥。另一方面,信息革命的成功极大地影响了哲学,在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和伦理学等哲学的主要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计算机不仅改变了哲学家的职业活动,如研究、合作以及教学等,更为重要的是,还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心智、意识、推理、逻辑、知识、真理等等。作为分析哲学的重要人物,达米特不会对这些基础性的变革视而不见,因而,信息哲学能够在分析哲学的重镇牛津大学问世,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不仅如此,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内特(D.C.Dennett)甚至提出:“信息的概念有助于最终将心、物和意义统一在某个单一理论中。”(Dennett 1987)也就是说,信息的概念有可能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统一在一个理论之内。这一观点也可以从信息哲学主张的研究纲领看出来,因为信息哲学的核心目标便是寻求统一信息理论(Unified Theory of Information,UTI)。

具体来说,信息哲学的理论旨趣有以下四个方面:

(a)核心。寻求统一信息理论,这是信息哲学研究纲领的“硬核”。其基本问题就是对信息本质进行反思;同时对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重点关注在信息环境中引发的系统问题。

(b)创新。以(a)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种新老哲学问题提供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Information-theoretic Philosophical Method,IPM)。

创新是信息哲学最具特色的,也是使信息哲学得以在哲学殿堂确立地位的关键所在。其中包括诸多哲学领域,这将在下一节具体讨论。

(c)体系。属于原信息哲学(proto-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理论体系的根基。它以(b)为基础,为上述创新目标的各个分支提炼理论分析框架。利用信息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d)方法论。这一目标属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它以(b)为基础,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及其相关学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其提供元理论分析框架。

六、当前信息哲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资源,除了要看学科本身,如看它是否古老、是否有经典、是否有大家等,更要看这个学科所讨论的话题是否能够产生有说服力的成果。信息哲学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除了它的话题可以上溯到古老的传统(如普遍计算的思想源于大哲学家莱布尼兹)之外,关键还在于它利用计算机拓展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法论,即我们所说的创新的方法论。正是由于有了新方法,传统的话题才能获得新的视角,获得新的生命,而新的话题也会随着新的方法论的广泛应用不断问世。

新的视角的引入同样也影响了其他哲学话题。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才是它迷人之所在。例如,对人和动物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以及智能的人工形式可能性的理解,这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哲学、信息理论语义学、信息理论认识论、动态语义学;分析推理和计算过程,包括计算哲学、计算科学

哲学、信息流逻辑、情景逻辑等诸多方面;解释生命和代理的组织原则,而人工生命哲学、控制论和自动机哲学、决策与博弈论等遍落入这个范畴;发明新的方法来为物理和概念体系建模,上面提到的斯密斯博士的形式本体论便属于这个领域,另外信息系统理论、虚拟实在哲学等也是该领域要涉及的内容;再就是以模型为基础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计算方法论等以阐释科学知识的方法论为目的的领域;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和新环境下行为规范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学、人工伦理学等伦理学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显学”;美学是古老的,但数字美学作为存在语义化的新阶段,可以为当代社会的知识体系提供系统性处理,可以使人类更进一步理解社会并负责任地建构这个数字世界,因此数字多媒体/超媒体理论、超文本理论以及文学批评等无疑将成为虚拟环境下的首要问题;还有体现信息社会以及在数字环境下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现象等。(Floridi 2002)这些分支领域的存在证明信息哲学足以满足进一步专业化的要求。信息哲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收敛的理论框架。

从另一个角度看,专业社团对学术共同体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信息哲学得以确立的过程中,美国哲学协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例子便是计算与哲学协会。在过去的 16 年中,该协会每年都围绕一个计算和哲学相关的主题举行年会。回顾过去各年会所讨论的议题,可以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值得关注的。首先,是哲学教学的计算机应用,这包括以计算机为中介的计算、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电

子出版、逻辑与逻辑软件、网络哲学资源建设等范畴;其次是计算机的社会方面,如信息与信息技术哲学、计算机伦理学、计算机文化与社会、虚拟实在等;第三,与哲学的创新相关,其中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人工生命/生物学中的计算机建模、形而上学等是重点关注的问题。(IACAP 2001)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哲学家对哲学基本概念的观念,如信息哲学所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更多地侧重于分布式处理,突现的性质、形式本体论、网络结构等问题,这是传统哲学所未能涉及的领域,因而可以说信息哲学将哲学探究的疆域拓展了,为人类理解做出了新贡献。

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即将推出当代信息哲学的创始人弗洛里迪主编的一部导论性的著作,《计算与信息哲学指南》。从中也可以看出信息哲学的基本走向。(Floridi 2003)在他看来,信息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信息、计算、复杂性和系统;在计算机的社会维度要讨论的议题有计算机伦理学 通信与交互作用 网络空间 数字艺术;心智与人工智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人工智能哲学及其批判、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心智是主干;现实的与虚拟的世界构成信息哲学的另一重要维度,其中包括形式本体论、虚拟实在、信息的物理学、控制论、人工生命等诸多话题;语言与知识、信息与内容、形式语言和超文本理论形成信息哲学的一极;而逻辑与概率则设计诸多逻辑,以及人工智能中的概率性推理、决策论和博弈论等;最后是科学哲学中的计算、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论、信息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的计算建模等。

2003 年国际著名人工智能杂志《心智与机器》第一期将出版信息哲学专刊,也是由弗洛里迪任主编。论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与信息哲学相关的元理论问题;信息哲学的方法论方面;哲学的信息转向以及信息哲学的各专业领域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哲学、计算的科学哲学、认识论的信息理论方法、语言和心智哲学、计算机伦理学、超文本理论、信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的概念分析。

七、结

正如《数字凤凰》的主编所宣称的,“哲学领域不时会发生一些大的运动。这些运动始于若干简单但却非常丰富的思想棗这些思想为哲学家提供了审视哲学问题的新透镜。渐渐地,哲学方法和问题得到了提炼并根据这些新观念获得理解。随着新颖而有意义的哲学成果的获得,运动发展成一股蔓延至整个学科的知识浪潮。一个新的哲学范式涌现了......计算便为哲学提供了这么一套简单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观念棗新颖而又演变着的为哲学探究所准备的主题、方法和模式。计算为传统的哲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正在改变着哲学家理解那些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哲学探究中的这股思潮吸收了根据计算的主题、方法或模式,正稳定地迈向前方。”(Bynum and Moor 1998, p.1.)像凤凰涅磐一样,哲学获得了新生,这门新的哲学范式便是信息哲学。

概括起来,信息的科学研究不仅为哲学提供了崭新的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为哲学贡献了具有原创意义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信息的哲学反思又为信息社会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系统论证,形成了与其他哲学分支并立的新的理论体系,引导并规范着信息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根据我们的研究,西方各种后现代思潮大有收摄于信息哲学的趋势,并有可能出现新的理论综合,这是值得注意的。

第二篇:信息哲学思考

在中国,人们对于名称的要求有着特别的兴趣,因为涉及到“名正言顺”的大问题。对于“信息哲学”这个新兴的领域,此理亦然。

关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我们似乎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问世的情况。“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费格尔(Herbert 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学杂志》发表了名为《逻辑实证论——欧洲一个新的哲学运动》的具有宣言性质的论文,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任务。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不同的反响。而“逻辑实证论”这个名称就是这篇论文首先提出的,后来就也被人广泛使用,成为经典的科学哲学的标识。那么“信息哲学”作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标签,无疑应归于《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论文。

费格尔首创“逻辑哲学论”名称的情况,自然使人联想到费格尔与“维也纳小组”的关系。费格尔的那篇文章实际上是在宣扬“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点和任务,因为费格尔曾是维也纳学派创始人石里克(Moritz Schlick)的学生。但是,“信息哲学”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它的创始人与美国哲学界并没有类似于石里克与费格尔那样的关系。因而,将其说是欧美哲学界的互动和呼应更为贴切。在英美学术圈,往往是一个学科先在英国问世,然后再到美国完成所谓的“乘数效应”,最后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信息哲学的研究纲领已经问世一年多了,但关于“信息哲学”的名称,国际哲学界似乎还有些方面需要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我以为也需要就名称问题检讨一下。

1、国际现状。弗洛里迪认为,关于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的名称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追赶时髦,如“赛伯哲学”(cyberphilosophy)、“数字哲学”(digital philosophy)、“计算机哲学”(computer philosophy);一是表达某种特殊的理论旨趣,如“计算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computing science)、“计算哲学”(philosophy of 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学”(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与哲学”(computer and philosophy)、“计算与哲学”(computing and 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则认为,“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这个名称是最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明确指称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可是,一年多来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单纯,人们对“信息哲学”这个名称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学》(Metaphilosophy)发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pI)。而在《布莱克威尔哲学导引丛书》(Blackwell philosophy Guides Series),却用的是《计算与信息哲学》(philosophy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pCI)。这究竟是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计算与信息哲学》的前言中是这样解释的,“对于本书的名称,布莱克维尔的哲学编辑和我同意使用“计算与信息哲学”(pCI)这个名称。pCI是个新的但依然是个鲜明的标签,希望这个新标签既可以满足学术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书导言的标题是“什么是信息哲学?”,其中我对这个新的范式进行了论证,认为“信息哲学”(pI)在概念上要比现在这个名称更令人满意,因为它明确地保证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东西与名称的一致性。作为本书的基础,我认为还是将其放在网上,免费供大家使用。”不难看出,“计算与信息哲学”这个名称,显然有比较强的妥协因素在其中。其结果就是“导言”不放在这部书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还是坚持他的理念。

3、计算与信息。那么这著作在多大程度上有悖于弗洛里迪的意愿呢?我以为瑞典学者的解释很有启发意义,可作为参考。在《科学哲学的范式转移:信息哲学与新的复兴》这篇文章中,多迪希-斯诺科维奇(Gordana Dodig-Crnkovic)说:“在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中,人们分别用‘Informatik’,‘Informatique’和‘Informatica’(在英语中对应的术语是informatics)来指称computing。有意思的是英语术语computing具有经验的取向,而与之对应的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术语informatics,却具有抽象的取向。”在她看来,“这种术语的差异可以分别追溯到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与欧洲大陆的抽象传统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信息与计算恰巧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说,我们常说的“informatics”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技术来管理信息的学科,更具体一些,它是以及时保有和在空间传输知识为目的,对于看作知识媒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的学科与技术的总称。举例来说,在基因组计划中,informatics包括发展快速搜索数据库、分析DNA序列信息、从DNA序列数据预测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方法等。

4、pCI之二。今年8月份在土耳其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哲学大会”(The 21st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专门新辟了一个section,其名称为philosoph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我注意到五年前的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二十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并没有这个section。可以推断,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1998年之后才引起国际哲学界的关注。这与信息哲学得以确立的时间基本吻合。参加此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社科院哲学所原副所长姚介厚教授,回国后在哲学所做了专场报告,其中还专门提到这个新兴的领域,并说哲学所目前也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把philosoph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译为“交往与信息哲学”,我以为这也是个意蕴深远的理解。在中文中communication也是个外延很广的词,有“传播”的意思,在这个词项下它往往与“传输、传递(transmit)、扩散、散布、广播(dissemination, spread, broadcast)”相关联,表征的是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还有我们通常所谓的“通讯”或“通信”的意思。但是,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交通、交流、交换(exchange, intercourse)、互动(interactive)”具有双向流动的意思。这使人联想起当下比较流行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语义空间就是一个交往空间,是一个公共领域,因而在这个空间中引发的诸多话题无疑为哲学探究开辟无限广阔的前景。

5、中文译名。由此可以看出,“计算”和“信息”不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历史渊源方面均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信息哲学的内涵要更宽泛。我们说,“计算”更强调方法论的作用。而“信息”则肯定要包含更为宽泛的内容,计算机、网络、通信等诸多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哲学成就。另一方面,信息哲学对于信息的本质的讨论则远远超出计算机哲学所要讨论的范围。据我的研究,情况基本如此,信息与计算恰巧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从这门哲学学科的名称上来看,基本采取了一种整合英美与欧陆哲学传统的态度,这也算是“信息哲学”所表现出的一种新气象吧。至于中译名,我以为“信息哲学”这个名称足以表达其间的意蕴。我与弗洛里迪曾专门讨论过中文的表达方式的问题,他也赞同我的观点,认为中文可以就叫“信息哲学”,而无需加入“计算”,因为我们没有他们所遇到的那类困难。我们的难处属于另类,或许叫“信息与资讯哲学”才对,这样便将台湾的表达方式反映出来。

6、pI乎?Ip乎?在中国,也有人将“信息哲学”用英文表述为“Information philosophy”(简称Ip,定语前置),在我看来,这与弗洛里迪开创的“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简称pI,定语后置)有本质区别。我们可以拿中文的“科学哲学”做个类比。“科学哲学”这个词在英文中也有两种叫法,一个是“Scientific philosophy”(简称Sp,定语前置);一个是“philosophy of Science”(简称pS,定语后置),如莱辛巴赫(H.Reichenbach)1951年出版的名著《科学哲学的兴起》(The Rise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中的“科学哲学”就用的是定语前置的Sp。由于两个英文词都可以译成“科学哲学”,定语前置的科学哲学即Sp,指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以自然科学方式搞哲学研究、从而建立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其目的实际上是希望将哲学变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广义的科学哲学即定语后置的pS,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有点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区别。那么,Ip呢,无疑也是希望用某个关于“信息”的“学说”(个人的)来作为统领。而pI呢,则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公共的)。

第三篇:哲学论文

品中国哲学,建完美人生

班级13年春学号:***81姓名:王彩莉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课,所以内容简单扼要。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的英文版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记录的英文书籍。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大了重大的作用。

我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希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那么,一个人“哲学化”的开端,就是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发展史,感受一下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厚重,再选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为“大道普传”时代的到来“人人高度哲学化”打下基础,保证自己不落伍,让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成为骄傲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四篇:哲学论文

2008-2009第二学期

《哲学导论》结课论文

姓名:叶德活

学号:20081302031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生命的意义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臧克家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延长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也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有许多时候我们会问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好像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观点看法。赫伯特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的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

有的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只是个人需要的最低层次,我们还有更高的需要去追求实现,因此,生理层次上的满足肯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吗?

那有的人会说,依据需要层次理论来说,那生命的意义就肯定是达到自我实现了。你看,千千万万的人都会说自己有什么样什么样的理想与抱负,自己一定要为这个理想、这个信念去拼搏,所以他们就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了。当自己的目标快要实现时,他们就会说自己的生命怎样怎样有价值。但是,那些人是否真的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呢?我们只要多留意一下新闻,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其实其内心世界是非常非常空虚的,而一些知名人士,甚至是在我们认为其已经达到“自我实现”这个目标了,还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因此,在他们看来,自我实现也不是其生命的最终归属和最终价值、意义。

那有许多人就会说,其实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奉献,在于服务了别人,在于成全别人之美。爱因斯坦就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而我们众所周知的雷锋同志更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践行自己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

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里面脍炙人口,被广大读者奉为座右铭的话。这些人共同的观点是因为奉献,他们的生活有了动力,生命有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帮助了别人,他们的生命就显得更加有意义。

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在于延续生命和创造生命。萧伯纳也认为“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正如我们的课本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回答会导致一个很奇特的推论”(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章56页)。的确,如果所有人都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下一代,或者说是创造生命这个层面上,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就会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循环境地。我们生命的意义是创造生命,那么我们创造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呢?还是体现在他们也创造生命?这显然只是每一样能够繁衍后代的生物都会具有的。所以这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吗?这是不是又回归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低层次——生理层次的需要上了呢?

那有些悲观的人就会说了,其实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每天吃饭、工作、睡觉,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挫折、很多的不如意,生命还要承受很多很多的压力,我们时时刻刻还要为如何延长生命而烦恼。所以我们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精神是异常空虚的。因此,生命毫无意义,而如果确实要从这里面找到有意义的话,就只能说“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受苦受难”。因此,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诸如“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声音。因此我们就常常会听到某某因为什么什么的原因自杀的消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解脱的最好方法和途径。但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生命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而是牵扯到其他人的。因为他的自杀,可能还会使其他人的生命收到冲击和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其生命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其生命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相对于悲观的人,乐观的人就会说,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漫长的宇宙历程中,我们渺小的就像是不存在,我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所以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来享受这一次的旅行。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行乐需及时”的人生态度就涌现了出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快乐、无

悔的人生旅行,是生命的最大意义。张闻天说:“人生要有意义只有发扬生命,快乐就是发扬生命的最好方法。”所以,这些人从来不会为自己明天是否会离开这个世界担心,他们担心的只是当他们的生命没有结束前,自己会不会就不能享受了。所以,乐观的人他们不会去自杀,但是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只有享受,那么其生命也不会见的就那么有价值了。

英国哲学家罗素就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还有一个更经典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于不断的追求与失败。”他们就认为生命的意义其实是不可知的,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唯一能做的只是把握好现在,去探索未来,在以后的经历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因此,延续上面的观点,既然生活是未知的,那么就又有人提出了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学习。在这些人的思想中,他们就觉得: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的了解未来,延续生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然就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他有个非常出名的论题:认识你自己。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人生命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习,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所以苏格拉底还有另外的一个观点:知识即美德。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所有美德都是知识的体现。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即“我思故我在。”从这个角度看,笛卡尔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怀疑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存在的,而对待其他所有的东西也是经过自己的怀疑之后才确定,这个东西是否存在。所以,笛卡尔典型的对待生命意义的思考,就是觉得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怀疑,因为他觉得生命给了他怀疑的基础,而他的怀疑又体现了其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之间或许联系紧密,或者可以说毫无联系。生命的意义问题,并不是一个我或者某一个人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命题。我们都说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生活、经历也绝对有很多的不同,也绝对不能找到什么解释生命意义是什么的答案。

在我看来,“意义”一词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东西。可能我们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在其他人看来就是一件超无聊的、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要评价一件事件有

什么意义,那绝对是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

不过,我相信很多人都赞同的一点就是:作为生命,其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就是因为有了生命,我们才能接着谈进一步的问题。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对人来说,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

那最后就谈一下,我对生命意义的一小点看法。首先,就生命本身来说,它是有一个时间限制的。至少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有长生不死的人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短暂而且仅有一次的生命。

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像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的痕迹,我们要赋予其什么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因为生命属于自己。我赞同一些人的观点,如英国的一句谚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还有鲁迅的“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从自己出发,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人生没有或者没有那么太多的遗憾,做到“不枉此生”,我们的生命也就有了可能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了。

参考书籍:

1、《社会的精神基础》(三联书店、王永译版)

2、《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三联书店、汤侠声译版)

第五篇:红与黑哲学论文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汤达的作

品, 只要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不可能把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言

谈举止从自己的脑海中赶出去。这一切都不停的萦绕在他们的

脑际, 让他们去思索, 让他们浮想联翩。

所有的评论家一致肯定斯汤达深刻的反映了他的时代。只

要看看小说的副标题“** 年记事”就可以体会到斯汤达和巴

尔扎克一样, 只是在自觉地为现代社会谱写历史。可是对大多数 的读者来说, 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欢《红与

黑》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于连和

整个社会的环境的冲突, 他的野心, 抱负与孤军奋斗, 他对现实 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扣人心弦的地方。离开

了于连的悲剧, 其他的一切对读者便毫无意义。在体味着小说引人的情节, 在对主人公的命运经过迭荡的

推进而突然戛然而止于死亡而悲叹时, 人们不能不一再问到:

“红”与“黑”究竟是什么? 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 代表军队;

“黑”指教士的黑袍, 代表教会。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认

为“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

“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有

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

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还有人利用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

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

间。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

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

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 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

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 有人读出了革命, 有人读出了政治, 有

人读出了爱情, 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

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 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 我们仔细

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

结束, 贯穿着三组“红”与“黑”的主线, 顺着这三组线索才能深刻

理解作者赋予这篇作品的深刻意义, 才能理解主人公短暂的一

生和他的命运。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道袍。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结局的死亡。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死亡、子宫、于连的重生;

“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下面我们分组来解析其中的寓意。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袍子

这是斯汤达本人在回答朋友的询问时的解释。在小说的开

始, 作者就给人们展示了表面虽然文弱但是心灵的深处, 有一团

火一样的进取力量, 一股往着高处涌流的狂奔不息的热血的于

连。那么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

向往, 他们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 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 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

上军制服的可能, 最好能够通向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

当于连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纠纷中被一个

小小的教士所击败, 一个四十多岁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仑

麾下名将的薪俸, 他就不再提拿破仑的名字而发奋攻读神学了。

他想:“在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统治下, 我会

是一名军官, 在未来的神甫中, 我将是一名主教。”因此,“红与

黑”在这里平行的, 都是于连新追求的飞黄腾达之路。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的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的结局

要理解这一组,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从小说的创作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 斯汤达为什么在小说里使他的主人公这样

一个“才智之士”, 这样一个充满理想而处事慎重、谨慎的青年的

结局以悲剧告终, 而不是塑造一个成功者形象呢?我认为这就是

斯汤达没有解释完的书名的喻意, 也就是“红”象征着于连的追

求;“黑”象征着死亡。在这里“红”与“黑”不是平行的, 而是对立 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组,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者将拿破仑士兵的红色军装和教士的黑袍子这一

“红”——“黑”作为主人公于连所追求的梦想, 不仅仅是因为作

者曾经十七岁就投入军界, 三次随拿破仑远征欧洲, 亲身参加过

朗戈战役、耶拿战役, 曾经进驻米兰……他是同时代作家中唯一

真正了解拿破仑时代的人。而时过境迁, 教士是一个能实现于连

野心的职业。

若想细致入微的理解斯汤达的作品, 必须先了解他的内心,斯汤达的内心并非原动力旺盛, 充满志趣。由于天赋与志趣自身

只不过是一些笼统的东西, 所以他所迷恋的是一些空洞形式, 也

就是说没有明确和具体的东西, 由于缺乏那种功利和道德动机,他不会对任何事情深深感动, 事实上, 对他来说, 激情开始就是

游戏、实验、消磨时光, 在人们看来他会完全沉溺于激情之中时,他却突然移情别处。

从形式或从总体上而言, 斯汤达的理想也同样相当混乱和

自相矛盾。因为他看起来只关心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原动力与激

情形式, 对此他赋予了只属于更高层次的原动力之雄伟气势与

英雄气概。因此, 他赋予他的主人公也就同样的形式。于连在短

短的一生中为自己规划了许多的角色: 拿破仑的副官、代理主

教、司令官、指导教师等等。由此看来, 他所担任的角色是可以变

换的, 只要能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 斯汤达出生在贵族律师家庭, 八岁丧

母, 他是和可怕的穷神甫一起长大, 从小身心受到很大的压抑,书中西朗神父的一段话也表明了对于连的追求的否定:“我告诉

你这一点是让你明了, 当教士不会给你带来什么, 如果你向当权

者献媚的话, 那会得到诅骂, …”这表明作者并不认为做教士是

一条什么光明大道而是下地狱的行当。

2.小说中的情节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 对于连开始他的征程之前有着这样的

描写:“……他孤单一个在教堂里, 祈祷的矮凳上, 于连发现一张

印有字的小纸片摊在那儿, …他眼光落上去, 上面写到: 路易·

索雷尔判决以及临终时刻的详情在贝尚松处死, 在……这张残

缺零碎, 反面起首的三个字他可以看得清楚:‘第一步’。…他深

深的叹了一口气, 接着说,‘他的名字末尾跟我一祥…’他把纸揉

成一团。

从教堂出来, 于连相信看见圣水钵旁有一摊血, 其实这是被

洒过的圣水, 在蒙着窗上的红布的反衬下, 看上去像血一般。最

后, 于连为内心隐藏着恐惧感到羞愧。

‘难道我是个胆小鬼?’他问自己,‘拿起武器。’这几个单词

在老军医叙述过的战争故事里反复出现, 在于连看来是勇敢的

象征。他站起身来迅速走向德·雷纳尔先生的房子”。

由此看来, 小说的开始已经预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他从教堂

出发到德·雷纳尔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开始奔向他追求仕途的

战场, 到德·拉莫尔府当秘书——回到教堂开枪杀他的情人德

·雷纳尔太太, 被判死刑, 表明他的追求“红”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或者说是死亡“黑”。

3.从词汇学的角度

我们再翻开法、英、汉辞典, 对于“红”与“黑”的解释基本上

都是一致的。“红”: ①指像血那样的颜色;②象征革命;③象征顺

利和成功。而“黑”却是指: ①黑色;②阴郁的;③死亡。因此, 从词

汇学的角度出发, 作者的喻意也是明确的: 红军服和黑道袍, 这

一“红”, 一“黑”作为于连带着满腔的热血所追求的成功之路

(红)的结果必然是死亡(黑)。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

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

追求——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

对于这一组的理解, 要从以下方面。

1.从情节上

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 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

到, 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 时时处处羡

慕有钱人的“幸福”, 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

然是要的, 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

郎, 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 他拒绝过和爱丽

莎的有利的婚事, 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 他也从

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 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 这是

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 包括贵族和资

产者。再说社会地位, 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

由, 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

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一种以个人为

核心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行将灭亡的

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总之, 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 但不如说他是一

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

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 的。

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 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

长的一段路, 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

刚迈开了第一步, 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 份量

沉重, 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

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 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

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 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 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于, 他只在“迷”字上用力, 似乎曲

径通幽, 柳暗花明, 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而在仿佛登上了

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 让公重重的跌在地上, 犹如一声断喝:

“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 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 从

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

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 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成功者, 迷途

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

2.从意蕴上

“红”与“黑”是辩证的统一。“黑”的其一象征既是超越语言

符号链的存在, 其表征为创伤和死亡, 而“红”象征之一显然与血

和死亡有关, 于是,“红”与“黑”融为一体。

本文在第二组里提到小说中于连在到德·瑞纳先生家做家

庭教师前到教堂祈祷时, 发现被处死的人名末尾和他的一样, 并

且相信看到圣水钵旁边有滩血。在小说的另一处写到:“德·福

列先生所问: 为什么索黑尔先生特别选择了教堂为谋杀的地方,假如不是恰如那个时候, 他的情敌在那里举行弥撒呢。一般人都

同意你(笔者按即玛特尔小姐)所保护的幸运的人, 具有无限的

聪明和更多的谨慎。假如他躲藏在他所熟知的德·瑞纳先生的

花园里, 还有比那更简单的事吗?在那里, 差不多不会有人看见,不会被捕或怀疑。而且很容易地把他所妒嫉的女人置于死地。”

一个婴儿诞生,要在教堂接受洗礼, 这是象征着生命, 象征着希

望的“红”;教堂也是为死者祷告的地方, 象征死亡的“黑”, 而不

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人们都相信净化了的灵魂能得到再生, 在

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又达到了统一。

从心理学上分析, 洞穴与教堂都可象征着子宫。他们都在象

征意义上提供了再生的承诺。正如克洛德·鲁瓦所说: 温暖、宁

静慈母般的洞穴, 开始生存历险之前于连曾在那儿做过小憩, 渴

望最后能“安息在那儿”, 因为安息这个词恰如其分。明乎此, 我

们又可以回答小说中那位人物提出的问题了。经过矛盾, 经过抗

争, 经过实践, 于连终于得到了再生。这里“红”象征着鲜血, 子

宫, 生的教堂, 于连的“再生”;“黑”象征着死亡的教堂和洞穴,“红”与“黑”在这里再次成为平行的融汇。

下载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信息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探讨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京瓷哲学论文

    京瓷哲学论文京瓷?在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给我的印象是跟陶瓷有关系的公司。时间总是在你不经意中过得飞快,自2010年入社以来眨眼间就在京瓷工作了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

    哲学论文(5篇)

    论世间的善恶佛曰:生死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题记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真是太不公平啦,坏人总比好人长寿,坏人总比好人过的滋润,坏人总比好人享受拥有的的更多......

    马克思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

    古希腊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史专题论文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学号:20134531 姓名:郑冲何为真正的教育? ——结合尼采的《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谈谈我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郑冲 20134531 通信工程学院......

    哲学小论文

    理性思辨,随性生活 ——浅谈道家哲学思想 摘要: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道家思想尤其是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家哲学以老庄的哲学思想为基......

    心灵哲学论文

    湘潭大学(级)题目名称: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月 日年有来生,灵魂可以转世吗灵魂转世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在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中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如投胎转世、生死轮回。在现......

    心灵哲学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课程名称心灵哲学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我所理解的生活意义 指导老师袁建新姓名刘志辉 学号2010130435 班级名称10国贸二......

    科技哲学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向及其影响内容摘要: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逻辑经验主义转向日常语言分析主义,这是哲学观点和哲学史上的重大转折。其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