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PC在质量管控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是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制造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众多企业纷纷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的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仍主要采用过程检验的方法来控制产品质量,当发现不合格产品时再分析导致缺陷的原因,这样既浪费人力又会降低生产效率。文章利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对某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与分析,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过程控制水平的目的。
一、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以美国质量大师休哈特博士发明控制图为标志,自创立以来在工业、服务等行业得了到广泛推广。休哈特认为:引起制造过程波动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由过程内部引起的偶然因素,另一个是可查明原因的异常波动。异常波动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加以发现,然后采取措施加以剔除。而偶然因素却不会消失,除非改变基本过程。利用基于3σ限的控制图有效的把偶然因素和异常波动区分开来。通过绘制控制图能及时的预测异常波动,指导管理人员及时改进,消除异常,从而减少波动、保证过程稳定,最终提高生产效率。
二、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确立控制点。机械制造过程中涉及的产品种类很多,不同产品的特性各不相同,如强度高、尺寸、表面质量等,这个过程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另外,生产过程中机床加工精度的变化、操作工原因引起的波动、原材料的变化等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在加工产品时,需要识别客户的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性设立相应的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设计相关记录表单,记录关键质量数据。以ABS阀体的切割长度为控制对象,而过程中的锯片转速、锯片前进速度、润滑油量度对切割产品质量及锯片寿命有着重要影响。阀体切割是阀体生产的第一步,切割的尺寸精度将影响后续机加工的产品质量。故将产品的尺寸作为一个控制点,对切割过程进行监控,分析生产过程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二)控制图类型选择。在确定完控制点后,根据控制点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图是下阶段实施SPC的首要工作。在选择控制图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1.确定数据类型。SPC统计的数据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对应计量型控制图和计数型控制图。例如统计不合格品数量、单位数量产品的不合格率等属于计数型数据需要使用计数型控制图。而产品的强度、尺寸等为计量型数据需要采用计量型控制图。由于收集的阀体尺寸数据为计量型数据,因此选择计量型控制图。2.选择控制图。计量型控制图主要有:中位数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均值极差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根据收集数据的子组均值及子组容量情况选择均值极差图,用均值图来检测工序平均值的变化情况,极差图用来分析数据分布的分散情况。3.绘制控制图。在生产车间收集其中一台机床的切割数据,按每次连续测5个产品的长度,共测20组。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均值极差控制图,如图1。从均值图和极差图中可以看出不存在异常点,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计算过程能力值。在生产的初期通常研究初始过程能力Ppk来检查过程能力情况。过程能力指数是反映过程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程度的指标[]。计算过程处于稳定阶段或短期情况时的过程能力,通常用Cp、Cpk。而需要计算试生产或过程不稳定时的能力值则可以用Pp和Ppk,反映的是过程的长期状态。利用Minitab软件计算得Ppk值为4.41大于2.0,表明过程能力充足;短期过程能力值Cpk为4.37,Ppk与Cpk接近,表明切割过程较稳定。
(三)利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对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往往有很多,故需要找出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特性。还要结合产品生产过程及每道工序的人、机器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因素来确定关键工序的影响因素,从而设立控制点,对关键质量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当发现过程中存在异常时可以用鱼骨图、帕累托图等方法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对改进效果进行验证。收集数据进一步分析过程稳定情况,当过程稳定时计算过程能力,根据过程情况对过程进行优化。
三、结论
根据ABS阀体机加工的实际情况,设立控制点,收集相关数据并建立均值极差控制图,分析过程波动,过程稳定的情况下的过程能力Ppk为4.41。通过实施统计过程控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过程控制水平。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实施统计过程控制进行策划,根据产品及机器设备的情况设计记录表单,确定收集产品类别、不良项目;还要相关人员有负责跟踪、验证改进情况,否则统计过程控制将失去意义。
第二篇:SPC在烟草工艺质量中的应用
SPC系统在卷烟工艺质量中的应用
——某卷烟厂SPC系统的管理应用
【摘 要】: 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PC)通过运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要全面提升企业的在制品质量控制能力,必须从每一道工序的处理做起,形成自始至终的过程控制闭环,实现全面过程质量控制,达到全稳生产线。只有形成这样的控制局面,才能保证企业范围生产过程处于可控态。有了稳定的工序状态,才会有稳定的产品质量。【关键词】:SPC 卷烟工艺
过程质量
精细管理
质量成本
[ Abstracts ]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analysis the producing procedure with charts ,and finds the portents that Systemic Factors occurs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then takes measures to cancel its infulence in order to make the procedure controlled which is only affected by Randomness Factor and control the quality.In order to improve enterprise's
quality control ability of the procedure being processed ,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below :first,we should deal with every working procedure to form a controlling circl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second,we should make the quality control all-round to make the assembly-line stable.Only to form the situation under control above ,can we make sure that the producing procedure
in the factory is under control;only to have stable working procedure,can we make sure the that the product quality is stable.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智能控制技术迅猛发展,为SPC在工艺质量过程控制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目前各工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成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出版了有关的刊物和专著,目前我国许多制造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独资制造企业已广泛应用SPC。烟草行业内有上海、杭州几家烟厂SPC软件系统已应用到过程工艺质量管理上。
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是集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工艺质量管理技术,人类的生产过程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经历了以下七个步骤:①调查了解产品最终质量情况;②分析个别明显影响质量的因素;③靠人工调节控制这些因素的变化;④自动控制这些影响因素;⑤用统计方法获得生产效果连续变化的规律;⑥全面调查了解影响质量的其它次要因
素;⑦考虑所有因素,建立完整的理论模型用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得到100%的优质合格产品。目前国际上不少工业先进国家的企业已开始试行第七个步骤的SPC生产,据报道美国PENNSYLVANIA METALLURGICAL公司在1018钢件碳氮共渗过程中最初有25%工件超过要求深度上限(0.46MM),有0.83%的工件达不到渗层下限(0.20MM),通过统计过程分析,改进了过程工艺,采取了缩短共渗时间、降低炉气碳势、改进料筐、改善炉气循环等措施,最后使超过上限的工件减少到2.9%,低于下限的工件为0.01%。
烟草行业管理水平在近年提升迅猛,随着ISO9000体系全面推行,从质量检验阶段较快地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阶段相对较为薄弱,某烟厂的情况类似,较好的运用SPC系统,侧重统计技术在工艺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是质量管理的“补课”。在生产过程中,只存在通常因素而不存在异常因素时的状态称为稳定状态,简称稳态,也叫统计控制状态。在稳态下生产,我们对产品的质量有完全的把握,同时生产过程也是最经济的,所生产的不合格品最少。因此,稳定状态是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一道工序稳定称为稳定工序,道道工序稳定称为全稳生产线。建立全稳生产线是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基础。对于如何判断过程是否稳定,有无异常,通过SPC建立了一套判断稳定的准则和判断异常的准则。
SPC通过统计原理,实施在线趋势控制,实现质量的定量管理,提供质量分析工具和平台,逐因素分析找到末端原因,为解决深层次问题提供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提高烟厂精细化制造水平。
所以某卷烟厂推行SPC系统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1、质量体系管理之需要
贯彻预防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与精髓。SPC 强调全过程监控、全系统、全员参与,并且强调用科学方法(主要是统计技术)来保证全过程的预防。正是它的这种全员参与管理质量的思想,实施SPC可以帮助企业在质量控制上真正作到“事前”预防和控制。
从本质上讲,公司、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处理一个个问题。不管是质量问题,还是其他管理问题,如果只注重具体问题的处理,而没有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上解决,那么,这样的问题便会重复出现。与其日复一日地“救火”,还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戴明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也是体现了闭环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持续改进的理论模型。发生问题,先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纠正措施,制定改进
方案,形成一个闭环循环,杜绝问题重复产生。每一次循环的结束,都会有新的收获;每一次循环的开始,都有一个新的起点。
在日常的质量管理中,对于每一个不合格品的处理,对每一个质量问题的归零,都需要应用闭环管理的思想,从问题的报告、分析到纠正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也是一个闭环思想的集中体现。实现质量归零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要求之一。质量管理系统充分体现闭环管理的思想,对质量问题、事件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验证和管理,确保问题的彻底解决。
SPC系统对不同车间、工序、指标、参数正在监控的过程数据进行动态的分析、汇总,对异常点数、工序能力指数、合格率等指标利用数据表的形式展示,方便管理者从整个生产过程的角度量化评价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动态。
监控工具:控制图(包括预控图)、直方图、过程能力指数。控制图:
直方图:
过程能力指数:
既可用趋势图监控(其趋势图要包括有中心线、预报警控制线、数据显示、多参数(指标)自由组合选择、断流原因显示等功能);也可用控制图监控。
烟厂通过长达一年的生产实践,结合SPC软件,创造性地开发了一套预报警管理,通过任务指派,实现了预警中控处理,进行趋势性预防,报警由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确认、分析和改进,实行制造过程中及时处理,制造过程后进行质量分析,通过PDCA循环,实现经验标准化管理。
SPC监控异常出现报警中控处理未处理,上传已处理N 工艺员进 行决策信息反馈YN重新指派指派记录库技术员、大小班长、维修
2、贯彻实施行业《卷烟工艺规范》之需要
对于质量管理所提出的原则、方针、目标都要有科学措施与科学方法来保证它们的实现要实现实现卷烟生产及产品的“优质、低耗、高效、安全”这一目标,就需要借助SPC 以工序控制为基础,以过程为控制对象,深入分析加工工艺指标与参数的关系,实现工序加工质量(批内批间质量、指标波动值)的科学评价,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行业《卷烟工艺规范》在工艺控制上的三个“转变”——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由控制指标向控制参数转变、由人工控制经验决策向自动化控制科学决策转变,所以SPC是贯彻实施行业《卷烟工艺规范》的一个有效工具与平台。
结合生产实践,车间进行了相关工艺参数研究,通过田口设计、假设检验等工具,初步进行了相关工艺参数的研究,以及指标的有效判定和管理评价。
案例:
一次加料加料误差和物料流量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相关线形分析,R=0.573,二者相关系数较高
实现加工工艺指标与参数的关系的深入分析。
车间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分析过程变量和质量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元回归、多元逐步回归算法工具,车间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获得质量指标和多个质量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知道质量指标可能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受多个质量因素影响时,多个质量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哪些更大,哪些影响不是很显著。实际过程控制过程中,车间可以
应用分析得出的结果指导进行过程控制。
3、推动烟厂精细化制造之需要
SPC是建立精细管理、精准控制的精细化制造体系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能通过过程预防控制和过程的精准控制,提高过程控制精度与准确度,杜绝指标类原因造成的批量性质量问题(杜绝关键指标的连续超标和频繁波动);减少批次间的波动,使批次间的波动趋向于零,实现产品均质化,增强白沙品牌的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级,实现质量成本总额的最小化和质量成本内部结构(管理)的最优化;更加强化和深入质量管理的“预防”水平级(三级),促使不断改进和提升,向“卓越”水平级(四级)迈进;
某烟厂SPC系统统过一年多的时间逐步将数据采集点扩展为46个,基本覆盖了烟草所有制丝工序关键指标,并随中控、MES系统的同步调整,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跟踪与处理工作。该期间,车间和项目团队对各个点的工艺参数设定,如延时时间、采集频率、剔除规则一一进行验证及优化,目的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监控及分析的有效性。通过大批量数据处理,对关键指标进行监控,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精细化体系,极大地满足了烟厂过程控制精细化的需求。
4、实现质量成本平衡之需要
运用SPC系统一定程度上的增加预防成本,但可以大大减少鉴定成本和内部故障成本,并且可以提升员工的关注度,加快缺陷的改进速度。削减质量成本可以降低产品总成本,完善企业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而有效地运行,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使质量成本管理逐渐向完美质量成本接近;
运用好SPC系统,帮助寻找预防和鉴定成本与内、外部损失成本的平衡点(经济合理的、用户满意的产品质量),确定产品适宜的质量水平,使企业的质量成本总额降低至临界值;为降低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运用好SPC系统,提高过程控制σ水平,一般故障发生(内部损失)与质量成本成反比关系,但是随着σ水平的提高,质量成本总量一定是呈下降趋势的。
烟厂通过运用spc系统,在近一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质量成本消耗与质量指标之间的关联,通过假设检验等工具,实现在最小物耗下的较优质量指标体现。
通过和开发方项目组的大力协助,目前整个SPC系统在某烟厂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案例:整丝率转化率和合格率之间的关系分析
某工序指标的整丝率转化率数据绘制χ-Rs控制图如下:
从上控制图可以看出:
30个样本没有点子出界且点子随机排列,判断为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该过程能力指数相对应的合格率计算公式为: P =1-P′=ф[(X-TL)/σ])= ф[(91.97-91)/0.32]= ф(3.03)查标准正态分布函数表得到P =99.88% 分析:通过对以上导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烟丝整丝率转化率控制91%以上的合格率达到了99.88%,控制相当稳定。
结论:不需要再增加质量成本以更进一步进行工艺水平提升。
5、改进效果评估
经过半年的实施,某卷烟厂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工序
梗丝加料回潮 梗丝加料回潮 梗丝膨化 梗丝加香 一次加料 一次加料 二次加料 二次加料 滚筒式烘丝 HXD烘丝 比例掺兑 加香 加香
加料误差 出口物料水分 出口物料水分 加香精度 加料误差 出口物料水分 加料误差 出口物料水分 出口物料水分 出口物料水分 梗丝掺兑误差 加香精度 出口烟丝水分
参数
3月 1≤cpk
CPK合格率
4月
5月
3月 1.29 1.16 0.83 0.61 0.6 0.49 1.19 1.09 1.08 1.48 1.37 1.3 1.58
72.22% 90.00% 93.75% 61.11% 75.00% 81.25% 33.33% 15.00% 18.75% 20.00% 57.89% 41.67% 25.16% 75.76% 80.00% 1.26%
6.37%
4.67%
67.61% 82.21% 86.48% 54.70% 50.33% 65.89% 53.42% 60.25% 75.00% 88.05% 86.81% 92.62% 78.62% 91.41% 90.78% 77.36% 86.44% 90.00% 95.60% 94.05% 96.69%
4月 1.53 1.34 0.86 1.08 1.16 0.62 1.3 1.03 1.15 1.45 1.48 1.42 1.58
5月 1.58 1.36 0.87 1.01 1.16 0.51 1.36 1.21 1.25 1.54 1.46 1.44 1.59
CPK平均值
成绩已经成为过去,而后续工作任重道远,烟厂需要更多的物力、人力、工作精力等的投入以推进SPC系统在卷烟工艺质量中应用的有效开展。从提升车间统计过程控制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烟厂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深入下去:
1、实现适时监控和适时控制相互结合;
2、关键工序能力调稳的研究与实现,以及全稳生产线的实现;
3、卷包、成型车间SPC的研究与实现;
4、制丝工艺关键工序及之间的关系研究深入;
5、探索质量模型,研究水分、温度等的链状效应;
6、关键工序能力的研究与提升;
7、制丝、卷包、成型基于SPC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与制度的总结与固化;
烟厂人更需要未雨绸缪,为下一阶段的深入研究工作做好事前的准备。我们相信,在湖南中烟工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某卷烟厂的SPC技术在工艺质量中的应用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现烟厂“国际一流样板生产线”的目标打下坚实的质量基础。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与选控图 张公绪著,阎育苏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983年,172-174页
2.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有效控制 孙 静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15-216页
3、六西格玛绿带倡导者手册,(美)霍华德 S 洁特洛、戴维 M 莱文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31-135页
第三篇:水利建设质量管控路径研讨论文
水利建设质量管控路径研讨论文
一个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工程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因此,监理工程师应该对质量评定标准有明确地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质量检验工作。
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监理不到位
通常情况下,当施工合同签订之后,由项目部将工程下派到包工队,将质量控制主动权全权交给包工头,“以包代管”,当工程师进行查询验收的时候,共同应付,而有的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关注结果的控制,在质量监理过程中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
2.质量意识淡薄
在中小型工程施工中,质量意识淡薄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重视质量只是做足表面功夫,并不能在实际中认真落实,一旦质量和进度之间出现冲突和矛盾,尤其是费用也不充裕的情况下,质量控制中心和主导地位就不能有所保持。
3.设计方案变更过多
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随意性更强,有些设计方案实现了优化的目的,可是也有些设计方案在优化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偏门。设计方案的变更会使施工方案有所调整,以及设备配置也出现变化,只要
有一点出现变化,就会触动整体的变动,这样的话,浪费的现象和质量问题就可能会出现。
4.单项工程量小
在农业灌溉中,水利工程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尽管进行灌溉渠道工程不是很大,但是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却与大型渠道工程的建设没有什么区别。其中唯一不同的就是它们的标准和规模,并且单项工程的工程量也不是很多。
从建设管理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其中还会出现另一个难题。例如,基础处理、边坡这类型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虽然有比较大的规模,在技术含量的要求上也比较高,但是在这类工程中并不是完全运用先进的大型设备,也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队伍具有一定专业性,工程量也不能达标,而在此基础上,很多工程便只是利用专业施工队伍,但是这样的话,质量控制却不能得到保障。反之,获得的结果也会是不同的。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对策
1.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在项目建设的责任中,项目法人占着重要的地位,落实项目法人职责可以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一,将基本建设程序作为依据,合理推进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三边”工程出现。第二,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招投标,并最终签订合同。第三,针对施工队伍的选择上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对施工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杜绝出现转包和违法分包的现象。第四,严格执行相关的验收规程,使其在验收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五,与工程进度相结合,保证工程建设所需的建设资金供应。第六,要时刻对工程质量引起重视,与此同时,在相应的价格也应该实现一定的优化,只有这样,盲目压价的现象就不会出现。第七,施工工期的制定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杜绝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出现。第八,落实责任制,督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第九,单位责、权、利能够实现统一性,从而使建设单位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重视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在工程建设中,勘察设计是提升设计质量主要条件。而勘察设计质量是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得以提升的,勘察设计依据这样的条例标准,并且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充分地结合进行开展;加大设计招标制度的推广力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在市场范围中推广设计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竞争、信誉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设计监理工作的不断推行前提下,那些由于设计质量的不到位所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不会再出现;审批制度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设计一定要通过严格地审查,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一个完善的施工图审查制度,可以有效地限制和约束工程设计质量的第三方,在此基础上,如果设计图纸不能达标,那么就不能进场投入施工。
3.强化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对于一项工程而言,工程实体是需要在施工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和控制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健全和完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在“三检制”的前提下检查工作,同时,这个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准确性要得到一定的保障。第二,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多角度着手,找出与施工项目相互符合的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第三,在控制施工环节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这样的话,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质量控制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第四,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是尤为重要的,需要在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执行。第五,项目经理、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持证上岗原则上岗作业。
4.完善监理制,提高监理工作水平
承包企业在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工程监理可以使其提升的速度加快,在控制工程质量、工期、投资目标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有效遏制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出现。监理制度的推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监理资质管理的规范,坚持持证上岗的管理模式;针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应该加大力度,使监理队伍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不能因为监理人员素质差而不能完成监理任务;通过招标,将最合适的监理单位选择出来,以避免“同体监理”的现象发生;巡视、测量、试验、指令文件、工作程序规定、计量支付签证控制等手段和方法是做好质量监控的基本条件;监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实施监理,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的质量、投资以及监理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一定保障。
结语
针对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因为没有太大的投资规模,施工单位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能充分地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发挥的作用有限,继而在质量上出现很多问题。中小型工程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通常在技术上或者是规模上不会出现任何影响,大部分都是在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几点看法,这些内容在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第四篇:外协质量管控
为有效进行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并尽可能的在事前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确保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外协加工产品过程质量控制的控制要求、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成品的质量控制、不合格的控制、质量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改善等内容,并针对于每一过程所需要形成的相关文件和记录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具体的操作与执行作出了指导。
一、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1.对外协加工厂的质量管理能力进行认定,认定合格后方可承担公司产品的加工任务。认定的内容主要从原物料采购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检验能力和检验控制等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进行以下的审定。
——外协加工厂的组织结构,主要是组织的“规模”和质量管理机构的“独立自主性”;——是否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需提供有效的体系认证证明及相关的体系运行情况记录;
——产品的质量认证情况,是否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包括产品的品牌、产品的知名度等;——资源配置情况,主要是质量管理(或控制人员)的资质与能力,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提供与管理;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情况,主要是如何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检验能力和检验控制、生产操作人员的技能、生产设备的性能、维护和保养、产品的防护等等;
——质量异常情况的处理,主要是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处理方式;
——质量异常的纠正和预防,针对不良问题采取的控制措施;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分析方式等。
2.外协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产品外协加工厂进行技术、质量等管理能力检查。——检查不合格时,被查工厂应在规定时间内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经复查合格后方可继续加工。
——连续两次检查不合格时,应停止加工本公司产品,整改达到要求后,才能恢复加工公司产品。
——必要时,可取消其加工本公司产品的资格。
3.外协加工本公司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辅料事先必须经本公司认可后定点采购。并且主要原材料、辅料更换规格型号或厂家时,须事先通知本公司,经公司有关部门确认,方可执行。
4.外协加工厂应制订完整的技术文件和质量控制文件,并按文件要求组织生产。同时应做好加工产品的质量统计和分析工作,保存质量控制的原始记录。其中需要形成的几个主要文件如下:
a.生产用的技术文件
——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产品防护的控制程序;
——相关机台或工序的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b.质量控制文件
——产品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数据统计分析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相关的检验标准和检验规程,包括进货、生产过程、最终成品等。
5.外协加工厂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所有产品的检验和试验,以确保产品的加工质量。
——质量管理机构需独立于其他部门,并且直接对最高领导人负责;
——质量管理机构需参加公司各类相关的会议;
——检验机构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情况(健全性),现场检验人员的配备需符合相关岗位的人员配备需求;
——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和对不良产品的处理能力。
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进厂后由采购部门的相关人员或仓库保管人员,按有关标准的要求完成初步的物料核实及数量验收后,放置于原物料“待检区”,并通知质量管理部门的检验人员进行检验。
——对于原物料的进货需制定相应的《进货检验规程》,其中主要的原物料必须由专职的质量检验人员负责检验,检验规程中需明确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外观检验、物理性能检测、型式试验及判定准则等内容。
——进货检验时,应形成的相关记录主要有《来料通知单》、《原物料进货检验单》及相关的原始《检测报告》。
2.进货质量检验人员都必须按有关标准规定,对原材料的性能、规格尺寸、外观和缺陷等进行检验,并做好原材料检验的原始记录,经检验人员检验合格及签字后的原材料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原物料到货时,随货同行的还应有质量检验报告、生产厂家、产品合格证等相关质量证明;
——对于主要的原物料还应由供应商提供当批产品的相应检测数据;
——主要原物料的进货检验一般不允许采用“验证”的方式进行检验,生产厂商应该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特殊情况例外)。
3.对进入公司的原材料、外协加工件及外购零配物品等物料,经检验确属不合格的,应由检验人员填写相应的不合格处置单或退料单(退料原因写清楚)反馈给采购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凡物料进入公司后应及时检验,以便采购部门将不合格的物料、零配件及时调换或向外协、外购单位要求退货。
——对于采购部通知检验的产品,检验人员应及时进行检验(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2天);
——进货检验不合格时,应形成的相关记录主要有《不合格品处理单》或《退货通知单》以及相关的原始检验、检测数据。
4.当生产急需使用而来不及检验的原材料,在可追溯的前提下,可采取“紧急放行”的方式进行操作,但必须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
——对于生产急需使用的原材料,可由采购部仓库管理员或生产部门填写相应的《紧急(例外)放行申请单》,并经相关部门领导批准后放行。放行的同时应按规定的要求留取一定数量的送检“样品”,以提供给检验人员进行检测;
——针对于采取“紧急放行”使用的原物料,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需进行质量的全程监控,一但发现质量异常可及时处理。
5.在采取“紧急放行”操作的同时,检验人员应按规定的标准要求继续完成该批原材料的检验或验证,不合格时可由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负责对该批“紧急放行”的产品进行追踪处理。
——对于“紧急放行”后留取的样品,检验人员同样按常规进行检验、检测。
6.经过检验的原材料(零部件)应及时作出合格、不合格等状态标识,以避免不良原材
料的误用。
——合格与不合格的标识分为“区域”标识和“产品”标识两种; ——区域标识主要有“待检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及“待处理品区”; ——产品标识主要有“合格品”、“不合格品”和“待处理品”; ——对于标识可采取“颜色”管理,如不合格、待处理等不良产品(或区域)采用“红色”进行标识,合格品(或合格品区)采用“绿色”标识等。
7.质量管理部门每月、每季度、每年应根据原物料品名、规格、类别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并记录在供应商供货质量等相关记录表内,以提供给采购部门作为选择供厂商或要求供应商整改的参考资料。
——进货产品的质量检验月报,对每个供应商的供货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相应的质量记录主要有《度供应商供货质量情况统计表》。
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1.生产部门在生产或加工各类产品的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订单要求和程序文件进行生产。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相应技术规定,同时按工艺要求对技术参数进行设定。
——产品生产的依据主要是由“客户订单”转换而来的《生产流程单》、《生产计划单》及相关的质量技术标准;
——需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和各工序的《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对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参数进行记录。
2.外协加工厂应制定生产过程的相关质量控制文件,并按文件的要求进行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
——应制定相应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产品防护的控制程序》、《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数据统计分析控制程序》及《记录控制程序》等主要质量控制文件;
——生产过程应按文件的要求执行质量控制,当文件不适应(或不可操作)时应及时予以更新。
3.在按文件进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时,生产中的每一位作业人员应对所生产的在制产品实施自主检查,以提早发现异常,迅速处理,避免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进而确保在制品的质量。
——制定相应的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度。
4.各种规格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首件和首批必须检验,凡未经首检的产品不准批量生产。
——涉及的检验记录主要有《产品首检表》和《产品生产日报表》。
5.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操作人员还应全程关注生产的产品质量情况,并进行定时与不定时的抽检,发现质量异常立即调整生产工艺或停止生产,直到不良问题解决为止。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和质量控制点需设置专职(或兼职)检验人员,当发现质量异常时能及时反馈给操作人员。
6.生产部门的各加工工序在执行本工序产品的自主检查的同时,还应对上道工序转入的半成品予以查验,以避免因上道工序质量的失控而导致后道工序不良品的产生。——要求后道工序的生产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质量检验与控制能力;
——生产操作人员应经过设备结构与运行原理的相关培训。
7.各生产加工工序在自主检查及上下道工序检查中发现质量异常或工序间半成品移转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向所在部门主管报告和处理,同时反馈到质量管理部门。
——对于质量异常情况应形成相应的记录,其中应当包括不良原因分析与改善措施。
8.生产过程中应设有专职的过程检验人员负责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并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品按相关的不良品控制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做好相应的质量检验记录。
——涉及的记录有《半成品检验记录》和《不合格品处置单》。
9.过程检验人员应采用合理的抽检方式,认真检查各道加工工序产品的质量,并对各工序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跟踪,严禁不合格的半成品转入下道工序或出厂。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可采用“全检”和“抽样”的方式进行,如采用“抽样”则需按GB/T2828.1—2003的标准进行,一般检验水平为Ⅱ级,AQL值可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采用2.5或4.0。
10.现场各级主管均有督促所属生产操作人员确实执行自主检查的责任,随时检查所属各工序的质量控制情况,一旦发现有不良或质量异常时除应立即处理外,还应指导操作人员如何进行改善和控制,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疏忽的责任,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及降低不良的重复发生。
四、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控制
1.最终的成品检验是对生产过程最终加工完成的制成品是否符合规定质量要求所进行的检验,并为产品符合规定质量要求提供证据,外协加工厂应设立专职的检验人员进行检验,确保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首先应该明确检验的依据和标准(如生产流程单、图稿或样品、合同评审单、检验标准等);
——必须设立专职的成品检验人员进行成品检验。
2.成品检验人员应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实施质量检验,检验时应按照相关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等标准要求,对产品的整体外观、规格尺寸或物理性能进行全面检查。
——检验人员在检验的过程中,需确保检验项目的“全面性”(如在检验印刷成品箱时,同样需要检查瓦楞纸板的质量情况);
——检验一般情况下由外观检验、物理性能检测、型式试验三项组成种,其中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选择性”重组。
3.对检验人员在成品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应按照相关的程序文件进行处理,同时根据不合格情况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检验发现的不合格品在处理时,按问题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两类:“一般不合格”和“严重不合格”,对于判定为“严重不合格”的应按《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整改。
4.每批产品在检验的过程中必须记录检验的原始数据、观察的技术状态和检验的环境条件等,产品入库前,必须经检验人员签字、确认后始可办理入库手续。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成品出厂检验记录表》、《物理性能检测报告》等。
5.检验人员根据检验记录所记载的检验结果和出厂检验依据的有关标准文件,按规定程序对成品是否合格,能否放行出厂作出判定,还应对检测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进行确认后,出具“检验报告”。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最终成品出厂的《检验报告》。
五、不合格的控制
1.外协加工厂在进行不合格控制时,应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件,并按照文件的要求对不合格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对于严重不合格必须制定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应制定相关的《不合格控制程序》,其中不仅包括对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品的处理,同时还应涉及对质量异常问题的处理;
——对于严重的“不合格”(包括不合格品与质量异常)应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2.在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件中,应明确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处理步骤、处理审批人员等。
——在处理不合格品时还应明确处理的“时效性”,也就是需要确定处理的完成期限。
3.在原物料进货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应由质管部门检验人员填写相应的不合格品处理表单转交采购部门确认后,联系供应商进行处理。
——在采购部门联系供应商进行不良品的处理时,还应要求其进行不良原因分析,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进货检验人员对随后的几批产品检验中应加严检验;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进货质量异常处理单》。
4.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品,应由相关检验人员填写不合格品处理表单,并立即向有关人员反应质量异常情况,以便于能迅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解决,进而确保产品质量。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不合格品处理单》和《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置单》。
5.生产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时,除应依正常程序立即进行不良品剔除,以杜绝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外,还应追踪不良产生的原因,以便制定措施予以改进。
——在进行不良原因调查后,需形成相关的原因分析与改善措施,一般包括不良原因描述、不良原因分析、改善措施等,同时有关人员还要对改善过程和结果实施跟踪验证。
6.在对轻微不合格品采取放行的方式处理时,事先必须征得客户(本公司)的同意后才可以入库出货。
——轻微不合格品主要表现为,不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不影响产品的各项性能、仅在产品的边角或里面有轻微的不良。
——对于轻微不合格品在初步判定采取“放行”前,必须与客户进行协商,并且只有经客户同意后才能“放行”,否则仍按不合格品处理。
7.对于在运输过程中或交付使用后发生的不合格品,应由有关部门确认后按相应的文件处理。并且对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改进和预防措施,同时所采取的措施应与不合格品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程度相适应。
——制定相关的不合格品《退货处理程序》,并根据退货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调查分析出不良原因,制定相关的改善措施时,需综合考虑不合格品处理对客户和供应商双方的影响程度。
六、质量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改善
1.外协加工厂应制定质量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程序文件,并且明确质量数据的来源、收集、分析与处理。
——制定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控制程序》,明确需要统计的数据,数据的类型、来源、统计方式、数据分析方法等等;
——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主要是针对质量管理涉及的相关数据、信息。
2.质量管理部门应对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及每年的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记录,并以书面或邮件的方式反馈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最新的质量状况,针对质量异常情况应由相关责任部门进一步分析不良原因,制定改善措施。
——在进行月度、季度及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反应出公司当前的整体质量情况,还需显示出已往的质量情况,并通过不同的统计对比方式反应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主要可以通过对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交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改善方案。
3.在进行质量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数据的来源必须具有唯一性,并且统计分析的数据可追溯到最原始的数据。
——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必须确保数据反应的“真实性”与“唯一性”,不允许进行人为的调整,当总的数据需要拆分时,可以分解到各个子数据,并且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数据。
4.质量管理部门对各类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应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并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改善措施或整改方案予以改进。
——须制定质量改进方案或质量改进计划。
第五篇:质量管控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企业走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并逐步形成新的建设管理体制。在新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成为摆在我们工程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建筑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住宅产业,在以货币形式分配以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工程质量。同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以质量求效益,质量求生存,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过程中,建筑业管理体制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建筑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合资、独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逐步上升。二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进市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了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政府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新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
2、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两个部门就能控制管理的,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时间也长,从生产的过程上讲,牵扯到各个方面因素。包括规划质量、地质勘察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安装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还涉及建筑原材料质量,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如国家对工程质量政策的管理,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工程建筑材料、产品的管理及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宏观管理等。我们从管理上大体分为以下几个
方面。
2.1、对工程质量认识不足,重视工期和经济效益,轻视质量。
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质量责任不落实。有的建设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压价、分包、转包、分肢工程,强行让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或使用劣质建材,造成工程低价低质。
2.2、有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采用地下交易的办法,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承揽工程,有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低,以包代管,不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标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盲目追工期,抢进度,使工程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3、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刚刚起步,监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不高,有的监理单位不到位。有的质量监督站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2.4、建筑产品售后保修服务质量跟不上。住房成为商品,售后服务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有的施工企业交了钥匙就无任何责任。对保修不闻不问,一走了之,一旦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维修。
3、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质,管理
3.1、加强教育,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建设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应以质量为中心,只有高质量才有高效益。一是高质量工程能延长用户的使用寿命,创造出成倍的使用价值。二是高质量工程能使企业赢得信誉,占领市场。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良好机遇,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促使建筑业飞速发展。而这个机遇能否抓住,关键还在于工程质量。工程建设要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兴业,这是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建设者,一是树立
建设高质量工程的意识。二是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宣传、集会、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意识,并负责组织建立好各级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和奖罚条例,逐步建立业主负责制,政府监督,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体制,使每个建设者人人都重视质量,人人都是质量监督员。
3.2、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实行建设者终身责任制度
建设单位、开发单位的业主行为不规范,已形成质量不稳定或质量低劣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社会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规范业主行为成为加强工程质量的主要工作。
3.3 市场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条件和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要以政策引导、利用经济杠杆、行政干预、法律手段来实现管理。对市场管理一是要立法,二是要执法。使市场依法运行,用法律来规范建设者的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为企业创造一个公正、平等、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建筑产品成为商品在市场中流通。
3.4、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提高建设监理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是一项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制度,对所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监理单位。政府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并对监理单位资质实行动态管理,促使监理单位不断的提高监理水平。强化总监负责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不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不得担任项目总监。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时要注重监理能力和监理水平的选择。
3.5、完善政府质量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规,加快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法规的同时,强化政府监督抽查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3.6、推行工程质量保修回访制度
推行工程质量保修期制度。维护建设工程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工程申报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必须提交与建设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后,保修书要发到每个住户,监理公司要完成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用户在保修期内向建设工程责任单位提出保修要求时,保修单位要认真、及时给予保修,以满足用户需要。
我认为工程质量关键是提高认识,加强对一线工人的管理,纸上的施工组织设计写得再好,也要一线工人认真执行才行。
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必须思想领先,即首先要提高管理意识。企业核心问题是管理。由于生产工人流动性大,普遍技术素质差,质量意识薄弱,只重工作进度,忽视工程规模及质量,贪图方便,盲目求快,责任性不强,安全意识差,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对这些意识和做法要彻底改变。项目经理在提高管理人员意识的基础上,对生产工人也要加强管理。具体的做法是实施“一选择,二教育,三管理”的原则。一选择即对生产工人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对那些安全意识差、技术素质低、不服从管理的生产工人必须淘汰。二教育既是对工人上岗前必须实行“三级教育”,进场前作好各项安全技术交底,并进行安全技术签证。对各施工班组工人必须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发挥工人的主导作用。
对各工种,各项目主要部位操作人员等也要实行岗前培训。三管理即是在施工前必须向生产工人做好各项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每道工序,实行跟踪、监督、记录、复查或抽查,从技术措施到实际操作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坚持自检、互检、抽检相结合;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不流入下一道工序的具体做法,特别对容易发生质量通病的工种及工序进行专职跟踪施工,以强制的手段来克制质量通病,改变不规范的做法。另外,工程材料也很关键哦!
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日新月异,项目经理必须充分清楚和了解国内外建筑市场的新材料、新动态。先以施工图为依据,进行工料分析,并作大量的市场调查,杜绝不合格产品的进场使用。材料的质量如果不符合要求,则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重要保证,也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的前提。项目经理必须掌握了解材料的市场行情,以及材料的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督促材料采购,广开材料进货渠道,实行货比三家,想法从厂家直接进货,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运输、储备,建立严密的计划和调度体系,实行各项目之间材料统一调剂,加速材料资金周转,以确保正常施工。对工程的主要材料,进场必须有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书。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构件,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由于运输、安装等原因出现的构件质量问题,应进行分析研究,经处理签字后方可使用。凡是标志不清或是认为质量有问题的产品、构件,对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等,均应进行材料抽检。对进口材料、设备或关键部位所使用的材料,如砼、砂浆、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应保证材料的配合比,先按规定做好试配,经试验室试配合格后方可使用。总之,材料控制是保证质量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