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地形研究
1、微地形概念
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原则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根据作者多年研究,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2.1 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
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2.2 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
2.3 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
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3、不同的绿地有不同的微地形处理技巧
3.1公共绿地
3.1.2 路堤
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的常见园林地形要素。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或把路堤做成台阶式,并把台阶直接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可以使人亲临水体,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3.1.2 人工水系
园林绿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规则式水体如喷泉等,其轮廓可处理成几何式,水岸整齐;驳岸常采用条石或瓷砖砌成规则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见于喷泉水景中。
自然式水体讲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对天然水体观察提炼,求得“神似”而非“形似”,以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于自然水系的效果。为避免水出无源,通常将水的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露、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如设计成人工沙滩或草地缓缓倾斜延伸入水体中,驳岸主要用鹅卵石或石矶等天然材料修砌。宽阔的水体还可创造洲、渚、滩等景观;狭窄的水体可形成瀑布、跌水,地泉等水体景观,使水具自然河流之秀色,潺潺山溪之灵性。
混合式水系的处理要因地制宜或根据造景需要,如在建筑附近,可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而稍偏远的地方可处理成自然式以增加野趣,提高水体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3.2广场绿地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水景可高可低,喷泉池宜高或平,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仰视体现高大和壮观,以平视体现其平和而亲近,以俯视体现其生动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成下降地形,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
3.3街道绿地
街道绿化是街道景观的要素,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立面空间至关重要。除了植物的高矮搭配,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表做成“龟背状”或楔状,不仅可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性,满足排水、地下管线、管沟的布置需要,丰富立面上的景观层次;又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4、居住区绿化的微地形处理
4.1 窨井、化粪池、建筑散水的处理
生硬的窨井、化类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常被认为是园中的一大败景,因为无论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通过微地形处理可能有效改善景观效果。
园林绿化中常采用花卉或绿篱、藤蔓植物、花坛的植物景观进行遮盖处理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如果通过在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上置石或架空成微地形处理手法,则可使其与周围景致更加协调。
4.2 园路
在居住区、动态交通、游路设计中常见。园路的微地形处理上,可造成适当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台阶以缓冲平坦路面,调节游人的步伐、缓解疲劳。园路两侧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化路面,如用卵石或用卵石拼成不同图案铺地,可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利于健身;如用碎瓷砖铺地,既可充分利用材料又可增加园林景观色彩。
4.3 楼梯下部
楼梯下部空间一般比较狭小、阴暗潮湿,常常形成卫生死角,常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经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则可使这个角落形成一定的视觉景观。可采用日本枯山水园林的手法,在楼梯下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景观,配以彩色灯光照明,颇具写意韵味。也可使楼梯下的地形呈自然起伏,配置耐荫植物、园林设施,形成精巧的微型园林景观。
4.4 中庭、天井
中庭、天井一般是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要使景观丰富而又不显得拥挤,可依不同的景观设计作微地形处理。结合建筑户型,在中庭、天井开挖规则式或自然式水池,营建喷泉、跌水、地泉、小溪流、水石等水体景观,引水入户,使人更加贴近自然。如将地面处理成自然起伏,配上植物,可呈现自然风貌,充满野趣。
4.5 楼宇之间
楼宇之间空间有限,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形成小土包,可代表自然界的山峰;也可形成主峰与副峰遥相呼应,两峰之间的低矮地段自然而然地形成山谷,峰谷相间形成自然山野的微缩景观。把自然搬进家门可做到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自然之趣,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4.6 绿地边沿
一般做法是使绿地边沿形成缓坡逐渐延伸至路面,不仅利于排水,而且在道路与绿地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也可随意以自然石嵌边或采用短木埋桩,不仅能形成野趣景观而使整块绿地清新而不落俗套,使道路与绿地融为一体,使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相得益障。
第二篇:城市景观软肋研究
城市的忧伤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有一群人在伴随它成长。
解读城市,乃创造城市。
·街道
当代城市的街道留给人的印象和记忆,就是车流、人流和广告之海。
既是街道,就应当让人感知到自己的脚步的节奏,或舒缓或急骤。并且,在一定的视野范围中,某些标志性建筑或熟稔的、亲切的场所在等待着你。街道两旁有女人愿逛的商店,有男人愿意寻找的女人,但是没有一个容纳足迹的场所。购唇膏的女人记得唇的印迹,找女人的男人也记得香吻,但脚步之痕是隐匿的。人们不记得自己的脚步,街道就失去了大部分意义。
街道的意义就这样消失在选择的骚动之中,安详而静温的拐角处交换语言和思想的游戏似乎从未发生过一一思维存在的场所消失,即使对于实用性的街道空间,也失却了存在的底蕴。
于是,步行街的概念在城市规划中频频出现,只是城市的男人们不愿意离车移步,而宁愿逗在空调小车上,等待妻子或情人步行购物归来。
城市的生活性街道有如居住的多功能客厅,小餐馆、小店铺紧挨着联成一片,停车、用餐、购物、聊天等多种活动同时发生。这里体现了城市的活力。每当凌晨两点路过这等地方,一堆男人在喝啤酒侃大山,我不惊叹如此多的男人今夜躲在妻子的约束之外。午夜过后静悄悄的城市有如坟墓,好在我所在的城市的午夜是活泼而美丽的。一个城市可以没有职业思想家,但午夜仍在街上闲逛的男人,一定离思想不太远。
美好的街道是这样的:20-30米宽,500-1000米长,临街建筑2-3层高,建筑界面柔和,有凸凹,可以容得下一个餐桌或石凳,有不超过6米高的雕塑,花木扶苏,石材铺地,有酒吧、咖啡厅和沙龙,沙龙里有才貌出众的女主人。说起女主人,就让人伤心地渴望。
·广场
广场是干什么的?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万人集会批斗××人的政治性广场;几百年来,我们依稀记得将犯人袅首示众的刑场。前者让我们狂热,后者让我们冷漠,总之是偏离人性的成份太远。如今开会报告用不着众人均“到场”,枪决犯人也不宜张扬示众,那么,广场用来干什么?
在许多人心目中,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似乎城市脸面贴在建筑物立面上还不够,还要铺装到水平的地面上。于是,在城市干道或过境公路边设广场的做法大行其时,或者含蓄一点的,设一个市政广场,即在政府主要机关大楼前设一个类似天安门广场的空旷空间。
而市民广场,才是广大居民的真正需要。工作之余的闲憩,人们希望在商业街和居住楼密集的地方有直人的广场。尺度不要大,做工要精致一些,层次要丰富一些,有个人自娱自乐的表演性空间,有静坐遇思的空间,有儿童游戏场所,也有适合残障人士通过的各种辅助设施。
中国人出门就喜欢看热闹,围一堆人看蚂蚁或看怎样做人血馒头,没的热闹就更喜欢在家里逗着,而不习惯于广场上的公共空间,所以每一个城镇都在挤下每寸土地盖住宅楼,而舍不得留下一星半点空地做市民公共活动的广场。
曾几何时,广场成了一个纯粹政治性词汇,它令人想起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广场和街垒战斗,想起白宫前广场上的游行示威,想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一轮一轮风暴。近年来,一帮温柔善良的文人在倡议建设市民社会,作为硬件的市民广场,可进入了他们的议
题?
广场是市民的,同时也是培养市民的。广场是除办公室、影剧院外的重要公共场所,市民的素养在广场上醇化。广场的公共性,决定了它需要优雅的举止、优美的言辞,同时它容纳了与私宅密室的密谋私义有别的社会公义。市民广场能培养出真正的有判断力的公众,而不是平时唯唯诺嘶、乱时一呼百应的盲目大众。
市民广场的布置要亲切、要多层次多中心,不宜设计成集中的同心圆式的格局,更不能在圆心上设立一个神坛一般的偶像雕塑。市民广场是人们身着便装随意游冶的地方,它将鼓励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自觉。
·城市标志
城市标志以其实体而承载了精神的、象征的、审美的内容。
北京的天安门--古都、端庄厚重、正大光明、稳定团结、均衡、权威……
上海外滩--洋场、新锐典雅、商业繁荣、自由、和谐、多元共存……
深圳的标志泥?未来的水晶岛?还是现在的地王?
西方有许多历史名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累世经年建立的教学就成为历史积淀的城市标志,伴随着那些标志物凝聚了持续不断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从城市发展史来看,也不是哪一个君主或城邦主说要建一个标志性建筑就能建起来的。
所以,深圳暂无标志性建筑--再过五年有没有?未必,再过五十年呢,或许会有。那么,现在人们谈论城市标志的意义在手,人们希望有更多的个性的建筑出现,好让人们记住它在哪条路边以成为心理地图中的星位,并以此而记住整个城市。这种要求并不奢侈,也不包含长官意志的大一统,是平朴的民众愿望,值得城市设计者和政府共同来实现。
标志性建筑的审美象征性应该纯粹而富于建筑性,比如广州的五羊或丹麦的美人鱼,就因为过于具象,总显得不够纯粹,不够力度,因而标志性就不强。而如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北京天安门、上海外滩就要纯粹得多,因而更容易进入记忆。倘若一个城市的人追求的象征,是如观音菩萨或财神爷崇拜的那种象征物,或者一定要体现什么宝什么贝的,只能说明这个城市的人心胸狭窄。实用而庸俗,对线条、抽像体块的漠然无知,说到底,乃审美力缺乏。
·园与苑
人们对公园的认识己经够多,公园是城市的肺,是新鲜空气、阳光和水体景观的汇聚之所,公园是城市人工环境中的自然。
但深圳的公园,似乎主要地是因为儿童而存在的。房地产业蚕食着公园绿地,只是孩于乞求的目光下,成人们才留下了那星星点点的绿地。成人们中的男性大多去了歌厅酒肆夜总会,性感女人成为他们陶醉的大自然,家庭主妇则和孩子们一道在家里看电视,稍为奢侈一点的妇女,就到美容院一方面做面子,一方面看自己。公园成为真正的奢侈品。
公园里应该可以跑步、打球、放风筝,做以上活动时,不必如高尔夫球场上的贵族们那样身边跟着球童,公园应该成为成人们每日的需要。问问深圳的男人们几时逛过公园吧,他们逛公园的次数肯定不如情人的个数多,这样的一群男人可以规划、设计、建设出好的公园来?
但是与公园相类但历史渊源不同的另一种形态的城市空间--“苑”,则似乎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苑”起源于古代王公贵族的郊野游乐场,它的当代形式就是世界之窗、中华民俗风情园之类门票奇高的旅游景点或高尔夫球会之类贵族俱乐部,虽然不再打贵族牌,但深圳的百万打工者是难得一睹其尊容的。天下没有白吃的筵席,这道理我懂,但城市应该有容纳所有人,成为所有人的需要的公园,这道理谁懂?
一个平和的、平民的、平等的现代城市,不应该有充满歧视性的公共空间,无论这种歧视的政治的、经济的、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解释是如何头头是道,这种歧视本身是野蛮、封闭时代的残存物。
·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宫及其他
这些事物,似乎是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多余物”。
人们知道维护和建设市场经济的政客和学者的重要,却难以理解这样的政客和学者倘若没有进出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宫的习惯,将会是一头没有人文理念的怪兽。那样的政客和学者将会在今天提倡市场经济,而在明天拥护极权主义。博物馆的传统,让人明白历史与风俗:
图书馆的传统,让人求真:
美术馆的传统,让人审美;
文化宫的传统,让人学会欣赏文化的差异,学会宽容。
……
所谓人文,并非一种主义,倒不如将之归于这些可爱的“多余物”,这些“多余物”最终会成为人类仅有的东西,倘若有终极价值,它们就是终极价值的陈列馆。
更重要的,这些事物不应该用来装点城市的门面,不应该成为如今般心窄气短的样子,一种雍容大度将从“多余物”中酝酿成型。
·机关大楼
深圳的政府机关大楼,比之内地己有许多改进,如少了衙门气,多了些亲切感,但是仍旧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威严与傲气,人民政府,处在人民之中,要那么威严干嘛?这么说吧,政府大楼应该庄重,但不要庄严,更不要威严;应该亲切、平和、透明,而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凛然不可侵犯。封闭一统独立于城市,应该体现公正、公平,但不必强求形式对称;应该有良好的朝向,办公室应该有充分的采光。通风和良好的户外景观,但不应去讲求风水的龙脉一
一、“左青龙、右白虎”无非是要弄成一个位居龙位、威慑四民的官府气象,都二十世纪末了,那种假模假式唬谁呢?据说广东沿海某市府竣工后,风水师言其风水不利,该市府便另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如此愚行,恐怕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普遍性,多少官员正想依例而行。可见,现代政府的建立,远比人们想像的艰难。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民间流行的风水迷信,与官府衙门气,其内在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每个城市居民不妨面对那些装腔作势的机关大楼反思一下:一定要威势赫赫才会赢得尊严吗?
政府的尊严,来自良好的服务,只有真正履行公仆的义务与责任,才会有令公民感动的尊严。因而,政府的尊严体现在每个公务员的行为之中,而不在办公大楼的形式的尊严。
·大学之气象
世界上一流的城市中,未必有一流的大学。但拥有一流大学的城市,一定是让世人份外尊敬的。
一流的大学所在地,一定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
陈希同当北京市首长的时候,北大和清华也是优秀的,大学有其自身的传统,大学的学术源流,可以在政治之外,而北大和清华之所以还够不上世界一流的辉煌,正是因为她们还远远没有独立于政治之外。当然这样说未免偏颇,中国的大学中有太浓厚的古代大学传统,现代的大学制度还远未成型。即使如北大的所谓自由主义传统,更多地流于轶闻趣事。而未形成人文制度、学术规范和学术成就。
说大学,乃是为了对比深圳这座城市中的缺憾。
一群拓荒牛来这里开恳,建设了偌大的建筑群,大学和大学教授来这里似乎只能做客。看那主人财大气粗,看那高楼起,看那精神大厦难得建,心中好不优伤。
深圳的职业教育得到重视,与社会的一般取向是吻合的,但办大学的气度和眼光,则只有俟诸来日。
房地业产生了多少多余的住宅,多少个亿的国有资产傻傻地在土地上等待,而大学、博物馆这类“多余物”真的如此多余吗?
·艺术家
正而八经地谈论艺术家也许会成为贫乏时代的时宜,而我更欣赏那种介于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人,他们好动,想表达什么,想探索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们不满足于城市的平庸。
历代社会的艺术家是那种游牧式的四海为家的人,即使身居一地,心灵仍在游荡。世界也许不因为他们而发展变化,但他们是因为世界之成为世界,是为了探索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而生的。
我敬重那种人,是因为他们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知道其作品的真正价值。
这种人,内心极为痛苦而孤独,死亡时刻在追随着他,他在城市中不合时宜,却在权力之外,在金钱之外,甚至在爱情之外,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因而成为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
深圳人会容纳这样的人群吗?也许会的。
至于那些志大才疏广告人,那些故作风雅的艺术投资者和艺术保护人,也许会成为深圳的永久住户,但在艺术史上,却留不下半点痕迹。
我说的,仍旧不涉及那些正而八经的“艺术家”,而是一种新型的人,与新型的深圳一道成长的人,这是我对深圳和那些人的希望与祝福。
·城市史
在深圳,少有人注意历史,更谈不上城市史。
然而,有人在这里生存奋斗过,有人会在这里死去,有价值的痕迹会谱写城市的历史。
城市史作为一种意识,会构成至深至诚的底蕴,即使流行歌曲唱罢,“花谢了。人去了、楼空了”,一种恐惧,会笼罩我。
城市史的意识,将城市中的泡袜吹灭,让浮躁的心灵沉静,沉静中的激情,转化为想像力,想像力转化为创造性行为,最终谱写出有价值的城市史
第三篇:景观特色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桂阳县城为例,针对目前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规划管理四个层面阐述塑造小城镇景观特色的方法得在,旨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山水资源,发挥小城镇自身优势,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创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的城镇形象,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城镇景观特色,提升城镇品位。
关键词:景观;特色;文化;品位
1目前县城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环境景观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目前的环境景观设计者大多是规划,建筑、地理环境等专业的人才,他们对县城的历史文化研究太少,对环境景观的整体把握和细部刻画不够,设计的成果缺乏地方特色。
二是景观建设的品位不高。精品不多,粗放型发展,贪大求全。尤其是一些开发商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只注重房屋建设,不注重环境景观的建设和配套,造成有些城市景观单调、乏味,缺乏品位。再者,建成的一些景点由于监管不到位,破坏性也比较严重。
三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财政政策对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比重不大,造成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得不到实现。通过市场手段建设公共设施,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造成开发地区的开发强度过大,设施配套不全,环境景观效果较差。
四是环境的整体效果不佳。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造成绿化少,硬化多;树木少,建筑多;城市大,环境差。
五是重近期效果轻长远目标。目前的一些项目建设没有从整个城市的环境景观出发,只注重近期效果,缺乏历史文化的内涵,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六是规划执法不严。一些建设单位和开发商为了追求低投入、高回报,随意改变设计图纸,先造成事实违法,再接受规划部门的罚款处理,致使一些美好的蓝图不能变成现实。
2县城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必须要把城市景观艺术看成最易于人民生活、居住的城市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县城建设成一座“能用、好用、耐用”的城市,而且还要把它建设成为一座“能看、好看、耐看”的城市,坚持“顺应自然、整体设计、尊重历史、发挥特色、分期实施、长期完善”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理念,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规划管理等四个层面全面塑造县城景观特色。
2.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镇景观特色的塑造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指对影响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因素及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所进行的统筹与总体安排。为了突出县城景观特色,应该按照舒适性原则、城市审美原则、生态环境原则、因借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景观资源潜力、延续城市文脉,构建县城景观总体框架。
一是从大生态、大环境的角度出发,通盘考虑县城周围环境。保护好县城规划建成区周边的山体植被,把东部的东塔岭、珍珠山,南部的马鞍岭,西部的宝岭,北部的万宝山等山体建成为县城的生态保护圈,改善县城的大环境,体现山地城镇和生态城镇的特色。
二是贯彻“开敞空间优先”的用地布局原则,突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依山傍水的城镇风貌。使规划建设区形成“四面”“八线”“多点”的绿化景观格局。
1)“四面”。即建设四大公园。将东面的东塔公园建成以突出历史古迹为主的综合性游憩公园,东北面的塔背水库建成突出水上娱乐特色,建设成为水上公园,南面的新澄建成突出山林野趣,为居民提供闲场所,西部的宝岭建成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人防与体闲娱乐相结合的场所。
2)“四线”。即四横四纵的道路绿化网络。规划要求横向的舂陵大道、欧阳海大道、向阳路、城南路,与纵向的珍珠大道、金叶路、迎宾路、蔡伦路、环城西路两侧建筑均应按规划要求退让道路红线,人行道两侧布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适生性花草树木,在人行道比较宽敞的路段要求在人行道上建设花池,确保道路绿地率达到20%-30%的目标。
3)多点——把景观深入到城市居民区和整个社区,建设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绿地、公共建筑院落绿化景观。如建设金叶广场、“八字塘”游园、蔡伦广场等绿化景点。
三是把城市广场与文化体育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娱乐中心结合,建成易识别且具有桂阳地方个性的节点景观。如把欧阳海广场结合新四大家机关大院布置,形成集体闲、集会、纪念于一体的市民广场;在城市中心区把蔡伦广场与商业步行街有机结合,突出商业的文化氛围;在郴州方向来县城入口处规划一个入口广场,修通南面厦蓉高速公路互与县城的桂阳大道,打造县城入口形象,美化亮化县城的主要门户,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
四是充分挖掘桂阳的历史文化,延续古城风貌,建设一批具有桂阳地方文化底蕴环境景观。一方面坚持贯彻开发新区,保护旧城的原则,强化十字街和七里街两大古街区的保护,协调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对旧城区的改建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实行成片改造,避免零星插建。另一方面要强力推进“桂阳文化园”建设,以桂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原型,集中建设和恢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充分展示桂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弘扬蔡伦文化、赵子龙气节、欧阳海精神。再者是要建设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县城的文化氛围。以展览馆、影剧院、文化宫、体育场等重要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2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城市景观专项规划。它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城市景观的功能特点、设施等景观的具体内容,对重点景观项目进行深化和直接设计,保障城市景观与城市大环境协调发展。在规划时要充分利用艺术手法,整体把握各类景点、景区的特色、巧妙布置景观设施、仔细推敲空间尺度、精心设计环境小品,美化亮化城市形象。
一是要严格控制城市天际轮廓线,精心设计街道广场景观。
1)天际轮廓线是城镇景观潜在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城镇主要艺术形象的重笔。桂阳县城的天际轮廓线控制要在注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前提下,把建筑融入桂阳城镇的大环境中。如在欧阳海广场周边中高层建筑的布局和控制时,要在注重突出城市中心的前提下,保护视线走廊、显现周围山体;在东塔公园周围的建筑控制时,尽量以点式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保护山体轮廓线,把自然景观引入城市;在街景设计时整体把握街道空间的收放和建筑的高度,使临街建筑依山就势,跌宕起伏,街景有节奏,有韵律,有强烈的空间序列感。
2)街景是一种线性景观,良好的街景实际上是一支悠扬甜美的音乐,它应该抑扬顿挫,有委婉有高潮,有独奏有交响,有和声有咏叹,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有自己的主旋律,这样的音乐才能既丰富又不凌乱,主旋律就是街景的基本风格,自身特色。所以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处理好风格与变化的关系,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寻规律。其次要充分利用易于造型的绿化、有文化品味的雕塑小品、有艺术设计的街头灯具、能够渲染气氛和勾勒造型的灯具、休闲设施、水景造型、街区灯光标志等来塑造街道景观特色。要以迎宾路、欧阳海路改造提质为重点,全面提升街景的文化品位,形成县城建设管理的样榜街。同时,注重各街道相互之间的协调,形成县城别具一格的线性景观。
3)城市广场被喻为城市的客厅,可见城市广场在城镇景观建设中至关重要。桂阳在广场的规划建设上要注重现代功能与历史文化、布局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巧妙融合。如在“四大家”新办公大院配套建欧阳海广场,弘扬烈士精神,提高广场的文化品位,强化广场的地域性,为市民休闲、娱乐、集会提供场所。在十字街旧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开敞空间。另外其它广场建设要以规模小、分布广、设计妙为原则,把小广场深入到城市居民区和整个社区,融入到市民的社会生活,为市民提供方便、舒适的休憩场所,让市民充分享受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合理进行建筑布局,围合和创造开敞空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成果,不仅要在艺术手法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地形地貌,创造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体现一定地域文化的环境景观。
1)桂阳县城内低丘岗地较多,在进行建筑布置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形成城镇特有的建筑群景观;要依山就势尽可能将建筑平行于等高线布置,使建筑之间错落有致。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投资。
2)要加强现状调查,对一些文物古迹、古树名木或富有特色的山头、水体、石休、树林合理利用,融入城市公共绿地和市民广场之中。
3)要重点进行竖向设计,尽可能减少挡土墙,多用土质护坡,并进行绿化。如果必须建档土墙,则必须对档土墙进行垂直绿化和美化。
4)要创造城镇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场所。如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建筑的围合,创造出宜人的庭院空间,结合地形利用建筑群的围合,在小区中央创造较大的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陶冶情操、娱乐放松的场所,提升小区建设的环境品位。另外,在临街建筑布置时,要打破单调的直线型布局,使建筑形成有进有退的锯齿形布局,扩大开敞空间,融合内外空间。
三是要强调以人为本,加强静态设施的精心布置。
城镇不但要有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而且要让居民充分利用和享受这些空间。在规划设计时必须打破大草坪的做法,要以种植大树和常绿树为主,在建造绿地时要预留供市民休息、滞留的场所,要让景色不但可观,而且要可亲。在具体布置时,要增加适宜的硬质铺地面积,增设建筑小品和环境小品及健身休闲设施,完善景观设施,让居民增强对空间的领域感和认同感。
四是要加大力度,增加投资进行县城的美化亮化工作。结合道路和重要的建筑及景点合理设计亮化方案,创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县城亮化格局,并提出实施亮化的具体计划、步骤、措施,近期要以迎宾路、欧阳海大道改造提质带动县城亮化工作上档次、上台阶。
2.3建筑设计阶段城镇景观特色的塑造
建筑设计阶段是对局部建筑或某一单体建筑进行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它对城市景观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这一阶段一定要在所设计区域的城市详细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把握与相邻区域和建筑的关系,把新设计的建筑融入其特定环境当中,做到风格统一、整体协调、过渡自然;其次要精雕细刻,整体把握建筑造型,重点刻画建筑细部,把一些具有民居特色的符号灵活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一是建筑要体现地方化特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是反映一个城镇文化品位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志。为创造出具有桂阳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必须对县城的建筑特色进行定位,即建筑设计要有民族味、地方味,要研究桂阳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风俗民情,创造出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相结合,地方建筑与外来建筑相结合的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不论是一条街,一条路或一个组团,还是零星房屋建设都要依据这一城镇建筑特色原则进行设计。
二是建筑细部的地方性、适用性、美观性。为使建筑形体更加丰富,我们要注重利用具有桂阳地方特色的“窗眉”、“飞檐”、“线条”等元素进行建筑细部刻划;利用窗套把推拉玻璃安装在外侧,防盗网安装在内侧的方法,美观建筑外形等。
三是在旧城改造时,应注重新老建筑的协调。桂阳是一座古城,有很多建筑值得保护,在十字街及七里街两大古街保护区内进行局部改造时,新建建筑要服从于现有的老建筑,使新老建筑风格、造型、色彩等方面相互协调统一。
2.4规划管理阶段对城镇景观的全面监督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小城镇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为使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我们要正确运用规划管理的行政机制、法律机制、财政机制和经济机制,要以法律机制为核心,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同时要因地制宜,灵活处理,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做好、做实城市景观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要认真组织编制县城景观专项规划,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手法,深入研究县情县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桂阳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蓝图。
二是要建立规划评审制度,强化规划委员会的作用。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方案和建筑方案进行评审,并把设计成果向市民公示,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扩大规划设计的参与层面,增加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可性性。
三是要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坚持“一张图纸、一套程序、一支笔”审批,对不符合环境景观规划的,侵占道路、绿地、管线工程、高压走廊等公共用地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四是要建立项目跟踪管理制度,由结果管理转向全程管理。要建立专门的规划执法队伍,对县城的建筑、道路、绿化、景点、配套设施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建筑的立面、造型、色彩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不符合城市景观规划和影响城市景观的问题,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的矛盾,使规划实施不走样。
五是要严格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在竣工验收中进一步核实规划实施情况,督促业主单位按照规划蓝图如质如量完成主体工程和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不按照规划实施、影响城市景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验收发证。
3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城镇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精华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小城镇数量众多,且有地域经济、文化民俗、历史风情等方面的差异。象桂阳这些先天自然条件不是很优越的小城镇,应该注重从多方面、多层次塑造具有地域特征的城镇景观特色,提升城镇品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郴州市规划设计院.桂阳县城总体规划2005-2015.[2]梁高峰回路转等人.自然,绿色,节带,城市规划,2001,6.[3]张正先.开拓创新,精心规划,塑造生态城市特色,湖南城市规划,2002,3.[4]许洁,朱家瑾.创造城镇特色街区景观,规划师,2002,12.[5]郑宏.用艺术设计方法和规律建设中国城市景观.
第四篇: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摘要: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其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在研究城市绿地研究中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学
1.前言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们对绿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种种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日渐凸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城市绿地作为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成分和初级生产者,在改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平衡、维持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城市绿地也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具有重要的生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2,3]。城市绿地的涵义及内容
2.1 城市绿地的涵义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2002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做的明确定义:“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城市绿地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具有积极作用的植被覆盖区域[5]。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绿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群落演替机制、种群的竞
争机制,气候因子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格局影响因素[6],也包含经济发展实力、政府决策、社会公平性、城市形象定位等社会、经济和人文驱动因子,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因素影响下,城市绿地格局表现出多样性高,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由景观格局层次和植被物种组成两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休闲时间的逐渐增加,人们更加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因此,城市绿地日益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景观生态学因能同时考虑人为与自然景观并能提供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改善的优化方法而非常适合进行城市绿地方面的研究。它用斑块数目、大小、形状和位置4个基本元素来定义生态格局,并运用景观指标来量化空间格局[7]。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自然生产力主体。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公园绿地;(2)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5)其他绿地。
3.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研究水平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描述景观结构的模型,其中以斑块—廊道—本底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和管理也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此外,还有生态系统稳定的关系,它主要包括残存形拼块一一岛屿、生物多样性、岛屿平衡理论以及廊道的连接功能等[8]。
3.1 景观结构
(1)斑块理论 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4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城市绿地体系示意图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 景廊道是现状和带状的生境,在景观中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管道功能;二是屏障功能,即阻滞物流,达到减轻地表侵蚀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连接功能对物种保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绿地大多是残存性生境,只有利用城市绿地子系统中的陷入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等将各类绿地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如上海市外环线规划了宽500 m的防护绿带;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10]。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
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4)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环境,例如河流、山洞以及其
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陆地生境也是一个岛屿。城市绿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中的绿色岛屿,这些岛屿在生态学上称为残存性拼块[9]。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绿色系统,在城市生境中,城市绿地是生物多样性达到充分保护的唯一场所[11]。岛屿平和理论是岛屿生态学的核心,它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受到岛屿面积和相互间距离的影响很大。根据
这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且绿地的距离不宜离得太远。
3.2 景观规划中的空间格局
3.2.1 不可替代格局。景观规划中最为第一优先考虑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五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这一优先格局在生态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应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
3.2.1 最有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强调在土地看、利用时应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小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地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
4.1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内,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有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格内块状绿地或其他区、防护绿带同样为走廊,或称环境资源走廊。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等绿色走廊相互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侧可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董涛控制能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荣波,周志翔..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
2004,24(9):1925-1930.[2] Wolf K L.Ergonomics of th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Benefits.In:
C.Koilin ed.Engineering Green:Proceedings of the llth National Urban Forest Conference.Washington D.C.:American Forests,2003.1 10—1 15.2 Yin H W,Kong F H.Spatio—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Jina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3010-3021.[3]Tang Y.Planning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its design.Planners,2002,1 8(10):
21-27.[4]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中国园林,2002,18(1):23-26.[5]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6]Diez J.M.and Pulliam H.R.Hierarchical analysis of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acrossenvironmental gradients.Ecology,2007,88(12):3144-3152.)
[7]尹海伟,孔繁花.济南市城市绿地时空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11):
3010-3018.[8]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书馆,1993.[9]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6.[10] 曾涛.景观生态学在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7.[1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0.12.
第五篇: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研究
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研究
中文摘要
植物作为城市居住区绿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居民带来了美好的视觉感受,也改善着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于植物材料受地域环境影响比较大,鉴于此,植物配置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条件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城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一套比较优质适合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比较优质设计思路与方法,最终实现与本地文化相适应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区植物景观。
关键词:植物配置;植物景观;居住区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居住区的绿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才逐渐被重视,植物造景从单纯绿化的层面逐渐提升为体现自然生态、人文观赏的重要环节,并最终成为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城市居住区的绿地植被是营造居住区景观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与建筑、山石、铺装等景观元素相互协调、辉映,共建和谐、丰富的居住区外部环境。
并且树木作为居住区园林绿化的基础材料和主题,在居住区景观建造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植物材料是景观中的主导因素,园林树木中,优良树种是植物造景的重要元素,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物特性及合理搭配来让人们看到季节变化的参照和优美的景色,才是自然在城市再现的根本途径。优良树种在丰富城市自然景观、维护生态、体现城市个性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规划绿地、布局公园、道路绿化,凡用植物造景的,均离不开乔、灌木和花草植被。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在树形、色彩、叶丛疏密和颜色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随季相变化而叶色发生明显变化的树木在园林中可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给游人在不并且间、不同视觉、不同观赏特性等方面增添游览兴致。充分有效利用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可以充分展现园林的色彩美、季相美、艺术美,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植物材料的合理运用、景观营造、季相变化、空间划分已成为园林建设的主流,其中当地优良树种以其良好的适应性树一帜,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强大的生态适应性和独特的景观价值,对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更有着独特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是城市居民使用频率最大,并且也是要求最高的地区。但是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北京大部分小区中,很少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空间构成和组合的重要性而使居住区植物景观显得平淡无奇,并且对于广泛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非常的缺乏。一览无余,也不能满足基本功能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北京近几年来,居住区不仅改进了单体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人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也更加重视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优美的植物景观是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整体水平及质量。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并且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力图为住户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如今,但在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植物景观的好环已经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主要考虑因素,以植物为主组成的景观空间的营造常常出现模仿之风,因此也成为住房价格高低的重要筹码。缺乏对本地特色和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及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因而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能否为人们创造优美、舒适、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并且由于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不完善,成为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植物空间尺度控制不适当,如何使植物景观空间满足居民生活要求,缺乏对成熟实例的深入研究以资利用和借鉴。提高居民居住品质是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并不成熟,还普遍存在照搬私抄袭的现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了北京10个居住区以及相关房地产开发的共计十多个居住区的景观建设情况,深感营造成熟、完整的植物景观空间,是创造一个好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关键要素。比较优质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法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现状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人们从尊重自然、享受生态的生活需求中不断改善居住区环境。居住区绿化首先要做到景观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一致、特点突出、有机运行;此外,还要逐渐完善植物绿化与景观设计体系,促进植物景观与居住区环境、自然环境相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彰显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居住区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提出的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区环境归结为由公共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4个层次组成的空间体系。从居住心理出发,给居民规划出舒适的合理空间层次。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认为,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是由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和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植物距离的差异同样影响着人对于空间的感知。诺曼K·布思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也对植物营造空间做了系统研究,将植物空间分为五种类型: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完全封闭空间,覆盖空间,垂直空间。
在国外的研究中,莱斯辛斯基在《植物景观设计》的组作中将植物空间的不同作用(边界作用、休憩作用、观赏作用等)对于空间与人的距离的远近,并且决定人与植物哪种要素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可以根据植物空间与人的距离关系,对质地、树冠外形、高度、色彩等不同的植物特性进行选择来塑造有效的植物空间。他提到了植物的建筑化应用,指出植物的高度和株距是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内对于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植物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的分析运用,应注意形态间的对比以及轮廊线的变化,才能构成最美的图画,在植物布局时应考虑植物的色泽和植物的枝、花、果的质感。这样的形势下对于缺少对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需求分析与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有机结合,对于北京居住区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研究尚不多见。
西南大学王海洋教授在 《北京市居住区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中针对北京市居住区的绿化现状中,强调注意塑造带有商业街的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停车空间,更强化了院落空间,才能赢得居民的喜爱。京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聂晓晴在《居住区交往空间》中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优秀设计的分析总结,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其自然的形态、质感及颜色,使植物本身的功能与人们的视觉感相协调统一,在群体景观布局时,如空间尺度控制不适当,苏洁玲在浅谈居住区植物景观布局中提到植物景观布局应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合理组织植物空间,对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建造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讨。程袁华,张延龙以深圳市居住区为例,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思考中,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绿地功能空间缺乏分化等问题,并提出了制定相应政策,健全管理制度,以人为本,选择富有地方特色树种,加大绿化科技含量,建立复层式配置结构的园林绿化措施。
(三)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理论结合实际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根据植物特性,从时间、空间的四维角度进行植物与空间景观分析,深入研究北京市居住区植物特色和景观效果,总结出比较比较优质植物景观设计方法,从而反映出植物景观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通过北京一个具体的小区,从整体居住环境出发,把植物景观设计放在居住区绿地规划系统中综合考虑,以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为基础,合理选择植物材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建造生态的、稳定的、多样的丰富性植物景观群落;依照美学原则,充分体现植物个体、群体之间的形式美、色彩美及意境美;实现居住区各功能空间里植物的合理搭配,并与其他景观要素巧妙结合;最终形成一定的植被文化与地域风情,给人丰富的时空感受。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相关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文献法主要是针对在网络的一些数据库所搜集的资料对其进行一定的阅读,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整理。调查法主要是对北京市居住小区进行一定的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探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显得更加的丰富。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院图书馆、网上数据库和实地访谈。实现途径:
1.深入各个小区进行实地调研取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做好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2.进行文献资料的调研工作,广泛的查阅相关文献,完成文献综述。3.用好工具书,如中英财会词典,相关准则和规范等。
4.撰写提纲和论文,反复修改,并积极向老师取经,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第二章 北京居住区常用植物景观概述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从单纯的几棵树、一片草的绿化模式,逐渐发展为居住区组团绿地、主题性植物景观。居住区绿地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以来逐渐被重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保护环境、渴望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居住区植物景观必须体现出自然生态、地域特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为居住区绿地环境的主体部分,绿色植物可以改善和平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树种的高低、大小,各种树形的姿态,乔、灌、花、草随四季变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居住区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植物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成为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基调之一。
(一)调研对象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以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作为典型对象。本文所指的城市居住区是广泛意义上的居住区或者住宅区,指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群落和别墅区等。因此,本论文研究范围为北京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公共使用的各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包括入口植物景观空间、近宅植物景观空间、庭院植物景观空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边界植物景观空间,不涉及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私有性质的植物景观空间,如住户的私家庭院植物景观空间。此外设置在住宅群外围,与街道相连的植物景观空间或带商业性质的住宅街区不属于本次论文要讨论的范畴。
(二)调研内容
通过相关研究在借鉴上述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其它城市在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的研究成果,选择了北京市主城区10个已建成的居住区(紫玉山庄,棕榈全国际公寓,世茂奥临,国奥村,NAGA上院,东方普落旺斯,麦卡仑地,温哥华森林,上元君亭,万科星园)作为典型案例,对其植物景观空间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在分析北京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各类型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及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需考虑的各种因素,对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常用植物的空间特性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原则和营造手法;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入口植物景观空间、近宅植物景观空间、庭院植物景观空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空间营造手法、空间模式、种植形式、空间尺度及空间效果要求。力图将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的理论经验应用到北京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建设中去,并结合北京地域特色,研究出有特色的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法,以期对北京市将来的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建设有所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调研结果
北京居住区对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与北京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80年代初,北京住宅区绿化未得到充分重视,绿地率较低,植物品种单一,可以见到的仅是宅前宅后少量的绿色植物的点缀,更无从谈及运用各类植物进行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90年代后,城市环境问题,人居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北京在大力推行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增加城市绿量,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北京居住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90年代后建设的一批居住区如海棠晓月,翠堤春晓等加大了绿化力度,植物的生态功能、造景功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居住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2000年后,随着北京“园林城市”、“森林北京”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打造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给居住区带来优质的环境景观,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提升了居住区本身的地域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以植物景观为特色的高品质的居住区,如龙湖香樟林别墅区,水晶邮城高层低密度居住区等,这些居住区充分运用不同品种、色彩的植物于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中,营造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丰富了景观空间层次,人们步入小区,如同进入优美的公园,步移景异,空气清新,环境如画,大大提高了北京居民居住环境品质。
北京居住区绿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北京居住区在运用植物材料进行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某些方面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空间特色方面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存在对本地特色的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许多北京住区植物材料使用单一,在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过程往往忽略了对北京极具特色的地形的强调,缺乏地域特色,立体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不够,一些北京本地土生土长的乡土植物,同时许多居住区存在大量生硬的台地、堡坎、裸露的通风口、挡墙、空荡荡的架空层,如山桐子、常绿油麻藤等一系列北京市园林推荐的十大好栽树种在北京居住区中运用较少,同时对于垂吊型(迎春),攀援型植物(爬山虎),藤蔓类植物(九重葛)使用较少,植物景观空间缺乏地方特色。植物运用千篇一律,居住区中普遍看到的是红继木,毛叶丁香等品种,无个性可言,不少小区植物景观空间都是一片草坪中间点缀几棵乔灌木,或是草坪中用色叶小灌木组成儿个简单的图案等等,以致于缺乏个性,不仅影响了住区环境质量,也不能突出北京居住区显著的山地特征,未显现出首都城市居住区特色。不能突出住区自身特色。有的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与小区自身风格不统一。
2、空间功能与空间尺度方面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北京许多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缺乏对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及价值的深入挖掘,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不完善,植物景观空间尺度控制不适当,通常是在规划师和建筑师留下的既定空间内进行,多作为居住区建筑外部空间的填充。北京许多居住区公共的空间狭小,老人的健身空间、幼儿的玩耍空间、少年的活动空间都无着落,导致植物景观空间功能缺失而某些住区原本缺乏有趣和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只注重营造大面积地绿地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忽视了居民的参与性,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居住区环境仅作为华丽点缀,却不能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一些住区入口空间基本无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识别性差,不能营造出亲切的居住区氛围。
3、植物配植方面
(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运用不当
植物季相景观不明显,导致植物景观空间氛围沉闷,北京大多数住区为取得更多的绿量,使用常绿植物偏多,加之北京光照强度不高,故常绿植物生长缓慢,使叶色加深,导致北京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绿”的氛围较重、较厚。另外,由于用地紧张,绿地面积相对较小,常在有限的面积中种植更多的植物品种和数量,致使物种密度过大,更加深了植物景观的绿色基调。由于色叶、落叶植物的使用数量偏少,往往导致一些住区终年遮荫蔽日,植物景观空间氛围凝重沉闷,缺乏生气。
(2)植物选择有待优化,导致宅旁植物景观空间影响住宅通风采光 在部分调查中,显示而许多小区在宅旁栽植高大的常绿乔木,且离底层住宅窗间距很多仅在1米以内,高大的常绿树木遮住了光线,影响了采光。尤其是一些建于80年代初的住宅区,紧靠住宅楼的南侧墙面种植常绿大乔木,由于前期树木较小,在短期内没有很大的问题,但若干年后,随着树木生长,就会影响住宅楼的采光和通风,导致住在低层的住户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居住在小区内的人们也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
(3)植物品种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具有空间层次
在对于有关调查中发现,北京许多老居住区基本都处于绿地是建筑附属品的状态,没有改造的老住区都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即使改造后的也还是存在绿化树种运用单调、物种不够丰富、花卉品种少等问题,近年来新建的许多住区在植物造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存在树种单调、物种丰富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北京住区的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层次感不强,结构简单。
(4)居住区景观空间没有雨居住区场地空间完美结合
在对于北京市部分小区的调查中发现,在北京部分小区的植物景观调查总发现,居住区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硬质景观的造景,忽略了硬质空间与植物景观空间的有机结合,植物用量极少,导致住区环境生态效益差。
(5)针对植物个体的形态和习性欠考虑
针对调查中的北京部分小区的调查发现,部分居住区为了达到高端大气的目的,专门引进外来植物品种,如白桦等,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很好的景观效果,但由于气候和习性的不适应,几个月后其死亡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了后期植物景观空间的效果。还有的居住区舍弃最能适应北京地理和气候环境的黄桶树,而使用棕搁树这种沿海特有的树种来模仿海滨情调,无法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必要的遮荫,导致植物景观空间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