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非财务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改革呼声很高,但对银行重组的涵义却认识不一。我国银行业的重组往往局限于较窄的方面,通常被理解为银行产权的变动。实际上,我国银行业与国外先进同业之间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与其集中讨论银行的产权改革,不如从更广泛的层面了解当今国际银行业发生的一些重大变革,并从这些重大变革中寻找我国银行业实现突破性改革发展的思路。中国银行业在目前形势下,需要集中在健全的管制体系建设、业务管理流程的合理化和银行战略管理的突破等三个方面,才可能实现银行整体的较大突破,缩短与国际先进同业的差距。
一、当今国际银行业变革调整的主要方式及其意义
当今银行业重大变革方式很多,如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及资产组合的调整,产权的改革等。各种变革调整方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对各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
管理架构的重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先进银行曾经普遍出现过。各银行根据服务客户理念的变化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条件,对整个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地域化分割逐渐虚化,业务实现垂直化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集中化程度提高。在这种架构下,银行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客户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的调配,提高了银行竞争力,也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业务的调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在业务和地域上进行调整。这主要是出于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一些传统业务和地域上的进退收缩。传统的银行业务增长模式倾向立足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和机构网络体系的延伸,因此,银行总体业务量和机构布局是银行力量的主要体现。但现代银行更注重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相对优势的发挥,更重视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和客户价值增值的管理。不断调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格局要求各家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优势和生存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一些银行确立的市场优势战略,并主动从一些市场撤退某些业务,如大通银行几年前出售其香港零售业务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银行非银行业务的融合,银行业务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保险业务的渗透日益普遍,从而引起机构设置及业务管理方式的变革。
资产组合的调整,银行业务能力的变化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贷款在一些大银行资产的配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而证券化资产和交易资产(Trading Assets)等越来越多。如摩根大通银行1999年和2000年,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都不到30%(注:2000 Jpmorgan Chase Annual Report)。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清洁”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剥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予以处置,这在当代已经成为处理问题银行、建立健康银行体系的重要途径,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好”“坏”银行的办法,东南亚国家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处理不良资产风潮等,都对当时的银行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稳定市场信心带来了正面效应。[!--empirenews.page--] 涉及产权变革的银行整合,包括银行机构之间并购,银行与其它机构间的战略投资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如东南亚危机发生后,韩国等国曾出现过银行国有化和后来的私有化的过程,是大规模银行重组的典型。由银行产权调整引起的银行变革,既可能是公司管制方式和管理格局的变动,也可能是促使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措施。
除上述一些重大变革方式外,目前,银行业可能出现的调整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力量的推动,其一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银行虚拟化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深化。面对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ATM机的作用会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能引起分行网络分布及其功能的调整。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统计,至1999年第三季度,在以下几类银行业务中,美国银行业通过网上银行提供服务的渠道的情况是:账户查询和资金转账占88.8%,付款占78.2%,信贷申请占60%,新账户的开立占36.6%,经纪业务占21.6%,现金管理占15.7%,托管占11.9%,保险占5.4%.(注:Karen Furst,William Lang,and Daniel Nolle Internet Banking: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p13,April 2002,Harvard University)随着电子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分销体系和成本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引起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和机构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二个趋势是在银行监管政策放松管制的推动下,银行非银行机构融合的深入引起银行竞争格局、银行效率及银行生存空间和增长空间的变化。
总之,当今银行发展格局是多方面因素形成和推动的。面临竞争对手,寻求发展对策,在确立重组、发展、改革的主题时,需要对我国银行业与先进同业的差距有更全面的认识,需要考虑各银行实际状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种措施的优先程序及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应对现实挑战,也要面向未来发展。银行重组的方向选择是在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的。
二、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重组改革的迫切性
据了解,花旗银行管理的一个通俗理念是:微笑的股东带来微笑的员工,微笑的员工带来微笑的客户,微笑的客户带来微笑的股东。一个最现代化的银行管理体系大抵也是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和客户的关系做起,探讨复杂的银行重组改革关系,也不妨按此展开分析。
本文拟以一个简单的模型导出我国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重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银行生存链条的外围是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空间。现代银行的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可能的市场空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并要使四方的基本利益实现统一,建立合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目前状况下,我国银行管理体制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者与管理层缺乏有效的责任约束。投资人对管理层和银行经营没有形成有效约束的体制,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职员缺乏工作积极性。银行职员需要将银行服务客户的使命高效地贯彻落实。我国银行业职员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力挖掘其潜力,实现高效率的服务。[!--empirenews.page--]
3、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服务体系。银行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手段。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较原始的发展阶段,在服务效率及产品方面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脆弱。银行在服务客户基础上,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回报,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形成长期互利合作关系。我国银行业与客户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远未形成,由于过去信用风险的积累以及现代信用体系的缺乏,导致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
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和客户四方面关系形成相互依存体,构成了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形成顺畅的循环体。
在我国,上述四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导致银行运作效率低下,也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弱,风险状况突出,竞争力差。我国加入WTO后,低效率和低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社会中介职能的效率、稳定和安全性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体系仍居于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走向成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经济维持了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最近
一、两年仍有不同的声音评估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银行业管理低效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存在。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障[1][2][3]下一页 碍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要按党的“十六”报告确定发展蓝图,迈上新台阶,银行管理体制必定要变革。
银行循环链条生存空间是由宏观经济体发展和银行在市场中获取的市场格局决定的。银行作为主动者可以控制自身的市场选择,这也就是后文将要强调的银行市场定位、市场战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问题。
三、我国银行业重组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生存面临的压力已经基本得到共识,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改革则有众多说法。对国有银行来说,目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及上市。
银行上市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种,如在国内上市,在海外上市,分割上市或整体上市等。我们认为,从现今银行发展潮流讲,银行整体上市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理论上讲,在一定的条件下,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有助于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上市银行可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委托代理关系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控问题。出资人不直接参与银行机构的管理,但要通过合适方式,行使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使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能够真正得到保障。股东选聘董事,组成银行董事会,代为行使监控职能,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方式。为确保此种方式的有效运作,作为出资人利益代表的董事会董事要有适当的任职资格,并要充分履行董事职责,积极参与对银行重大经营管理的决策活动,并对银行的重大经营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及董事承担的职责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并有法定的程序负责检查、监督,有严格的法律手段保证落实,这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empirenews.page--] 公司治理机制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市场的有效监督。其基础是,银行要有真实、充分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对银行投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对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活动、经营业绩通过股票的买卖表达意见(即所谓用脚投票),从而形成对经营管理层的压力。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上市银行需要建立规范的披露制度,有关法律要明确银行及相关机构和个人对信息披露承担的责任。如美国证监会在安然事件后,要求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明确其知悉有关信息,并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要对公司任何虚假的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有关法律对外部审计师和律师的任职资格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如美国索宾—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LEYACT)修改法要求对一家公司连续承担5年审计的审计师要“中断”一年的审计,另外,审计师在提供咨询业务时,要考察其作为审计师资格的独立性问题。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保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霞是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合理投票决策的基础。
从我国目前对国有银行的监管和管理体制来看,国务院、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能,银行重大决策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意见,这一过程往往延迟了决策时间,这种体制也造成难以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与此同时,有关制度并未形成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约束,特别是对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现有体制也不适宜于银行提高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能力。银行在改制和上市后,银行目标控制可以市场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其控制效率可以体现出来。借助于规范的法律约束和市场规则约束,可以强化所有者监控作用的效力和时效性。
2、银行有明确的经营管理责任和目标
对上市银行来说,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银行的首要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回报。这是吸引投资者投资,鼓励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最重要的措施。由于公司确立了较单
一、具体的经营管理目标,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并行使激励约束机制就具有比较客观、公正的依据。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国有银行制定了较多的经营管理目标,作为经营机构更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使银行机构偏离商业机构运行的目标,这是导致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政府行政的过多干预也是影响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些情况在近年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经营管理目标。银行仍然要承担一些历史赋予的社会职责,另外,银行按行政区划的布局,导致一些分支机构仍然在一定意义上受到或多或少行政干预的压力。银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文化还不能科学地按市场原则贯彻落实经营考核目标,更难以高效平衡其应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多种经营目标,特别是如果过份偏重于社会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目标(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包括国有银行仍然延续行政序列,并有相应的评定基准),由此可能冲淡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盈利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银行管理层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力和激励约束机制,促成对银行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导致管理及资源的低效率。这是制约国有银行管理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通过银行上市,使银行集中体现的指标相对简化,对于银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变化,无疑是一种重大改进。[!--empirenews.page--]
3、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大改进
为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通常要采取符合市场做法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补偿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于通过采取员工持股和对管理层实行期权分配的制度,使员工、经营管理层与企业自身建立更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体。
在目前的分配体制下,国有银行的分配体制由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仍然具有大锅饭的性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越来越深入、普遍,特别是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和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国有银行所实施的分配体制与其他上市公司及外资公司分配体制之间形成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国有银行职员的士气低下,也使得国有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外流的冲击表现非常突出。人的管理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银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体制上存在问题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有效的体制建设,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有待理性投资市场环境的培育,需要具有良好信用的社会中介机构。更重要的是,体制的适应性及效率,还与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联系。银行管理层对银行使命及企业理念的创立,这些理念与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相容性,以及它们在整个机构中的推广程度,对银行形成凝聚力及提高银行适应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众多上市公司并没有达到理论预想的效果,其实与外部监管、市场约束力和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都有关系,这说明在中国要使这一制度得以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股份化和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进前述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四大问题的其中两个,主要集中于解决所有者与管理层,以及某种程度上管理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银行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进服务效率,还需要在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银行技术变革及战略调整
银行的股份化以及走向上市之路,是国有银行机制突破的一种选择。在银行完成上市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国有银行必须借助机制调整的机会,同时在管理技术上实现突破,降低客户服务的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上一页[1][2][3]下一页 收益增加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各家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式的发展道路,尽快缩短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
1、充分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建设。造成经营管理落后既有机制上原因,也有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与体制建设的长期性和对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求的复杂性相比,银行经营管理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是我国银行业可以尽快突破而且必须突破的环节。我国银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差距,这些差距是造成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冲击的根本原因。我国银行业目前还处在“粗放经营”的阶段,银行对机构、业务、产品、人员的成本、收益核算控制体系薄弱,风险控制技能落后,客户营销及维持能力不足。这些都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改善的瓶颈。银行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是以银行对客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化革命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技术变革的基础。我国银行业管理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推进完善的信息体系建设。[!--empirenews.page--] 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速度。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国际大银行也一直在探索、调整其经营管理方式。在新的技术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可能会处于同样的起点,面临类似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机会。如果能采取合理的战略,我国银行业在某些方面可以实现超越式发展。如从电子银行等渠道的利用来看,它可以改进银行面对客户的方式及效率,同时,也可能是推进银行未来发展的力量。在这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大体处在同一起点,如果采取合理的策略,就可以建立某些方面领先的优势。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它也是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在重组变革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确立合理的战略思路。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同业有多方面的差距,如何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各家银行如能从最强项予以推进或从最弱环节进行突破,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强大冲击的重要战略。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银行实施这一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为银行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企业融资行为、个人融资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和个人行为会产生分层,形成各自不同的需求偏好,这种动态的变动格局,为各银行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各银行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合适的策略,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快速增长。
3、银行重组改革步骤选择。我国银行业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改进余地很大,银行业重组改革因此被赋予了比较多的目标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阶段性,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快地缩短与国际银行的差距。
通过上市这条途径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需要银行达到上市标准,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财务指标,如在股本收益率、不良资产比率等要有比较合理的水平,以便对投资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我国国有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已是影响它们提高赢利能力的重要障碍,也是影响市场对国有银行信心的重要原因。为此,国有银行要达到上市标准,必须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各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以及在公司管治机制、业务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重大调整,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组效应。各方面工作必须通盘考虑,有所侧重,孰先孰后,周密部署,这样才能保证顺利推进重组改革工程。单独采取哪一个方面的措施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总之,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重视产权改革、体制创新,但更要突出管理技术的突破。要重视在现代技术变革时代和现代经济变革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新商机,实现超越式的发展战略。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手段的革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银行产权重组最终能否成功,以及成功实现程度的基础。因为只有银行在战略、经营管理技术上的突破,银行产权重组的效益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银行才能创造好的发展空间,银行的股份化和上市才会有好的增长故事,才可能实现好估值和定价。
第二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信贷不良额正在逐年下降,总体形势向好。但是,随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增长,信贷品种不断增加,信贷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贷后管理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无法通过贷后管理发现风险、化解风险,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侵蚀了经营业绩。当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贯穿于整个信贷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之中,涉及方方面面。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仅仅限于贷款发放后的监控,而是要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控,及早发现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一、当前银行不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理念和行为偏差是导致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强化贷后管理不仅是完善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而且也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信贷业务从发生到结束是一个过程,贷后管理就是要在保证资金用于规定用途的基础上,跟踪客户所在行业、上下游和客户自身经营情况等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损失甚至避免损失。
第一,部分经营机构和客户经理对加强贷后管理的认识仍然不足,思想上仍然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一旦项目获得审批通过,贷款发放后,随着向客户收取的各项中间业务收入已经到账,部分客户经理就会如释重负,思想上放松对贷款的进一步管理,无非是形式上的贷后检查报告、资产清分等工作,对客户的后续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资金使用和回笼状况缺乏深入了解,直至有些客户出现还款困难或其他违约行为时才引起警觉和重视,但到这时为时已晚。
第二,贷后管理的手段不够,对风险处置的应变措施单一。处理风险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回收银行贷款本息,贷后管理的各种手段均是为这一目的服务。但对于部分已暴露出风险隐患的客户,由于客户贷款尚未到期,客户尚在正常并按时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或分期还本,商业银行由于缺乏有力的处理手段,往往只能够采取发布风险预警、冻结客户未使用授信额度、关注客户经营情况、逐步压缩退出等手段,往往要等到客户发生实质性违约行为时才能采取诉讼、处置资产等法律保全手段,然而往往等到那时客户已无力偿还全部债务,即使采取了相应措施也会造成部分损失,同时也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第三,贷后管理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商业银行已建立了风险管理体制的“三道防线”,但归根结底能够发现和暴露客户风险隐患的应该是直接接触客户的一线经营部门,但由于经营部门出于经营考核等因素考虑,有时很难主动暴露风险。“三道防线”中 的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在业务检查中往往也只能采信于客户经理反映的情况和数据,因此即使每年有大型的贷后检查或审计活动,也难免会对客户的风险挂一漏万。
第四,决策失误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主要表现在:管理层在制定压缩不良资产工作的方针、工作策略时,经营发展思路产生扭曲,或因片面强调压缩不良、防范风险,以致丧失了发展机遇,丢失了市场份额;或因对处置不良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人、财、物上投入不够,丧失了处置良机;在不良资产的认定上出现失误,没有按章操作、科学界定,得体决策,导致不良率偏离正确水平;在不良资产处置方案的选择上,不是进行科学决策,而是凭借经验或想当然、拍脑袋决策,人为导致损失率加大。
第五,对信贷退出机制认识不清。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沿用以下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绝对额控制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考核为主的管理方式,使部分行为表面上的数字好看,过于注重发展速度,忽视了企业发展的质量,有的甚至不惜采取盲目垒大户方式掩盖行业、企 业的真实状况,错过了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大多数人认为,实施信贷退出会影响业务的发展,导致企业存款减少,客户迁移、结算量下降等等。正因为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前瞻性,不愿及时地从一般的户中适时退出,因此导致目前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二、商业银行应大力培育健康风险文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合规经营、健康的风险文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
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是一种习惯,能够影响员工按照某种思维和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在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的建设上,必须持之以恒,以理念同化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文化培养人。商业银行要结合工作实际,营造良好的适合风险文化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把全行的风险文化建设好。从宣传上加大力度,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和经验,渗透到每个岗位和每个流程环节,提高员工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从制度上加大力度,根据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结合全行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信贷管理全流程的规章制度,保障业务健康发展。从执行力上加大力度,尤其要强化各级行领导的执行力,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大违章违规处罚力度,切实强化制度执行力;历史遗留问题不及时暴露的,或因此贻误处置时
机的,不但要追究历史当事人的责任,也要处理现有当事人员的责任。
高度重视和关注系统性风险。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由银行业外部冲击造成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行外部宏观形势的变化,这是银行不能控制和影响的,也是商业银行要重点跟踪和研究的。系统性风险是影响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科学安排好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业务结构,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获取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这是全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一直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中,有很多风险和问题被暂时掩盖住了,对系统性风险的认识普遍不足,研究也很不够。因此,当前极其复杂的风险环境,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分析,积极研究对策。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中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比如宏观经济走势、政策法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保和节能减排、资产价格波动等等。
在防范风险方面还要将实地调查与有关信息系统相结合。从第一笔信贷发放后开始,至少每季度实地检查一次。由于客户经理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当遇到贷款发放日期较为集中、尤其是贴现业务数量较多的时候,很难及时为每笔信贷业务作贷后检查并撰写检查报告。因此在工作中,应建立行领导联系重要客户制度、掌握客户潜在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解,使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融为一体,提高工作效率。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行上下和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在明确各部门职 责的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贷后工作的新局面。在做好对所有客户贷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建立起“权责统一、重点突出”的贷后管理体系。建立分层次贷后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这部分客户占用贷款多、管理难度大,一旦出现风险,将对全行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要加强限制行业客户的贷后管理,对国家限制行业的客户,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测客户的经营变化情况,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三是加强对关注类贷款的管理。这部分贷款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随时有可能显现,通过加强贷后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防止形成新的信用风险。
三、当前对商业银行贷款工作中的防范对策
一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加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信用风险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预警工作是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贷前调查,项目备选上的风险预警还是个空缺,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贷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作前瞻性的而不是事后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预警制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科技含量。
二是从源头上抓好风险防范工作。研究保全工作的同时,首先要想到如何避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如影随形。因此,应相应地制订压缩不良的目标,找准切入点。首先从源头上分析、预测、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要加强调查分析,把好第一道关口,贷款绝对不能“拍脑袋”,也不能只站在区域的角度来衡量;要加强贷中和贷后管理,抵押保证手续要全,跟踪企业运行性时,要盯紧企业的风险。
三是克服行政干预的弊端。行政干预普遍存在,可为什么有的银行受其影响小而有的银行却始终摆脱不了行政干预的阴影呢。从客观上看,可能各地的“小气候”不一样;但从主观上分析,则是某些行有关人员,甚至领导同志观念陈旧,思想还停留在粗放经营的阶段,没有切实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存在经营目标多元化、分散化的问题:至今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不自觉地替地方政府说情、办事,没有把自己真正纳入统一法人制度的轨道;对地方政府有“天生”的惧怕心理;没有充分认识到资产保全 工作在银行当前业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怕与地方政府关系搞僵后影响到吸收存款等其他业务的开展。因此,要想摆脱行政干预,就必须先转变观念。
第三篇:银行客户经理财务分析
银行客户经理财务分析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是基于银行客户经理的财务分析,大家知道财务分析除了理论之外还是一项特别讲究经验的工作,而我明显经验不足,而且我对银行客户经理的理解也仅限于半年的实习。这里我主要想就着我仅有的一些财务知识向大家汇报下我实习期间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在正式进行财务分析之前,有必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客户经理要进行财务分析?“存款立行,贷款兴行”这八个字大家都是知道的,目前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就在于存贷利差,因此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是无争议的(国外银行除外)。而我们客户经理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其次,由于我们进行财务分析的特殊目的,因此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也与其他财务分析的角度不一样,是的,目标决定了行为的准则,我们作为银行工作人员,不需要进行帐务处理,所以我们可以不用象专业财务人员那样去讨论每一笔分录的正确与否,而是需要在阅读报表时,知道每一个科目代表的涵义,并尽可能了解每一个科目背后最容易被操纵的一些东西。我下面所讲的内容也是从这个从这个角度出发,减少一少财务指标的计算方法的讲解,而是对一些重要科目进行梳理,在科目理解的基础之上,一些财务指标自然就能够理解了。最后,我们要谈一谈虚假报表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企业假报表特别多,在昨天我与导师讨论财务分析的时候,她就告诉我,能够正确分析、判断虚假报表,比分析正确报表更有挑战性。目前企业做假报表主要有假账真做、账真表假、操纵各项计提、关联行动等方法,假账真做即企业编制虚假的经济业务,之后按照会计处理流程进行下去。比如采用虚构销售收入及交易的方式造假,编造合同、凭证,并据此记账。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公司,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蒙蔽会计师事务所。小企业一般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来造假的,因为太复杂了。账实表假(改表不改账)。即直接改造报表数字,不改变账面数字。完全是在糊弄报表使用者,如被发现则以笔误、差错掩饰,打补丁了事,蒙混过关。我们日常遇到的中小企业虚假报表大多为这类型的报表。如何识别虚假报表,我觉得大家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通览财务报告。根据掌握的企业基本情况,按照一般的逻辑进行总体把握分析。考虑企业内外情况、所处行业状态,同业竞争程度、宏观面走向、企业管理层以往的诚信度,以一个信贷专业人员的职业敏感进行职业判断,形成总体概括。这样可以初步发现企业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点,对重大的报告项目标注标志,为以下的详细分析点明方向。其次利用会计钩稽关系验证。会计报表是一个逻辑整体,自身带有钩稽关系。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都有钩稽对应关系,从这些对应关系出发,可以进行报表真实性的逻辑验证。如期末与期初净资产相减数额应该为当年净利润等。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反应的是该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某个时间的资产和负债状况,是一个静态时点数。分资产负债表析时有一个很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即左边用减法,右边用加法。所谓左边用减法,右边用加法实际上就是要尽可能减去无效资产,加上或有负债。企业在账务处理时,因为“报表粉饰,合理运用”等原因,有些列示出来的资产对银行而言是无效的,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都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减去。这也是我们银行授信报告中所谓的资产质量分析的来源,可以想像一旦一个企业的资产中这种无效资产占有大量的比重,那这家企业的资产质量无疑是不高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些科目。
1.货币资产
我这里所指的货币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先来看货币资金。货币资金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库存现金由于相关规定其数额不会很大,一般无大问题。银行存款大家要关注其二个问题,一是银存的真实性问题。银行存款真实性可以通过查询企业银行对账单。我行“好融通”就要求企业提供近六个月银行对账单,当然通过查询企业的银行对账单还能分析出企业是否有虚增销售收入的情况。二是银行存款的可支配性。分析下银行存款中有多少活期存款,多少定期存款,多少保证金存款,多少在途资金等等。虽然货币资金科目很简单,但大家在分析时却不能忽视,因为它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前几天我在与我们学院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向的导师交流中他告诉我,他分析贷款企业财务的习惯是先看企业的银行存款,再看企业的银行贷款,并告诉我做为金融从业者一定要明白“现金为王”。
再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2006年新会计准则取消短期投资,新增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个科目主要是不以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为目的的投资。我觉得在分析这个科目时要问一个问题,如果对于一般性生产企业,其交易性金融资产较多,却又向银行申请“流贷”,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疑他会把贷款也投向这里去。其次要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如果此资产公允价值已低于企业入账时的价值,请用减法。
2.结算资产
企业的结算资产我主要从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三个科目进行讲解。
应收票据,这个科目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这二者的差距,我想大家的理解比我要深入的多。我这里主要想说,管理较好的企业应该会有“应收票据备查薄”,大家贷前调查前,可以核对一下。同时对于商业承兑汇票较多的企业,应该适当做减法。
应收帐款,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这是资产负债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如果余额较大,也是银行贷前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分录来进行简单分析:
企业发生应收款时,一般的分录如下:
借:应收帐款-XX客户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果本科目有问题,将在资产作减法的同时,以前确认的收入和利润也将出现水份,这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对一个企业的评级。所以,非常有必要看一下应收帐款的明细帐,并进行帐龄分析。我导师告诉我,公司存在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会计核算中设有“坏账准备”这一科目,正常情况下,三年的时间已经把应收账款全部计提了坏账准备,因此它不会对股东权益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大量“三角债”,以及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该科目来进行利润操纵等情况。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公司的资产很高,一定要分析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是否存在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同时要结合“坏账准备”科目,分析其是否存在资产不实,“潜亏挂账”现象。
在谈到应收账款时,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个重要的财务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指定的分析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的计算公式=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其他应收款,主要核算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从会计科目设置的角度看,不是一个很重要的科目,主要用于反映应收的各种存出保证金、备用金以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按理说,余额不应该太大。但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贷款企业的其他应收款和应收帐款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坏就坏在这“其他”两个字上。企业在进行帐务处理时,不好处理的各种应收款项,当然会情不自禁地使用本科目,如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占用,基本上都会用到本科目。正所谓“其他应收款是个筐,各种垃圾往里装”。实际工作中,大股东或关联企业往往将占用公司的资金挂在其他应收款下,形成难以解释和收回的资产,这样就形成了虚增资产。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将自己的钱或在银行的贷款资金,借给其他非关联企业,以谋求高额利息收入。然后将这些外借资金计入“其它应收款”,这给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公司报表中的“其他应收款”数额出现异常放大时,就应该加以警惕了。因此我们在分析报表的时候,一定要把其他应收款的盖子打开,分析其他应收账款形成的背景及性质,看其是否因为民间借贷形成的。在分析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时,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除了上文提到的问题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借款人在向我们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的时候,为了虚增公司的“销售收入”、虚增公司的“资产规模”的时候,往往会从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科目的虚增着手。虚增的收入和虚增的资产进入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后必然导致应收帐款、其它应收款周转率急剧下降。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情况。
不过,现在有些中小企业搞明白了,其他应收款太高在银行取得贷款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因此他们往往会刻意缩小“其他应收款”的余额,把一些借贷出去的资金不再在“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反映,而将这些资产反映在“存货”、“预付款”或“在建工程”中。因此我们在分析“存货”、“预付款”、“在建工程”等资产科目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其构成,同时结合现金流量表相关科目进行核实。
3.存货
存货在会计处理时是比较简单的一个科目,但我们在分析时却不能对这个科目掉以轻心。在对这个科目进行分析时我们就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货是否账实相符。库存帐实不符,不仅仅是贷前需要考虑的问题,贷后管理也需要随时予以关注,这就需要客户经理经常到企业仓库去实地查看。
(2)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市值。存货是按历史成本入账,这个历史成本就给了企业很大的操作空间,虽然会计准则规定要计提跌价准备,但实际操作起来可真不是那么回事了。很多企业存货严重贬值,但企业却在账面上不进行任何账务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质量。我认为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时,一定要根据市场行情及自己经验判断是否存货有跌价情况。
(3)关注存货成本。在与导师交流中,他告诉我存货成本是企业经常动脑筋的地方。在会计核算中,把直接人工计入存货成本,很多企业将非直接人工如应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人员工资计入存货成本,无形中将费用资本化,增加当期资产,减少当期费用。
这里再来说下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规范的反映存货管理水平的财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产品销售成本 /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但我建议不要过于迷信财务指标,所有的指标都是可以被操纵的(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减少存货,增加预付款)。最好到生产企业现场和企业的仓库去看看,存货仓库的进出情况和货物面上堆积的灰尘有多厚,这往往比财务指标更直接,更有效,更有说服力。
4.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这里就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计科目,可以通过这个科目看到企业的子公司及关联企业。对这个科目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一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背景,大企业,因为业务发展和内部建设的原因,多一些子公司是很正常的。中小企业,如无特殊原因,设置太多的子公司,就需要考虑这是否是一家以“资本运作”为主业的公司了。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与权益法。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采用成本法,否则用权益法。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一个本质区别,是被投资企业当期的盈利对企业的影响。使用成本法核算的,除追加投资、分红转股或收回投资外,帐面价值不变,所收到的红利作为投资收益处理。即:有分红就有收益,成本一直不变。这时,就需要考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合理性。而采用权益法,则要根据比例和被投资单位当年的利润状况调整帐面价值,并作为当期损益,即要共享福祸了。一般而言,20%的投资比例是一般采取的标准,之上用权益法,反之用成本法。当然,也会有公司根据自已的目的,为多报利润或少报利润,挖空心事,改变计帐方法的。比如有一家拟上市公司在网络公司热潮时投资了一互联网公司,股权比例约占30%,被投资公司亏损严重,为不影响当年业绩,将部分股权转让出去,变成了19%,继而向会计师所提出变更会计方法,改权益法为成本法,会计师所不同意,认为其总经理在被投资公司任董事,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仍应采用权益法。这家公司立即魔术般地在第二天提交出了一份签字日期很前的董事会决议,证明总经理早已辞去了被投资公司的董事职务,于是被投资企业的当年亏损就没有并进损益表了。我举这个例子,想再次说明会计是受操控的一门语言,在一定条件下,报表利润是可以被操纵的。作为贷前分析,既要看财务报表,了解信息,又要深入分析,不被报表上的数据所迷惑。本文所讲的操纵报表,大多是指在会计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
5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对我们来说也是要重点分析的一个科目。首先,如果为客户发放长期贷款,贷款将大多形成固定资产;其次,固定资产的增长,一般代表着客户产能的增长或者工艺的升级。再次,固定资产的抵押还是第二还款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固定资产分析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特别要注意利息的资本化。利息是可以资本化的,但仅限于固定资产购置或建造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有的企业会将部分其借款费用偷偷地进行资本化,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这里要配合利润表检验企业是否把不合理的利息资本化。把利润表中列示的利息支出除以企业的银行借款,得到的结果与银行利息率对比一下,就会有一个大概的结果。
(2)虚增固定资产。现在很多私营企业将法人代表或股东的私人财产,如汽车,房产等列示到企业的固定资产中,再以其他应付款列明对应金额。
(3)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这里要特别注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是否充足。很多企业经常把已完工的工程不办理竣工手续,留在在建工程科目内,以达到不计或少计折旧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对比企业连续三年报表中关于在建工程的科目。
6.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这个科目比较简单,但是对我们银行来说,非土地无形资产一般都是无效的。这也是我们CMS系统中要把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的具体数额列示的原因。
7.负债
关于负债,我主要想从长短期借款以及应付账款二个方面来说。长短期借款要关注企业是否有逾期现象,这二个科目是了解企业信用的好机会。同时,要关注企业借款到期时间,应尽量避免我行与他行借款到期时间重叠。
应付账款,这个科目可以反应企业的商业信用状况,如果能取得大量商业信用,说明这个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但要分析应付账款付款时间及债权人情况。
至于前面所说的负债做加法,我个人认为需要客户经理对客户的理解。
二.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很简单的一张表,是把公司在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得到该期间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情况。
当我们看到一份利润表时,会注意到以下几个会计指标。它们分别是:“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在这些指标中应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尤其应关注主营业务利润与净利润的盈亏情况。许多人往往只关心净利润情况,认为净利润为正就代表公司盈利,于是高枕无忧。实际上,企业的长期发展动力来自于对自身主营业务的开拓与经营。严格意义上而言,主营亏损但净利润有盈余的企业比主营业务盈利但净利润亏损的企业更危险。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将当期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作成盈利,可谁又敢保证下一还有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呢?
重点关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及所得税水平,真正盈利的企业,银行客户经理去企业核查时,在这一点上是很容易寻求到有力的证据的,因为,你很难想象一家企业会为了贷款而先去交大量的税收,相反,很多盈利的企业往往是想少交税的,一句玩笑话:作企业的都是贼,天天想着偷逃税收。因此基本可以说,交税多的企业一般是有实力的(为上市等特殊目的而虚增利润者除外),不交税和少交税的企业,要么是没有实力,要么是缺少诚信,与这类企业交往,防范措施一定要到位。
再次,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和管理费用往往是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有效工具,营业费用率逐年上升,往往是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同义词,而管理费用的暴升,往往说明企业经营中的重大事项发生。
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与长短期借款的比率分析,可以有助于你了解企业利息资本化的合理性,企业还款的信用程度等信息。
最后企业未虚增主营业务利润,往往会通过虚增“主营业务收入”来实现,主营业务虚增后,必然导致资产虚增。对于虚增的资产,企业一般首先想到将其摆放在“存货”、“应收账款”中,但是这样摆放的结果会导致“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急剧降低。这时企业就会考虑将虚增的资产调整一部分在“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乃至“在建工程”等科目中。由于现在银行对“其他应收款”科目比较关注,因此很多企业都将虚增的资产转移到“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科目中。所以我们在核查销售收入的真实性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些科目的变化,和异常。
第四篇:纳税评估主要财务分析指标
纳税评估主要财务分析指标 *纳税评估
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叛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行为。*纳税评估工作
1、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
2、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也可由上级税务机关负责
3、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由其申报所在地税务机关实施。
4、汇总合并纳税的成员企业,由对其监管的当地税务机关实施。
5、合并申报缴纳外商所得税的,由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实施。
*纳税评估工作的时间
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
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
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
*纳税评估的工作内容:
1、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及其预警值
2、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筛选评估对象
3、对所筛选出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4、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
税务约谈 调查核实
处理处罚
提出管理建议
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
5、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为税收宏观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提供基础信息等
*纳税评估指标:
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
分为
通用分析指标
特定分析指标 *通用分析指标:
1、收入类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成本类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是否存在账外销售、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不正常时,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3、费用类(存在多计费用问题)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基期)/基期*100%
成本费用率=本期三项期间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4、利润类(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
主营(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基期)/基期*100%
5、资产类
净资产收益率(隐瞒收入、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周转率(隐瞒收入、虚增成本)=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隐瞒收入、虚增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
应收(应付)账款变动率(判断其销售实现、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此增长率提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 隐瞒收入、虚增成本问题)=(本期-基期)/基期*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如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的影响。*通用指标的配比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正常情况下,两者基本同步)
A、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B、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C、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分析:
A、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变动情况。
B、主营业务利润率也异常,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C、结合“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前面科目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正常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
A、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B、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C、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分析:
A、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通过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情况。
B、结合“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前面科目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C、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等问题。
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正常情况下,两者基本同步)
A、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B、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C、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分析:
A、结合“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前面科目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B、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等问题。
C、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
D、通过对三项期间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其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长短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问题。
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A、两者比值>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问题。B、前者这正,后者这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5、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A、将上述指标本期与上年同期比较进行综合分析 B、总资产周转率(本期-上年同期)>0、销售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资产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 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
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C、总资产周转率(本期-上年同期)<=0、销售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资产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 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特定分析指标:
1、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A、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
疑点范围:
1)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
2)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3)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 方法:
1)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查验
2)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有关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销售额分析指标分析,对其异常作进一步判断。3)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
4)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B、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
应纳税额: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工资+利润+折旧+税金
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
应通过其它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
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
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
结合其它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C、进项税金控制额
={(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
本期进项税额的分析比较:增值税申报表与财务会计报表比、企业的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比
进项税金控制额比较:本期与历史同期进行纵向比
进项税金控制额比较:本企业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企业进行横向比
具体分析时:
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核对
如前者明显小于后者
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的问题
D、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
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是指同地区同行业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的平均值
方法:
1、用该指标测算出企业的实际产量
2、根据测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确定实际销量
3、根据实际销量,进一步推算出企业的销售收入。
分析评估:
1、如测算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2、通过其他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并与税管员根据掌握税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2、内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1)分析指标
A、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分析评估: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
不计或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运用其他相关指标深入评估分析
B、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所得税/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分析评估:
设定预警值并与预警值对照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
如果低于预定值
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作进一步分析 C、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分析评估:
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该指标如发生较大变化
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D、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分析评估: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
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 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进一步评估分析
E、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分析评估:
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
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运用其他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
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F、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分析评估:
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
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运用其他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
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2)分析指标的分类和综合运用 A、分类
一类指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贡献率 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
二类指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期间费用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成本费用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通用指标中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配比指标
三类指标:
存货周转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及税前列支费用评估指标 B、综合运用
一类指标出现异常,运用二类指标中的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
二类指标出现异常,运用三类指标中影响的相关项目和指标进行深入审核分析
同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在运用上述指标的同时,对影响所得税的其他指标,也应进行审核分析
3、外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进行评估时应特别关注的企业:
长期亏损企业
由免税期或减税期进入获利后,利润陡减或由赢利变亏损的企业
赢利但利润水平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持续低于同行业利润水平等
分析指标:
A、如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业务收入*50%
或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业务收入*50%
则不能享受生产性企业的税收优惠。
B、出口销售毛利率=(出口收入-出口成本)/出口收入*100%
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如该指标明显低于可比对象,可能存在
关联企业间交易价格偏低问题,有转移利润的嫌疑,需提示作进一步反避税调查。
C、资(财)产转让利润率=(资产转让价-资产原价-转让费用)/资产原价
该指标小于零,可能存在企业向较低税率的关联企业转让资产避税问题
*纳税评估的对象:为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税所有税种
*纳税评估的重点评估分析对象:
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
重点税源户
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
税负异常变化
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
纳税信用等级低下
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
*纳税评估结果的处理:
1、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2、对评估中发现的需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
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会人员。因需要必须约谈企业其他相关人员的,应经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通过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安排。
纳税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向科务机关说明情况,经批准后延期进行。
纳税人可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税务代理人进行税务约谈。税务代理人应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人委托代理合法证明
3、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地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4、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税务稽查部门要将处理结果定期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
发现外资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独立企业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和费用,需要调查核实的,应移交上级税务机关国际税收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处理。
5、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的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
第五篇: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担保是一种信用行为,担保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是对未来担保风险的判断,它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对担保项目未来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是否提供担保行为提供依据,为规避和防止风险的发生制订防范措施,尽量减少担保代偿的可能性和减少担保损失。作为担保机构的管理者,不在于对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查和核实,而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在企业未来风险概率的大趋势上做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担保业务按照“红黄绿”理论三种性质界定,既然是风险分析与评价,就专门和大家谈谈“红灯”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
1、债务风险;自身资本实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盈利能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销售收入与债务匹配性风险、债务期限性风险、硬债务与软债务风险、企业对债务的依赖性。
2、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流动性、存货流动性、现金流动性、对外投资的流动性。
3、盈利性风险;未来利润与债务的匹配性、未来利润实现的可能性、未来利润实现的流动性、未来利润实现的稳定性。
4、资产风险;资产老化和重置风险、资产优化和技改风险、资产处置风险、资产安全性风险、资产实际投入分析。
5、虚假财务数据风险;实际销售额、实际利润水平、债务真实性、实际纳税额、总资产和有效资产的真实性。
二、技术风险评价
1、技术先进性风险;在行业中先进程度、在区域中先进程度、与现有比较领先程度。
2、技术成熟性风险;技术是否经过生产经营检验、技术是否稳定、技术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
3、技术与政策符合性风险;技术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特定法律要求。
4、技术替代性风险;技术是否容易替代、技术是否容易模仿、研发技术的门槛专业和成本的高低。
5、技术时效性风险;技术受到保护的时间、技术取得的方式、后续提升技术的能力。
6、技术依赖性风险;技术对人员的依赖、技术对原料的依赖、技术对环境的依赖。
三、经营与市场风险评价分析
1、经营的合法性风险;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环保、安全、节能、减排等)、经营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经营是否受到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鼓励(招商引资、减免税费、奖励等)。
2、行业与竞争风险;未来成长性、政策鼓励性、竞争激烈性、市场空间性、成长期限性、投入回报性。
3、销售渠道与网络风险;销售模式是否合理、销售网络是否齐全、销
售网络地位是否稳固、销售网络建设周期和成本。
4、下游市场依赖性风险;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包括单一客户、单一行业、单一国家和区域)。
5、上游依赖性风险;核心元件对上游的依赖、核心材料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社会关系的依赖。
6、生产与经营要素风险;水电气等生产经营要素变化、人员工资变化、员工社会福利变化、原材料采购变化、税收缴纳情况变化。
四、企业管理风险评价
1、安全生产风险;安全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落实性、制度有效性、安全历史记录、安全风险的转移。
2、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依赖风险;关键人员的与企业的关系、关键人员的激励约束、关键人员的重要程度、关键人员的替代性、关键人员的社会风险。
3、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股东历史和亲情渊源、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性、调整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性。
4、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对核心团队的吸引力、激励约束机制的可持续性、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性。
5、实际控制人作风和思路风险。投资欲望、企业资源控制、发展思路、经营偏好、管理和控制能力。
五、社会风险分析
1、法律诉讼风险;法律诉讼的性质分析、法律诉讼金额分析、法律诉讼时间分析。
2、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性质严重性分析、税务风险金额分析、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分析、税务风险发生的危害性和挽救措施分析。
3、实际控制人个人行为风险;婚姻和家庭、赌博与吸毒、个人行为安全、非常规嗜好、参与非法组织与涉黑等。
4、非法集资和高利贷风险;集资和高利贷性质分析、集资和高利贷金额分析、集资和高利贷依赖性分析、集资和高利贷消化能力分析。
5、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风险;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金额占比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集中度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损失影响分析。
6、不良信用记录风险;不良信用记录的性质(银行和非银行、真性不良和假性不良)、不良信用记录金额、不良信用记录历史时间。
六、反担保措施风险分析(区分反担保物品及权利与反担保行为措施)
1、反担保合法性合规性风险;反担保物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措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反担保措施的办理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物的市场通用性。
2、反担保实际价值风险;反担保处置价值分析、反担保未来价值损耗分析、反担保变现能力分析、反担保变现难度分析、欠税欠付工资福利和欠付工程款分析、反担保物附加条约对价值影响。
3、反担保处置风险;国家文物、战略性物资、不符合环境及相关规划等要求、涉案反担保物、地方政府政策协议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为。
4、反担保安全性风险;危险品与易燃易爆品、反担保物的时效性、自然灾害影响、易灭失反担保安全保障措施、反担保处置的复杂程度。
5、反担保可控性风险。封闭性运行措施的可靠性、反担保资产实物可控性、反担保资产控制的复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