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时间:2019-11-04 09: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第一篇: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本站推荐]

岛屿间不能完全隔断,保持整体大群落。为了加强岛屿之间的联系,达到景观与环境和谐共生,可顺地势(水流)的方向,在各岛屿之间设联接口。此处原有植物保留,成为岛屿之间的生态桥梁。整体看起来,岛屿之间像是有汀步连接的效果,隔而不断,既把各个岛屿联系起来,又丰富了硬质铺装景观效果。

生态设计指导铺装材料选择透水砖,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且下雨天不积水。铺装材料颜色选择亮色系,如乳白、亮黄、天蓝等,这是因为此处比较密闭,周边是高墙和乔木,光线相对较弱,所以宜选用浅色铺装以提高林内明亮度。

作为集教学与休闲为一体的户外停留空间,可以在林内设置一小型广场,供师生休息停留用,面积100m2左右即可,广场内可设置一个建筑小品,如雕塑等,使成为视觉焦点。雕塑是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或纪念物),有传达文化思想的作用,此处可选学习主题的雕塑。灯光设计可选用较低矮且光线温暖的庭院园灯布置于林内,增添夜景效果。对原有植物进行适度调整和修剪。在不影响整体群落的情况下,某些小乔木可移植出去或替换;某些植物的枝丫可以进行修剪,使得来往行人能自由穿梭,树林整体感觉宽敞明亮。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这就是边缘效应。如城市或绿地、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景观设计中的边缘效应指的是相邻异质空间之间具有一定宽度的边缘过渡地带,它并不是空间单元的结束,而是体现相邻异质空间交互特性与相互间作用的开始。边缘空间资源组成丰富,信息量高,使园林的过渡与联结体现得更合理,赋予了相邻空间所共有的属性以纽带的作用。该树林边缘与道路衔接的地方要做景观处理。东西两面比较开敞,可以栽植一些喜阳的色叶树或开花结果的小乔木,装点林子季节颜色;树林边缘用一些能开花的低矮灌木镶边,丰富季节景观,也让树林整体看起来比较温馨舒适。再配几条休息座椅,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停留地带。靠近教师宿舍的南面部分空地作为菜地,供教师使用,也丰富四季景观,富于生活气息。相应的南面的墙体可拆除,也可保留,然后开设几个出入口与教师宿舍相通,将原有墙体拆分成为若干个景墙。此景墙作为艺术装潢类学生的创作墙面,每期更新,充满新意和活力。

通过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不用大刀阔斧地全部铲除树林原有树木,可因地制宜进行改建,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植被条件,设计出符合周围环境的园林景观作品。这既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又具地方环境特色,充满人性化,可供师生舒适使用。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能够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对环境破坏的影响降到最小,将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摘要: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其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在研究城市绿地研究中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学

1.前言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们对绿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种种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日渐凸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城市绿地作为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成分和初级生产者,在改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平衡、维持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城市绿地也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具有重要的生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2,3]。城市绿地的涵义及内容

2.1 城市绿地的涵义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2002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做的明确定义:“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城市绿地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具有积极作用的植被覆盖区域[5]。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绿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群落演替机制、种群的竞

争机制,气候因子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格局影响因素[6],也包含经济发展实力、政府决策、社会公平性、城市形象定位等社会、经济和人文驱动因子,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因素影响下,城市绿地格局表现出多样性高,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由景观格局层次和植被物种组成两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休闲时间的逐渐增加,人们更加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因此,城市绿地日益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景观生态学因能同时考虑人为与自然景观并能提供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改善的优化方法而非常适合进行城市绿地方面的研究。它用斑块数目、大小、形状和位置4个基本元素来定义生态格局,并运用景观指标来量化空间格局[7]。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自然生产力主体。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公园绿地;(2)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5)其他绿地。

3.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研究水平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描述景观结构的模型,其中以斑块—廊道—本底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和管理也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此外,还有生态系统稳定的关系,它主要包括残存形拼块一一岛屿、生物多样性、岛屿平衡理论以及廊道的连接功能等[8]。

3.1 景观结构

(1)斑块理论 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4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城市绿地体系示意图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 景廊道是现状和带状的生境,在景观中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管道功能;二是屏障功能,即阻滞物流,达到减轻地表侵蚀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连接功能对物种保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绿地大多是残存性生境,只有利用城市绿地子系统中的陷入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等将各类绿地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如上海市外环线规划了宽500 m的防护绿带;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10]。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

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4)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环境,例如河流、山洞以及其

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陆地生境也是一个岛屿。城市绿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中的绿色岛屿,这些岛屿在生态学上称为残存性拼块[9]。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绿色系统,在城市生境中,城市绿地是生物多样性达到充分保护的唯一场所[11]。岛屿平和理论是岛屿生态学的核心,它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受到岛屿面积和相互间距离的影响很大。根据

这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且绿地的距离不宜离得太远。

3.2 景观规划中的空间格局

3.2.1 不可替代格局。景观规划中最为第一优先考虑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五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这一优先格局在生态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应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

3.2.1 最有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强调在土地看、利用时应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小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地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

4.1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内,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有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格内块状绿地或其他区、防护绿带同样为走廊,或称环境资源走廊。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等绿色走廊相互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侧可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董涛控制能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荣波,周志翔..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

2004,24(9):1925-1930.[2] Wolf K L.Ergonomics of th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Benefits.In:

C.Koilin ed.Engineering Green:Proceedings of the llth National Urban Forest Conference.Washington D.C.:American Forests,2003.1 10—1 15.2 Yin H W,Kong F H.Spatio—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Jina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3010-3021.[3]Tang Y.Planning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its design.Planners,2002,1 8(10):

21-27.[4]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中国园林,2002,18(1):23-26.[5]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6]Diez J.M.and Pulliam H.R.Hierarchical analysis of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acrossenvironmental gradients.Ecology,2007,88(12):3144-3152.)

[7]尹海伟,孔繁花.济南市城市绿地时空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11):

3010-3018.[8]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书馆,1993.[9]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6.[10] 曾涛.景观生态学在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7.[1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0.12.

第三篇: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论文题目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学 院 资源环境学院

班 级 资管09-2班

姓 名 高 龙

2012年4月28号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国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4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文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肓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肓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

【3】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

【4-5】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南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T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绌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2】 ANTROP.MARC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2004 【3】 陶思明.浅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1996 【4】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FORMAN R.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1996 【6】 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7】 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 【8】 阎雷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1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9】 Botequilha Leitao Andre.Ahern Jack Appl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metrics in ustainable landscape planning 2002 【10】 Von Haaren Christina Landscape planning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2002(02)【11】 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12】 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 1999(03)【13】 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4】 李团胜.肖笃宁.沈阳市城市景观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 2002(06)【15】 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998(05)【16】 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 1998(01)

第四篇: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为例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

涛;张旭奎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湿地与湿地公园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洪护岸、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可作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除了生态与经济价值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郁郁葱葱的各类水生植物,创造出一种闲散、野逸的自然景观(图1);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给人带来自然而宁静的美的感受。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身处湿地中,面对着那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时,会从感官、心理、精神上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因此,近湿地作为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湿地景观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图2)为例,谈一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3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3.1.1区位

盛泽湖位于苏州相城区东北,渭塘、太平、湘城三镇交界处,占地范围9.0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85平方公里,用地与相城区及苏州市区紧密相连,东北角接苏嘉杭高速公路入口,区位条件优越。

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用地位于盛泽湖水域东南部,盛泽湖1#片区内,规划用地范围79.70公顷,包括公园、绿化带、湿地等全部公共绿化用地。3.1.2目标定位

相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盛泽湖片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市、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了“盛泽湖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应在更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用地自身区位,以湿地保护为主,适量的进行高质量、低强度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土地使用价值”的方针。

湖1#片区在盛泽湖总体规划中以休闲度假和家居为基本功能,兼具有未来南片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功能,规划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大量的自然生态绿地被保留,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导致的污废水排放和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湿地公园规划用地内的原有湿地已严重退化,因此本公园的湿地生态景观以自然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兼顾用地性质及项目的其它设定目标,将本公园定位为以自然生态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提倡综合湿地管理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3.1.3基地分析

从现状来看,规划用地范围景观建设条件良好,除部分农村住宅外,其余均为农田或鱼塘,属易种植土质。用地四周景色开阔,特别是北面即将恢复的盛泽湖水面,是该片区最大的特色。另外,地块内有不少多年的树木和生长良好的本地物种,为植物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段之一。

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用地内虽现存部分水质较好的水道、湖面,但有大量的水产池塘散乱分布,河道也不甚通畅。水面恢复区目前由于砖场和取土的原因,地形比较复杂。3.1.4景观规划目标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次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环湖南路以北之湿地保护与重建,切实做到湿地的生态恢复;

(2)在环湖南路以南形成休闲生活公园和防护体系;

(3)湿地的类型面貌和水体保护是重点研究问题;

(4)本片区要成为盛泽湖和苏州城市绿化体系的一部分。3.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思想

经过对项目的上述分析考察,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的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3.2.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动土量,以降低施工所需能耗、切实贯彻生态化设计的原则顺应基址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消耗是生态化设计中相当重要的原则。本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地大格局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了异质空间,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的生境需求。水面处理除了现有池塘根据所处位置尽量保留外,对现有河道水池底部进行了有限的工程技术处理以保证游人的安全。用地内的少量构筑物如砖厂的一些设施等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一个展示有关湿地的文字、图片、历史的小型博物馆,砖厂的烟囱经改造后还可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标志小品构件。另外由于片区内无大的地形起伏,所以根据设计需要通过加大水面面积所得到的土方量塑造景观地貌。

在岸线处理原则上,由于本用地内的湿地形式主要为与水面接近的地表面湿地和水线以下至水深2m处的水面湿地,且土壤以水成土和水分饱和为特征,所以湿地保护区内的岸线以恢复性建设自然湿地岸线为主,不存在非土壤基质的河滩、岩岸等性质的湖岸线。公园内的部分水面及滨水走廊等则可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灵活应用硬质驳岸、抛石护岸、植物、自然式草坡护岸等形式组合(图3)。另外,还可通过沿岸木栈道、伸入水面的挑台、下沉式台阶提升市民的亲水性。

3.2.2整合场地、界定空间。明确分区以满足公园的各项功能,同时为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公园内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现状用地的使用情况沿湖岸边设计了不同的三大湿地展示区,分别展示湿地的形态、湿地植物与湿地动物,以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为保护重建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用防护林把公园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沿湖开阔而又相对孤立的空间,以展示湿地的特有形态、多样性的植物群、繁杂的动物生态链。湿地是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的湿地则更为脆弱,所以需要一定的隔离与防护措施。防护林既可界定出公园的空间、保证用地的完整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噪声、污染等外界因素,且在城市道路两侧形成绿色廊道,丰富了城市道路的景观。

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湿地植物系统为蓝本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它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防护林相连,并且与湿地的植物之间保持8米以上的隔离带。通过树林与湿地植物的组合形成沿湖四季分明的湿地空间展示(图4)。湿地的动物体系可由湿地植物系统建立而自然形成,也可由人工加快进程,所选用动物种类以本地物种为主。3.2.3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主入口设在东边的湘太路,设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处。入口广场一侧是方便市民到来的公交站。全园禁止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无污染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方式。

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禁止机动车入园可以减少对湿地的污染,同时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时下所倡导的健康旅游方式。公园的交通路线分为主园路、即步行与自行车混行道和专供观赏的1.5m宽的游人专用木栈道(图5)。主要道路从主入口自东向西延伸,串连起园内的不同功能区。公园的木栈道路线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穿插到各展区,使徒步的游人能深入到最近距离了解湿地的各种知识。

3.2.4立足乡土、就近取材

植物尽量选用本土品种,避免外来物种;园内的人工构筑物均使用原木、石材等乡土材料,施工简单且减少运输能耗。

其它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乡土建材可以就近取得,不需长途运输,不仅减少能源消耗且更容易与当地的景物相协调。乡土材料还有施工方便简单的好处,基本不需要大型机械的参与,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施工耗能,更为符合生态设计原则。

3.3分区设计要点详解

根据地形和服务、游赏、科普等功能的需要,把公园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除了用地最西端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育公园外,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区,各有特色和不同的侧重点。城市体育公园是为市民们提供的休闲康体的场地,与湿地距离较远,且有宽大水面隔离,不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园区东北角是湿地场景展示区。场地内原有几个大的水产养殖塘及砖厂的取土坑所形成的洼地,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减少动土量。池塘通过疏浚与连通和简单的地形塑造,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式水、陆过渡带,适宜水际及水生植物的生长,展示不同习性的湿地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洼地保留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形态整理,引入湖水成为清水沼泽,适宜荷花、睡莲等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标高较低的取土坑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物生态生存环境,可在此建立一个湿地动物群落的展示区。北部濒湖水岸地较低,湖水季节性淹没这一区域,成为滩涂式湿地,芦苇、香蒲可在此繁茂生长,同时又给大量的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园区东南部是生态湿地塘床系统,把原有池塘的形态、大小进行调整后,配合净水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池底设计要求,把此区域设计为两个生态塘、两个生态床、一个生物监测用养鱼池,污水在通过整个塘床系统后变成了清洁的景观水,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是环保知识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好样本(图6)。

用地最北端原本是个离岛,与场地间隔有一条不宽的水道,岛上也是满布池塘。设计中保留这一离岛的形式,并加宽隔离的水道,连通各个池塘,使岛内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泻湖,成为鸟类的栖息地。隔离水道的南水岸种植高大湿地乔木作为屏蔽,仅留出几个视线通廊。游人不能上岛,只能远距离观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鸟类的适宜生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它们自然的生息繁衍,成为本地鸟类及越冬候鸟的天堂。

园区中部连接湿地公园西大门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解决游客们的餐饮、娱乐等需要。游客服务中心以南是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严格管理与控制,分类分等级梯度性种植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所特有的植物、花卉,使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湿地植物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4结语

要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以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更必须注重生态这个大前提。这不仅是湿地公园、也是其它湿地景观设计的难点所在。

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以生态为前提,从大的规划角度入手,在设计中解决场地内的现状问题,营造场所、组织交通、完善公园的各项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分区明确、形态设计优美自然,有效减少了工程量;选择适当的湿地动植物物种,以及对湿地进行的隔离、保护,有助于重建后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这些设计中的重点所在,都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本文中所举的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是它运用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探索了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一些特殊要求,对其它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在决定景观的最终形式时,除了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另一些因素——例如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仍然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无视社会和大众需求的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追求景观品质在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邹锦1 颜文涛2 张旭奎3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3.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1]地生态工程》 安树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唐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地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米建华高红云 范定臣《河南林业科技》.2004年第6期,P17-P18 [4]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 林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浅谈湿地公园的设计: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生态与美的统一

2005-8-8 12:06:12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

可持续发展 永续利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自然特性不断丧失,生态价值不断下降,其自然湿地的存在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湿地的保护上来,提出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保护原则。众所周知,仅仅靠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其他传统的自然保育措施是远远不足以阻止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惟有在发挥湿地的环境功能过程中,对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影响,才能遏制自然湿地的破坏与威胁。同时,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尚根据其原自然湿地恢复或重建的原理营造湿地,这样能有效地阻断能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对原有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它一方面起到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可靠的净化,另一方面可使原有湿地复活与可持续发展,净化空气,改良气候环境。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可成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湿地的开发建造和运行要与景观设计、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在国外,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它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生态组群,间设有若干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使湿地间既开放,又独立,以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成为未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如1988年重建的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上湿地公园,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就可领略大自然的胜地,是城市中营造人工湿地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国内,如四川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已成为我国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榜样;浙江绍兴市55平方公里的景观湖泊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区;苏北的盛泽湖,当前已进入17.4平方公里湿地生态景区建设期等,可见我国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建设,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这一方向发展。

美学与生态兼顾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人性化的特性。

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中国建设报2005-08-08 戚影)

第五篇: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

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究案例。叶德敏1, 雷国红2, 张一奇2(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浙江林学院园林设计院,浙江临安311300)摘 要:提出以生命属性划分城市绿地,自然河流、湖泊、池塘和湿地应归属城市绿地。提出除建筑

物以外的一切空间均为开敞空间,包括所有的城市绿地、道路、广场、街道、巷弄、庭院等。运用景观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针对城市基本用地单元,如一个校园、一个居住小区等,亦即针对20~ 30万m2尺度地域的开敞空间,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

究案例,通过对整个校园开敞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众多绿地廊道连接所有绿地斑块等规划

和设计手法,使整个校园形成均衡网状结构套辐射网状结构的稳定空间格局。关键词:城市绿地;开敞空间;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06)03-0150-04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n City Green Spaces ——A Case of the Campus of High School i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YE De-min1, LEI Guo-hong2, ZHANG Yi-qi2(1.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2.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Zhejiang311300,China)Abstract:The urban green-lands are classified with the lif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the river, lake , gar-den-pond and wet-land in a city should also belong to the urban green-land.Every space but building is all open space, including all of urban green-land, road, square, street, lane, courtyard etc.Us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aiming at a basic land unit in city(such as a campus, a resident area etc.)i.e.,an open space with an area of 200 000~300 000 m2,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the very strong feasibility in operation.With a case of the campus of high school i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aking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open space in the whole campus, linking the numerous green corridors with all green patches, the whole campus become a stable space pattern with the balanced net-structure and radial-form net-structure.Carrying o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open space in this scale is actually feasible, and can operate extensively nation wide.Key words:urban green-land;open space;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land-scape ecology

景观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相结合被认为是走向可 持续规划最令人激动的途径,也是一个可操作的实 现人与土地、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适合的科学途径[1]。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 前沿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尺度的区域规 划上。对小尺度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 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城市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收稿日期:2005-10-17 修回日期:2005-11-20 作者简介:叶德敏(1967-),男,浙江嵊州人,高级工程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理论、园林艺术设计与理论。同等级的子系统逐级构成。本文试图提出这样一种 研究思路:从基本用地单元逐级上推。基本用地单元 是指一个居住小区、一个学校、一家工厂、一个单位 等。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这些基本 用地单元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对改善城市环 境污染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本文选择校 园这一典型城市用地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 态学研究的角度,通过对整个校园绿地和开敞空间 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探索尺度为20~30万m2 的城市基本用地单元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的 一般规律。相关概念的探讨 1.1 景观

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2],是土地及土 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3]。把景观作为一个地域所构成的空间整体来考

虑,对于任一等级尺度的地域,都可依据它所构成的 空间整体和构成该空间的主体要素,确定该地域的 景观属性。

1.2 城市绿地——生命景观

从城市绿地的构成要素看,无论何种尺度、何种 类型的城市绿地,其地表主要是由软质的土壤所覆 盖,其上生长着各种植物,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城 市绿地是一种以各种生物为其构成主体的景观。由 此推断,城市绿地是以各种形态的生命为其构成主 体的景观,是一个生命景观。

自然和人工的河流、湖泊、池塘和湿地内,同样 生长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以水生生 命为其构成主体的生命景观。依据生命属性,本文把 城市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等)划为城市绿 地。

1.3 开敞空间

城市开敞空间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命空间)和 自然空间组织的一种概念与方式,可以追溯到1870 年。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开敞空间 提出如下定义:在城市区域内,一切能够与自然能流 和物流相互交流的空间均为开敞空间,即除建筑物 以外的所有空间均是开敞空间,包括所有的城市绿 地、道路、广场、街道、巷弄、庭院等[4~6]。1.4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程序

景观生态学采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来描述 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格局。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单元的大小、形状、数量、构成及 其空间关系,并对不同大小、形状、数量、构成及其空 间关系的景观单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作出定量和定 性的评价[1]。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过程)、动态变

化及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景观结构是指景观 内部各元素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即空间 格局。景观功能或称生态过程,是指景观各元素(生 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即景观内各生 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景观的动态 变化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则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系列的步骤对目标景观进行 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2,7]。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明确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问题与机遇。根据

目标景观的自然现状及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存在的 问题和有利条件。

(2)确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目标。针对存在的 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3)景观分析,区域尺度。对目标景观的周边地

区以及所在城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调查[7]和分 析(调查的详细内容参见《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173页的“景观生态设计调查因子和分类 表”)。

(4)景观分析,地方尺度。对目标景观内部的自 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5)详细研究。依据上述四步获得的信息对目 标景观进行研究和分析。

(6)规划区的概念及多解方案。确定规划设计 的理念,提出2~3个概念性方案,并与建设方及相 关人员共同讨论,确定一个方案。(7)景观规划。在已定的规划理念和方案的总 体框架下,对目标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8)相关人员参与及教育。在景观规划的过程

中,应与建设方的相关人员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把 好的意见吸收到规划方案之中,同时向他们不断地 灌输相关的科学专业知识,从而保证规划方案的顺 利通过。

(9)设计。对已定的规划方案进行详细设计。(10)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在方案的实施过程

中,规划设计人员应到现地进行定期检查,必要时应 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151第3期叶德敏等 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11)管理。对目标景观提出适当的管理措施,并

定期回访,必要时应做适当调整。2 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的景观生态规 划设计——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 究案例

2.1 经济技术指标分析与目标确定

本案总用地面积226 660 m2。其中,建筑占地面 积40 345 m2,占总用地面积的17.8%;道路广场 面积49 256 m2,占总用地面积的21.7%;运动场地 面积19 395 m2,占总用地面积的8.6%;绿地面积 117 663 m2,占总用地面积的51.9%。其中,建筑和 运动场的垂直空间一般难以或不能用绿地上的植物 树冠加以覆盖,两者合计占总用地面积的26.4%。道路广场约有10%的区域难以或不能用绿地上的 植物树冠加以覆盖,占总用地面积的2.1%。因此, 整个校园有28.5%的区域无法用绿地上的植物树 冠加以覆盖。

根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程序,本案存在的问题

是空间在整体上被建筑、道路广场和运动场分割得 过于破碎;机遇是绿地率高(51.9%),通过对道路广 场的适当调整,运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手段,有可能 把整个校园建设成“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本案的景 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一个目标确定为:在10 ~15 a内校园的绿化覆盖率达到71.5%,实现以绿

地成为景观本底的目标。其他如艺术、历史文脉、场 所精神等方面的设计目标,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讨论。2.2 绿地与开敞空间景观格局规划设计

本案把整个校园的开敞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 虑,使开敞空间的格局符合景观的各种水平生态过 程——能流(光-植物-动物)、物质流(水的蒸发、蒸腾、渗透、涵养,碳、氮、硫的吸附与滞留)和物种流(植物群落的组成配置,动物的迁徙、觅食、繁殖);在 垂直层面上,主要考虑20 m以下的空间,从大乔

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植物(含草坪)5个 层次考虑。

2.2.1 斑块的规划设计 在本案中,斑块指校园内 被各种硬质地域(道路和建筑)围合和分割的软质地 域(被土壤和水域所覆盖)。根据同质性原则,把景观 内的斑块分为8类:草坪、灌木草地、疏林草地、密 林、湖边湿地、山地疏林、山地密林和湖泊。此外,由于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群落会带来负面 影响,在园路的规划布局时遵循如下原则:(1)斑块的面积尽可能大。

(2)在必须设置园路却又导致斑块面积过小的 情况下,该园路设计成汀步,汀步采用天然石材,铺 设时不用混凝土。以此手法使相邻的小斑块合并成 一个面积较大的斑块。

(3)湖泊生态系统与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交错

区不设园路,在必须设园路处改设架空的栈道,以利 水陆两栖动物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大多数水 陆两栖动物虽然生活在陆地,但要到水中去生殖,它 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岸生态系统中渡过。水 岸地区由于邻近水源,植物繁茂,食物丰富,也是很 多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喜爱的生境。2.2.2 廊道和边界的规划设计 廊道在生态系统

中起连接、保护和阻隔的作用,在景观生态系统中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界是目标景观与外界环境的 交接地带,是一条环形廊道。在本案的整个景观空间 格局规划中,重点放在廊道格局的设置和营造上。首先,在整个景观的外围边界建造一条环形廊

道,在有条件的地段,在水平层面尽可能增加廊道的 宽度、密度和弯曲度(图1);在垂直层面上则尽可能 增加廊道的空间高度和结构层次,目的是建立具有 生境通道意义的廊道。在植物配置上,运用植物群落 原理,采用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植物一起层叠密植,使其成为一个彼此紧密联 系的稳定的环形廊道功能整体,成为整个校园景观 的第一道高大厚重的生态保护屏障。本案这条廊道 的不足之处在于校园的南大门和北大门形成了两个 较大的裂口,如果能缩小校门宽度,并在空中形成树 冠连接和覆盖,该廊道将能发挥更强的生态效能。其次,在校园内部的环形主车道两侧分别建立

植物生态景观廊道。环形主车道外侧的凹型、环状植 物景观廊道与外围边界上的环形廊道之间,以相对 均衡的空间分布在较为敏感的斑块交错地带设置密 林区,以网状结构的空间格局(图1),把两条廊道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而环形主车道 内侧的凸型、环状植物景观廊道,则以辐射状密林的 空间结构格局(图1),与面积最大、生态功能最强的 山水生态景观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环 形主车道(宽8 m)内外两侧的2条环形廊道,预期 在10~15 a后,其上层乔木的树冠达到郁闭,此时, 这2条廊道在空间上合并成为一条廊道。由此把整 个校园的生态景观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 功能整体。在10~15 a后,预期校园绿化覆盖率将 152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 达到71.5%。

2.2.3 道路广场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 本案的道 路广场面积为49 256 m2,占总用地面积的21.7%。其中,有10%的区域不能用绿地上的植物树冠加以 覆盖。因此,有44 330 m2硬质地——道路广场上的 空间可以用绿地上的植物树冠加以覆盖。在规划设 计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1)宽度8 m以下道路。道路两边均不设路牙, 雨水直接排入绿地低洼处,使低洼处成为季节性湿 地。南北方向道路两侧各栽植2排乔木,靠路一排为 常绿小乔木,另一排种植落叶大乔木;东西方向道路 两侧均种植落叶乔木。道路两侧遇到面积较大的绿 地斑块时即配设“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 复层密林廊道。预期在5~10 a内道路上空全部被 树冠覆盖,并成为具有生境通道意义的支廊道。图1 校园景观生态规划

Fig.1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high school campus(2)小空间和大空间广场。小空间广场原则上均 以6 m×6 m的乔木树阵覆盖,大空间广场原则上 均以8 m×8 m的乔木树阵覆盖,乔木的枝下高控 制在4 m以上。广场的雨水同样直接排入绿地低洼 处,形成季节性湿地。3 结语

针对20~30万m2尺度的地域,进行景观生态

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笔者以浙江师范大 学附中为例,对整个校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通 过众多绿地廊道连接所有绿地斑块等景观生态规划 和设计手法,使整个校园形成均衡网状结构套辐射 网状结构的稳定空间格局。实践证明,这一尺度的景 观生态规划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在中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下,风景园林师和 林业工程师,最适合也最有能力把这一空间尺度的 地域建设成能够发挥生态整体效能的城市空间。从 事森林生态研究的林业科学家与风景园林师紧密合 作,风景园林师与城市规划师紧密合作,对生态城市 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 生逝世两周年[A].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 育[C].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82-85.[2] 弗.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周年 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23.[3] 俞孔坚.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

下载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景观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校园景观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整个校区的景观规划布局以及景观格局的分布,了解校园各个类型斑块的相关......

    公路加油站景观生态设计 设计说明

    公路加油站景观设计 加油站的植物品种选配关键是要注意选少修剪,管理粗放、抗旱、抗病虫的植物,因为加油站的特殊环境养护时不能用剪草机,打药机等机器设备,地下埋有油罐,严禁使......

    景观论文

    对森林公园景观评价方法的综述 摘要: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文中全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风景评价......

    景观生态设计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设计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无度的索取,无休......

    景观生态规划学习心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姓名:朱闻 学号:20126193 班级:环规12-3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班级:环规12-3 姓名:朱闻学号:20126193 景观生态学是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

    景观生态与规划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探讨 摘要: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从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阐述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 一、引言 自上世纪大力发展工业以来,全球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恶化。目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已成难以回避的问题,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建......

    景观地形研究

    1、微地形概念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