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机肥对作物土传病害防治的研究论文
摘要:有机肥对防治作物土传病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有机肥的特点及目前有机肥对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目前有机肥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有机肥在防治土传病害方面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机肥;土传病害;防治;特点,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为追求农作物的高产,大量长期施用化肥,致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壤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土传病害日益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等,在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基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目前土传病害的防治主要通过化学方法,但化学药剂只对个别特殊病害有效,而且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会逐年减弱,并且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药剂残留,降低作物的品质,环境污染等问题。面对当前化肥和农药给环境和作物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现施用生物有机肥不仅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防治土传病害,还能改善和修复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施用,有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现对有机肥的特点,土传病害防治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合理使用有机肥,防治土传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有机肥的特点
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施于土壤中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复合而成的肥料,与无机肥相比,有机肥的特点如下。
1.1有机肥来源广、养分含量高、肥效稳定、肥效时间持久,永续利用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畜牧业,作物秸秆均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它富含大量有益物质,包括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是实现循环农业的重要环节。
1.2有机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并且改善土壤环境
大量实验研究证明有机肥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李莉萍的研究表明,有机肥、无机肥与微肥合理配施极显著提高了色素辣椒的产量,营养品质;薛峰等研究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能显著调节土壤营养环境,降低代谢呼吸商值并提高多种土壤酶的活力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1.3施用有机肥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有机质活性,降低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系数
杨琼等的研究结果表示,增施蚕沙有机肥不仅能增加桑园土壤中的有机质,还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酶活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土壤对桑树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和供应能力。孙家骏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在猕猴桃生育期内可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
1.4有机肥可以改善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郝永娟等利用多种有机物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同有机肥效果不同,以菇渣和鸡粪的抑菌效果较好。唐海峰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的营养作用及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的一定量的适宜比例,可促进烟株对磷、钾的吸收和利用,50%有机肥+化肥的处理,烟株长势较好,抗病性增强。
2土传病害防治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对有机肥料防治土传病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肥能有效抑制病原菌,减少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饼肥、粪肥和动植物残体在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治中有明显的效果。Huang等研究表明,施用多种植物残体、饼肥以及家禽粪肥均可以抑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胡艳霞等实验表明蘑菇渣及蚯蚓粪等也可有效抑制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徐国高等的研究表明牛粪、食用菌下脚料、草炭和蛭石等配成的基质对番茄、黄瓜苗期猝倒病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近几年研究表明辅以拮抗菌的有机肥对蔬菜土传病害病原菌具有更好的生物防治作用。Trillas等研究发现,木霉菌结合农业废物堆肥制成的生物有机肥能抑制立枯丝核菌侵染黄瓜幼苗。Cotxarrera等研究发现,木霉菌和污泥堆肥结合制成的生物有机肥能抑制番茄枯萎病。Zhao等发现,有机肥与拮抗细菌和真菌结合比单独使用有机肥能更有效地防治香瓜枯萎病,而且使用生物有机肥的最低发病率只有20%。
3展望
虽然目前很多研究都表明有机肥对许多植物的土传病害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生产技术还存在不足,有机肥的成分,种类千差万别,土壤中又经常含有多种土传病原菌,因此可能需要多种有机肥共同使用来防治病害,但是不同的有机肥有时会因微生物菌的拮抗作用而产生不良后果,无法彻底防治作物病害。因此需要研究各类有机肥配施菌与菌之间的拮抗作用,确保有机肥中拮抗菌的有效性。另外同样的有机肥因施肥的方式,施肥量、时间等的不同,有机肥对土传病原菌抑菌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也是有机肥推广道路上的难题。因此我们还需要多做相关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有机肥从生产到配施各个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
第二篇:公路软土路基病害的研究
高管专业论文 论文题目:公路软土路基病害的研究
班级:GG11-2班
姓名:黎玲莉
学号:20110453
目 录
1、引言...........................................................4
2、软土路基的成因.................................................5 2.1 软土路基病害成因...........................................5 2.2 软土路基的特点.............................................6
3、软土路基的勘察.................................................6 3.1 软土地基工程的勘察.........................................7 3.2 勘察的方法与要求...........................................8
4、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与原则........................................9 4.1 地基条件...................................................9 4.2 施工条件...................................................9 4.3 周围环境...................................................10
5、软土路基常见的处理方法..........................................10 5.1 换土法....................................................10 5.1.1 开挖换填法...........................................10 5.1.2 抛石挤淤法...........................................12 5.1.3 爆破挤淤法...........................................13
5.2 挤压法....................................................15 5.2.1 碾压法...............................................15 5.2.2 石灰桩法.............................................16
5.3 排水固结法................................................16 5.3.1 水平排水垫层施工法...................................16 5.3.2 竖向排水体施工法.....................................17
5.4 化学加固法................................................18 5.4.1 灌浆法...............................................18 5.4.2 高压喷射注浆法.......................................19
6、结 论..........................................................19
7、参考文献........................................................19
摘要
本文对公路软土路基病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软土路基病害的定义、特征和其勘察方法,以及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相关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 软土地基
病害类型
原因分析
处理措施
1、引 言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软土地基问题。软土地基具有含水率高、天然空隙比大、压实性高、渗透性小、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等不利的工程性质,导致地基承载力往往不能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软土病害的成因,继而找出更好的处理措施。软土路基可能导致出现一些的问题,当路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承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时,地基就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当路基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变形时,会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特别是超过结构物所能容许的不均匀沉降时,结构可能开裂破坏。路基的渗漏量超过容许值时,会发生水量损失导致事故发生。
软土地基在公路工程中造成的危害:
1)勘察设计不详细或不准确,导致对应该做软基处理的地段未做处理设计。2)已知是软土地基,但是未做好软土地基处理,造成路堤失稳或危及线外建筑物。
3)虽然做了软土地基处理,但是措施不力,施工不当造成路堤失稳。4)堆料不当,未按规定分层填筑,填土过快,碾压不当,造成路堤失稳。5)扰动“硬壳层”或填筑不当,使“硬壳层”遭受破坏,导致路堤失稳。
例1:2009年6月27日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一在建13层住宅楼于清晨连根“卧倒”的事件。事后专家分析,最有可能是地基出现问题,因为莲花河畔景苑所在的区域属于上海流沙比较严重的区域,其地基是属于我们常说的软土地基,如果地基不经过加固处理,很容易引起房屋倾斜。专家认为由于是对土芯取样出现问题,导致设计存在偏差;或者是打桩不深、水泥标号等存在问题。因为地桩的水泥有高标要求,如果没有达到会发生断裂。
例2:2010年8月,福建正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格林兰景3号楼地基塌陷一事,以及各地不断传来的“楼薄薄”、“楼脆脆”、“楼歪歪”等新闻,如此多的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已经让老百姓不寒而栗。
例3:2004年4月4日下午4点左右,福建罗长高速公路马尾到琯头段长柄高架桥往北500米处发生大面积塌方,塌方路段长度约70米,塌陷落差达15米左右。陷下去的公路上有一辆小轿车。驾驶员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当时的感觉就像乘电梯往下掉,所幸人车都没有受损。据福建省高速公路公司负责人介绍,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路基软、土质差,淤泥又深又厚,雨季来临使地下淤泥产生流动。
根据以上三个例子可见,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软土路基的成因
软土是第四纪全新世形成的近代沉积物,其地质年龄一般为10000-15000年,按其中有机质含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含或很少含有机质的软粘土和粉质软粘土;第二类是含大量有机质的泥炭土。
所有的软土都是在淡水或盐水中沉积的,由于沉积的地质环境(如海滩、三角洲、河口湾、泻湖、湖泊、沼泽等)的不同,其空间范围和天然性状也因其沉积环境及其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异。我国工程界有的把松软的吹填土和杂填土等也列入软土,谓之广义软土。
软土的来源主要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因此其成分直接取决于母岩。而软土的沉积类型,以及它们沉积后的物理化学演化,则与下述的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1软土路基病害成因
2.1.1选择填料不当
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选择填料不得使用淤泥等劣质土,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率超过规定的土。如将上述土料作为填料土进行填筑,容易引发死刑变形和沉陷破坏。
地下水和地表水
水浸入路基,引起路基内水位上升,填料中含水率增大,强度、稳定性降低,造成路基下陷等破坏。2.1.2设计方面
地基勘测资料不全,局部沟塘、横向地基软土分布及深度变化不清,钻孔或静力触探布点不足,设计依据不充分,使得选择软基处理方法不当或处理深度不够、预压期不足,从而造成以上通病。2.1.3施工方面
软土地基处理后,填土加载过快,尤其当接近或超过临界高度时,仍快速填筑,未能仔细进行沉降动态观测控制,路堤失稳;施工过程中质量把关不严,选择的塑料排水板型号和长度、粉喷桩、喷粉量、处理深度和搅拌等要求不满足要求。
2.2 软土路基的特点
2.2.1 软弱土特征
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及饱和松散粉细砂与粉土。
(1)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 我国软土的天然孔隙比e一般在1~2之间,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W=50~70%,高的可达200%,普遍大于液限。
(2)压缩性高
我国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压缩系数一般在1~2之间,建造在这种软土上的建筑物将发生较大的沉降,尤其是沉降的不均匀性,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损坏。
(3)透水性弱
软弱土尽管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却很小,渗透系数K≤1(mm/d)。因此,土体受到荷载作用后,呈现很高的孔隙水压,影响地基的压密固结。
(4)抗剪强度低
软土通常呈软塑~流塑状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极差,我国软土无侧限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N/m2(相当于0.3KN/m2)。不排水剪时,其内摩擦角几乎为零,抗剪强度仅取决于凝聚力C,一般C<30KN/m2;固结快剪时,内摩擦角=5°~15°。
(5)灵敏度高
软粘土上尤其是海相沉积的软粘土,在结构未被破坏时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但一经扰动,抗剪强度将显著降低。其灵敏度(含水量不变时原状土与重塑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一般在3~4之间,有的甚至更高。2.2.2 软土地基失稳的机理
软土地基上堤防滑动破坏的原因,在于软弱地基中某一面上的剪应力大于等于它的极限抗剪强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剪应力的增加。例如:堤防加高加宽引起堤身重量加大、降雨使土体容重增加、水位降落产生渗透压力,地震和打桩引发动荷载等。二是由于软土地基本身抗剪强度的减小。例如:孔隙水压力的升高、气候变化旌干裂和冻融、粘土夹层因浸水而软化以及粘性土的蠕变等。
3、软土路基的勘察
3.1 软土路基工程勘察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是针对不同环境所沉积的软土地基,通过多种勘察手段,如地表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开挖试坑等,得到能反映所研究的软土地基最基本的物理及力学特性的各种参数,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地基处理方案设计以及施工监测等服务。
从工程地质角度看,地基是建筑场地的一部分,而建筑场地又属于某一个工程地质单元。因此,软土工程地基勘察的目的有二:一是要查明公路路堤下面的地层情况,提供地基基础设计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二是要对整体工程的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以便在确保建筑场地地质稳定的前提下,促使地基基础设计达到安全、经济、合理。
软土工程地质勘察按设计阶段划分为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初步勘察工作为工程初步设计服务,是在可行性勘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工程的规模、造价提供依据。本阶段应初步查明场地的地层、软土成因、层理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表硬壳层的分布及下卧层和基岩的埋藏条件与起伏;初步查明场地微地貌的形态、堆填土的分布和埋深;初步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冻结深度;初步查明软土地基的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初步查明环境地质对建筑场地的影响。通过初步勘察应提交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报告”应包括文字部分和图表部分。文字部分应全面阐明沿线软土地基段的软土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特点,并针对各类工程项目的特点与该地段地质环境、指标特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与预测,对软土地基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图表资料包括:道路全线工程地质总平面图、纵断面图,各比较方案的软基路段工程地质平面图、纵断面图,钻孔地质柱状图,十字板剪切图,静力触探图,标准贯入图,土的e-p曲线图或e-lgp曲线图,固结系数与荷载关系图,无侧限抗压应力与应变图等相关图件。
详细勘察为施工图设计服务,应根据初步设计确定的线路位置和设计方案和初勘所划定的范围,进行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和取原状试样。其目的是要查明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软土的固结历史、强度和变形特性,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及其承载能力作出评价;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层的渗透性;对取得的软土地基技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供地墓变形稳定计算参数,分段提出地基处理建议;编制软基设计及其路堤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与报告。详勘报告的文字部分应提供区域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形、地貌的有关资料,着重阐明已定路线软弱地基形成特点与分布规律,针对各类工程项目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试验与测试指标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与预测,提供有效的工程地质处理措施。提供图件的形式和初勘报告类似。
3.2 勘察的方法与要求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在初步勘察阶段主要有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在详细勘察阶段主要以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为主。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是一项以工程观点对一个特定地区进行进一步地质研究的工作类型。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的最终成果是编制工程地质图件,论述和评价丁作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其成果对于之后的勘探、原位测试等地质工作的布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的勘察经验表明,未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就开始勘探工作会“欲速则不达”,往往要返工。所以,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是不可逾越的勘察阶段。
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手段,它能直接观察鉴别岩性和划分地层,并沿孔深进行原位测试和取原状土样,是获得地质资料的主要渠道。初勘和详勘阶段勘探线和勘探点的间距按《公路软上地基路堤设计与施上技术规范》(JTJ 017 96)规定实施,软土地基勘察钻孔宜采用干钻法,对于多年处于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粘土,也可采用泥浆钻探的方法,但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软土地基结构发生变化而改变土样的原始物理、力学性质。事实上,软土发育地区的地下水位均较高,软土地层基本处于地下水位以下且为饱和状态;对于淤泥或淤泥质粘土,因其渗透性较差,泥浆对其含水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现在勘察设计单位对于软土地层基本采用泥浆钻进方法。
工程地质钻孔是获取勘探成果资料的主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到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造价。工程地质钻孔有如下几点要求:
(1)钻进深度、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误差范围在0.05m以内。
(2)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对于螺旋钻在1.Om以内,对于岩芯钻探应在2.Om以内,取芯钻进时软土层每回次进尺不宜大于2.Om,粉土每回次进尺不大于1.5m。每一个回次完成后,根据所采取岩芯的性状,确定是否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和采取原状试样。一般是一个回次完成后进行一次标准贯入试验和取一个原状上样。当土层中夹有大量粉质土或者砂土时,应用标贯器采取土样,用于土层鉴别。
(3)对鉴别地层天然湿度的钻孔,在地下水位以上应进行干钻。
(4)岩芯钻探的岩芯采取率,对于一般岩石、软土应不低于80%,对于软质、破碎岩石应不低于65%。
(5)施工过程中岩芯应按次序排放,每一回次应插放岩芯牌,注明起止深度、取样或标贯位置、编号、击数等,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应装箱保存。
取土器的技术参数:
(1)取土器直径。正确选择取土器直径,对取土质量是很重要的。直径过小不能保证取土质量,而过大又增加钻探费用。所以,选择取土器直径时应注意考虑如下两点:一是土样扰动带的宽度,对于一般软粘土,扰动带的宽度不超过20mm,一般为lOmm;二是土工试验环刀直径,常用的有62mm和80mm,相对应的取土器内径一般采用75mm和100mm。
(2)取土器长度。当取土器贯人土中的深度与实际进入取土器中的土样长度L的比值等于或略低于1.0时,表明土样未遭到压缩扰动。当贯入深度逐渐增大,达到某极限贯人深度后,土样由于压缩量变大,土样质量下降。对于无粘性土Hs=5~10倍取土直径;对于粘性土Hs=10—20倍取土直径。关于取土器长度与直径,我国过去一直沿用前苏联标准,采用短而粗的设计原则;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采用K而细的设计原则。
4、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与原则
由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低,如果不做任何处理,一般不能承受较大的荷载。软土上的路堤可能会因为过大的沉降引起开裂,甚至剪切破坏。因此,在软土地基上修建路基,要求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质,包括改善地基土的变形特性和渗透性,提高其抗剪强度。
不同道路所经的地区土壤地质条件不同,遇到的软土地基也千差万别,而不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经济性也不一样。因此,为了使软基处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根据设计的软土地基条件,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首先,必须充分研究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理由、目的,然后考虑地基的性状、道路的标准、施工条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各种条件,选择最符合要求且最经济的方法。
4.1 地基条件
4.1.1 土质
1)软土。选用以排水为目的的方法时,应考虑软土的颗粒级配范围或渗透系数大小。对灵敏度很高的软土,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和施工方法对地基的扰动必须尽量小。
2)泥炭类土。天然含水率大于500%的泥炭,往往压缩性很高,原始强度很低,但却有相当好的透水性。天然含水率在300%以下的黑泥,透水性小,受扰动时强度急剧下降。为减小剩余沉降,经常使用慢速加载法、路堤荷载压重法。稳定措施常采用反压护道法和挤密砂桩法。4.1.2 地基构成
1)软土层厚度。软土层浅而薄的情况,固结沉降量小,而且在短时间内能停止沉降,滑动破坏的可能性一般也很小。因此,处理措施可采用简单的表层处理法。对重要构成物的基础,也常用开挖换填法。若岩土层较厚,则按不同的目的与土质,采用垂直排水和挤密砂桩等方法配合表层处理法处治。
2)夹有排水砂层。在薄层软土(厚3~4m以下)之间夹有可供排水的砂层(厚大于5cm)时,不需要采用垂直排水法或挤密砂桩法,一般只采用表层处理法、慢速加载法、路堤荷载重压法。如果出现错台,也可采用修补路面、改正高差的方法。
4.2 施工条件
施工条件是选择处理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4.2.1 工期
工期长,往往不需要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可用慢速加载法在确保稳定的状态下填筑路堤,且通过长时间放置也能减小剩余沉降量。因此,软土地基上的道路工程,原则上工期要尽量长,按照工期选择处理方法。4.2.2 材料
处理工程措施所用材料来源及其经济性,也是选择处理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只要材料的运距不是特别远,通常采用砂垫层法、开挖换填法、反压护道法、路堤荷载压重法较为经济。4.2.3 施工机械的作用条件
在软土地基上施工,不管采取何种施工方法,确保施工机械的作业条件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不管用何种处理方法,一般都要同时使用表层处理法对表面进行处理,以利于机械作业。4.2.4 施工深度
换填法的适用深度,开挖换填时为3m,强制换填时为7~10m。垂直排水法与挤密砂桩法的极限施工深度为20~30m,超过这个深度一般是不经济的。
4.3 周围环境
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地基的变化、地下水的变化、排出的泥水或使用的化学药剂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等,在选择施工方法、处理方法时必须全面考虑。地基特别软弱、路堤高度较大的情况下,周围地基常发生大的沉降或隆起。因此,在路堤坡脚附近有民房或重要构造物时,应考虑以减小总沉降量并控制剪切变形的方法为主要措施。当靠近城市、人口集中地区或民房以及现有构造物时,必须充分考虑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对它们的影响。
5、软土路基常见的处理方法
5.1 换土法
5.1.1 开挖换填
当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软土的厚度又不是很大时,将路基底面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去,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二灰土等)或其他强度较高、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并用人工或机械方法压(夯、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为止,这种地基处理的方面称为换土法。
换土法按回填材料的不同,命名为不同的垫层,如砂垫层、碎石垫层、素土垫层、灰土垫层、二灰土垫层等。虽然垫层材料不同。其应力分布稍有差异,但从试验结果分析其极限承载力还是比较接近的。通过沉降观测资料,发现不同材料垫层的特点基本相似,故可以近似按砂垫层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但对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某些特殊土采用换土法处理时。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或部分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胀缩性和冻胀性,所以在设计时所需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应有所不同。
换土法的处理深度通常宜控制在3m以内,也不宜小于0.5m,因为垫层太薄,则换土垫层的作用也不显著。1)垫层材料的选择
(1)砂和砂石垫层材料
用砂和砂石料作为垫层材料时,应选用颗粒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粗砂为佳,可掺入一定数量的碎(卵)石,但要分布均匀,颗粒的不均匀系数最好不小于10。砂垫层的用料虽然不是很严格,但含泥量一般不超过5%,也不含有植物残体、垃圾等有机杂质。如用作排水固结地基的砂、石材料,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且不应夹有过大的石块或碎石(<50mm),因为碎石过大会导致电池本身的不均匀沉降。
(2)素土垫层材料
素土可采用施工过程中挖出的黏性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也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当含有碎石时,其粒径不宜大于50mm。素土垫层材料不应采用地表耕植土、淤泥及淤泥质土、杂填土等。
(3)灰土垫层材料
灰土垫层是将路基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用按一定体积配合比的灰土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适用于处理厚1-4m的软弱土层。
石灰
在施工现场用作灰石的熟石灰应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5mm。熟石灰中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土料
灰土中的土料不仅作为填料,而且参与化学反应,尤其是土中的黏粒具有一定的活性和胶结性,其含量越多,则灰土的强度就越高。工程施工时常采用施工中挖出的不含有机质的黏性土或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拌制灰土,不得采用表面耕植土、冻土、膨胀土以及有机质含量超过8%的土料。土料粒径不得大于15mm。
灰石用量对灰土强度的影响。
灰土中石灰用量子啊一定范围内,其强度随用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石灰用量超过一定限值后,灰土强度就增加很小,并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4)碎石和矿渣垫层材料
碎石垫层用的碎石粒径,一般为5-40mm的自然级配碎石,含泥量不大于5%。矿渣垫层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选用矿渣垫层材料。采用的矿渣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质地坚硬,稳定性合格,无侵蚀性;
松散密度不小于1.1t/m³,压碎指标不大于13%,含硫量不大于1.5%,铁矿含量不大于1%;
泥土与有机杂质含量不大于5%。
在碎石和钢渣垫层的底部,为防止基坑表层软弱土发生局部破坏而产生过量沉降,一般应设置一层15-30mm厚的砂垫层,砂料应采用中、粗砂,然后再铺筑碎石或钢渣垫层。2)垫层施工方法
(1)当地基表层具有一定厚度的硬壳层,其承载力较好,能上一般机械时,一般采用分堆摊铺法,即先堆成若干砂堆,然后用机械或人工摊平。
(2)当硬壳层承载力不足时,一般采用顺序推进摊铺法。
(3)当软土地基表面很软,如新沉积或新吹填不久的超软地基,首先要改善地基表面的持力条件,使其能上施工人员和轻型运输工具。3)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1)换土法施工的关键是将垫层材料压实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2)垫层施工前必须对下卧地基进行检测,如发现局部软弱土层,应予挖除,用素土或灰土填平夯实。对垫层底部有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等软硬不均的部位时,应先予清理,再用砂石逐层回填夯实,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上一层砂石料,再行施工。
(3)严禁扰动垫层下卧的软土,为防止践踏、受冻、浸泡或暴晒过久,坑底可保留200mm厚土层暂不挖去,待铺砂石料前再挖至设计高程,如有浮土必须清除。当坑底为饱和软土时,须在土面接触处铺一层细砂起反滤作用,其厚度不计入砂垫层设计厚度内。
(4)砂石垫层的底面宜铺设在同一高程上,如深度不同,基底土层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各分层搭接位置应错开0.5-1.0m距离,搭接处注意捣实,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竣工后,应及时施工上层路面。
(5)垫层施工应注意控制分层铺筑厚度,每层压实遍数宜通过试验确定。
(6)人工级配的砂石应拌和均匀。
(7)当施工中地下水位高于挖土底面时,宜采用排水或降水措施,注意边坡稳定,以防止坍土混入砂石垫层中。
(8)压实后的灰土、二灰土应采取排水措施,3天内不得受水浸泡。
5.1.2 抛石挤淤法
抛石挤淤法是在路基底部抛投一定数量的片石,将淤泥挤出基底范围,以提高地基强度的软基处理方法。一般来说,抛石挤淤不用抽水、挖淤,施工简单,比较经济、迅速、方便,但技术上缺少把握,当淤泥较厚时须慎重使用。抛石挤淤的使用范围:
(1)一般用于厚度小于3.0m,其软层位于水下,表层无硬壳,软土液性指数大,呈流动状态的泥沼及软土;
(2)石料丰富,运距较近。
抛石挤淤法采用的片石大小,应根据泥炭或淤泥的稠度而定,对于容易流动的泥炭或淤泥,片石可稍小些,但一般不宜小于30cm,且小于30cm的粒料含量不得超过20%。抛投的顺序:应先从路堤中部开始,由中部向前突进后再逐渐向两侧扩展,以使淤泥向两旁挤出;当软土或泥沼底面有较大的横坡时,抛石应从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展,并在低的一侧适当增加抛填数量。当片石抛出水面后,应用重型压路机或载货汽车反复碾压,以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再进行路堤填土。5.1.3 爆破挤淤法
爆破挤淤法是将炸药放在软土或泥沼中爆炸,利用爆炸时的张力作用,把淤泥或泥炭扬弃,然后以强度较高的渗水性回填的软基处理方法。爆破挤淤是换土的一种施工方案,具有比一般换填方法的换填深度大、工效高的特点。爆破挤淤法主要适用于软土、泥沼的地基。当淤泥层较厚,稠度大,路堤较高和施工期紧迫时,可采用爆破挤淤法换土。爆破挤淤法处理软土地基适宜深度为3-25m。
根据爆破与填土的相对关系,爆破挤淤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填后爆,即先在原地面上填筑低于极限高度的路堤,再在基底下爆破。这种方法适用于稠度较大的软土或泥沼,先填的路堤随爆随沉,避免了回淤。但应严格控制炸药,使其既能炸开淤泥或泥炭,又不致破坏已填路堤。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较为苦难的。另一种方法是先爆先填,适用于稠度较小、回淤较慢的软土。采用这种方法时,应事先准备好充足的回填材料在爆破后立即回填,做到随爆随填,填满再爆,爆后再填,以免回淤,造成浪费。1)施工工艺流程与施工方法
施工准备→ 堆填石料 →参数检测及调整→ 钻孔、安放药包→ 爆破→ 爆后测量→ 下循环爆破抛石挤淤。
(1)施工准备。
根据设计文献要求,参考地质勘探资料,配合现场测量数据,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安全交流。
确定淤泥深度、宽度等有关数据。
计算药量、药包埋藏和起爆水位参数。
(2)堆填石料
堆填石料范围:一次处理淤泥宽度沿线。
堆填作业采用机械作业。石料应使用不易风化石料,粒径应大于30cm。
(3)参数检测及调整
测量堆填石料的高程及宽度,计算堆填石料的高程及宽度。
按照上述计算的数值进行调整。
(4)钻孔、安放药包
装药器加工
药包准备
平整场地
④布药机就位
⑤布药机布药
(5)爆破
起爆器采用8号工业铜质瞬发电雷管。
起爆网络:采用双路塑料导爆管和导爆索起爆系统,以确保全部药包起爆。
起爆药包群,爆炸作用和爆生气体瞬间巨大推动力使淤泥前移并形成爆坑。同时,抛填石料在自身重力及震动作用下迅速滑踏进入爆坑,形成爆炸前移体。
④当爆破挤淤处理软土地基工点位于临近潮(水)影响地段,则爆炸挤淤施工中,起爆水位宜选在最高潮位时。
(6)爆后测量。
爆后用全站仪进行测量爆炸挤淤填石一次推进水平距离,分析爆破效果,作为施工试验段,总结经验,调整爆破参数,优化施工工艺,以便进行下循环爆炸抛石挤淤。
(7)下循环爆炸抛石挤淤。
进行下循环爆炸抛石挤淤,直至按设计完成全部挤淤宽度。
在多次的反复爆炸过程中,爆破产生的巨大震动力也会使已抛填石方下沉并振动密实。
在施工中应加强路基沉降及位移监测工作。
④爆破挤淤处理软土地基工点位于临近潮(水)影响地段时,在抛石挤淤爆破过程中,需对周侧水石交界处进行爆破夯实,使石方完成落底,并爆夯密实坡脚平台。
3)质量保证措施
(1)工程质量控制标准。爆破挤淤施工质量控制执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C F10-2006).(2)质量保证措施。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体积平衡法;②钻孔检测法;③探地雷达法。施工期进行爆前爆后断面测量,断面间距20m;爆炸处理软土路基竣工后进行竣工断面测量,断面间距10m,路基顶面平坦处测点间距5m,加载处及破面处测点间距2m,根据实抛方量及断面测量资料推算置换范围及深度。
(3)安全措施
火工材料的购买、运输、保管及使用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爆破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爆破作业安全规范参见《爆破安全规程》
(4)环保措施
将施工现场和作业限制在工程建设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布置。
噪声控制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
污染控制。
5.2 挤压法
5.2.1 碾压法
土是三相体,通过碾压机械,夯击或碾压填土、疏松土层,使其孔隙体积减少,密实程度提高,这种作用成为压实。大量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表明,影响土的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土的含水率、土层厚度、压实机械及其压实功能等。压实的方法常用的有机械碾压法、重锤夯实法和振动压实法。这些方法要求垫层材料分层铺设,然后逐层振密或压实。1)机械碾压法
机械碾压法是采用压路机、推土机、羊足碾或其他压实机械,利用机械自重压实地基土。机械碾压法施工时,应根据压实机械的压实能量控制碾压土的最佳含水率,选择合适的碾压分层厚度和碾压的遍数。2)重锤夯实法
重锤夯实法是用起重机械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自由落锤,以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和垫层填土。
重锤夯实的现场试验应确定最少夯击遍数、最后两遍平均夯沉量和有效夯实深度等。夯实遍数一般为8-12遍,一般重锤夯实的有效夯实深度可达1m左右,并可消除1.0-1.5m厚土层的湿陷性。3)振动压实法
振动压实法是用振动压实机械在地基表面施加振动力以振实浅层松散土的地基处理和垫层压实的方法。实践证明,振动压实法适宜于处理砂、砂石、炉渣等渗透性好的无黏性土为主的松散填土,也适宜处理黏粒含量少、透水性好的松散杂填土。
以黏性土为主的软弱土,宜采用平碾或羊足碾;对杂填土,可用平碾;对砂土、砂石料、碎石土和杂填土,宜采用振动碾或振动压实机;对于狭窄场地、边角及接触带,可用蛙式夯实机。一般情况下,用平板振动器时,最优含水率为15%-20%;用平碾及蛙式夯时,最优含水率为8%-12%;用插入式振动器时,宜对饱和的碎石、卵石或矿渣充分洒水湿透后进行夯压。5.2.2 石灰桩
石灰桩法是用生石灰在软土地基内形成桩柱,通过生石灰消解和水化物的生成,以降低土中含水率、提高地基强度、减小沉降量的软基处理方法。石灰桩法的优点是不需要上置荷载,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除单独使用生石灰外,也可采用石灰与砂并用的石灰砂桩。
石灰桩法加固地基的原理是:利用打桩机成孔过程中沉管对土体的挤密作用和新鲜的生石灰成桩时对桩周土体的脱水挤密作用,使周围土体固结;同时由于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桩身与桩间土硬壳层组成变形模量较大的桩体,以置换部分软土,同原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石灰桩的直径一般为0.3-0.5m,最大深度可达30m,间距常用0.75-1.5m。采用的打孔方法有两种:
1)孔壁能自立时,用螺旋钻开孔,用漏斗直接灌生石灰;
2)孔壁不能自立时,用冲击或振动的方法将套管下到要求的深度,边灌生石灰边提套管。
5.3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基是在路基施工前,对天然路基或已设置竖向排水体的路基上加载预压,使土体固结沉降基本完成或大部分完成,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减少地基工后沉降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排水固结系统由竖向排水体和水平排水体构成,主要作用是改变地基的排水边界条件,缩短排水距离和增加孔隙水排出的途径。
排水固结法一般适用于饱和软黏土、吹填土、松散粉土、新近沉积土、有机质土及泥炭土地基。5.3.1 水平排水垫层施工
水平排水垫层的作用是使在预压过程中,从土体进入垫层的渗流水迅速地排出,使土层的固结作用能正常进行,防止土颗粒堵塞排水系统。因而垫层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加固效果和预压时间的长短。1)垫层材料
垫层材料应采用透水性好的砂料,其渗透系数一般不低于10-3cm/s,同时能起到一定的反滤作用。通常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颗粒粒径以介于0.074-0.84mm之间为宜,含泥量不大于3%;一般不宜采用粉、细砂。也可采用连通砂井的砂沟来代替整片砂垫层,排水盲沟的材料一般采用粒径为3-5cm的碎石或砾石。2)垫层施工
水平排水砂垫层的施工与换填土法中的砂垫层施工方法相同,目前有四种施工方法:
(1)当地基表层有一定厚度的硬壳层,其承载力较好,能承载通常的运输机械时,一般采用机械分堆摊铺法,即先堆成若干砂堆,然后用机械或人工摊平。(2)当硬壳层承载力不足时,一般采用顺序推进摊铺法,即从一端向另一端摊铺。
(3)当软土地基表面很软,如新沉积或新吹填不久的超软地基,首先要改善地基表面的持力条件,使其能承载施工人员或轻型运输工具。处理措施一般采用:地基表面铺荆笆;表层铺设塑料编织网或尼龙编织网,编织网上再铺砂垫层;表面铺设土工聚合物,土工聚合物上再铺排水垫层。
(4)尽管对超软地基表面采取了加强措施,但持力条件仍然很差,一般对不能承载轻型机械的情况下,通常要用人工或轻便机械顺序推进铺设。
不论采用何种施工方法,都应避免对软土表层的过大扰动,以免造成砂和淤泥混合,影响垫层的排水效果。5.3.2 竖向排水体施工
竖向排水体在工程中的应用有普通砂井、袋装砂井、塑料排水带三种。砂井直径一般为20-30cm,水下砂井直径30-40cm,井径比为8-10含泥量小于2%,颗粒级配良好。袋装砂井直径一般为7-10cm,井径比为15-30。1)普通砂井的施工砂料为中粗砂,普通砂井的施工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保持砂井连续和密实,并且不出现缩颈现象;尽量减小对周围土的扰动;砂井的长度、直径和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2)袋装砂井的施工
袋装砂井是用具有一定伸缩性和抗拉强度很高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编织袋配合套管填满砂子形成的砂井,它基本上解决了大直径砂井中所存在的问题,使砂井的设计和施工更加科学化,保证了砂井的连续性,施工设备实现了轻型化;比较适合在软弱地基上施工;用砂量大为减少;施工速度加快、工程造价降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竖向排水体。3)塑料排水带的施工
塑料带排水法是将带状塑料排水带用插带机将其插入软土中作为竖向排水体,然后在地基面上加载预压(或采用真空预压),土中孔隙水沿塑料带的通道溢出,从而使地基土得到加固的方法。
5.4 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是指利用水泥浆液、黏土浆液或其他化学浆液,通过灌注压入、高压喷射和机械搅拌,使浆液与土颗粒胶结起来,以改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地基处理方法。
目前根据化学加固法中常用的浆液类型可划分为:①水泥浆液,即由高标号的硅酸盐水泥和速凝剂等组成的常用胶结浆液;②以水玻璃(NazO·nSi02)为主的浆液,这类浆液有较多的配方形式,较常用的是将水玻璃浆液与氯化钙浆液配合使用,该类浆液价格较贵,较少用;③以丙烯酰胺为主的浆液,是一种类似有机化合物为主的浆液,其价格昂贵,难于广泛应用;④以纸浆液为主的浆液,如重铬酸盐类,其加固效果较好,但有毒性,易污染地下水源,故使用上受到限制。因此,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水泥浆液。5.4.1 灌浆法
灌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高、防水性能好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结石体”。灌浆法按加固原理可分为渗透灌浆、挤密灌浆、劈裂灌浆和电动化学灌浆。
注意事项:在开始注浆前,应进行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单孔注浆量,然后按照所采用的注浆工艺施工。先施工边缘帷幕孔,再施工加固孔,宜采用序次施工,即先注第1序次孔,再注第2序次孔,其次注第3序次孔。当注浆量达到设计要求时可终止注浆。边缘帷幕孔孔距应为一般注浆孔孔距的1/2,以确保注浆工程的质量。
在边缘帷幕孔施工后,应根据治理段水文地质情况来确定是否施工排水孔。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应在治理范围内用钻机钻成1-3个排水孔,其目的是将边缘帷幕孔所围范围内的地下水随注浆施工排出,能够更有效地保证注浆质量。当排水孔周围注浆孔施工时,排水孔内见到注浆浆液时,可将该排水孔用注浆浆液灌实,并封孔。
在注浆过程中,当地面隆起或地面有跑浆现象时,应停止注浆,分析其原因,对下一个注浆段宜减量注浆,并检查封孔装置、注浆设备等,如仍然有地面隆起或地面跑浆,应结束该孔注浆施工。
5.4.2 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是用工程钻机钻至预定深度后,用高压泥浆泵等发生装置,通过安装在钻杆机端的特殊喷嘴,向周围土体喷射化学浆液(常用水泥浆液),同时钻杆以一定的速度徐徐提升,高压射流破坏了附近的土体结构,并强制与化学浆液混合,在地基中硬化成直径均匀的圆柱体。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提升速度,变化喷射压力,或变换喷嘴的直径,从而改变流量,使固结体成为所需要的设计形状。固结体的形态和喷射流移动方向有关,一般分为旋转喷射(旋喷)、定向喷射(定喷)和摆动喷射(摆喷)三种。
以上论述的几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仅仅是众多处理方法中较具代表性的,在各个不同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要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技术条件、设备条件、资金力度等因地制宜的采用一种最为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地基处理技术。本文将要重点介绍的喷粉桩加固地基处理技术,就是一种具有加固工艺合理、施工简单、技术可靠、成本低廉、进度快、无振动、无噪音、工期短、占地面积小等优点的处理技术。
6、结 论
软土地基是一种不良地基。由于软土具有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和透水性很小等特性,因此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在软弱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往往会出现地基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因而常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地基处理。处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和桥梁并不都会发生问题、只要设计和施工措施得当,就可以保证路堤、桥梁的稳定和使用效果。软土地基上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应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投资环境、工期要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修建、综合处治的原则进行充分论证,使设计和施工方案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很多,总之,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是增加地基稳定性,减少施工后的不均匀沉陷,所以施工的技术人员必须意识到软土地基的危害性,坚决以数据说话,认真测定基底的承载力,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投资和工期要求,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同时一定要采集桥涵施工后的工后沉降数据,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7、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 017-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 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3)杨锡武.特殊路基工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马华堂,张新旺.公路工程病害分析与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第三篇: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与研究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与研究
摘要: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具有强度高,耐久性优良。水泥来源广等特点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路面里程不断 增长,但在现代交通以及自然作用下,路面早期病害不断出现。本文主要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 ;维修 ;
前言
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十分迅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可分为:断裂类、竖向位移类、接缝类和表层类四种类型。断裂类主要指纵、横、斜向裂缝和交叉裂缝、断裂板等;竖向位移类主要指沉陷和胀起;接缝类主要指裂缝的填缝料损坏、唧泥、错台和拱起等;表层类主要指坑洞、露骨、网裂和起皮、粗集料冻融裂纹、修补损坏等,对路面病害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各种病害的产生机理。从设计,施工和养护等环节。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以及对水泥混凝土裂缝、局部、破碎板块等进行补修的防治措施。病害产生的成因
目前产生的病害,原因有以下五种;一是水的防治不够,路基土质差及路基地下水位高;二是路基不均匀沉降;三是路面基层,面层强度不足;四是超重荷载的作用;五是设计和施工缺陷。
1.1水的防治不及时,是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
水泥路面的横向缝都是采用沥青灌塞,纵缝为施工缝不灌沥青。路肩盲沟排水设置基本没有。经过多年的行车作用,路面板块间相互挤压,原路面横缝的填缝料失效,地表水通过裂缝渗入基层,而又无法从路肩排出,造成基层软化。在车辆载荷的重复作用下,产生唧泥现象将基层细料冲走,导致板边缘的基础部分失去支撑能力,端脱空、路面板块松动、错台、板角冒浆,最后开裂断板破碎。1.2路基不均匀沉降造成板断裂和破碎
这种病害大部分布在路基填挖交界段,高填方路段及路面与桥涵等构造物交接路段。因为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的沉陷,在车辆高速冲击作用下造成错台渗水、唧泥导致断裂和破碎板。
1.3路面基层和面层强度不足特别是强度不均匀也是造成破碎板的原因
作为混凝土路面基层,首先要求强度高,整体性和水稳性好。从现场观察到的二灰基层来看,其强度本身不是很好,加上基层施工拌和不均匀,压实不够等原因造成基层不板结,局部地方还有松散现象,基层强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板底的拉应力增大,甚至车辆超载超限,致使混凝土板可能产生过大的荷载应力而造成强度破坏。另外,由于原混凝土路面施工局部地段厚度及混凝土配合比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荷载强作用下,混凝土路面无法承受荷载带来的竖向剪切力,从而导致路面断板、破碎板。
1.4超重荷载的作用也是造成混凝土路面断板、碎板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加上绝大部分车辆进行改装,加高车厢,加厚大梁等,超载现象屡禁不止,造成混凝土板块疲劳,形成断裂和破碎。防治措施
2.1裂缝修补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型式多样,处治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缝宽不足0.5mm的非扩展性表面裂缝,采用压注灌浆法;局部性裂缝,且缝口较宽时,采取扩缝灌浆法;对贯穿全厚的裂缝,采用条带罩面法。对裂缝宽度大于3mm的裂缝,用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搅拌均匀后直接灌注。2.2接缝修补
接缝施工时,为保证清缝质量,对杂物充填较多的纵缝,必须用切缝机切割,其它缝也应用铁铲对杂物和老化的填料进行清理,然后用高压气体吹净。对加热型填缝材料,按规定进行熔化,使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加热温度不宜过高、过低,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材料老化或流动性较差。用黄油枪或扁嘴铁壶沿缝方向均匀浇灌加热后的填缝料至缝填满为止(不宜过高或过低),灌缝深度至少应大于1.5cm。灌缝应在路面干燥及路面板下没有积水时进行,保证填料与缝壁粘接牢固且不被高压水剥离、挤出。根据填缝料性质,做好施工交通控制工作,待填缝料冷却后开放交通(一般需30min),以免其被行车粘掉。坚持周期性养护,根据填料有效使用寿命,对全部构造缝进行全面清缝和普灌,其后每年入冬和雨季之前进行补灌,保证构造缝全部密封。2.3局部修补
对出现错台的板块,先采用压浆调整,恢复平顺,调整后仍有高差,且错台量小于10mm,可用建筑磨平机打磨掉高出的部分或人工凿除高出部分,凿除(打磨)宽度一般为10~30cm。错台量大于10mm的,在低的一侧用沥青砂或细粒式沥青碎石衬平,衬补长度按高差的1~2%,也可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薄层修补。修补前应用钢丝刷将原路面清理干净。大面积麻面、露骨、平整度差等结构性病害,常采用沥青混凝土罩面处理,处理厚度应大于2.5cm,罩面前要对破碎板及整个路面进行修补和压浆处理。一般的麻面可不作处理,只对露骨严重部分作整段处理,可用聚合物砂浆作薄层处理。2.4破碎板块修补
采取换板方式处理水泥混凝土路面严重破碎板,即挖除整块破碎板,然后浇筑水泥混凝土,板厚与原面板厚度一致,但一般不宜小于24cm,否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修复。板角断裂等破损采用局部修补方式,即对板角断裂的部分渐除成正方形或矩形,在原板壁上加装传力杆后,在凿除位置浇筑混凝土。其具体工艺流程为:板块破碎、凿除→基底清理→补设拉杆、传力杆→混凝土拌和及运输→钢筋网制作→混凝土浇筑→接缝设置→养生。2.5脱空板块处治技术
路面使用期间出现的裂缝、破碎板儿乎都与板底脱空有关。即使一些当时看来既没有破碎又没有裂缝的板块,其板底仍可能存在脱空,这种病害较隐蔽,但其危害性却非常之大。在路面修复中,若脱空板不处理,即使加铺层达到20cm以上,也无法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板底脱空可使用钻孔压浆法处理,此法是借鉴后张法预应力构件的孔道压浆原理,在混凝土面板底部有脱空处钻孔,通过孔洞利用高强压力将流质材料压入脱空空隙,流质材料凝固后产生一定的强度,对面板产生均匀承托的作用,进而达到稳固板块的目的。2.6加铺沥青层
加铺沥青层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有效的补强措施之一,不仅提高了路面的承载能力,消除了原有接缝处易产生卿泥、断裂、脱空等多种病害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提高了路面平整度和抗滑能力,改善了路面使用性能,提高了路面服务水平,目前在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工程中逐渐推广应用。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施工主要环节为:处理破碎板:将原路面严重破碎板、严重裂缝、板角断裂等破碎板块挖除,用早强混凝土或早强钢筋混凝土进行修补至与原路面齐平,原路涵洞盖板铺装层出现破碎的也应一并处理。稳定原路面板:对唧泥、脱空的混凝土面板及轻微、中等裂缝的面板进行板底压浆处理,使混凝土面板处于稳定状态。对使用时间较长,原路面基层为石灰土等水稳定性不良结构的路段,为保险起见,可对全部原有的混凝土面板进行压浆处理。提高原路面防水能力:对所有缩缝、纵缝、裂缝清缝后,用填缝料灌缝。然后在原混凝土路面上加铺土工布隔离层或加铺1.5~2.5cm沥青混和料隔离层,不做隔离层的应洒布粘层油,以减少路表水下渗并提高加铺层与原路面的结合能力。加铺沥青层:在隔离层(粘层)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一般应分为二层,下面层较厚(厚4~8cm),采用热稳定性较好的开级配粗粒式或中粒式沥青碎石或沥青混凝土,上面层较薄(厚2~4cm),采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密级配细粒式或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坡较小时,通过沥青面层调整路面横坡不小于1.5%。碾压时,选择压实机具吨位应考虑沥青层的厚度,防止过振引起沥青混合料二次细粒化。为防止沥青层渗水导致混凝土路面加铺后再次唧泥问题,可在旧板与沥青层间铺筑玻璃纤维布隔离层。
3结语
公路建设是一项基础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从近几年全国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来看,“质量”这个概念已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步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一条高质量、高标准公路的修建,不仅离不开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同样必须有一支高水平、责任心强的监理队伍和具有科学头脑的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肖柏轩,蒋立强.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防治与维护及养护[J].山西建筑,2007,(9).[2] 谢广生.水泥混凝土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3] 李华,金志强.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转 [4]张宁,重复荷载下传力杆接缝 运行特性,东南大学学报1998.2 [5]吕涛。现代土木工程的新发展{c}.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88-95 [6]赫大力等。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3
第四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论文题目: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未来发展新热点展望-副标题(自拟)
要求:
1500-2000字(A4纸1页,双面打印,宋体五号字加粗,2cm页边距,单倍行距)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2011年6月30日前由学委汇总后交任课教师(明A113)。
参考文献格式:作者,题目,刊物名称,年,期,页码。
可以引用网络资源,但一定要改写,而且注明引用网址,绝不可照搬原文,切记!
第五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一、开发注重学习效能的交替式专业培养方案
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在以能力养成为主线的“三段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必须以注重学生学习效能为出发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认知阶段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可采用现场参观、实地调研、课堂讲授、专题研讨和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学习地点以教室、报告厅、礼堂、企事业单位、市区等为主。在教学组织中结合学生数量、场地使用情况、访问地点的条件及学校的资源状况,可将学生分为A组、B组、C组……,分组交替学习不同的内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效果。专业模拟阶段应安排在第二学年内,主要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设置学习内容。可将教学项目分为若干个模块,其中每类项目都围绕特定的工作内容来进行设计,教学项目的内容应融为一体,要完整模拟企业财务的全部工作内容和流程,且业务和数据之间应保持严密的勾稽关系。该阶段的学习地点可在实训中心完成,有条件的院校也可全部安排在理实一体教室完成,教师可以按任务分组安排,各组之间也可采取穿插交替的办法来安排教学进程。企业实战阶段安排在最后一年为宜,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将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中,去应对无序、随机发生的经济活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适应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主动获取和积累信息,学会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高职院校应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网链式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成熟的实战训练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
二、体现够用为度的交融式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设计
对会计专业来说,按照体现够用为度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要进行大胆改革,将宝贵的在校时间运用到最佳效果。应对基础课进行彻底的改造,在必修课中只保留少量的经济数学、经济应用文、专业外语等课程即可,将其他基础课均列入选修课范围。不论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改造和整合,既要体现够用为度,还要体现充分的交融和模块化。选修课要建立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系的选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主修课可划分为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和综合能力训练三大体系,其中专业课程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课程应包括经济活动与企业管理、经济行为与会计活动、会计法规体系与会计法、经济法规及案例分析、会计基础及其应用、会计机构与岗位设置;中级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内部控制与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会计岗位与工作任务;高级课程应包括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制度设计与财务监管、项目管理与评估、会计监督与审计。教学项目可分为会计核算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内部控制模块和综合岗位模块四大模块。综合能力训练主要结合一般岗位基本工作能力的需要,安排一定量的计算机、外语、文字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主修课程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到三个阶段的培养内容当中,这些课程也可能是以单独理论课的形式讲授,也可能成为某一个教学项目的配套学习知识,也可能成为完全的实际训练内容等等,且每个阶段都可穿插安排相应的综合能力训练。
三、注重潜能开发的会计师资队伍培训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和基本保障。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能力开发可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职前引导培训
从入校开始,就要对新教师进行职前引导,即学习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专业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会计专业模式创新与办学特色、教学设计与学生个性等等,也可结合校情开展专题探讨,激发教师对会计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对学院发展的责任感。
(二)个人培训计划
教师每年必须参加学院规定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一方面要包括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随时了解会计法规政策的变化动向,另一方面结合各自专业能力成长的需要参加某一领域的财经类培训。
(三)国内外进修
可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公司)或研究单位等接受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高层企业论坛、财经领域的研讨会等,为培养教师的综合专业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企业实践活动
要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参与企业财务管理项目或方案的论证和研究、项目分析和经济咨询工作,以兼职顾问或咨询专家的身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也可允许兼任企业的管理职务。(五)参与教学项目设计所有会计专业教师都必须参加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或者对现有的教学项目进行修订,锻炼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升适应最新会计管理活动的能力。(六)教师轮岗要有计划地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财务、人事、后勤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阶段性的工作,也可到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专业系部担任辅助教师。在多次的轮岗中可提高教师的综合工作能力,也有利于寻找更适合教师发展的领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四、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质量监控系统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先进的培养方案、科学的课程开发、合理的教学设计和长效的师资规划,还依赖于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突出对培养过程的监控,建立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质量监控系统,为确保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一)确定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质量保证策略
质量保证依附于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为实现特定的办学策略而服务。会计专业的质量保证策略,要结合会计专业发展策略,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要素,在广泛的校企合作中形成有机的供需网链,并建立广泛的专业市场需求跟踪机制。在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的配合下,对市场经济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及时更新培养方案和教学系统的内容,持续培养业务能力过硬的会计教师团队,并形成长效的反馈循环机制,保证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和方案始终处于良性的、动态化的自我更新状态。
(二)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
高职院校必须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针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应明确以学院教学管理委员会为领导决策组织机构,并在会计专业咨询委员的技术支撑下开展工作;在管理执行系统方面,要在配套的质量保障框架下,建立会计专业的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与诊断系统要依赖于学院的网络监控与诊断系统,建立会计专业教学管理绩效评价规则;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上,要完善学院层面的信息平台搭建,各个专业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平台实现其对专业质量水平的监控。
(三)建立以ISO质量标准体系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意义深远,是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ISO9000族标准适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2000年版以后的ISO9000族标准适应面更宽,尤其适用于高职教育。它可以强化按规则办事的意识,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能够实现全过程的控制,使高职院校全面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实施第三方认证,可提高知名度,尤其是取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教育行政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好职业教育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有力的支持。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服务质量目标,高职院校就要积极推行这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
(四)完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质量保障应当以获得就业单位认可为目的,因而质量监督的主体不应仅局限为学校一方,从质量监控、评价、监督体系的设计、完善到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社会单位的参与。会计专业也同样需要拓宽监控渠道,一方面依靠由政府、主管部门、财政、税务等行业及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组织咨询系统,另一方面依靠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信息反馈,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学生、用人单位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网络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机制。总之,会计专业以其稳定而又广泛的社会需求,成为各类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专业设置门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基层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其中也不乏走上高层管理行列的优秀会计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作为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必须着力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