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_论文_我国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000字

时间:2019-05-14 14:1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学概论_论文_我国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学概论_论文_我国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000字》。

第一篇:农学概论_论文_我国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000字

我国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摘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而且在水资源利用上面存在很大误区。本文先分析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状况与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其次简单对我国的水资源供求做了一个分析,重点强调供求态势;再者,为我国的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策略;最后,提出了21世纪节水农业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水资源不均衡 水资源的利用 节水农业 可持续发展

前言: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我国水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尤为严重,同时在我国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大水漫灌的传统浇灌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对土壤质地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就显的刻不容缓。

第一章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现状

1、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1/6

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数0.5左右。从表1-2-1可以看出,全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是:渠系综合水利用系数为0.40-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3-0.5。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较高的地区,其各灌区利用系数存在较大差异。衡量水资源高效利用指标,不能仅仅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我国地表水灌区每公顷次灌水量1200-1500 m3,最高达2258,地下水灌区达900-1050 m3,高出适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区每年灌水定额可达16537 m3/hm2,是全国的1.4倍。

另外,我国农业水资源污染也非常严重。椐统计,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这些污水排放污染了水质。椐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2)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尽管农业水资源“农转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节水农业投资如何合理分配等。

第二章 农业水资源供求预测

西北地区目前耕地灌溉率为39.1%,从土地资源看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比较大,但该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而且水土资源部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如果解决水资源问题,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尚可扩大部分灌溉面积。华北地区耕灌溉率较高,1997年全区平均为44.6%,通过节水及调水,具有进一步发的耕地条件。在2/6 我国现有灌溉耕地中,水田占31.7%。水田灌溉用水量较大,但亩产量较高,且我国粮食需求中稻米需求较大,因此水田需水较多,但其种植面积应保持一定比例。

1、农业需水预测

水资源需求受人口增长有与经济发展驱动,同时还受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市场、水工程条件和水管理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市场条件下需水增长将受到水价的抑制。

1.1、农业水资源的历史变动趋势

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总量趋稳。农业用水比重,1949年为97.1%,1980年为88.2%,19993年为78.0%,到1997年下降到75.3%。农业用水增长地区差异大。北方农业用水的增幅大于南方。

1980年北方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51.3%,1997年上升到52.5%,这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及灌溉面积扩展规模大于南方有关。

2、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和其它竞争性用途(如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增长状况。

3、农业节水潜力

它主要包括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制度与管理制度、节水高产品种、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化控技术等。

第三章 农业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

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世界性课题,无论是富水国家还是缺水国家,都十分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下面从开源、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方面综合介绍国际经验,以利于我们借鉴,提国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3/6

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管道输水,大大地减少了水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并有效地避免水质恶化。

1.农艺节水

利用田内集水,即通过收集周围平地或集水区的水分来稳定作物产量。

2.化学节水

制订合理的节水农业发展政策,是节水的关键。

3.节水农业投资政策

3.1 节水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对农业水利投资非常重视。3年来,全国共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其中,利用节水灌溉的贴息贷款53亿元,各级财政投入73亿元,群众自筹124亿元,大大地促进了节水农业推广,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450万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1533万公顷,其中喷灌、滴灌和微喷灌面积146.7万公顷,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20万公顷,渠道防渗面积866.7万公顷,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和坐水种等非工程节水面积1333万公顷。

问题:忽视节水农业效益的外部性。

4、节水科技政策

4.1 节水农业技术系统

节水农业技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四个子系统组成。

1)工程节水子系统。包括:(1)输水工程--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2)集水工程--梯田、水窖、坑塘、水库等;(3)灌水工程--常规节灌(如小畦灌、细流沟灌、隔沟灌、膜上灌、间隙灌、浅湿晒等)和现代喷微灌等措施。

4/6

2)生物节水子系统。理论上讲,生物节水技术的“水分转化效率”功能具有无限性,对节水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2 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低层次水平

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节水技术选择缺乏科学性

节水技术与增效相脱离

用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偏重于单位水资源所获得的效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导致宝贵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第四章 21世纪节水农业管理战略

1、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 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

流域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包括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和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具体而言,流域水管理机构给各地区和各部门分配地表水,要以这些地区和部门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为前提。地区和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利用当地地表径流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各种措施。

2、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6

3、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小结: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我国的农作物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有许多土地不得不因为缺水而放弃生产,典型的是在新疆的棉花主产区,那里的棉花经常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威胁,可以这么说只要哪里有水就可以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从而增加棉花的产量,因此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综合全文可以看出,在中国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更能够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庞鸿宾.1994.节水农业工程技术.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裴国霞 吕志远等.2001.节水农业灌溉技术.3.汪志农.2000.灌溉排水工程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4.杨文钰.2008.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6

第二篇: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企业影响论文大纲

1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1.1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环境逐步完善

1.1.1网络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1.1.2 网络支付和物流配送基础条件逐步改善

1.1.3 电子商务标准建设得到重视

1.1.4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

1.2 政府发挥职能做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1.3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知电子商务,并开始起步,部分企业应用较好2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竞争优势

2.1有利于企业增强成本竞争优势

2.2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更多商业机会。

2.3 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2.4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企业形象。

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信息化问题

3.2 市场成熟问题

3.3 金融服务质量问题

3.4信息网络的环境和条件问题

3.5 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问题

3.6 人员素质和技能问题

4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对策

4.1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要本着“统筹规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4.2中小企业要成分提高电子商务利用效率,建立长期电子商务规划。

4.3中小企业应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实现电子商务和企业的同步发展。

4.4中小企业要积极打造电子商务环境,着力塑造网络品牌

4.5中小企业应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及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三篇:国际形势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论文

1.我国法制建设现状

我国法制建设从1978年开始,走过了31年的艰辛历程。从开始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逐渐完善,这样的成果毫无疑问是相当成功的。但在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法律制度发展到现在,其总体特征是好的坏的都有。虽然我国法律法规的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完善,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权与私权的冲突、善恶法的共存、立法与执法的区别等。中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需要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应结合国情妥善进行。中国的人口众多,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所有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始终是有好有坏,正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大力普及我国的法制理念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就可以推动我国法制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日渐完善。当然,法制建设不仅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也要多借鉴国外那些成功的法制体系建设。

2.当今国际形势发展

当今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国际形势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调整和变化。其可以概括为总体上是和平局面,局部暗流涌动。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也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方向是和平、发展,合作。国际上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其中一些事件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而中国的体制也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改进。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使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国连在一起,并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的新型国际关系,而在当今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压力增大,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导致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中国身在其中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国内发展受滞,以前体制内存在的一些问题爆发出来,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国家就无法健康有活力的发展下去。所以,我们要改革我们当前体制内出现的问题,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将体制内过时的、对国家发展不利的问题及时修改,以维护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国际形势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3.1 将我国法制体系建设成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法制体系

法制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大致可分为法律文献和法律制度,法律文献包括各种各样的现行法和未成文法,制度是指根据现行的法律和国家的需求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制度。通常上所讲的法律体系由三方面组成,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具有综合性,它总结了当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法律也具有普遍性,它对所有对象都具有效力,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这就是法制体系。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此的理解是由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此带动社会其它方面的进步。现代化也是一种目标,即低级向高级的转变,我们要联系古今,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发现它与传统不一样的特征。同时,现代化也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基于现状,超越现状,从而使国家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从法律制度的构成来看,无论法律现象多么复杂,但法律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法律的形式,二是法律的价值。也就是现代化法制是法制由过去的传统型转变为当代的现代型,现代化的法律制度也包括法律制度和价值转化形式法律制度的转型,是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和现代化的现代法律价值。法制现代化的价值是对实现法制现代化形式概念的支持,规定了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发展方向,大力推动法律制度的转型;法制现代化的形式也反映了当代价值需求。法制现代化的意义,是基于现代化的大背景,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最终實现现代化法制体系,从而提供改革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3.2 将我国法制体系建设成为全球性的法制体系

法制全球化的概念是不同的国家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反复的交流,相互交织,当发展到某种程度,各个不同的国家就会趋于一致的现象。虽然法制体系的建设由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背景和文明而表现出差异性,但当代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具有相似之处,再加上各国交流频繁,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使得各国法律发展趋于相同。法制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法学研究,法制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法律体系拥有相似之处,我们在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体系时,不仅要基于本国实际情况,也要了解国外法律体系,并且大胆借鉴吸收国外法律体系中优秀的部分,这样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今法制建设进程中,我们不能在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法律制度。为了适应国际社会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要在法律的内容和意义上要世界先进法律体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并且也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监管模式体系,随着法制形式内容的现代化,中国要紧跟世界潮流,实现统一的价值。因此,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已经对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当中,虽然不借鉴别国法律体系也可以建立好自己国家的法律体系,但如果积极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优秀的地方,那样就会加速本国法制体系的建设,所以说,法制全球化对中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法制全球化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时代性。

4.结语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刻变革使原有的制度体系被打破,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健全,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中国的法制建设将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大背景,积极建立健全我国的司法机制,把国内的发展形势和国际化发展形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大体走向。优化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制度,面向社会、公民的法制建设,以案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公民法制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护航。

参考文献:

[1]邓琼.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制现代化与法律传统的关系[J].宁夏社会科学,2016(02):49-54.[2]季金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趋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3):112-117.[3]刘美武.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3.

第四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本文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作者还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正文)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绿色贸易壁垒开始流行。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其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依赖其技术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环境标准,以行其贸易保护之实,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拒之门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制度安排

在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运动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

1.环境附加税和市场准入制度。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的手段是采用环境附加税,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2.产品加工标准制度。产品的标准、法规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作出的强制性规范,政府、各标准组织、行会及其他机构都可以制定。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各国在对产品规范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仍会自觉不自觉地阻碍贸易的发展。

3.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环境标志目前正朝着世界各国相互承认、彼此协调的方向发展。

进口产品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国市场及环境。但由于环境标志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来自:

4.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这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简化包装、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料包装已悄然兴起。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

现有规范对商品标签也有细致的规定。例如,美国1993年修订的新《标签法》规定食品包装必须标注所含成分及其对照标准的百分含量,美国食品计划药品管理局(FDI)则要求大部分食品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这些规定对于在此领域领先的美国制造商每年要多支出10.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负担就更为严重,对缺乏检验设备的国家而言,这些规范无疑就成为禁止进口的壁垒。

5.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这一政策又被发达国家认为有违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限制其产品的进口。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关贸总协定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各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使人、畜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的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大多数发达国家对食品、药品的进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许多产品达不到标准,则其出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食品、药品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此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我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演、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来自:

3.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4.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大量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但是,在外商投资建设项目中,我国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1.积极应对,破除壁垒。

(1)依据原则,积极抗辩。国内立法的单边措施能否用于限制国际贸易,依据多边环境条约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是否与WTO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都是尚存争议的问题。一些国家运用WTO争端解决程序,积极斗争反抗绿色壁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的高于其本国产品的环境标准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采取双边磋商、谈判解决。

(2)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环境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和日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品将是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在贸易领域,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来自:

3.大力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门机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起草制定。截至2000年3月,正式颁布的标准有15个,内容包括环境方针、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废物排放等全过程都提出了指导性的环保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等组织在生产、服务和活动过程中的环保行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效力十分广泛。因此,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国1996年开始推行ISO14000体系认证的试点工作,1997年5月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负责统一指导我国企业的认证工作。截至20O0年10月23日,我国已有410家企业通过了认证,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

4.调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绿色贸易制度安排下,随着环境或绿色产品的损益外部性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环保技术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昂的产业,如小五金、小化工等,其比较成本优势将弱化以至消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至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因此,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1992年,全球环保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1994年为408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6000亿美元。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作为经济与贸易大国,必须抓住绿色环保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适时调整我国贸易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5.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具体措施有:(1)采取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部化。(2)大力推行环境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补偿的税收政策,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采取收取资源税的税收措施;对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企业,可适当减免资源税。(3)对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和少污染、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采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的产品。(4)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5)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6.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应提高警惕,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审查、检测和管理,坚决杜绝受污染商品和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的进口,以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同时,要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否则令其关闭处理。

第五篇:社会文化取向对我国创新的影响(论文)

社会文化取向对我国创新的影响

李金瑞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社会文化取向会对其文化下个体的创新性性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首先分别论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定义、态度、影响和表现,然后解释了创新的定义和及其相关内涵,其次总结出个人主义在创新方面有优势,而我国倾向于集体主义,最后总结出我国集体主义倾向对创新有消极影响。

关键词:社会文化取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创新

不同的社会文化取向会对处于不同社会取向文化的创新性造成不同的影响,即集体主义文化下和个人主义文化下对创新的影响。

一 社会文化取向个人主义1

(1)如果要了解个人主义就首先要从个人主义的解释入手①个人主义体现着向外探索的精神,向社会索取个人应得到的权利、尊严。西方个人主义核心就是一切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 强调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一切以个人价值取向为坐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爱默生等美国人赋予“个人主义”以积极含义——即个人至上的乐观信念。②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在《现代价值观念的追求》一书中,把西方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概说为六点:第一,个体自主性。主张个人具有足以成就事业的理性能力。第二,个人是最高的目的和价值。个人主义明显强调个人在目的上的优先性和根本性,认为社会组织、制度只是实现1个人主义经常被人与利己主义相混淆,但事实上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是不相同的,利己主义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

个人愿望、帮助个人走上幸福之路的手段性发明,并没有目的意义。第三,强调每个人都有合法的自由空间。在这个受法律保护的自由空间内,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不管他在情感上与“我”多么亲近,都没有权力进行干涉。第四,责任意识。自由与责任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了自由行动的权力,也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相应的责任。随便把自己的不利处境或失败归咎于某某客观条件、动不动就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来为自己引起或参与其中共同引起的结果开脱责任的思维定势,个人主义是明显反对的。第五,宽容精神。个人主义呼吁一种能够与持有不同道德价值的人进行合作以建立一种双方都能遵循各自信念的政治秩序的原则。第六,相应的社会观。个人主义并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伦理学说,它是一种具有广阔视野的社会哲学理论。它具有自己系统的社会观。个人主义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而是主张“有限的政府主义”,即以严格的宪法限制政府权限,由分权原则对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规范的原则。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

2集体主义

(1)对集体主义的理解: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在这一模式中, 个人优先考虑的是社会结构、人际结构如家庭、工作群体、社会角色、地位或关系。社会背景决定了个人行为的意义, 并规定了行为的特殊形式。这一模式淡化人的与众不同, 即人的独特性, 而强调个人与他人的适应性及自己的责任, 使其成为各种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人只有在他所属的人际关系中才获得 意义。在这个模式中, 与其他人分离是不重要的, 去适合他人、履行和承担义务、融入各种人际关系才是重要的。从中国历史发展来说,起初氏族社会就是以血缘关系维系在一起的,它建立起了一系列注重长幼尊卑的社会体系, 并且这种体系一直延续到奴隶社会以至封建社会。这种体系的核心就是:年少者要以年长者为先;个人要以家庭为主;家庭要以氏族为重;而氏族又要以社会和整个国家为中心,并且在东南亚盛行泉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集体主义强调群体与个体是不可分离的, 个体必须与其他的人相互联系, 这是人的本性。为了表现自己, 他们必须是群体中的一部分, 如家庭、社区和民族的一分子等。总而言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

二 不同社会文化取向的表现和态度

1个人主义

(1)表现①个体主义社会中, 更多的人渴望有多个选择, 自己可以是独一无二的。把人看作是自主的、独立的、自由的实体。在这个模式中优先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并认为人在本质上是非社会的。自己与他人及环境相区别的, 个人的选择是不受社会影响的, 自我的构成成分是人自己的愿望、兴趣、能力。为了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个体必需表达和发展自己的要求、愿望、能力和兴趣, 个体必需在每件事上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如果受到约束, 就被认为是阻碍了自我实现。②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为自尊、乐观, 这些都与主观幸福感紧密联系,而且会有更多积极的个人情感,如优越、骄傲和世界的主宰。③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的表现他们更可能倾向于寻求真实、真诚,而集体主义文化中存在更多的欺骗。

(2)态度:马克思对个人主义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个人利益。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也说过“: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他们还说过“: 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达到自主活动,而且一般说来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事实上,在任何社会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不可否认和忽视的一种客观存在, 正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成为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2集体主义

(1)表现①集体主义的个体较多地依赖于他所在的群体, 如家庭、家族、国家, 群体目标是第一位的, 人们按照群体规则、共同的方式行动, 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群体或社会水平上, 强调和睦的关系, 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 个人为集体利益所作的奉献, 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职责等。集体主义社会里, 人们希望与其他人一样。②集体主义的个体报告会有比个人主义的个体有更多消极的情绪产生。集体中心倾向的人自尊水平低, 容易陷入窘迫, 从属他人, 对反对意见敏感, 较少要求独立性, 会考虑他人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需要、期望。③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多采用间接的、不见面的交流方式。模棱两可的交流方式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很有利, 因为清晰可能导致约束,在一些情况下,个人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做出符合社会取

向的表现,甚至,个人会出现更多欺骗的行为。

(2)态度:作为个人主义对立面的集体主义,正是马克思所反对的“冒充的或虚构的集体”在《费尔巴哈》一文中他们指出“, 以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 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作为马克思的一种社会期望,真正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吸收个人主义之优点、并克服个人主义之缺点的集体主义。“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非常注重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 反对不讲个人利益的虚构的集体。

三 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他要求人具备丰富的想象、灵活的灵感、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求异本领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事,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创新本身具有其个体性,它是个人所持有的思维、行为方式。及时在创造群体活动中,创新新也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正因为它属于个人行为,所以它不能离开人这一个体,并受人的制约。

创新需要两大主要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智力因素,第二个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主要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勇敢的怀疑精神、浓厚的探究兴趣,充分的自信和顽强的毅力对创新的影响。

四 结论

①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比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依赖自己所在的群体,注意的焦点放在群体水平上, 强调和睦的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 人们希望与其他人一样,忽视了人是自主的、独立的、自由的实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他人及环境相区别的,并且忽视了个人的选择是受自己个人的的愿望、兴趣、能力等影响,是不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人主义可以有更强烈的创新动机,更加浓厚的探究兴趣。②集体文化下的个体比个人主义的个体有更多消极的情绪产生,自尊水平低, 容易陷入窘迫, 从属他人,很难提出自己对问题独到的见解,对自己不自信,很难产生充分的自信和顽强的毅力。③集体主义中心倾向的人自尊水平低, 容易陷入窘迫, 从属他人, 对反对意见敏感, 较少要求独立性, 会考虑他人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需要、期望。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多采用间接的、不见面的交流方式,这样的行为模式也会提高怀疑精神的缺失可能性。④从西方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人主义是发展的一种文化动力,它极大地推动制度与技术的创新。

综上所述个人主义在创新方面较有优势,有更强的动力,对创新有较大的生命力。而我国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所以我国从社会主义取向方面对创新有一定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宋怡.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4(27).[2] 李雪.集体与个体主义文化中人格的发展.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 李美林 赵瑞芳.关于个人主义的若干思考.甘肃农业2005(5).[4]李媛 谈加林.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研究新进展.湖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学报.2003(4).[5]王晓红.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个性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3).[6]梁涛.社会发展是否应提倡个人主义.学理论。

[7]个人主义.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个人主义

[8]集体主义.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685.htm?fr=aladdin

下载农学概论_论文_我国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学概论_论文_我国水资源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