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阳极电抗器发热故障及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跨区电网中有大量应用,换流阀是直流输电技术中的核心设备。换流阀无法正常工作时,直流输电系统将无法完成整流和逆变。阳极电抗器是换流阀中重要的组件,如果故障,换流阀将无法工作。本文介绍了一起换流阀阳极电抗器发热故障,通过温升试验、解剖分析等方法对阳极电抗器的发热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来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换流阀;阳极电抗器;发热
1故障情况
2011年7月18日13时,江陵站在红外测温中发现极IY/YC相阀塔从下至上第5层阳极电抗器红外测温达72℃,其余阳极电抗器为52℃,阀厅温度为37℃。阳极电抗器温度超过了设计上限,阳极电抗器有老化和损耗增大的风险,持续运行会导致该发热元件彻底损坏。
2阳极电抗器功能
图1是阳极电抗器结构简图,阳极电抗器内部为铁芯上缠绕有线圈,整体再通过环氧树脂浸泡进行固化。阳极电抗器内部装配有水管,通过流入冷却水进行降温。阳极电抗器在小电流下有很大的非饱和电感值,能限制晶闸管电流的上升率。在晶闸管完全导通后,阳极电抗器进入饱和状态,电感值很小。能够耐受冲击电压、电流,保护晶闸管在工况突变时不被击穿。
3温升试验
为了查找阳极电抗器故障原因,对此阳极电抗器进行温升试验。试验条件:水温46~51℃,水流量9L/min,热功率=500W@20KHz,在试验中由内圈到外圈设置9个温度测试点。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被试品的局部发热严重,外表面温度分布极不均匀,最大相差51℃。测试点1和3处的外表面温度明显偏高。导致1处温度明显偏高的原因可能是:(1)位置1处的弹性体厚度较小;(2)测试点1处的铁芯损耗异常。
4原因分析
对阳极电抗器进行解体,发现铁芯的拉带绷断,断口平整,且有明显的烧焦痕迹。阳极电抗器出现过热的原因是:长期运行过程中,线圈频繁振动(尤其是进出线位置),导致铁芯压紧钢带疲劳损坏,最终引起损耗异常,带来热量分布不均匀现象。
5总结
目前,阳极电抗器在国内直流工程中有着大量应用。从这起发热故障中可以看出,阳极电抗器结构简单,内部元器件少,内部出现故障的几率比较小,但如果选材不当、制作过程中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其内部存在隐患,在高电压、大电流工况下,会出现发热故障,直接影响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提高阳极电抗器的安全稳定运行,避免出现过热甚至引发火灾等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设备运行过程中应加强红外测温监测,及时发现过热的阳极电抗器,避免发热故障发展成火灾。(2)阳极电抗器在制造过程中应加强钢带的退火处理的控制,挑选强度更高的钢带,保证其使用寿命。在工程前期就将隐患消除。
第二篇:塔吊故障原因分析
塔吊故障原因分析
塔吊从组装以来,大小故障一直不断,从而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使工程无法正常运转,工期一再顺延,造成甲方对项目部有一种负面影响。
1、塔吊从4月7号开始组装,8号顶升,液压装置损坏,维修了两天,到9号下午16.20才结束。
2、旋转、小车接触器先后烧坏三只。
3、塔吊标准节有与标准节之间有误差,不配套有异常响声。
4、4月22号夜里小车钢丝绳滑槽,第二天停了2个多小时。5、4月24号上午小车钢丝绳再次滑槽,上午又停了2个多小时。
6、4月24号夜里2.00左右,吊截桩垃圾时,小车钢丝绳突然断裂,塔吊今天停止作业维修,工地处于停工状态。
该塔吊到目前为止,没有生产厂家的各项检测报告和后配加强节报告。针对这次小车钢丝绳断裂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4月22号夜里小车钢丝绳滑槽,是主要原因,因为这次滑槽,维修时,操作人员先把小车开到前面去,把前面的夹具松开,把钢丝绳子放入滑轮中,然后把小车开到后面来紧小车钢丝绳,这样钢丝绳就不在滚筒中间了。2、4月24号上午小车钢丝绳再次滑槽时,维修时,操作人员用同样的操作方法把钢丝绳放入槽中,这样小车钢丝绳就再一次地跑到一边来了,操作时,小车向前去的时候,滚筒上的钢丝绳就到一边了,因为滚筒上的钢丝绳进出是同步进行的,前面出、后面进,当钢丝绳紧到一边时,前面面没有位子,后面的还继续向上绕,这样钢丝绳就乱了,再加上小车来回行走,随着时间和操作次数的增加,就造成了钢丝绳的断裂。听指挥人员与操作人员说小车卡住了,前面有3米远就跑不去了,这就证明分析是对的。
第三篇:配电线路故障类型及原因分析
配电线路故障类型及原因分析
北京丹华昊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配电线路是电力输送的终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线路点多线长面广,走径复杂,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运行环境较为复杂,受气候或地理的环境影响较 大,并且直接面对用户端,供用电情况复杂,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配电线路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故障原因远比输电线路复杂。
一、常见故障类型。a、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障。
1、驾驶员违章驾驶引起的车辆撞到电杆,造成倒杆、断杆等事故发生;
2、基建或市政施工对配网造成破坏:一是基面开挖伤及地下敷设电缆;二是施工机械、物料超高超长碰触带电部位或破坏杆塔;
3、部分违章建筑物直接威胁线路的安全运行;
4、导线悬挂异物类:“庆典礼炮”和彩带、风筝、漂浮塑料;
5、动物危害:鼠、猫、蛇等动物爬到配电变压器上造成相间短路;
6、盗窃引发的倒杆、倒塔等重大恶性事故。
b、自然灾害造成的故障。通常是指雷击事故。因为架空10kV线路的路径较长,沿涂地形较空旷,附近少有高大建筑物,所以在每年的雷季中常遭雷击,由此产生的事故是10kV架空线路最常见的。其现象有绝缘子击穿或爆裂、断线、避雷器爆裂、配变烧毁等。
c、树木造成的故障。刮风下雨,极易造成导线对树木放电或树枝断落后搭在线上,风雨较大时,甚至会发生整棵树倒在线路上,压迫或压断导线,引发线路事
故。
d、配电设备方面的因素。
1、配电变压器故障。由于配电变压器本身故障或操作不当引起弧光短路;
2、绝缘子破裂,导致接地或绝缘子脏污导致闪络、放电、绝缘电阻降低,跳线烧断搭到铁担上;
3、避雷器、跌落保险、柱上开关质量较低或运行时间较长未能定期进行校验或更换,击穿后形成线路停电事故;
4、原有的户外柱上油开关是落后的旧设备,易出故障。
5、管理方面的因素。
二、故障原因分析。
a、线路设备老化严重,因种种原因发生故障的,气候突变时尤为严重。配电线路的一般情况是线径长,分支多,线路未改造,设备老化严重,因线路走廊的清障工 作未作彻底,违章建筑,树害,山田建设造成导线对地距离不够,低值、零值绝缘子较多,避雷器坏的也较多,导线松弛,弧垂过大,导线混线等原因,都有可能引 起线路故障,因此故障率居高不下。
1、导线断线故障:易断铝绞线;导线与绝缘子的绑扎处、引流绑扎处扎线脱落;交跨距离不够;
2、配电变台故障:跌落烧毁、配变烧毁、引流断等;
3、变压器避雷器损坏;
4、相间短路故障:线路档距过大,导线弧垂过大,大风时易混线,造成相间短路故障
5、低值、零值绝缘子造成故障;
6、保护定值不准;
7、电缆头爆炸引起故障;
8、私自操作设备引发故障:村民私自操作台变跌落熔丝具;或在跌落熔丝具触头上私自缠绕铁丝代替熔丝;
9、各类交跨距离不够引起线路故障:因l0kV线路面向用户端,线路通道远比输电网复杂,交跨各类高压线路、弱电线路、道路、建筑物、构筑物、堆积物等较多,极易引发线路故障的;
10、偷盗线路设备,盗割导线等造成线路停运;
11、车辆撞断电杆引起线路停运;
12、树障:树障是引起线路跳闸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大风大雨天;
13、窃电造成短路跳闸:有的线路用户窃电较严重,而用户窃电一般是用裸金属线直接搭接在运行的裸导线上,有可能造成相间短路故障跳闸;
14、其它原因不明的故障。文章来源:故障定位
第四篇:车组转向架故障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
摘要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永恒主题,客车安全又是铁路安全的重中之重。旅客列车作为复杂系统集成,任何细小的故障隐患,都将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客车安全工作就是运用科学的维修策略,做到超前处置,预警预控,提前将各种故障源排查出,将风险点消除掉,加强安全控制力,降低事故损失,确保旅客列车安全秩序平稳。本论文以 25K 型客车 CW-2 型转向架的故障统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统计梳理了客车走行部的多种故障模式,综合乌鲁木齐车辆段的运营线路、季节气候、运行里程以及维修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运用数据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确定出影响客车走行部故障主要的相关因素以及故障模式。针对影响客车走行部的主要故障模式,运用故障树的模型分析,查找出影响故障模式中基本事件,以风险管理的理念,对故障模式中的基本事件进行风险要素分析评估,确定影响岗位质量安全的风险点,通过风险对策措施表,对影响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以及卡控流程进行完善,做到隐性故障的提前消除,预防客车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现场作业实际,本论文选取了客车走行部维修班组作为基于风管理维修策略的实施对象。根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融合岗位安全职责、基本作业过程、规章管理制度以及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修订出符合现场风险管理实际的《检车员岗位风险控制说明书》;根据“作业标准化”的要求,客车走行部故障模式、事故基本事件、安全风险点、基本作业过程以及质量标准,修订完善出具有操作性的《25K 型客车转向架流程风险辨析指导书》。通过对基于 25K 型客车 CW-2 型转向架故障统计以及因素相关性分析,运用故障模式故障树分析,基本事件的风险辨析、评估和层级防控,完善了分级管理、预警预控的客车维修策略,确保了现场安全作业管理的全面、准确、有效,进一步提高了客车维修水平。关键词:故障模式;相关性;维修策略 1
目 录
摘 要...............................................................1 第1章 绪论..........................................................4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4 1.1.1我国机车车辆维修现状与发展.......................................4 1.1.2课题选择及意义...................................................5 1.2 文献综述..........................................................6 1.2.1国内外检修策略的发展.............................................6 1.2.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概述..................................7 1.3 文献分析及总结....................................................8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8 第2章..............................................................10 2.1动车转向架故障类型统计............................................10 2.2动车组转向架故障原因分析..........................................12 2.2.1部件设备漏油分析................................................13 2.3制动装置故障分析..................................................13 2.4其他零部件的故障分析..............................................13 第3章..............................................................14 3.1动车组转向架的故障模式、致命性分析(FMECA)..................14 第4章..............................................................17
4、结束语.............................................................17 参 考 文 献...........................................................18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机车车辆维修现状与进展
(1)我国机车车辆修制状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以及动车组的广泛开行,我国在机车车辆的维修模式上也逐渐发生着显著地变化[1]。一方面以高速动车组的维修模式已经脱离了原有的传统检修模式,运用先进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维修理念,以走行公里合理安排一、二、三、四、五级修程,实行白天运行,夜间停留检修的修制,充分利用库停时间,按不同修程完成各检修单元,体现灵活多样的维修特点。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普速铁路,依然沿用比较成熟的计划性预防维修体制,并增加了关键零部件的寿命管理,虽然提高了计划标准化维修的高安全性,在统一的计划修体制下,维修的灵活性不足,直接造成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2)我国机车车辆维修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机车车辆维修制度不均衡。随着近几年我国高速列车的投入使用,机车车辆维修工作将呈现以向“以可靠性为中心(RCM)”的维修制度发展的动车组检修制度
[1],和以计划预防修为主的普速列车检修制度这两种维修模式共存的局面。一是在部分检修段两种维修制度同时存在必然会增加维修组织的难度。二是检修周期短、维修成本高、停车时间长的计划预防维修制度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大密度、高频次、高安全”的列车组织模式。
2、我国维修理论基础薄弱。多年来,我国客车车辆维修重视实践,轻理论现象比较突出,致使实践中经常出现基本概念混乱,导致“维修不足”和“过度维修”维修的现象。随着铁路运营体制的深入改革,客车维修部应进一步对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用性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对设备设施的风险研判,建立适应自身环境特色的维修理论体系。
3、客车车辆采购、设计中缺乏可靠性、维修性工程的应用。这种现象尤其凸显在普速列车的维修中,在我国铁路客车车辆在出厂设计方面只对客车车辆性能和结构进行设计,没有对可靠性、维修性指标提出要求,也没有对客车车辆交货后进行可维护性检验验证,这就造成客车车辆可靠性和维修性方面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给运营维修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1.1.2 课题选择及意义
位于祖国大西北的某车辆检修段承担着日均检修到发列车18列300余辆,确保着日均发送20000余名旅客出行安全,并担负着2100余辆运用客车的维修、保养安全管理任务。主型车为构造时速140公里、转向架为CW-2型准高速25K型车底,主要担负乌鲁木齐至北京(T69/70)、上海(T53/54)、汉口(T193/194)的旅客运输,一次往返需连续运行4-5天,走行里程达8000公里以上。转向架是铁路客车运用安全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直接承载车体和旅客重量,保证车辆顺利通过曲线,它的各种参数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其运用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是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中的关键。该客车车辆段主型客车是长春客车厂2000年制造的以CW-2型转向架为走行部的25K型客车,保有量为467辆,约占保有客车总数的40%。长春客车厂生产制造的准高速客车CW—2型客车转向架,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新设计的转向架,在通过安全性、平稳性实验后,已于1995年春投入运行。该段自2001年8月正式投入CW-2型转向架运用以来,在检修理念、维修体系、作业方式等方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为运用维护好该型客车,结合人员结构、配件供给模式、以及相关的工装设备改进等方面,在确保25K型客车安全、可靠方面历经9年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并积累了内容丰富的故障和维修数据资料。论文选题将从主型25K型车的CW-2转向架结构、检修人员的素质、检修设备、检修标准和制度等方面来思考25型客车走行部安全性、可靠性的维修模式。同时根据西北地区客车运行的线路环境和检修情况,结合事故致因模型化进一步分析导致转向架事故的原理和机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转向架系统故障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获得转向架系统故障模式生成规律,进一步运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改进完善客车转向架运用维修策略,降低维修费用,确保25型客车持续、安全平稳、可靠运行。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检修策略的发展
工业化从手工作坊对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各个时期的设备管理与检 4 修方式有很大的变化[2],一般来说可分为故障检修阶段、计划检修阶段和状态检修阶段。
(1)故障检修阶段
故障检修阶段也称为事后检修阶段[2],是设备检修最早出现的方式。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维修方式,即设备设施出现故障不能确保安全有效运行的时候,对设备设施采取故障消除性维修,也属于一种应急性维修,由于对检修条件的安全性考虑的不是很充分,在维修过程中往往付出较高的维修成本。
(2)计划检修阶段
针对故障维修存在准备工作不足的弊端,计划性检维修根据设备故障功能失效与运行时间之间的关系,确定检修内容和检修周期,维修人员根据所确定的维修内容准备相应的维修配件、工装和场地,并在周期临界点实施维修,提前将故障预防在事故发生之前,确保了设备设施在运转中期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种 维修模式对与时间有关的损耗性部件有较好的效果,但对非损耗性部件就难以确定出其周期性,为了确保安全,往往采取提前更换的方式,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过度维修”现象的出现。
(3)状态检修阶段
随着故障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故障诊断设备的广泛运用,设备的在线监测成为确保安全必不可少的辅助方式,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也为设备功能性的失效状态提供了比较直观发现手段,维修人员可根据监测结果在设备部件临近,失效的时候,进行实时维修,达到了设备按需维修的目的。但对于设备系统 性强、构造复杂的设备,由于监测点繁多,增加了检测的难度和维修计划的复杂程度,不利于维修效率的提高。
(4)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在1960年代,美国联邦航空局对当时最先进的波音747飞机有着严格的维修要求[2],导致产生非常繁重的维修任务计划,使这种技术先进的飞机给维修体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繁杂的维修任务使得航线运营波音747飞机难以盈利。同时也暴露出,即便使用基于时间的更换或翻修之类的预防性维修,也没有有效地现住地 5 减少产品失效率。1980年通过对航空工业费用效益的观察得到广泛共识,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也都作为加强维修程序的要求,开始应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式,诸如核电站、化工、汽车、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建筑等行业。
1.2.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概述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是当前维修领域比较通行的以设备预防维修理念为基础的体系性维修的工程过程[2]。
(1)RCM的基本观点
1、设备设施的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由最初设计和制造水平决定的,如果设备的固有可靠性与安全性水平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相通过提高维修的次数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增加维修次数,不一定会使设备越可靠和越安全。
2、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隐患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每种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维修工作的重点就是预防有严重后果的故障发生。因此,在故障维修工作中,要根据设备故障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后果,有针对地制定不同的维修策略。
3、探查设备设施故障规律,合理安排维修时机。在对设备进行维修工作时,要尽量弄清设备的故障模式,对有耗损性的设备可很据故障统计规律安排较为合理的保养和维修(更换),来预防故障隐患造成设备功能性失效。对损耗较少的设备设施,如果按照故障统计规律,安排定期的维修或更换,可能对设备的维护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此类设备更适宜于通过检查、监控采取视情维修方式。
4、以最小经济费用保证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维修工作中,对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策略,其所需要耗费的维修资源是不相同的,甚至是相差巨大。
1.3 文献分析及总结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的事后维修还是现代发展起来的RCM/LCC模式,都把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作为维修的第一出发点。由于行业、地域、装备、人员、环境的差异,对设备的维护往往是各种维修方式相互交叉、综合运用,在满 足可靠性、可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维修费用和人力成本。
维修理论发展历史表明,任何一种维修方式、维修理论,都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理论、方法以渐进的方式发展起来,不存在基于某一种设备检修理念和维修策略可以确保使用设备的绝对安全,再科学的检修理念和设备维护手段也只有和现场实际环境紧密结合,基于相似设备的维修经验和现场数据统计,分析清楚理论、方法与现场的实际差距,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随着现代设备的系统复杂性和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有在巩固和加强现有的维修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当代最新的维修理论和方法,努力探索出新的维修模式,才有可能不断改善现有环境对维修的束缚,进而实现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新的突破。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本论文以铁路交通运输系统某站 25K 型客车 CW-2 型转向架作为研究对象,以该对象故障统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运用数据统工具计统计,分析了客车转向架的多种故障模式,综合该车辆段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运营线路、运行里程以及维修水平等多方面故障影响要素,分析确定出影响故障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因素相关性分析,寻找出影响客车走行部主要故障模式的关键风险因素。
运用故障树的模型分析,对影响客车走行部的主要故障模式,查找出影响故障模式中基本事件。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对故障模式中的基本事件进行风险要素分析评估,辨析出影响维修质量的风险点,通过制定合适的风险对策措施表,对容易造成故障隐患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维修,做到隐性故障的提前消除,预防客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论文结合客车安全现场作业实际,根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选取了影响客车走行部维修质量的库检班组和乘务组作为基于风险管理维修策略的实施对象。通过构建风险管理维修策略体系,从岗位安全职责、基本作业过程、规章管理制度以及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入手,重点是为了修订出符合现场风险管理 实际的控制流程。根据“作业标准化”的要求,认真分析客车走行部故障模式、事故基本事件、安全风险点、基本作业过程以及质量标准,修订完善出具有操作性的风险辨析措施。
通过对转向架故障统计以及因素相关性分析,运用故障模式事故树分析,基本 事件的风险辨析、评估和层级防控,目的是为了构建确保了现场安预警预控的客车维修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客车维修水平。
第2章
2.1动车转向架故障类型统计
在分析产品故障时,一 般是 从 产 品 故 障 的 现 象 入手,通过故障现象(故障模式)找出原因和故障机理。对机械产品而言,故障模式的识别是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之一。
由于故障分析的目的是采取措施、纠正故障,因此在进行故障分析时,需要在调查、了解产品发生故障现场所记录的系统或分系统故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试验逐步追查到组件、部件或零件级(如螺母)的故障模式,并找出故障产生的机理。
故障的表现形式,更确切地说,故障模式一般是对产品所发生的、能被观察或测量到的故障现象的规范描述。
故障模式一般按发生故障时的现象来描述。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观察到或测量到的故障现象可能是系统的,如制动系统不能制动;也可能是某一部件,如传动箱有异常响声;也可能就是某一具体的零件,如油管破裂等。因此,针对产品结构的不同层次,其故障模式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故障模式不仅是故障原因分析的依据,也是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行可靠性设计的基础。如在产品设计中,要对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组件潜在的各种故障模式对系统功能的影响及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以确定各种故障模式的严酷度等级和危害度,提出可能采取的预防改进措施。因此将故障的现象用规范的词句进行描述是故障分析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依据某检修部门几年内积累的故障数据;故障数据中的列车号主要是从002A 到190A;车辆编号是从1车厢到8车厢;二级系统包括车体系统、车外系统、电气系统、给水卫生系统、供风系统、内装系统、转向架系统 7大系统;各系统的故障百分比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转向架系统在整个动车组系统中故障频率所占有效百分比达20%以上。根据转向架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将转向架划分为悬挂装置、架构组成。轮对轴箱定位装置、排障装置、驱动装置、制动装置、转向架配管及配线等。
表1 二级系统频率分布的输出结果
依据某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采集积累的大量使用维护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得到动车组转向架的故障部位和故障类型表,如表2所示。
表2 转向架系统故障模式统计表
从表2中明显看出,转向架系统总共有42个故障模式,制动装置包括轮对等故障达到30条,占26.78%,应重点加强与制动装置相关部件的管理维修和保养工作,及时发现故障隐患,杜绝事故。
2.2动车组转向架故障原因分析 2.2.1部件设备漏油分析
通过表2分析可知零部件设备漏油在转向架故障中较为常见,可以占到总故障数的25%。通过对设备运行的观察发现可能故障原因是(1)动车在运转时,在相对封闭的机械箱里,机器在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动车组在全日制工作时,箱内温度逐渐升高,箱内压力也会逐渐增大.油液在箱内压力作用下从密封间隙处渗出。(2)设计不合理;制造质量不良;使用维护不当,检查不及时。设备上的某些静、动配合面缺少密封装置,或采用的密封方案不合适;设备上的某些润滑系统只有给油路,而没有回油路,使油压越来越大,造成泄漏。
2.3制动装置故障分析
动车组制动装置故障在转向架系统故障中占到最大的比例,达到了26%以上。动车组转向架制动装置采用空液转换液压制动方式。制动装置故障不仅会造成动车组途中晚点,而且如处理不当会导致动车组发生事故,严重影响运输秩序,威胁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制动系统的常见故障包括了制动控制装置传输不良、制动控制装置故障、制动控制装置速度发电机断线、制动力不足、制动不缓解、监控显示器显示抱死、列车紧急制动不能复位、监控器等控制设备无电等。制动控制装置传输不良时,制动时会检测制动力不足。传输不良主要是光连接器的连接插头松动、接触不良,终端装置接口卡板故障。当制动控制装置速度发电机断线时,车辆将无法进行滑行控制。制动力不足时,可能是 UB-TRTD继电器故障、电路故障、制动管系泄漏、EP阀故障、检测传感器故障、BCU 故障等。但出现制动抱死故障显示时,可 能 是 由 速 度 传 感 器 断 线、PCIS防滑阀故障、CI与 BCU信息传输故障导致再生制动与空气制动同时发生、BCU内部滑行、抱死检测控制错误显示制动系统故障等造成的。
2.4其他零部件的故障分析
轮对组成故障损伤,因其裸露车体外,且直接与地面钢轨接触,运行状况复杂,且轮对组成乃转向架的重要部件,如有故障易造成严重的事故。其次空气弹簧故障因其材质特殊为橡胶所制,较易被划伤,若运行时间长易造成空气弹簧的故障。其次还有横向减振器和抗蛇行减振器,这两者均为油压减振器,易造成漏油故障,从而降低减振效果。制动夹钳的长时间使用及检修维护不当,使制动装置易出现故障。
第3章
3.1动车组转向架的故障模式、致命性分析(FMECA)
经过前面的分析,基本了解了动车组转向架的故障模式和发生原因,但是仍不清楚每种失效模式对转向架功能所造成的致命度的大小,所以需要对转向架进行FMECA 分析,以便掌握其可靠性薄弱环节,为可靠性评估与提高可靠度提供科学依据部件i以失效模式j发生失效时,该零部件的致命度为:
式中αij是部件i以失效模式j而引起部件的失效模式概率;βij是部件i以失效模式j发生失效造成部件损伤的概率。国标草案中将此称为丧失功能的条件概率。其值为1,表示肯定发生损伤;0.5表示可能发生损伤;0.1表示很少可能发生损伤;0表示无影响。λi是部件i成为基本失效件的故障率采用平均故障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i为部件i 在规定时间内的故障总次数;Tj为部件i在规定时间内故障间隔时间序列中的第j个故障间隔时间;m 为故障间隔时间的个数。
根据上面介绍的FMECA分析方法,结合笔者掌握的动车组转向架使用维护故障数据,经过处理,得到该车型转向架主要部件的FMECA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转向架的各个主要部件中轮对部件的部位致命度最大,主要是因为轮对承受了车辆与线路间相互作用的全部载荷及冲击,且直接与地面钢轨接触。其次是制动卡钳(动车)、空气弹簧和轴箱体。
表3 动车组转向架主要部件FMECA分析表
续表3
它们将是影响转向架可靠性的关键部件。另外,横向减振器部件的致命度也不小,虽然抗蛇行减振器的故障致命度并不很大,但它是使动车组在行驶时具有良好的平稳性、舒适度和安全性的保证,列车在高速行驶中易发生转向架蛇行运动,所 15 以也应该加以重视。具体到故障模式致命度来看轮缘擦伤、横向减振器漏油、制动夹钳漏油、空气弹簧破损、橡胶垫破损等,是重点针对的对象,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轮缘擦伤、横向减振器漏油、制动夹钳漏油、空气弹簧破损、橡胶垫破损、磨损、弹簧断裂、弹力不足等故障,要加强车辆行驶前、行驶后检查,必要时采取无损检测或磁力探伤,如发现部件有微小裂纹,应及时更换防止裂纹进一步扩展,磨损加剧等。同时建议使用抗拉压、抗剪切、抗扭转、耐磨损的材料来制造,合理改进制造工艺过程,提高部件的质量和使用寿命。(2)铁路管理部门,应加强铁路线路钢轨和沿线设施设备和运行环境的整理维护,以减少车辆运行除外的意外故障。(3)动车组维修部门维护转向架时应严格按照维修手册规定进行,并对致命度大的部件和模式加以 重视。
第4章
4、结束语
通过FMECA方法分析可以发现同一设备系统中不同功能的零部件因其重要程度不同以及结构上的差异,其危险优先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中就需要区别对待,将危险优先数特别高的部件优先考虑。本文通过现场使用维护数据,对动车组转向架故障车控制电器柜其他空气断路器故障导致的质量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董锡明.近代铁道机车车辆维修现状与发展趋势.铁道机车车辆, 2002 增刊: 213-218.[2] 董锡明.机车车辆运用可靠性工程.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3] 贾希胜.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策模型.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4] 程五一, 王贵和, 吕建国编著.系统可靠性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5] 吴波, 丁毓峰, 黎明发编著.机械系统可靠性维修及决策模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6] 束洪春.电力系统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7] 国务院.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8] 铁道部.铁道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9] 崔殿国.机车车辆可靠性设计及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10] 杨玉兴, 朱启新.预防性维修活动关键件的确认方法和流程.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8, 26(3): 13-15.[11] 贾俊平编著.统计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 何钟武, 肖朝云, 姬长法编著.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7.[13] 杨景辉 , 康建设.RCM 维修管理模式及其应用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07, 7(15):3881-3885.[14] Kumar U.D.等编.可靠性、维修与后勤保障——寿命周期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5] 王卫江.故障与预防性维修对机械可靠性影响的统计分析.机械管理开发, 2000, 6: 60-61.[16] 金玉兰, 蒋祖华.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多部件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的优化.上海交通大学学 报,2006, 40(12): 2051-2057.[17] 余卓民,赵洪伦.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机车车辆结构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中国铁道科学, 2005, 26(6): 0001-0005.[18] 严俊, 周峰.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在地铁车辆制动系统中的应用.城市公共事业, 2008, 22(4): 30-33.[19] 周学兵,段国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装备维修管理系统.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8,1: 0054-0056.[20] 狄威.简论机车车辆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及维修信息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7,6.[21] 金莲珠,杨晨辉.CW-2 型准高速客车转向架.铁道车辆, 1995, 33(12): 57-60.
第五篇:电解车间二厂房阳极长包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电解车间二厂房阳极病变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6月份以来,电解车间二厂房陆续出现阳极长包及阳极消耗不良等阳极病变150多块。厂部、车间对此组织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了原因分析,形成了统一意见,并制定了近期调整和改进措施。
一、阳极病变的主要症状:
1、涉及面广,除4023#槽外,二厂房其余33台槽有多组阳极出现了长包,部分阳极炭块消耗厚薄不均,底掌不平。
2、阳极病变的极号85%以上在出线端(B 面)。
3、阳极病变的部位集中在靠阳极内侧第3~4钢爪下方。
4、从阳极炭块消耗形状来看,底掌外面有一层电解质、炭渣混合烧结的附着物。
二、原因分析:
1、阳极炭块可能存在质量缺陷,阳极炭块局部导电变差,导致阳极病变。
2、随着低电压探底试验持续推进。一是部分槽炉膛不规整,阳极电流分布不均,二是电解槽炉帮变厚,极距不断降低,边部炉帮与阳极底掌的距离越来越小,导致边部炭块消耗不均匀,引起阳极病变。
3、工艺参数控制条件与低电压运行不搭配。一是低电压探底试验运行以来,电流效率呈下降趋势,车间对铝水平的控制把握不准,铝水平逐月下降,阴极铝液受磁流场作用波动加剧,导致阳极电流分布不均匀诱发阳极病变。二厂房元~6月份铝水平分别为26.2 cm、25.75 cm、25.1 cm、25.05 cm、25.05 cm、23.95 cm;二是为确保原铝质量的稳定,电解质水平按下限保持(19~20 cm),电解质水平高度适当降低后,氧化铝溶解度下降,氧化铝浓度增大;三是电解质成分发生变化,流动性变差,炭渣及杂物不容易分离;四是分子比保持偏高,部分槽超过2.6;五是二厂房炉底压降比一厂房要高48mv,槽设定电压基本一致,实际二厂房极距比一厂房要低,电解槽出现阳极病变的机率增大。
4、换极操作质量把关不严。一是炉底及悬浮的小块料打捞不干净,部分炉底结壳没有及时处理;二是中缝封料不细致,掉入槽内的块料较多。
5、炭渣的打捞不及时、不彻底。一是分离好的炭渣未捞干净又重裹到电解质中,造成电解质电压降增大,极距进一步降低;二是电解质表面的炭渣不能及时从阳极底掌排出,造成炭渣与电解质中的悬浮料在阳极底掌聚积烧结,引发阳极长包。
三、针对二厂房阳极病变的症状,车间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制定了具体措施:
(一)改进工艺搭配。一是增加氟化铝微机自动投料次数,将分子比从2.5~2.6调整到2.4~2.55;二是认真做好电解质水平的测量和交接班,高取低灌;三是合理调整加工间隔,避免氧化铝悬浮;四是通过增加在产铝的方式,将出铝前铝水平调整到24~25 cm,平均为24.5 cm,平衡阴极铝液磁流场作用,均衡阳极电流分布。
(二)加强操作质量管理。
1、进一步规范、提高换极操作质量,掉入炉底的块料彻底打捞干净,电解质表面的炭渣在换极前进行重复捞取,阳极中缝封料先撒热氧化铝,结壳后再加块料,避免塌壳造成炉底沉淀。
2、换极时在阳极中缝加冰晶石、氟化铝的混合物,改善电解质成分,促进炭渣及杂物的分离。充分利用休极、出铝前、效应后对炭渣进行打捞,与轮班、工区定任务、定数量责任到槽到人。
3、认真做好换极后16小时电流分布的测量,白班由车间、工段进行抽查,防止弄虚作假,对导杆等距压降高于3mv的,由工段安排作业组进行处理,分散工作量。
4、合理使用82KA阳极,做好阳极上槽后各个环节的监控,尤其是封中缝的过程,换极后中缝先推热料,是否加块料由工区长根据结壳情况灵活安排。
5、强化干部的责任心,多到一线摸清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拿出处理、规整炉膛的方法、手段,并责任到人,落实到槽。
(三)在二厂房选用3台槽使用嵩岳阳极炭块观察使用效果。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