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加工工艺项目课程设计的过程研究论文
摘要:本着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理念,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做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有机融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
关键词:机加工工艺基础;项目课程;设计
0引言
机加工工艺基础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对课程进行项目化处理,将教学过程与实际操作过程有机融合,打破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形成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基于实际教学需求,我们进行了项目课程设计,为项目课程教学打好基础。
1机加工工艺基础课程目标
掌握编制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的基础知识,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制定方法,具备制订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所用机床的构造原理,工作过程,加工精度及工艺性能,每种设备的加工特点及加工范围。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的社会能力。
2课程设计理念
机加工工艺基础这门课程是工艺员岗位的主导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以企业机加工艺员职业岗位业主要工作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工艺员岗位职责及任务,从中提取工艺员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实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相对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把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加工工艺人员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分解出知识和技能,找到学科知识与工作体系的联系,将其转化为项目课程的项目任务,对之进行教学理论处理,构建课程体系,形成课程内容[1]。
3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为了打破学科教学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我们对机加工工艺基础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整合,对之进行教学理论处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于每一个教学项目。学生完成的教学项目就是工厂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场景心中有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直接对接[2]。
4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
4.1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
我们对机加工工艺员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调查,机加工工艺人员的工作过程概括为,分析零件图纸—选择加工设备和刀具—编制工艺文件—产品进行检查—对工艺方案合理性进行分析。工艺准备阶段,阅读图纸,分析加工零件尺寸精度要求、位置精度要求、形状精度要求,分析材料工艺性能,分析加工零件毛坯要求。根据上面的分析选择工艺路线阶段,选择零件加工工艺基准,确定零件加工方法和加工顺序,划分加工工序;在工序设计阶段,选择加工设备、夹具和刀具,确定加工参数,选择工序内容,确定工序尺寸。零件加工阶段,根据工艺分析,合理选择加工机床,工件的装卡方式,加工刀具及道具装卡方式,加工零件的加工过程检测。零件成品检查阶段,尺寸精度检查,位置精度检查,表面质量检查。工艺方案合理性进行分析阶段,对整个加工工艺过程进行评价,分析加工质量和加工成本,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4.2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任务一,阅读零件加工图纸,分析加工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根据加工方法完成加工设备、刀具、工件装卡方式的信息采集工作完成满足加工要求机床、刀具、工件装夹方式的信息采集。任务二,选择合适的加工机床和刀具夹具,掌握零件加工、装夹方法。任务三,确定加工工艺方法,制定加工工艺流程,分析每一道加工工序加工内容,确定加工工艺参数,编制工艺文件。是确定加工方法、制定工艺流程,制定工序内容和加工参数,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编制工艺文件。任务四,完成零件的安装,机械加工。任务五,对加工完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如果有不合格产品,要对加工过程进行分析,分析零件尺寸精度不合格还是表面加工质量不合格,分析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任务六,对工艺方案合理性进行分析,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任务七,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加工工艺人员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分解出知识和技能,找到学科知识与工作体系的联系,将其转化为项目课程的项目任务,对之进行教学理论处理。
参考文献:
[1]高建国.基于工作任务的数控加工工艺项目课程开发[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2]杨世龙.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第二篇:机械工艺课程设计论文
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关于机械工艺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前言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提出了工艺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该模式较全面的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将工艺课程设计贯穿到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完成产品的制作并应用到真正的生产中。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把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设计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实践上的基础。
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工装夹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由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不变的设计方法与教学模式,给课程设计带来很多弊端。本人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工艺课程设计的任务,都是老师给出已知零件,学生设计其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再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某个加工面的某道工序的工艺装备,最后完成所有的工艺卡片的填写和夹具图纸的绘制。由于这些零件长期以来变化较少,学生往往按照以往的模式来完成设计任务,出现了很多问题。
(1)由于设计题目固定不变,其相应的指导书、资料、标准、手册也一应俱全,很多指导书已将设计过程规范化,程式化,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完成设计,有的甚至拿往届学生设计的模板往下抄,只要改动一下尺寸数据即可。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设计理念得不到发挥,在设计上也得不到创新。
(2)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才统一安排时间,布置题目进行设计的。时间是两周,在两周的时间内,学生又是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又是进行工序尺寸和工时定额的计算,还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学习好的学生往是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设计,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学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发挥,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已,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并没有得到体现。
(3)课程设计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一套工艺过程卡片、工序卡片和工装夹具的装配图纸与零件图。学生设计的夹具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设计的工艺规程是否能实现零件的使用要求?因为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结果一直停留在设计阶段,学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经济性无法得到验证,学生在设计中也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实现零距离跨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对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提出了改革,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模式与指导方法,使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完成理论的设计计算,也让学生参与其制造过程,这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和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两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即要完成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又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要计算,又要做方案,还要完成图纸的绘制,学生感到难以招架。通过改革,我们把工艺课程设计里的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设计安排在课堂的实践课中进行,在讲完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理论知识之后,安排实践环节,学生动手编制零件的工艺规程,该零件不是老师随意选的,而是实训基地加工制造的产品。学生在完成工艺规程编制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2],参照实际的生产流程,找出自己设计的不足及创新之处。通过指导教师的督促和指导,及时改正不足之处,并分析创新之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在课程设计未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1/3的工作量,为课程设计的完成和对产品的改进与创新争取了大量的时间[3]。
(2)课程设计时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组,每组学生完成零件所有加工工序的工装夹具的设计,即完成从装配图到零件图的一整套图纸的设计与绘制。在设计过程中,即要分工,也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产品的制造:因为学生设计工艺规程的零件是实训基地的加工对象,设计的工装是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夹具,这就使产品的最终制造成为可能。学生所有的设计任务完成之后,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审查图纸的合理性,正确性,经济性,然后把最优秀的设计推荐给实训车间,车间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并安排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产品的制造,最后真正把学生设计的工装夹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可行性分析
(1)院校内有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为本次创新提供了基础。
(2)工艺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产品的实现保驾护航。
(3)成本支出,学生产品制造的费用完全是实训基地生产加工的成本。
4.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应用,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真正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海军,黄华梁,除忠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7)
[2]王翠芳.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J].江西化工,2004(4)
[3]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艺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职教教师论坛,2006(11)
第三篇:加工工艺工程师(机加工)岗位职责
1.负责供应商的开发,初步确定正式供应商的选定。
2.负责研发部图纸机加工工艺的审核。
3.负责产品信息的收集。
4.负责产品零件的试制、跟踪。
5.负责产品零件的成本分析、价格对比和价格协商。
6.负责辅助财产的询价、对比、购买。
第四篇:工艺课程设计前言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machinery technology)是研究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激光学、管理学等最新成就为一体的一个新兴技术与新型工业,归纳总结机械制造工艺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工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器装配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工艺基础、现代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工艺等部分。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学习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及其他有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第一次较全面的工艺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课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初步具备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并能保证加工质量的专用夹具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强化工艺设计能力。通过加工工艺课程设计,同学应进一步提高识图、制图和机械设计的水平;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方法,学会查阅和运用有关专业资料、手册等工具书;培养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工工艺设计课程要求我们应该像真正在工厂工作一样的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以科学务实和诚信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做的技术决定、数据和计算结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第五篇: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T10A 检验量棒的 热处理工艺设计
1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的目的
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次专业课设计练习,是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热处理课程的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所 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2)学习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热处理设备选用和装夹具设计等。(3)进行热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工艺图绘制和学习使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
2 热处理课程设计的任务
①普通热处理工艺设计 ②制定热处理工艺参数 ③选择热处理设备 ④分析热处理工序中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⑤设计热处理工艺所需的挂具、装具或夹具 ⑥特殊热处理工艺设计 ⑦填写工艺卡片
3 T10A 检验量棒的技术要求及选材
3.1 T10A 的零件图
T10A 检验量棒的零件如图 3.1 所示。
图 3.1
检验量棒图
3.2 技术要求
1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T10A 检验量棒的技术要求 如下: 硬度:HRC60~63
[1]
3.3 材料的选择
3.3.1 零件用途 量棒是用来度量工件工件内经专门尺寸的工具。3.3.2 工作条件(1)量棒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工件的摩擦与碰撞,长时期使用量棒会因磨损 而失去其精度。(2)量棒在长时期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会因环境和工作而导致量棒的变形,进 而尺寸不再稳定,不能再用来度量工件。(3)量棒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受到冲击作用,会导致量棒因偶然碰撞而断裂。综上所述,量棒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工件的摩擦和碰撞,而作为量棒本身又 必须具备非常高的尺寸精确性和恒定性。长期使用会导致量棒失去其精度,且在存放 时会因保存不当而导致其变形,所以要求量棒不仅要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还要有一 定的韧性。
3.3.3
性能要求
检验量棒的形状简单,尺寸不太大,但量棒在使用中要求很高,为了满足这些要 求,可选用含碳量高的钢,同时要求有一定的韧性。含碳量高的钢经淬火热处理后可 得到马氏体和未溶碳化物,可使量棒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保证量棒在长期使用中不 致被很快磨损,而失去其精度。此外还有高的尺寸稳定性,保证量棒在使用和存放过 程中保持其形状和尺寸的稳定性。高碳钢经淬火并及时回火后,可以在很少降低硬度 的同时使钢的韧性明显提高,这样可使量棒有足够的韧性,以保证量棒在使用时不致 因偶然因素而损坏。
3.3.4
材料选择
根据检验量棒的工作条件,尺寸及性能要求选择碳素工具钢,其未加入合金元素,价格便宜,退火后硬度低,可
加工性好,磨削及抛光性好。T8,T8A,T9,T9A,T10A,T11A 等都属于碳素工具钢,但T8,T8A,T9,T9A接近共析成分,含碳量较少,淬火后的组织
2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中未溶碳化物极少,耐磨性差。而T11,T11A远离共析成分,在淬火后组织中的未溶碳 化物较多,降低了钢的韧性。T10A在淬火加热时不易过热,又存适量的未溶碳化物,耐磨性高,且弥补了T11A韧性不足的缺点。
3.3.5
T10A钢化学成分及合金元素作用
T10A 钢的化学成分示于表 3.1
表 3.1 T10A 钢的化学成分 ω/% C 0.15~0.30 Mn 0.15~0.30 Si 0.15~0.30 P ≤0.030 S ≤0.030
[1]
化学元素作用: ①C :保证形成碳化物所需要的碳和保证淬火马氏体能够获得的硬度 ②Si: 能提高钢的淬透性和抗回火性,对钢的综合机械性能,还能增高淬火温度,阻碍碳元素溶于钢中。③Mn:能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有脱氧及脱硫的功效(形成 MnS),防止热脆,故 Mn 能改善钢的锻造性和韧性,可增进刚的硬化深度,降低钢的下临界点,增加奥氏 体冷却时的过冷度,细化珠光体组织以改善机械性能。
3.3.6
T10A 钢热处理临界转变温度
T10A 钢热处理的临界转变温度见表 3.2[1]
表 3.2 T10A 钢临界转变温度/℃ 钢号 T10A Ac1 730 Ac3 800 Ar1 700
3.4
T10A 钢量棒加工制造工艺流程 T10A 钢量棒加工制造工艺流程如下:
下料→锻造→调质处理→机加工→不完全淬火→清洗→冷处理→低温回火→时效→ 检验→包装
4
T10A 钢的热处理工艺
3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4.1 T10A 钢的调质处理工艺
4.1.1 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目的
进行预备热处理,获得粗大回火索氏体,降低淬火前机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使淬 火后具有高而且均匀的硬度。如果采用正火加球化退火,则加热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所以选择调质处理作为 T10A 钢的预备热处理,处理后可以获得回火索氏体,减少淬 火变形,提高机械加工的光洁度。4.1.2 淬火工艺(1)淬火目的 淬火是为了获得马氏体(2)淬火温度 加热温度:780±10℃。因为 T10A 是过共析钢,钢中含有碳化物形成元素。为使碳化物溶入奥氏体中,使 奥氏体合金化程度增高,提高淬火回火后的机械性能,因此调质处理加热温度在 730℃(即 Ac1 温度)加 30-50℃。所以最终选择的加热温度为 780±10℃.(3)淬火设备 选用RDM系列埋入式盐浴炉,盐浴炉参数见表 4.1。
表 4.1 RDM-70-8 埋入式盐浴炉 型号 额定功率 电源 相数 RDM-70-8 70(KW)3 电压 380(V)850℃
[7]
额定温度
工作空间尺寸(mm ×mm)450×350×700
说明:炉温均匀,介质流动性好,加热速度,温度均匀,工件变形小,加热质量好,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炉膛容积有效利
用率高,产量大,耗电量少,可节省电能与筑炉 材料,电极寿命长,减小停炉时间。适用于中,小型工件成批量生产。
(4)加热方法 采用到温加热的方法,是指当炉温加热到指定的温度时,再将工件装进热处理炉进行 加热。原因是加热速度快,节约时间,便于批量生产。
4
沈阳理工大学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
(5)加热介质 加热介质为 44%NaCl+56%KCl
表 4.2 加热介质与使用温度的关系 盐浴成分(%,按重量计算)28NaCl+72CaCl2 34NaCl+33CaCl2+33BaCl2 50NaCl+50BaCl2 22NaCl+78BaCl2 44NaCl+56KCl 34KCl+66BaCl2 熔点(℃)500 570 600 640 663 657 使用温度范围(℃)540~870 600~870 650~900 675~900 700~870 700~950
(6)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12min 选定的依据: 加热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t=a×K×D,式中 t 为加热时间(min),K 为反映装炉时的修正系数,可根据表 4.4 可得 K 取 1.4,a 为加热系数 min/mm,加热 系数 a 可根据钢种与加热介质、加热温度,参数按照表 4.3 选取,D 为工件有效厚度(mm).可得 t=a×K×D=1.4×20×24=672s
表 4.3 工件加热系数 a 钢号 碳钢 合金钢 高合金钢 高速钢 退火、正火(箱式炉)箱式炉 0.7~0.8min/mm 0.9~1.0min/mm 1.0~1.5min/mm 2~3min/mm 0.7~0.8min/mm 0.9~1.0min/mm 预热 1min/mm 加热 45s/mm 2~2.5min/mm 淬火 盐炉 20~30s/mm 30~45s/mm 预热 30s/mm 加热 16s/mm 预热 15~30s/mm 加热 8~12s/mm
(7)冷却方式 由 T10A 的淬透性曲线可知,要达到所要求的硬度,可选择水淬,且由于 T10A 的淬透 性低,为获得马氏体组织,应选择强烈的淬火介质.所以选择水作为 T10A 的淬火介质。(8)冷却介质 冷却介质: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