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班级充满大自然的气息班主任德育论文
作为班主任,我常想:学生走进大自然,自然会受益无穷。如果把大自然领进课堂,效果又当如何呢?我想效果有二:一是教室内会多一些生机和活力;二是学生的座右铭不会再是呆板的文字,而应是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一棵小草……
(一)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
一个对自然界没有一定观察力的学生,在生活上不会有条不紊,在学习上不会得心应手,在人格上也不会完善。基于这一点,让学生经常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必将使学生获益匪浅。此外,学习联系生活,考题联系生活,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自然就是观察生活,观察生活就是审视考题。
观察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知识,寻找自然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关注自然万物成长的轨迹,探索生物生命的奥秘……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打开大自然这本大书,丰富多彩的内容会立即呈现眼前。这刻骨铭心的交流,这过目不忘的知识,又岂能是课堂所能相比的呢?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自由观察,在观察中自由交流,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在互通有无中获得收获。天长日久,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活用知识
我愚以为,在课常上照本宣科地背诵诗词的学生只是书虫,在大自然中见景生情地吟唱诗句的学生才是诗人。人的思维需要经常激活,否则,将是一潭死水。装满了知识的大脑,也许只有到了大自然中,脑细胞才会活跃起来。不是吗?请看这样的场景:走出教室,一走进大自然,六七十个同学就自然地分成了组。三五个同学盘膝坐在草地上,竟用英语开始了对话;另三五个仰面躺在草地上,对着天上的白云指指点点,莫非是在“看云识天气”?有两组实力相当的同学开始了拔河比赛,说要进行一场物理知识的竞赛;有的对花伤怀,学起了林黛玉;有的进行课本剧表演;有的开始了歌曲联唱;有的进行成语接龙;有的进行背诗比赛;有的进行草木名称识别……那热烈的场面,西下的太阳为之动容,潺潺的小溪为之欢歌,有谁见过如此课堂呢?恐怕也只有大自然这个大课堂才会如此吧?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的心活了,大脑活了,思维活了,知识也活了。
(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触发灵感
思维活了,知识活了,才会有灵感产生。整日囿于教室中,没有新鲜事物的刺激,即使知识学而不死,也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学生,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在他们眼中也许就是世界的巨大变化。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蕾刚刚挂上枝头,他们马上就会联想起“万紫千红总是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他们也会写出“春天里有朵花蕾,花蕾里有个春天”这样的诗句;他们会对蚂蚁说:“在你的世界里,没有崎岖,也没有坦途。”他们会对冬青树说:“如果你不接受人的修剪,也许你至今还住在深山里!”他们会对梅花说:“斗争越残酷,生命越芬芳”……他们会让火山自语:“顷刻间的壮观,我却准备了几万年。”他们会让竹子表白:“因为我虚心,所以我无处不在。”他们会让猫头鹰辩解:“我很丑,但我对人类很温柔。”……
自然万物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样,自然万物也能活跃学生的科学细胞。他们打开知识的仓库,插上想象的翅膀,上能到九天之外,下能入地球核心。他们能解决他们发现的一切问题,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让成人感到意外。有时虽属异想天开,但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往往就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
(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身教重于言教”,大自然以“身”示人,以无声的语言传达着做人的道理。青松告诉学生;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唱一曲奋斗之歌;房檐下下落的水滴告诉学生:目标专一,你才能无坚不摧;淤泥中的莲花告诉学生:洁身自好,你才不会和丑恶同流合污;厚达三尺的坚冰告诉学生:有恒心,你才能创造奇迹……
大自然是伟大的。亿万年以来,万事万物都在它的规律支配下,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也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探索。也正是因为人类对自然某些规律的遵循和运用,才使人类生生不息。因此,人类的成长离不开自然,人类的健康成长更需从自然中吸取营养。一个社会是这样,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班级也是这样。只有把班级融进大自然中,班级才能焕发无穷的活力,班级才能充满自然的气息,充满成长的气息。
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学生的敏锐观察力要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大自然才能产生力量;学生的灵感要受自然的触发才能产生;学生的高尚情操要靠大自然来陶冶;学生前进的动力也离不开大自然的谆谆告诫……
第二篇: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从“有效课堂”谈起》
——根据李政涛教授的报告整理如下: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必须抓住的一个关键字“实”——“五实”
1、课堂要扎实(有意义的课)
2、课堂要充实(有效率的课)
3、课堂要丰实(有生成的课)
4、课堂要平实(常态下的课)
5、课堂要真实(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必须理解的一个关键词“有效”——“二框架”
框架一:“三效”即
1、有效益:目标达成度?
2、有效果:学生变化发展?
3、有效率:投入和产生? 框架二:“八效”即
1、全效:面向全体学生
2、广效:宽广的视野
3、远效:持续长远
4、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
5、强效:兴趣和需要
6、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7、速效:简约
8、奇效:角色和情感
(三)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1、教什么?
如何确定哪些可以教,哪些可以不教:
方式一:对照课程标准
方式二:对照学生发展需要 ☀遵循四个原则:
原则一: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
原则二: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和能读懂的不教,只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和教了以后学生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
原则三: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和不懂的不教。
原则四:学生认为需要的是重点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但老师认为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
2、怎么教?
方法一:适合学科特点
方法二:适合具体教学内容 方法三:适合学生特点 方法四:适合教师特点
☀我们要从名师那里学习什么?(大树)
一要学习技巧和方法(花朵和果实)二要学习思想、观念和精神(根)
三要学习成长历程(生长过程)☀注意三种语言敏感: 一是学科语言敏感 二是学生语言敏感 三是教师语言敏感
3、教到什么程度? 一是基于目标 二是基于学生 三是基于能级
(四)必须明确的五个点
1、知识训练点
2、能力培养点
3、习惯养成点
4、方法习得点
5、考试关注点
二、我的“有效教学”观
(一)少讲西方观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不讲课本观点,要有“四有”基本理论
1、有体温的理论
2、有呼吸的理论
3、有情感的理论
4、有体验的理论
(三)现在的课存在三个问题
1、有温度没有深度
2、有活动没有学习
3、有表演活动没有语文学习
(四)一节好课要看什么?
1、学生学得好不好—— 一是本来就好,如知识再现、能力展示、特长表演
二是教出来的好,如由不好到好;由一种好到多一种好;由好到好上加好。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一)教学设计
备课之前思考三个问题
1、挑战点是什么?——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
2、突破点是什么?——难点和障碍点?
3、提升点是什么?——原有基础?
(二)两大前提
1、认真解读课标和教材
2、认真解读学生,体现学生立场 ☀我们怎样来分析学生解读学生呢?
1、学生已经具有什么?
2、学生还缺什么?
3、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三)生长方式
1、开放的生长 一是底线是什么?
二是开放什么?——时间、空间、权利(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
2、扎实的生长 扎实从何而来? 一是扎实在于清晰(1)学生清晰(2)内容清晰(3)目标清晰(4)方法清晰(5)环节清晰
①每个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困难和障是什么?
②不同环节间的衔接、转换、关联点是什么?
(6)指令和要求清晰 二是扎实在于细节 三是扎实在于生成
(1)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2)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3)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四是扎实在于停顿 什么时候停顿呢?
(1)在教学亮点之处停顿(2)在教学错误之处停顿
(3)在教学需要和困惑之处停顿 五是扎实在于运用 六是扎实在于写练
如孙双金老师曾总结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3、温暖的生长
教师应该具有的三大积累
一是实践积累、阅读积累 二是阅读习惯、写作积累 三是写作习惯、师生共长
李政涛教授的经典语录整理如下:
1、有效率的课不是指表面上有效率,而是指课堂上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
2、公开课最炼人,家常课最养人!
3、眼界决定境界!
4、一节好课最大的成功是把学生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惊异!
5、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和汉语的魅力!
6、中国人的智慧、聪明和文明都凝聚在汉字和汉语中!
7、老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
8、每一个教师都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9、你的一句话能够改变、塑造、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
10、课堂语言要简约,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11、世界上三流教师用乘法来上课,二流教师用语言来上课,一流教师用眼神来上课!
12、我们要活出课标来!
13、教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开始!
14、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15、于漪:岁月如歌——用语言粘住学生!
16、于漪: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17、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包括:捕捉信息能力、解释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
18、一节好课,我们要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19、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课感,即课堂的推进感和生长感!
20、挑战产生兴趣和需要!
21、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22、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共性之一:善于和勤于做笔记!
23、一个人的提问能力和这个人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直接相关!
24、学问——学会提问!
25、教学应该是停顿的艺术,等待的艺术!
26、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
27、课堂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28、教师应该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29、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听了华师大博士、教授李政涛的学术报告《让课堂充满生长的信息——从“有效教学”谈起》,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
(一)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李政涛先生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二)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
(三)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四)必须明确“五个点”。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报告中,李政涛教授谈了自己的“有效教学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诠释。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第三篇: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哲桥镇中心学校
陈晓梅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感受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的作文,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是作文教学应该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走进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它们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最好素材,只是学生还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善于观察,也不懂得观察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去观察,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与乡村的小桥流水,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啼唱,去体味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去捕获城镇小贩的大声叫卖,去感受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这样,学生就能从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从而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2、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并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库提供生动可感的材料。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插花展、手抄报比赛等;带学生到田野里去春游,去慰问孤寡老人,或为生活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组织学生到郊外放风筝、挖野菜,或到名人故居寻访名人和历史的足迹,或到附近的工厂参观访问,让他们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访一访,谈一谈,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留下深刻的印象。
3、以阅读为抓手,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阅读对作文的作用已被所有语文教学同行认可。书中有大汉的冷月、盛唐的乐舞、荷马的悲歌、泰戈尔的轻吟;书中有数不清的故事,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以及各种观点、哲理、人生感情。这些都能使读者大获益处——没有经历的可从书中经历,没有见过的可在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的沧桑与人生的百态都可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也会全上心头。总之,每读一部书,就像多活了一世,就能多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为此,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方面做一些有效的工作。
二、描绘生活,抒写真情实感
1、我手写我心,再现平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都不同。写日记、记随笔是再现平凡生活最好的方法。教师应该通过日记和随笔,引导学生写真实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积累生活,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再现平凡的生活。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方面,可以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为此,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日记本或随笔本,并根据他们的意愿为其命名,如“流星雨”、“星空下的音乐”、“拾荒”等。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能为这份作业增添无穷的情趣。当然,学生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虚构,不能抄袭,至于表达形式则可以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只要写真事、吐真情就行。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会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
2、我心抒我情,抒发真实情感。
现在,学生写作文千篇一律的实在太多了:写父爱母爱,往往是雨天送伞或病中冒雨送医院;写老师,往往是病中坚持上课„„总之,非常缺乏真情实感。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文也必然应该百花齐放的。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发挥各自独特的生活和感悟,抒发自己独有的真实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3、我胸有我竹,重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够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中最本质的部分再现给读者,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与回味的空间。人们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其实,大的生活总是由无数小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集。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重视细节描写。
第四篇: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观看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教学视频活动总结
东区小学 吴江敏
吴老师的数学课堂总是给我们流连忘返的感觉,不管近距离的亲身感受吴老师的数学课堂,还是从电脑上观看吴老师的数学课堂,都能让每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吴老师和蔼可亲的脸、亲切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每位教师感到这位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从来不摆“范”,她的数学课我们如饥似渴的欣赏着、享受着、学习着。
2013年12月10日第七节课,我校数学教师又一次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视频,观看后我又组织教师研讨,吴老师课堂中的几个片段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溜达”中引出要研究的内容。路程问题对学生而言也是较抽象的,而吴老师请一名同学“溜达”,不仅引起所有同学的好奇和兴趣,而且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速度、时间和距离”三量之间关系的思考,唤醒了学生的记忆。
二、从“表演”中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课堂上吴老师请同学们表演“相对、同时、相遇、相距”等概念,不仅无形中拉近学生的距离,让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欲望,还能够抠住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真实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相距”等概念,进行自主探究等后继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三、从“小老师”中体现学生的课堂。在汇报交流中,吴老师让学生作“小老师”,当台下学生一时间适应不了这样的上课方式时,她就充当学生举手提问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当小老师不能解决同学们的提问时,她又从中出谋划策。体现了吴老师的教学智慧和艺术。她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抓住追问和干扰的契机,引导学生暴漏思维,敢于挑战,大胆的做课堂的主人。
四、从“举例”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吴老师让数学变得真实,因此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请同桌用文具盒演示相遇问题,让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怎样的相遇问题?这些都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声的告诉学生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中渗透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评价的教学策略。
吴老师的语言不仅亲切,还给人大气爽朗的感觉。“谁还有问题要问?”“问得好!” “谢谢你关注到了我!”等语言的运用恰到好处,除了口头语言评价之外,还恰如其分地用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吴老师目光亲切自然,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断投来或是赞许或是期待或是点拨或是信任的眼神,再配以温柔的手势、夸张的动作(握手、拥抱)。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飞跃。一次次评价,一声声鼓励评价使数学课增添了几多情趣!
二、提问和理答的教学策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它可以起到引发学生动机、激发学生思维、考察学生理解程度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课标中由过去的“双能”增加到“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中,吴老师通过幽默的语言提出问题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通过
“张三李四八点钟同时相对而行,八点五分相遇,两个人共走了几分钟?”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对相遇时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汇报交流中,吴老师让学生做,当学生一时间适应不了“主持人”角色时,她边举手边说:“我有问题,100×4是什么意思?”在吴老师点拨、引导下,来自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生甲:你为什么要用4分钟乘100?生丙:4乘50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吴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态的课堂,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相遇问题。吴老师本身也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一遍遍的“你们还有问题吗”,一遍遍的“谢谢,我听明白了”。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地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在解答的过程中,使得应用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让学生彻底地理解题目之间量的关系。吴老师巧妙地提问和理答,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
本节课虽然讲的是应用题教学,但吴老师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分析数量关系,而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只对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予以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整节课,充满了童趣、乐趣。学生会学、爱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吴老师始终鼓励、倡导学生用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演示题目,这样既将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应用题重新赋予了动起来的活力与趣味,更是有利地引导学生直观、具体地理解题意,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第五篇:让爱充满班级
让爱充满班级
引子:
读李镇西老师《爱的教育》,如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又俨然一个如饥似渴的少年刚步入社会聆听着长者的良言那样,也像每一个刚刚怀春的少男少女对未来美好地期待着那样,带着滋生出的一个个嫩芽同时又蠢蠢欲放于班级管理这个集家庭、个性各不同的社会大熔炉。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于不
安分的我来说,再也不是什么传奇,反而常常流连于越来越挚爱的教育事业、学校、班级、学生!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先者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这样说道。可见“传道”应是为人师先尽的责任。“道”,方法而论之。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不如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如教给学生怎样做才是一个“真人”;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去做……这是我所悟出的“道”。
生活是一部无字的书,虽身为班主任,每天要做的工作基本相似,可这部“书”,有的老师却在书写精彩的每一天,有的老师甚至是用生命书写这部精彩的“书”。细细想来,有着如此的悬殊,其中“爱”付出的多少导致了“书”的精彩与否。
身为班主任,肩负的是领导对你的信任;身为班主任,肩负的是全班学生家长对你的期待与希望;身为班主任,更肩负的是对学生的一份责任……把学生当成“人”来看,作为班主任,关注的不仅仅是他的学习,而应该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吹尽黄沙始淘金,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班主任,常怀一颗责任心,一颗爱心,即使再小的小学生都会感知感觉你的与众不同,感知感觉你的好。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行动来表达对你的友好,也许你感知了,也许你还没有察觉到。
彼此的感知感觉,相信才是师生心灵默契的最高境界。那时候,总会有一颗感动的弦时时拨动着你的心灵,让你感动,让学生感动!
感动一:一篇文章,一行泪
开学初,不知哪来的雅兴,也或许觉得有必要写点该写点什么东西,因此,随手涂鸦了一篇——《谢谢你们,孩子》,写完此篇,终于觉得是写出了自己想写的内容,着实为此激动了一番。能不能将这篇文章读给孩子们听?不读,他们哪里会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千谢之言?读,会不会让学生感觉老师感情的虚伪?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也记得那是一个下午的第一课,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向学生们说出了一直都没说出来的“谢谢”!记得,我刚读完题目,就有一个女生脸颊通红,并且一直是在低着头的状态下听完了我读的全篇文章:
孩子们,一直以来,老师都想跟你们说声“谢谢!”也许我比较古板,又抑或是想追求一点浪漫,总觉得没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和一个恰当的场合,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向你们表示我真诚的谢意。用语言表达,我怕会因我那时的激动而显得有些语塞、干涩、无力;或许选择用文字表达,更适合你们所结识的外表严肃、冷板而内心实际却无比炽热的我。
谢谢你们,能记住我——你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即使有时我们在一起只有一年,抑或是更短的时间,然而我却能很幸运地成为你们成长中,时常能从记忆的角落重拾起当年快乐和美好回忆的那一位!在你们的笔下,我温和,实际上你们是在夸我,更是在鞭策我!有时,我不够理智,会很冲动地批评你们;实际上是你们对我的宽容让我不断反省:我为什么不能冷静;让我不断进步:用冷静控制我的冲动。正是因为你们,我才让你们喜欢上了我!
谢谢你们,孩子!课堂上,如果没有你们错误的发生,我就不会去发现教学中问题的所在。是你们身上美丽的错误,让我重新给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让我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时间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你们也慢慢地见证了我上课时全身所迸发出来的热情与下课时的我判若两人。我喜欢上课的感觉,是因为你们的进步给了我这样的自信:我相信,有一天,我的听众不止只有你们!有你们的支持,我会越走越远!
谢谢你们,孩子!你们总是能在我最需要什么的时候,给我帮助!无用一句话,也许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你们就知道我需要什么。批改作业时,红笔画不出来了,这时候,不是你,就是他,会争着给我递来;当我将小黑板支在讲台上做上课的准备时,你们有的帮我按着小黑板的一角,生怕小黑板的不牢靠而让我写错了字似的;你们有的会帮我按着课本,怕课本随时的合上给我带来不便;你们还会站在我身边拿着黑板擦随时静侯我,只要我写错,你们就替我擦掉它……一切的一切,你们替我总是考虑得这样周全,可是我却一直没跟你们说声“谢谢”。或许那时说“谢谢”,你们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在你们看来,我能回一个微笑,就是你们最大的满足。孩子们,你们好傻!
谢谢你们,孩子!你们身上的勤奋、认真、踏实也让为人师的我与你们展开竞争。你们能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翱翔,我也得利用一切皆有可能利用的时间读自己尽可能读的书,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你们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也得
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耐心与细心就这样一天一天被积累起来;是你们身上的踏实让我洗去了身上的浮躁,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在任何一个场合显得底气十足的我。
……
其实,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当别的老师谈笑风生、调侃、休息时,你们的老师往往埋头工作——改作业或者是在认真地备课、钻研教材。老师是怕耽误了你们,贻误了
你们。因为她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你们那双渴求的眼睛里充满的不只是对她的信任,还有对她的期待!你们期待每一课都精彩,每一天都精彩!因此,我必须时刻努力着!谢谢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无穷的动力!你们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读到最后,自己眼眶的泪水已经很不争气地在打转,而当时的教室更是寂静无声。多情的女生偷偷抹掉了眼角的泪水,而不善表达的男生此时也是用他们特有的安静在静静地感受“爱”的交流……也许他们更多的感动是老师把他们当作了“孩子”。
{反思}一声亲切的呼唤,一声内心的“谢谢”足以从心灵深处感动孩子,让孩子铭记一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生要有,老师更要有。教学生学会感恩,不如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正是为班级这份热土填上爱的肥料了吗?
感动二:一把梳子,一份“人情”
当我在拎包里放上了一把小梳子时,其实这是我从新学期第一天想做的事,却往往由于某些事而被耽搁掉,我就一直叮嘱自己一定要记得带上一把小梳子。因为,我班除曹同学之外,其余女生只要扎小辫的,应该说都算得上是梳得非常整齐的(其中有些女生早已在妈妈的指导下学会了扎辫子),而唯独她的头发虽也扎着小辫,但从外观上看,就知道她不会扎,也从来没人教过她扎小辫,也从来没人帮她扎过小辫。哪个女生不爱美呢?我想她也不例外。所以好不容易,在我的包里多了一把小梳子。在一个课间,我将她喊过来,为了保护她,怕打消她自己扎小辫的积极性,我特意说:“曹同学,老师来教你扎辫子!”也许这位从不善多话的女孩并没有想到我会解下她的扎头绳,亲手帮她梳头。或许在她遇到的所有女老师当中,我还是第一个不嫌弃她的老师,我还是第一个帮她梳头的。在众多女生的包围和羡慕的眼光中,我好不容易理顺了她的头发:其实是一头不错的秀发,只不过平时她将它们胡乱地扎一下,我们还未发现有一头秀发的她其实长得也是很清秀的。我顺利地扎完了一个马尾辫,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曹同学是最幸福的!”这样的话语就从学生口中迸出来了。到今天我还记得一群本已在教室外玩的女孩子,其中还有一些男孩子也围在我的身边,或者就近站在窗户边看我帮曹同学梳头。当时的情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同时也给了我不少的触动。
{反思}学生替老师捧作业本,拿书,拿茶杯……似乎就是天经地义之事。而老师能为学生做点什么事,学生就会感到是一件稀奇的事。追究原因,还是老师在生活上为学生做的太少了。在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可以模糊些,放下老师的“架子”,架起的岂止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更架起了你在学生心中应有的地位以及触摸不到的尊重。尝试着关心这些不是自己“亲孩子”的孩子,你会发现你所得到的远远多余你的付出!一个孩子能付出,全班孩子都能付出,不正是一个班级凝聚力强的表现吗?这份厚礼——“人情”还能说不贵吗?
好种子有了好田,有了肥料,还要有会管理的农民,才能更好地发芽、开花、结果。不求每颗种子都长一样,但求你最合理的爱护,给它最好的生长,也无愧于它努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