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美崇俭以养德论文(含5篇)

时间:2019-11-23 15:5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识美崇俭以养德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识美崇俭以养德论文》。

第一篇:识美崇俭以养德论文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提高,但精神层面尚未全面跟进,道德滑坡现象引发社会热议。因此,应建设一个充满生活幸福感的社会,调解社会各类不和谐因素,尤其需唤起人们注重精神道德修养。从美学视角来看,应提倡人们需认识美的本质,从生活实践的细微角度推崇勤俭节约之美德,以期两者的结合助力更多美德的蔚然成风。

关键词:识美;崇俭;养德

改革开放为每个中国人施展才智,追求幸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场经济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展现了辉煌的前景。然而人们又常常感到生活并未称心称意,有着对生活中水、空气、食物安全质量的担忧,有着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现象的痛恨,有着对灯红酒绿、挥霍无度的社会心态的困惑。如何度过美满的人生,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不朽的话题。

一、关于美的理性反思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的生活应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在人的平常生活中展现出人的性、情、品格之美。”这使我想起了题为《日子》的散文:“日子,把乳白的芽儿拱出土层,把嫩绿的叶子一片一片地张开,把花朵一枝一枝地释放出香味来,把果实酝酿成希望的彩色、甜柔的收成;即使岁月把日子砍成一株株轰然倒塌的大树,泥土下斩不断、挖不绝的根系,会重新繁殖新的苗圃来;还会有顽强的种子,用它们独特的旅行方式,走遍世界,去繁衍成理想的部落、美的风景。”这像极了人从出生、少年、青年、中老年、死亡的生命历程,人的生命同样不因死亡而悲凉,因为还有人性中“顽强的种子”去孕育新的美景、新的世界。人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在人的生活世界及旅途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的生活不应该在灯红酒绿、挥霍无度中度过,更不能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浪头中失落了理想、信念和真正的自我,失落了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大地有“苍茫”之美,海洋有“浩瀚”之美,群山有“连绵”之美,湖泊有“宁静”之美。大自然给予人们太多美的享受,把这份珍贵的美融入人的生活,人们就应该多一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在生活中无论吃着多么珍贵的食物,穿着多么艳丽的服装,住着多么豪华的别墅,坐着多么高级的轿车,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性、情、品、格都谈不上人之美。

二、对于节俭的蕴含探究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至善方能至美,美而无德犹如玫瑰花之无香。美的世界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劳动的汗水来浇灌,由此做一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人该是用心创造美的生活应有之意。节俭之美德自古就流传:孔子将“俭”视为与“温、良、恭、让”相并列的道德规范;墨子极力主张“节葬、节用、非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叮嘱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曾论述道“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清人朱柏序在《治家格言》中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挖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勿流连”;《增广贤文》中指出“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佛家常用“惜福”一词来启示人要懂得节俭,佛教认为,人的一生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过多的浪费,犹如柜中钱、袋中米,用一次就少一些,用完就没有了。由此,节俭不是权宜之策,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特有内涵。假使人们日常生活忽视这一美德,是否应该觉悟从做一个节俭的人开始,从而向着勤奋、自制、拥有爱心、社会责任心的人发展呢?人性的美、生活的美该是能够在这一美德风行中更显灿烂的。

三、德不孤识美崇俭以养之

古人以“立德、立言、立功”为终身大事业,今人亦传承这一精神,但道德上知行不一的现象屡见不鲜。众多美德如常年封存的美酒,或如从指缝中流走的沙粒。当人们与美德渐行渐远,敬畏之心全无,如何能再奢望一个淳朴、祥和的社会存在?当人们都朝着功名利禄一条道奔涌,当人们都在计较个人得失,当人们不复去感知生命真正的价值,当人们麻木到对丑恶现象见怪不怪,甚至把丑的看成美的,假的当成真的的时候,人们也将自食道德混乱的苦果。当善良、正义、诚实、荣誉、公正、仁爱、节制、勇敢都统统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惊慌、抱怨人心不古。殊不知,应该反观自身,从自身做起,把挑剔的眼光从他人身上收回,做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把善意传递给每一位遇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罗伯特·肯尼迪曾说:“只有少数人能够影响历史,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改进历史进程中的每一小步,当这些改变加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历史就是这么写成的。”美德的蔚然成风,该是需要这份不轻视自我、敢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不问今夕何夕,该知有些事物古今中外相通不变。在物质日渐充裕的时代,仍需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去创造美的生活,彰显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识美崇俭的力量必将助行美德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诗人但丁说:“人不应该像走兽一样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黑格尔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康德也曾提道:“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些深刻的话语彰显着道德于人的不可或缺及意义的非凡性。相信人性伟大的一面,现在的不完美,只是人都有迷失的时候。冰心曾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有德行的人该是过得明白透彻、轻松些,幸福来得简单、容易些。识美崇俭该是养育德行良方,愿诸君在人生路上多采撷。

参考文献:

冯友兰。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9.倪萍。日子.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56.冰心。冰心散文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69.

第二篇:俭以养德,节约为美演讲稿

俭以养德,节约为美演讲稿

龚浩迪

同学们,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世界勤俭日的确立,体现出世界对勤俭的一种呼唤。勤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为国人所提倡。传统文化推崇勤俭,那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德;贤哲伟人推崇它,那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代文明推崇它,那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对过度消费的抵制。

习近平主席多次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毛泽东主席曾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理念治理新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则坚持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们这种强烈的节约意识,令人赞叹,为国民树立了榜样。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昌盛的。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掉两千七百吨纸。这“一纸之费”也意味着5万4千棵大树化为乌有。

现在,我们校园里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纸篓内还有没用完的作业本;晴朗的日子,还能看见教室亮着全部电灯;餐厅的餐具回收处仍然有一些剩饭剩菜;洗手间的水龙头有时水哗啦啦地流淌着,我们却视而不见,……

同学们,我们要有节约意识。以粮食和水为例,如果每个家庭都浪费粮食和水,会人为地造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粮食和水的短缺,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要知道,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世界上每天有近8亿人在挨饿。在我国西北的严重缺水地区,许多家庭的用水,要依靠肩担手提,甚至依靠赶着牲口走几十里山路驮运。

面对这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俭节约呢?在此我向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1、生活中:做到不浪费粮食,珍惜食物;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出门随手关掉电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思想上:杜绝攀比心理,不铺张浪费。

3、行为上:努力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同学们,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素质,是一种修养。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把节约意识根植入我们的灵魂中,用实际行动来构建我们实验高中的节约型校园吧!

第三篇:通识培训论文

姓名:

张新琴

所在班级: 2013年6月第四期通识培训一班

所在学校:

明溪县夏坊初级中学

期末论文

要求:请分享学习之后的感悟、收获与成长。字数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通过这一两个月的学习,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成长不少。

一、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

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每个人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有三个方面的性格:内在成人、内在儿童、内在父母。而这三个方面是可以共存的,通过很好的利用孩子和自己的内在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成效的。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通过内在成人和内在父母约束孩子自己的行为,使老师的教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内在儿童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角色互换等教育,都能很好地提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家通过认识内在自我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许多教育界面临的困扰,同时帮助了很多孩子。使自己的教育有方向性,有目标性了,并能具体了解其起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和帮助。

三、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觉察力,能很好地和家人、同事、领导、朋友、及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使负面情绪得到及时地纠正,化正面积极的情绪,使自己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同时知道了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作为教师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以正面的情绪去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辅导和教育,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一个客观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完善。

总之,学完心理健康教育后,相信我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也会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并能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理和一些案例运用到我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给自己以范本的标准和要求,将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工作上的成就感,使自己欣慰。在宏观上讲使自己更加热爱这份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工作。在微观上讲也使自己的班级工作有了很大地推动。使自己所带的班级能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以促进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感谢所有专题的授课老师,讲得很好,使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通识课论文

社会保障

美国: 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老年、遗属、伤残保险(0ASDI);(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补充收入保障计划。

美国社会保障计划的特点。

1.强制性的与就业相关的计划。一般而言,社会保障计划都是强制性的而且要求参加的人员必须是参加工作的人员。如果社会保障计划要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则必须使参加人数尽可能的多。

2.雇主全部或部分提供融资。尽管关于保障计划的融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计划的成本都由雇主全部或部分提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社会保障计划是员工福利中的重要项目。

3.福利水平和享有资格由法律进行规定。尽管享受福利的数量和资格要求是由法律来规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参加计划的每一个人所获得的数量是相等的,资格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会由于诸如工资水平的不同,参加工作的时间长短或家庭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只能通过法律规定的计算公式来决定,享受福利的人员无法增加或减少应得的福利。

4.享受社会保障计划的福利是以其享有者对某种福利有需求为假设前提的。由此,使社会保障计划与社会救济进行了区分。在社会救济中,申请人为获得救济福利必须证明其收入水平或资产低于规定的水平。

5.强调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障计划是建立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而非个人公平。这是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不同之处。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福利计划是为所有的享有者,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提供最低的收入保障。超过该水平的保障只能通过个人的储蓄或雇主或商业保险来满足。这种强调社会公平性将导致所缴费用与所享受的福利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在有些计划中,存在着由高收入者、单身或小型家庭以及年轻人对低收入人群、大家庭和退休人员进行补贴的情形。

美国的养老金

1993年规定:月工资在370美元以内部分列为低段,按90%计发;371-2230元部分为中段,按32%计发;22001美元以上部分列为高段按15%计发,然后把三段的数额相加,便是应得的退休金,按这样计算,尽管工资越高退休金仍会越高,但计算退休金的比例却是越低,最低者可低到工资的24%,相反工资越低,虽说退休金相应也低,但计发退休金的比例却越高,最高者为工资收人的57%。但是从整体水平看,美国法定退休金平均占劳工工资收人的41% 美国还规定退休者如有18岁以下子女和65岁以上配偶者,按其抚养人数的多少,还可以再领取本人退休金50%内数额的保险金。并自1972年起,实行退休金与物价挂钩制度,规定每半年调整一次,即物价指数增长3%,退休金调高1%,物价指数增长不到3%时不作调整。医疗补助

美国医疗补助制度主要是为65岁以上老年人和65岁以下残疾人及某些有永久性肾病的人支付部分医疗费用的制度。这一保险制度主要有住院补助和辅助医疗部分。住院补助是为病人提供60天的住院费用,60-90天之间病人每天需支付100美元的共同保险费,而且医生服务费通常不包括在住院补助之内。辅助医疗指在受益人每年支付75美元的医疗费用之后,可以为其支付80%的经过许可数目的内外科医生服务费。此外,还帮助门诊病人支付身体理疗,发音病理费用,并提供额外的家庭保健服务以及其他类型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参考文献:《美国社会保险考察》

日本

文献(日)坂脇昭吉《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

基本现状

同其它国家一样,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利用了保险原理,并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作为主体。

1、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于1960年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人人都必须投保,投保者患疾病时自付所需医疗费的20%至30%。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与其收入成正比。对低收入者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减少,医疗保险分为健康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两类。健康保险是根据1922年的健康保险法建立的。其对象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投保人每月缴纳工资的4.2%,政府负担保险支出的16.4%,投保者享受补助金为最近3个月平均工资的60%,享受时间最多为18个月。国民健康保险的对象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员、个体经营者、无业人员。受保人每户年平均缴纳7.8万日元,政府负担医疗费用的45%。

2、社会保险制度

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其它年金组成。其它年金包括共济年金、福利年金、企业年金等。加入年金是由法律规定的。年金制度除了参加者缴纳保险外,还来自国库的负担。国民年金于1959年10月施行,对象是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厚生年金在日语中是提高生活水平,增进健康之意,该制度创设于1942年,对象是少数未满15岁的民间企业就业人员。福利年金则是针对70岁以上,由于特殊原因而无法享受上述年金或享受数额很少者。

3、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日语中叫雇佣保险,始建于1947年。受保险对象为全部受雇于工业企业的雇员,保险金的资金来源为投保人缴纳收入的0.55%,雇主缴纳工薪总额的0.9%,政府负担救济费支出的25%和管理费。失业救济金的给付条件是被雇佣者在最近一年内缴纳了6个月以上的保险费,失业后又在“职业保障所”登记的人员,领取天数为90天至300天。

4、工伤事故保险制度

保险对象为全部受雇于工业企业之雇员,保险费由雇主缴纳工资总额的0.5%~12.9%。保险范围包括因公引起的疾病、受伤及工作能力的丧失、上下班交通以外引起的事故。工伤补助的标准依暂时性工伤和永久性工伤而有所不同。

(三)作用原因和特点

1、五大作用

事实证明,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稳定器”、“调节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保障国民生活

战后,从总体上看,日本的社会环境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这从其政局比较稳定,失业率、犯罪率和离婚率一直比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均可得到充分证明。如在1970、1980、1990和1992四个年份,其刑事犯人数依次为51.9万、33.5万、18.2万、11.9万,总体上呈减少之势。而社会保障至少对保证国民生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皆保险”体制的建立,使社会各阶层均获得基本生活和医疗保证;社会保险费运作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各阶层实际收入差距,从而缩小了社会不平等,避免或减轻了因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失业保险也使失业者不会因生活无着而铤而走险。

(2)缩小贫富差距

在日本,既无可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巨富,也少有美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社会保险惠及较多的,还是各类中低收入家庭,而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在日本收入最低的1/5家庭中仅占1.9%。这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起到了对国民收入一定的分配与再分配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3)强化宏观调控

战后,日本之所以能获得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优异的经济发展业绩,与其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有着重要因果关系。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规模以刺激或抑制社会有效需求,是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支出又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在1985、1990和1995年3个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关系费在日本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20.7%、18.4%和21.9%[9]。因此,增加或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即成为国家强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4)减缓周期波动

在社会保险费收入方面,当经济周期处于高涨阶段,社会保险机构及各级财政和企业取得的收入也相对较多,从而相应减少了政府和企业的实际支付压力,这无疑会对社会需求从而对经济高涨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以致对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而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经济出现萧条或危机时,社会失业势必增加,社会保险机构必然要支付更多的失业保险金,失业者利用这部分资金购买必要生活用品,即形成对社会需求的有效扩大,而在经济高涨时期则相反。

(5)开发人力资源

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和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三大原因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具有以下优势:

(1)按照本国国情建立,社会保障具有日本特色

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尽管也借鉴了美欧经验,但主要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一是对社会保障涵义的界定起点高。如何确定社会保障的定义和范畴,是筹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从“劝告”中,我们可知日本在当初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时,不仅包括所得保障,还包括社会福利和医疗等社会服务。事实证明,这一界定是符合战后社会保障的国际潮流的。二是保险费用负担全民化。日本基本上遵循被保险人、事业主和国家财政拨款“三者负担”的原则[10]。因为政府负担的费用,实际上是靠税收得来,所以,国民皆保险的实质是“全民共同保障全民”的生活。三是保险费的发放体现社会救助与个人能力培养相结合。

与西欧某些“高福利”国家相比,日本社会保障费的发放掌握尺度较严,这固然与控制财政支出和国民负担的考虑有关,同时也包含着倡导个人自立、自助精神和弘扬勤劳意识等意图。比如在失业保险方面,既组织失业救济,也为失业者创造再就业的能力和机会。

(2)抓住经济发展有利机遇,社会保障完善化、普及化

社会保障事业要得以长足发展,政府的积极扶植,尤其是国家财政的支撑,是首要前提。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总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战后,日本的社会保障大体经历了从战后开始至50年代中期经济恢复阶段的“形成期”;从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充实期”;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到目前为止低速发展阶段的“转换期”[11]。

而1950至197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经济面貌,而且也给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以60年代为例,日本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0.9%,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以年均16.3%和15.2%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3%[11]。正是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加速筹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步伐,到70年代初,这一浩大的“社会工程”已基本完成。

(3)以健全法制作为强化手段,使社会保障得以有效运营和管理

日本政府重视依法治理经济,一项经济制度的出台,均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可以说,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相关法规不断完备和充实的过程。

一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制定。社会保障的四个部门,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法规和其他法律的有关条款,如社会保险,属于医疗领域的有《健康保险法》等,属于养老金领域的有《厚生养老金保险法》等,属于雇用领域的有《失业保险法》,属于保护领域的有《工伤事故补偿保险法》等,属于社会保险运营及管理领域的有《社会保险审议官和社会保险审查会法》等共28项[11]。又如国家扶助及社会福利,有《生活保护法》等共17项[11]。再如公共卫生及医疗有《医疗法》等共32项[1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管理有法可依,确保了其严肃性与稳定性。

二是实行分权式的管理体制。有五大机构:一为立法机构,为国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二为行政管理机构,中央政府由劳动省与厚生省负责,只管监督,直接运营则由其下属的地方政府或共同法人组织承担。三为经办机构,中央办社会保障中心,地方为社会保障事务所。四为营运机构,为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五为监督机构。

3、三大特点

首先,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广,普遍性强。从内容上讲,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扶助、社会福利和公共卫生医疗四大领域以及诸如健康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残疾人福利、老人福利、儿童抚养津贴、母子福利、传染病预防、精神卫生事业及老人保健等46项制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护系统[11]。就质量而言,例如实行70岁以上老人“医疗免费化”、儿童补贴“制度化”以及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家属医疗保险支付比率等。从对象上讲,在1961年的良好基础上,更具全民化。

其次,社会保障目的由“扶贫”转向“防贫”。战后,日本的社会保障首先是围绕生活救济失业对策和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展开的,具有很强的“扶贫”色彩。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贫困面日益缩小,于是从50年代后半期起,日本政府以保证全体国民生活稳定为宗旨,实施“防贫”对策,这意味着日本社会保障已完成了由政府救济向社会保险的过渡。

最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范围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日本统称“公费负担”,其中属于中央政府部分称作“国库负担”,属于地方政府部分称作“地方负担”[10]。日本采取的是以“国库负担”为主,“地方负担”为辅。“国库负担”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地方负担”分布较均衡,更直接地面向国民生活。

(四)面临的问题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在60年代至70年代初,经济社会环境均较有利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扩充和完善,呈现出诸多优势特点,并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日本的社会保障又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失速

6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迅速扩充和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经济高速增长。然而,到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却呈现出明显的减速与停滞之势。即使在80年代下半期的景气时期,其增长速度也远未达到7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而在步入90年代以后,长期萧条与回升乏力,更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就GNP的增长率来看:1996年~1973年高达9.4%,到1974年~1980年已经降低为4.1%,1981~1990年再降低至3.6%,1991~1995年则只有0.6%[12]。

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的长期失速,至少从两方面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一是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与企业经营收入相对减少,从而导致保障费财源日显不足。1966~1975年,日本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中的社会保险费支出年平均增长达26.3%,而至1975年~1995年却降为6.6%,下降近20%个百分点[13]。二是导致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失业问题日趋严重,以致加重了社会保障在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战后至1973年,日本的完全失业者极少超过100万人,而在1975年达到100万人,以后长期居高不下。尤其在90年代更是迅速增长,1995年平均为210万人,1996年则增至235万人[14]。

2、人口老龄化加快

联合国将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70年代以后,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等原因,日本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现今已成为日本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19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9%,1990年提高到12.1%。据推算,2010年将达29.1%,2020年则为25%[15]。在今天的日本社会中平均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达到65岁;在65岁的人口当中,平均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去世半年前需要看护和照顾,其中又有一半的人卧床三年以上[16]。这意味着日本已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样,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将进一步膨胀。日本在2000年4月曾推出了养老护理保险制度,以解决老龄化问题[17]。通过社会保险来共同支持老年护理所需要的设施、服务等费用,国家、地区政府、企业、40岁以上的人都要负担保险费。但该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其落实普及还需一定时间。

3、雇佣制度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伴随雇佣制度与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企业和家庭在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保障功能日趋弱化,原来企业或家庭承担的许多保障事务越来越转向社会承担。

战后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雇佣原则是终身雇佣制,它曾大大减缓了失业压力,减轻了社会保障在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另外,企业大都建立了生活、保健、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企业内保障项目和设施,从而替代和减轻了社会保障的负担。步入70年代,由于经济形势的萧条,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日本现今流行的临时雇佣方式必然加剧失业,大量的保障负担被推向社会。

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结构也处在迅速变化中,其主要趋向是核心家庭化(即至多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两代构成的家庭),独身家庭化和家庭主妇就业化[7]。传统家庭的相互扶助和赡养能力有所下降,原来由家庭负担的一些保障功能也被推向社会,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保障的负担。

4、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由于政府办的社会保障面临越来越重的财政压力,民间办的社会保障得以迅速发展。但是,政府办的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功能,还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社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弱化了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但又不能代替前者,因此,人们对政府的期待和不满有所增加。

俄罗斯

从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墓本原则和10年来的改革内容来看,社会保障体

制的雏形基本形成,社会保险各主要险种的原则性法律基础也基本建立,各种社会保险金的发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但是,目前的改革与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就拿医疗保障改革来说,法律规定的强制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完全实行,改革具有不完整性和局部性缺陷。尽管医疗保健拨款制度中的一些结构性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但医疗保健的许多重要原则并没有实现。如1.承保人(保险机构)之间缺乏竞争。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医疗保险公司,而在建立了医疗保险公司的地区,其业务活动也仅局限于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2.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3.对患者来说,自由选择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权力仍只停留在“纸面上”,在实践中很难实现;4.无论承保人、医疗机构,还是医生暂时都没有更有效率地利用资金的动机。拨款机制仍旧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一)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保健改革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

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之间矛盾比较突出。可以说,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在一系列的法律框架下,按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和条例进行的。但是匆忙出台的法律制度本身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殊利益集团的主观偏好。根据这种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制定的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对于转轨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现有的法律法规除了具有质量上的缺陷之外,数量上也不能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如有关大规模实行强制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就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俄罗斯医疗保险法明确规定,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是强制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机关,负责保险基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监督和检查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但法律同时又要求保留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这样一来,在医疗保健体系的管理方面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然而,与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相比,医疗保健机关的官员和工作人员既无权对基金会发号施令,又无权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花费和支出。而且直接由医疗保健机关官员支配的资金额因基金会的出现而大大减少。这种现状必然导致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利益,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会加紧将地区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团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便尽快建立体系内的垂直组织管理结构,与医疗保健机关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医疗保健管理机关的官员们,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使他们所蒙受的损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改革并设法延缓改革的进程。由此可见,在大规模实行强制医疗保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都是其法律制度不健全的产物。

法律制度不健全还表现在,法律制度多为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没有与原则性规定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如在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地区间相互结算制度就没有及时制定出来。由此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公民在他生活的地区之外不能获得免费医疗服务。在几个地区之间建立起来的、并发挥地区间治疗中心作用的专门医疗机构,不得不拒绝给其他地区的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因为它们的医疗费用仅仅来自其所处地区的预算拨款。

第二,社会保障多头管理,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之间矛盾突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管理方面存在的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范围内,联邦基金会和地方基金会之间,基金会、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远没有理顺,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保险基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浪费严重。社会保险基金是用于社会保障的专用基金。但俄罗斯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目前被挪作他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1994年中期,积蓄在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资金平均只有70%用于医疗保健拨款。而剩余的30%存入银行用作商业操作。到1994年年底,银行存款和闲置资金相当于全年进款总额的15%。存款收入使基金会的资金增加了4.4%。依照医疗保健管理部门官员的意见,强制医疗保险资金的这种使用方法是不合理的。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还把大量的资金用来配置电脑、购买小轿车和发放基金会人员的薪金。据统计,1994年用于发放基金会人员薪金的费用占基金会支出总额的3.2%。一般来说,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劳动报酬状况和工作条件要好于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这种为了满足私人和小集团利益而将保险基金挪作他用的现象,往往伴随着极为严重的资金浪费。

第四,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中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造成对某些劳动者(主要指贫穷的居民阶层)的歧视。各种社会保障量化指标没有同缴纳相应的基金数额挂钩,这主要是指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疗养服务等的补贴数额和失业救济金的发放。结果是缴纳同样的社会保险费,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权利和义务相脱离的情况严重违背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这种既无效率又失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反而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使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据俄罗斯报刊透露,目前 64%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不能领取儿童补贴,而这项补贴可能构成其家庭收入的20%—50%,而同时,所支付的60%的儿童补贴却发给了生活富有的家庭。这些补贴仅仅占其家庭收入的1%一3%。如果把不需要儿童补贴的家庭所获得的儿童补贴收回来,那么,所有需要补贴的家庭都能够按月足额地领取儿童补贴。其他的社会支付和补贴的发放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发放的失业救济金中,这项资金的40%以上发给了富有家庭,而社会上10%最贫困家庭的失业者所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却只占总额的1%。再如,临时丧失劳动能力的补贴也是如此。最富有的家庭约占补贴总额的75%,而最贫困的家庭所占的份额只有28%。

另外,转轨以来持续不断的经济衰退使企业拖欠社会保险基金和各种补贴缴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还缺乏应有的认识,财政拨款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社会保障资金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支出的需要。所有这些都是制约社会保障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在进一步改革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改革中产生的上述问题似乎是转轨以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政治经济危机只是影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在整体上实行大规模的“休克疗法”式激进转轨战略的条件下展开的。应该说,它是激进改革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案并不是改革家们深思熟虑的产物,它一诞生就深深地烙上了“休克疗法”的印痕。改革中出现的政策相互抵触,各改革主体行动不统一等问题,是这种改革方案的必然产物。我们认为,这就是影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具体来说,是方案设计者对以下情况未能给予实质性的关注。

首先,忽略外部经济环境对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影响。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中,企业支付能力、预算条件、居民收入等因素都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而发生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俄罗斯的社会保障改革方案是在假定未来不会发生大的经济危机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出来的。方案设计者们深信,摆脱中央控制其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地方权力机关和企业,一定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在经历改革之初短期的困难时期之后,经济会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而对有可能出现的长期经济衰退根本没有很好地予以研究。然而,事与愿违,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现状完全是另一种情况。

其次,低估国家的调控作用。改革家们战略上低估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战术上必然忽视中央权力在保证法律实施方面的能力。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组织方面的改革不是只能部分地实现,就是被一再地拖延。而且由于行政管理能力、领导者的利益和力量对比关系的不同,致使各地社会保障组织方面的改革五花八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俄罗斯国家作用的削弱、对医疗保健体制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官僚们对改革持不同的态度,这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改革的效果。但是,无论是医疗保健部还是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都没有足够的权力监督联邦主体对医疗保健法的执行情况。而且在准备推行强制医疗保险的过程中,医疗保健部被改组为医疗保健和医疗工业部,该部的领导变成了以前在军队医院工作的人们。改革并不是他们呕心沥血之结晶,甚至于医疗保险的思想与他们在部队医院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经验和观点也格格不入。在成功地实行了强制医疗保险缴费之后,医疗保健和医疗工业部实际上便停止了规范强制医疗保险法律基础的工作,也没有继续对改革和医疗保险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各组成要素的推行就只能取决于地方权力机关的主观偏好了。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各地在改革的彻底性、速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强制医疗保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法律的有关规定。法律规定,彻底实现从一种医疗拨款制度(单一的预算拨款)向另一种拨款制度(医疗保险)的转变,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是各种制度成分的折中结合。据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资料,1994年在俄联邦的23个联邦主体中履行承保人职能的只有保险公司,在14个联邦主体中履行这一职能的只有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在34个联邦主体中履行这一职能的既有保险公司,又有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

再次,未能重视政府官员的利益。在改革中失去部分权力,进而失去既得利益的政府官员是改革的主要阻力。然而,俄罗斯的改革者对此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被选举出来的政府官员或议员,也像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合乎理性地存在着自身的利益,他们企图利用现存制度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的具体行为可能并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至少不是单纯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包括:巩固自己的职位并力求获得晋升;更高的薪金;较小的工作负担;等等。而在一个等级制的政体中,上述这些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扩大其下属的人数来间接地实现。对此“帕金森定律”认为,无论政府工作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或者已根本没有工作了,政府机构的人员数目总是按同一速度递增。二是官僚们直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各种特权和更多的附加福利(如健康保险、养老金,以及奢侈的豪华办公设备、旅游式的出差,等等)。因此,不能假定一旦他们当选,且成为政府官员,就突然神奇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仅仅谋求公共利益而不再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总之,理论上可以推断的是,政府虽然出于这样那样的动机来试图平衡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从而或多或少地体现公共利益,但政府官员却可能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利益,这种特殊利益自然也会体现在其决策行为中,从而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决策中。问题是,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权利的丧失是否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其他好处的补偿,如果得不到补偿,那么,官僚们能否执行侵害其利益的政策法规,就取决于一套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对其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了。就拿俄罗斯医疗保健体制改革来说,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在执行权力机关领导支持改革的地区,就出现了相当多数量的保险公司,作为非在职居民医疗保险费的预算资金也能上缴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而在官僚们不努力或者阻碍实行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任何法律都无济于事。因此,一切都取决于地方的实力对比,取决于官僚们对实现其利益的新的机会的认识程度。山就是说,它们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不是用在有关法规的实施上,而是用在了从新情况中为自己挖掘更大的获利机会上。对部分官僚来说,实际上改革为他们提供了获取更多利益(高额保险年金)的可能性。

最后,未曾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非短期性。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来说,过渡时期的特征是:投资额下降,主要基金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速度加快。也就是说,职工的劳动保护水平大大降低,生产环境状况严重恶化,劳动强度经常毫无控制地增加回。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性和生产性疾病的发病率、生产性事故就会急剧上升,工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职业风险水平比较高的部门尤为如此。对许多企业来说,经济上的自主性往往伴随着财政上的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保险在社会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想增加社会保险金、提高保险基金会的财政支付能力,就需要建立一系列财政“缓冲器”和财政平衡机制。如建立能在主要险种之间开展再保险业务的社会银行;建立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保险互助机制。这一点对职业风险比较高的部门(如煤炭工业)尤为重要,因为在新的条件下,这些高风险部门离不开其他部门的一致帮助。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依法确定不同社会保险部门的保险费数额,定额确立社会保障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水平,建立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保险互助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种能使保险费与部门赢利率、利润和税收提成相结合的机制。而所有这些社会保险制度都需要在国家的有效协调下渐进地形成。如医疗保健市场上真正竞争的出现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不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将会发生的是:当这种竞争还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的时候,那么,在过渡时期医疗保障筹资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社会经济实践中,西方各国根据本国实际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转轨国家吸收和借鉴这些内容,有助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少走弯路,缩短过渡期。我们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确立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渐进方式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社会;依靠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

第五篇:社会通识论文

逆境,打垮弱者,造就强者?

逆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然而,对于逆境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在逆境中的成败。强者,纵使逆境再大,苦而不悲,孤而不堕,积极的心会让其迎难而上,而对于弱者,逆境永远成为了失败的借口。

而强者和弱者的差别,其实就只在于一念之间。

多难兴才,曾一度被认为定律。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我们树立逆境中不退缩的榜样。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洗雪国耻,韩信遭胯下之辱而统领百万雄兵。似乎如此看来,表明了逆境造就强者的道理。然而,我们不应该只陷入浅层的理解中,认为强者生来是强者,生者生来是弱者,割裂了之间的联系。其实不然。心理学有一个叫做心理认知模式的概念,它一方面表明了每个人生来就有应激反应,即刺激——反应,而每个人之所以反应会不同,是由于每个人理解事物的方式及能力有偏差,思维方式存在差别,以及经历,知识水平都存在差别,最终共同导致了行为的不同。而事实上,思维方式以及每个人的经历,知识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所以,弱者和强者本就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必为自己被逆境所折服而过于颓废沮丧,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以一个积极正确的心态来面对逆境,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那么,逆境的克服,从弱者到强者,就不过是时间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其艰辛的。但须知,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若是想成为真正的强者,就必须先改变自己对事物,对逆境的态度,也即全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

从古到今,有许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令人心酸的回忆在中国更是如此,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孟子对待逆境的态度,是把逆境看作是上天给予一个人大任的前提,而不是把它看作一块绊脚石。这就是强者和弱者,最大的差别,认知上的差别。

那么,是不是身处逆境就一定能成才呢?不是,逆境中成才是有条件的。首先就是要能够正确看待逆境。文王拘、孔子厄、屈原遭放逐、左丘眼失明、吕不韦流放、韩非被关押、孙子遭酷刑,面对逆境,他们总能保持积极的态度,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模式作用下,他们才能不屈不挠,最终造就辉煌的人生。如果不在逆境中奋起,“六经”“诸子”可能就不是他们的专著了。

其次是要有毅力。张海迪、海伦、凯勒都是凭着惊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得以成才的。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与成才是不能划等号的。对于意志薄弱者,对于在逆境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的人,逆境只能是他们的坟墓。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还有很多,现列举出部分,以作为支撑观点的强有力的论据。【逆境】

1、我们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正是在历史的逆境中产生、成长的,他们的逆境可谓艰苦卓绝的,如长征和抗日期间的许多艰苦日,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值得人们欣喜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以他们亲民、爱民、为民、务实、勤俭的作风,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并深刻地影响着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而且,他们已经真正彻底地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党心民心,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支持和拥护,他们是新世纪中国人民的希望,他们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向前进!

2、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还有英国前首相希斯,他们都来自于单亲的家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亲的家庭或者家庭暴力就有利于成长。

3、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4、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

5、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6、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但并不是每一个处于逆境的人都能够成才。逆境只是影响人才的客观因素,重要的则是人对待逆境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志向、勇气和毅力等等主观因素如何。因而对于论文中的标题“逆境,造就强者,打垮弱者”我是不敢苟同的。如果如此,那么,能否告诉我何为强者,何为弱者乎?强者和弱者,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该标题视乎把弱者和强者绝对化了,似乎成了一对不可相互转化的矛盾。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便鲜明地提出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似乎便违背了这一点。因而必须在该标题中引入一定的条件,才能合乎逻辑,才有可能成立。总而言之,逆境,永远只是客观因素,人永远才是主观因素,只有先从改变自己面对逆境的态度,并且能够培养其坚韧意志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

下载识美崇俭以养德论文(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识美崇俭以养德论文(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闻香识女人

    论文:西方电影文化—影视鉴赏 授课老师:学生姓名 学号: 序号:56计算科学 教学班号:085 联系方式:Film profile: Young student Charlie inadvertently witnessed several students......

    通识讲座论文(改)

    姓名:姚潘妮院系:孟宪承书院学号: 湘西小镇的“爱”与“伤” ------论《边城》的矛盾性 10140710216 【摘要】: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边城》以20世......

    周易通识课论文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感悟 对于周易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我一直都很感兴趣,对于《周易》的神秘想要一窥究竟。本学期自己能选到这门课真的十分幸运。在接下来跟随刘玉龙老师了......

    崇廉尚洁2000字论文

    崇廉尚洁 廉洁是指向社会公共利益和正义价值的一种情操,以及据此产生的道德行为和状态。 廉洁的本意是指行动主体一方面“公利”,能够节制私欲去除私利考量,行为唯义所遵、不贪......

    演讲稿 周美含

    祖 国 在 我 心 中 学生:周美含指导老师 :张娟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金秋十月,国旗招展,举国同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

    设计之美论文

    摘 要: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

    论文(含五篇)

    专业 侦查学 学号 900309300346 四川公安民警学院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当前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及其思考 论文作者:余丹 指导教师:邹卫农 专业 领 域 :侦 查 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

    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精选5篇)

    课程名称:法律讲堂 班级:法学101 学号:201007990117 姓名:林潇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①::《秦兵说方—规避房产纠纷》 ②:《细说物业管理》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