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共五则范文)

时间:2020-11-22 12: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

第一篇: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

江门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2019-2025)

(公开征求意见稿)

江门市商务局 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 二零一九年五月

ii

目录

一、发展现状

.....................................1

(一)发展基础 ...............................1(二)存在问题...............................3(三)发展形势...............................5 二、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原则...............................8(三)发展目标...............................9 三、主要任务

....................................10

(一)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10(二)推动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创新..............10(三)推进农村电商与物流融合发展............11(四)大力推动冷链物流发展..................12(五)推动农村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13(六)积极发展农村物流金融..................13(七)培育江门特色农产品品牌................14(八)推进农村绿色物流发展..................15(九)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5 四、重点工程

....................................16

(一)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16(二)龙头企业培育工程......................17(三)农村电商物流建设工程..................18

ii

(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19(五)农村物流标准化工程....................20(六)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工程................20(七)推进创新招商引资工程..................21 五、保障措施

....................................22

(一)加强组织协调 ..........................22(二)落实现有政策..........................22(三)强化土地保障..........................22(四)加大资金扶持..........................23(五)加强人才保障..........................23 江门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两次部门意见汇总表

.........25

江门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专家论证意见汇总表

.........27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农村物流产业基础良好 江门市是广东省农业大市,是珠三角地区的‚米袋子‛ ‚菜篮子‛。2018 年,江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201.69 亿元,增长 4.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 3339.12 亿元,增长 10.0%。增长迅猛。2018 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稳中略降,特色农产品保持持续增长。其中,糖蔗种植面积 2.73万亩、产量 17.58 万吨,分别增长 55.3%、53.8%。油料种植面积 17.76 万亩、产量 2.98 万吨,分别增长 5.4%、1.8%。蔬菜种植面积104.67万亩、产量150.6万吨,分别增长6.7%、5.8%。水果产量 35.52 万吨,增长 29.4%。2018 年,全年肉类总产量 28.05 万吨,略微下降 0.1%。其中,猪肉产量 17.6万吨,与上年持平。全年水产品产量 76.57 万吨,增长 1.6%。

2.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8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9674.67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455.39 公里,一级公路 869.197 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1.765 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 7354.626公里,其中县道 155.866 公里、乡道 2736.732 公里、村道4462.028 公里。‚十三五‛以来,江门市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截至 2018 年底,已完成县乡公路建设 85.349 公里,完成投资 2.06 亿元,完成新农村公路建设 298.6 公里,完成投资 1.71 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 200 人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

ii

3.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 江门市农村电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电商成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市各类网络经营主体达1900 多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触网触电‛步伐加快。淘宝、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纷纷进驻江门,恩平、鹤山、开平入选‚广东电商十佳县‛。恩平实施‚互联网+青年创业‛‚互联网+精准扶贫‛工程,2016 年底完成 48 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建设,成交额超过 2329 万元。京东‚中国特色·新会馆‛上线,吸引多家本地知名企业和 200 多种名特优产进驻,统一改造新会区 193 个行政村和 11 个基层供销社服务合作点,为农村居民提供代购代收服务。目前全市建有农村电商服务点 1005 个,有效推动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化江门市特色农产品与互联网融合,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成为常态。

4.农村物流快递网络加快 建设 江门市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快递末端网络密度。2017 年,全市快递业务量 7755.92 万件,同比增长 16.44%,其中农村地区快递业务量 458.67 万件,同比增长 49.23%。全市建成农村快递网点 132 个。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物流快递体系建设,江门市供销社建成农资经营公司 7 家、农资配送中心 13 个,发展农资销售网点 605 个,基本形成‚公司+配送中心+终端网点‛的农资现代化经营服务体系;江门顺丰、开平中通公

ii

司助力柑普茶、陈皮制品、鱼苗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进城,江门圆通、江门韵达、开平联昊通等企业助力灯具灯饰、纺织制品等工业品下乡,江门农合商城、江门日报电商等 50个乡村服务站线上线下平台全面运营,初步建成市县镇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

5.农业品牌化发展成效明显 江门市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规模化建设,不断夯实农产品上行发展基础。2018 年,全市新增省农业类名牌产品 1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 14 个,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3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化发展,其中新会陈皮产业规模 7 万亩,全行业产值 38 亿元,品牌强度和品牌价值分别位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中药材类第一和第二,新会陈皮产业园成功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列。鹤山红茶种植面积达 5300 余亩、毛茶产量 550 吨、精制茶产量 400 吨,全市国家生产许可认证茶叶加工企业 12 家。恩平簕菜种植面积 520 公顷,总产量 16000 吨,产值 1.28 亿元。此外,江门市列入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建设农业投入品溯源信息平台,同步推进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同步开展‚双安双创‛的城市。

(二)

存在问题

1.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一是江门部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较为偏远的乡村,部分村道狭窄、桥梁年久失修,甚至被认定为四类危

ii

桥,维修资金和人力不足。二是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现代化程度低。目前,江门市拥有 4 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服务本地、覆盖粤西的重要农产品流通中心,但市场建成时间久,物流设施设备落后,不符合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标准,而且部分市场靠近市区,周边道路狭窄,不利于大型车辆通行,并且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三是农业专业性物流园区缺乏。目前,江门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还较低,而江门工业、制造业相对发达,导致现有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均以服务工业、制造业、跨境电商业务为主,为农产品提供物流仓储、配送服务的业务少、效率低,信息化程度低,生鲜农产品流通慢、损耗大。规划建设的珠西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推进缓慢。

2.农村快递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江门重视‚快递下乡‛工程建设,但目前县镇村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不足,没有实现乡村快递网点全覆盖和村村通快递目标。快递物流网点建设目前仅限于县区、镇和一些电商示范村,规范的村级快递物流网点较少,大部分快递包裹仍需要村民自取,送货上门、上门取货在行政村依然无法全面覆盖。且部分农村地区距离中心城区距离较远,快递业务量少且不稳定,导致农村快递网点运营成本很高,服务不到位,不利于网点稳定运营和发展。

3.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江门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冷库体量小。江门市现有冷库约 20 万吨,整体规模小,ii

主要集中在新会、蓬江两区,并依托新会水果批发市场、大昌行物流市场等发展,主要服务于加工品,为农产品服务的专业冷库几乎没有。二是冷链车辆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门市保有冷链车低于 500 辆,服务于本地物流、加工企业,往来于珠三角地区;除肉制品外,大多数农产品于常温下运输,冷链运输率偏低,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有待提高,冷链物流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4.农村物流专业人才 较为 短缺 物流人才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农村物流涉及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贮藏保鲜等多个专业领域,既了解农村电商需求又懂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规划的农村物流专业人才尤为短缺。江门地区针对农产品安全及流通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欠缺,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人才短缺是较为突出的瓶颈,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的需要。

(三)发展形势

1.乡村振兴战略创造发展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 年 6 月,省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江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纲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

ii

代化,重点解决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以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政策依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别是省委将江门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市以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强市、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江门市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2.大湾区战略 拓 宽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珠三角之间势必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随着中开高速、深中通道、广珠铁路、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加快建设和陆续开通,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江门进一步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连接辐射粤西地区提供重要支撑。尤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入实施和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江门促进粤西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对接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江门特色农产品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发挥珠三角地区 ‚米袋子‛‚菜篮子‛功能优势,并进一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食材后勤保障基地。

3.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017 年 12 月,国家农业部、发改委等八个部位联合发表通知,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名单,江门恩平市率先入选。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产业、农村社会、环境资源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落地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项目时,一切要基

ii

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原则,资金、技术、劳力等要素投入,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农村物流建设也要遵循集约投入、节能降耗、节本增效等发展原则,农村物流建设面临更高要求。

4.农村物流政策支持不断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村消费升级态势显著,农村物流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多项政策措施相继推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 《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中提出支持建设农村公路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城乡物流网络建设工程等;《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支持农产品物流项目、城乡物流配送项目、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江门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工作纲要(2015-2020 年)》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机遇,结合江门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发展定位,切实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

ii

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江门市‚三农‛发展新特色,发挥物流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补齐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短板为基础,以促进整合农村零散物流资源为手段,以合理布局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物流发展水平为建设目标,加快构建高效运转的农村物流体系,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为江门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物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社会资源自由流向农村物流市场。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做好农村物流发展整体规划,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强部门统筹协调,促进资源整合,营造农村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对全市各乡镇快递物流服务网点及农村物流服务站点等分散资源进行整合,充分用好农村村委会、合作社、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资源,整合优化农村物流网点、线路、车辆、人员等配置,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倡导农村物流业建设创新发展,支持农村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支持使用绿色环保物流装备,提升农村物流运行效率。

因地制宜,协同发展。结合全市各县(市、区)、镇、村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特色,融合当地人口、交通、市场等资源,因地制宜布局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

ii

市场、冷链物流节点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全市农村物流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建成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求、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节点布局合理、县镇村物流衔接高效畅通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全市实现 200 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农村客运班车通客车率达100%;县道实现路面铺装率达到 100%;大力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损耗率下降,田头冷库数量基本满足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的需求,全市农产品预冷保鲜比例提升至 60%;农村电网改造取得新进展,实现自然村现代通信网络全面覆盖。

——农村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在现有物流服务节点的基础上,依托各区域特色农产品和乡村特色产业,盘活、新建一批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形成县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全市各县区至少设 1 个县级农村物流流通中心、乡镇至少设立 1 个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行政村配套建设 1 个标准化的农村物流服务点。

——农村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国家农业公园、乡村旅游示范村等重大园区载体,配套建设一批农村特色专业市场、物流仓储、冷链物流等项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农业重大园区物流全覆盖。

ii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加强农村公路道路建设与改善,统筹交通运输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衔接,畅通农村物流交通网络。依托江门各类商贸流通市场、客货运站场、物流快递网点、村邮站、农村零售商店等资源,打造县级农村物流服务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以及农村物流服务节点,加强节点农资、农产品、消费品、邮政函件、快递等仓储、集运及分拨配送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互联互通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持邮政及各类物流和快递企业将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地区,搭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流通道。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结合江门农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区,建设农产品产地冷库、预冷库等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农产品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支持江门特色农产品上行。加快珠西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建设进度。支持物流快递企业与农业大户、农业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加强合作,有效提高农资、农村消费品、特色农产品等物流效率,打通农村物流‚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

(二)推动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创新

结合江门特色产业产区,不断推广应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生产+流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等融合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产品流通集约化。

ii

不断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加快探索适应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供直销等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流通体系建设。鼓励电商与快递企业协同发展,大力支持江门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县级、乡镇物流仓配体系对农村地区的辐射能力。针对偏远农村地区,整合分散物流服务需求,通过政府引导或行业组织等方式,推进末端村级各类服务站点、网点等‚多站合一‛。提升村级物流快递终端网点,融合快递收发、代销代购、水电费代收、信息服务等多重便民服务功能,实现‚一点多能‛。探索农村物流‚众包‛模式,强化农村地区零售商店、农家餐馆等节点物流功能,拓展终端投收件服务,帮助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发展难题。积极推广货运班线、客运班线代运邮件,支持江门市到各市县和各市县到各乡乡的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和快件,健全小件快运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三)推进农村 电商 与 物流 融合发展

支持农村淘宝、京东、苏宁、邮政、供销社等企业,加快完善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网络布局,构建县级电商服务中心、镇级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等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体系。推广恩平、鹤山、开平等农村电商发展经验,加快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混合经营个体户‚触网触电‛步伐,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应用,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氛围。依托农业现代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省农产品加

ii

工示范区、省级‚菜篮子‛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载体,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完善配套农产品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助推农产品顺利上行。鼓励各类物流、快递企业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布点,赋能中小农村电商创业个体或企业,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条件。

(四)大力推动冷链物流发展

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规划,建设覆盖产地预冷、冷链仓储、冷链运输、冷链配送等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相结合,支持产地型冷库建设,扩大预冷应用范围,保证源头产品质量。增强冷链运输能力,支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配置节能环保型多温区功能冷链运输车辆,加强信息技术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应用,实现车辆实时定位及温度动态监控。支持专业市场、冷链企业等老旧冷库改造提升,提高老旧冷库可用性、安全性以及节能环保水平。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物流企业等建设移动式集装箱冷柜、便携式冷藏箱、共享型冷库等末端冷链设备。鼓励使用‚多温共配‛冷链物流模式,推广使用多温层配送车辆,实现生鲜、特色农产品的城乡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配送。积极推广冷链技术,联合高校等研究机构,加强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研发和应用。用好省级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专项资金,加强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扩大品牌化经营,提高肉类蔬菜流通现代化、标准化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ii

(五)推动农村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统筹农业、商务、供销、邮政、交通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重点农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村消费品经销企业、物流企业等资源,对接江门市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江门市农村物流信息平台作为子平台,提供农村物流供需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及时高效组织调配各类物流资源。推动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农村地区商业网点、零售小店等终端和设备信息化改造,增强信息各方信息的互联互通、集约共享和有效联动。支持物流快递企业打造覆盖城乡的物流信息平台,构建连接物流基地、区域分拨中心以及终端服务网点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推广利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加强冷链物流溯源体系建设。鼓励农村物流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参与全省物流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农村物流技术、装备、流程、服务、安全等标准制修订工作,推进农村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强推进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标准化模式,积极推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节点标准化建设,实现管理、服务、设施设备等的规范和统一。

(六)积极发展农村物流金融

提高江门各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金融保险担保机构对江门市农村物流发展重视程度,在农业电商创业园、农业产业园物流配套、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物流服务服务提升等方面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依托农业‚政银保‛

ii

机制,开展农村物流融资和险资投融模式,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拓宽投融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以担保、贷款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运输、电子商务等环节金融扶持,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加强对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基地、农村合作社、农产品电商企业等提供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保兑仓等物流金融创新服务。完善农村电商、农村物流担保信贷平台,搭建好农村物流、农村电商企业征信系统平台,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七)培育 江门 特色农产品品牌

提高‚中国锦鲤之乡‛‚中国陈皮之乡‛‚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等称号影响力,深入推广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对江门市地理标志产品、有机认证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产品的品牌宣传和质量安全监管,打造江门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支持供港食品企业发展,重点推动供港标准食品进军国内高端市场。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模式,支持开展优质农产品品质品牌认证工作,制定地方认证标准,重点抓好特色农产品优质生产基地认定。以江门新会陈皮、开平马冈鹅、台山大米、杜阮凉瓜、鹤山红茶、恩平簕菜等传统特色农产品为带动,引导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线上线下品牌宣传和集中销售,强化特色农产品的规模销售与品牌效应,带动更多特色农产品进入国家、省级名特优农产品名录。加强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推动江

ii

门农博会、新会(中国)陈皮文化节等展会成为城市名片。

(八)推进农村绿色物流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经济理念,着力减少农村物流运行中的能量消耗、物流垃圾产生,重点提高农村物流效率,推进农村物流绿色化发展。探索建立农村绿色物流运输车辆管理政策,根据实际需求推广使用电动车辆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型,加快淘汰安全隐患大、能耗排放高的老旧车辆。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绿色消费活动,提供绿色包装物选择,依不同包装物分类定价,建立积分反馈、绿色信用等机制,引导消费者使用绿色包装或减量包装。探索创新合作机制,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结合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建设农村废弃物回收设施,在农村开展废旧产品包装、农业废弃物等回收。组建农村物流绿色企业联盟,促进农村绿色物流组织化开展,合理布局农村物流统一配送网络,提高车辆满载率,提高农村物流运行效率。

(九)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多种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延长保鲜期、改变运输状态。发挥江门农特产品产地优势,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示范社等新型经营者主体。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园、农业产业联合体、农业产业集群,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化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

ii

产品龙头企业、物流骨干企业、农村电商产业园区等,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建设集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研发、示范、电商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动建设中央大厨房等业态创新,配套建设优质农产品原材料采购、食品加工、质量安全检测、冷链运输配送等设施,进一步强化江门作为珠三角地区‚米袋子‛‚菜篮子‛功能。

四、重点工程 (一)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紧抓恩平市入选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发展机遇,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会陈皮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台山市鳗鱼产业园、开平市家禽产业园)建设契机,推进建设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珠西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强园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建设,增强产业园物流配套服务功能。推动专业(批发)市场改扩建工程,支持白沙江南蔬菜禽畜批发市场、远洋水产冻品批发市场、新会水果批发市场、江门市水产冰品副食批发市场等农业部定点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服务型物流园区,配套建设农产品交易、仓储配送、认证监测、电子结算、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一体化综合农产品物流服务功能。加快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建设江门成为全省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形成集粮食储存、加工、配送、物流等为一体的粮

ii

食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新建鹤山市 6 万吨粮油储备库、江门市粮食直属库金岭粮库 4 万吨仓容扩建工程、恩平市粮食中心储备库扩建工程等项目。合力促进江门棠下快递物流园、江门古井快递物流园、江门农副产品(冷链)配送中心等项目落地,加快推进远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江门新供销侨润平岭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等项目改造升级,通过建设完善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畅通农产品现代流通渠道。

专栏 1

重点园区(市场)建设工程

现代农业)

产业园(基地):新会陈皮产业园(国家级)、台山市鳗鱼产业园(省级)、开平市家禽产业园(省级);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鹤山市(双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广东省(江门)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开平塘口蔬菜基地、鹤山龙口花卉产业基地等。

专业市场:白沙江南蔬菜禽畜批发市场、远洋水产冻品批发市场、新会水果批发市场、江门市水产冰品副食批发市场、江南水产品交易市场、鹤山农产品专业市场等。

物流园区:珠西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江门市农副产品(冷链)配送中心、洪桥(蓬江)水产品仓储物流项目、开平市农产品物流园、鹤山市粮油储备库、江门市粮食直属库金岭粮库、恩平市粮食中心储备库、江门棠下快递物流园、江门古井快递物流园、远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江门新供销侨润平岭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等。

(二)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新兴农业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兼并

ii

重组、上市融资,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落实财政、金融、用电和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延伸农村经营服务网络,推动农产品物流企业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引导大中型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采用参股、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将自营物流逐步发展社会化物流系统,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产业园(基地)对接,着力培育农产品配送示范企业。发挥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冷链物流、肉蔬追溯等扶持资金对农村物流的辐射效应,引进物流、快递企业在江门设立区域总部,加快培育江门本地物流、快递企业,推动企业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布局。

(三)农村电商物流建设工程

支持淘宝‚特色中国江门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江门馆‛、京东‚江门馆‛、速卖通‚江门专区‛、江门农合商城、金佣网、零售通‚城市拍档‛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奠定推进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发展基础。依托新会大鳌、新会崖门的镇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站为推广示范试点,整合乡镇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快递服务点、乡镇邮局、便利店等站点,实行‚多站合一、多点合一‛,融合电子商务、快递收发、农村创业、代销代购、信息服务等便民服务,作为镇级快递物流收发服务站和综合便民服务点,统一加挂‚乡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站‛标牌,实现‚三规范‛‚四统一‛,即建设规范、服务规范、管理规范以及装修式样统一、设施设备统一、ii

服务范围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加快推进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积极推广客运班线代运邮件模式,持续推进江门汽运集团利用乡镇客运班车代运快递邮件模式,开展限时达配送服务。支持阿里村淘服务站、苏宁易购直营店、顺丰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网点布局,实施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结合,打通农村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

(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以柑桔、荔枝、香蕉、龙眼等特色果蔬为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库、冷藏库建设,支持移动式冷库及冷库租赁业务发展,倡导冷库使用共享理念,开展产品集中预冷、冷藏。依托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和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冷链仓储、车辆等物流资源,在江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专栏,开通信息发布、全程温控、车辆追踪、货物查询等功能,积极对接广东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综合服务水平。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商贸服务企业对现有设施改造升级,支持企业改扩建冷库,购置标准托盘、冷藏车,升级制冷设备和信息化系统,加快推进江门市农副产品(冷链)配送中心、远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进度,打造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园、冷链物流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在冷链物流装备、农产品冷链配送、冷链物流

ii

标准化等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实现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推广。

(五)农村物流标准化工程

积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组织等的作用,依托江门市物流标准化推广应用中心,通过设立政策指引、行业规范、行业公约等方式,明确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的建设、运营、配送等标准,推动网络节点、运输工具、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生产基地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开展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执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涉农企业采用标准化体系生产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优质农产品,支持在农业(水产)标准化示范区加强‚三品一标‛申报认证,采取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实现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

(六)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工程

依托江门首创农资全程信息化追溯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农产品生产规范、加工规范、流通规范等体系建设,逐渐将更多环节纳入到溯源体系覆盖范围,延长溯源体系链条。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对‚三品一标‛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支持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优化,积极对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ii

加强农业主体、中间服务机构各个环节的信用管理,建立针对农产品质量‚黑名单‛制度。依托江门市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格化体系,按照‚四有两责‛(基层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监督职责、检验职责)的要求,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责任体系。

(七)推进创新招商引资工程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契机,深挖江门市华人华侨资源,积极发挥著名侨领、侨商作用,加强面向港澳与海外地区招商引资。以‚江门馆‛为整体形象,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大力推介江门特色农产品、农村电商、农产品流通等投资环境。整合省、市招商资源,包装策划一批农产品流通、农业基础设施等招商项目,积极掌握目标企业对农村物流项目建设的市场要素、产业配套等方面的需求,创造良好招商引资氛围。强化与物流商(协)

会和第三方机构的招商合作,发挥江门农业龙头企业、大型电商或物流企业带动作用,开展“以商引商”,做大做强产业链。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会陈皮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台山市鳗鱼产业园、开平市家禽产业园)等为载体,持续推进“七个一” 专项行动,新建、改建农产品流通基地、流通中心,加强产业园整体招商,提升招商引资承载能力。

ii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各县(市、区)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县(市、区)统筹县城、乡镇和村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实施好、落实好农村物流建设规划。依托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做好农村物流建设专项人员配置工作,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推动落实、督查检查等职能,推动农村物流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梯次进行。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强化技术指导,共同解决农村物流建设各阶段遇到的障碍,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落实 现有 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各项政策。落实营改增关于物流税费调整和抵扣政策。研究解决个体运输业(户)开具增值税发票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放宽农产品配送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充分给予车辆进城通行和停靠权。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规范道路、水路运输收费项目,合理减少抽检次数。推动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梯度优惠措施,推动田头冷库用电与农业生产用电同价,切实降低运营成本。

(三)强化土地保障

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要统筹城镇与乡村融合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前提,充分考虑

ii

农村物流建设发展需求,优先保障农村专业市场、物流仓储中心、冷链物流设施、助农服务中心等项目用地。积极对接广东土地利用计划,探索将农村物流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新增土地指标中予以项目用地政策倾斜,扶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整合农村零散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农村物流项目建设,保障农村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四)

加大 资金扶持

加强农村物流建设财政资金扶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多元筹集和保障农村物流发展经费。加大农村物流领域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对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改造、物流标准化、农村电商、农产品溯源、试点示范等方向的扶持。加强金融服务助农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农村物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地方银行设立专项贷款用于农村物流项目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创新农村物流建设资金产品,支持市县开展特色农产品物流保险。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新乡贤等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方式参与建设农村物流项目,形成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

(五)加强人才保障

加强农村物流建设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组织实施县镇村干部对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乡村干部对农村物流建设

ii的认识,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现代化、专业化农村物流人才队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积极引进物流专业人才,鼓励大学生、青年创业人员、新乡贤等返乡就业创业。总结宣传各地各部门农村物流建设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展示农村物流建设成果,引导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村物流建设。

江门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两次部门意见汇总表

区市或部门 意见建议 采纳情况 说明 蓬江区 无修改意见

新会区 建议实施时与新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相衔接 采纳

江海区 无修改意见

高新区 无修改意见

恩平市 第一次无修改意见 第二次意见为‚培育江门特色农产品品牌‛中增加‚恩平簕菜‛ 采纳

开平市 无修改意见

台山市 无修改意见

市农业农村局 规划文稿第 6 页修改部分数据,第 22 页修改完善表述 采纳 已按照市农业农村局书面意见进行修改 市财政局 一、删除‚四、重点工程(六)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工程‛中‚考核通过的给予奖励‛的表述; 二、将‚五、保障措施(四)加大资金扶持‛中‚设立农村物流发展专项资金‛修改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多元筹集和保障农村物流发展经费‛ 采纳 第一点意见与市农业农村局有重合,重点采纳了市农业农村局的意见,进而市财政局指出的问题不复存在 市经信局 无修改意见

市邮政管理局 无修改意见

市交通运输局 一、修改完善‚2.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的数据和表述;第二次意见为更新为 2018 年的数据。

二、建议删除‚完成约 850 公里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 采纳 已按照市交通运输局书面意见进行修改 市生态环境局 无修改意见

市城乡规划局 无修改意见

市国土资源局 建议完善‚五、(三)强化用地保障‛关于用地的表述 采纳 已按照市国土资源局书面意见进行修改 市人社局 无修改意见

市供销社 无修改意见

市工商局 无修改意见

江门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专家论证意见汇总表

专家 意见建议 采纳情况 说明 蔡勇 一、建议在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国乡村振兴以及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要求,特别是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与物流联动方面,以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变化对农村物流的布局方面还可基本采纳 一、已在农业产业园区、及电商物流融合中突出现代农业、电商与物流的联动发展。

以进一步完善。

李超奇 一、关于使用数据年份。《规划》所用的相关数据,既有 2017 年,也有 2018 年的,建议尽量统一采用 2018年数据。另外公路通车里程数据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差异较明显。

二、江门农村物流发展滞后,既与文本中指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等密切相关,但要看到我市农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及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是基础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本采纳 一、数据已尽量更新至 2018年。数据来源 2018 年江门统计公报。

二、公路通车里程数据为江门市交通部门提供。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足问题,在‚存在问题一‛中加以指出。

李卫忠 一、在指导思想对江门的定位符合省委对江门新的定位:珠江西岸新的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江海门户。

二、P6:5.农业品牌化发展成效明显与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关系不大。

部分采纳 一、新定位已体现在指导思想中。

二、农业品牌化是农村物流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29 三、在‚三、主要任务中(七)培育江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议将此内容改为‚培育一批具有农村特色的物流品牌‛。

建议保留农业品牌化现状及任务部分。

李焱 一、完善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的策略。

二、完善构建农业物流信息体系的策略。

三、明确农村物流流通中心的规划布局。

四、土地保障要认真研究上级土地政策。

五、完善农村物流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

六、补充农业废弃物物流规划方面的内容。

七、考虑政策的因素对 PPP 项目要审慎。

部分采纳 一、城乡一体化及农业物流信息体系构建已在主要任务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中体现并加强。

二、规划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原则,因而不宜在规划中确定农村流通中心布局。

三、农村物流科技创新已在冷链物流建设、信息化标准化等部分体系并加强。

四、土地政策方面提出探索

将农村物流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予以支持。

五、删除 PPP 融资方式提法。

骆达荣 一、建议适当补充农村经济和农村物流发展数据,分析物流需求,定量确定发展规模。

二、分目标 3 建议适当增加量化,可增加数量或覆盖率指标。

基本采纳 一、农村经济数据已添加到发展基础中,农村物流数据较难获取。

二、提出重大园区物流全覆盖目标。

刘联辉 一、规划主要阐述农产品物流,对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所需农资物流不足,建议农业生产资料能单独做一个建设工程规划。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中提出‚支持建设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应该包括农资配送。在物流园区、物流配送节点规划中应考部分采纳 一、农资配送已在农村物流网络、溯源体系等部分提到。且根据调研,农资配送已基本实现市场化,故没有重点提出。

二、农村物流数据获取难,

虑。

二、应该根据江门实际情况有农村(主要是农产品与农资)物流需求规模预测与物流特征分析,不然规划没有依据。

三、农村固废回收、包装等绿色物流体系建设要考虑。

四、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应该在农村物流发展方向上重点强调。

较难预测规模,且农村物流发展迅速,变化快,预测未必有意义。

三、农村固废等已经在绿色物流中提出并加强。

四、农产品加工已重点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提出并加强。

刘朝东 一、建议增加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方面的规划。

基本采纳 一、已在主要任务冷链物流部分加以强调。

第二篇:市十一五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精选)

文章标题:市十一五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xx市乡镇企业局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

调整步伐加快,为我市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市农村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委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明确了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发展定位,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实际,做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市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中小企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加速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都有赖于农村中小企业。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中小企业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肩负着新的光荣的历史使命。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稳定,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更大贡献。

基本原则

(1)生产力发展的原则。企业的发展要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2)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企业的发展要有利于统筹城乡产业、城乡市场、城乡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3)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企业的发展要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为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4)科技进步的原则。企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操作技能。

奋斗目标

(1)总量发展目标

——总产值。预计“十一五”期间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675亿元左右。

——增加值。预计“十一五”期间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130亿元左右。

——工业产值。预计“十一五”期间以年均13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525亿元左右。

——出口产品交货值。预计“十一五”期间以年均26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128亿元左右。

——从业人员。预计“十一五”期间以年均增加900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45万人以上。

——实缴税金。预计“十一五”期间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15亿元左右。

(2)结构优化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要以发展为主,在发展中提高,形成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产业优势,总产值力争达210亿元,平均年递增17,农产品加工率达62。电机电器和化油器等机电产业要以提高为主,走内涵和集约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石材加工业要加大发展力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降低能耗,保护环境。船舶修造业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重点发展造船业,加快提升修造船业的技术水平。

——企业结构优化目标。“十一五”期间,要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不断增加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的比重。要在现有农村中小企业中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型骨干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配套协作、共同成长的格局。

(3)技术进步目标

——技术水平目标。“十一五”期间,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农村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的路子,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农村中小企业的需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适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

——人员素质目标。“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实施对农村中小企业在职人员开展岗前及在岗培训,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操作技能。要不断增加农村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较高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力争到2010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重达到7左右,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农村中小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达到3以上。

——技术标准目标。“十一五”期间,要鼓励农村中小企业积极采

第三篇:物流专业发展规划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系长期以来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及专业方向,并于2005年获得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从2005年秋季开始招生。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熟悉国内外生产、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能在国家省市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外贸公司、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中从事物流和相关的运输、仓储、物流管理等工作,或在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人;教师中30岁以上4人,其余年龄都在30岁以下。主讲教师90%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上课率100%,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有: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物流案例等。教材均选用国内外最新权威教科书,注重紧跟国际物流管理发展前沿。

2、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

面对我国物流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着众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形成了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物流业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校既要培养企业物流人才,如满足生产企业物流、零售行业物流的采购、管理和作业人才;又要培养物流企业人才,如适应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等业务的管理人才。

从企业用人的信息反馈中,也暴露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浓重的传统物流特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缺乏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现代物流所需要的专业性、技能性人才。同样,物流教育的师资、教材、案例、实验设施的缺乏,也是制约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

(2)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我校申报并获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2005年,唯有“先谋而后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把握中,寻求动态的最佳匹配和专业的持续竞争力。

3、物流管理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专业,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三年来发展迅速,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影响力逐步扩大;但与示范专业和重点专业相比,物流管理专业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定位缺乏特色和创新性

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原有的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和普通,与其他高校定位雷同化,缺少专业服务市场区域和影响力定位。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

(2)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师资力量不强,在全国和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不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尚未形成。

(3)学术水平较低,服务社会能力不强

承担和参与的各级课题较少,年人均发表专业论文数不到1篇,且分布不均匀。物流管理专业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

(4)课程和教材建设才刚刚起步

虽有数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本专业、全院乃至全校讲授,反响较好;但本专业还没有优秀课程,而且还有部分专业新开课程的效果有待未来两年教学实践的检验。课程讲授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尚需进一步提高。教改课题还未获得立项。还没有出版自编或自译的专业教材。

(5)实践教学滞后于专业发展的要求

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专门的实验课程外,还有许多专业课程离开了实验和实习就无法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效果。但我校综合物流实验室建设仍处在论证、申请和等待审批阶段。固定的实习基地尚未建立。

以上问题在专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认真考虑和应对。

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定位

1、市场影响力定位

立足广东创先进;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面向全国,大力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2、特色定位

整合协调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贸易经济等专业的优势资源,突出本专业的交叉性和复合性;专业特色发展方向为轻工业物流与合作物流、中等城市及县域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行业分析及战略规划等。

三、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达到重点专业的水平

(1)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引进一批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专家作为本专业兼职教授,定期举行学术讲座。

(2)大力支持教师的进修和深造。未来本专业力争每位教师进修、实践、访问研究半年到一年。

到2013,力争本专业在教师数量、学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达到重点专业的水平。教师总数达到14人左右,师生比例合适;教授、副教授5~6人;具有硕士学位比例≥80%,院级以上重点培养教师2~3人。

2、大力改善教学条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实验室,建立固定校外实习基地5~10个。基本满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教学的需要;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开出率达80%,综合性实验开出数占总实验数的比率≥20%,实验

室对学生的开放率≥20%。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使教学集视、听等众多知觉于一体,努力探索活泼、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到目前,本专业90%的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

3、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授课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的同时,稳定教师与课程的长期战略定位,实行老教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着力培养和保持名优课程。到2013年力争拥有校级精品课程或优秀课程1~2门;编著或译著公开出版教材3部;专业必修课程选用省部级或面向21世纪教材比例≥70%。

4、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教研与科研成果产出率大幅提高 培养和形成稳定的科研学术团队,凝练出本专业的特色学术研究方向,初步设定为轻工业产品物流与合作物流、中等城市及县域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行业分析及战略规划等。积极探索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政府部门从事实践调研,形成产、学有机结合的机制。坚持服务社会的宗旨,以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和影响力为目标,积极承揽和参与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和咨询项目。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每年至少请1名校外本专业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学术合作,每年至少派1~2名骨干教师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5、完善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使专业发展逐步进入规范化的轨道 制定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倡教学研究资源和成果共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物流管理专业档案库、图书资料库、数据库;到2013年,专业藏书将达到500册以上,建成网上运行的多媒体资源库(软件库、素材库、案例库、课件库等)。

以上内容为近期(2—3年)规划,在学院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

管理系

二011年九月十五

第四篇:农村发展规划

农村发展规划考试重点

一、重点概念

1、农村

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由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组成,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实体,是社会的基层部分。主要是县以下的乡(镇)、村两个层次。

2、城镇

指人口比较集中、工商业比较发达、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包括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设镇建制的镇。

3、中心村

是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是农村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的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

4、农村发展战略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道路选择和目标设定,即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农村的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5、农村经济结构

指农村各个经济部门、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济组织之间以及农村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6、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7、村镇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乡镇政府的管辖范围)内,以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乡(镇)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为条件,对区域内的集镇、村庄和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安排。

8、村镇建设规划

是指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一个村庄或集镇内部的 各项建设及其用地进行合理布局的具体安排。也可以称为村镇居民点内部规划。

9、区域环境规划

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0、农村发展规划

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11、旅游规划

是针对一定区域的实际而制定的未来旅游发展优化方案和实施要求。

12、旅游地域系统

指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要素综合体——目的地、客源地、中间环节各要素及围绕着旅游者行为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

13、农村产业结构

指一定时期的区域内农村各项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构成状况和相互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影响的产物。

14、环境容量

指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阈限,通常以区域环境目标值为衡量标准。该值是国家按环境功能区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15、村镇性质

指村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组织生产、生活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6、农村发展规划指标

是指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现在或将来)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项目。

17、村镇经济联系半径

是村镇在组织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地区范围。

18、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进行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统一。

19、污染源

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

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2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可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3、村镇体系

指乡(镇)域范围内,以集镇为中心,由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居民点按一定的层次、功能、空间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24、风玫瑰

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 ,故名“风玫瑰”。

25、村镇建设规划区

指村庄、集镇建成区和因村庄、集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一般应是一条封闭曲线所包围的区域。

26、楔形绿地

指自然的绿色空间楔入城区,便于居民接近自然,同时有利于城市与自然环境融合,提高生态质量。

27、联排式

指多户住宅以山墙横向连接(最少四户以上)即为联排式。每户住宅前、后二面开敞。

28、道路红线宽度

通常是指道路横断面中各组成部分用地宽度的总和。包括车行道宽度,行道树宽度,道路边沟宽度,人行道宽度。

二、重要知识要点

1、农村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答:含义:

(1)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2)有一定的行政归属关系;

(3)有特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主要特征:

(1)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关系为基础;

(2)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3)以农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

2、什么是农村发展战略重点?如何选择农村发展战略重点?

答:战略重点指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或目前发展还比较薄弱而需要加强的部门、行业、环节。

选择依据:(1)根据地区优势 :包括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条件,地区优势可划分为主要优势和次要优势;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区位优势和非区位优势;组合优势和非组合优势。(2)根据不利条件;(3)综合评价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简述农村发展规划中综合平衡工作涉及的内容及综合平衡法的工作步骤。

答:综合平衡工作涉及的内容:(1)正确安排农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2)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资源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发展。

工作步骤:(1)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2)预测发展需求;(3)综合平衡.4、简述区域规划的概念与内容?

答: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局,进行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于和谐统一。

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

5、简述公共建筑的基本项目?

 行政管理类  教育机构类  文体科技类  医疗保健类  商业金融类  集贸设施类

6、简述村庄建设类型的划分?

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划分为改造扩建型、新建型和保护型三类。

(1)改造扩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

(2)保护型村庄

是指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3)新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把农民从行蓄洪区,易淹、易涝、易灾地区,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侵袭地区,水、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或者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调整合并现状村庄,择址新建村庄,为农民提供新的集中居住地。新建村庄从选址上要立足于提高避灾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7、简述村镇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的研究对象?

答:(1)村镇总体规划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村庄或城镇,而是把一个更大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村庄和集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通盘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村镇规划,是基于乡镇行政管辖范围而言的(乡域或镇域)。

(2)村镇建设规划是以具体的集镇与村庄为研究对象,也可以称为村镇居民点内部的规划。

8、简述战略、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答:战略、规划、计划是一种内在密切相关的延伸关系,是一种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战略是制定规划和计划的指导方针,规划和计划是为了实现战略中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安排,是战略的延伸。

从战略、规划和计划研究的思维过程的分析来看:战略的研究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规划、计划都是在发展战略约束下进行的,不论规划和计划如何概略,其抽象程度必然低于战略,其研究的思维过程是在战略指导下,从抽象向具体返回。

从决策层面来说:战略的制定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最高层次的决策,规划和计划则是遵从这一决策的低一层次的决策;若将三者构成一个等级层次,则战略处于最高层次,规划处于亚级层次,计划则在最低层次。9.农村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哪些手段?

答:(1)经济手段。采用有差别的财政、金融、价格、工资等政策,借以改变某些农村地域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扶植或限制某些产业或企业集团的发展来带动农业的发展,贯彻农村发展规划,从而影响未来农村的发展;(2)法律手段。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干预和确保农村发展规划的贯彻和实施;(3)行政干预。通过直接投资、强制性管制等,直接影响各农村地区及农业部门内企业的发展,推动原有布局的分化与新规划布局的形成等。

10、简述农村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农村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适宜的农业生产结构;②增加和保护区域内物种; ③促进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④做好乡镇工业与管理,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地农作物的污染;⑤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健全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

11、简述旅游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答:第一,旅游开发是将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并为消费提供条件的过程;第二,旅游发展是指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引起的系统内外的变化与演进,包含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消费的扩大及旅游活动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化,良性、恶性,可持续、不可持续。第三,开发的目的是为了销售,为了推动旅游发展,因此开发必须重视消费;旅游产品开发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支持,因此开发必须重视旅游发展背景和发展条件。

12、简述中国农村发展的内涵。

答: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

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

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

13、简述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一个发展目标 • • 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目标(2)进行两个基本分析 • • • 1)旅游市场分析

外层内容:对客源市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分析与预测。

内层内容:确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使潜在的客源市场变成真实的客源市场。

• • • 2)旅游资源分析

外层内容:各类旅游资源现状的调查、评价。

内层内容: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进行综合功能配套,构建空间网络,布局重点开发地段。• • •(3)做好三个发展板块的规划设计

1)前位板块:指旅游吸引物,即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

2)中间板块:指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旅游服务,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行业、设施和服务。• • • 3)后位板块:指旅游区内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4)构建一个支撑体系

上述三个板块的规划方案能否有效的实施,有赖于规划的管理和支持保障措施的落实,需要提供相应政策保障的支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管理与政策、法规;人力资源;投资金融;社区支持;科技保障等。

14、简述村镇绿化系统的网状布局形式?

答:指沿村镇中的河、溪,不同功能分区的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组成线型带状绿地,在村镇中均匀分布呈网状,构成连续的网状绿化系统,使村镇中形成较完整的步行系统。

15、如何对农村产业不同层次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答:(1)在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上,要在农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并注意解决其内部结构问题;(2)在大农业内部结构层次上,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3)在种植业结构层次上,要按照市场需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4)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应与乡镇建设同步进行;(5)加强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

16、如何确定村镇的规模?

答:村镇规模包括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首先:人口规模的确定,包括人口现状分析、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和人口规模分级。其次:用地规模的确定,包括村镇用地的分类;根据影响村镇用地的影响因素来确定;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村镇用地规模的估算和用地平衡分析。

17、简述村镇用地分类?

答:村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9大类,28小类。

18、简述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2)、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3)、环境功能区划;(4)、污染控制规划;(5)、生态规划;

(6)、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19、简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1)规定用地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宜建设、不适宜建设、有条件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要求;(4)支路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工程管线走向、管径、用地界限;

20、简述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与土地用途分区的区别与联系。

答:(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保持县、乡、村的行政界限的完整性,将土地进行的分区;是高层次的土地规划,其作用是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用地布局和结构调整,从宏观上控制区域的土地利用。(2)土地用途分区是依据土地的基本(主导)用途和土地保护、利用、开发与整治措施的不同所作的分区。在一个用地区内,一般以土地的主导用途为主,允许有少量零星的其他非主导用途的用地类型出现。

2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土地供给量预测;  土地需求量预测; 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 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2、简述如何利用人口递推法预测总人口?

答:递推法的核心是将农村区域发展分成若干阶段,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人口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有关的参数,逐段向前递推预测。

其公式为:

规划总人口数=现状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23、简述旅游与游憩的概念差异?

答:旅游与游憩的概念有交差,但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游憩在闲暇时间,旅游不一定在闲暇时间;

(2)游憩可以有消费,也可以不消费,但旅游是消费活动;(3)游憩可以不离开居住地,但旅游一定是在异地。

24、简述旅游的“三体说”与“六要素说”?

答:(1)三体说: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媒体--旅游中介要素。(2)六要素说:吃、住、行、游、娱、购。

25、简述村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进一步定位村镇的性质;

(2)具体分析和确立村镇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范围;

(3)村镇各项建设用地的布局和功能组织。确定村镇中居民点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道路及绿化用地等项技术经济指标;

(4)对村镇内部道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和村镇对外交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5)规划各项管线工程设施,并对村镇用地进行竖向规划设计;(6)安排建设顺序及其规模等的建设计划,做出投资概算;(7)制定村镇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和建设措施;

26、简述村镇用地布局的核心问题?

答:(1)村镇用地布局的核心是村镇用地的功能组织,即按村镇内部各项用地使用功能的要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把村镇内部各项用地有机组合在一起,使村镇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2)村镇用地布局考虑居民的生活、居住、游憩与交通等四方面活动要求,并考虑其相互关系而加以组织村镇用地布局。

27、村镇用地布局方案比较?

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的比较;

规划年限

 用地布局结构的比较;  占地、迁民情况的比较; 近期造价和总投资。

28、请结合某一具体农业园区,谈谈如何进行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答:建设农业园区,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抓好关键环节,编制配套的规划方案。关键环节包括:规划设计、技术实施和经营管理。

规划方案包括:控制性规划方案与图件、详细规划方案与图件、工程施工方案与图件(1)控制性规划是对园区的功能设置、项目构成与布局、主次干道分布、管线布置、绿化体系的总体设计。(2)现代农业园区的详细规划是对控制性规划的详细表达,也是一个再创意和局部调整、优化的过程。同时还包括竖向规划、景观分析和绘制效果图,并相应地进行经济分析和规划说明。

(3)现代农业园区的分区规划。包括提供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提供体验农业生态环境的场所、提供农产品生产,交易的场所。

29、以一个村镇为例,试述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内容、形式和步骤。答:(1)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内容

① 根据乡(镇)经济水平、村镇分布现状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确定合理的村镇体系层次结构。

② 确定乡(镇)域村镇居民点的空间结构形式。③ 确定主要居民点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④ 村镇各类用地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及选择。(2)采用合适的村镇体系布局形式。

村镇体系的布局形式包括:

① 卫星式:以一个比较大型的中心居民点为居住中心,周围带几个卫星小居民点。是一种分级布置的形式,可按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布置。

② 带状式:将村镇沿主要交通干线、较大河流布置,其特点是村镇交通方便,村镇间联系密切,有利于组织生产和生活。

③ 集中式:是在自然条件允许,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将村镇的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布置,以节约用地。该形式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综合型村镇布局。

④ 自由式:由于自然地形复杂,或因河流,公路分布等因素,常使集镇与居民点布局呈不规则的“满天星”状。该形式的居民点规模一般较小,用地布局分散和杂乱无章。

(3)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一般步骤① 原始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② 分析主要居民点的经济联系半径及村庄的耕作半径;

③ 对村镇居民点布局的现状进行相应的调整,确定村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居民点的空间位置;

④ 选择适合村镇建设的规划用地,确定村镇用地的发展方向; ⑤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总体布局方案;

⑥ 对各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选择相对经济合理的初步方案。

30、假如你是某规划设计公司的一名规划设计人员,现有一私人老板请你对他的一块面积为50亩位于城郊的土地进行生态农庄规划,请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知识回答如何进行该规划?

答:(1)在当地建立生态农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调查、资源分析、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满足与否分析;

(2)生态农庄的具体方案设计:通过不同的目的确定农庄的性质,从农庄是以生产农产品为目的还是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来说明,进一步提出农庄的发展规划、农庄各项子规划的具体指标。

(3)农庄内农田的综合设施配套:结合农田地形进行道路、沟渠、防护林、耕作田块等进行配套设计。

(4)实现生态农庄规划方案的保障措施。

三、综合分析

1、假如某县畜牧业特别发达,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请你用产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来分析该县的产业结构合理性,并回答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答:首先,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该县产业结构现状,具体可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动态协调分析等方法来分析该县的畜牧业是否对农业总产值起作用,以及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并结合该县具体的牧草资源分析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其次,根据该县农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综合平衡法调整农林牧渔结构比例,尤其是用地比例,达到各业产需的基本平衡。

最后,利用线性规划等方法进一步对该县的畜牧业进行优化,达到畜牧业内部的优化发展及整体平衡,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

2、案例分析某个城镇建设规划用地布局方案与外部交通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某个城镇规划方案的优缺点。

4、案例分析居住区规划在环境、交通及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案例分析城镇路网结构规划方案及某个公共建筑的选址方案。

第五篇: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个人工作计划

“*”时期(*—201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认真落实“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教育事业“*”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完成了我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顺利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办向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35亿元,改造危房52.8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5.4万平方米;还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普遍体现出乐观向上、诚信友爱、孝敬父母的新风貌,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发展出现新的高潮。为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我市相继召开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5年来,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近1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30多所,建成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9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各县(市)都有新建高中,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人数和比例。*年,全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达到30231人,比“九五”末增长2.16倍;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达到143053人,比“九五”末增长82.7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23%,比“九五”末提高16.42个百分点。

(三)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2000年组建安阳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市又相继建成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开发区新校建成,“安阳科教园区”初具规模。随着我市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将近3万人,比“九五”末增长两倍多。安阳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我市各条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育战线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了中小学教职工核编工作,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稳步推进“名师工程”,培养选拔出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55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30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16%、94.72%、77.31%和77.05%,比“九五”末分别提高0.66、5.32、7.01和25.75个百分点。

(五)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打开了与国内外教育交流的大门。“十五”期间,我市注意吸纳借鉴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一是内引外联,实现开放办学。市七中、市八中、市二十中、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殷都区外国语小学等学校分别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联合办学。二是借助高校资源培养定向生。“十五”期间,西北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院校已为我市定向培养了300多名本专科生。三是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国外。我市先后与美国洛杉矶哈岗拉朋地学区、日本草加市和韩国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市电子信息学校还与韩国灵山大学结为了友好学校。*年,我市成立了安阳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合作教育项目,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和课件、管理模式等,为我市教育与国际接轨搭建了新的平台。

(六)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管理特别是常规教学管理,强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省名列前茅。与“九五”末相比,我市专科一批上线人数增加12236人,增长近4倍;本科院校录取人数增加6596人,增长2.75倍;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录取人数增加2583人,增长超过了3倍。

*”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基本矛盾仍然并长期存在。我市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两基”工作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问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不断创新教师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显著提高。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70%,其中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0%。0至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2.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2010年,全市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按学校编制规模办学,全面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加大力度限制初中辍学率。加大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城市薄弱初中建设工程”,加强城乡薄弱学校建设。建成安阳市工读学校。市区新建(改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县(市)均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并逐步实行特殊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保持在1%以下。

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新建和改扩建市区7所、县(市)14所高中阶段学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继续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努力再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市区要规划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

4.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确保安阳师范学院在2007年、安阳工学院在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三、“*”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以“两创两争”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创新办学理念和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改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二)以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进一步明晰和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完善校舍建设维修和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区域内特别是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大力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根据我市市区规划调整情况,修订完善市区教育专项规划,搞好中小学合理布点;各县(市)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县域学校布点建设规划,严禁挤占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和场地,严禁改变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用地使用性质。积极推进“城市薄弱初中改造工程”,加强市区10所薄弱初中建设。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重视女童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继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容量。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步伐,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期间,在全市继续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提高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以及儿童家长、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每个乡镇都要在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乡村幼儿园。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示范园体系。安阳市实验幼儿园实现整体扩建或搬迁。新建居民小区必须按照规划,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幼儿园、中小学。继续坚持“一扫二堵三提高”的方针,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和妇女扫盲工作,全面扫除15—24周岁青年文盲,最大限度扫除25—50周岁青壮年文盲。

(三)以提高实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加大投入,健全网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期,市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10所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每年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争取使我市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0所,重点支持30个市级重点专业点建设。逐步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县级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县(市)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每个乡镇都要办好一所乡镇成人学校,每个行政村都要办好一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安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做大做强一批职教知名品牌。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大力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继续发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四)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采取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在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有计划地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加快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和服务型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应用类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积极鼓励人民群众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和培训,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确保学费收入的20%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继续实施“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要面向经济建设,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群的建立,凸显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科教园区”的整体比较优势。

(五)以改革办学体制为重点,加快发展民办教育

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拓展办学渠道。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民办力量以各种形式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各种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民办基础教育,重点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支持现有民办学校的发展,使其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之间合并或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

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筹资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奖励基金。认真落实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在招生、就业、表彰、科研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办学业绩突出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和管理者给予奖励和表彰。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引导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六)以全面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素养为重点,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师范院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变单纯学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基础,同时要瞄准教师教育改革大势,创造条件,发展壮大。鼓励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多元并重,为我市教育事业补充高质量师资。

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搞好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师德建设,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到2010年,将全体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别达到100名、1000名、6000名。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同时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水平者分别达到85%、50%和20%;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兼有教师职务和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水平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7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5%左右。启动“名校长工程”,积极推进校长培训工作。

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试行校长职级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聘任)制,进一步改革学校分配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边远贫困乡村任教,继续实行城镇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制度,从*年开始,城镇新教师上岗须到农村任教一年。

四、“*”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项保障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 强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并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逐年增加,“*”期间逐步达到或超过4%。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建立由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对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拓展筹资渠道,扩大教育经费总量。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三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征收教育费附加。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政策,筹集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积极有效地利用域外资金,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健全监督机制,完善预算管理。进一步实行教育预算单列,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按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编制教育预算,按程度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相应的审核、监督和检查制度。加强和改进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高效安全运转。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经费管理。以实施重大教育投资项目为契机,强化项目管理,规范和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加强国有资产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教育经费效益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的方针,推进教育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我市高校充分利用国外(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共建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民间合作等优势,大力引进境内外教育机构来安合作办学,鼓励、支持非教育机构投资兴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不断加大教育人才出国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外国文教专家来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和教育教学专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吸引和支持优质留学人才回安阳工作和为安阳服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引进“外专外教”,并使之与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科技开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外专外教”在骨干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和教材建设中的作用。

努力拓宽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支持不同层次的学校从教学、科研需要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国际融合活动,推进校际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对外开放。各类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借鉴友好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培养等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外语和实验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三)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全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切实加强教育科研网建设,做好升级扩容、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建设好下一代高速互联网。在专业队伍、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教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学专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建成一批网络学校,建立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初、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水平。2010年,全部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和城镇初中、小学均能联接互联网。以提高使用效益为核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程,建立保障远程教育工程运行和维护的长效机制。积极应用、开发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安阳市教育基础数据库”(或“安阳市基础教育数据库”),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深化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努力做到依法行政。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成立副县级规格的安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力提高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力度,加大决策环节的咨询论证、预案研究、社会公示、公民听证及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教的水平。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各种教育纠纷和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学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网络,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实施办法》,加大对县(市、区)教育工作督导力度,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市、区)”活动,加快县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完善督政工作的同时,逐步加大督学力度,全面开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对示范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地位,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由副县级事业单位提升为县级行政单位。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制止教育违规收费行为。公办高中继续实行和完善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违规收费行为。

(五)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断增强教育的服务功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互信,营造和谐。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科学判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增强对教育领域可能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把发展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把公平、公正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主线,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解决好城乡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生救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和招生、就业、收费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教育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实现教育事业“*”规划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各级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加强领导和统筹力度,提供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特别离不开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不断把教育发展和改革推向前进,为实现全市教育“*”规划,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西 来宾市物流发展规划

    广西来宾市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一、来宾市的目前各方面的优势 来宾市区位优势明显,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地区,是桂中地区的新兴城市,是处于我国东西部经济与产业交汇......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均衡, 农村教育总体上薄弱, 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农......

    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2012年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自治区交通工作会议和自治区道路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地区农村客运发展步伐,塔城地区运管局对2012年农村客运的发展做出具体......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农村旅游发展规划 二○○六年四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农村五年发展规划

    农村五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新桥村辖11个村民小组,农户299户,人口1265人,耕地面积3904亩,主要以水田为主,林地面积6000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主要是转移支付),人均纯收入98......

    农村发展规划书

    小寺头村发展规划书 [文档副标题] 姓名:杨维佳 日期:2014年9月26 前言 此文是我在暑假期间在农村劳作时根据村民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农业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等因......

    农村小学发展规划

    小学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一、指导思想 我校坚持“质量立校、德育立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并根据国发二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

    物流集团工作总结暨发展规划

    廿载艰辛创辉煌,继续开拓造品牌创新勇闯关键年,经济飞跃铸和谐XXX集团二0xx年工作总结暨二0xx年发展规划一、20xx年的工作总结20xx年我司经历过国际政治和经济变幻不定,能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