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五篇材料)

时间:2020-05-31 03:0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

第一篇: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1

摘要:“超越因材施教”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它不是因材施教的对立面或反面,而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升华,不仅强调因材施教的正确实施,而且是对因材施教进行纠偏和超越,旨在通过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走心”教育教学。比如对自己的工作有忠诚热爱之心、真心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带着情感和温度教书育人、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等。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把自身潜能转化为显能,逐步实现超越性的发展,不仅超越他们自身的原有水平和层次,还要超越教师的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超越因材施教;产生依据;蕴含厘清;实施要求;

一、“超越因材施教”的产生依据

“超越因材施教”可以说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其具体的产生依据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看。

(一)理论上看,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根本难以实现

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应该是完全依据学生之“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教”,从而学生有针对性地“学”的过程,要一步不差地完成这个过程,对“材”“教”“学”方面必然有严格要求。但仅通过逻辑思考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根本难以完全准确无误地实现。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难以完全准确判别学生之“材”。一方面,教师有主观性,因而在判别学生之“材”时难免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偏见,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公正。不同教师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主观性,因而即使面对同一学生不同教师也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材”之判断结果,很难说清谁的判断更为准确。另一方面,学生有发展性,他们的“材”会随时间的推移发展变化,教师即使一开始能够尽可能客观判别其“材”,但最初形成的印象极易刻板化,很难跟上学生之“材”发展变化的步伐,因而对学生之“材”的判别未必能够始终保持准确。

第二,教师难以十分有效开展因材施“教”过程。理论上看,即使教师能够相对准确把握学生之“材”,但施教过程的开展不可能仅仅只依据学生之“材”,还会受到国家和社会规定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因而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完全因“材”而“教”。即使教师能够发自内心不顾一切外在约束因“材”而“教”,但因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教的效果也并不好界定;即使有一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教的效果也未必“十分”有效,可能只有“九分”“八分”甚至更少的效果。

第三,学生“所学”与教师“所教”难以实现完全一致。理论上看,假使不考虑一切消极因素,假设教师真正开展了因“材”施“教”,但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在他们将“教”转化为“学”的过程中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某种偏差,导致“所教”未必能够完整准确地转变成“所学”,因而难以实现二者的一致。例如,假设教师所教是“ABC”,学生所学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AB”,或者发生偏离变成相似的“ABO”,但一般不会变成完全不同的“XYZ”。这个假设一方面说明学生“所学”与“所教”之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所教”可能刚好成为了学生的“受限”,使其难以超越出这个“天花板”。

(二)实践上看,因材施教存在严峻的现实困境及偏离

如果说从理论上责备因材施教难以真正开展实施是一种苛刻,那么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偏离就是其面临的真实挑战,也是其实效性差、屡屡受挫的原因所在。

因材施教面临的最严峻困境,就是当今“一对多”班级授课制盛行的现实与“一对一”因材施教愿望之间存在的悖论。由夸美纽斯最先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作为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社会广为流行,但它以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应多位学生的做法,本意上与因材施教强调的“一对一”是根本背离的。每位教师都要面对数倍于己的学生,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家庭负担,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去仔细琢磨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之“材”,从而谈何因“材”施教?这是当今因材施教面临的客观现实困境,也是现时期几无改变可能的情况。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众多教师依然在高呼实施“因材施教”,却导致出现了很多误区和偏离,主要表现在:

第一,“材”的偏离。因材施教之“材”本为学生天赋、资质、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状况等,但现实中却将“材”泛化为“教材”“分数”“财富”等,因而出现了快慢班之类的现象,虽冠以因材施教的名号,但其实是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照顾到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一些个性凸显有特殊才能的真人才被压制、埋没或修理成常人,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特长,没有了独立思想,更没有了创新意识,有的只是对试题的应对,对分数的追逐,根本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第二,“教”的偏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存在打着因材施教旗号却出现各种偏离的情况。就教学目标看,因材施教固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这并不能成为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理由,也并没有因此否认社会化教育的意义,学生只有成为社会化的人才能使其个性为社会所容纳和需要。但现实教育中却存在一些为了个性而个性、为了个性而标新立异的偏离现象,也存在一些以“爱才”“护才”之名而行“纵容”“包庇”之实的现象,还存在一些只重学生之“材”的发展而忽略其健康成长的基本教育甚至导致非常消极后果的现象。就教学内容看,因材施教强调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以道理,促进良好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的养成。但在现实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教以不同的知识,把学生仅仅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对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及非知识性内容的教育却难以受到重视,即使有所涉及实效性也总是欠佳。当然,这里不是要否认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教育绝对有必要占据主导地位,但要反对那种只重智育而忽略其他教育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打下读书识字基础之后,更应重视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训练。就教学形式看,因材施教强调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但现实实践中,多数教师往往只侧重于用认知性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有部分教师能辅以实践教学形式等,但几乎都忽视了教师还可以并且应该通过自身行为示范作用开展教育,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因材施教在“教”上的一种偏离。

第三,“学”的偏离。由于“材”和“教”的偏离,自然就会导致“学”的偏离。因材施教之下的学生本来应该更多地从教师那里获得情感领悟、意志培育、思维锻炼、创新养成等方面的启发和指导,但事实是学生被教的是知识,所学的也就只有知识了。并且,学生受限于教学的时空,缺乏自我发挥的自由,受限于教师所教,缺乏创新扩散的自觉,所培养的学生即使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模式化产品,也是缺乏精气神和创造性的个体。

二、“超越因材施教”的蕴含厘清

为了把困境中的因材施教解救出来,为了把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超越因材施教”应时而生。“超越因材施教”这一提法本身十分精确,因为它基于因材施教又对其有目的有根据而非盲目地进行超越,但在对“超越因材施教”新原则进行研究论证时,却容易陷入“美好愿望”的陷阱,使其只是“看上去很美”。要使“超越因材施教”原则得到真正贯彻实施,必须在思想上厘清几种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内在蕴含。

第一,“超越因材施教”不是因材施教的反面或对立面,而是肯定基础上的升华。“超越”意指超出、越过,是在原有层次和水平上的提高和增强,因而要以“原有”为基础,对“原有”进行扬弃和超越。所以,“超越因材施教”是对因材施教进行的超越,它并不意味着对因材施教进行简单否定甚至全盘否定,而意在以原有因材施教为基础,对因材施教的合理内核和精神实质进行积极肯定,同时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判和否定,在此基础上超出、越过原有因材施教的层次和水平,进行超越性扬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扬弃。可见“超越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内在地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对因材施教进行纠偏,把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另一方面对因材施教进行超越,使其更加契合现实需要,更好提升教育实效。

第二,“超越因材施教”强调因材施教的正确实施。“超越因材施教”本质上赞同并重视因材施教的基本精神,但强调因材施教一定要真正开展并正确实施,尤其是要对现实中的偏离现象进行及时地纠偏。比如: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学生之“材”,将“材”定位于学生超越一切民族、国家、地位、身份的天赋、资质、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状况等,而不对其进行随意扩展和泛化;要以学生之“材”为依据进行灵活有针对性富有实效地“教”,不仅教以知识,更教以道理,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健康活泼地成长;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特征有个性化地“学”,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规定动作”之外更乐于善于放权,使他们在自由的氛围里自主发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的方式和内容,真正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等等。

第三,“超越因材施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教师在发现学生之“材”、因“材”而“教”、因“材”导“学”的过程中要尽力而为,做出最大努力,保证教育实效。“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真的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而是强调在改变能改变的基础上接受不能改变的,不要强迫做无用功,通过“无为”达到一种“无不为”的效果。之所以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班级授课制的盛行给因材施教的实施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一事实困境面前,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只能坚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尽力对因困境导致的因材施教偏离现象进行纠正和整改,将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以此为基础超越原有层次和水平。从另一层面看,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超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是刻意塑造培养出来的,教师如果能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宽松、宽容、自主、自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予指导但不做过多无效干预和干扰,或许就能使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最大“有为”,滋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第四,“超越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走心”教育,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实现超越性的发展。“超越因材施教”要求摒弃以往教育中一般只为职责所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态,更加强调教师在工作中的上心、用心、尽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开门弟子”或“关门弟子”来看待,在发现学生之“材”的过程中,在“教”的过程中,又或者是在促“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获取所需、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师大公无私忘我地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而只是要求教师在工作时要更多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用心去做事,用情去感人,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把自身潜能转化为显能,逐步实现超越性的发展,不仅超越他们自身的原有水平和层次,还要超越教师的水平和层次。

三、“超越因材施教”的实施要求

教育本身是一项极复杂的活动,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把握灵活性,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教育。同时,教育需要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结果,但又不应局限于这个结果,如果一味放大结果,必然会忽略过程中的很多体验。所以,“超越因材施教”作为新时期新的教育教学原则,不是响亮的口号,不是美妙的空谈,而要切实为教育目标和过程服务,真正为教师所用,落到实处才是有意义的。如何确保“超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便主要探寻当今社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贯彻落实“超越因材施教”而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总体而言就是要尽可能做到“走心”,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忠诚热爱之心。教师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教育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享受。教师不应只单纯用自己的大脑、依赖技术去工作,而要用真心对待工作,要超越仅仅将工作作为自己谋生手段的态度,真正将其作为一种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真正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位教师都要年复一年地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学生,因而现实中有很多教师会觉得教书育人只是自己用来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拿了工资做好本职就可以了,在工作岗位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很多教师尤其是从教多年教师的心声,相较于敷衍工作误人子弟的部分教师来说已算是不错,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教育行业不同于一般的行业,教师岗位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岗位,作为塑造人精神与灵魂的师者,入了行就意味着责任和使命,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称呼,就要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就要至始至终树立和维护师者形象,行为世范,为人师表;就要远离名利场,自觉抵制外界诱惑,不为金钱财富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扰。

第二,教师要真心对待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相信和欣赏学生。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须放下面子,放下虚荣,自己先打开心门,以真心对人,并要变得柔软,甚至可适度示弱,不让学生感到害怕、厌烦,而要感到亲近、可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打开心门。教师只有超越以往成见,发自内心地将学生作为自己“交流”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从身份、地位、人格等各方面去尊重学生,才能反过来被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才能奠定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容忍缺点,不苛求完美,并尽可能从学生身上发现和挖掘向善向美的本性,用正向激励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外界的环境必须通过内在的心灵的震动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相互聆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就能促使师生彼此相融,将效果未知的“教育”转变为可预见良好效果的有爱的“互动”和“交流”。要实现这一美好的境界,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知道教师关心他们,真正地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难处,了解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以此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获得深刻感悟。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须善待每一位学生,不斤斤计较于他们的分数和排名,避免学生沦为分数和排名的奴隶,而是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否健康向上、活泼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之道本就是模糊混沌的,不能以单一的分数去定量衡量,也不易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要坚信学生各美其美,让每一个学生像小草一样都享受到教师爱的露珠的滋润,虽不能人人成为栋梁之才,但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第四,教师要带着情感和温度教书育人。相较于冷冰冰或淡如白开水的教育教学,当然是充满情感、带着温度的教育教学更易俘获人心,更能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适宜的温度温暖学生内心,并给学生以更多的情感体验,着力培养情感丰富的有用之人。首先,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教师向学生传导的情感最好是积极正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控制消极情绪并培养自己心平气和的心境,在教育教学中尽量避开自己情绪状况不好的时候,尤其不能因消极情绪而迁怒学生。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做真实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与学生进行心声交流、思想碰撞和情感共振,使教育教学蕴含更多人性和真情,并且还能通过融入了情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传递精神正能量,唤醒学生的丰富情感和体验,激发学生向善向美之心,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释放情感的机会。情感丰富是一种美,但丰富的情感有时候也需要释放,而传统教育中总是缺乏释放情感的方式,如中国学生在毕业之际容易自发创造一些不雅方式如集体撕书来发泄压抑、释放情感,就是没给他们提供理性的释放情感方式所导致的。对此教师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最后,教师要用适宜的温度温暖学生内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待长的小苗,高温和寒冷都不能让其健康成长,给予这棵小苗的只能是和煦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教师要用内心蓄满的热能,温暖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中洒满阳光和雨露,并且必须把握好度,既要避免过分的热情,也不能冷酷无情;既不能也不可能一直亢奋,也不能三分钟热度;既不能内冷外热,也不能内热外冷。

第五,教师还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成长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人生修炼,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不可替代,却并非无能为力、无可作为,教育就可以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教育必须是遵从生命成长发展规律的真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对人产生好影响。但现今社会存在诸多违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如强制性“摁着牛头吃草”的行为,教师以自己认为的“为学生好”为标准开展的教育活动等,不仅学生累,还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且教师也累,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要减少甚至杜绝这类“吃力不讨好”的现象,教师能做的就是要把握并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给予学生张弛有度的必要指导和引导,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为规律的作用发挥营造最适宜的条件,而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自由成长、勇于追求、主动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超越因材施教”原则之下的教师不像是园丁,更像是农夫,依然要担负浇水、施肥的职责,但又不再完全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想法去修剪枝杈,不再将学生修理成自己脑中预设的满意模样,而要把学习的权利、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教师走心用情的指导引领之下更自由、更快乐、更自主地健康成长,不断超越自身,也超越教师。

参考文献

[1]林格.回归教育本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陈心想.让教育多一点理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卢晓东.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4]袁征.“因材施教”的真实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5(6).[5]张旸.因材施教:困境及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2

摘要:因材施教之教本身是为了不教的启发诱导,也就是依材诱其趋向自主学习;反过来,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基于学生的天赋潜能与内心倾向之材,并在引导学习者不断体验收获快乐和好奇心得以保护的基础上生发的,所以,因材施教与自主学习内在相合,具有本质同一性。依据学生的个人潜质与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借助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和泛在学习资源的提供,则可以逐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为自觉自为的自主学习,从而让人趋向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四位一体的幸福境界。

关键词: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学习兴趣;个性化;

一、因材施教之教旨在基于天赋潜能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因材施教之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也不是导向特定教育目标的学生的批量化生产,而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以自己独有的格调和进程获得良好的发展和属于自己的学业成就。所以,真正的因材施教不是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措施和投入程度使不同天赋、智力的学生朝着同样的目标发展或取得一致的学业成就,而是以发现并承认学生天赋潜能和兴趣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及其价值为前提,引导学生沿着自己的天赋、兴趣自主发展,最终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独有的成功,成为最好的自己,发挥他们为人在世的最大价值。

(一)因材施教之教是启迪学生主动思考的适时点拨与引导

人的理性是在自我认知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趋向完善的,不能强迫,只能适当引导。所以,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强迫,而是一种基于学生特点和兴趣的引导,其目的就是导向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2]前言每个人生而为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发展需要与倾向,这也是人们自主发展的最大动力。而教育就在于通过激发生命,充实生命,让人的潜在动力焕发出来,协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激情形成自觉或专注的良好品质。因此,只有人的自主自发的活动才能使他们获得发展,而知识灌输式的强迫学习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呆滞的思想”,不能促进他们的文明化,不能让他们享有更加充实幸福的生活,只能越发将他们推向被动的地位并最终变成没有自我的工具人。

教育活动只有深入到人的情感中去,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激发生命,洗涤心灵。所以,教育给人的感受应该是宽松自由的,而不是有外在的压力驱策或者强迫的。恰如一棵蕴藏着成长为参天大树巨大潜力之幼苗的发展,只要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它便能朝着自己的自然倾向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成长同样需要教师以真爱加以引导而不是强迫。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具有选择权和发展权与独立人格的人,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3]基础教育阶段的首要意义并不在于所学知识的多寡,而在于帮助学生在试误和探究式实践经验丰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获得越来越多学习中的愉悦体验,积聚越来越强烈的学习欲望。当教师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独特的基调与节奏,以真爱浇灌学生的心灵时,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自会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之教应当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帮助学生趋向自主学习的启发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性认知能力、理性认知兴趣和理性认知模式进行探究、学习,教师更多地是在一旁指导、协调、鼓励、监控。[4]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之“材”,要了解学生的天赋才能、认知模式、认知能力以及认知兴趣等独特之处。其次,因材施教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兴趣的发展,使有兴趣者能够持续地自主学习,为无兴趣者提供各种机会使每个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内心的倾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并形成学习动力。一般而言,学生浓厚的兴趣都生发在天赋潜质较高的领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潜质。赫尔巴特认为,以兴趣为基础建构的课程论可以将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对应这些兴趣,他提出了相应的学科划分,并建构出了以学生的兴趣状态为基础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所以,任课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寻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或兴趣与所教学科的匹配点,唤起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衍生出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形成他们自主探究的习惯和不断学习的欲望。

(二)因材施教之教的目的与根本取向是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

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2]1,所以,因材施教的“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最终导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具有了基本认知能力后,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自主探究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由自己或在教师引导与启发之下制定目标,安排学习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的学习。不教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强调转变传统的以灌输和强迫为主的教学方式,解放教师大量课堂讲授的时间,转向课前以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备学案、备可能生发之事之理之物为主,课中以观察和引导学生为主,课后以回顾反思为基础研究学生需求的满足度和学习动力与兴趣的激发度。所以,因材施教的不教主要是解放教师的口和教师原来用作知识灌输的时间,调动教师的眼睛、专注之心和大脑,要求教师更多地投入精力关注学生以发现细微的教育契机。这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素养、指导能力、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三种,即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即学生为满足家长或教师期望,满足外在的奖赏而进行学习的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为获得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或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而学习的动力;认知内驱力是学生为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满足好奇心而进行学习的动力。前两种驱动力都是外在的、不稳定的,只有认知内驱力才是内在的、持久的、不断强化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由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驱动的,这主要源于考试以识记考察为主、各方力量一起聚焦应试成绩的客观现实,以及功利化倾向极其强烈的社会环境;相反,因材施教所导向的自主学习则是以认知内驱力驱动为主,由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组织、自我反思与评估为基本特征的基于兴趣内生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将灌输转为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将生活还给学生,将生命回归鲜活,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脱出来,从单调的知识传递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式自主学习与生命尊重,在此前提下以兴趣为突破点发展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二、自主学习离不开因材施教之教的引导与教化

有了因材施教之教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快乐体验基础和基本的学习动力,才可能引向人的自主学习。所以,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是因材施教之教的引导与教化,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又会强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促成人的个性化发展。

(一)自主学习的潜质需要适切的因材施教之教去呵护与唤醒

如前所述,自主学习习惯需要学生在因材施教之教的引导之下,借助即时产生的快乐体验和不断生发的成就感逐步加强,并最终成为自觉。所以,自主学习潜质的激发需要适时而恰当的早期引导,因材施教式的引导与唤醒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良方。

1.因材施教之教可以从婴儿时期开始持续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

正确引导之下的好奇心可以诱发无数创新,也可以变成无穷的发展动力。这种巨大的财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与生俱来的,但却因为很多人的好奇心没得到很好的保护而致使他们“泯然众人矣”。婴儿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对身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究欲;当他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主体之后,更是急于四处去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他又经历了一年左右想去哪里却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煎熬;在经历咿咿呀呀无法正常交流难以让成人明白的焦躁之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到可以正常交流的时候,他们总会有无穷无尽的“是什么或为什么”的疑问。实际上,这些都是幼儿对周围世界本能产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保护与引导好他们的好奇心,便是对他们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最大的帮助,便是对他们真正的爱与关注。但是,现实世界中却常常由于家长或教师自己缺乏对孩子好奇心的足够重视与必要认知,加上缺乏解答孩子问题的能力与技巧,转而责备孩子添乱或对孩子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在这种不断的消退作用下,幼儿便失去了强烈的探索世界的热情,逐步趋向机械和木讷。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采用因材施教之教把他们引向符合学习者潜能发展的方向,就是在帮助他们生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起点和成功人生的开端。所以,家长和教育者要用百倍的耐心去观察和理解孩子,去认识他们的发展潜力,去和他们一起研究好奇心驱使下无穷无尽的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生发基于潜能方向越来越强烈的探究欲。

2.因材施教之教依据学生兴趣引导学习者不断体验收获的乐趣。

幼儿自学会走路起就有用不完的精力不断地去活动,其原因就在于在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与新的发现,并生成新的认识。通过生命最初阶段的感觉运动,幼儿不断发现各种物体的特性,了解空间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等。这是幼儿作为一个主体与环境客体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并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的过程,不断生发的新体验和新发现为幼儿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或者称为由认知内驱力驱动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一过程不应有强迫、压制、说教和灌输,而应在适时引导下,让幼儿相对独立地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所以,要想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就需要因材施教之教适时而适切地引导他们不断有新的体验与发现,使他们不断保有对新鲜事物和内在规律或道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热情与激情,让不断生发的热情触动他们的兴奋点,点燃他们的激情,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体验和越来越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终身性自主学习状态的养成需要因材施教之教的引导与教化

终身性自主学习的状态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更不是天然而成的,它需要通过因材施教之教的引导与教化不断强化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与欲望,并逐步形成学习自觉和学习自为。

1.终身性自主学习需要借助因材施教之教趋向生命潜质的激发和人文素养的涵养去实现。

可以说儿童天生具有探究的欲望,具有学习的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品质。但是,具有这些潜质和能力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等于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以自主自觉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终生学习状态。正如夸美纽斯所言:“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自然地深植在我们身上。”[5]但是,“千万要谨慎,一时一刻也不要认为,放任儿童撒野,不予监督,不予教养,就能培养出伟大人物。”[1]19儿童身上只是存在着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这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不可或缺的种子而已,种子的生根、发芽与茁壮成长还需要教育像土壤、阳光和雨露一样去滋养才能实现。所以,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与可塑性,只是没有因材施教之教的引导是很难自然而然地进入终生性自主学习状态的。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个千姿百态静待花开的鲜活个体,需要教育者用赏识的眼光去鼓励、激发、静候与引导,需要教育者用人文关怀和悉心呵护去滋养学生的心田,否则便不可能精彩绽放。要生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向终身性的自主学习,除了教师的引导与人文教育滋养,还需要家长从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允许孩子依照兴趣实现个性化发展,“并依据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与生俱来的设计来抚育他们成长”[6]。

2.终身性自主学习习惯是在依据学生个性特点逐步增强其学习自觉性的过程中养成的。

终身性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自主性是指人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潜能积极自觉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综合能力。[7]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他们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8]孩子在自主发展方面本身具有天赋特性,也就是说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会帮助他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并从中提升自己的自主性。所以,学习者的自主性发展在早期因材施教之教引导的同时,更多地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保护与赏识。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们成长,用积极参与和他们一起动手的行动支持和鼓励他们探索,在心灵相通的陪伴中与他们一起成长。独立性是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或自我制定行动目标并完成行动计划的基本品质与能力,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需要,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灵魂。[9]对儿童实施的因材施教活动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是否能够帮助儿童越来越独立地行动,帮助儿童逐步形成学习自觉和自为的终身性自主学习习惯。家长和教师要注意从小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不能以爱之名剥夺儿童自己动手操作或独立判断的权利,而要让儿童自小体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实施行动和决策的成就感与乐趣。如果成人以爱为理由对儿童包办代替,去“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意识,扼杀他们十分有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0]

三、由因材施教之教导向终身自主学习的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1]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开发人的天赋潜力以及内心倾向,导向学生兴趣的强化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人的最佳发展,达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沿着天赋潜能引导每一个人,帮助他们在不断生发新的探究欲望和快乐体验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终身性自主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开启自我发展之路,最终趋向人尽其才的自我实现和才尽其用的大展宏图。[12]

(一)在个人潜质与兴趣得到激发的过程中趋向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每个孩子先天遗传素质和家庭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在天赋潜能、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儿童天生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倾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成人不能代替儿童去做选择而扼杀他们兴趣得以明确和强化的机会,而应以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安静地观察和倾听儿童的自主成长之妙,通过儿童自己所做的自由选择实现他们个性潜能的最大化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获得。

1.依据学生多样化的天赋与兴趣,引导每个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多元智力视阈下,每个学生的智力组合方式和组合结构各不相同,即,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智力差异,都具有个性化潜质。这种特点客观造就了学生千差万别的潜质与兴趣,也决定了只有因材施教才可能导向每一个人潜能的激发,并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取向人本化的社会普遍认为,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成为一名具有一定精神内涵而有益于社会的人。[13]现实生活中,少数学生可能对一些学习科目毫无兴趣,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对所学科目都毫无兴趣,只是对各科兴趣有强弱之分,即便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比如个别学生对学习科目本身没兴趣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过人的天赋,语文教师就可以请他带领学生分析《水浒传》《红楼梦》等类似文学作品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发他对这类学习内容的兴趣。如此坚持下去,只要沿着每个个体感兴趣的方向善加引导,便会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并逐步产生更强烈的发展欲望与乐观情绪。再如,有些学生文笔好爱写作,任何科目的教师都应该为他提供基于自己学科的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应该像郑渊洁之父对待儿时的小渊洁一样,而不是像开除郑渊洁的教师那样因为片面的认识就对一个很具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进行“死刑判决”。

总之,兴趣是后天逐步彰显出来或者在强化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并依据学生个人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日益强烈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循着兴趣的发展和发展特长的需要逐步拓展探究面,培养适合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习惯,最终走向基于个性解放的全面发展。

2.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与认知方式差异,鼓励学生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节奏。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基础与经验基础的差异,他们在接受信息的速度,消化信息的程度、范围和深度等方面都有所区别。所以,教育者或其他参与教育指导的成年人不能对不同的学生做完全相同的要求或希望他们整齐划一地前进。在正常的学习生活里,每个孩子都希望按照自己独特的学习节奏去学习并获得乐趣,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小心呵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尊重他们的学习节奏。在孩子早期的阅读观察中,研究者普遍认可孩子天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品质,因为孩子们在早期阅读时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实施身心融合式阅读活动。他们会把自己置身阅读内容之中,去亲历、去体验、去互动,只是他们或快或慢,或进或停,节奏各异。在此阶段,只有坚持做好对孩子们早期教育的耐心引导与静候,他们才可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逐步趋向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阶段。不尊重儿童内在节奏的教育,必然导致儿童自信心的挫伤,对遥远的教育目标望而却步,过早地失去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动力。教育的基本功能与目的,正是协助不同孩子找出最适合的发展与学习模式,鼓励他们乐于持续前行,以马拉松的跑法不断调整步伐找到适合自己的速率和节奏。[14]所以,幼儿园阶段不应该出现教材,而只有多样化的幼儿图书供应;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材应该以诚实、责任、爱与互助等为核心建构基本的教学参考资料,并辅之以大量的自由阅读资料,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较多的实践活动机会与时间;之后虽然要逐步增加共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但是,应该实现多元化,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好且鼓励各自的特长,在基本认知能力建构过程中,帮助学生强化兴趣与学习能力,在尊重他们自己学习节奏的前提下逐步趋向多样化自主学习状态养成。

(二)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为自觉自为的自主学习

在当前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如果仅仅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而没有机会得到应有的引导和强化,则可能在过重的学习压力及单调的学校生活下逐渐丧失原有的兴趣,演变为机械应付式的学习。所以,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通过自主化学习环境创设和个性化资源获取途径建构,营造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强化功能的学习氛围,逐步唤醒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质和个性化学习兴趣;并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观察和研究给予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把模糊的兴趣和基础的自主学习动机明确化、坚定化,最终引向自觉自为的自主学习和基于个性解放的全面发展。

1.需要通过动机激发、成功体验、方法选择和空间营造来创设利于自主学习的学校环境与氛围。

第一,应该借助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导向学生自觉自为的自主学习。兴趣与动机相伴而生,互相促进,教育者只要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借助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并逐步扩展这种学习动机驱使下的探究面,通过相关性和支撑性,帮助学生沿着兴趣在某一方面学习的深入,衍生日益广泛的相关知识需求和技能支持需要,这样,学生就可以沿着兴趣的需求将片面的学习动机迁移到其他方面,最终将个性化学习兴趣转变为全方位的自觉自为的自主学习。

第二,应该积极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启迪思想催生智慧的比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和心理氛围,给予不同爱好和天赋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平台。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教育必须日益关注所有儿童和青年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15]学校有义务创设条件促使学生在某一领域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帮助他们及早在某一方面反复体验成功的滋味,并伴随这种成功体验的丰富化,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和积极态度的形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迁移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由于儿童自我监控意识发展程度尚处于低级阶段,不能够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也不能合理监控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与爱好之后,给予他们逐步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目标,监控和调节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第四,积极创造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存在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叠加起来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学生经常是屈服于教师的权威而去应付机械劳动式的作业,这种学习方式会逐步吞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主动而彻底地转变观念,通过个性化、开放性、多样化的探究与实践作业布置,把学生从枯燥而沉重的识记式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有精力去关注学习的质量以及自我评价学习的结果,有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时间、空间和机会。

2.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利用校内外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使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泛在学习资源。[16]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可以随时随地检索自己需要的任意学习资源,这为教育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机遇与挑战,为每个人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条件和更大的可行性。多样化的通信方式和高性能的通信途径使学习者能够很容易地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资源、工具和方式。[17]面对网络世界爆炸性信息的冲击,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不良信息,依据个性化兴趣和爱好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网络为自我个性化发展服务,将学生引入终身性自主学习的状态。

第一,教师应该在为学生提供资源获取之便利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基础知识学习类问题,并引向内在道理与实践创新的深层探究。在一些课程的课前准备中,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资料。比如在美术、历史等课程中,并没有很多需要教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讲解的概念与理论,教师可以在课前以问题的形式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究,继而引向对人的人文素养提升高度去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教师应该和学生合作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体验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感知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与感觉中丰富心灵。比如阅读或悦读的多样化感觉追求,不同交际方式的舒适度或厌恶度对比感受等。

第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制定个性化目标并实施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自我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习惯性的自觉自为的终身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北京:文汇出版社,2012.[3]王红梅.论如何塑造班主任的人格魅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149—150.[4]张广君,张琼.当代“因材施教”: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5(4):37—43.[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释[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1.[6]查尔斯·博伊德,等.因材施教的艺术[M].刘萍,译.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6.[7]孙刚成.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0—122.[8]伊·谢·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407.[9]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27—30.[10]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5.[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50.[12]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13]胡庆芳.六大国教育趋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2.[14]陈之华.成就每一个孩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15]布鲁姆.教育评价[M].邱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5.[16]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2011(21):132—134.

第二篇:因材施教论文5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1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2 1.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2 2.因材施教的当代内涵............................................................................................2(1)因“材” 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差异........................................................2(2)因材施教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3(3)因材施教应着力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4

二、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意义................................................................................5 1.因材施教对于教师的意义....................................................................................5 2.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和个体发展的意义............................................................5(1)要求在教学前预想学生差异..............................................................................5(2)要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6(3)要求在作业中要体现个性化..........................................................................6

三、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6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6 2.教师要对学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7 3.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7

四、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8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8 2.敏锐的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处............................................................................8 3.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9 4.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9 参考文献………………………………………………………………… ……… 11 致

谢..................................................................................................................12

论因材施教

内容摘要:因材施教是一个从测评学生个性特征,制定相应教育解决方案的一个体系。作为老师,我时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怎样才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使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答案是只有实施因材施教。作为教师的我应当以负责任的态度,带着爱心去实践因材施教,为那些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援助,做到有教无类,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快乐的学习。

关键词: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个性差异

Abstract:Individualized is an evaluati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a system of appropriate education solutions.As a teacher, I always reflect on their own educational ideas and educational means, how can promptly correct the error of education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al means, so that students can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answer is that on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vidualized As a teacher I should take a responsible attitude with love to practice individualized to provide effective assistance for those students who need help in learning, so that education, so that each student can find their own learning happy to learn.Key words: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ethod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 1.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实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所以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引导,兴趣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创造性,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2.因材施教的当代内涵

(1)因“材” 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差异

学生生理及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差异,这是“材”的核心内容,是因材施教的着眼点和依据。但我们认为“材”还包括“教材”在性质、内容、结构、要求及教学法和“教师”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以上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进程与教学方法。

第一,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身心差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均属独特的天赋,都有教育价值。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并不大,有时是因为我们教师用一种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生而产生了“主观差异”,这种“主观差异”往往是导致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差异的最直接原因之一。据调查显示:占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教师只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学习每一学科、达到全部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成绩。而他所提到的“恰当的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即在

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允许不同的学习进度,达到教学目标。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时,基础目标是能知道合成、分解的概念,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进行合成与分解;中层目标是进行正交分解法的应用;高层目标是通过抛锚式教学,学生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任意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

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科及教材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不同方面得到发展。教师针对教材不同特点的施教过程就是发展学生不同素质的过程,这与因材施教的目的是完全吻合的。

第三,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靠教师的引导,而教师之间也是存在身心差异的,所以每位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寻找学生、教材与自我三者之间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最佳实践场所。比如,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时,可以把“情感激发”作为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同时外化自己的情绪、情感,引起师生共鸣,再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状况下去自我理解自我感化,实现特定情感下的最大化发展。无疑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因材施教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

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学生的配合。其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认为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等办法加以补充,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传统教学中常常把一些观念、准则、条文强加于学生,并忽视学生的个别发展与个别需要,更没有注意激发学生思维,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极强生命力和活跃思维能力的个体看待。因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传统教学不足的同时也对现代教学提出了应具备的一些特征和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的一些基本要求。很多教师经常抱怨学生思想懒惰、依赖性强,独立自学能力差,其实这恰恰是我们长期施行包办代替式教学结出的苦果。改变这种境况的根本措施是教师不要把一切知识以成品的形式赠与学生,而要作为脑力劳动的任务布置给他们,留下时间,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寻

求自认为是最佳的答案。

(3)因材施教应着力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有句古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予他人的任何东西,在我看来相对地似乎是无意的,对行为只产生些微小或根本不产生有效的影响,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自己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很显然强调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方法发现学习对学习者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所承担的是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僵硬刻板的“填鸭式”、“封闭式”教学方法以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应当革除。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身心结构和功能。其内化的过程就是开发、塑造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过程,是靠他们自己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方法怎样是决定他们最终学习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能力等均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教师的指导、引导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在教的方法上进行几个方面的转变:由用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模式要求学生、转变为多元思维方式指导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展;由纵向知识教学、转变为同时注重横向知识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识别力;由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经常性、用心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理解过程、解题心得,指导学生多思、多悟,帮助学生查找学习“病因”。其次,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学习方法,比如按程序教学的要求自定步调;掌握学习中形成性评价后的反馈矫正;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突破了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着眼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为主、教为导”的思想,把为学生学习服务放在教学的至高点。这无疑是现代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根本保证。因为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将教师的要求个体化,将发展的目标个性化,最终实现个体素质的提高,这也正是现代课堂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精髓所在。

二、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意义 1.因材施教对于教师的意义

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第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第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第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第四,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2.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和个体发展的意义

“教育的平等只能是过程机遇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这让我开始反思教师是否仅仅只是关注学生教授结果的一致,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想到一副漫画《教育》:千人一面出自同一个模子。这样忽视学生个性的教育必定失败的。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少年,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他找到合适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施展才干。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而他们获知的效率具有不同步性。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设教学环节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如何做到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准绳,灵活运用各种个性化教学手段、个性化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区域。

(1)要求在教学前预想学生差异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应该是备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学生的共性及特殊性,并根据这些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且是适当地揣测不同认识水平层次的学生已

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不同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要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下高高的讲台,允许学生对自己及教材的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宽容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出现不同解题思路,不同的解题答案。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大力表扬。当然,学生如果有不合常理的奇思妙想,要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只有这样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大声说话,面对教材,面对权威才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3)要求在作业中要体现个性化

传统的作业,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统一答案,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如果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进行分层作业或选择作业,把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设成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这样操作起来灵活度更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增强各个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全面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独特性,确认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不同智力表现的教学环境,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性差异,鼓励个性发展,须知,有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三、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性格、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

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2.教师要对学生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搞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校教学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3.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

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四、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观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学生从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那就必须在改造性格上下功夫。如果是因为懒惰、贪玩,那么除了帮助他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督促好好学习。面对学习或其它方面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当受到挫折时要鼓励他敢于面对,敢于向困难挑战,帮其树立自信心,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他们学习的环境,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成年人也有自己的爱好,同样的工作量一个做起来轻松一个做起来累,由此看出兴趣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2.敏锐的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处

寻找每个学生尤其是寻找较调皮或是性格内向的孩子的优缺点,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同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展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让他在自己所“短”的方向上做出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由于每个人的“长”“短”不一,因此,他们绝对不可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材施教,就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倡导乐学,从而实现使学生多才多艺、有特色地发展。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3.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一、赏识教育:和孩子做朋友,明确告诉孩子“在讨论题目时你就是孩子的同学”,和孩子平等,不存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孩子有点进步要用切合实际、发自内心的话鼓励。孩子题目做错了或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不要冷嘲热讽、挖苦、更不要发怒和摔打的,如果是容易的题目错了。就说:你看难题都做对了,容易的题目做错了,又粗心了吧。如果是容易的题目做对了,难题做错了,你又可以说:这题并不是太难,只是转了个小弯子,平时多用点心这题肯定能做对(老师对较难的题目都是要点评的,父母能辅导更好,一般来说都是一点就懂)。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成年人也有自己的爱好,同样的工作量,喜欢和不喜欢的事做的一个轻松一个很累!情绪同样也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鼓励:鼓励不是物质的,物质的东西放在平时,且现在一般的家庭对孩子的物质都能满足。用孩子最需要的“时间”鼓励,例如:通过一周的学习孩子很累了,周末晚上让孩子好好休息下做手工、体育活动和父母一道户外活动,一点作业都不做,彻底放松下,最好不要玩电脑,周六早晨可以睡个懒觉,并且明确告诉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保值保量完成,孩子作业完成后父母千万不能再安排孩子做其他学业,这样使孩子觉得前面一点光线都没有反正一样,破罐破摔,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等过了半至一学期,孩子的学习很自觉用心了,再用商量的口气同孩子说,上次还有做错的和不太清楚的题目,找出来看看?切记:千万不能让孩子上网和看字书。如果上网查资料父母要同孩子共同操作。不要让孩子上太多的辅导班:懂十行不如精一行。4.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处置的机器,故为师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又要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特长等),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差异的家庭、社会、历史的各种原因。学生的全面情况犹如毛坯,这就是学生的材,它是雕琢的基储施教的对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个人的天赋再好,不因材施教,不有的放矢,他的各方面素质也很难提高。所以在进行教育时应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个使个体社会化的漫长的、终生进行的过程。“教”和“育”都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实质上就是“终生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艺术在于我们既要不断吸取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又利用宝贵的当代的教育资源,使之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土壤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从而促进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局面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才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82

[2] 彭国甫.社会学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颜佳华.学法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张康之.寻找学生与教师间的纽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伟.教师的职责.民出版社,2001 [6] 廖申白,孙春晨.古代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 唐凯麟.方法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 郭广银.教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 杨桂安.当代的教学模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 张松业.学法的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11] 吴祖明,王凤鹤.古代文化的精髓.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2] 周奋进.论教学的得与失.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3] 林哲权.新教育学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 [14] 魏英敏.新教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经过数月的努力,毕业论文可以完成初稿了,历程的艰辛和完稿后的喜悦真是一言难尽。论文从选题到完稿得到各位老师及同学的指导、关怀和帮助,值此论文完稿之际,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毛齐明老师,毛老师的悉心指导、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和蔼可亲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还要感谢我的学友们,是你们给予我无限的关怀和帮助,才使我的论文顺利定稿。

再次感谢我的导师,毛老师,还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谢谢!

第三篇:因材施教教育学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普洱中学为例

摘要:本文以普洱中学为例,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的开展情况,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了调查。综合阅读相关文献,结合考察结果,分析实际调查数据。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普洱中学前所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得到相应改变,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育;物理教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发展

逐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新理念,越来越深入人的内心,并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在普洱中学高中部任教的三个月,笔者发现现在中学教育教学方法上,物理这块还存在很多问题,方法比较老旧不说,对于革新也是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就这个问题笔者将以“中学物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题,并以笔者所带的高一年级为例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了相同问题的问卷调查,就有效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相应的总结了一些相关的原因。其中调查的原因是想就科学的统计相应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代表的问题发表正确的看法,引起同学们对物理学科的重视,就普遍和个例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加强他们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就个人而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式方法,以便于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1.目前因材施教发展的阶段 1.1 什么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按照字面意义来说,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1]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2,3]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现在的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来实现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使他们从理解深度,广度和学习进度各方面推进是合适的,同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的考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着手,使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特性来进行良好发展。1.2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针对学生特点,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5]正是所谓的收获,用什么种子育苗,就能收获什么。所以因材施教,也就是依据不同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进行不同的教学,所以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达到良好的学习。1.3 当前的因材施教所能达到的一个水平

因材施教是小班教学的模式,对于现在的教育模式不是很合适,每个班级同学的水平虽然参差不齐,应该要实施因材施教,但是由于人数太多难以做到因材施教。[6]我们对近代以来“因材施教”的认识及其实施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从这个梳理中可以看到,限于时代背景尽管一些教育家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在实际中往往无法施行。[1,4]

因材施教要求是小班教学模式,所以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进行因材施教不是很适合,虽然每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因材施教,但是几乎没人能做到因材施教。[6] 我们对“因材施教”在现代的认识做了一个粗略的梳理和实现。可以从树立中看到,限于时代背景虽然有些教育家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实现。[1,4] 1.4 对因材施教有错误理解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以理服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他们的心性方面感化他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学习主人的心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并且学生自身也没有得到该有的学习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 5 ]

所以因材施教,必须在了解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下做到落实。现在,我们所实行的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对各种作业考试能力的过度强调。[ 7 ]和目前的水平,因材施教的理解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简单的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了,也就是说,学生是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知识,那么老师就是理所应当的教育者,教授自己认为的知识给别人,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施”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从教师到学生。[ 1 ]学生进入学校,是来接受一个良好的教育的。做到因材施教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做不到,更甚的还有完全歪曲了这种教学的真实意义,正如《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的相关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8] 在教学过程中,对平衡的强调太多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材施教就难以实施,因为过于强调平衡的话,将抑制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他们学习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大胆想象能力抹灭。[9]曾今的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对于这个问题也提到过,他写道,教授给学生灌输这养一种观念:你能做得很好,就像你们眼前的这些学生一样。而且这种无形概念的灌输,就是阻碍因材施教的发展。2.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一般来说,学校的物理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将由省教育厅颁发来进行安排,然而,省教育厅发布的物理课时都存在偏少的问题。省教育厅颁发的课时标准不一定适合学校的具体现状,特别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跟不上中等教育水平和发达地区,这是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校高一年级,学校将物理课程作为理科的预备学科课程,目前只作为辅修课,每周安排四节课,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学习物理,但是教材内容却非常多,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扩充知识。老师教学中只是浅显的进行讲解,大多只是从形式上大课程结束,而学校不安排其他的多余时间来帮助学生复习物理。但是物理学科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后练习的科学,否则无法提高物理的学习。举个例子,笔者所教的高一几个班级来说,按照省教育发布的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就算每个星期有四节高质量的课时教学,每学期也仅仅只有80节的物理课,但普洱中学学生的生源是不同的,不同的层次,对同一物理问题的理解也是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实现的。因此,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是不同的,所以教学计划是不同的,所以也可以使教学课程不同的重要原因,普洱中学的学生生源散,物理课时应该相应增加才能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目的但是学校除了一周四节课和一个小自习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能让学生复习的时间,没有课外复习知识点的话就很难真正学好物理。物理教师在每节课教学时间短,作业的工作量大当时讲解时间短,这样也就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同时使得教师在课后辅导时间不够充足。高一之后物理课时少,再加上学生要学习的学科多,特别是语文,数学和英语教育的高度重视导致物理和其他学科的忽视。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少,知识遗忘率高,所以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低也就低。

2.2 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

虽然初中开设了物理这门课程,学生上学的时候,他们学习物理有一定基础,但调查中仍然显示出一些普遍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学。听懂和正确的应用进行相互联系还是困难。特别是有许多学生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所以很多同学早就放弃物理学科。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兴趣低,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要帮助学生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成为为我们的首要任务。相比于初中的学习状态来说,初中物理学习主要在于概念和简单的公式套用和推理。但是高中物理就不同,定义多,规律多,现象复杂,公式多又难理解,教学速度快,解答方式灵活多变。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很多学生的综合能力跟不上,导致学习物理困难。这个也不是唯一的因素,初中学的物理有一些是相对正确的,如力学中的杠杆原理,浮力的现象等和日常生活中一样,所以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上也仅仅很据自己认为的“现象”来学习,这样也是导致高中物理学不好的原因。2.3 物理教学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2.3.1 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不应该死记硬背,在事实上,改革后,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互动。然而,由于各种特殊因素在社会中的影响,现实中仍然存在满堂灌的教学。这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在学习或人才选拔考试的形式的方式没有变化,所以导致不合理的教学问题。2.3.2 注重理论,忽视实践

随着新的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现代的教育条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体系的需要了,同时,因为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学实验器材的提供机制还不够完善。学习资金投入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机会就少,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上的兴趣和积极性,物理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直觉兴趣。实验可以建立起生动的物理学习模式,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渴望的获取物理知识,应该是基于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教学就因该以实验为基础,也是因为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因材施教 3.1 正确的进行因材施教

新的课程标准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业务规划和生命意识,最基本的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如何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观,并且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课程资源,不仅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做到“了如指掌”,还要做到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教师自己能做的“融会贯通”,做到全方位的因材施教。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说:“在这一阶段实现教育均衡,必须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水平和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从办好每一所学校注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实践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是没有捷径的,只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才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不要把横向的品行之别转化成纵向的等级之差,还要把这种差异进行转移,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高度。3.2 笔者对因此施教的自我小结 3.2.1 就因材施教提出自我观点

笔者先是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就一些有关于“因材施教”的问题针对普洱中学高一年级的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得出客观数据,结合文献,自己也有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从发展的角度认为:现阶段“因材施教”真正实施的水平还很低,普洱中学只是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甚至教学水平更高的学校,现在要做到因材施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因材施教这样子的教学模式还尚未成熟。就像王润在《近代中国“因材施教”实践观的变迁》中提出的那样:“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只是思想超前,在时代的背景下,实践中往往无法实现。教育的繁荣有赖于国家的稳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所以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另一方面是当前政治形势的发展体现。所以在现在文化形式下的教育,因材施教,仍在成长的路上。

3.2.2 就问题提出自我改善方案

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学生男女分布不均匀,结合物理学科的偏理性特点,要把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有较大难度,所以也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原因。物理难学不是个人想象,这么多人认为它难学难掌握,所以学校在物理教学的精力和教学物资的投入上要加大强度,高中生处于相信现象大于理论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就相应课程插入实验、ppt、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便于记忆相应内容。调查结果还显示对自己在物理学科的学习方式上,有一半的学生是不满意的,而针对这些人又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是完全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三分之一是以的人像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的产生应该归咎于学生们真正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他们从初中二年级才算是真正接触它,虽然它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毕竟学过的还是很少一部分,对于掌握学习它的方式还不能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方法,所以提出因材施教也是能够较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为科学的方法,而我们知道要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总结出和他相应的教学模式。这样其实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物理这个学科,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其中96%的学生认为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靠理解。可见他们的学习态度是很好的,而为什么物理教学还是那么难以开展也是和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挂钩的。所以面对一群有良好期望学习的学生群体来说,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物理教学时高一教学的其中一部分,是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学生而言,物理学习的模块在全部学科中占一定的位置。其中他们每周他们有4节物理课。而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内容任务还是有些重。课时还是相对来说有些紧张。所以说如果能够有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也是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高一学生学习自主性还不是很高,教学还是要注意监督,而针对要注重开发物理思维的物理学科特点而言因材施教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现在中学的教育更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拿物理教学来分析,不同的人,对物理的理解层次不同,程度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就调查显示,71%的同学还是有清楚的认识,他们有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较为科学的学习理念,而98%的学生以后要考重点大学,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毕竟有一个美好的期望,对自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这也使得教学有了务实的特点。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得特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4.对“因材施教”的自我认识

除了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而外,笔者查找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就其中正确全面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与概括,这些文献都提出了目前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有关问题和看法,就笔者所在实习学校为例,完全做到因材施教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做到相对的因材施教,而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普洱中学要做到相对的因材施教也是有较为良好的先决条件的。对于因材施教实施的好处,可以从不同的文献介绍中找到全面而客观的介绍,但是不免在实施起来的难度也是不一般的,有些文献中也有提及。总的来说,就这个问题而言,笔者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调查问卷的信息为主要参考,进行了自我的总结。

《论语》孔子弟子学习,行政,性格,志向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评述,根据不同的学习特征,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言语和行为,进行因材施教,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4 ]

陶行知先生说:现代教育就如同种花草树木一样,要首先弄清楚花草树木的特征,对于不同的情况和差异,进行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10]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学生有个性,有差异。因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首先要承认学生有个性,有差异。实质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针对特点来特定的教学,其实质是分层教学,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划分。[ 11 ]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一些东西。无论是新知识课,还是巩固习题课,复习课或讲评课上都应该做到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均衡。除此之外,作业的内容也应该是分层次的,在教学完成其中一部分后,就应该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所以课堂教学后进行作业分层布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的课堂以及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一个基本练习,B层以基础为主,并配有少量有所提高标题,C层作业基本知识点的而运用则是灵活的,综合性的各占一半,还可以设置一些附加知识题。此外,对学生的管理也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素质进行教育,对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强,那么就要尽可能多的给予赞扬,给他们信心,对那些性格外向,比较活跃,不服从管理,就可以找他私下谈谈,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教育学生抓住切入点是关键,运用激励机制,做到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不躁,并且根据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最终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的应用,中国目前的教育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于丰园.诠释学视角下的因材施教[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18-21.[2]王本洋,罗富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01:1-4.[3]许洁英.个体差异研究及其教学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06:20-21.[4]刘彦文,董岩.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3-4.[5]王家云.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116-118.[6]洪珏.因材施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23-27.[7]胡宝泉,文梅其其格.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J].前沿,2008,02:64-65.[8]张彦(韦华).论“因材施教”[D].天津师范大学,2007.[9]汪润.近代中国“因材施教”实践观的变迁[J].基础教育研究,2014,17:3-5.[10]杨卫.过分强调均衡不利于因材施教[N].中国教育报,2010(006).[11]王慧.小班化条件下高中数学因材施教的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12]Tan Lan.IERI Procedia[M].ZheJiang University College,HangZhou,P.R.china,2012,2:696-701.

第四篇:教育理论论文精选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督导制度是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是政府对教育单位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教育督导制度在我国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教育督导制度还存在这不足,要对督导进行改革。

一、教育督导的基本内容

教育督导部门是我国政府对教育工作监督、指导、检查的部门,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保障了我国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针的落实,督导着教育单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地方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了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二、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有了,那时有着健全的管理制度,但自从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监督制度中存在着不够完善的立法工作,加强在教育立法方面的工作是当前重要的一件事。从国外的教育保障工作中可以看到,拥有一套健全的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是保障督导工作进行的有效武器,对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 影响。我国也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教育监督制度的法律,使在教育中的监督工作具有权威性,让人依法办事,做到一切有法可依,做到违法必究。而不是在督导过程中模糊的监督范围,在以后的督导工作中可以有效快速的进行。

在教育督导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不科学。督导管理制度是对教育单位的检查和督导,是为了保障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进行,但在一些地方教育单位的检查工作由地方的教育部门监管,这是不科学的,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失去了意义,这样的管理制度根本无法发挥教育督导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比如,中国的银监会为什么在督导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银监会是独立的附属于中央管理的,其他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本无法监督银监会,就是因为银监会的监督管理部门的定位明确,才会好管理。而在教育督导制度方面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工作中上级部门督导下次单位使,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的都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没有彻底的实施到监督,不利于教育单位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督导的组成人员不合理。在现在的督导部门,大部分都是从教学工作的一线战场退居到二线的督导部门的,督导部门人员的年龄都属于偏大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对督导工作的关注度不够,无法保障教育单位的持续发展。对督导工作都实行标准办事,但却没有想到教育也是存在的差异性的,一味的只追求标准。在对教育单位督导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做出合理地评价,充分发挥人文主义,使得督导的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上的应对策略

现在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繁荣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受教育的程度。不管是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是高等学府的教育,或者是社会中的成人教育等都在扩大发展,这表示着督导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把握住教育中的教学质量,人才的培养,责任重大,这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影响到国家的建设的严重问题,在监督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认识到教育督导制度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督导工作。现在还有很多的人都不了解督导机构,甚至很多的教育部门都不是很了解,这样就更难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只有改变了教育部门的传统思想,提高教育水平,将教育督导规范化管理这样可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解决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创立一本关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具有权威性。将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分化出来,这么多年很多的人都只知道教育部门,却很少有人知道教育督导机构,使得教育督导的作用更难得发挥出作用。规范化的管理、确定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义务,才能使得督导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指导监督教育单位的工作和指导,给予教育督导部门一定的权利,不然也无法完成督导的工作。加之组织机构的老龄化,使得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精力有限等问题使得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监督的职责很难实现,没有办法保障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质量。那么就有必要建立起一支在各方面都有着高水平的教育督导团队,根据教育等级的不同可以分成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层次,分成不同的督导团队进行教 育督导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从而将以前的旧思想的制度彻底抹杀,整合出一只新的教育督导团队。中国现在在国际上已经踏入了教育大国的行列,那对于教育质量的水平也要严格把关,将教育放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实行标准化,制度话的管理,建立属于督导的法律,使得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加强对教育督导的工作,达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性质,科学的发展,建立和谐的教育督导制度,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人的思想,以人为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潜力都是不同的,教育督导队伍可以根据个人的发展来针对性的发展,将督导与尊重、自由、欢乐等结合起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督导制度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方式了解到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督导的主要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督导工作进行监督工作。

四、结语

教育督导制度的合理有效,可以使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实处,是保障我国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在对教育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明确的教育督导法律,使得教育督导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范围有着明确的了解,也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监督,突破以前旧的体系。

浅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第一,高中班主任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责任,更要了解班主任需要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班主任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次,班主任也应当是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学校各项工作的总承接者。另外,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也扮演着其他不同的角色: 家长代理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以及心理的调节者。作为心理调节者,班主任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心声、鉴别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预防并及时疏导学生出现各种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班主任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学生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学生就不可能处于顺应积极心理的常态。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这样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第二,班主任工作要细心,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要充满信心。

细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班务工作要细化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早操、课间操是否有序,上课、自习纪律是否良好,室内外卫生是否干净,教室桌凳摆放是否整齐,公物是否完好,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言谈举止是否文明,上学与回家的路上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在家里是否孝敬父母。班主任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真诚的祝福,都会在学生平静的心里泛起涟漪。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能善于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察觉到别人不能察觉到的细微末节,能透过学生的表面现象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时,班主任又要进行及时的调解与沟通,尽量使师生关系和谐而融洽。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班主任有极大的关系,班主任要相信班上99%的学生都是能教育好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者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转变。

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若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会恨铁不成钢。所以,班主任不可做出一些拔苗助长的行为,致使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自卑的心里。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吃。

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失去信心。班主任如果对学生丧失了信心,学生将会自暴自弃,与教师形成对立面。从国家的利益看,他们踏入社会后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个人利益看,灰色人生将伴他们终身。

第三,班主任要把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心理,积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1)学习类问题。在学生眼中,学习是第一天职。尤其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普遍提高以及家长一直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2)情绪与意志问题。中小学生最常见的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优柔寡断。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

(3)人格问题和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按其表现特点分为攻击型与退缩型。攻击型问题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退缩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没有他们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地重视和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有规律和有节奏的生活既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减少精神上的压力,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减缓精神紧张的有效手段。

总之,高中班主任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努力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从而有个健康的心理。

教育理论论文

第五篇:因材施教与特色教育

因材施教与特色教育

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盼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对社会做出贡献.然而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禁锢,一味的要求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为孩子设计好一个个的未来,完全不考虑是否遵从孩子的意愿,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悲哀的看到一幕幕令人惊心的现象:

高分低能大学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安徽省某小学为防止考试作弊,学生趴在地上参加月考

南京一天内有两名学生因为完成作业而自杀

中小学生跑步猝死在多个省份惨烈发生

学术造假之风盛行,复制粘贴成为大学生的论文法宝

某学校学生因考上清华而获得60·5万元的奖励

我们的教育已将孩子逼上了死胡同,他们在学校、老师、父母的期盼下磨棱去角,成为规格统一的“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个性丢失,创造性思维泯灭,他们担负不起复兴中华,建设祖国的重任。

有言道:“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要想培养真正的人才,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跆拳道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开展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例如:运动处方,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缺点对其进行改正,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弟子规品势,将国学经典融入品势之中,使孩子在强健身体的同时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从而学会待人接物的人生智慧,实现德育;中正棒,在教授学生防身技能的同时,教导学生为人中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舞台式考级,在一种舞台气氛中培养孩子,培养孩子的登台表现能力,帮助其以大方优雅的姿态走向社会;兵法实战,在实战练习中学兵法,通过兵法学习更好地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同时还有武道音域、武道书法、富脑运动、潜能开发等特色教育。

素质教育跆拳道不只是跆拳道教育,它是借助跆拳道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教育,帮助孩子开发自己的潜能,使用自己的天赋,培养自己的个性,使孩子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下载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育论文-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作业 作业要求写为1000-1500字的小论文。 在这门课中,我们介绍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果按照课......

    因材施教,宽方向培养 论文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学管理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长处......

    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理论研修小结

    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活动必须引起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包......

    因材施教

    我这次的讲解的主题是孔子《论语》当中的“因材施教”,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解,第一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第二是如何实施。 一、基础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

    因材施教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而分层教学是实施......

    因材施教(★)

    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瑗首创分斋教学和主副科制度,其思想理论基础正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史称“苏湖教法”。在教学中,他善于根......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新课程也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