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1宏观因子压力测试模型设计
1.1宏观因子压力测试设计机制
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合理的压力测试流程,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压力测试方法;构建压力测试情景;确定冲击;选择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界定被冲击的资产;进行数值分析;风险加总。压力测试的重点应放在单个流程中不同的方法选择上。在实践中并不需要按照严格的先后顺序执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按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特征,测试范围为整体信贷资产,划分为公司银行信贷资产、零售银行信贷资产。
1.2公司银行信贷资产
将压力情景给定的GDP、M2和CPI值代入设计模型,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的营业收入情况。将上市公司各行业营业收入的实际值与压力情景下上市公司各行业营业收入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得出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假设商业银行各行业客户收入的变化程度同该行业上市公司收入的变化程度相同,最终得出压力情景测试下,商业银行各行业客户的营业收入变动情况。以商业银行客户各行业年报数据作为压力测试基期数据。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测算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客户各行业的营业收入水平。根据压力情景下的收入水平,编制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客户各行业平均的财务报表。其中,涉及的假设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和销售收入同比例下降;企业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保持不变,企业长期负债的减少等于企业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营业成本、税金、销售费用随销售收入同比例下降;财务费用随短期借款同比例下降;用短期借款和货币资金调平报表。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PD值。
我们将压力情景下的财务报表数据代入公司信用评级的打分卡模型,即可计算出压力情景下该行业客户评级结果。获取各行业客户实际的评级迁徙矩阵;假设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各行业客户的评级迁徙矩阵依据其评级等级变动程度进行平移,且在平移过程中迁徙矩阵的形状不发生变化,据此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客户的评级迁徙矩阵。根据压力情境下各行业客户的等级分布,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的违约概率值(PD值)。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LGD值。选择客户PD变动、客户负债率变动、抵押物价值变化和抵押物变现能力变动4个指标作为参数计算出在压力情景下各行业的LGD值,客户PD变动取自于前一步计算结果;客户负债率变动取自压力测试前后客户财务报表负债率数据,用房屋成交量变化反映抵押物变现能力变化;假设压力情景下房屋成交量变化同本压力测试中房地产压力测试部分;用房价变化反映抵押物价值变化,假设压力情景下房价变化同本压力测试中房地产压力测试部分。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EL变化情况。将压力情景下测算出来的行业PD值和行业LGD值相乘,得到压力情景下行业的EL值,将其和基期行业的EL值进行比较,得出变化情况。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的5级分类结果。获取商业银行对公信贷资产5级分类迁徙矩阵的实际数据。假设在无压力情境下,5级分类的迁徙情况保持不变。假设压力情景下,5级分类的迁徙矩阵会依据其EL的变化发生平移,且平移过程中形状不发生变化。根据压力测试下5级分类的迁徙情况以及基期信贷资产的5级分类分布,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5级分类的结果。
1.3零售信贷资产
利用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PD压力测试成果,宏观经济因素与PD之间的传导关系。通过历史迁徙数据将PD的变化对应到不良贷款各级别的变化上。假设PD增幅即为不良率增幅且业务规模不变,得出各压力情景下的不良率及新增不良额。根据商业银行各分类级别贷款间的历史迁徙率,将新增不良结果分配至各不良贷款级别中,得到最终的测试结果。信贷资产压力测试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PD进行模拟预测。
2公司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因子测定
宏观因子测定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把有关经济周期的宏观因子识别出来,测定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显著影响的宏观经济因子。
2.1基本假设及基础框架设定
在现有理论的信用风险因素模型当中,Gordy(2003)的单因素模型以及麦肯锡公司提出的CreditPortfolioView(CPV)模型是基于宏观经济因子度量信用风险的代表模型。其中,单因素模型是设定单一的宏观经济因子,不能区分有关经济周期的宏观因子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不同影响,所以,不适合本文的分析。而CPV模型是基于一个开放的因子框架,可以用来测定多元的宏观经济因子。然而上述模型在国内商业银行实践中使用的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内容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实践,设计了MEF模型来测定宏观因子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首先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集中度和宏观经济因子提出假设如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足够分散,单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很小,因此,债务人的特异风险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分散掉,而债务人的违约概率主要受宏观经济因子影响。贷款企业整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受宏观经济因子的影响,并能有效传导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宏观因子对营业收入以及信用风险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对第t期营业收入及信用风险,用t-1期宏观因子进行测定。在测定宏观因子影响时,将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划分为若干行业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MEF模型采用ln函数来描述行业收入和宏观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宏观因子A在t-1期的数据;φ—待估计参数;e—误差项。选择行业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营业收入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测定之前将收入数据进行了取自然对数处理。而来自其他系统性因子的“干扰”或者“噪声”被包含在误差项e中。
2.2宏观因子的选择
在建立了MEF模型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宏观经济因子,选择宏观经济因子必须既有理论依据的支持,同时又能反映实际情况。对于经济周期因子,在借鉴CPV模型、单因素模型和GVAR模型以及其他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了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M2三个指标。
2.2.1GDP增长率(GDPGrowthRate)GDP增长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状况的最核心指标,在相关实证研究中也被普遍用作重要的宏观经济因子。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GDP可以看作一国总体企业产出的增长率,而企业的产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收益,也就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
2.2.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INF)
通货膨胀率代表着物价上涨水平。由于经济繁荣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而经济衰退常常也伴随着通货紧缩,所以通货膨胀率也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收益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信用风险。反映通货膨胀率的指数主要有CPI和PPI,因为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主要反映的是生产成本变化而没能充分体现通货膨胀对收益的影响,并且不能全面覆盖农业和服务业。因此,本文选择CPI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指标。2.2.3广义货币(M2)广义货币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企业的资金成本会呈现下降趋势,经济活跃度也会不断增加,这样能够带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降低信用风险。国外的相关研究还发现,汇率等因素同样对企业信用风险有重要影响,但是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并不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所以本文暂不作考虑。2.3宏观因子显著性测定要测定的是宏观经济和行业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MEF模型计量出宏观经济因子变动对不同行业营业收入的影响。选择的控制变量为GDP增长率、M2增长率和CPI,因变量采用各行业年营业收入的对数值。将GDP、M2、CPI和各行业营业收入分别作了单因素、双因素和三因素回归,并选取解释能力最强的回归结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用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作为宏观因子对风险的传导介质,并将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划分为九大类型,具体包括资产密集行业、轻工制造行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行业、基础设施行业、投资行业以及服务业等。检验结果详见表1,结果显示,三变量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解释效果,9大行业的R方平均值为74%,且在每个行业检验结果相对稳定,最高的为建筑业(A5)78.61%,最低的资本密集行业(A1)67.93%。
3零售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因子测定
3.1宏观因子的选择
M2同比增长率与PD成正相关关系,在实际情况中,M2同比增长率变大的时候,无论是流通中的现金,还是个人以及企业存款都在变多,债务人整体的偿债能力变强,违约率也相对下降,所以,该指标与PD的正相关关系与经济意义相反,故不引入PD时间序列预测的数量模型中,但考虑到在经济环境下M2极端情况对PD仍有相对影响,在PD预测模型后通过该指标对PD预测值进行修正。
3.2宏观因子对违约率影响的测算过程
建模数据:2009Q1—2013Q4的季度数据,共计20个样本。因变量:季度PD=季度新增违约人数/总人数,数据来源于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数据库。自变量:收集了GDP类、价格指数类、收入报酬类、金融类等宏观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人民银行网站。研究了国内宏观经济变量,涵盖了代表经济增长、金融指标的主要变量,最终发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同比增长率对PD较为敏感。CPI与PD的相关系数为-0.81,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GDP与PD的相关系数为-0.88,也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二者趋势图上也可以明显看到。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变量与PD的相关系数和经济含义的解释度,初步选出GDP同比增长率、CPI同比增长率共2个宏观经济变量为参考风险变量。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看出,GDP同比增长率与CPI同比增长率有明显的相关性,不适合共同构建模型,由于GDP对因变量影响更为显著,且滞后阶大于CPI,可以认为GDP增速可以覆盖CPI增速对因变量的影响,所以模型仅接受GDP同比增长率作为自变量。用时间序列方法建立违约率与宏观因素的模型,同时,对GDP同比增长率做数据变换以平衡数量级。3.3测算结果的运用根据压力情景的设计,代入PD和宏观变量的计量模型,计算出通过数量模型得到的PD。据此对PD数量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不同情景下的PD预测值及PD上升幅度,基于宏观因子的不良贷款的压力测试。
4结论
基于宏观因子的情景压力测试是考察宏观经济下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不利影响。根据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不同特质,将其划分为公司银行信贷资产和零售银行信贷资产,分别考察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中宏观因子的影响传导机制。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GDP)、货币供应量(M2)增速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较为显著。为应对可能的冲击,商业银行要坚持稳健的风险理念,一是平衡业务结构,分散风险,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对银行的影响;二是优化盈利结构,把业务发展重点调整到资本消耗低的业务上来,把资源配置到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敞口小的业务上来;三是保持合理的信贷杠杆率和存贷比率,不能因追求业务规模而过度扩张资产杠杆。在达标过渡期内,商业银行要积极启动次级债与资本长期工具的发行以补充资本金。
第二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贷不良额正在逐年下降,总体形势向好。但是,随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增长,信贷品种不断增加,信贷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贷后管理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无法通过贷后管理发现风险、化解风险,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侵蚀了经营业绩。当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贯穿于整个信贷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之中,涉及方方面面。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仅仅限于贷款发放后的监控,而是要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及早发现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一、当前银行不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理念和行为偏差是导致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强化贷后管理不仅是完善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而且也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信贷业务从发生到结束是一个过程,贷后管理就是要在保证资金用于规定用途的基础上,跟踪客户所在行业、上下游和客户自身经营情况等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损失甚至避免损失。
第一,部分经营机构和客户经理对加强贷后管理的认识仍然不足,思想上仍然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一旦项目获得审批通过,贷款发放后,随着向客户收取的各项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到账,部分客户经理就会如释重负,思想上放松对贷款的进一步管理,无非是形式上的贷后检查报告、资产清分等工作,对客户的后续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资金使用和回笼状况缺乏深入了解,直至有些客户出现还款困难或其他违约行为时才引起警觉和重视,但到这时为时已晚。
第二,贷后管理的手段不够,对风险处置的应变措施单一。处理风险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回收银行贷款本息,贷后管理的各种手段均是为这一目的服务。但对于部分已暴露出风险隐患的客户,由于客户贷款尚未到期,客户尚在正常并按时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或分期还本,商业银行由于缺乏有力的处理手段,往往只能够采取发布风险预警、冻结客户未使用授信额度、关注客户经营情况、逐步压缩退出等手段,往往要等到客户发生实质性违约行为时才能采取诉讼、处置资产等法律保全手段,然而往往等到那时客户已无力偿还全部债务,即使采取了相应措施也会造成部分损失,同时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第三,贷后管理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商业银行已建立了风险管理体制的“三道防线”,但归根结底能够发现和暴露客户风险隐患的应该是直接接触客户的一线经营部门,但由于经营部门出于经营考核等因素考虑,有时很难主动暴露风险。“三道防线”中 的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在业务检查中往往也只能采信于客户经理反映的情况和数据,因此即使每年有大型的贷后检查或审计活动,也难免会对客户的风险挂一漏万。
第四,决策失误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主要表现在:管理层在制定压缩不良资产工作的方针、工作策略时,经营发展思路产生扭曲,或因片面强调压缩不良、防范风险,以致丧失了发展机遇,丢失了市场份额;或因对处置不良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人、财、物上投入不够,丧失了处置良机;在不良资产的认定上出现失误,没有按章操作、科学界定,得体决策,导致不良率偏离正确水平;在不良资产处置方案的选择上,不是进行科学决策,而是凭借经验或想当然、拍脑袋决策,人为导致损失率加大。
第五,对信贷退出机制认识不清。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沿用以下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绝对额控制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考核为主的管理方式,使部分行为表面上的数字好看,过于注重发展速度,忽视了企业发展的质量,有的甚至不惜采取盲目垒大户方式掩盖行业、企 业的真实状况,错过了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信贷退出会影响业务的发展,导致企业存款减少,客户迁移、结算量下降等等。正因为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前瞻性,不愿及时地从一般的户中适时退出,因此导致目前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二、商业银行应大力培育健康风险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合规经营、健康的风险文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
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是一种习惯,能够影响员工按照某种思维和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在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的建设上,必须持之以恒,以理念同化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文化培养人。商业银行要结合工作实际,营造良好的适合风险文化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把全行的风险文化建设好。从宣传上加大力度,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和经验,渗透到每个岗位和每个流程环节,提高员工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从制度上加大力度,根据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结合全行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信贷管理全流程的规章制度,保障业务健康发展。从执行力上加大力度,尤其要强化各级行领导的执行力,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大违章违规处罚力度,切实强化制度执行力;历史遗留问题不及时暴露的,或因此贻误处置时
机的,不但要追究历史当事人的责任,也要处理现有当事人员的责任。
高度重视和关注系统性风险。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由银行业外部冲击造成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行外部宏观形势的变化,这是银行不能控制和影响的,也是商业银行要重点跟踪和研究的。系统性风险是影响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安排好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业务结构,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这是全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一直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中,有很多风险和问题被暂时掩盖住了,对系统性风险的认识普遍不足,研究也很不够。因此,当前极其复杂的风险环境,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分析,积极研究对策。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中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比如宏观经济走势、政策法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保和节能减排、资产价格波动等等。
在防范风险方面还要将实地调查与有关信息系统相结合。从第一笔信贷发放后开始,至少每季度实地检查一次。由于客户经理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当遇到贷款发放日期较为集中、尤其是贴现业务数量较多的时候,很难及时为每笔信贷业务作贷后检查并撰写检查报告。因此在工作中,应建立行领导联系重要客户制度、掌握客户潜在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解,使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融为一体,提高工作效率。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行上下和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在明确各部门职 责的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贷后工作的新局面。在做好对所有客户贷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建立起“权责统一、重点突出”的贷后管理体系。建立分层次贷后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这部分客户占用贷款多、管理难度大,一旦出现风险,将对全行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要加强限制行业客户的贷后管理,对国家限制行业的客户,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测客户的经营变化情况,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三是加强对关注类贷款的管理。这部分贷款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随时有可能显现,通过加强贷后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防止形成新的信用风险。
三、当前对商业银行贷款工作中的防范对策
一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加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信用风险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预警工作是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贷前调查,项目备选上的风险预警还是个空缺,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贷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作前瞻性的而不是事后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预警制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科技含量。
二是从源头上抓好风险防范工作。研究保全工作的同时,首先要想到如何避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如影随形。因此,应相应地制订压缩不良的目标,找准切入点。首先从源头上分析、预测、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要加强调查分析,把好第一道关口,贷款绝对不能“拍脑袋”,也不能只站在区域的角度来衡量;要加强贷中和贷后管理,抵押保证手续要全,跟踪企业运行性时,要盯紧企业的风险。
三是克服行政干预的弊端。行政干预普遍存在,可为什么有的银行受其影响小而有的银行却始终摆脱不了行政干预的阴影呢。从客观上看,可能各地的“小气候”不一样;但从主观上分析,则是某些行有关人员,甚至领导同志观念陈旧,思想还停留在粗放经营的阶段,没有切实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存在经营目标多元化、分散化的问题:至今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不自觉地替地方政府说情、办事,没有把自己真正纳入统一法人制度的轨道;对地方政府有“天生”的惧怕心理;没有充分认识到资产保全 工作在银行当前业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怕与地方政府关系搞僵后影响到吸收存款等其他业务的开展。因此,要想摆脱行政干预,就必须先转变观念。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论文
摘要: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方法的概况,接着分析了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理,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银行业现状, 讨论了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方法的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和经营过程的特殊性,自其产生之初,风险就与之相伴而生、形影不离。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现代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不但在计量、管理等方面均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理
期权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期权是进行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理想工具。所谓期权实质是一种选择权,是指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基础上便获得这种选择权。如果未来价格向不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期权购买者则可选择执行期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冲弥补这种不利的价格走势给其带来的损失。相反,如果未来价格向有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则期权购买者会选择放弃执行期权,他所损失的仅仅是当初为了获得这种选择权而支付的费用。因此,虽然期权购买者为了获得这一权力额外支付了一定费用,但却有效规避了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上看,期权十分类似于汽车保险。车主为了在车辆出险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购买保险。如果车辆出险使车主遭受损失,由于购买了汽车保险,车主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以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相反,如果在此期间车辆没有出险,则车主的最大损失也不过是保险费。
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利用期权的这种风险对冲机制进行信用风险防范。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购买期权,这就相当于为其贷款购买了一份保险。一旦贷款违约事件发生,商业银行就可以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获得一定的补偿,以弥补借款者信用水平向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化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将信用风险转移给期权出售者。银行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期权所支付的费用。商业银行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另一类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
第一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以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它的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一个利率看涨期权。根据投资学的基本原理,任何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可以看成是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之和。因此,贷款利率水平作为贷款人的发放贷款的收益率也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中,风险溢价是对贷款人承担信用风险的补偿。当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时,作为贷款人的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相应扩大,相应应提高风险溢价水平以及贷款利率水平。固定利率贷款由于在贷款存续期间内利率固定不变,银行无法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获得相应的补偿。因此,固定利率贷款既无法规避无风险利率的不利变化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规避借款人信用风险扩大,进而风险溢价水平扩大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前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商业贷款特别是国际长期贷款往往被设计成浮动利率贷款,使得在贷款存续期间内,贷款利率能够随基准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无风险利率变化带来的损失,但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溢价则仍然是固定的,无法回避。
第二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从而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其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与该笔贷款金额相对应的贷款合约价格看跌期权。当借款者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作为期权的购买者可以一个事先已经约定价格出售这笔贷款,从而弥补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其带来的损失。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创造和信用中介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风险的集散地。因此,妥善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包括贷款和各类投资在内的资产实现多样化、分散化,通过减小资产组合内各类资产的相关性,使组合内信用风险相互对冲抵消。然而,实践中的贷款分散化并非无懈可击。商业银行往往都有比较稳定的客户信用关系、经营领域、区域优势、行业优势、信息优势以及贷款规模经济效应等,这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国有专业银行,历史上有明显的业务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贷款分散化。此外,贷款分散化还有可能对银行效益产生负面影响。而期权克服了贷款分散化的缺陷,在允许贷款相对集中的同时,通过期权的非对称性风险收益机制将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不确定性进行拆分,对冲并转移对其不利的信用不确定性,而保留对其有利的信用不确定性。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3.2 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及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使得社会信用风险逐渐集聚到了银行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股、资本重置和贷款出售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足以使银行彻底摆脱信用风险。使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新工具。
3.3 有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及回报率
为了促进国际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也就是要求银行的总资本不能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8%,其中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是由银行各项资产与风险权重的乘积来确定。因此,风险权重越高,对银行资本金数量的要求也就越高。由于利用期权等衍生工具做套期保值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已经采用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头寸的资本要求相对较低。如果能实现完全套期保值,则银行可以不必提取专项资本;如果无法实现完全套期保值,银行可以仅对其敞口头寸提取20%的专项资本。由此可见,通过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后,同样数量的贷款资产所要求的作为贷款保证金的资本金数量下降,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资本金可以支持更多的贷款资产,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并有效地利用了财务杠杆,提高资本回报率,这对于资本充足率普遍比较低的我国商业银行是非常有利的。
3.4 有利于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平衡,企业融资长期倚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往往被通过立法排斥在存放款业务之外。商业银行利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涉足贷款市场提供了可能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参与期权交易在分散化解银行所承受的信用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自身投资组合的分散化,有助于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外经验,保险公司通常是此类期权的出售者。一方面,保险公司尤其人寿保险公司拥有稳定的长期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运用其在风险管理上的优势,进一步在不同领域进行信用风险的再分散化。可见,期权的应用有助于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实现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融合和优势互补,改善其资产组合结构,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伊斯雷尔·尼尔肯.实用信用衍生产品[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R].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第四篇: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新资本协议(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需要。信用风险现状
1.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 年~ 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 ~ 90% 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 年2 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 年6 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 亿元人民币和0.27 个百分点至5181 亿元人民币和1.77%。2 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 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总之,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2.我国目前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首先,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急需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有鉴于此,在现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不具有通过企业的股票价格来反映企业市场价值的条件,TNP 模型还不适用我国实际,针对特殊客户群,可以尝试建立小规模模型。但是,风险度量中贷款组合分析、边际分析的思想值得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使得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迅速赶上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可能,也提供了一条捷径。实施内部评级法(简称HIJ)将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突破口。由于银行需要获得的都是客户方面的基本资料,因此在信息获取方面不存在阻碍。内部评级法鼓励银行自主研究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方法,既强化了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在KLLL—KLL!年间,已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ML 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平均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内部评级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开展集约化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以有助于培育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历史缺陷和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即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中国的金融制度是在政府安排中快速形成的,产权畸形,效率低下,国有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国家信誉在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是国有独资的一元结构,由于国家是虚拟参与方,必然形成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
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不仅是行政式的特殊委托代理,由于委托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费用高昂和管理的不到位。从委托人的角度看,国家的多重宏观经济目标与银行单一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使得国有银行具有内在的政企不分的制度特征。从代理人的角度看,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依法掌握了控制权,这种控制往往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共谋而实现。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的不成熟,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经营方式的缺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手段缺乏多样性。三是资产质量的缺陷,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历史资产质量低下,潜在的不良贷款包袱过重。四是信息技术的缺陷,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对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管理。管理问题:
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测定手段等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1)内部体制
1.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性、独立性不够,作为所在行行长领导下的职能部门之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在工作中易受所在行经营情况、领导意图等因素的左右,难以保证审查审批的客观公证。
2.审贷分离的模式无法规避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目前各行普遍实行客户经理调查、评级,“审批人不见客”的审批模式,审批人无法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客户经理的粉饰有可能对审批造成误导。
3.责、权、利不清,责任人制度不落实。调查、审批、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不明,不良贷款形成后对相关责任人的认定流于形式,处理过轻,难以形成警示作用。
4.以绩效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使风险制度难以落实,风险文化难以建立。各行普遍以利润、资产负债规模等指标作为衡量经办行绩效的依据,缺乏对预期损失的考虑,收益不能与风险挂钩,往往出现忽视风险、片面追求高增长的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风险制度难以落实。
(2)外部环境
1.目前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对银行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
2.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当前,国家社会规范尚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二)信用风险度量技术
中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和度量技术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
(1)内部评级系统科学性差,难以有效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主观定性因素过多,定量指标选取缺乏科学性,未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违约影响的重要程度。
(2)对贷款评级多在贷后进行,分类方法主要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观判断,分类标准过于模糊,与信用评级完全没有联系,实践中,往往以贷款是否逾期作为借款人偿还能力的标准,成了一逾两呆的变形,无法作为事前贷款决策、贷款定价、预提损失准备的依据。
(3)贷款五级分类级别设臵过少,缺乏对贷款损失率的细化,与新资本协议8-11 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4)从评级结果的应用上看,缺乏对评级结果的检验,未进行信用等级迁移、特定等级的违约率等的统计,无法做到对预期损失的事先量化,使信用评级流于形式。
(5)现有的数据库、银行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风险计量模型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高效,在新资本协议有关PD、LGD 和EAD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国内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三)信息沟通方面
各项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并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进而加大了风险。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的结果,给银行带来更高的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相对于贷款商业银行而言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贷款用途、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他们往往向银行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而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虽然在占有信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企业借款的真实意图和实际经营状况,更不可能了解企业领导人素质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于是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来决定贷款利率。那些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都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项目。这样贷款的平均风险水平高,给定相同的预期收益的项目,高的成功收益率意味低的成功概率,必然导致银行的呆、坏账随之增加。
(2)道德风险加大,增加了资金运用的风险。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在达成贷款合同时双方都认为他们自己掌握的信息是相互对称的。但是贷款企业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弊病,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
信息不透明,信誉积累不足,企业间债务复杂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都是贷款后商业银行所无法掌握的私人信息,必然地增加了贷款的事后风险。商业银行一旦将贷款发放出去,若发生企业的经营效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时候,拥有私人信息的借款企业就会在不对称的信息掩盖下出现违背银行的意愿,从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行为,如为利用银行监管不力改变贷款合同中说明的用途,将资金投向高风险的项目上;人为的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收不回投资;伪装、混淆信息,用破产、合资、国有民营等方式,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等形式。其最终结果损害了商业银行利益,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由于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其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做出仔细的考虑和完整的计划。在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1)修正和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商业银行目前贷款风险体系中风险指标、风险系数制定的主观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指标,对各项指标的系数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并针对不同贷款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在缺乏专业评级机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身要发展和完善银行内部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即使在有了专业评级机构以后,对于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也不可能从外部获得,仍需依赖银行内部信用评级。针对国内银行目前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全面的特点,需要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评估方法上重视对企业现金流量、预期发展情况和行业背景的分析。例如可以仿照美国、日本的模式,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分析机构,跟踪调查和研究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背景、预期发展情况等信息。
(2)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复杂的数量分析都不能代替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判断,况且目前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还不成熟,更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商业银行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跟踪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信用风险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其中信息的采集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因此,国内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被管理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4)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快与诚信相关的立法,健全信用法规,为实现信用资本的有序运行,积极完善包括金融信贷、中介机构职能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理顺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发展信用评估机构,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推行信用公示制度。
2.银行在改善其风险管理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部分来自于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来自于国内监管机构,还有部分来自市场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竞争者和监管者。仅按贷款量衡量业务部门表现的时代已渐渐结束,趋势将朝着基于风险的业绩措施和基于风险的定价方向发展。这些概念应包括一套内部评级系统、违约概率、特定违约损失率、风险资本等等。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 有效途径应包括
(1)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
评级在专家风险判断和基于统计的量化风险评估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它是概括经过评估得出的与特定暴露相关的信用风险的“浓缩”,评级可以提供以下概括性信息:一是审批流程(判断与分析),二是资产组合报告,三是信用管理(预警N 贷款审查对象选择),四是定价矩阵,五是市场营销(针对特定的质量、风险/收益类别)。拥有一个内部评级系统并不是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灵丹妙药,如要使之切实有效,该系统必须驱动各种风险和非风险流程,并且该系统应深刻地融入银行文化和基础架
构之中。
(2)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
仅仅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和相关评估流程还不够,用于衡量这些系统的表现、比较违约概率估算值与实际违约率、监控对违约贷款的清偿经验十分重要。此类信息不仅运用于信用管理,而且应当成为信贷部门业务经理、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等监管机构的重要参考。验证各种流程的有效性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3)搜集有效的数据
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以及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遵守完全取决于数据,包括借款人信用风险要素和违约经验的有关数据以及损失经验的有关数据。数据采集的关键在于其准确程度、完整程度与可检验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操作。目前中国加快了建设征信系统的步伐,特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运行良好。此系统能提供有关信贷客户的基本情况、信贷业务内容以及企业负面信息。
(4)注重信用文化建设
银行在控制风险时一般局限于将信用审批权集中于高层或信用委员会。全体成员都应具有风险意识,而且对银行的风险容忍度有共同的认识,这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篇: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及其对策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及其对策
1、国外文献综述研究
1.1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Jose.A.G.Baptista, Joaquim.J.S.Ramalho, J.Vidigalda.Silva(2006)⑶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得出小额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贷款数额的大小、贷款期限长短、贷款用途、贷款利率、贷款人经营理念、贷款人个人能力、贷款人拥有土地面积、贷款人的诚信记录。James Copestake(2007广]通过对金融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贷款人年龄、贷款人性别、贷款人健康状况、贷款人家庭劳动力数量、贷款人家庭净资产均对是小额贷款风险有影响。S.Jha,K.S.Bawa(2007)对印度的小额贷款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从农户的角度分析了小额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有:贷款人文化程度、贷款人家庭收支状况、贷款人固定资产合计、贷款人耐用消费品合计、贷款人信用状况、对贷款人的法律约束力。V.Hartarska(2007)等应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世界银行1998到2002年各国发放小额贷款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贷款有无扣保、产品市场现状、产品发展潜力、产品市场进入难度、贷款人技术和能力、产品的产业政策、政府对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对小额贷款风险有重要影响。
1.2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合约设计的方向上,重新整合各种要素,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风险控制手段,克服小额信贷市场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综合文献,国内外学者主要也是从小额贷款的信用机制设计、信贷产品创新、内部管理控制提出了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的创新机制。
1.3信用机制设计
Schreiner(1999)人为信用评分模型可以帮助信贷员进行判断决策,从而更加科学的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Buchenau(2003)人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信用评分模型对农户的还款能力的预测作用十分冇限,信用评分不应作为评估农村地区客户贷款申请的唯一决策工具,否则小额贷款机构将面临重大风险。Inderst,Mueller(2007)的研究表明,针对小型企业的信用评分。当地银行的信息优势,加剧了金融机构间6^争,引起贷款利率的降低―: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www.xiexiebang.com),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使得贷款条件提局。吴皎、房德东(2004)_认为,完善农户征信评信机制,建立健全农户家庭收支目和经济活动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减少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来控制农村信贷风险。谭民俊、王雄、岳意定(2007)_综合考虑了评价系统中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考虑到不同采用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给出农户小额信贷信用等级中相对应的标准模糊状态向量,降低了模型的主观性。为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戴立新(2008)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风险入手,构建了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学习规则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进行了评价。雷晓敏(2008)用信贷资金循环理论、古典信用评分法,对我国中小企业家信用评级的57个指标进行了蹄选,最终构建了包括40个指标的中小企业家信用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闫雪、卢继梁(2010)指出了提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力的必要性,并认为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是提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力的创新型路径。
1.4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
谭民俊,王雄,岳意定(2007)“在研究中将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识别法相结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进行评级。戴立新,李泽红,杨方文(2008)的研究方法与前者类似,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小额贷款者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陈良维(2008)利用历史记录的借款人样本和数据,运用决策树的分析方法发现借款人信用状况和其特征属性之间的关系,并用来预测潜在借款者的信用状况。鲍盛祥,殷永飞(2009)“”同样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熵值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王素义,朱传华(2009)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设计了包含28个评价指标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财务指标来评估中小企业的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樊猛,汪媛雏,张竹海,仇新卫(2010)设计了包含46个评价指标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注重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竞争力和创新力。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小额贷款公司概念的界定
李娜认为,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设立的,以自负盈亏、财务上可持续为原则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其股东人数不超过五人,不得吸收任何形式的存款,不得搞变相集资。运作初期,其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或捐赠资金,到工商局注册领取工商营业执照;运作一段时间后,待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成熟后,经批准可以从国内外一个金融机构采取批发资金的外源融资方式扩大业务,进一步过渡到民营银行。张丹丹(2008)认为’小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www.xiexiebang.com),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额贷款公司是依托民间资金,以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资金来源为自由资金、捐赠资金或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形式,不吸收存款,不跨区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不同于农村信用社,它更贴近低收入家
庭和个体生产者的实际情况,因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小额贷中小企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级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构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2.2信贷产品创新
寇军中(2008)在研究小额贷款担保问题时指出,在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实行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高凌云、刘钟钦(2008)[“]认为农户联保制度是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的手段之一,它与无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构成了小额贷款的主要品种。并借鉴国际上主要农户联保制度的措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灵活组建小组、简化贷款手续和加强风险控制等方而提出针对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朱乾宇(2010)指出,抵押担保替代方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考虑出售抵押资产所得到的价值而是考虑丧失抵押资产给借款者带来的损失,在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虽然市场化的落后限制了抵押资产的处理,但仍然促进了信贷合约的执行从而提高了贷款的质量,降低了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成本。杜晓山(2010)在对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创造性地开发了一些新的放款方式。东海水晶之都小额贷款公司针对养殖业客户的特征,将目标锁定在参加了专业协会的农户。采取了 “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经理人通过与当地的专业协会合作,掌握了合作组织成员经营状况的一手资料,再通过协会介入发放小额贷款,要求协会组织对于小额贷款提供担保。这样,使得信贷发放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夏琦(2011)[”]通过对随州市的调研,提出通过坚持政府引导、有限介入、商业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引导农户成立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摸索出一条“担保合作社+农户”的营销模式。
2.3内部管理控制
仲彬、刘念(2002)_指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机制是通过输入一组预警指标,经过预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www.xiexiebang.com),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警处理后输出真实、有效的预警信号,然后对小额贷款公司体系健康状况进行预测,以便决策者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对策。原销(2009)根据自身经验,设计出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做好放贷审查,严控关联企业贷款,加强贷后管理和建立风险转移机制。何康(2010)“"提出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分别从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的规避,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管理,建立高效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加强放贷后资金的监控四方面进行控制。景小娟(2011)_从村镇银行风险理论出发,通过对甘肃汇通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控制机制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了一套以风险控制为特征的运行机制,预防风险的产生。同时对影响村镇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针对内部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走向阳光地带[J].金融经济,2007(20): 62-63.[2]张丹丹.小额贷款公司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机制比较[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11): 112-113.[3] J-Baptista,Rama1ho, J.Silva.Understanding the Micro enterprise Sector to Design a Tailor-made Microfinance Policy for Cape Verde [R].Praia, Cape Verde: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2006.[4] J.Copestake.Mainstreaming Microfinance : Soci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or Mission Drift[J].World Development,2007(10):1721-1738.[5] S.Jha,K.S.Bawa.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of Microfinance Projects [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7(9): 229-239.[6] V.Hartarska.Does rating help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raise funds Cross-country Evidence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7(5): 1-14.[7] R.Mahjabeen.Microf inancing in Bangladesh: Impact on households,consumption and welfare[J].Journal of Pol icy Modeling,2008(7): 1-10.[8]孟建华.中外小额贷款的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2002(12): 50-51.[9]颜志杰,张林秀,张兵.中国农户信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4):2-8.[10]马文勤,孔荣,杨秀珍.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J].财会月刊,2009(36).[11]刘泽双,王广宇,段晓亮.小额贷款风险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3).[12]吴品妹,张颖,唐勤伟.基于农户信用特征的WU’s三维信用评价模型研究[J].财贸经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www.xiexiebang.com),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济,2010(9).[13]王静,朱满红.基于突变理论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金 融理论与实践,2011(7).[14]谭民俊,王雄,岳意定.FPR-UTAHP评价方法在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7(5).[15]戴立新,李泽红,杨万文.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及评价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5).[16]陈良维.基于NET的贷款农户信用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5).[17]鲍盛祥,殷永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与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31-35.[18]王素义,朱传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拓展[J].生产力研究,2009(11).[19]樊锰,汪媛雏,张竹海,仇新卫.基于AHP法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0(6).[20] Mark Schreiner.A Scoring Model of the Risk of Costly Arrears at a Microfinance Lender[EL/OL], www.xiexiebang.com.[21] Buchenau, Juan.Innovative Products and Adaptations for Rural Finance[R].paper for ”Paving the Way Forward: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Best Practices in Rural Finance", 2003.[22] Roman Inderst, Holger M.Mueller.A lender-based theory ofcollater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6).[23]吴皎,房德东.运用非对称性信息理论控制农村信贷风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5).[24]谭民俊,王雄,岳意定.FPR-UTAHP评价方法在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7(5).[25]戴立新,李泽红,杨万文.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及评价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5).[26]雷晓敏,宋家顺,徐风岩.中小企业家信用评价模型指标构建分析[J].财经
[27]闫雪,卢继梁.提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力的创新型途径一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估体系[J].中国经贸导刊,2010(16).[28]王娇娇.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www.xiexiebang.com),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