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的作文400字(通用)
传统文化的作文400字(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作文400字(通用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的作文1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除夕,清明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除夕。
因为除夕可以团聚吃团圆饭还可以压岁钱,晚上的烟火像一枚枚信号弹五颜六色瑰丽无比有:红的,白的,紫的,黄的,很美丽。
听说有关于年的古事呢!相传古的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常年在涂海居住,每到除夕的时候才会爬上岸,吞食牧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外来了一位银须飘的老人。半夜时分年闯进了村子,老人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当他准备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声年浑身战栗,不敢往前走。那位老人身披红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皇而逃,再也不敢进村了。原来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什么还要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的作文2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元宵节吃饺子、春节放鞭炮。
就拿“春节放鞭炮”来说吧!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传说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年大年三十就会到村子里去危害人类。村里的人大惊失色,吓得魂飞魄散,却毫无还手之力,只好能躲一天是一天。因为“年”一次能吃掉整个村子的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有一年,这个叫“年”的怪兽又来了。天渐渐黑了,一位大胆的老人点起火堆,顿时熊熊大火燃烧了起来。就当火快灭时,一个小孩子找了根竹节扔进火堆,那时“年”正要吃人,被这突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吓得狼狈地落荒而逃。
虽然从此“年”不来了,但人们仍旧担心它还会再来骚扰。就这样,“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就形成了。
过年时,大家除了放鞭炮,还要吃水饺。老师说:“饺子”就是“交子”,意思是说旧年向新的一年交替。而古人在饺子里放一枚铜板,谁第一个吃到装有铜板的饺子,就意寓着今年会很幸运。现在的人们,觉得这样不卫生,改用装一颗蜜糖。
春节还要倒贴“福”字,因为象征着幸福到了。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的作文3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有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过春节。
传说海里有一个怪兽,叫“年”,它一到除夕就会上岸伤人,所以人们都怕它。但是有一位老爷爷,在除夕的早时晨,在自家的门上贴了红纸,到了晚上,“年”冲进院子,看见红纸,怪叫了一声,就猛冲了进来,这时,发出了鞭炮的响声,“年”吓得仓皇而逃。进“年”就这样来了。
过大年了,大家都穿了新衣服,大人们都在超市是办年货,我也在超市挑选我喜欢的食物,有灯芯糕、虾米、糖,还买了心爱的书本。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准备做团圆饭了,我们一家人一边吃团圆饭,一边说说笑笑,我特别高兴,因为过了年,我又长大一岁了,也长高了。大家吃饭后,一边看春节晚会,到了12点,人们开始放鞭炮了,鞭炮的颜色可多了,有红的、白的、紫的,金光闪闪,热闹非凡,我得了奶奶给我的超极大的大红包,心里乐开了花。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让人幸福呀!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去。
传统文化的作文4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过年时拜年、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清明节祭祖等。说起中华传统,不免让我想起许多有趣的事。
那年,我10来岁。刚起床,妈妈走过来对我说:“阳阳,你知道今天干嘛吗?”我摇摇头,妈妈接着说:“今天我们家要包粽子了!”我恍然大悟,立刻起床,兴奋地跑下楼,看见爷爷奶奶已经在包粽子了。我看爷爷奶奶包得非常容易,所以我也洗了手,加入了包粽子的行列。
开始,我还不会包,包的像月饼,又像手抓饼,还把米洒了一地。当我想要放弃时,妈妈对我说:“半路放弃,可不是你原来的作风噢。”我得到了鼓励后,仔细打量着粽子,研究了半天,再向爷爷虚心请教。最后,我终于初步学会了包粽子。
当然,春联也是非常有趣的。有一年过年,我看见爸爸在写春联,他拿来了红纸,用毛笔沾了沾墨汁,然后在红纸上写了几行字,最后贴在了墙上。这样,既美观又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通过节日,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啊,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当代人好好继承。
传统文化的作文5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简单,成本低,适应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做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被发现是在1967年新疆吐鲁番盆地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剪纸艺术流传至今,在我们教室里有一幅剪纸作品,特别美丽。老师说这是“连年有余”,这张剪纸里面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周围环绕着两条小鱼,意思就是希望生活幸福,连年有余。整幅剪纸呈圆形,看起来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刻。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青树,古老而长青,我喜欢中国的剪纸。
传统文化的作文6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饮茶文化。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人们在饮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国古老茶文化的知识。
传统文化的作文7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
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
剪纸中还有有趣的民间故事呢!这幅剪纸讲的就是“老鼠娶亲”的故事。瞧!小老鼠们抬着大花轿,新郎得意洋洋,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么精美的剪纸啊!真令人爱不释手!
传统文化的作文8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扫墓,对了,春节还要贴对联呢!在这些民俗节日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上上演的京剧节目了!
那些京剧节目可好看啦,有《桃园三结义》、有《白蛇传》,当然还有大家都爱看的《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和《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了!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为什么喜欢京剧呢?实话告诉大家吧,原因就是京剧的脸谱变化多端。
有一天,我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着《青少年节目之中国少年我最强》,“下一个节目,就是我们的《京剧串烧》,请大家掌声欢迎!”只见台上站了一排的名角,生旦净末丑都来齐了,一个个的脸谱各种各样,花样百变。哇,真酷啊!“我兴奋地叫道。
其实,京剧脸谱的眼神是有很多讲究的:红色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等;黑色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便是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等;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就是这些变化多端的京剧脸谱吸引了我,让我喜欢上了京剧这个节目!
传统文化的作文9生活中,我们处处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资料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多彩。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资料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趣味,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礼貌之花,点缀我们的`生活。
传统文化的作文10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是最喜爱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能够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能够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能够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悲哀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样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
传统文化的作文11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许多节日。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了。
春节也叫过年,它的来历是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们居住的地方伤害人类,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由于“年”最怕红颜色和鞭炮声,因此每年年三十,每家每户都在门上贴上红纸,在院里放鞭炮,防止“年”溜到人们居住的地方伤害人类。
春节到了,年三十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哥哥、姑姑一起在爷爷家吃团圆饭,饭后我们拿了许多烟花和鞭炮去放,有窜天鼠、鱼雷、二踢脚、黑旋风等。我们看到美丽的焰火从烟花里喷了出来,它们像一朵朵刚绽开的花朵,我和哥哥在一旁又蹦又跳开心极了,路边的人看见了,都停下脚步,羡慕地看着我们。
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我应该更懂事了,让爸爸、妈妈少操点心,自己努力学习,争取一天比一天更棒!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 业三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 业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
、学等形成。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11.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 崇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入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13.察举、岁贡和 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14.清代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 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 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7.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
18.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19.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 州试、省试和殿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20.宋代的科举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21.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乡试第一名叫 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22.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即 童试、岁试 和科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即 乡试、会试和 殿试。
23.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载于《尚书•周书》中的箕子、周公 的教育思想。真正系统化、形成独立体系的教育思想,还是从 孔子 开始的。
24.我国夏商时期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其中至少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孔子关于“有教无类”、重视德育和智育的思想,还有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都闪耀着素质教育的火花。25.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诗经》、楚辞和春秋战国时代的 散文。26.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植则代表当时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27.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唐诗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28.南宋的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29.散文方面,以 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优良传统,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
30.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是元代的文学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31.“诗言志”说最早见于《 尚书。尧典》。
32.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从整体结构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远古及先秦
艺术、秦汉至隋唐艺术和宋元明清艺术。
33.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 乐舞,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和小调。34.三国时的画家曹不兴是第一位画佛能手,东晋时的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合称“六朝三杰”。
35.中国书法艺术源远长流,应当说从甲骨文就开始了。但是从总体上讲,书法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汉魏时期。
36.汉代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隶书定型,草书、行书、楷书 应运而生,终于形成“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37.唐代 虞世南 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 的《九成宫醴泉铭》和《皇甫诞碑》、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薛稷的《升仙太子传》等都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传世名作。38.张择端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大画家,其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39.《 兰亭序 》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法贴之冠。40.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 武则天时已修建到—千多佛龛,所以又称“ 千佛洞”。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1.2.4)属于西周时期教学内容“六艺”范畴。①礼 ②乐 ③画 ④射
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有(1.3.4)①法家 ②名家 ③儒家 ④道家
3.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有(1.2.3.4 ①学而不厌 ②温故知新 ③诲人不倦 ④以身作则 4.《学记》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有(1.2.3)。
①预防性原则 ②及时施教原则 ③长善救失原则 ④有教无类 5.《学记》关于教学方法的内容有(1.2.4)。①讲解法 ②问答法 ③讨论法 ④练习法 6.朱熹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1.2.3.4)。①立志 ②居敬 ③存养 ④省察 7.朱子读书六法包括(1.2.3)。
①循序渐进 ②熟读精思 ③虚心涵泳 ④温故知新 8.(1)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①孔子 ②周公 ③韩愈 ④董仲舒
9.孟子存养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2.3.4)。①深造自得 ②盈科而进 ③专心有恒 ④教亦多术 10.荀子积渐式教学法的内容包括(1.2.3)。①闻、见、知、行的教学审视过程 ②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③解蔽救偏,兼陈中恒 ④教亦多术
11.朱熹书院式教学法的内容包括(1.2.3)。
①升堂讲说 ②认真读书,自行理会 ③互相切磋,质疑问难 ④质实 1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1.2.3)。
①《诗经》②楚辞 ③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④《易经》 13.真正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1.2)。
①汉乐府诗 ②司马迁的《史记》③汉赋 ④《汉书》 14.东晋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有(1.2.3)。
①《归园田居》②《饮酒》③《桃花源诗并记》④《咏怀》 15.李白的著名诗篇有(1.2.3)。
①《蜀道难》②《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将进酒》④《丽人行》 16.杜甫的著名诗篇有(2.3.4)。
①《将进酒》②《兵车行》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秋兴八首》 17.白居易的著名诗篇有(1.2.3)。
①《秦中吟十首》②《长恨歌》③《琵琶行》④《登高》 18.近代(1.2.3.4)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①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②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③刘鹗的《老残游记》④曾朴的《孽海花》 19.(1.2.3)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①人物画 ②山水画 ③花鸟画 ④动物画
20.以才绝、画绝、痴绝被称为“三绝”的画家是(1)。①顾恺之 ②吴道子 ③阎立本 ④郑板桥
21.中国古代有“书圣”美誉的书法家是(4)。①王献之 ②颜真卿 ③褚遂良 ④王羲之 22.唐代颜真卿的主要书法作品有(1.2.3)。
①《颜氏家庙碑》②《多宝塔感应碑》③《颜勤礼碑》④《皇甫诞碑》 23.欧阳询的主要书法作品有(1.2.4)。
①《九成宫醴泉铭》②《卜商帖》③《寒切贴》④《皇甫诞碑》 24.唐代怀素的主要书法作品有(1.2.3.4)。
①《东陵圣母帖》②《食鱼帖》③《论书帖》④《苦笋帖》 25.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传世墨迹主要有(1.2.3.4)。
①《苕溪诗卷》②《蜀素帖》③《天马赋》④《方圆庵记》 26.元代赵孟頫的主要书法作品有(1.3.4)。
①《仇锷墓碑铭》②《鹊华秋色图》③《度人经》④《兰亭十三跋》 27.乐曲通过琴保存下来的古琴曲目有(1.2.3)。
①《梅花三弄》②《流水》③《阳关三叠》④十面埋伏 28.郑光祖的元杂剧代表作是(4)。
①《汉宫秋》②《西厢记》③《窦娥冤》④《倩女离魂》 29.元杂剧《汉宫秋》的作者是(2)。①关汉卿 ②马致远 ③王实甫 ④白朴 30.有“国剧”之称的戏曲是(3)。①南戏 ②昆腔 ③京剧 ④秦腔
31.孔子之后,儒家以(2)为主的经籍教学体系逐渐成型。①四书 ②《五经》③十三经 ④《论语》
32.法家学派以其(2)思想对战国末年的社会发展以及秦王朝的统一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①德政 ②“霸术”③尚贤 ④无为
33.(4)是汉代最高学府,不仅是全国文教中心和示范教学的辐射源,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①鸿都门学 ②四门学 ③国子学 ④太学
34.我国最早的文艺类专门学校是汉代建立的(3)。①四门学 ②太学 ③鸿都门学 ④国子学
35.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在猛烈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提倡(4)学风,主张学习西学,开近代史上学习西方的先河。①“知行合一”②温故知新 ③考据 ④“经世致用”
36.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2.3.4)。①乡试 ②州试 ③省试 ④殿试
37.(1.2.3.4)属于孔子提倡的教师职业道德。①诲人不倦 ②学而不厌 ③以身作则 ④教学相长 38.(1.2.3.4)属于《学记》提倡的教育教学原则。
①预防性原则 ②循序渐进原则 ③学习观摩原则 ④启发诱导原则 39.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2)。
①《论语》②《学记》③《师说》 ④《新学伪经考》 40.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4)。①白朴 ②马致远 ③关汉卿 ④王实甫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8题)1.“学在官府”P109 2.“六艺” P109 3.汉代太学P110-111 4.八股文 P115 5.“有教无类”P117 6.《学记》P118 7.启发式教学法 P126 8.存养式教学法 P126 9.积渐式教学法 P126 10.功利主义教学法 P127 11.书院式教学法P128 12.察举制度 : 以后予以荐举的意思。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依照规定贡上相应的人才,经朝廷检定后给予录用或升迁。
1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14.科举制 P114 15.《师说》P129 16.《诗经》 P130 17.《离骚》P131 18.“梨园” P151 19.中唐古文运动 P134 20.顾恺之 P155 21.《历代帝王图》 P155 22.“画圣” P156 23.《清明上河图》P156 24.“书圣”P159 25.“颜体”P159
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4题)1.简述唐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P111 2.简述宋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P112 3.简述唐代的科举制度。P114 4.简述明代科举制度鼎盛的内容。115 5.简述孔子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P117 6.简述孔子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118 7.简述《学记》教育教学的原则。P119 8.简述《学记》的教学方法。P119 9.简述董仲舒所倡导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P120 10.简述朱熹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P121 11.简述朱子读书六法。P121 12.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分期。P130-135 13.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P142 14.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借鉴作用。P142-143 15.简述吴道子的绘画成就。P156 16.简述郑板桥的绘画成就。P157 17.简述欧阳询的书法成就。P159 18.简述张旭的书法成就。P160 19.简述米芾的书法成就。P160 20.简述嵇康的音乐成就。P161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3题)1.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P116-118 2.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P118-119 3.实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何表现?P122-123 4.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P123-125 5.试论“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P136-137 6.试论“诗言志”、“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P137-138 7.试论中国传统文学风格的丰富性。P140-141 8.试论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P165-167
第三篇:浅谈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作
浅谈“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2012-03-19 11:23:20)
转载▼
标签:
浅谈“传统文化
在现代教育
中的作用”
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使文化强国、文化兴市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尤其今年两会的召开,代表和委员们提出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高校建立传统文化课程”“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提案和呼吁,使传统文化这块美丽的奇葩,从远古复苏,使人们兴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更好地传承中华历史的文明,通过儒家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标准、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提升思想内涵,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贾庆林主席在其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就在本次两会上上交了他的提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他认为,如果想要让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年轻人接受,要从娃娃抓起。
一、德育缺失---现代应试教育的缺憾
现代教育体制使学生们因为应试教育的特点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及至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家长面对学生在校对素质教育的缺失和孩子德育的缺失都面临着深深的无奈!
“小的时候,只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这些被宠坏了的孩子们,被要求做一个品学兼优、高素质的人。”这怎么可能呢?学龄教育的时候,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则几乎被完全被忽视了。所以造成许多孩子变成考试高手。学习成绩很好,但人格却有着极大的缺陷!自私、脆弱、抗击打能力差,己成为现代孩子的通病!前几年有例子,北大的学子杀死养育自己的老母亲,家庭条件优越的留学生因为心理抑郁而自杀;中小学生为了上网而偷盗、甚至杀人、逃学、离家出走等等现象时有发生,己屡见不鲜!试想,学生们如此,我们祖国的未来在哪里?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反思,道是我们教育的方式有失误吗? 那么,古代先贤的遗训,在经济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有没有市场呢?
二、古为今用---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应用
传统的文化典籍和思想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就显现出了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及提升品德和修养,这对于其人格的形成,及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要从小做起,从娃娃抓起!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从小培养,常言道,三岁看大,五岁看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建立,更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可寓教寓乐,这样,可以缓解孩子学习的压力,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更加放松,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传递着千年不变的思想,传递着中华文明史几千年经久不衰的秘诀!
三、古琴文化——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居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代《琴訣》中就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在古代士大夫階層中,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文房四藝裡,琴就位列第一。也許正由於古琴獨特的“悅心”效果,其生命力歷經3000年依然強盛。
古琴传世的曲谱达三千多首;各种文献、典籍更是蕴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從樂曲內容來看,古琴樂譜中不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愛,道家文化中的清淨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瀟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廣陵散》的慷慨豪壯。樂曲內容后面熟悉的歷史人物,一脈相承的文化氛圍,都讓國人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識、情感所感染。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先生認為,古琴曲目對心理減壓、情緒平和的作用也講究“相反相成”,既要有清微淡遠,也要有昂揚洶涌。在焦躁不安或是疲勞沮喪時,《平沙落雁》描繪出的沙白風清、雲飛天遠、雁陣從容的自然景象,讓人聽之天地一寬。而同時,時而潺潺、時而洶涌的《流水》,其活力十足的特性也令人明朗超脫。“總體來說,效果雖然隨人而異,選什麼曲目,什麼時候聽,聽多長時
間,都以喜歡、投入為宜,而皆可有助於身心健康。”
而前美國馬裡蘭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梁銘越也發現,演奏古琴對身心有獨特的作用。首先,自由豐富的演奏方式讓演奏者的情感充分宣泄﹔其次,左右手復合指法有4000種之多,有助於左右大腦半球的均衡發展﹔再次,演奏者在“感物而形聲”時,大腦中表激動的β波會減少,頻率更低的α“平靜波”或θ“歡樂波”出現,引发腎上腺素的降低和內啡?的分泌,讓人平和愉悅。
五、文化强市——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增加在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方面教育的内容,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从《弟子规》、《三字经》等学起,从小就了解祖先留给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学习如何做人、提升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竞争力,成为一个真正“人才”。通过对在校生的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提高市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学习热情。提高我市人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及修养,打造鹤乡的文化名片,百年树人,达到文化兴市的目的,这必将对我市的未来发展及城市建设起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提升修养,加强道道观念,在社会主义的新的形式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近我们身边,从每个人做起,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琴学艺术,让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我们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篇: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第五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材面世 国学引领教育潮流
不久前,作为教育部“十二五”《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立项,国内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经完成,并计划在明年进行大范围试点推广,而国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学前教育到中小学的标准化体系。而近日,从国家级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先期已研发完毕的全国25个省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也将集体亮相2015年全国书展。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地退出标准化传统教材在国内尚属首次。国学热潮延伸至学前
随着中高考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也带动了幼儿园国学的热潮。在这个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材中,要求幼儿园小班学习48个传统汉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幼儿园实验教材共分为两个序列,一为国学经典教程,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华典句》等;二为幼儿字源识字教材,其中幼儿园小班共计学习48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所选汉字为常用字,以象形、会意、指事为主,兼有部分形声字。教材还会配合甲骨文、金文、小篆写法等,介绍汉字的演变,图文并茂,易于识记。比如在小班第二册的课本中,讲解了“父”字的字体演变,不但有规范字,还有繁体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不同的写法。在字源释意中,称父是象形字。甲骨文的“父”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柄石斧。持有石斧的人象征着拥有力量和勇敢的成年男子,后来指父亲,课本后还配有孟浩然的诗《田家元日》。据悉,这套教材强调孩子们以诵读为主,不需要背记,通过甲骨文、小篆等图像性很强的字体,帮助孩子理解、识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由此慢慢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将国学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规模化进课堂
随着高考改革的出现,语文在在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中高考更是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而在语文教材的改革上,国学所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2014年教师节,总书记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并在谈话中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这国内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在教育改革和总书记的指导下正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嵌入我们生活和教育当中。
据了解,该系列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项目之一,由总课题组传统文化教材研发基地——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各省教材的统筹、编校等工作。即将面世的25套省级版实验教材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每省教材均为20册,其中小学12册,初中4册,高中4册。
教材以“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课程结构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不同年级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为孩子们奠定诗词美学基础;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则进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原标题《孙子兵法》入选中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
为了赋予传统文化的特色和解决更省市国学教育的差异化。据悉,课题组专家委员根据各地省情文化,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例如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北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把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呈现给孩子。
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套教材将于今年上半年进行论证和修订,预计下半年成规模试用。此外,省级传统文化课程还将同时开通“手机传统文化教育云”同步教学增值服务,通过“移动通讯教育云”深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沿袭到今天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消逝,而现今的国学热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展示在国人和世界面前,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将引领当代和后世的潮流,成为中国文化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中庸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