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竖井的加固与封堵论文
1竖井施工
1#竖井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高(超过洞顶高程以上10m),地下水出渗严重,土质为粉质壤土,地质条件十分恶劣。竖井施工采用倒挂壁法,上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全断面开挖施工,每浇筑段高度为2.5m;下段受土体含水量增大影响不断发生塌方,浇筑段逐渐减小,由2.5m缩短为1.0m,特别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段,流泥、流沙现象频发,浇筑段最短减小为0.5m~0.7m,并且采取了分部开挖、分部浇筑的施工方法,施工难度很大,工期较长。竖井建成投入使用一个月后,发现下部20余米高度范围内的麻花壁两长边方向各出现一条竖向贯通裂缝,位置在麻花壁中间,平均缝宽在2mm~3mm,最大缝宽达到5mm,并且还有发展趋势。同时,在下井口与两侧洞身衔接部位的洞身顶部出现环向裂缝,局部破碎,严重威胁竖井安全,情况十分危急。对此情况,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及时召开现场会议,分析裂缝产生原因,认为裂缝段麻花壁受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加之采用了分部施工方法其整体性差,不能均匀受力,所以在井外土体和地下水共同侧压力作用下产生裂缝。问题不容忽视,为保证竖井安全和继续使用,必须对竖井裂缝段进行加固。
2竖井加固
由于竖井无法从外部进行加固,因而只能考虑内部加固的方案,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加固麻花壁对井孔面积的占用。因此,通过计算,加固方案采取在原麻花壁内周再浇筑一层厚度为20cm的钢筋砼对原麻花壁进行支撑加固,并采用设置锚筋措施将两层麻花壁连成整体,共浇筑砼50m3。施工时考虑加固的麻花壁自重较大,原麻花壁无法承受,因此,为保证加固麻花壁稳定,在加固施工开始时,先在井下洞底浇筑6根40cm×40cm钢筋砼柱体对加固麻花壁进行临时支撑,然后再由下至上进行加固施工,加固麻花壁高度共26.6m。另外,对下井口两侧洞身顶部的环向裂缝采用洞内钢拱架进行临时支撑加固。竖井加固后,重新投入使用,直至工程结束一直安全运行。
3封堵方案
1#竖井承担的施工任务完成后,根据设计要进行封堵,以保证隧洞安全运行。由于竖井麻花壁加固时在洞底浇筑有6根临时支撑柱体,其位置处于洞身中间,侵占了洞身的过水断面,严重影响隧洞过流能力,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拆除,才能达到隧洞扩建的目的。但由于柱体拆除后加固麻花壁失去支撑很可能会产生坍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加固麻花壁支撑柱体的拆除是进行竖井封堵关键。经过技术人员反复商讨,采用施工方案如下:先对加固麻花壁进行四周锚固,将麻花壁自重荷载分散于井外四周土体,排除麻花壁下沉的可能性。对下井口两侧洞顶环向裂缝进行加固处理,保证下井口洞身安全。拆除钢筋砼柱体。封堵井口。
第二篇:地下室几种结构漏水封堵技术方法与实践(增论文)
地下室常见几种结构漏水封堵技术方法
与实践
一、XX项目地下室概况及造成大量结构性漏水原因分析
XX工程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雨季雨水比较集中,且雨量很大。本项目地下室建筑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地下室外墙为钢筋砼全剪力墙结构厚400mm,筏板厚600mm,层高5.1m,混凝土标号及抗渗等级为C40P8。地下室周边基坑土方已全部完成回填,地面正计划进行铺装硬化施工,正赶上雨季到来,经雨水渗透,地下水位迅速升高,水压加大,本项目地下室四周剪力墙及底板出现多达上百处漏水点,漏水现像非常严重,且漏水量非常大。经过对本项目地下室各漏水点进行认真观察,并查阅地下室主体施工记录相关资料,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本项目地下室结构出现严重渗漏水现像:
1、本项目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室筏板施工过程中,又未进行有效的基坑降排水作业;
2、地下室防水层施工操作不规范,带水作业,防水层未起到有效的防水效果;
3、地下室筏板及剪力墙砼浇筑施工中振捣不密实和局部严重漏浆等现像;
4、地下室体量大,浇筑砼过程中施工冷缝未清理干净就直接浇筑下一次砼,造成冷缝处断缝贯通;
5、砼浇筑后模板拆除过早、养护不到位;
6、各种预埋穿墙套管未加止水翼环;
7、后浇带砼浇筑前,后浇带未清理干净未严格进行凿毛处理,并且水未浇透形成夹渣、缝隙等。以上多种原因致使地下室外墙及筏板出现大量结构裂
缝和蜂窝麻面,造成严重渗漏水现象。
二、通过以上漏水点观察及原因分析,采取以下堵漏措施及步骤。
针对以上漏水形成原因分析,结合现场漏水点情况,采用钻孔高渗透改性环氧树脂化学注浆堵漏,并结合水不漏使用,取得较好效果。以下为堵漏操作步骤:第一步,对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麻面、孔隙、夹渣等部位进行凿子或电锤凿除松散混凝土,用水不漏进行初步封堵;第二步,对明水、漏水较大位置进行引水封堵,使用材料为水不漏和高渗透改性环氧树脂化学注浆液;第三步,对剪力墙、筏板裂缝进行钻孔注浆修补;最后观察补漏效果,在确认无渗漏的情况下,进行补漏点清理,修复面层。
三、施工准备
3.1 施工条件
1、基层清理干净,清除地下室积水,漏水点基层面清理。
2、堵漏材料、设备检查无误。3.2 技术准备
1、施工前技术负责人要以书面形式作好详尽的施工质量、技术、安全交底,并作好相关记录,及时解决施工班组之间存在的疑问,确保对堵漏施工技术要领有足够的掌握,保证施工质量。
2、建立三级交底制度,即技术负责人---施工管理人员---施工班组长和操作工人,交底要根据分项工程特点进行,使交底具有可操作性。
3、准备好清扫基层等施工操作中各种必须的工具、用具、机械以及安全设施。
3.3 材料准备
堵漏主要材料采用水不漏(速凝型)和高渗透改性环氧树脂堵漏剂(灌浆液):检查产品的合格证及产品说明书,必须符合相关质量验收标准。
水不漏(速凝型)
高渗透改性环氧树脂堵漏剂(灌浆液)
高压注浆机
注浆高压止水针头
水不漏(速凝型)适于渗水面与漏水口,主要用于明水堵漏;高渗透改性环氧树脂堵漏剂(地铁、隧道、大坝、地下室、顶板混凝土专用)是以环氧树脂为主剂,配以稀释剂、促进剂、固化剂等制成的一种具有补强、加固、堵漏和防腐功能的灌浆材料。具有室温固化、粘度小、渗透性能良好、粘结能力强、固结体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高压止水针头(灌浆嘴):是利用环压紧固的原理,头部设有单向截止阀,可防止
浆液在高压推挤下倒喷。环压膨胀部分用橡胶套管,直径为13MM,塞入孔径为14MM的注浆孔上,拧紧环压螺栓,压缩橡胶套管,使注浆嘴固定在注浆孔内。(注浆嘴的单向阀要在0.4KN以上压力才能打开,因此注浆压力必须高于这个数值)。常用灌浆嘴的橡胶密封部分直径为14mm,需配14mm钻头。对密实型结构选用长度为7~8cm的灌浆嘴即可;对松散型结构,可选用长度为10~15cm的灌浆嘴。
3.4 工具设备准备
注浆机、电锤、配套钻头、止水针头、备用流头、高压垫、配套扳手、电源插排、手套、护理镜、稀料、机油、测电笔、手电筒、水泵、海绵、扫把、铁锹、水桶等。
四、施工工艺
4.1 水不漏(速凝型)堵漏 4.1.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配料→上料→保湿养护→效果观察 4.1.2 操作工艺 4.1.2.1渗水面施工
1、基层处理:基面必须充分湿润至饱和(不再吸水),并要求干净、牢固、平整,但不能太光滑。
2、配料:渗水面施工宜选用水不漏速凝型,刮抹料按粉:水=1:0.3-0.5下料,搅拌3-5分钟(最好用搅拌器),搅拌均匀不含生粉或团粉的腻子状,一次配料不要太多以免凝固造成浪费。
3、上料:
(1)上料前用干布将基面擦干并迅速上料(2)先用抹子上第一层料,如有漏水先别管他;(3)待涂层硬化后(手压不留指纹)、用水喷湿(但不能有积水);
(4)再用刮板或抹子上第二层来料;
(5)若局部仍有渗水,再用料抹一遍,直到不漏。(6)上料时,要稍用劲,并来回多几次使其密实,同时注意搭接。每层用量约为1㎏∕㎡,总用量约为2㎏∕㎡。
4、保湿养护
待涂层硬化后马上进行保湿养护以防粉化,养护方式可为:喷水、盖湿物、涂养护液等第一次养护应小心以免破坏涂层,共养护2-3天,潮湿处可自然养护(例渗水的地下室等)。
4.1.2.2漏水口封堵施工
1、基层处理:用凿子或冲击钻将漏水口打出一定深度(约5㎝以上)且尽量里大外小的沟槽或洞孔,口子尽可能打的小些,但必须要见新茬,然后冲洗干净。
2、配料:漏水水口必须先用水不漏速凝型(若需进一步缩短凝固时间,可用50-70℃的热水调料),堵漏料按粉:水=1:0.25搓揉成料团,封口料按粉:水=1:0.3-0.35下料,搅拌成均匀不含生粉或团粉的腻子状。
3、上料:根据口子形状将堵漏料捏成略小于口子尺寸的料团,放置几分钟(以手捏有硬感为宜)后塞进漏水口,并用木棒挤压、轻砸使其向四周挤实,即可瞬间止漏;然后在口子外面及周围约10㎝处上一层刮抹料。堵漏前,先堵小漏后堵大漏,周围可能要漏水的部位最好先做防水处理,等防水层硬后再堵漏,否则水有可能从周围挤出。
4、保湿养护(同上)4.1.3注意事项
涂层不能有空鼓、裂纹、脱落、粉化等现象,深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潮湿环境,若没有施工质量问题而涂层仍大面出水,这通常是潮气结露,干燥几天即可消失。
4.2 高渗透改性环氧树脂化学灌浆堵漏 4.2.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布置注浆孔→埋设止水针头→注浆→效果观察
4.2.2 操作工艺
1、基层处理:清除现场积水、垃圾、污物,可以配合喷灯烘烤、干水泥粉擦摸,以便寻找裂缝,并作好标记。
2、布置注浆孔:在基层上打孔以便预埋止水针头,配合注浆机进行灌注。
(1)、一般用普通电锤打孔,钻头与止水针头必须配套,钻头直径稍大于针头直径,一般情况下,钻头直径14㎜。
(2)、孔距大小与裂缝的长短成正比,裂缝大注浆料容易进入,孔距就大,反之亦然。
(3)、钻孔的深度以穿过裂缝为宜,否则达不到灌注目的。但不能超过基层的2/3,更不能贯穿基层,否则可能破坏建筑结构。
(4)、钻孔的方向可垂直于裂缝,也可与之相交成角,目的
是使钻孔与裂缝相通,使药剂能够渗入。
(5)、较宽的裂缝,先用快干水泥等先进行牢固封堵,再打孔注浆,以免注浆料过多流失。
(6)、打孔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钢筋,应立即停止,根据工地布筋规律,换位再打,必要时查看施工配筋图。
(7)、针对质地较为疏松的基层止水针头埋设应比正常情况适当加深,以利紧固,不至于加压时止水针头滑脱。
3、埋设止水针头:止水针头是一种特制的单向截流阀,与注浆机配套使用。
(1)、一般情况下,止水针头只需将橡胶部分埋入基层并拧紧即可,如埋设过深会减小药剂的扩散面积,不利浅表部位渗漏点的封堵,但过浅止水针头会在加压时因基面破裂面滑脱(2)、紧固针头时,注意力度,过紧会断,过松则再注浆时会被高压顶出。
(3)、一般的药剂都有很强的润滑作用,如混入注浆机,止水针头将难以拧紧。
4、注浆:开始注浆前应先将注浆机高压管排空,直到流头流出注浆料再进行灌注。
(1)、对于立墙,从下往上依次注浆;对于平面,从低处往高处开始注浆,当注浆液从裂缝处冒出时,停止注浆,再移至下一枚针头注浆,依此类推。当所有针头都注完后,检查所有现场有无渗漏现象或有无裂缝,如有应即使补钻、补注。注完后检查各点,根据情况,适当进行第二次补注。
(2)、当一枚止水针头经过数分钟注浆,注浆机压力表读数仍未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药剂也未从裂缝处渗出,应立即停止注浆。等10~60分钟以后再进行注浆。若仍然如此,应停止作业,仔细检查,确保注浆孔及附近没有漏点,如墙体有预留孔、施工缝、预埋线管等,查明原因,漏点处理后再进行注浆。
(3)、与上面相反的是,当对一枚止水针头刚一开始注浆,压力表就出现异常摆动(大于400㎏/c㎡压力),说明该注浆孔根本没有漏点,或者漏点细小。应停止注浆,也可稍后再作尝试。
(4)、有些地方裂缝细微,基层表面渗水轻微,可以考虑凿开表层,适当深挖,先用快干水泥封堵,等水泥硬化后再作注浆。
5、效果观察:待浆液凝固后,剔除注浆嘴,观察注浆堵漏效果,必要时可重复注浆。
4.2.3 注意事项
1、注浆前应对注浆机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注浆阀、管、及压力表等器件接头部委一定要靠牢固,阀头一定要拧紧,不能引起焊管或串浆事故。
2、注浆时应密切注意压力表、流量、时间等参数,力求一次成功,对吃浆量大的部位可采用歇注浆方法。
3、注浆时在裂缝处可能会出现漏浆、冒浆现象,这种现象属于封闭不严所致,应停止注浆,封闭严密后在继续。
4、注浆时有时压力突然上升,这种压力是假压力,是由于局部管路或部位暂时堵塞所致,随着更高压力的进入堵塞物会
被冲开,压力会下降,这属于正常现象。
5、注浆机不宜长时间连续作业,不能高压起重,也不能超压力工作,这样极易损坏机件。
6、注浆机停用应根据所使用的药剂进行清洗,对容易堵塞的部位进行密封处理。长时间不用,必须清洗。一般用丙酮清洗,清洗完后注满机油进一步密封。
7、防止注浆液溅到衣服、皮肤上,溅到衣服上的注浆液很难清洗。如万一溅到眼内,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就医。
8、施工时戴好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
9、由于施工现场大多有水,必须注意用电安全。
5、不同原因造成的结构性漏水问题堵漏方法
5.1孔洞、点渗、预埋件、穿墙管道渗漏治理方法
(一)孔洞、点渗漏治理方法
1、堵漏法:遇到孔洞较小或孔洞较大但水压不大的慢渗漏水情况时,采用水不漏直接堵塞。封堵处理工艺见4.1.2.1条。
操作程序为:根据渗漏水情况,查出漏水点,以渗漏点为圆心凿洞(直径为1~3cm,深为2~5cm),孔洞壁尽量与基面垂直,并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堵漏材料捻成与孔洞形状相近的锥团形,待其开始凝固时,迅速压入洞内,并向孔洞壁四周挤压密实,使堵漏材料与孔洞壁紧密结合,堵漏完毕经检查无渗水现象时,即可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抹压至与板或墙面平齐。
2、埋管引水法:适用于孔洞水压较大的急流或涌水的渗漏水处理。具体作法为:清除漏水处空鼓的面层及粘结不实的石子,然后剔成孔洞,深度视渗漏水量而定。在洞底铺一层碎石,碎石上盖一层与孔洞大小一样的铁皮或油毡片,并在其上开一小口,将胶管插入孔中,使水顺管流出,然后用速凝水不漏堵漏材料把引水管周围孔洞一次灌满,待堵漏材料开始凝固时,用力把孔洞四周堵漏胶泥挤压密实,并使胶泥表面低于结构面不小于1.5cm,堵塞完毕并经检查无渗漏水后,拨出胶管,堵塞孔眼,最后用抗压密封剂分层抹压至板面齐平。
当孔洞漏水压很大时,可采用木楔等堵塞孔眼,将水止住,并用堵漏材料封堵。经检查无渗漏水后,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抗压密封剂作防水层。另外,对于地下结构出现的孔洞渗漏水情况,还可采用注浆法进行堵漏,可单孔注浆或于孔洞周围钻孔注浆。
(二)预埋件、穿墙管道渗漏治理方法
1、当预埋件周边渗漏时,将其周边剔成环形沟槽,清除预埋件锈蚀,并用清水冲刷地沟后采用填塞水不漏堵漏止水材料、聚合物水泥砂浆或灌注堵漏浆液等方法进行处理。
2、当常温穿墙(地)管道周围出现渗漏水时应沿管道周边剔成环形沟槽,用水冲刷干净后,用堵漏材料堵塞严实,经检查无渗漏后,在表面分层抹压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或抗压密封剂与基面齐平,也可用密封材料嵌缝,管道外250mm范围涂刷防水涂料,还可采用灌注堵漏浆液的方法处理。
3、对于管道穿透内墙部位渗漏水,可将穿管孔剔凿扩大,然后埋设预制半圆套管,在管道与套管的空隙处用双组份聚硫密封剂填满,套管外空隙处用堵漏材料堵塞。
5.2大面积(蜂窝)麻面渗漏治理方法
1、面层法:适用于结构的大面积渗漏水治理。一般情况下,地下室大面积渗漏水治理无法迎水面进行,只能在背水面处理,故在施工前,应进行引排水,以防止新做的防水面层被有压水冲坏。
面层法具体作法为:选择漏水量集中部位,开洞埋管使水从导管流出。根据漏水量大小,可于一处或多处埋管引水,找不到漏水点时,可在墙体下部埋管引水。然后在不漏水部位按照材料使用要求,大面积涂抹水不漏涂抹料,需分层抹压,涂抹处理见4.1.2.1渗水面施工,最后拨管堵水。对于混凝土轻微渗水,可用水不漏涂抹料直接涂抹在混凝土表面,用刮板施工,一般施工2~3遍,直至不见水影为止。对于有明显渗漏水的孔洞和缝隙,按孔洞和裂缝渗漏水处理的方法,逐个进行止水处理。
2、注浆法:遇有地下室大面积渗漏水时,也可采用注浆方法处理,根据渗漏水情况可在结构上布置注浆孔,可布点成梅花形、三角形或一字形,然后进行注浆处理,以在结构内部形成防水帷幕。此外,还可采用“面层封闭注浆”的方法,即先下管引水,然后用抗压密封剂大面积抹面,待防水涂层强度达到要求后,从引水管注浆堵水。
5.3裂缝渗漏治理方法
对于结构裂缝渗漏部位需要进行环氧树脂防水注浆堵漏施工。封堵处理工艺见4.2条。
1、基层处理:清除现场积水、垃圾、污物,用干水泥粉擦摸,以便寻找裂缝,并作好标记。
2、布置注浆孔:在基层上打孔以便预埋止水针头,配合注浆机进行灌注。
(1)、一般用普通电锤打孔,钻头与止水针头必须配套,钻头直径稍大于针头直径,一般情况下,钻头直径14㎜。
(2)、孔距大小与裂缝的长短成正比,裂缝大注浆料容易进入,孔距就大,反之亦然。
(3)、钻孔的深度以穿过裂缝为宜,否则达不到灌注目的。但不能超过基层的2/3,更不能贯穿基层,否则可能破坏建筑结构。本工程剪力墙厚350~400mm,筏板厚600~700mm,为保证注浆封堵效果,选用长度为10~15cm的六角止水针头埋设;地下室顶板200mm厚,选用长度为8~10cm的六角止水针头埋设。
(4)、钻孔的方向可垂直于裂缝,也可与之相交成角,目的是使钻孔与裂缝相通,使药剂能够渗入。
(5)、较宽的裂缝,先用快干水泥等先进行牢固封堵,再打孔注浆,以免注浆料过多流失。
(6)、打孔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钢筋,应立即停止,根据工地布筋规律,换位再打,必要时查看施工配筋图。
(7)、针对质地较为疏松的基层止水针头埋设应比正常情况适当加深,以利紧固,不至于加压时止水针头滑脱。
3、注浆:高渗透改性环氧灌浆材料堵漏止水施工 从一侧开始注高渗透改性环氧灌浆材料,注浆压力控制在0.3~0.5MPa之间,待注浆的旁边一孔冒浆时可停止注浆,并关闭阀门后再从另一孔注浆堵漏,然后依次顺序进行,待全部注
浆完毕后观察有无渗漏,如个别地方仍有渗漏可以从最近的一孔补充注浆直到不漏为止。
5.4伸缩缝(后浇带)渗漏治理方法
1、伸缩缝渗漏情况分析
地下工程伸缩缝(变形缝)是极易产生漏水的特殊部位,漏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工程变形过大,超过允许变形范围,主要是热胀冷缩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2)地下室变形缝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快速位移,引起橡胶止水带的损坏。
(3)由于浇捣混凝土时没有达到密实程度,产生了疏松,狗洞、蜂窝等现象,形成了渗漏水的通道。
(4)橡胶止水带硫化不完全,时间久后产生老化断裂,或在施工时被钢钎凿坏。伸缩缝一旦渗漏,即表明整个止水带失效,因此必须进行全面全缝周长的渗漏治理才能有效。
2、防水堵漏方案
根据上述渗漏原因分析,本防水堵漏方案采用注浆止水措施,具体堵漏方案如下:封堵处理工艺见4.2条。
(1)清理基层:
将伸缩缝中原有材料及杂质清除到规定深度(一般为7~10cm深),用水冲洗干净。
(2)钻孔埋设注浆止水针头:
根据渗漏水情况在结构上布置注浆孔,用电钻沿裂缝方向两侧交叉钻孔,孔距应按现场实际情况而定,以两孔注浆后浆
液在裂缝处能交汇为原则,一般刚开始时孔距为25cm~30cm为宜;孔径的大小,应按配套的止水针头大小而定,采用14mm的钻头,用气泵或吹风机吹除孔内灰尘,止水针头用专用工具拧紧。
(3)注浆堵漏:
从底部开始注高渗透改性环氧灌浆材料,注浆压力控制在0.3~0.5MPa之间,待注浆的旁边一孔冒浆时可停止注浆,关闭阀门,再从另一孔注浆,然后依次循序进行,待全部注浆完毕后观察有无渗漏,如个别地方仍有渗漏可以从最近一孔补充注浆直到不漏为止。
(4)拆除止水针头:注浆24h后在确认无渗漏的情况下,用专用工具拆掉所有注浆止水针头。
(5)清理界面:用钢丝刷清理杂质及由于注浆时浆液外溢产生的表皮杂屑。
(6)修补面层:用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砂浆)进行填补修复面层。
我们通常遇到的地下室结构性漏水通病不外乎以上几种情况,通过采用以上不同的技术方法有针对性的堵漏处理,地下室结构性漏水现像就可以解决了,把这一经验及实践操作技术方法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不过,我们进行房屋地下室施工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进行施工管理,就可以避免以上几种结构性漏水质量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资料及依据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8);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第三篇:工程改造与加固报告
工程改造与加固
课程结业报告
姓
名:X X X 学
号:X X X X X X 研究方向:X X X X X X
《工程改造与加固》学习有感
未听课之前就听师兄说,王老师讲的“工程改造与加固”很值得听一听,加上自己对这方面也比较感兴趣,终于有幸聆听了这短短七周凝练而深刻的教诲,感慨颇多。
这个课程更完整更准确的名字是“土木工程诊治与改造技术”。与以往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大跨空间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等学科不同,这门课程针对的是既有建筑。随着建筑使用年限、自然灾害、原设计估计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建筑物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传唱着历史文化的古老建筑亦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为了保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对这些结构的加固改造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建筑物的医生”也就是结构工程师发现地基沉降或结构破损等状况时,首先是对结构进行“诊治”,通过实地检测、查找相关文件等,查清造成事故的原因,对事故的危害性作出估计;然后提出合理、经济的加固和改造方案,使结构恢复正常的使用状态。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虽然在本科时也接触过加固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当时的知识体系尚不成熟,学习态度比较随意,很多东西老师讲到了但是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原理,更多的甚至完全没有听进去。听王凤来老师的第一堂课时,老师首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受均布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有哪几种形式?”完全蒙掉了,努力回想着本科时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本里的那几段极长极晦涩难懂的话,只记得“超筋、适筋、少筋、剪压、斜拉、斜压”等支离破碎的词语,却不能整合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不禁低头一阵惭愧。自觉本科时学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各种力学基础课程,却无不是在考试结束后就扔得一干二净。第一堂课让我意识到必须完全摈弃以前为考试而学习的惯性思维,“把所学知识转换成工程能力”,跳出课本知识的禁锢,同时又不脱离课本的知识体系,培养正确的结构概念体系;“由现象找原因”,看到某一结构的破坏形态,不仅要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不至于不知所措。
对于有些结构上的专有名词我们是初次听说,偶尔会感到有些不知所云,但老师结合PPT图片讲解的授课方式逐渐让我们的理解清晰和深入。王老师总是能用特别通俗易懂的词语让我们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钢筋就如同人体内的筋骨一样,合理配置了钢筋的混凝土结构即使在地震等灾害的强烈作用下依然会“打断骨头连着筋”,达到大震不倒的设计水准;看到裂缝需要“按图索骥”,即由裂缝的形态特征联想到它的破坏原因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结构产生裂缝的过程,寻求合理的加固方法;“积劳成疾”是用来形容结构的损伤累积„„
在废墟中缅怀和省思
倚山而建的学校沦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此离开了这个世界,摆放在废墟旁空地上的花圈无声地表达了孩子的父母的悲戚,我忍不住落泪:地震灾害固然无情,生命固然脆弱,但本该成为人类庇护所的房屋竟也如此不堪一击么?令人不忍直面的死伤究竟是谁的错?
在介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对汶川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中,我看到学校、政府办公楼、农房和文物等的毁坏或倒塌,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建筑物当时的破坏状况,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其破坏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式。
在遭受汶川地震的重灾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多层框架居多,主要的震害形式包括:整体倒塌、局部单元倒塌、局部楼层垮塌、房屋倾斜、构件破坏等。大量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时由于违背了“强柱弱梁、更多节点”的设计原则,几乎都出现了在底层框架柱上下端形成塑性铰的破坏形式。多层框架结构由于层数不多、柱上轴压力不大,柱截面尺寸及配筋量均较小,而与之相连的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量主要由跨度决定,与建筑物的高度关系不大,因此与高层建筑相比,多层建筑中的框架柱更难实现“强柱弱梁”。调查分析表明:即使将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所考察的框架结构的大部分柱的轴压比、最小体积配箍率和大部分梁柱的强度比都满足二级抗震等级的要求,但是框架柱端还是发生了严重破坏,说明设防要求尚存不足。
此外,填充墙布置不当也会引起框架结构严重破坏,但是目前的规范及现有计算手段尚无法准确量化分析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前,由空心砖或轻质墙板构成的轻质填充墙在地震中的良好表现,让我们看到轻质填充墙也是暂时的良策,但同时也因板材的尚不成熟无法推广利用。
“底框结构”还是第一次听说,开始并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结构,但通过观察图片和文字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结构多在底层设置商业用房、上部为五六层的砖砌体结构。在我的家乡的大街上很常见,底层多是服装店、大型超市、仓库等,二层以上则是居民楼,却是直到上了这堂课才知道这种结构的专业名称,可见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底部框架结构由于底层抗震墙的变形和耗能能力较上部砖墙要好,而上部砌体抗侧刚度大,属于脆性材料;第二层作为这两种材料和两种承重结构体系的过渡层,受力复杂,容易成为薄弱层,甚至发生垮塌导致结构整体倒塌。因此,严格控制过渡层与底层的刚度比,并关注两者的抗剪承载力储备系数是避免底框结构破坏的关键。
砌体结构中圈梁构造柱所起的抗倒塌作用自不必说,早在本科时的抗震课程上就已熟悉。老师还着重给我们介绍了现浇楼梯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很新颖并且很吸引我的问题。一系列的图表数据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问题所在:楼梯对与之相连的框架柱的影响很大,并且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受力模式不能满足通道的安全。
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于结构中的各式各样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的视野里、嵌刻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汲取不断联想,在缅怀地震中的逝者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我将来的职业原则——做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土木工作者。
课堂的最后,老师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对之了解甚少的学科“结构生态学”,讲到竹子靠一个个竹节抵抗风荷载、减小横向位移时,我如醍醐灌顶般地联想到了这几个月所接触到的课题研究对象——拟建于大连的千米级摩天大楼,大约每一百米就设有一个行人平台,大概就是利用了竹节的原理。
关于“规范”
“规范”二字是建筑结构行业里耳熟能详的字眼,在课堂上自然就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2012年8月24日事发于哈尔滨的阳明滩大桥引桥垮塌事件,事故原因和责任人至今未有明确的定音。设计问题、施工问题,抑或规范有误,或者是各方面问题的集合,谁也不能给出绝对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是正确的,完全照搬规范、无视结构实际受力性能的做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规范只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例如规范规定的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等构造措施就是在总结国内外历次地震灾害以及广泛深入的科研基础之上,获得的宝贵设计经验。然而经验毕竟是建立在过去的工程应用上,并不一定与时俱进。
现今的建筑质量堪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计和施工之间微妙的关系。安全系数是为了防止多种不利因素同时发生或者不同程度老化、施工质量有起伏而设置的安全量。以球面网壳的承载力标准值为例,当按弹塑性变形进行全过程分析时,安全系数取为2,按弹性考虑则为4.2。这样大的安全系数再加上折减系数,承载能力按理应该是有很大的富余量的,但是却仍会有安全隐患问题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设计者不信任施工,为了规避责任,设计时把安全系数取得尽可能大,设计会倾向于设计更安全的方案,即使花费很大;而施工单位知道安全系数很大,勇敢地偷工减料缩减工期,从而导致了由施工造成的承载力减小量远大于考虑较大安全系数引起的承载力增大量,设计和施工于是陷入了走不出来的囚徒困境。
2014年6月的《焦点访谈》就曾曝光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些楼盘在施工时违规使用“瘦身钢筋”以从中谋取暴利,所幸的是涉嫌生产、销售这样的伪劣产品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单位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不幸的是仍然有很多众多违规违法的行业潜规则大行其道,不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所知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质量责任划分不清楚,即使出现建筑安全事故,责任也追究不明。有效杜绝这一行业陋习的有效措施就是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即在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内(如普通住宅为50年),施工方都必须承担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遗留问题产生的维修、赔偿等事宜,如若是设计方面的问题,则需追究该项目设计人的责任„„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针对的就是所有利益和责任相关者,从项目负责人、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到监理5方单位,一个都逃避不了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人们关注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必将落实到每一座工程结构中去。
“德”的教育
王老师在教授我们“技”的同时,更注重对我们“德”的培养。几乎每堂课都能听到一两句极具哲理性的话语,而我总是认真的将这些话抄录在笔记本上,生怕漏记了或漏听了哪怕一句人生哲言。王老师似乎想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加固工程的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倾囊相授,我们更是恨不能记下老师所说的每一句凝聚着智慧的经典语录。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工程事例传授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抽象难懂的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授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老师没有简单直接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在脑海中构建形象的结构图,想象力如同血液一样在结构中流动和传递,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这样一点一点清晰明了。其中,“改变传力路径”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种加固思路,这就如同一条道走不通了,需要换条道路试试。这样蕴含着人生道理的结构知识还有很多,让我们在消化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讲述着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传递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职业道德的呼唤。当我听到老师的上司在老师画的节点图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老师却默许了这种不公的做法时,我看到了在职场中做人的智慧和胸襟。是啊,生活总会给予我们或多或少的不公平的待遇,我们应该做的是看看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看看有没有能力回击,回击会不会对将来的道路产生阻碍,如果会,何不坦然放下呢。
结语
短短七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但仍感到意犹未尽。总体来说,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初步接触并熟悉了鉴定工程质量事故的方法及评定标准,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的常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地基和基础、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等,还有从汶川地震中或毁坏或倒塌的结构中接触到的尚带着亲历者余热的知识,都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感受和记忆。从未有过这样一门课程,像王老师这样时而幽默生动、时而轻描淡写、时而又表情沉重地讲述着一个个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事例、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寓教于乐的生活趣事。最后一节课结束,心里却期盼着还能再听一听,埋怨着怎么只有七周呢,怎么不是10周,不是20周呢?这也许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唯一但也许不可能实现的建议吧:能多增加一些课时。而我也深知,即使老师给我们讲的再多,终究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多看、多思、多历练。像老师所从事的工程改造与加固这样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福祉的事业还有很多,或许将来的我能尽的只是微薄之力,但正如老师最后一节课对我们的嘱托,我会做一个有追求、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不辜负自己良心的土木人。
第四篇:边坡与加固方案
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方案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支护施工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编制单位: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2年7月22日 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方案
边坡加固支护方案
一、工程概况
御林华府工程由深圳是艺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工程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与南光路交汇处西北侧。工程占地面积5749.67m2,总建筑面积约32509.00m2。拟建御林华府住宅楼为2栋高层建筑,地下2层,地上26~30层,地面以上高93.55米。
二、本方案共两部分:西侧临时边坡支护、南侧基坑承台开挖标高处的边坡支护
三、针对最西侧临时坡道的边坡支护
目前地下室施工到第五施工段,受现场场地限制,基坑最西端的进出场临时车道(B-A轴~B-F轴/B-1轴)为地下室施工阶段材料(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车及输送泵,灰砂砖,沙石水泥等)进场的唯一通道,因此在地下室施工阶段需要将坡道临时占用,坡道部位的结构待地下室施工至±0.00后再进行施工,估计留置时间约3个月(裙楼施工至±0.000层、塔楼部分至转换层施工完成)。临时坡道见下图:
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方案
目前坡道长度为25米,坡道面土方为回填杂土,坡道底部为砂质/粉质粘性土,顶端处高差有6米,待土方开挖至承台底部后高差将达到7米。为保证该边坡在3个月使用期间的稳定,防止日常使用及雨期冲刷塌方,需要将该处坡道边坡进行加固处理。
(一)临时加固支护施工方案:
为防止基坑第5段土方开挖阶段该边坡塌方,必须增加边坡坡脚的稳定性,稳住坡脚,边坡即处于安全状态,拟采用以下施工方案:槽钢深锚结合砼挡土墙支护。
1、将基坑垮坡处余留的散松土人工配合机械清除,坡道边坡做70度放坡。
2、采用挖机将5m长的[16槽钢压入边坡坡脚土层内,垂直锚入深度为承台底面以下1m,槽钢沿坡道边坡布置,间距200mm,槽钢上端采用水平钢管焊接连接,使槽钢连成一个整体。
3、槽钢背面绑扎钢筋网,Ф12@150,后支设模板,浇筑200厚C15混凝土挡土墙,高度1米,挡土墙插入Ф30PVC水管,间距1.5~2米,将边坡内积水引出,排入积水坑。
4、边坡下1/3高度范围水平打入长度2米的钢管2排,间距1米×1米,坡面上满铺φ4×80钢筋网片,与挡土墙钢筋连接,采用1:3水泥砂浆抹面覆盖,厚度为30~50mm。形成一个稳定整体支护结构,防止日常雨水冲刷。
5、整个边坡面布置Ф30PVC排水管,做为泄水孔,间距2~3米。
6、边坡下方布设沉降观测点,坡脚处设置2个,同位置边坡中部、顶部设置2个,观测点采用钢筋头制作,观测频率每天1次,做好记录,遇变形突变及时采取措施。
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方案
(二)、做法见下图
A-A剖面边坡加固支护简图
AA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方案
四、针对底板第5段南侧基坑围护结构下方承台开挖的支护方案
本基坑围护结构施工采用微型桩+锚索+砼腰梁的围护型式,支护底标高为-9.65米,而基坑周边承台土方开挖标高-11.65米,造成-9.65米至-11.65米的高度范围(共2米)支护结构缺失,无相关止水帷幕封闭,在土方开挖阶段易造成围护结构下方涌泥、涌水等,且基坑土质为粉质粘土,土性较差,遇水膨胀后易失稳造成塌方。故针对西侧基底围护结构下方的开挖面专项支护方案
(一)方案选择
参考本工程施工1段西侧类似问题的处理,在开挖面深度打入3~4米钢管后立模板并及时用沙袋填筑,必要处加大底部砼垫层厚度进行反压,并及时砌筑砖模,防止基底土发生“踢脚”或者涌泥坍塌等,见下图:
5002.95(-10.4)群桩承台砂袋1.44~1.29(-11.91~-12.06)多桩承台5001500钢管 间距@200内侧采用模板支撑-0.26~-0.41(-13.81`-13.96)加固部位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方案
15006
说明:
1、砂袋中间缝隙采用砂浆填满;
2、开挖后尽快浇筑承台垫层砼;
3、打入钢管位置为砖模外侧;
4、图中标高括号外为绝对标高、括号内为相对标高。深圳市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御林华府
边坡加固方案
五、安全措施
1、施工现场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安全管理生产责任制。
2、建立并认真执行安全交底制度,班前安全活动制度。
3、进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现场临时搭设的脚手架,支撑杆必须稳固。
4、土方坍落和滑坡是本工程最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在危险处设置醒目警示标志。施工过程中设专人对边坡进行监测。
5、施工前应提前做好防雨准备工作,遇雨天应停止施工,对施工用材料、机具及坡面进行覆盖防护,雨后复工须认真检查边坡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之后才能施工。
6、加强安全施工教育,预防措施等安全常识,以加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7、基坑底下施工,边坡上严禁堆土和重物,堆卸建筑材料或机具设备。
8、以项目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9、要求安全技术交底能根据各道工序施工作业的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等因素,有针对性的及时向基坑施工班组操作人员进行书面交底。
10、施工现场要做到及时清理,保持场容整洁,道路畅通。
11、施工期间严格遵守安全用电操作规程。
1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规定,确保支护施工的顺利进行。
13、安全监控:预加固施工期间设置专人对边坡进行安全监控。在裂缝的两侧设置定位点,每天定时对边坡变化情况进行不得少于两次测量,统计测量数据,跟踪边坡变化情况,如发现变形加剧必须停止施工,上报有关单位进行处理。
六、应急措施
基坑边坡加固支护施工完成至基坑回填之前,如遇暴雨洪水等,必须将施工人员设备撤离现场,支护坡面上需覆盖蓬布以免造成塌方,同时增加监测次数和监控力度,并做好相应的措施防止滑坡。如遇重物垂落,需要修复的地方,重新浇筑砼或抹水泥砂浆,防止雨水灌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篇:工程加固与改造心得体会(最终版)
对于工程加固与改造,在本科期间的学习中有很浅的了解,只是在学习其他专业课时听老师讲过几个工程实例,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进入硕士阶段后,在师兄和导师的推荐下,很有幸能够选修这门课,进行系统的学习。上了这门课,我收获颇多。这些收获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王老师在上课时不断传递给我们的专业领域的信息以及他对我们的告诫。
第一次上课,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感觉王老师很严肃,与学生有距离感,但听完第一节课后这些印象一扫而空,王老师不仅与我们没有距离感,而且与我们走得很近。王老师上课很有自己的风格。每堂课必有两句哲理性的话语,每堂课都会从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大道理”开始,又以这样的“大道理”结尾,总给人一种演讲的感觉,说是“大道理”但只要细细一想总会深有感触。王老师的课堂氛围很好,他总试图以举手表决的方式让我们每个同学都与他互动,但我们总与他对着干,很多人都保持“中立”,于是便有了每堂课都说的一句话“你们这样下去,我上完课该抑郁了”虽然很多人不举手,但都积极的加入到问题的思考中。王老师讲课非常生动,从来不照本宣科,几乎所有知识点都通过工程实例或巧妙的比喻传授给我们,这样每个知识点都能非常具体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被王老师丰富的工程经验和独到的专业见解所折服。此外,王老师在教授我们“技”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我们“德”的养成,时常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师。
作为未来的工程师,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积累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形成对专业的理解。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有自己的专业见解。下面谈谈我在《工程加固与改造》这门课中收获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必将导致城市可利用资源压缩,城市新建工程发展趋于平缓。由于建筑年代、使用年限、自然灾害、原设计估计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建筑物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一些建筑物因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特殊性,或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及使用功能的转变而成为鸡肋建筑。为了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或改善功能,工程结构加固改造将逐步凸现其重要性。在发达国家,房屋结构的新建与加固改造早已呈现前消后涨的态势。而我国,房屋结构也已开始进入新建和维修改造并重的发展时期,建筑物的鉴定加固已在业界引起高度重视,建设部1990 年正式设立“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委员会”,1998 年专门设立“建设部建筑物鉴定与加固规范管理委员会”。所以在经历了一段建设的高峰期后,对既有建筑进行“诊治”的“建筑医生”正在作为一个朝阳行业渐渐崛起。
建筑物“诊治”需要进行相关的程序:首先进行“挂号”、“体检”,例如发现地基沉降或结构破损的,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采集整理数据,查找相关的勘探、设计及施工文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建筑物的可靠性进行安全鉴定评级;再进行“会诊”,如不符合安全标准但又因拆除导致不必要浪费的建筑物应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针对产生的原因提出处理方案,对该方案通过成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进行可行性评估;然后进行“治疗”,评估通过后对建筑加固改造付诸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部修正;最后“留院察看”,对加固结果、预期价值等进行跟踪评估。因此,工程结构加固改造包括检测、鉴定、加固与改造。一 建筑结构检测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是以相应现行规范为根据、以实验为技术手段,测量能反映结构或构件实际工作性能的有关参数,为判断鉴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不仅对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古建筑和受损结构的加固修复等提供直接的技术参数。
建筑结构检测工作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一般有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我们按所检的结构种类把建筑结构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包括结构性能实荷检测、混凝土强度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取芯法、拉拨法;砌体结构检测,包括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钢结构检测,包括结构性能实荷检测与动测、超声波无损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涂层厚度检测、钢材锈蚀检测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包括钢管混凝土的强度与缺陷检测等。
对某些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承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对某些重要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其中静力实荷检验可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使用性能的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在规定荷的作用下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损伤,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后还必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承载力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主要用于确定结构或模型的实际承载力。二 建筑结构加固
建筑结构加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基加固: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坑式静压桩法,石灰桩法,注浆加固法。2 基础加固:基础补注浆液加固法(裂缝修补),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加深基础法,基础纠偏卸载法。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
(1)直接加固: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外粘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绕丝加固法高强度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2)间接加固: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
(3)与结构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术:裂缝修补技术,混凝土锚固技术(植筋技术),阻锈技术。砌体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1)加大截面、增设壁柱;
(2)钢筋砂浆、钢筋混凝土夹板加固法;(3)套箍加固法;(4)局部拆换、托梁换垛;(5)砌体结构构造加强;(6)墙体裂缝修补方法。三 建筑结构加固的基本原则
混凝土加固方法有许多种,如前所述,但各自都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各种加固方法的选择又根据可靠性签定结果、结构功能降低及加固原因,结合结构的特点,新的功能要求,当地具体条件等因素,按照加固效果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原则来综合分析确定。这其中静力加固应考虑二次受力特点,加固重点侧重于结构承载力的提高上。
而抗震加固的重点则侧重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上。在加固设计中,同样要遵循强柱弱粱、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以保证加固后的结构有较好的延性,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还需考虑局部加固后,结构的薄弱环节可能发生转移,应采用二次验算的方法进行加固后的验算。同时,为了达到抗震加固的效果,又达到节省材料、降低造价目的,只要条件许可,实际加固工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卸荷。四 总结
虽然建筑工程的加固改造方案多种多样,但在具体操作工程时任由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建筑工程改造加固的设计,仅对结构的局部甚至是个别的构件进行分析处理,缺乏从整体上对结构改造加固的影响进行分析处理的概念。(2)由于改造加固设计与新工程的设计相比有许多独有的特点,有些设计人员对改造加固工程的特殊性问题把握不当,造成无谓的浪费,难以满足结构的安全需要,降低结构的安全度,甚至遗留结构安全隐患。(3)施工质量不佳造成改造加固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工程改造与加固任重而道远,但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施工队伍的不断规范化,上述问题将逐步被人们解决。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工程改造加固技术也是同样。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积极的采用合适的新材料到工程结构的加固之中,同时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量,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