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剖析自然灾害(精选合集)

时间:2021-02-12 22:2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案2,剖析自然灾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案2,剖析自然灾害》。

第一篇:学案2,剖析自然灾害

1.2

剖析自然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探究自然灾害的规律,学会全面地分析某一具体地点的自然灾害。

3.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知识链接】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的最基本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基本属性 (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大多具有

特点,其发生、发展过程表现为。

(2)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区内自然灾害之间。

区间自然灾害之间。

(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防治措施:一要

;二要的进步。

(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难免原因——引发自然灾害的原动力是固有的,人类无法改变其进程。

可防原因——可以认识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而减少损失。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 1.研究自然灾害的规律性是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基础。

2.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山区——

等。

平原——

等。

人文影响——人口和经济密度有关。如:旱灾最严重不是西北,是华北。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_________——旱涝(降水)频率与太阳黑子变化周期一致(11 年、22 年)。

__________——地震的平静期和活跃期。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a.突出表现——灾害链。

b.台风灾害链

c.地震灾害链——滑坡、海啸、瘟疫、电路故障—火灾。

d.干旱——饥荒、河流干涸—海水倒灌—盐碱地、荒漠化、火灾等。

三、自然灾害的本质

1.自然灾害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产生之前,无所谓自然灾害(理解)。

3.人地矛盾的原因 (1)直接原因 a.; b.; c.。

(2)根本原因

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4.防治自然灾害的根本出路

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活动中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习检测】

1.下列属于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火山爆发强烈 ②地壳活动强烈 ③暴雨集中 ④外力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

()

①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②人口快速增长 ③经济密集发展 ④风化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是

()

A.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B.气候复杂多样 C.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D.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4.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近年来,冬春季节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 10 年,沙尘暴就会逼近北京。据此回答 5~7 题。

5.沙尘暴天气发生于冬春季节,表明

()

A.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灾害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所控制

6.我国华北、西北常出现沙尘暴天气,而江南一带很少,说明

()

A.自然灾害具有渐变的特点,江南还没有发生 B.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矛盾冲突的产物,华北与西北人地矛盾严重 C.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江南预防工作做得到位 7.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

A.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袭击 B.正是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 8.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炎热干旱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9.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它们的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 B.地震这种地质灾害表现为突变的特征,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则表现出渐变 的特征 C.自然灾害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在西部山区,而洪涝灾 害主要发生在南方低山丘陵区 D.对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人们已认识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但还无法影响其进程,在它们带来的灾难面前,人类无能为力 10.下列有关自然灾害规律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自然灾害的规律性是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 B.自然灾害具有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盐碱化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而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则是平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D.自然灾害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的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11.下图为某流域管理单位根据长年 水 文 数 据(1875-1975)所推算的洪水频率曲线。但如以 较近年 代(1945-1975)的水文数据推算,则洪水频率有提高的现象。

(1)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 1945 年-1975 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较 1875 年-1975 年的洪水频率曲线约缩短了多少年?()

A.1 年

B.3 年

C.5 年

D.7 年(2)“百年一遇”说的是灾害的再现概率,是指每年发生此种灾害的概率为 1%。请分析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的原因。

12.读以下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川滇地区 降雨、泥石流

黄土高原 暴 雨 激 发 的黄土泥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1)将下列内容填入表中空格(只填字母)。

A.冰川泥石流 B.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C.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D.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 E.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F.暴雨引发的泥石流(2)泥石流在各地成因和特点都不相同,表明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特点,就其发展速度来看,泥石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就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及其特点,联系自然灾害的本质分析其原因。

第二篇:学案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4/14/2014L

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

1.自然灾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灾害仅仅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火山喷发、海喷、农林病虫、森林火灾等。广义的自然灾害包括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外,还包括缓变的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气候的长周期演变、淡水趋势性减少等。自然灾害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发生在自然界,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根据你了解到的自然灾害,说一说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2.自然灾害的判定标准(自然异变一定会带来自然灾害吗?为什么?)

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3.课本P5页图1.8,想一想,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如何?

4.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产生活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都优越于我国西部地区,但是同等强度的自然 灾害造成的灾情为什么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 【自我检测】见《基训》p4 【能力提升】见《基训》p5 【疑问及反思】

高二地理 4/14/2014L

第三篇:文言文导学案剖析

《小石潭记》导学案

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刘同花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化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课前自学】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之情,如《江雪》;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短小精悍,含义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且往往融入悲愤苦闷的情绪,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了解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贫瘠而荒僻,但却多奇山丽水,风景十分秀美。柳宗元闲暇时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遣送岁月,抒发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为坻()

为嵁()

翠蔓()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4.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导学过程】

一、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交流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正确认读字词,朗读时准确停顿。

三、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翻译全文。

四、交流、质疑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画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打上☆号,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五、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1)古今异义

去:(古)(今)居:(古)(今)小生:(古)(今)(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差: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闻水声()心乐之()下见小潭()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皆若空游无所依....()凄神寒骨()..(4)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重视字词的归纳、总结、积累。要注意文中重点 的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纳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走进课文,品读美点,把握作者写景的技巧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示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组内交流探究后展示,有感情地读出摘引句,再作评析。)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总结归纳:(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

(2)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3)抓特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动静结合。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三、走近作者,体会心境

1.结合背景,理解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背景再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2.朗读品味,体会心境。

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3.正视逆境,笑对人生。遭遇挫折乃人生常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比喻等,感情真挚地劝说。)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六、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完成《记承天寺夜游》自学任务。【理论阐述】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我采用我校“教学相融、当面练评”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主体,以当面练评来辅助,以反复诵读促理解,从而达到掌握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言文学习目的。

一、以问题导学为主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动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有针对性的设臵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找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导学案不仅先后设臵了课前自学问题、课内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个一个的问题,引领学生紧扣文言文的特点,从字词认读到实词虚词的释义,从理解文章大意到写景方法的学习,从体悟作者的心境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陶冶了情操。

二、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相融、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导学案设计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并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矫正相融,这样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共享成果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当面练评来辅助。

“当面练评”是“教学相融、当面练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练评”结合是本导学案又一特色。导入课文后即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这时的练评,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纠正了自学中的存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抢答,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品读美点、理解心境、劝说其笑对挫折等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以反复诵读促理解。

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文言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诵读。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导学本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时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朗读;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朗读,读准节奏;在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愉悦、读出苦闷;最后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诵读的形式可以是学生单独朗读、分组诵读、全班齐颂。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唯如此,学生才会成为终身发展的人。

第四篇:自然灾害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专业:自然地理学 姓名:

粟君莲

学号: 2010020004 导师:

何政伟

2010-12-19 1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1.1四川旅游资源概述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称,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全国风景名胜最多的省份。其独特的山川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名族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是游人向往的地方。

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如剑门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等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九寨沟(如图1-1)、唐家河、卧龙等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如都江堰龙池森林公园、天全二郎山森林公园等2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康定、汶川、大邑、松潘古城等7座;佛教、道教宗教胜地如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等;还有如古文化遗址如江油太白公园、少数名族风情藏、彝、回等、历史名人如大禹、李冰父子、诸葛孔明、则天女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等。

图1-1 四川九寨沟

2.震后灾变景观

2.1 地震灾变景观

地震灾变景观是由于地震对原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遗存的景观。

地震往往会给自然或者社会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一 定的心理创伤,加之地震过后的重建家园行动,使保存的灾变景观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特性、重大历史纪念意义以及科学研究价值。汶川地震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和破坏。通过这次灾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里的一座座山、一条 条河、一个个村落、一道道景观,比如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北川县城、堰塞湖、映秀镇、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少有的灾变景观。通过这些不仅展现了特殊时期的自然现象,对于未来也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和遗产。

2.2 地震灾变景观的旅游功能分析

2.2.1独特的观赏性

地震是属于突发性的灾难事故,在形成过程中由于释放极大的能量,使其具有极强破坏力,往往形成一些非常态的景观类型,此类景观属于天作之合、非人力所能为。这些灾变景观具有稀缺性等自然属性,与常态景观遥相呼应,成为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而地震灾变景观也就极具观赏性。2.2.2科学研究功能

地震灾变景观是具有稀缺性特点的非常态景观。地震的发生对整个地球环境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地震的发生地就成为调查事故发生原因、研究防灾减灾措施的惟一线索来源地。灾变景观往往成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2.2.3科普教育功能

灾变景观不仅具有稀有性特征和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还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文化价值。“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表震中位置映秀镇牛圈沟,300多万方的山体碎屑物瞬间将牛圈沟底填高了几十米;北川老县城的王家岩大型滑坡及北川新县城的新北川中学大型崩塌导致了上千人的死亡;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汽总部钟楼的时钟受地震影响定格在14:

28、汉旺镇镇政府大门的拱形结构反映了拱形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这些都记录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地震破坏强度等特征,加之地震灾变景观本身的神秘性特征,地震灾变景观往往可以成为难得的科普教育场所,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铭记地震的灾害性和研究地震知识的重要性,这种直观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和纯粹的课堂相比更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科学的激情,以及树立热爱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5]。

3.震后四川旅游资源

汶川地震后除了未受损的旅游资源之为,还催生了许多新的、具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

3.1 新的人文旅游资源

3.1.1 人文活动

重大事件:胡锦涛总书记指挥抗震救灾、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及感人语录、三军将士立体大救援、八方援助,抗震救灾等;

典型事迹:都江堰向峨乡党委书记先进事迹、都江堰“拐杖书记”王晋先进事迹、都江堰英雄少年王国东、“铁军”战士武文斌先进事迹等;

艺术作品: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如图3-1)等。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图3-1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

3.1.2 地震遗址

事件发生地:龙门山镇胡锦涛总书记慰问地点、温家宝总理鼓励都江堰新建小学被困学生地点、温家宝总理在彭州通济镇和小鱼洞镇抗震救灾地点等;

建筑垮塌遗址:都江堰市中医院遗址、阳平观遗址、白鹿镇遗址(图3-2)等;

图3-2白鹿镇遗址

遇难者纪念遗物:银厂沟大龙潭遇难者婚纱等;

交通地震遗址:都江堰龙池公路遗迹、都江堰高原大桥遗址;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图3-3)等。4

图3-3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

3.1.3 建筑与设施

综合人文旅游地:龙门山国家(地震)地震公园;

活动场馆:都江堰体育中心、彭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空军物资转运中心、最大抗震学校——彭州龙门山镇中心学校等;

归葬地: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图3-4)。

图3-4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

3.1.4 地震纪念旅游商品

地震纪念邮票(图3-5)、明信片、纪念画册等。

图3-5地震纪念邮票

3.2.新的自然资源

3.2.1 地震灾害遗址

滑坡:青城山后山滑坡、小鱼洞大桥山体滑坡、谢家点滑坡、白鹿镇后山滑坡等(图3-6);

图3-6 一个典型的滑坡

泥石流:龙池八一沟泥石流(图3-7)、大、小龙潭泥石流、白鹿镇三河店玉娘观两侧等;

图3-7龙池八一沟泥石流

地裂缝:都江堰景区玉垒山裂缝(长70米,宽13-15厘米,深度8米)等; 塌陷:龙门山镇东林寺社区塌陷、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图3-8)等。

图3-8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

崩塌:沙子坡一号崩塌、大龙潭崩塌(图3-9)、小龙潭崩塌、白鹿镇黑凤槽崩塌、龙门山镇黄土大坝崩塌等。

图3-9大龙潭崩塌

3.2.2水体景观

堰塞湖: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图3-10)、都江堰关门山堰塞湖、回龙沟燕子堰塞湖、回龙沟三岔河堰塞湖等。

图3-10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 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此次地震破坏区主要局限与阿坝州,故在这些旅游资源中,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与乐山大佛等景区没有受到地震太大影响;只有都江堰、青城山,因距离震中较近受到波及,一些地面建筑被毁,但青城山山体、都江堰形制均属完好。由此看来,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受地震破坏不算太严重,主要是交通道路和服务设施受损,核心资源仍然存在。损毁景区建筑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复建,就能重新接待游客。

4.1 景观方面的损失

这场浩劫不仅使震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更使汶川周边的景区遭到重创。据了解,截至5月20日,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2007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四川两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见图3-12)、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等大部分古建筑倒塌,而通往卧龙景区的所有道路全部断裂受阻。还有很多景区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平武猿王洞、北川小寨子沟和安县千佛山等景区[4]。

图4-1 汶川地震震后的青城山

4.2 旅游服务性企业方面的损失

据了解,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旅行社损失累计达2.83亿元,宾馆饭店损失达95.35亿元,旅游城镇接待设施损失99.14亿元。如在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附近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目前几乎没有住店游客,空出1000多间客房,与过去5月旅游旺季时酒店需要提前预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由于省外和境外各大旅行社暂停了所有赴四川的旅游线路,此前报名的所有成都团队也全部取消,全省旅行社遭遇大规模退团,绝大多数旅行社关门歇业,40余万直接从业人员中,至少有30万人处于无事可做状态;旅游景区除城郊未受损的乡村旅游点外,基本歇业关停;灾后一周内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25%,特别是[4]重灾区酒店基本关门。

4.3 地震在交通方面的影响

汶川是重要的旅游交通点。汶川东部和南部与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 大邑县接壤,是前往“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寺这两个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旅游公路九寨环线中线的必经之道。县城距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九寨沟也只有289公里,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旅游交通点,这次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隧道塌方,大桥移位、道路中断(图4-2)。这给旅游的交通环节带来重大的影响。

图4-2 中断的道路

4.4 对游客心里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加之地震时有游客受困,这无疑使人们对汶川、对四川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崔慧敏.浅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关注.2008:112

2、马俊.旅游业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3、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19-24.4、刘春玲,孙庆军,吴丽云,彭海静,范夕霞.突发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旅游业应急机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61-64.5、陈春艳.汶川地震灾变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6):43-45.6、贾建中,束晨阳,邓武功,陈战是.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

(三)——总体思路与认识[J].中国园林.2008(10):60-65.7、王小兰.“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区域经济.2008.:203-204.8、贾建中,邓武功,陈战是,高甲荣,赵廷宁.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二)———恢复重建技术导则[J].中国园林.2008(8):13-18.9、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_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4(5).10、王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与对策[J].全球环保绿化.2008:475-479.11、魏小安,曾博伟.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旅游学刊.2008.23(8):13-18.

第五篇:自然灾害

观后感

看完《后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灾害时候的无力,也认识到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们改变不了大自然变化的规律,但我们能改变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态度。

影片的故事并没有显示出多少新奇的地方,总的来说,通俗易懂。我们不论剧情的疏漏或场景的似曾相识,单看故事本身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发人深思的。

在气象学家发现洋面温度异常后,立即向总统申请全国向南转移。而总统说“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同我们的环境一样脆弱!”。此时,总统的形象代表了典型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惟利是图,不愿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和精力在非赚钱的事物上,他甚至依然觉得,经济才是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直到最后。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国际上有着《京都议定书》,而恰恰是美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本片无疑是对美国莫大的讽刺。那些自信的美国人向来喜欢指责别人,而他们自己做的,已经很差了!

当潮水来袭,林立的高楼瞬时倒下,龙卷风中的房屋、大桥、汽车...一一被毫不留情地卷上天,被摧毁、被撕碎、被吞噬!人们甚至还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些耗费人类大量金钱、智慧、劳动力的所谓“人类文明的杰作”,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渺小而不堪一击!那些有着“良好建筑技术”、“优秀建筑材料”的人类避难所,顷刻间化为乌有!被冰封的自由女神像,只残剩出奄奄一息的头。此刻,她高举向天的手不再示意着自由,那是在质问!在指责!在控诉!

数十分钟灾难场景的连续体现,使人们坐在银幕前感受到了巨大而不可名状的恐惧与深思。

我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我们为了自己的文明不惜破换自然的平衡,最终,自然反过来向人类做了宣判,我们的一切文明,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完全可以被她轻而易举地全部摧毁!在自然面前,无知的我们凭什么自豪于自己的“杰作”!我们有征服、取代自然的资格吗?

影片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洋面升高,整个北半球被全部冰封。这种假设是撼人的!恰巧那段日子全球气候极为异常,如欧洲六月降雪,阿尔卑斯山大量冰川融化、雪线上升...人们不禁警惕地问“后天不会明天到来,那明天的明天呢?”

但这毕竟是商业片,不会是绝望到底的.人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即使是在最为难的时刻也保留着“潘多拉魔盒”最后所剩--希望!正是如此,导演才在结尾让地球自行结束冰河期.没错!自然永远都是一位母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她只会或重或轻地惩罚,而不会毁灭我们!(其实我倒希望地球彻底发一次怒,让人类社会就此毁灭!

当大自然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再也恢复不起来的时候,人类也就随之灭亡。如果人们不改变对大自然的态度,这个时候一定会到来的。《后天》中的灾难是全人类的灾难,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灾难或者的灾难。致力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国政府的责任,为了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下载学案2,剖析自然灾害(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案2,剖析自然灾害(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词导学案剖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碧霄:青天。 排云:推开白云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 就 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导学案

    2013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第四节自然灾害》导学案 编 制 人:丁海英审 核 人:主管领导签字:日期: 活动2 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 §2.4自然灾害 自学内容:自然灾害 自......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教学案2课时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教学案学习目标: 1.使学生关注并感受自然灾害发生全过程中的情景及其变化,懂得防灾减灾的意义。 2.使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忧患意识,培养热爱生活、......

    印刷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第剖析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制:万邦德 审核:刘法正 审批:陈安乐 时间; 《兰亭集序》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是一个偶然,死也是一个偶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

    自然灾害小结

    一、水文灾害(一)、 洪涝灾害 ⑴分布:世界: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

    自然灾害 教案

    第四节 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

    自然灾害教案

    材料 1 应对 地震 Earthquake 由于地球及其内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产生巨大的力,导致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就形成了地震。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