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5篇]

时间:2020-10-14 12:4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第一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为对象,体现了国家或地方在规划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技进步主要方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全面规划、部署和安排,提出政府在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分为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两种。

第二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六年十月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为全面提高发改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应以信息化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努力实现发展与服务的统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信息化促进协调发展,提高机关效能服务的方向,以信息化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全面提升发改系统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委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和市政府的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省发改系统纵向网和视频会议平台,推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政务公开和网上服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专项应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基。“十二五”期间,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行政许可、项目监管、视频会议的发展,要不断扩充、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应用建设,提升网络的服务支撑功能和利用率。

2009年以来,我委共投资160余万元建立了发改委系统纵向网、内部办公网、政府网、互联网四网合一的现代化办公网络。该办公网络由2条光缆接入,一条政府光缆连接发改委系统纵向网、内部办公网和政府网;另一条光缆连接互联网。两条光缆之间物理隔离互不连接,以确保信息安全性。发改委系统纵向网系统由2台服务器、1台网关、2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一套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直接与省发改委专线连接。它的建立,实现了省、市、县发改委系统视频会议和项目的网上申报、审批以及动态管理、档案文件的网上查询下载、政策信息的网上交流等功能,有效的加快了我委办公自动化的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十二五”期间,我委将继续拓宽网络覆盖面,对本委及到区县发改委的网络结构进行全面调整,重新规划网络结构,按业务发展需要提高网络性能,完善省--市--县(区)发改系统的三级信息化网络,建立健全网络应急机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二)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十二五”期间,要以信息服务为主导,建设和整合面向各类用户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2007年我委已经建成门户网站成为与群众交流的重要平台、宣传政策法规的窗口。今后还要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实现信息发布、业务受理、业务咨询、网上投诉等功能,推进主动、互动、定制等网上办事服务形式,实行政务公开,拓展公益服务,开展互动交流,改进网站展示形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为企业、社会公众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三)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支持能力。数据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应以信息共享为主线,建立数据采集、更新机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体系,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狠抓数据质量建设,加大数据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入库,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四)建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全市信息化建设应始终把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的采用安全技术建立基本安全防御系统,增加网络安全设备,加强安全

管理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等级保护,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水平。建立异地数据备份系统,保障数据系统安的安全可靠。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系统安全管理,适时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领导重视和机构健全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构,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内容完备、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制度是决定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健全、完善和落实各项信息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其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保障安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系统运行维护与系统管理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网站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信息化干部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

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稳定技术队伍,改善和提高信息技术人员待遇,创造适合技术人员发挥技术特长的工作环境,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娴熟、技术精湛又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和技能竞赛,提升发改队伍的信息化整体素质。

(四)加强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各区县发改委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为信息化建设专用资金,切实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及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二O一O年六月六日

第四篇: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6日西藏自治区

“十一五”时期,我区积极探索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总结在“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分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环境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6亿元,比“十五”增长1.4倍。青藏铁路胜利通车,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墨脱公路开工建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机场通航,进藏干线公路基本实现路面黑色化,县通油路、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水平显著提高,通车总里程达5.8万公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直孔、巴河雪卡水电站投产发电,全面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藏木水电站、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顺利,三大灌区和江北灌区建设效益明显,能源供应和水利保障水平逐步提升。着力推进“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组建企业集团,以旅游为龙头的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产业项目相继建成,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基础不断增强。银行、证券、保险业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民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族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7.48万户、140万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的房屋。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解决153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0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统筹能力明显增强,提前两年实现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层面全覆盖。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大力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地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启动农村薪柴替代工程和“绿色拉萨”工程,青藏铁路、重点公路沿线绿化不断加强。完成人工造林11.47万公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全面实施,草原、湿地等其他生态补偿研究和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节电重点工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入科学规划、协调推进、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体制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行政机构改革初显成效,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投资、财税、金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农牧区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继续巩固“三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草场等产权及其流转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改革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改革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国有资产整体运营水平显著提高。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全国支援西藏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7.8%,与其他省份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入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巨大成就,开创了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一是经济发展持续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物价基本稳定,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三次产业

结构不断优化,以一产就业为主逐步转向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突出节能环保、资源开发等领域科技创新和应用,为我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科技支撑。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注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区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国家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区处在对南亚开放的重要地位,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开放水平上具有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对争取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遏制**集团的破坏活动和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区区情看,我区已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快车道,经验日益丰富,体制日益完善,环境日益改善,为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更加丰富完善。中央

——对口援藏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

“十二五”时期,从新的起点出发,我区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这条发展路子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与西藏自身艰苦奋斗相结合的基本方针,步入民生大改善、特色产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建设、文化大繁荣、生态环境大保护、自我发展能力大提高、社会局势大稳定的新里程。

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开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中国特色,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西藏特点,是西藏具体实际的体现。必须坚持从区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重点突破,特色增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加快发展,着力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形成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的支撑体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大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突破。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富民兴藏”战略,大力提高政府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着重解决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牧民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显著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民富与区强的有机统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取得突破。以构筑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为目标,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有序高效利用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抓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

——坚持和谐发展,着力在长治久安能力建设上取得突破。把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增强维稳保障能力作为促进长治久安的关键环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认真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全面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狠抓政法队伍、维稳力量和边境地区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局势由持续稳定进入长治久安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在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不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特殊类型区域的扶贫开发,适度聚集人口,构建有西藏特点的城镇体系,推进经济跨越发展与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非均衡布局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机衔接。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在体制机制完善上取得突破。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挖掘政策潜力,扩大政策效应,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加强同兄弟省(区、市)和中央企业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改革引领、开放提升、创新驱动的轨道。

15%,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中职)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3.5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大幅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能源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县县通油路,次高级及以上路面里程达到1.5万公里。乡镇通光缆,乡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电力装机规模扩大,用电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解决农牧民及农林场职工饮水安全问题。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4万公顷。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城镇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天然林、原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新增人工林地26万公顷,重点地区土地、草场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遏制。主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水平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初见成效。——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本、土地、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保持持续稳定。维稳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维稳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基层基础更加坚实,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藏传佛教正常秩序全面建立,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巩固发展,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以干线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为骨架,以农村公路和国边防公路为重点,建设通达、通畅、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区内交通运输通达通畅工程,重点加快青藏铁路沿线和“一江三河”地区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配合衔接,推进拉萨至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4小时经济圈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进出藏通道工程,加快建设通达全国各地的快捷大通道,积极建设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

完善公路网络。加快进出藏干线公路整治改建,加强农村公路和国边防公路建设,消除省道断头路,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和防灾减灾能力。力争全区公路里程达到7万公里,实现国道和主要经济干线路面黑色化,县县通油路,6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农林场和所有边防站点通公路。加强拉萨和其他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公共停车场和客、货运枢纽站场。积极发展乡村客运班线。

加快铁路建设。逐步完善区内铁路网络,建成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推进川藏、滇藏铁路西藏段铁路规划研究及建设前期论证工作,开工建设拉萨至林芝铁路,积极提升铁路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加强航空建设。完善区内机场网络,增加机场布点。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基地和通用航空起降点选址和建设。逐步做强地方航空公司,发展区内支线航空运输,增加国内外航线,形成区内、区外、国内、国外航线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邮政建设。完善邮政布点和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邮政网点全覆盖,行政村通邮率达到90%。建立健全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高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水平。专栏3: 交通运输重点工程

区内交通运输通达通畅工程

▲农村公路:建设13个县通县油路和通乡(镇)、通村、边防公路。

▲主要经济干线:建成墨脱公路。拉萨至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等地区的经济圈快速干线路网,重要省道和旅游环线。

▲运输枢纽:地(市、县、乡)客(货)运站、车辆停靠点和连接机场、车站的枢纽公路。

▲邮政设施:中心乡镇邮政网点、邮件转运站、城市速递中心和邮政服务网点等。

进出藏通道工程

▲铁路:建成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

▲公路:整治改建新藏、川藏、滇藏等进藏公路和中尼公路、吉隆口岸公路,推进滇藏 公路新通道建设。

▲机场:新建那曲机场、西藏航油配送中心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和通用航空起降点,改扩建林芝米林机场、昌都邦达机场和拉萨贡嘎机场。

图1:通县油路和县际公路建设项目

图2:国道、铁路和机场建设项目

▲电网:建成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改扩建藏中、昌都、阿里电网骨干网架和城市配电网,推进农村电气化。论证建设玉树至昌都输变电工程。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建设小型水电站、风光互补电站以及变电站,延长输电线路,加快边防站点电力设施建设。

能源结构优化工程

▲石油、天然气:适时开工建设青海涩北气田至拉萨输气管道和拉萨至日喀则、山南输气管道,建设拉萨铁路接卸油气库,开展那曲至昌都成品油管道建设前期论证。

▲传统能源替代:继续实施农牧区户用沼气、生态校园沼气、小水电代燃料等工程,推广使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等新产品。

础设施建设,拉萨市城区段达到100年一遇、地区行署所在地城区段50年一遇、县城城区段20-30年一遇防洪标准。

加快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加强重点流域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成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生态脆弱流域和大江大河等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

专栏5: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民生水利体系工程

▲安全饮水工程。采取打井、管道引水等方式保障农牧区群众安全饮水。

▲防洪工程。实施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和部分县城防洪工程,加强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等重点河流及部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冰湖灾害防治除险。

▲灌溉设施建设。完善现有灌区配套设施及末级渠系,实施节水增效工程,建设农田基本水利和林地、宜林地、草场灌溉设施等。防汛抗旱体系建设。

▲水源工程。城镇水源地工程。新建雅砻、湘河、卓于、仁多等中型水库。改造加固24座病险水库。

▲特殊地区水利工程。在边境、偏远、生态脆弱、高海拔地区以及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建设小型水利工程。

水利骨干体系工程

▲水利骨干工程。建成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和江北灌区,开工建设澎波灌区,推进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及配套灌区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

▲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尼洋河综合治理与保护和藏东南“三江”综合开发规划与相关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建成区地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区地县三级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安全生产监控、物流配送等信息平台。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监管机制,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容灾备份、数据恢复水平。

专栏6: 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重点工程

通信网络工程

(1)进出藏一级干线光缆;(2)农村通信;(3)移动网广覆盖;(4)应急通信;(5)党政专用通信基础设施;(6)宽带通信。

信息化重点工程

(1)电子政务;(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3)“三网融合”;(4)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化;(5)旅游信息化;(6)农牧区综合信息服务;(7)医疗卫生信息服务;(8)政法系统信息化。

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备案制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营造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格局。

供给和安全。大力加强蔬菜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高效日光温室,丰富蔬菜品种,有效保障城镇蔬菜供给。

大力发展畜牧业。强化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品种改良和生物育种等项目建设,加快舍饲与半舍饲、短期育肥、秸杆微贮等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草地畜牧业控存增效,发展生态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增量提质,发展效益畜牧业。搞活农牧区市场,有效提高牲畜出栏率和畜产品商品率。

森林和草场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制定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建立和完善“一事一议”奖励补助机制。支持农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或联户承包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继续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和防震加固工程,加快游牧民定居和贫困户安居,2013年实现所有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房屋的目标。做好乡村建设规划,优化农牧区发展环境,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村寨。建设农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牧区环境卫生。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禁止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牧区转移。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引导农牧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加工资性收入。

促进增加财产性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从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获得增值收益。严格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标准,保障失地农牧民合法权益,积极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条件促进农牧民通过房屋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增加收入。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财政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对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对农牧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推进植保工程和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继续加大对农作物良种、牲畜良种、农机具购置等补贴力度。继续执行家电、家具、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政策。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逐步建立抑制返贫的长效机制。

专栏7: 扶贫开发项目

(1)200个最低收入乡镇整乡推进扶贫工程;(2)50万农牧区低收入人口到户帮扶;(3)2.2万个贫困户安居工程;(4)84条溜索改吊桥工程;(5)培育扶贫产业;(6)综合防治大骨节病;(7)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品基地和产业带,人工饲草料基地。

▲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种养良种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理体系、草原监理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牧业防抗灾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农家书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篮球场),村级文化广播站,数字电影放映设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太阳能公共照明,村落道路,垃圾处理,排水(污)系统,村庄绿化美化等。

育成战略性支撑产业。

积极推进一产上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的引进、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加强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能力,强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加快品种改良,调整种养结构,转变种养方式,推动集约化发展,提高质量产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保障以青稞为重点的粮食安全和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需要。

有重点地发展 镇为主要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江三河”区域。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以矿业、能源、建材等重工业,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农畜产品加工、藏药、纺织、民族手工业、节能环保、高技术产业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特色旅游、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文化产业、金融证券、商贸餐饮为主的服务业体系。

主要节点区域。藏东地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采选业、水电等能源产业和高原生物深加工产业。藏西地区重点推动特色旅游业、特色畜牧业和盐湖矿产开发等产业发展。藏北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商贸流通、物流集散、盐湖矿产和多金属矿产开发等产业。

提升产业聚集能力。坚持走大项目、大基地、大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子,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科学规划和布局工业园区。加快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B区和那曲物流中心产业园区建设,完善现有各类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向优势产业聚集,引导产业向园区发展。论证建设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形成西藏特色优势资源深加工基地。

着眼于国内外市场需求、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

——优先发展能源产业。积极推进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建设,加快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促进“藏电外送”通道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外送电源点项目。加强与东部地区在光伏产业上的对接,培育壮大太阳能产业。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高原生物和绿色食(饮)品业。积极打造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鼓励研发以青稞、荞麦、虫草、红景天等本地资源为原料的高原特色绿色食品、饮品和保健品,不断扩大乳制品、啤酒、矿泉水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皮革、牛羊绒等制革、纺织工业。加快林下资源等高原生物系列产品开发。扶持培育一批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集团化发展,强化市场开拓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规模、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矿产业。加强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等中央财政地质勘查专项,进一步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勘查评价,摸清资源潜力,积极建设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点在青藏铁路沿线、藏中冈底斯东段—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和藏东“三江”流域等成矿有利地区优先布局矿产资源勘查,力争取得地质矿产勘查重大突破。加快铜、铅、锌、铬、金等优势矿产勘查开发,形成藏中地区有色金属及铬铁矿产业基地。加大藏东“三江”流域成矿带铜、铅、锌等优势矿产勘查开发,形成藏东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加大藏西地区锂、硼、镁、钾等盐湖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形成藏西盐湖资源开发基地。将藏西、藏西北地区铅、锌、钼、锑等优势矿产资源作为战略储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矿业企业,鼓励矿业企业兼并重组,推进矿区整合,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勘查开发,提高矿业开发水平,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改造提升建材业。科学布局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形成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四地(市)为主的水泥工业格局。落实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建设配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大力发展石材、新型墙体材料,在建材开发、生产中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

——加快推进藏药产业化。坚持传承与创新,加快藏药保护与开发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藏药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鼓励高原特色生物医药研发,增强藏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药新品种。加强藏药材资源的综合保护和合理利用,鼓励建立藏药材繁殖、生产基地,人工繁殖藏药材,促进种植产业化。鼓励藏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发展藏药集团,建设藏医药产业园区,推动藏药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支持藏药生产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加快藏药剂型改良,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和生产能力。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拓展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积极发展民族手工业。组织具有一技之长的民族手工艺艺人申报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扩大和提升知名度。加快民族手工产品原产地标识建设,以旅游业纪念品和民族生活必需品为重点,培育和扶持以藏毯、香品、氆氇、绘画雕刻、金银铜器、铁木家具、皮革、民族服装等为主的企业规模化生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生产

能力,开发不同档次产品,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专栏9: 工业重点工程

▲能源产业:开展古水、如美、松塔、苏洼龙、拉哇等“藏电外送”水电项目和输电通道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农畜产品加工业:矿泉水、特色食饮品、保健品、乳制品、制革、纺织项目。

▲矿产业: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甲玛铜矿、驱龙铜矿、雄村铜矿、厅宫铜矿、玉龙铜矿二期等重大矿山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

▲藏医药业:藏医药新药研发及技术改造,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工程实验室,藏药材繁育基地。▲建筑建材业: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环保建材生产线,太阳能集热采暖等节能示范建筑。

▲民族手工业:藏毯、香品、金银铜器、铁木家具等生产基地及生产线技术改造。

▲产业园区: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B区,山南建材工业园区、日喀则产业园区、林芝生物产业园区和达孜、曲水、堆龙德庆等产业园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园。

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地位和品质,树立大旅游观念,高起点编制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增强旅游主导产业地位,力争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翻一番。

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突出“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主题,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拉萨历史文化旅游中心和林芝生态旅游中心,完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中尼和新藏旅游走廊功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统筹推进相关产业和服务,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体系,吃、住、行、游、购、娱有序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结构合理、稳定活跃的旅游市场体系,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符合西藏实际的旅游标准化体系。深度开发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转型旅游产品及冬季旅游产品,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健全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创新景区管理模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综合性旅游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网,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旅游应急救援等安全救助体系。

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构建以城市物流枢纽、物流中心及城乡配送系统为主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打造拉萨物流中枢和那曲、日喀则、昌都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大型流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升级改造,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组建物流产业集团。鼓励整合资源,打破部门、企业、地域分割,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互联互通。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积极衔接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各项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金融管理评价机制。探索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搭配使用的有效方式,建立与西藏实际相适应的差异化信贷管理办法和单独的考核办法,合理扩大授信审批权限,鼓励增加信贷投放。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推动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藏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加快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发展。完善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大力建设和改善信用环境。完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积极支持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战略性投资参与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支持企业股份制改组和上市,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发展中介服务,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管理、资信评估、信用担保、创意服务、广告会展、人才培训、公共关系等社会中介服务业。

——积极发展商贸餐饮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批发零售、酒店餐饮企业和品牌,壮大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商贸餐饮业,提高商贸餐饮业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城镇商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发展城镇便利店、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网点和配送中心。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推进连锁经营向多业态和专营专卖方向发展,实现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到农

家。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积极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城镇产权产籍管理机制,引导住房梯次消费。强化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规范住房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物业管理。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管理的综合作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大力发展家政服务,逐步建立完善范围广泛、内容多样、分工精细的家政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残疾人托养等服务,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发展竞技体育、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市场。

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服务业组织协调机制,加快研究制定鼓励类服务业的税费、土地、水、电与工业同等的政策。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增强社会容纳就业能力。积极拓宽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促进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互动融合。启动拉萨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

专栏10: 服务业重点项目

(1)旅游基础设施;(2)地方性法人银行;(3)城镇耐用品旧货市场;(4)农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5)重要商品储备设施;(6)商贸服务设施;(7)西藏会展中心;(8)二手车市场;(9)万村千乡工程;(10)

双百市场工程;(11)大型建材和设备市场。

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适度扩大内地高中办学规模,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全部纳入“三包”政策范围。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区内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多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在内地省市的国家示范或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西藏中职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比例力争达到4∶6。

优化提升高等教育。加大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和层次结构布局,加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实施西藏大学“211工程”和博士授权立项建设,把西藏大学建成特色突出、西部先进、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继续推进西藏民族学院进入中西部重点建设地方高等学校行列,加强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提升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扩大高校在校生规模和内地生源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创新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和改革“双语”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相衔接、教育模式与学生能力发展

相适应的双语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优秀人才从教。实施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强化“双语”教育、职教师资培训。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巩固和扩大远程教育成果,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专栏11: 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1)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2)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3)普通高中建设;(4)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5)高等教育发展工程;(6)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7)教育信息化建设;(8)内地西藏班人才培养工程;(9)双语师资培训基地。

营造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基层科技发展体系,积极组织和引导适用技术在农牧区广泛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宣传,普及日常科技知识,鼓励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专栏12: 科技基础平台

▲技术创新平台:高原特色农牧业、藏药、生物资源、高原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青稞品质改良与牦牛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

▲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农牧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与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学普及教育平台: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地县科普活动场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措施。加大人才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紧缺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管理、医药卫生、教育人才培养。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民生改善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和布局,构建与我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引导人才在城乡间、不同所有制间、产业间、行业间合理流动。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政策,引导党政人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有计划地安排高、低海拔地区人才的交流。建设区、地两级人才市场,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党对人才的领导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建立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领导人员选拔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制度。规范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改进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方式方法。

专栏13: 重大人才工程

(1)人才素质提升工程;(2)农牧区急需人才培养工程;(3)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培养工程;(4)青年英才培养计划;(5)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支持计划;(6)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7)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扶持藏医药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远程医疗能力和水平。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继续实施“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扩大服务范围,碘盐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普及健康教育,有效控制地方病,法定传染病病发率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城镇65岁以上老人和5岁以下儿童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10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

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和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实施城市卫生支援农牧区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诊疗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先就业后择业”理念,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基层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落实就业援藏政策,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就业的方式。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

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稳定规模,规范管理。加强政策扶持、职业培训和信息发布等就业服务,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企业下岗职工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执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工会和行业组织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强农村低保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政策之间的衔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集中供养率达到50%。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收入困难家庭和因突发事件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群众。

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推进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老年护理院建设,改善孤残儿童、孤寡老人的收养供养条件,建立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脱贫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完善无障碍设施。做好优抚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加大廉租住房、周转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改造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建立和完善住房服务信息管理体系。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完善住房补贴制度,增强职工住房消费能力。出版和发行,积极扶持和发展藏文和外文网站,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加强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的普查、保护和传承,重视历史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加大重要历史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体育事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人才培养,挖掘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动漫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工艺品制作、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西藏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园区、文化传播基地等项目,建设民族语言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鼓励发展地方特色软件研发。积极稳妥推进条件成熟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创新能力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组建现代传媒集团。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文化企业。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和完善统一、灵活、高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

专栏14: 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西藏综合艺术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市图书馆、群艺馆,县级新华书店,乡镇(农林场)综合文化站等城

第五篇: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仁畲族乡“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

三仁畲族乡人民政府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乡加快 “打造更富畲族特色,更显生态本色,更显文化底色的新畲乡”的重要五年。为了三仁畲族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乡立足于畲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努力把全乡建设成为山、水、林相互交融的生态特色乡。积极推进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通过农村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农村经营形态的变革,推动全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目录

一、现实基础...................................................................1

(一)主要经济指标...............................................1

(二)调优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稳步发展............1

(三)加大科技创新,生态林业效益逐渐显现....2

(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3

(五)推进项目建设,有序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3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4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4

(八)政府工作不断提升........................................5

二、发展机遇和困难.......................................................6

(一)机遇和有力条件............................................6

(二)挑战和不利条件............................................7

三、总体思路...................................................................7

四、发展目标...................................................................8

五、主要任务...................................................................8

(一)全力打造畲族文化........................................8

(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9

(三)努力打造乡村旅游集散地..........................12

I

(四)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4

(五)综合推进生态乡镇建设..............................15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18

六、保障措施.................................................................22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2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22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3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23

II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实施县委县政府“加快转型跨越,推动强县富民,全力争创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全乡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乡“十三五”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经济指标

201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26181万元,相比2011年18000万元,增加8181万元,年均增长9.1%;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7681万元,相比2011年12000万元,增加5681万元,年均增长9.47%;农业总产值达8500万元,相比2011年6000万元,增加2500万元,年均增长8.33 %;财政收入1824万元,相比2011年645万元,增加1179万元,年均增长36.6%。

(二)调优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围绕“调优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产业调优促效益提升,促农民增收。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加大水稻优质品种的推广,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全年生猪饲养量1.4万头,切实保障我县肉制品供应,遂昌新飞养殖公司成为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达7530亩,实现年产值4500万元。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形成以无公害西瓜、葡萄、草莓、蔬菜、三叶青等为主的新产业。完成100亩旱粮基地建设。发展油菜-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水稻制种-荞麦轮作模式。完成三墩地块美化绿化,种植景观花田150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加大科技创新,生态林业效益逐渐显现 一是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要求,通过与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竹林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竹腔施肥、大径材培育等新技术,切实提高竹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标准化生产意识。二是全面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竹山高效节水喷灌和竹山道路等工程,全面提升了毛竹示范园区的经营水平,实现冬笋、春笋、竹鞭笋一年四季产鲜笋。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提高了园区的示范效应,实现产量、效益同步提高。三是开展助农扶农服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原生态农产品通过农村电子商务推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十二五”期间造林计划实际完成率超100%。五是林权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陆续开办农房抵押、电商创业、青年妇女创业、失地保险等新型惠民贷款;六是强化责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十二五”期间未发生森林火灾。

(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坚持“工业强乡”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依托浙江省现代竹子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毛竹加工企业龙头作用,因地制宜做好竹加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二是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企业,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代表的区域特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羽峰食品厂的“羽峰”商标已被认定为浙江省级著名商标,并多次获得中国森林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三是竹制品加工集聚区企业开工生产,集聚区采取集约化生产,减少污染排放,生态环保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安全生产得到有效保障。四是注重招商引资,以“竹业深加工、生态农业、养老度假产业”为选商引资重点方向,成功引进了三墩文化村、民俗博物馆、好川石斑鱼养殖等项目,高档民宿项目正在洽谈中。

(五)推进项目建设,有序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三仁乡将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牢固树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理念,着重抓好相关政策处理、项目落实推进,依托项目建设促发展。一是上簟、坑口地质灾害点异地安置农房建设全面启动。二是美丽乡村工作建设积极开展,开展坑口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加大危旧房改造和整村搬迁工作力度,小忠村中心村建设完成,完成上高自然村休闲公园的建设。三是实施土地整治开发项目,提高土地

综合效益。切实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人,积极主动参与日夜攻坚,目前土地整治开发各个项目快速推进。四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在坑口村建立了以果蔬种植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区,完成百果园的种植,完善园区观光道、水利等基础设施。五是开展畲族文化保护、挖掘,完成好川村畲族特色古寨建设。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交通、电力、通信、农田水利、城镇建设等公共设施全面加强。一是联网公路建设不断推进,坑口村忠村自然村至好川村际上自然村联网公路、排前阳田岙至大柘、十三都至大觉联网公路等通过验收。二是全乡自来水提升改造工程得到开展,通信、电网设施不断升级。三是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全面推进,对小忠、高碧街、好川等村3个山塘水库的修复工程及溢洪道改造工程已完成,4个浙江省第五批水利重点县山塘水库的修复工程通过验收。四是竹制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城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乡实行医保、养老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完善民政救助保障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序开展,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在消除4600贫困户工作中,精准发力,通过产业和输血相结合,部门和个人结对相结合,全乡

124户243人全部脱贫。二是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乡中心小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有畲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全乡共有业余文化队伍20支,完成6个村文化礼堂建设,举办12场乡村春晚,开展六星文明户评选。四是扎实平稳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2015年我乡计生率达95%、“三查”率完成95%、长效节育率达85%。五是以民兵和预备役工作为基础,着重抓好党管武装工作,严把兵员质量关,完成征兵任务和民兵整组点验工作。六是移民、档案、科技、广播电视、电力等与民生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七是强化服务,便民利民。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进一步完善设施和服务流程,做到日常事务不出村,全程服务无死角。

(八)政府工作不断提升

加强干部队伍学习,通过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剖析案例和专题讨论相结合,演讲比赛和乡情应知应会考试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走村入户、户户见干部,改善为民服务形象,围绕“六个一”的工作目标,下基层访民情,把脉问诊集体经济的发展,体现良好的为民服务意识;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干制,每周召开班子会,研究部署分析项目推进情况,设立动态公示栏,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促进项目顺利推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全乡项目建设凝聚“精气神”;加强乡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意识;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的议事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增进相互信任,加强领导班子团结,凝聚工作合力;扎实开展“网格化管理、零距离服务”工作,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正常化运行。

二、发展机遇和困难

“十三五”时期是我乡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机遇和有力条件

一是国家、省、市、县政策扶持机遇;二是浙江省特色小镇“汤显祖戏曲小镇”的“关雎小镇”发展机遇;三是创建坑口3A旅游区的发展机遇;四是生态红利释放给三仁畲族乡带来的绿色发展机遇,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互联网+等新动力持续发力,我乡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将迎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乡具有主导产业和生态环境等有力条件,全乡毛竹、水稻、茶叶、草莓、葡萄、西瓜、三叶青等种植、规模养殖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十三五”期间,我乡将继续实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小城镇整治等内容,用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发展;同时我乡具有较强能力的村“两委”班子和勤劳朴实的群众支持,三仁畲族乡在“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取得显著成绩。

(二)挑战和不利条件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总量不足。体现在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困难上,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乡财政收支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且发展不平衡。

二是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相对落后。集镇功能和城郊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畲族文化未得到良好发挥和传承,集镇和村落畲族文化特色不明显。

三是项目引进难度大。我乡受资金、技术、人才和交通等条件的制约,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困难重重,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引擎,城乡化发展步伐较慢,项目引进难度较大。

四是基层组织战斗力有待提高。目前全乡基层党组织建设虽然都在稳步提升,但是党员干部的大气进取意识薄弱,干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干部的工作激情、责任、担当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立足当前,以党建引领,彰显民族特色,加快三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力争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后劲更加有力,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5%;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各项约束性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五、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以“生态立乡、绿色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党建为统领,“打造更富畲族特色,更显生态本色,更显文化底色的新畲乡”。

(一)全力打造畲族文化

(1)弘扬“畲族文化”,传承畲族文化之精华

在三仁小学设立畲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试点,以“打造民族

传统体育特色品牌,创建畲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为最终目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中小学畲族教师、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作用,扶持和帮助民族乡村开办畲语、畲歌培训班和织布、织字带等传统工艺传习所,使畲族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每年举办重阳畲族歌会,来自各地的畲族歌手欢聚一堂、以歌会友,通过畲族体育和畲歌对唱等形式弘扬畲族文化。

(2)打造“美丽三仁、魅力畲乡”

三仁畲族乡作为离县城最近的乡镇,同时是通往“千佛山”、“南尖岩”等景点的必经之路,将畲族元素融入美丽风景线建设,打造“美丽三仁、魅力畲乡”。依托畲族特色文化,开发民俗生态旅游,促进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与发展。开展畲族民俗表演和竹、木、草编与织布、织字带的学习体验,以及进行服装、发式、饮食、礼仪的展示等。把土地开发、公益林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与开发畲族民俗生态旅游相结合,推进畲族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依托我乡良好的自然资源,明晰产业定位,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构建符合我乡发展的产业体系,全方位推进竹产业健康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特色种养殖产业的全面发展。

(1)全方位推进毛竹产业发展

图1 三仁竹林风貌

继续实施兴林富民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毛竹种植面积。实施“一竹三笋”示范基地建设,定期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毛竹种植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毛竹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抓好竹山道路硬化、竹山高效节水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有效解决农民毛竹采伐运输难、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按照区域化发展需求、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发展竹型材、竹制品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淘汰低端、低附加值产品。注重规模以上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发展,“十三五”积极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引进精加工企业,大力推动了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竹制品加工集聚区作用,对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发挥集聚效应。

(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1、茶叶

进一步巩固茶叶产业,提高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茶树良

种化普及和新品选育,健全配套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品种结构调整,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

2、蔬菜种植

利用临近县城的优势条件,大力推进蔬菜种植,努力打造成为县城蔬菜供应基地。结合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综合体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村企合作建蔬菜采摘体验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3、水果等特色种植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农民产业调优、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草莓、葡萄、火龙果等水果种植业。同时通过农户种植西瓜、四季豆、茶园套种香榧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4、中草药种植

开展精准扶贫,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通过“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模式,开展苗木合作种植、建设中草药种植精准扶贫园项目,形成健康产业新业态,提高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十三五”期间将建设多个扶贫园区。

(3)全面发展特色产业

培育绿色工业,实施工业强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调整招商主攻方向,以科技型、环保型项目为主。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原生态农产品和休闲食品加工产业。

以三墩文化村为平台,做大做强黑陶、炭陶、青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传承历史文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以传统民间艺术激活文化产业,使其成为三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利用三仁竹制品加工集聚区的加工生产废料、废弃物等,建设一家生物质颗粒生产加工企业。扩展竹木加工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努力打造乡村旅游集散地

发挥三仁畲族乡区位、人文、自然环境、主导产业等优势,深入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努力打造成为遂昌县乡村旅游集散地。

(1)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发展县域范围一日游 依托我县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依托特色文化,因地制宜,突出精品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逐步形成休闲型、民俗型、科普型、森林旅游型等不同形态的特色“一日游”,重点打造坑口、好川等一批风格独特的乡村旅游区,做好旅游区创A工作。

图2 坑口风景

(2)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做好乡村旅游点位与主要交通干道、景区的连接,完善旅游标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加强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抓好水电气、厨房、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提升,完善旅游咨询、预订销售、投诉受理等公共服务设施。

(3)完善“关雎小镇”配套设施服务

把握汤显祖戏曲小镇建设机遇,通过政策创新、资金扶持,主动承接小镇的辐射功能,引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完善“关雎小镇”配套设施服务。做好征地、拆迁及安置后续工作,保障“关雎小镇”建设顺利进行。

(四)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便捷三仁”。

(1)交通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G528公路、内庄至高碧街道路改建工程,做好相关政策处理工作。完善乡村道路网建设,“十三五”期间确保各个通村公路的安全通畅,构建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全面提高全乡道路通达能力。同时,加强对村内现有硬化路面的管护。

(2)水利设施建设

以农村饮用水、田间灌慨、河流整治为重点,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节水灌溉农业为目标,全面修复已损毁的灌溉工程,完善农业区的水利灌溉条件,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堤防整治和抗旱水源工程。实施投资达3000万元遂昌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投资1029万元高碧街忠溪灌区项目和投资710万元高碧街忠溪河道整治清淤工程。

(3)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

“十三五”期间,完善我乡8个行政村通讯信号网络建设,重点旅游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网络质量,彻底解决无信号、信号差问题。

(五)综合推进生态乡镇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人文、观光、宜居”三仁,打造“县城美丽后花园”的定位,立足“绿色崛起”的发展愿景,秉承文旅结合的新型乡镇特色理念,推进地质灾害点移民安置、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体现现代城镇、绿色生态和畲族文化特色和谐交融新型集镇。

(1)集镇建设

按照“县城美丽后花园”的目标要求,高起点规划、强力度推进、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建设,完成集镇规划,定位集镇性质和功能。以关雎爱情小镇建设为契机,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建成以三墩汤显祖戏曲小镇为龙头,辐射全乡的小城镇格局。在集镇区建筑外立面融入畲族元素,建设生态停车位,加大危旧房屋改造力度,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建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加快“三际线”亮化工程建设,完成新一轮电网改造,建设完善集镇区服务部门的站舍改造,提升集镇公共服务水平。

(2)做好地质灾害安置工作

按照改善生活现状,促进农民创收相结合,帮扶与自力

更生结合,统一政策,尊重意愿,移民受益的原则,整合精准扶贫、地质灾害点移民安置、危房改造等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上簟、墩上、木岱三处134户、339人地质灾害点移民安置,继续做好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解除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3)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紧密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善乡风民俗,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维护生态平衡,打造生态宜居村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一是抓生态,美家园,提品质。继续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升三仁生态品质。二是做好好川文化保护工作,通过科学规划解决好文化遗址保护与群众利益的矛盾,加强与部门的协调,争取博物馆项目的早日落地。三是提升全乡基础设施水平。完成全乡自来水提升改造,实施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四是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全民动员和参与,全面消灭劣V类水体,有效改善水环境。五是加强重点村生猪散养工作,鼓励集中规模化养殖,新建净化排污设施、循环利用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六是抓载体,强素质,倡新风。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农村文

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六星文明户的评选工作,不断拓展乡村文明促进会的功能。全面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着力优化农村人文环境,促进乡风文明。

图3 三仁畲族乡乡村风貌

(4)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小城镇建设,注重提高城乡产业支撑功能,全面提升城乡的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不断提高城乡品位,切实改善城乡环境。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D级危房;推动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使其成为宜居宜业的农村新型社区。

(5)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制定《三仁畲族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及《三仁畲族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整治范围包括:高碧商业街、忠溪滨水景观带;三际线东入口节点、滨河游园节点、庙下休闲广场节点、乡政府节点、畲族文化展示馆节点等。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专项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集镇“脏、乱、差”等问题。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推进以社会事业为核心的民生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新农合医保、困难救助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合作医疗保障全覆盖;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期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力争全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机会均等、公平公开原则,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努

力改善中心学校、中心幼儿园办学条件;建立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优化小学、教学点布局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办学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至“十三五”期末,保障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九”率10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稳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建设

初步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构建便利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基层医疗网点;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争取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定期开展健康医疗咨询活动,开展妇女病防治、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居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强化医疗行业规范,确保辖区内无医疗事故,杜绝医患纠纷。

(4)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各项工作。党委和政府要发挥计生协组织作用,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稳定低生育水平在5‰,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控制在110:100以下;严厉打击“两非”和违法生育行为,全面落实“两孩”政策,确保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三查”率完成95%以上;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5)建设完善群众性文体设施

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文体设施齐全、文体事业兴旺发展、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发展新格局。推进村文化礼堂、活动室建设,实现村村有文化礼堂,定期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6)统筹群团组织发展

关心青少年,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就诊康复条件,促进残疾人就业,全社会形成“人人关爱残疾人”良好氛围;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应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7)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以政府管理为

主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与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以群众情绪疏导、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代言机制,强化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信访部门诉求反应联动机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全面完成网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乡的“网格化”服务体系,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人员、经费落实到位,加强村网格员培训管理,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8)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推进规范执法,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普法宣传,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推动社会生活在法制范围下有序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营造公开、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乡村天网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显着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9)着力推进“和谐三仁”建设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

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全乡整体文明程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执政水平和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严格、公正和文明的执法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搞好政务公开,增强政务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问题;加强和完善政

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防范制度,从思想上、制度上、机制上增强拒腐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狠刹各类不正之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党纪教育和政策法律教育等,提高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政策法制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扎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表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精神文明先进乡镇。组织调动共青团、妇联、文化站、工会等组织,深入基层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依法治乡”,建设法治三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

现象,坚决取缔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活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法制,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从政,从严治政,实行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稳定土地承包政策,调动农民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引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村水利、生态环境、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市场经济理论谋划农村发展,绿色发展谋划农业发展,以人为本理念谋划农民增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农村生机和活力。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定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草案)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07-04-12 13:34:06)据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乔辉介绍:经过几年的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条例》(草案......

    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网 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包括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宪法赋予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职权,一直由原各级计划、现各级发......

    大柳乡“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大柳乡“十二五”(2011-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按照《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报告

    各位代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交大会。现在,我向大会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同“*”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xxx年,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起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黔府发〔2011〕3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

    国民经济动员定义(共五篇)

    国民经济动员定义: 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充分调动国家经济力量,保障战争的物质需要。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