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时间:2019-05-14 03: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第一篇: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担保是一种信用行为,担保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是对未来担保风险的判断,它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对担保项目未来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是否提供担保行为提供依据,为规避和防止风险的发生制订防范措施,尽量减少担保代偿的可能性和减少担保损失。作为担保机构的管理者,不在于对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查和核实,而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在企业未来风险概率的大趋势上做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担保业务按照“红黄绿”理论三种性质界定,既然是风险分析与评价,就专门和大家谈谈“红灯”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

1、债务风险;自身资本实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盈利能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销售收入与债务匹配性风险、债务期限性风险、硬债务与软债务风险、企业对债务的依赖性。

2、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流动性、存货流动性、现金流动性、对外投资的流动性。

3、盈利性风险;未来利润与债务的匹配性、未来利润实现的可能性、未来利润实现的流动性、未来利润实现的稳定性。

4、资产风险;资产老化和重置风险、资产优化和技改风险、资产处置风险、资产安全性风险、资产实际投入分析。

5、虚假财务数据风险;实际销售额、实际利润水平、债务真实性、实际纳税额、总资产和有效资产的真实性。

二、技术风险评价

1、技术先进性风险;在行业中先进程度、在区域中先进程度、与现有比较领先程度。

2、技术成熟性风险;技术是否经过生产经营检验、技术是否稳定、技术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

3、技术与政策符合性风险;技术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特定法律要求。

4、技术替代性风险;技术是否容易替代、技术是否容易模仿、研发技术的门槛专业和成本的高低。

5、技术时效性风险;技术受到保护的时间、技术取得的方式、后续提升技术的能力。

6、技术依赖性风险;技术对人员的依赖、技术对原料的依赖、技术对环境的依赖。

三、经营与市场风险评价分析

1、经营的合法性风险;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环保、安全、节能、减排等)、经营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经营是否受到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鼓励(招商引资、减免税费、奖励等)。

2、行业与竞争风险;未来成长性、政策鼓励性、竞争激烈性、市场空间性、成长期限性、投入回报性。

3、销售渠道与网络风险;销售模式是否合理、销售网络是否齐全、销

售网络地位是否稳固、销售网络建设周期和成本。

4、下游市场依赖性风险;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包括单一客户、单一行业、单一国家和区域)。

5、上游依赖性风险;核心元件对上游的依赖、核心材料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社会关系的依赖。

6、生产与经营要素风险;水电气等生产经营要素变化、人员工资变化、员工社会福利变化、原材料采购变化、税收缴纳情况变化。

四、企业管理风险评价

1、安全生产风险;安全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落实性、制度有效性、安全历史记录、安全风险的转移。

2、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依赖风险;关键人员的与企业的关系、关键人员的激励约束、关键人员的重要程度、关键人员的替代性、关键人员的社会风险。

3、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股东历史和亲情渊源、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性、调整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性。

4、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对核心团队的吸引力、激励约束机制的可持续性、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性。

5、实际控制人作风和思路风险。投资欲望、企业资源控制、发展思路、经营偏好、管理和控制能力。

五、社会风险分析

1、法律诉讼风险;法律诉讼的性质分析、法律诉讼金额分析、法律诉讼时间分析。

2、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性质严重性分析、税务风险金额分析、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分析、税务风险发生的危害性和挽救措施分析。

3、实际控制人个人行为风险;婚姻和家庭、赌博与吸毒、个人行为安全、非常规嗜好、参与非法组织与涉黑等。

4、非法集资和高利贷风险;集资和高利贷性质分析、集资和高利贷金额分析、集资和高利贷依赖性分析、集资和高利贷消化能力分析。

5、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风险;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金额占比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集中度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损失影响分析。

6、不良信用记录风险;不良信用记录的性质(银行和非银行、真性不良和假性不良)、不良信用记录金额、不良信用记录历史时间。

六、反担保措施风险分析(区分反担保物品及权利与反担保行为措施)

1、反担保合法性合规性风险;反担保物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措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反担保措施的办理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物的市场通用性。

2、反担保实际价值风险;反担保处置价值分析、反担保未来价值损耗分析、反担保变现能力分析、反担保变现难度分析、欠税欠付工资福利和欠付工程款分析、反担保物附加条约对价值影响。

3、反担保处置风险;国家文物、战略性物资、不符合环境及相关规划等要求、涉案反担保物、地方政府政策协议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为。

4、反担保安全性风险;危险品与易燃易爆品、反担保物的时效性、自然灾害影响、易灭失反担保安全保障措施、反担保处置的复杂程度。

5、反担保可控性风险。封闭性运行措施的可靠性、反担保资产实物可控性、反担保资产控制的复杂程度。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金融三班柴岩珍201048990227

案例概述: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 ~ 90% 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 年2 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 年6 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 亿元人民币和0.27 个百分点至5181 亿元人民币和1.77%。2 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 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

案例分析: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案例中,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一、产生信用风险原因有:首先,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历史缺陷和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即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中国的金融制度是在政府安排中快速形成的,产权畸形,效率低下,国有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国家信誉在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二是经营方式的缺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手段缺乏多样性。三是资产质量的缺陷,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历史资产质量低下,潜在的不良贷款包袱过重。四是信息技术的缺陷,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对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管理。

二、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修正和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2)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

(4)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快与诚信相关的立法,健全信用法规。

第三篇: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分析与对策

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分析与对策

时间:2010-05-24 23:07来源: 作者:吕逸婧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同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上日益落后,尤其 在企业营销信用风险防范上更是突出。为此,分析企业营销信 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对策,以此来规 范和减少企业营销信用风险行为的发生,使我国信用经济能有 序、健康地运行。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分析与对策

1、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潜伏着不少威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商业欺诈的形式更加 多样化,顾客需求也越发个性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 断完善和人们对营销风险认识的提高,加强对营销信用风险的 本质特征的分析,可以为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和预警 控制提供认识前提。特别是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营销 管理能力的提升,运用营销科学和工程方法对营销信用风险进 行衡量,并进行预警控制已具有可行性。它对提高我国企业营 销管理水平,防范营销信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更多的关注金融与保险市场的风险 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及企业安全与技术风险的管理。如史密生、史密斯与韦福特(Smithson et al,1995)三人合著的《管理财 务风险》(Managing Financial Risk),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内容[1]; 迈克(Michaels,1996)著的《技术风险管理》(Technical Risk Management),以控制技术管理为主要内容[2];韦林与格雷 登(Waring&Glendon,1998)合著的《管理风险》(Managing Risk),以人文心理建构的观点论述风险管理[3]。企业营销风险 的研究在国外没有独立分支,可以归为财务性风险管理领域,研究成果多数是新产品开发风险、广告投入风险、价格波动风 险等单项具体风险的研究,系统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理论成果 较少。

我国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武汉理工大学佘 廉教授在研究企业预警管理体系时,对营销预警进行了子项研 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营销预警管理》,用企业预警管理 的理论解释了营销逆境的现象并提出预警方法[4];四川大学李 蔚教授从2000年前后开始从营销安全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 了营销事故[5]、营销安全等概念[6]。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 院的林均跃与东方保理的谢旭合作,从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赊 销问题,出版了《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7]。但总的来看,研究 营销风险预警方法的多,研究营销信用风险的少,还未形成系 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2、营销信用风险定义及内涵

营销信用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是指作为信用主体的企业,通过赊销、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经销、代销等方式,授信于 作为信用客体的经销商或客户的信用形式。

营销信用风险(Market Credit Risk,MCR)作为营销风险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信用交易的受信方(credit receiver)不能正 常履约,因而给信用交易的授信方(credit grantor)带来损失的 风险,多表现为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信用销售合同 违约,给赊销企业或金融授信机构带来的风险[8]。

对于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而言,客户到期不付款的风险 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形式。对此,结合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外 因素,企业通常将源自客户的信用风险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 险[9]。其中企业通过自身管理水平(内因)的提高可以降低的风 险属于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是不能依靠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规避的风险(外因),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宏观环境以及客 户的信用水平直接影响这种风险的大小。

3、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尚未设立专门 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但运行不规范,无专人分 管或分管者失职。企业在承担客户信用信息搜集的职责分工不 合理,缺少对客户信用信息的专业化管理,客户信息零散且相 互之间缺少沟通;客户信息不全面,使许多对企业发展有重要 影响的客户信息被遗漏;客户信息陈旧,许多信息得不到及时 更新,在业务较忙的情况下就容易对客户的风险视而不见或凭 主观感觉盲目判断,影响正确决策。

2.对营销人员管理不善

由于缺乏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他们的责任心不强,工作出 现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了风险和损失。有些销售人员为了增 加营业额,不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或抱着侥幸心理,结果对 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有些企业的营销人员利用企业提供 的资源去培育和巩固与客户的私人关系,在一些实行销售提成 制或销售承包制的企业中,客户变成了个人财产,利用自己掌握 的客户关系干“副业”,使企业利益外流。

3.社会诚信环境的影响

从我国营销环境的现实来审视,可以说“信用”是近年

来营销风险中最大的风险。而“信用”也成了时下人最稀缺 的一种道德性资源。由于受社会诚信环境和商业道德水平的影 响,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彼此提防,无形之中提高了市场交 易的成本,既造成了效率的降低,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 信用恶劣的企业利用合同、票据以及预付定金,延期付款等方 式进行长期拖欠,达到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的目的。这种“低度均衡”已经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企 业营销活动带来许多风险[10]。

4.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

没有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在我国企业的 财务管理中,只注重一般的记账式管理,财务部门只起到出纳 的作用,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有效 的方法。另外,企业因为担心会失去订单,对客户拖欠账款缺 乏有力的追讨。

4、企业防范营销信用风险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设立独立于销售部门和财务 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营销风险责任制,明确管 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有关营销风险职责和权限。建立客户资信 管理业务制度,开发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其中包括客户 信用信息的搜集方法、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 风险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动态监控措施等。不仅在企业进行营销业务活动时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提 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建立长久稳定的客户关系。建立全程营 销信用管理模式,提出一套“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的 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将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前移,既强化信用 风险的事中控制,又注重事前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工作,将防、控 救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加强对营销人员管理

加强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是控制企业市场营 销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企业营销人员素质培训应包括员工的 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是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环节,要科 学地将综合绩效考核与主要指标考核分别进行,将综合绩效考 核采用综合评价打分办法,作为月度和的综合评定,与营 销人员的晋升、评比先进挂钩。将主要指标直接考核,与其当 月提成挂钩,实现有效的考核与激励。通过两种方式的考核 保证营销人员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

3.加强客户资信的评估管理

目前企业常用的客户信用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法(5C 原则)、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和信用评分法[11][12]。

(1)专家制度法5C评估,包括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资金实力(Capital)、经营能力(Capacity)、是否有抵押

(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定期对客户的5CNew Marketing

新营销

进行评估打分,按由高至低评出若干个信用等级,根据客户的 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信用政策。

(2)信用评级法(企业资信等级),主要是一些专业的资信 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信级别作出评价,主要目的是 用于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对非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的资信 调查则不尽相同,其调查主要针对短期的企业间赊销,信用期

限较短、交易额较小。对此,美国的邓白氏公司的评级技术比 较完整,除了给出被调查企业的资信级别外,还给出了信用风 险指数,可以将量化的风险指标与授信额度挂钩,计算出指导 性的授信额度。

(3)信用评分法,是通过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和信用价值 进行量化分析,以决定客户风险的大小,设置授信门槛和科 学地确定授信额度。信用评分模型实质上是一种以受信人特 征指标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概率模型(多元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线性判别 模型(最著名的是Altman的Z评分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修 正和扩展的ZETA模型)和非线性判别模型(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等)。

这些方法是事先确定影响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 加权计算或联合考虑得出一个确定的值作为判断是否违约的标 准,根据这一标准将潜在的受信人进行分类,并决定其信用等 级和授信额度。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和体系

(1)建立完善的账款限额管理和催收体系。应经常与客户 保持沟通,按月将往来款清单发给客户核对,以保证应收账款 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制定合理的现金折扣及信用期限。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即计算方案改变所引起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以计算差量收 益。如果差量收益为正,则方案改变是有益的。

(3)选择宽松或是严格的信用政策。企业的库存过大;产

品即将过期;开拓新的市场;推广新的产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法制环境良好等可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应采用严格 的信用政策。

(4)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体系。将所有赊销客户的应收 账款按是否超过信用期及超过信用期的天数来分类汇总列表。进行账龄分析可以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动态,及时监督应收账 款的回收。

(5)建立成熟的收款管理模式。企业在拿到所需要的单据 后应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这样可以避免在付款期到来之前 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获得很好的资金流动性。

(6)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低,应

采取预收货款销售、银行汇票、本票、汇兑、支票等安全性高、风险性小的结算方式。如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高,就可以采取 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汇票和分期收款销售等风险比较大 的结算方式,以吸引客户。

(7)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日常管理监督体系。企业应积 极开发电子计算机电讯网络,以便迅速地收集、贮存、反馈和 分配赊销信息,建立应收账款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监督。

(8)建立完善的拖欠款追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通过三种

途径进行拖欠款的追讨:①自行追讨,及时催促客户履行合同; ②委托追讨,企业对客户所在地情况不太熟悉时可以考虑使用; ③仲裁,直接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9)提取坏账准备。根据我国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 可以在终了时,按照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 账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提取坏账准备。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信用营销战 略并实行有效的赊销管理,提高企业营销人员管理水平,尤其 是加强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培训,是企业营销风险控制,提 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四篇: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新资本协议(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需要。信用风险现状

1.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 年~ 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 ~ 90% 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 年2 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 年6 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 亿元人民币和0.27 个百分点至5181 亿元人民币和1.77%。2 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 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总之,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2.我国目前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首先,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急需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有鉴于此,在现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不具有通过企业的股票价格来反映企业市场价值的条件,TNP 模型还不适用我国实际,针对特殊客户群,可以尝试建立小规模模型。但是,风险度量中贷款组合分析、边际分析的思想值得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使得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迅速赶上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可能,也提供了一条捷径。实施内部评级法(简称HIJ)将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突破口。由于银行需要获得的都是客户方面的基本资料,因此在信息获取方面不存在阻碍。内部评级法鼓励银行自主研究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方法,既强化了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在KLLL—KLL!年间,已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ML 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平均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内部评级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开展集约化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以有助于培育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历史缺陷和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即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中国的金融制度是在政府安排中快速形成的,产权畸形,效率低下,国有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国家信誉在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是国有独资的一元结构,由于国家是虚拟参与方,必然形成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

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不仅是行政式的特殊委托代理,由于委托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费用高昂和管理的不到位。从委托人的角度看,国家的多重宏观经济目标与银行单一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使得国有银行具有内在的政企不分的制度特征。从代理人的角度看,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依法掌握了控制权,这种控制往往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共谋而实现。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的不成熟,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经营方式的缺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手段缺乏多样性。三是资产质量的缺陷,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历史资产质量低下,潜在的不良贷款包袱过重。四是信息技术的缺陷,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对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管理。管理问题:

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测定手段等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1)内部体制

1.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性、独立性不够,作为所在行行长领导下的职能部门之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在工作中易受所在行经营情况、领导意图等因素的左右,难以保证审查审批的客观公证。

2.审贷分离的模式无法规避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目前各行普遍实行客户经理调查、评级,“审批人不见客”的审批模式,审批人无法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客户经理的粉饰有可能对审批造成误导。

3.责、权、利不清,责任人制度不落实。调查、审批、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不明,不良贷款形成后对相关责任人的认定流于形式,处理过轻,难以形成警示作用。

4.以绩效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使风险制度难以落实,风险文化难以建立。各行普遍以利润、资产负债规模等指标作为衡量经办行绩效的依据,缺乏对预期损失的考虑,收益不能与风险挂钩,往往出现忽视风险、片面追求高增长的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风险制度难以落实。

(2)外部环境

1.目前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对银行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

2.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当前,国家社会规范尚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二)信用风险度量技术

中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和度量技术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

(1)内部评级系统科学性差,难以有效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主观定性因素过多,定量指标选取缺乏科学性,未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违约影响的重要程度。

(2)对贷款评级多在贷后进行,分类方法主要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观判断,分类标准过于模糊,与信用评级完全没有联系,实践中,往往以贷款是否逾期作为借款人偿还能力的标准,成了一逾两呆的变形,无法作为事前贷款决策、贷款定价、预提损失准备的依据。

(3)贷款五级分类级别设臵过少,缺乏对贷款损失率的细化,与新资本协议8-11 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4)从评级结果的应用上看,缺乏对评级结果的检验,未进行信用等级迁移、特定等级的违约率等的统计,无法做到对预期损失的事先量化,使信用评级流于形式。

(5)现有的数据库、银行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风险计量模型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高效,在新资本协议有关PD、LGD 和EAD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国内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三)信息沟通方面

各项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并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进而加大了风险。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的结果,给银行带来更高的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相对于贷款商业银行而言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贷款用途、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他们往往向银行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而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虽然在占有信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企业借款的真实意图和实际经营状况,更不可能了解企业领导人素质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于是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来决定贷款利率。那些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都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项目。这样贷款的平均风险水平高,给定相同的预期收益的项目,高的成功收益率意味低的成功概率,必然导致银行的呆、坏账随之增加。

(2)道德风险加大,增加了资金运用的风险。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在达成贷款合同时双方都认为他们自己掌握的信息是相互对称的。但是贷款企业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弊病,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

信息不透明,信誉积累不足,企业间债务复杂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都是贷款后商业银行所无法掌握的私人信息,必然地增加了贷款的事后风险。商业银行一旦将贷款发放出去,若发生企业的经营效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时候,拥有私人信息的借款企业就会在不对称的信息掩盖下出现违背银行的意愿,从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行为,如为利用银行监管不力改变贷款合同中说明的用途,将资金投向高风险的项目上;人为的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收不回投资;伪装、混淆信息,用破产、合资、国有民营等方式,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等形式。其最终结果损害了商业银行利益,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由于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其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做出仔细的考虑和完整的计划。在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1)修正和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商业银行目前贷款风险体系中风险指标、风险系数制定的主观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指标,对各项指标的系数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并针对不同贷款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在缺乏专业评级机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身要发展和完善银行内部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即使在有了专业评级机构以后,对于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也不可能从外部获得,仍需依赖银行内部信用评级。针对国内银行目前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全面的特点,需要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评估方法上重视对企业现金流量、预期发展情况和行业背景的分析。例如可以仿照美国、日本的模式,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分析机构,跟踪调查和研究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背景、预期发展情况等信息。

(2)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复杂的数量分析都不能代替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判断,况且目前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还不成熟,更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商业银行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跟踪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信用风险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其中信息的采集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因此,国内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被管理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4)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快与诚信相关的立法,健全信用法规,为实现信用资本的有序运行,积极完善包括金融信贷、中介机构职能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理顺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发展信用评估机构,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推行信用公示制度。

2.银行在改善其风险管理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部分来自于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来自于国内监管机构,还有部分来自市场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竞争者和监管者。仅按贷款量衡量业务部门表现的时代已渐渐结束,趋势将朝着基于风险的业绩措施和基于风险的定价方向发展。这些概念应包括一套内部评级系统、违约概率、特定违约损失率、风险资本等等。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 有效途径应包括

(1)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

评级在专家风险判断和基于统计的量化风险评估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它是概括经过评估得出的与特定暴露相关的信用风险的“浓缩”,评级可以提供以下概括性信息:一是审批流程(判断与分析),二是资产组合报告,三是信用管理(预警N 贷款审查对象选择),四是定价矩阵,五是市场营销(针对特定的质量、风险/收益类别)。拥有一个内部评级系统并不是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灵丹妙药,如要使之切实有效,该系统必须驱动各种风险和非风险流程,并且该系统应深刻地融入银行文化和基础架

构之中。

(2)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

仅仅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和相关评估流程还不够,用于衡量这些系统的表现、比较违约概率估算值与实际违约率、监控对违约贷款的清偿经验十分重要。此类信息不仅运用于信用管理,而且应当成为信贷部门业务经理、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等监管机构的重要参考。验证各种流程的有效性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3)搜集有效的数据

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以及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遵守完全取决于数据,包括借款人信用风险要素和违约经验的有关数据以及损失经验的有关数据。数据采集的关键在于其准确程度、完整程度与可检验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操作。目前中国加快了建设征信系统的步伐,特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运行良好。此系统能提供有关信贷客户的基本情况、信贷业务内容以及企业负面信息。

(4)注重信用文化建设

银行在控制风险时一般局限于将信用审批权集中于高层或信用委员会。全体成员都应具有风险意识,而且对银行的风险容忍度有共同的认识,这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篇:个人信用风险的制度分析

个人信用风险的制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信用风险已成为中国现阶段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个人信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帮助加强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个人信用;风险;制度;防范

[作者简介]陈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初级职称,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财政绩效评价,广东广州,510900

[中图分类号] F830.5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8-0024-0003

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了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个人信用制度,使得不讲信用的人寸步难行。而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这已成为我国个人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如何防范个人信用风险,规范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1.制度的法律、政策环境初步建立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个人信用方面的法规和政策。2000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向建立个人基本账户迈出了一大步;同年,上海市颁发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为联合征信拟订了初步的法律框架[1];2001年深圳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个人信用立法《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03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2005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2]。这些法律和规定对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个人信用的安全和合法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各类型信用中介机构初具规模

从资本构成的角度来看,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金诚国际信用管理公司、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信用咨询公司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TRANSUNION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国际上有两种征信制度模式:一种是欧洲模式即政府主导;一种是美国模式即市场主导。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二者兼而有之,它是由央行上海分行出面,用明确的指令组建征信制度,而公司运行则完全是市场化操作。而广州则由政府和银行牵头,保险、税务、公安等部门都参加征信工作,其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资料更加全面和权威[3]。

3.个人资信评估工作已逐步开展

各地商业银行纷纷利用所掌握的个人征信资料开展个人信用评级,把个人信用能力引入到信贷管理中来。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济南市分行出台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起来形成十大指标体系,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将个人信用分为 A、B、C、D 四个等级,作为贷款的决策依据。

(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1.信用配套制度不完善

我国许多关于个人信用的配套制度, 如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度、个人基本账户制度等尚不健全, 个人破产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还未出台。由于这些配套制度的不配套, 导致我国个人征信资料严重不全,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 个人存款欺骗、冒领、多头开户现象时常发生, 不但隐藏着严重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同时也无法促进个人资信评估工作的全面推广,严重阻碍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2.信用法规体系不健全

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予以支撑和保障。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在经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信用立法方面却严重缺位,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我国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信用中介机构得不到立法支持,失信惩戒机制得不到强化与落实,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3.信用网络技术不发达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技术这个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发展很快,但产业规模依然很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信息处理技术基本上处于剪贴拼凑的手工阶段,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这种网络技术开发与利用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方面的应用,阻碍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二、对我国个人信用风险的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所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卢现祥,1996)[4](P11)。从个人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这三个方面都出了问题。

(一)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是指社会中既有的意识形态、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要素。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非正式约束中,属于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范畴的个人信用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无疑会在保障经济活动连续与扩大、个人财产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取得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可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但是,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对正式约束的巨大影响,因为同一种正式约束在经过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浸染后往往带有不同的色彩。故此,分析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对个人信用的影响如下:

第一,意识形态混乱。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合乎义理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减少“搭便车”的可能性,淡化机会主义行为。目前,我国许多人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意识形态混乱。所以,在利润至上的今天,中国许多个人玩弄各种手段以获取超额利润也就不足为奇了。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提高政府向意识形态的教育投资来提高个人意识形态的资本积累,从而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信用文化缺失。信用是一种价值观,它根源于文化和历史传统。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了解和道德规范构成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然而,这种信用文化只适用于范围较狭小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人们的活动范围从一个小社区扩大到了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传统的信用文化就不能满足需要。现代信用文化与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的社会性、制度性、专业性和商业性。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建立现代信用文化的重要性。

(二)正式约束

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最先将制度进一步划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他认为,正式约束包括政治(及司法)约束、经济约束和合约。政治约束可广义地定义为政治团体的等级结构,以及它的基本决策结构和支配议事日程的明晰特征;经济约束用于界定产权,即关于财产使用,从中获取收入的权利束,以及转让一种资产或资源的能力;合约则包含着对一个交换中一个具体决议的特定条款[5](P19)。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的主要根源。

没有产权的约束是不可能建立个人信用的。在中国,存在信用风险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对此,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产权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晰,人们就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自然也无需讲个人信用了。他认为,产权是社会的道德基础,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毁坏了信誉的产权基础,限制了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坑蒙拐骗盛行[6](P98~100)。

2001年深圳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个人信用立法《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来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截至2008年年底,央行已为6.4亿公民建立信用档案,其中有信贷记录的有1.4亿人。但是,规范个人信用风险的正式约束漏洞还很多;因此,中国亟须相关的细则来堵住这些漏洞。

(三)实施机制

判断一个制度的安排、运行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其正式约束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是否完善,更要看其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否则,前述制度安排皆形同虚设。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交易的复杂性、人们的有限理性以及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必须建立制度来为参与交易者提供保障,监测对和约的偏离,并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和约的实施。

而要看一个国家的这种强制性是否有效,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经济学家分析表明,当某人从事的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选择违约。一个国家的制度得到强而有力的实施会使得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很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明智的主体都会选择履行和约。

这样看来,中国个人信用风险存在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他们的违约成本远远小于违约收益,就在于我们的实施机制不强。不仅缺乏对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还缺乏信用行业服务规范以及对失信惩戒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要知道,在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个人如果失信,信用等级就会降低,生产、生活处处受限制,甚至寸步难行。

三、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就可以证明、查验自然人资信状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中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供守约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一)加快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

在应对信用风险时,一个全面、有效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建于2004年初,并于同年12月中旬实现在全国7个城市的联网试运行。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联网运行,经过1年的试运行,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恶意投资的可能性,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尽快健全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个人征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必须立法先行,加以规范[7]。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个人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都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这就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相关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三)政府监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市场经济主体是选择守信还是失信取决于成本收益分析,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失信的收益远大于其成本。因此,要采取的措施就着眼于如何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其高于失信收益,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失信行为。监管部门应该相互协调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人信用风险状况进行适时的、合理的评估,从宏观的层面对风险进行控制。政府则应该加强对国民的信用和风险教育,加快建立信用社会,提高国民的风险意识。

(四)建立国家个人信用专用网络

目前我国应针对个人信用网络技术开发与利用效率低下,网络硬件与软件投入不足,跨系统、跨行业不能进行互联、沟通的现实问题,全面加强电子网络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容量、低成本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查询网络系统和信息交流的双向流通体系,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四、结论

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刚刚开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总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和个人加强合作,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尽可能地采取有力措施来降低个人信用风险,加强风险防范。为了提高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速度,保障建设质量,我国还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实际出发,着重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同时注意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孟昊.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对策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1,(6).[2]徐培英,戴根有.征信系统运行需要立法保障[N].经济参考报,2005-10-29(3).[3]王寅.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前沿,2003,(9).[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6.[5]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6]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任兴洲.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2002,(7).[8]陈星彬,王春娟.房地产市场信用危机的制度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颜文.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宏微观分析[J].财会研究,2007,(4).

下载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房地产市场信用风险分析

    2014年房地产市场信用风险分析 自定义来源2014-03-24 11:16 我要分享房地产市场基本面分析:中长期来看,即将度过高峰期的房地产行业在未来5年将会进入平稳下行的趋势,需......

    自我分析与评价

    自我分析与评价 自我分析与评价(一)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第一次的《销售管理》课,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袁老师说的“销售业务员的成长轨迹”这部分的内容。她讲了许多的实例,让我深刻......

    自我分析与评价

    自我分析与评价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第一次的《销售管理》课,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袁老师说的“销售业务员的成长轨迹”这部分的内容。她讲了许多的实例,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制定我......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复习大纲 一、什么是组织设计,为什么岗位设计与评估先从组织设计讲起? 组织设计:通过对组织的结构、流程、制度的设计并加以整合,从而使企业组织最终获得......

    岗位分析与评价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岗位分析与评价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复习大纲 一、什么是组织设计,为什么岗位设计与评估先从组织设计讲起?......

    危险源分析与评价??

    1、事故的基本特性1)因果性 -事故从原因调查2)随机性(时间、地点、事故后果)3)潜伏性4)可预防性2、事故的分类按事故发生原因按事故性质(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按伤亡程度不同:轻伤、重......

    自我分析与评价

    自我分析与评价 在安培中心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认真学习党的最新指示和文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2、认......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陈育林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