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精选5篇)

时间:2020-09-29 12: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

第一篇: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

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

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为推动漳州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福建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以及《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漳州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工作任务,是指导规划期(2016-2030 年)全市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第一章

规划背景 进入 21 世纪后,漳州市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准确把握全市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系统研究人口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正确认识人口基数较大的基本市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的三大特征,科学谋划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规划,对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漳州篇章具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

人口现状

漳州市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40 多年来,高度重视人口领域的宏观调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注重把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全市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漳州市积极响应,努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市”称号。

——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1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500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 19 万人,“十二五”时期年平均人口出生率13.47‰,年均自然增长率 7.10‰。

表 表 1 1

漳州 市 “十二五”期间常住人口指标 年份 常住人口情况(万人)

人口 出生率(‰)

人口 死亡率(‰)

人口自然)

增长率(‰)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总人口 城镇 农村 2011 484 万 231.84 262.16 11.9 5.5 6.4 384

2012 490 万 254.80 235.2 14.2 6.5 7.7 380 2013 493 万 261.29 231.71 12.4 6.5 5.9 390 2014 496 万 266.85 229.15 14.1 6.8 7.3 393 2015 500 万 274 226 14.7 6.5 8.2 396 ——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2015 年末,全市 0~14 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比为 17.5%,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 8.6%,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到 71.9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 年的 46.73%提升至 2015 年的 54.8%,流动人口从 44.96 万人增加到 62.62 万人。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户均人口规模减至 3.31 人。

—— 人口素质稳步提升。2015 年末,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 77.05 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 11.5/10 万、婴儿死亡率 3.69‰、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87‰。全市常住人口教育素质不断提高。

表 表 2 2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大专以上

高中(含大专)

初中

小学

2000 年 1.8 8.69 31.85 40.87 2010 年 6.23 11.38 40.08 36.17 —— 流动人口总量增 速趋缓。2011-2015 年,按计生统计口径汇总的全市流动人口总量增速分别为9.97%、11.32%、5.42%、9.98%、-1.87%,增速趋缓。2015 年流动人口总量首次下降;流动人口总量从最高峰 2014 年的 63.81 万人跌落到 2015 年的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62.62 万人。

—— 重点人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5 年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 8.24 万人,较 2010 年大幅减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节

发展态势

漳州市人口发展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和特征。今后 15 年漳州市人口变动的主要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 人口数量增长惯性减弱。2016 年 1 月 1 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出生人口规模将出现短期回升,但 2020 年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死亡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人口增长势能趋于减弱。

——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严重多发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趋于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尤其是大学入学率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快速提高。

——。

劳动年龄人口呈减少趋势。2030年与2015年相比,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 71.99%降至 64%左右。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45~64 岁大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加大。

——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未来 15 年,0~14 岁少儿人口比例呈先升后降趋势,“十三五”末期升至 18%左右,2030 年降至 17%左右。老年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到 2030 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 18%左右;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

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回归正常。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逐步下降,2030 年趋于自然平衡。

—— 家庭呈现多样化趋势。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和直系家庭(由父母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要家庭形式,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特殊家庭比例将逐步提高。

——。

人口流动保持活跃势头。厦漳泉同城化及大都市区经济持续发展形成的引力,将会增加人口流入数量,流动人口规模将进一步增大。

——。

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与相邻县区城市联动的发展格局。

——。

全面两孩政策将对全市人口结构产生长期影响。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对今后一定时期内新增出生人口、总人口、少儿年龄人口(0~14 岁)、劳动年龄人口(15~64 岁)以及老年人口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65 周岁及以上)的规模和比例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节

问题和挑战

今后 15 年,漳州市人口发展将进入深度转型阶段,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重大变化带来的人口自身安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形成的较大压力,将使漳州市人口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 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存在压 力。

。漳州市妇女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回升,但由于受育龄妇女总量减少、群众生育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从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

——。

老龄化加速的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快带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使老年产业滞后于老年服务需求的问题将更为突出。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将进一步增大健康养老压力。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人口红利减弱,将成为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不利因素。

—— 劳动力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漳州市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原有的部分落后产能势必需要压减淘汰,在此过程中大量劳动力需要转岗安置。而劳动力结构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劲需求形成的矛盾,将成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

——。

家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

化趋势降低了家庭抗风险能力,家庭文化建设尚未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将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养老抚幼及日常照料资源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空巢老人”精神慰藉严重缺乏,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积累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

——。

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仍存在困难。从我市社会习俗氛围来看,群众的婚育观念虽然有所转变,但偏好男孩的观念依然比较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继续下降的难度加大。

——。

人口与资源环境不平衡问题将长期存在。漳州市人口总量将继续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人口与能源消费的关系长期紧张,人口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局部地区较为突出。

—— 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及人口城镇化快速提高,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制度性约束;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数量不衔接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二章

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人口均衡发展战略,面对人口发展趋势性变化,进行统筹谋划,准确把握人口发展中的有利因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漳州市人口均衡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全感。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的积极效应,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健康漳州、富美漳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可持续的动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决策,统筹兼顾。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投资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城乡区域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断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突出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完善服务保障,促进共同参与,实现共享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政策引导,防范风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服务保障政策,保持生育水平在合理区间,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增强人口资源禀赋,确保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预研预判和政策储备,积极防范和综合应对人口问题,切实保障人口安全。

深化改革创新,协同管理。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体系,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人口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方法,推进人口协同服务和管理。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率保持适度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改善,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4%,构成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城镇群,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 2030 年,基本形成人口均衡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成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构建山海联动、协同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人口总量。总和生育率稳定在适度水平,人口总量持续增加。2020 年全市总人口达到 528 万人左右,2030 年达到 535万人左右。

—— 人口结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到 2030 年趋向正常。

—— 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 2020 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16/10 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 7‰以下,人均期望寿命 78.05 岁;到 2030 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 80 岁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以上。

—— 人口分布。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小城镇发展、产业群集聚的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人口空间分布更加合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0 年城镇人口比例达到 64%,2030年达到 75%左右。

—— 重点人群。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老年人、妇女、儿

童、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6%以内。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重点人群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共建共享能力明显增强。

表 表 3 漳州 市 人口预期发展目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5 2015 年 0 2020 年 0 2030 年 人口总量 全市总人口 万人 500 528 535 总和生育率 个 2.1 2.0 1.8~1.9 人口素质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7.05 78.05 80 岁左右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5 12 12 以上 人口结构 出生人口性别比

113 108 人口分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4.8 64 75 第四节

战略导向

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漳州市人口发展目标,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高度,坚持均衡、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战略导向,统筹谋划,未雨绸缪,有效应对。

—— 注重人口内部要素均衡发展。准确把握人口变动趋势,稳妥有序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实现人口自身协调发展,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提高优生优育意识,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降低严重多发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提升劳动力素质,着力挖掘各年龄段生产潜能,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外部人才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资源,增加人才资源供给,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

注重人口与经济良性互动。根据漳州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态势,准确把握人口变动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需求,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增强流动人口吸纳能力,保障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充分调动与发挥人口的能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按照属地化管理、社区化服务的原则,完善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好老有所养问题。落实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及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尊重个人和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人口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坚持公平正义,促进漳州市人口与社会均衡发展。

——。

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

要求,健全差别化的人口政策,构建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在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引导人口适度集聚,鼓励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实现安居乐业。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和鼓励人口迁出,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第三章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保持人口总量优势

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要针对人口变动态势,做好超前谋划和政策储备,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引导生育水平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势能优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一节

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落实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推行网上办事,进一步简政便民。密切关注生育水平过高和过低地区人口发展态势,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发挥计生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积极推进实施各民族平等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同区域内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不同民族的均衡发展。深化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均等化和信息共享。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做好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密切监测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做好政策储备,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民宗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二节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健全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升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优化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强化妇幼保健机构管理与指导,推进转型升级,建成科室设置科学、功能完整、服务高效、标准化的新型妇幼保健机构。通过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挖掘潜力,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服务,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的孕产保健服务,做好流动孕产妇和儿童跨地区保健服务以及避孕节育的接续。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大妇女儿童常见疾病筛查力度,逐步扩大免费检查覆盖范围;落实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加强科学预测,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合理规划配置儿童

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鼓励和推广以学校为主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及社区或邻里开展幼儿照顾的志愿服务。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变。在大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区景点和女职工人数较多的单位等设置母婴室或婴儿护理台,保障母婴权益。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疾病、地方病和职业病,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医疗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影响健康状况与医疗保健的相关因素,排查主要危害延长人口寿命的特殊病种,配置相应的医疗资源,促进健康管理与疾病防治。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卫计委、人社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旅发委、医保局等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三节

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完善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雇主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增强社区幼儿照料、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功能。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家庭信息采集和管理,为家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幸福家庭和健康家庭创建活动。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财政局、发改委、教育局、住建局、人社局、民政局、统计局、工会、妇联、医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全面实施城乡统筹的独生子女父母年满 60 周岁奖励扶助政策。继续实施幸福工程、小额贴息贷款、安居工程、金秋助学、关爱失独家庭和意外伤害保险等生育关怀项目,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帮扶覆盖面。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在养老、就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老年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帮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作用。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教育局、民政局、残联、扶贫办、计生协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四章 增强劳动力有效供给 —— 注重人口与经济良性互动

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结构老化和市际流动人口减少趋势,全面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提升劳动力质量,适应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演进,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强化有效人力资本支撑。

第一节 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导职业院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快发展支撑引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新学科、新专业,布局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互联网经济、现代特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强化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建立校地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职业院校质量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年度报告。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发改委、人社局、经信委、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育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突出全市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区域办学特色,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办学主体意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坚持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加快建设漳州市职业教育园区。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举办二级办学机构,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训基地。积极建设一批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发改委、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加快建设省级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实施省级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计划,支持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龙海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持续开展省级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培养建设。支持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升格为应用

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规划。加快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持续支持一批建设目标明确、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紧缺专业,形成布局合理、校企合作,有序规范的专业结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面向人人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台湾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各职业院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闽台合作。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科技与知识产权局、台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制定实施更加开放、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地精准 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实施引智计划,吸引外部人才资源,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层次专家和团队。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办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利用外部办学资源,提升我市人才培养层次。实施外籍专家永久居留、长期居留、子女入学、出入境及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实现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引进目标。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走出去”培养和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落实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公安局、科技与知识产权局、外侨办、人才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第二节

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

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衔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支持小微企业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加强对灵活就业、新的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的优惠政策,做大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场地支持、创业融资等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农业局、财政局、发改委、金融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扶持政策。

持续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稳定生活,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扶持政策,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强化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重点抓好新生代农民工、企业职工培训工作。认真落实有关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培训促进就业作用。加强大龄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避免其过早退出就业

市场。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安监局、卫计委、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三节

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提升老年人再社会化能力。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积极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老龄办、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倡导“以老服老”模式。建立“以老服老”服务体系,鼓励低龄老年人向高龄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和心理关怀。创建低龄老年人培训与开发机制,本着终身学习的原则,鼓励和帮助低龄老年人参加培训活动,学习生活常识和专业技能,为实现互助养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流动老人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流动老人社会融入和参与服务。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教育局、老龄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鼓励老年人参与公益活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发挥其社会管理经验丰富、协调和调解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互助养老、社区治理、社会公益、家庭关系调解等活动,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老龄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五章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永续共生

推动城乡人口协调发展,完善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人口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永续共生。

第一节

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全面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工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加强人文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文明普及,提高城镇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城镇化、现代化。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住建局、农业局,文明办等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多渠道扩大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覆盖面。加快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向常住人口延伸;以居住证为载体,保障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鼓励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保障流动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重点加强县际社会保险和住房保障的协调与衔接,逐步将不同类别的流动人口群体纳入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以人口为基本要素,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增强基础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全市流动人口分布、生存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农业局、卫计委等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第二节

有序引导人口集聚

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加快古城保护建设,实施中心城区“五湖四海”、南山水岸、“双百”绿化工程等一批“生态+”示范项目,加快建成绿城、花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颐养之城。推进芗城、龙文两区全域城市化,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做大中心城区体量。推动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加快市内同城化步伐。优化中心城市的城市风貌、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更新、精明增长,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住建局、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提升县域城关综合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大城关”战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域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人口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县城倾斜。支持县城扩大管理权限,逐步成长为中等城市,增强人口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引导小城镇走特色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新型城镇为主体形态,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积极推动沿海地区城镇和山区特色小镇人口合理集聚,加快山区县农业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县城等就近就

地转移。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住建局,市委编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三节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落实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同,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以人定地、地随人走的原则,通过规划统筹管控、计划专项安排、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差别化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措施,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优化用地布局,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规划局、卫计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公安局,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促进人口绿色发展。实施人口绿色发展计划,积极应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矛盾,增强人口承载能力。大力推行创新驱动、资源集约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出行。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科技与知识产权局、经信委、国土资源局、水利局、住建局、发改委,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发区(投资区)

第六章 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 推动人口与社会和谐共进

实现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关注和满足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基本需求,通过落实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第一节

积 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应对老龄化制度框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加快构建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宜居环境为核心的应对老龄化制度框架,完善以人口政策、人才开发、就业促进、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居民全覆盖。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支付,适应老年人口流动趋势。落实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五年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建立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库,积极开展数据分析和运用,精准开展扩面工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

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民政局、医保局、卫计委、保险协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推进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统筹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康复护理以及近家集中养老服务。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推广居家养老网络信息平台,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大力支持农村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文化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80 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形成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渠道,实现与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的有效对接。推动建立对家庭成员承担赡养照顾责任的支持政策。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保障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安宁疗护等长期照顾服务。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和设计规范,建设无障碍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和城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养老机构设施改造,着力提升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总量和服务质量。逐步增强养老机构床位的护理功能,提高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能力。放宽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办养老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和落实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和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用的社会资源,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允许社会力量和个人因地制宜兴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在保障兜底对象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通过 PPP、公建民营等模式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盘活用好乡镇敬老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财政局、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加快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鼓励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能力建设,鼓励养老机构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 2020 年,200 张床位以上规模的养老机构要内设一

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没有条件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应通过由周边医疗机构设立诊疗延伸点等方式提供医疗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支持医疗护理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将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优先签约并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医疗”模式,提供个性化、全过程、连续性诊疗服务,强化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到 2030 年,65 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民政局、老龄办、医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五年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2017 年底前建立全民参保登记数据库,积极开展数据分析和运用,精准开展扩面工作。坚持和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进一步加强基金收支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政策体系,根据省职业年金管理办法实行职业年金制度,按省里工作部署,归集到省里进行职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丧葬补助等机制,积极推动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保险协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二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未成年人保护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将性别平等全面纳入法律体系、公共政策,促进融入社会文化,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社会氛围,强化社会性别意识,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促进妇女公平就业。着力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在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法律保护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持续实施福建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不断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家庭发展的帮扶政策体系,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保护女童的社会氛围。

责任单位:市妇儿工委、法制办、司法局、人社局、教育局、卫计委、公安局、妇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和福利体系,促。

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未成年人的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和服务体系,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提高未成年人健康水平。建立健全适度普惠型未成年人福利制度,提升未成年人福利水平。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响应机制,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与家庭环境,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消除意外事件对儿童伤害的隐患。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国家监护为保障、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保障机制。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推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服务体系,完善儿童收养制度,切实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发挥巾帼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妇女和家庭参与幼儿照顾志愿服务。

责任单位:市妇儿工委、民政局、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卫计委、发改委、妇联、团市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三节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有尊严的生活。完善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保障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健全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制度,推动残疾人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康复机构建设,保障残疾人普遍享受基本康复服务。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工作,保障有条件的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基本教育,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和能力。支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增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发展残疾人文体事业,推动公共交通和文化体育场所免费或低费向残疾人开放,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服务产业,培育服务残疾人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推进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

责任单位:市残联、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规划局、住建局、文广新局、司法局、法制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加强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完善城市无障碍设施,消除残疾人出行障碍。对无障碍建设、改造项目予以补贴,确保新(改、扩)建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公共交通场地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帮助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生活,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在公共服务场所设置语音、文字提示装置,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盲文和手语服务。政府部门网站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站建设应当符合无障碍标准。

责任单位:市残联、规划局、住建局、财政局、经信委,文明办、网信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

第四节

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构建完善科学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确定贫困对象,纳入全国、全省扶贫信息网络管理。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通过产业与就业扶持、造福工程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支持、医疗叠加保险和医疗救助以及实施社保兜底脱贫等精准扶贫综合措施实施脱贫,做到一户一策。通过完善挂钩帮扶重点县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强贫困村人居环境建设等做法加强贫困地区建设,着力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强化财政扶贫和金融扶贫,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积极开展科技、人才扶贫,广泛动员各方力量,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良好氛围。确保到 2018 年现行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 2018 年底,183 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80%以上,村级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3 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二篇:山西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对于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围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转变人口管理与服务方式,阐明“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全省人口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二五”时期的人口发展成就

(一)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

“十二五”以来,我省人口出生率连续五年控制在11‰以下(年均出生率10.58‰),比“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低2.2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控制在6‰以下(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88‰),比“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低1.62个千分点。五年间,山西总人口由2010年末的3571.21万人增加到2015年末的3664.12万人,净增92.7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56万人,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适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 — 2

(二)人口总体素质持续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9.89%,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3.51/10万、5.9‰,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92岁;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原属地域高发的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大幅下降到7.33/万,“十二五”人口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以上。其中,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比2010年提高26.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4%,比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比2010年提高11.93个百分点。

(三)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足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口年龄结构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总抚养比保持稳定,性别比基本平衡,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期。五年间,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逐年增加,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4.59万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介于75%-76%之间,总体稳定。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32.76%下降到2015年的29.30%。全省总人口性别比连续五年保持在105-106之间,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持平,处在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间。

(四)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业人口,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2011-2015年全省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49.68%、51.26%、52.56%、53.79%、55.03%,五年间提高了6.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增长速度(1.23个百分点),发展进程总体稳定。山区贫困人口向条件好的平川地区迁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人口分布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迈进。

(五)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增强

人口结构的稳定和分布的优化,增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能力。全省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2015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201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4元,“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分别增长了10.7%和12.4%。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遭遇较大挫折面前,人民生活水平仍保持了稳步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人口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虽然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得到了有 — — 4

效控制,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生育政策的调整可能使人口增长势能在“十三五”时期集中释放,保持生育水平平稳变动、避免人口出生大起大落,是我省“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从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看,我省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逐渐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增多,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2015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4.4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9.1%。据初步测算,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有可能攀升到11%左右,年均增长接近0.4个百分点。

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看,生产和消费最旺盛的劳动年龄人口进入下降通道,人口红利进入消退期。据测算,我省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2768万人的峰值,此后缓慢下行,2020年减少至274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8万人,下降态势将持续数十年以上。与此相对应,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2015年到2020年,人口抚养比将由31.99%上升到36.61%,其中主要是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1.53%上升到15.73%,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财政与社会的负担将进一步加大。

从社会服务资源的需求看,“十三五”期间,全省65岁以上

老年人预计增加75万左右,预计新出生人口50万人,对孕前检查、分娩床位、儿科医生、学前教育和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对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等带来一系列挑战。

从家庭变化的趋势看,家庭的传统功能在弱化,家庭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计划生育家庭、失独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家庭等特殊家庭模式的比例将显著提高,改进家庭人口服务管理将是我省要下大力气推进的工作。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是国家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完善的人口发展适应期。人口面临的主要矛盾日趋复杂,将从人口数量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提高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应看到,人口红利的消退有助于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升级换代、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十三五”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 — 6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立足山西实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新常态,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制新机制。重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持人口规模总量适度,人口结构总体优化;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质量和国民素质;重视人口空间合理布局,提高城镇产业的人口集聚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重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变化对人口发展的重大影响,提高人口发展的稳定性;重视人口老龄化和残疾人群体面临的新问题,完善社会服务政策支持体系;重视家庭模式转变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作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确保家庭功能稳定性。全力保障“十三五”时期山西人口维持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为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基础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口与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公平发展。坚持城乡人口与家庭发展的一致性,着

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优化和社会管理均衡发展,提高城乡基层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迁移服务管理能力。

3.坚持统筹发展。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以及人口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城乡一体、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口分布流动与产业分布相适应。

4.坚持均衡发展。确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念,把握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统筹兼顾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迁移等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互动,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拓展、发挥和利用好人口要素的叠加优势。

5.坚持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载体创新,创建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治理方式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依靠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

(三)主要目标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800万左右,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

——人口素质全面提升。2020年,全省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 — 8

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的比例达到93%以上。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继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以县为单位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城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90%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稳定在130/万左右。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全面改善,家庭保健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基本覆盖;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

——人口结构动态优化。2020年,全省少儿人口比重开始回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优化。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降低,重点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迁移的叠加优势增强。

——人口分布趋于合理。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实现35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地区集聚迁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人口发展环境更加和谐。我省人口发展的理论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组织环境进一步优化,手术后遗症群众等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管理实现全部建档,保障体系及扶助标准动态调

整机制日益完善,相关家庭和个人充分得到制度支持和妥善安置。

——人口发展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调控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基层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共享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平台全面建成,人口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全面形成。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四、“十三五”人口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创新人口发展调控与管理机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

——改革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治理机制。推动管理模式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促进控制手段由行政控制为主向诚信自律为主转变,探索创建“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全面提高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计划生育治理能力,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人口发展工作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全面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医疗卫生与人口计生服务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推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

— — 10

——重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基层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十三五”时期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过程性人口波动。

——建立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对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衔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统筹协调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国土利用的关系,构建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的政策框架,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地区集聚迁移。按照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制定与“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总体布局相适应的人口分布、流动导向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区域内人口集聚态势的形成。在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等重点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推动形成太原、大同等8个50万人以上人口规模(主城区)的城市。在46个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2.22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引导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转移,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重点镇集聚,规划的大县城人口要达到10万至20万人。深入开展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探索优化人口

分布的有效途径。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有序放开太原市、大同市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中小城市(包括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临汾、运城、长治、晋城9个市的所辖城镇,以及太原、大同所辖县级市,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落户限制。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市场空间。

——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积极探索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运行,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比例,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增加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推进保障型安居工程建设,采用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和交换平台。

— — 12

(三)健全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全面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养老机构要达到1500家以上,其中民办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占比达到70%以上;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19.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达到35张;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

——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体系。健全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和社会参与等政策。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规,建立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制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养老专业人才培训学校,开办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

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公立医院资源丰富地区可积极稳妥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兼顾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大”老龄工作新格局。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

(四)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扎实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政策。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应保尽保。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优先保障城乡残疾人基本住房,将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 — 14

——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和稳定发展集中就业,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创建残疾人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岗前培训补贴等政策扶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辐射和带动更多残疾人致富。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范围,做好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着力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地市、县区两级按照规定建立完善康复服务机构,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力度,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内容。全面推进全纳教育,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全部建成特殊教育学校,以县为单位建立实名登记的6至14岁残疾儿童少年档案,落实“一人一档”,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推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完善高等教育招收适合就读的残疾学生保障制度,为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平等机会。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严格执行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实现无障碍设施与城乡发展建设同步。

(五)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提供充分保障,加快托儿所、幼儿园建设速度,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二期、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城镇小区配齐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质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加大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学校政策,确保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18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全部达到国家底线和省定基本办学要求。加快实施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实施教育脱贫计划,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国民教育。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所有高中阶段学校达到国家的省定标准。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提升100个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 — — 16

门人才。

(六)全面实施家庭发展战略,建立家庭发展政策体系 ——创新家庭发展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生殖健康、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抵御风险以及家庭致富等家庭发展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明确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创新家庭发展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新婚夫妇孕前优生、科学育儿、青春健康教育、生殖健康、老龄护理等服务指导。加大财政对家庭的福利投入力度,缓解家庭在生育、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等方面的压力,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逐步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

——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分类扶助与保障政策。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使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根据历史形成的计划生育家庭和家庭状况,对包括独生子女家庭,双女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家庭和其他计划生育家庭,实施相适应的扶助和保障政策。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全面做好生育政

策调整后的各项后续工作。

——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幸福安康。开展家庭文化理论研究,深化人口文化内涵。推进省级家庭人口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巩固和拓展宣传阵地,推进人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七)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机制。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继续贯彻实施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健全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整合利用公共卫生、医疗、医疗保险等资源和全社会力量,健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预控体制机制,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程和重大疾病防治工程。加强健康促进工作,突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地市级及以上儿童、肿瘤、妇产、精神、职业病等专科医院、县级精神专科医院、护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等急需领域建设,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血站、专科疾病防治专业机构建设项目。为县级服务站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逐步满足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需求。支持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鼓励社会办医,— — 18

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县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增加妇产科、儿科床位,加强围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重点专科建设,加大妇产科、儿科医生培养力度。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各项措施,实现免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全覆盖,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覆盖全省所有农业县。继续扩大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加强孕前优生检测能力建设,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支持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支持配置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设备。

——加强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围绕出生缺陷预防、生育调控技术、生殖和遗传等重点研发领域,支持省级人口计划生育研发和指导中心的基础设施改造和设备升级,提升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八)建立完善“大人口”信息数据库平台,健全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和人口预警机制

——全面推进公安、统计、卫生计生、人社、教育等部门的实质性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各部门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运用力度,发挥人口大数据作用,建立权威共享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实现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房产、信

用、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到2020年在全省建立起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评估、记录和查询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的人口多维辅助决策系统,及时发布人口预测、预警信息。

——构建科学的人口与发展指标体系。规范人口统计口径,建立规范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确保法定人口统计发布与人口信息采集系统的一致性,保证人口数据的同一性和准确性。

——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充分利用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平台,建立各级医院出生登记、公安上户与数据库联网制度。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列入重大决策议事日程,把人口发展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格局,健全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根据生育政策变化和我省人口发 — — 20

展的时期特征,进一步调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内容。

——重新界定新时期人口调控与服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明确划分公安、卫生计生、统计、人社、民政等人口管理相关部门职责,重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发展的部门职责,把各级各部门落实人口发展目标纳入政绩考核、重大事项督查范围。

——坚持人口发展规划先行,其他专项规划制定应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影响。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应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的评估。

(二)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

——适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建立以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的区域覆盖制度和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适应建立人口发展调控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系的需要,充分考虑特殊历史时期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和计划生育转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因素的资金需要,加大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经费投入力度。

——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全面两孩政策出台的需求,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妇幼保健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

——适应教育改革和高中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带来的财力需求,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继续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保障人口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保障人口发展新增财政投入要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有关法规和政策中予以明确规定。

(三)加强人口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促进人口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适应生育政策调整对原有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体系带来的冲击,全面清理和修订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转型,调整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协调机制,推动部门间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保障新时期人口与发展新机制建设的顺利完成。

(四)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准确研判生育水平变动新态势、人口跨区域流动新趋势、人口服务管理新需求,以及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的变动趋势。

——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和研究。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人口发展影响评估机制,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 22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保持适度人口总量势能、延续人口结构红利、提高人力资本增值、提升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弹性以及上述四方面相互叠加的互动关系,科学评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做好人口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以本规划为依据,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对主要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相关责任。

——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期中和期末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因大型人口调查及其他国情国力调查导致的人口数据重大变化,应在中期评估时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

第三篇:人口计生发展规划工作会

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和信息工

作会议在鄢陵胜利召开

在这丹桂飘香的时节,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和信息工作会议在花都鄢陵赐富中原大酒店胜利召开。9月1日上午,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和信息会议召开,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鲍常勇、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展规划与信息处处长周宏、许昌市副市长张海涛、鄢陵县县委书记袁保根等领导出席了会议,省人口计生委的其他领导、河南省各地市、直管县人口计生委主任和信心中心主任参加了本次会议。

省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处处长周宏同志主持会议。张海涛副市长和袁保根书记分别致辞,欢迎各位领导和同志的们的到来,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随后,省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处调研员朗清义同志宣读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和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的表彰通报,并且请许昌市、焦作市、商丘市和信阳市四个先进单位做典型发言,将本市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省人口信息中心主任孙芳林同志和省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处副处长张晓鹤同志分别宣读了《对身份证核查通报情况》和《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方案》。

最后,鲍常勇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虽然现阶段

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为了积极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新任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和奖惩制度;二是加强日常统计工作。日常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数据的来源和骨干;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计生工作水平的手段、是提高单位地位的手段。焦作市的帮帮网的建设,为我们今后流动人口信息化计生开辟了新路子。

鄢陵县计生委通过本次会议的学习,更加清晰的明确一个标准(群众满意),突出一条主线(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努力实现“两高一低”战略,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营造和谐稳定、优质高效的人口计生服务环境。

第四篇:漳州市龙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文件

漳州市龙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文件

漳龙人口计生„2009‟19号

漳州市龙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关于实行计划生育有奖举报制度的通知

各镇(开发区)计生办:

为了鼓励、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预防和惩治违法违纪行为,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实行计划生育有奖举报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奖举报工作,要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中心任务,以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长效机制为主线,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实名举报、保

密守信”的原则,逐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受理实名举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调查核实,并依据事实和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或者按干部管理权限提出处理建议。对依据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者其他行政处罚的,应及时将事实材料及处理建议送达被举报人的单位或具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对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应依照有关规定和法律严肃处理。

2、坚持保密守信原则

要指定专人负责受理实名举报件。受理人员要对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情况严格保密。举报材料应作为机密级资料严格管理,未经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得调阅。严禁将举报材料转到被举报人手中,严禁打击报复举报人。

3、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政务村务公开、网络等多种形式,把有奖举报制度、原则、范围、方式方法、奖励标准等内容向社会公布,切实做到有奖举报制度家喻户晓。

4、办理举报事项实行回避原则

三、举报范围

(一)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多生育子女的;

(二)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或者施行假节育手术、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以及施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

(三)索取、收受财物,截留、挪用、贪污、私分社会抚养费或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项经费的;

(四)在再生育审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先优惠政策兑现中弄虚作假和乱收费乱罚款以及征收社会抚养费未出具法定票据的;

(五)虚报、瞒报、伪造出生人口、婴儿性别或篡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工作纪律行为的。

四、举报方式

(一)举报人可以来取书信、电话、传真、网络、当面陈述等方式进行举报。举报人应注明本人的姓名、住址、居民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有关情况。

(二)举报人应当向举报受理机构如实报告被举报人的详细情况:姓名、性别、职务、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具体时间、地点、见证人等具体事实、相关证明材料、重要证据或其他调查线索,并留存复印件作为兑奖必要依据。

(三)举报人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本着既

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又对被举报人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不得捕风捉影、胡编滥造,更不得恶意举报。

五、受理与查处

案件受理。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收到举报件应当予以登记。举报本通知第三条第(一)项情形的,依照信访事项受理规定受理。举报本通知第三条第(二)项至第(六)项情形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依照职权依法受理。符合初步调查或者立案条件的,办理机构应当自收到举报之日起5日内报本机关分管领导或者负责人批准后,依法调查处理。

案件查处。办理机构应当自批准初步调查或立案调查之日起60日内调查取证完结,应当移送的移交有权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情况复杂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并告知举报人延期理由。对查办不力或不予查办,引起群众重复上访或越级上访的案件,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或通报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并按照《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信息反馈。举报案件的调查结果无论属实与否,案件查处机构要向举报人反馈情况,包括调查属实的处理情况,并对举报属实的举报人履行奖励手续。

归档保密。对于办结的举报件,要对举报原始材料或相关记录、办理结果、调查取证材料、政策依据、给举报人的书面回复等有关材料合并成卷后密封加印存档。严格遵守档案保密规定,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得调阅。对知情人泄露举报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

六、奖励与兑奖

举报案件经查证属实的,由举报事实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照下列标准对署有真实姓名、身份证明、单位或住址的举报人进行奖励。

(一)举报内容为第三条第(一)、(四)、(五)、(六)项的奖励举报人不低于1000元。

(二)举报内容为第三条第(二)项的,奖励举报人不低于2000元。

(三)举报内容为第三条第(三)项的,奖励举报人不低于3000元。案件奖励实行一案一奖励制度,凡不同举报人举报同一事件或同一对象的,只奖励第一举报人。多人同时举报同一案件的,奖金平均分配。(来信以邮戳为准,来访以登记为准,电话以通话日期为准,网络以实际时间为准);举报人可通过电话或信函向举报受理或查处机构查询有关情况。各受理机构在案件查结一个月内,按规定程序审批后,通知或公告举报人领取奖金,发出通知或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有效证件(明)到举报事实所在地镇(开发区)计生办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者,视为自动放弃。

七、工作要求

职责分工。实行分级负责制,区人口计生部局认为确有必要由自己负责受理或查实的,镇(开发区)计生办要积极配合和支持。

承办主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办理。任何单位对举报的案件不得推诿、扯皮,接到举报必须认真受理,及时查处。

经费来源。有奖举报奖励经费,从拨付各镇社会抚养费工作经费中列支。要建立实名举报奖励和查办案件经费专账,接受财政和审计监督。

组织领导。区人口计生局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奖举报工作领导小组,孙树林局长任组长,严惠娇副局长、陈塘胜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各股站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区人口计生局设立举报电话:

信访室:2130262办公室:2130260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计划生育信访奖励制度通知

抄送:市人口计生委,区纪委,区政府纠风办。

漳州市龙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人秘股2009年8月25日印发

共印15份

第五篇:Fdqwjig漳州市东山县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发展规划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漳州市东山县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发展规划

(定稿)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不断完善各镇中心园建设,形成了以镇为依托,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新格局,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截止到2010年8月底,我县共有实验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园6所,小学附属园(学前班)7所,其它部门办园1所,民办园92所。全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5703人,在园幼儿5261人,入园率92.25%,比2005年提高了5.35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40%,在全市位居前茅。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综观我县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幼儿园层面:按照县实验幼儿园现有11个班的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西埔镇辖区内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且现在的2号楼是原顶西

小学的教学楼,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拆除重建。第二实验幼儿园是原来由县妇联举办的铜陵中心幼儿园,刚刚划归教育部门,原来校舍属D级危房,已经列入重建计划,明年将面临没有地方上课的难题。

2、镇中心幼儿园:因为缺乏投入保障,只能单纯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且收费偏低,全县现有6所镇中心幼儿园大部分存在没有独立园舍、师资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办学规模偏小的问题,园舍设施设备大多数不达标。由于近10 年没有分配幼儿新教师,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断层,老、中、青教师比例失调,缺编缺岗现象严重。6所镇中心幼儿园中有4所只有园长1人是公办幼儿教师,连师资力量最强的县实验幼儿园也缺编16人。

3、小学附属学前班:由于2003年省市出台有关文件关闭学前班,致使仅存的实验小学、铜陵四小、沃角小学等校附属幼儿园(学前班)不能纳入正式编制,生存维艰,而这些学前班的人数在全县公办幼儿园中占有很大分量,亟需予以解决。

4、民办幼儿园:近年来,我县民办学前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布点不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办园规模小、办园条件简陋的现象依然存在,民办幼儿园的准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举办者的办学行为需加以规范,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需进一步明确。教育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却面临没有执法机构和人员的尴尬,只能查出问题后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对无证民办幼儿园无法依法予以取缔。这是导致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不规范、问题查处不力的根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以全面普及农村学前教育为目标,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多方资源整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和完善新形势下以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努力提高全县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方需求。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以“保基本、全覆盖、有质量”。将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实行全县统筹管理,逐年增加财政投入,优化配臵学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2、坚持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投入、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长交费,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3、坚持科学测算,合理布局。根据我县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变化情况,科学测算学龄前儿童数量分布,按照“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加快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达到全县基本普及的程度。

4、坚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提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强化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激发办园活力,提高办园效益,努力让更多的学前儿童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

三、建设目标与任务

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发展思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至2013年底,全县新增1643个公办幼儿教育学额,使公办幼儿园学生数占在园适龄幼儿总数的53.2%,基本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3.75%,达到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要求。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严格审批和年检制度,杜绝无证办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建立“县统筹、镇协调、村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实验幼儿园指导示范作用,合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农村闲臵校舍优先用于幼儿园建设,建立以实验幼儿园为中心、以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主体、以村级办园为基础、以民办园为补充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各级各类幼儿园,为学前幼儿及家长提供早期保育与教育服务。逐步完善县、镇、园三级结合的教研网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形成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学前三年教育分发展目标:2011年,全县新增幼儿学额230个,在园数达到5491人,入园率达到92.75%,公办幼儿园增加583人,在园数达到2180人,占在园适龄幼儿总数的39.7%;2012年,新增幼儿学额248个,在园数达到5739人,入园率达到93.25%,公办幼儿园增加

820人,在园数达到3000人,占在园适龄幼儿总数的52.28%;2013年新增幼儿学额352个,在园数达到6091人,入园率达到93.75%,公办幼儿园增加240人,在园人数达到3240人,占在园适龄幼儿总数的53.2%。

2、幼儿园三年布局规划:根据“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6千人应设臵1所幼儿园”的要求,结合我县人口分布情况和流动趋势,2011~2013年,全县拟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所,总建设面积29800平方米,可容纳幼儿数约3620人;建设投资4420万元,拟争取省级资金3536万元,县级资金884万元。届时,县城西埔除现有的实验幼儿园、宅山中心幼儿园外,还将在南山村、湖东新村新办2所公办幼儿园,铜陵镇将拥有第二实验幼儿园、铜陵中心小学附属园、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和铜陵四小附属幼儿园4所公办园,其他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园和若干学前班。到2013年,全县每个乡镇建成一所独立园舍的公办中心幼儿园,行政村办园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城乡幼儿园布局更加合理科学。(见附表一)

3、公办幼儿园发展规划和建设任务:我县现有公办幼儿园数15所(包含独立核编幼儿园8所,托儿所1所,未核定编制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学前班6个),在园幼儿数1597人,占在园适龄幼儿总数的30.36%,距离市政府提出的“公民办各占50%”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是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重难点,势在必行,任务艰巨。根据县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测算,2013年全县3—5周岁儿童将达到6496人,据此推算,2013年全县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必须达到3248人,比2010年新增1651人。为此,2011—2013年,通过扩大宅山、前何等6个镇中心园的办学规

模,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利用坑北小学、张家小学撤并后留下的校舍和小学富余校舍举办幼儿园或学前班14个等办法,使公办幼儿园幼儿数达到3240人。在园舍建设方面,利用原南山小学、双东小学建成实验幼儿园分园和湖东新村幼儿园,新建后林村幼儿园,改扩建宅山、铜陵、康美、白埕等7个中心幼儿园,彻底改善乡镇中心园的办学条件,推进公办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见附表二)

4、社会力量办园规划:2011年,对我县公民办进行合理布点规划,撤并30所规模小的民办园,取缔关闭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民办园;2012年,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园办学,积极引进资金,争取在西埔、铜陵两地创办1—2所成规模上档次的民办园,整合17所不符合办学布局要求的民办园,同时对民办园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创建一批县级优质园;2013年,进一步优化我县幼儿教育办学格局,基本实现每个建制村(街)至少有一所幼儿园(班)的布局要求,并采取奖励措施,激励创建首批民办示范幼儿园,争取有1—2所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见附表三)

5、学前师资队伍需求预测:我县现有独立核编的公办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889名,编制92 名,实有教师69名,缺编23名。托儿所1所(机关托儿所),在所幼儿110名,编制10名,实有教职工8名,缺编2名。为满足我县学前教育未来三年发展的需要,按闽编[1990]035号文件“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实验幼儿园:1:7;全日制幼儿园:1:8-9;小学附设学前班每班可配教职工2.5名,只有一个班的可配3名”的标准,结合我县实际,2011年公办幼儿园应配教师编制223名,比上一年新增121名,2012年增配75名,2013年增配44名。

四、具体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1、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各镇政府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依法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工作议事日程。今后将把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作为对各镇政府工作实绩考核依据。

2、明确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责。县人民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订并实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方案,保证每年有一定的财政拨款投入学前教育,并做到逐年增长;办好示范性县幼儿园,不断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努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办好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各镇政府负责统一规划本镇的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办好中心幼儿园;充分调动社区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筹资,发展学前教育。各镇中心幼儿园实行“以镇为主、县镇共管”的体制,办园主体为镇政府,教师配臵、业务指导由县教育局负责。各镇中心幼儿园逐步过渡到教师由公办教师担任,园长由县教育局任命。

3、建立有效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教育、财政、物价、人事、公安、卫生、建设、民政、劳动保障、妇联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学前教育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县的学前教育。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讨学前教育建设、管理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

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精选执法骨干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依法查处违法办学行为。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教育局要抓紧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对保教工作的指导;编办要根据国家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改局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物价局要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管理;财政局要制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建设局和国土局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社会保障政策;人事局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工资待遇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综治办、公安局要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卫生局要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与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有7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

4、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整治无证办园、规范办园行为等内容作为教育督导重点,纳入“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同时对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加大投入,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应坚持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社会广泛捐助和学前教育机构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经有关部门测算,我县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是400元,除一部分通过家长收费解决外,政府还须将公办学前教育经费按生均200元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建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优质民办幼儿园经评估验收合格后予以奖励1-5万元。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低收费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积极补助扶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低保户)和残疾幼儿给予减免保教费。

2、优先保障学前教育建设用地、用房,对新建、扩建民办幼儿园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和教育资源按规划需要,由教育部门组织兴建或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前,按照城市规划和学前教育规划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应以行政划拨方式或作为土地竞拍的前臵条件,安排配套幼儿园用地,由开发商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建设幼儿园,与住宅小区项目同期竣工验收,建成后将房产产权交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通过组织竞标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

3、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①把学前班用房纳入校安工程建设规划,利用农村小学富余校舍,增办12个附属园(班)。②对现有的第二实验幼儿园和6所中心园进行改造,改善办园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园水平。③利用坑北小学、张家小学撤并后留下的校舍,举办学前班。④在西埔镇、后林村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增加公办幼儿学额,提高公办幼儿园学生数比例。

4、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依托县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幼儿园和镇中心幼儿园,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学和管理的指导,建立公办、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使偏远地区的学前儿童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实现公民办共同发展;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幼儿园报经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的教育费、保育费,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有关规定免征营业税,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2463号)要求,按照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落实公民办幼儿园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职称评聘、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权利。

5、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引进集团化办园,提升办园档次,力争在西埔、铜陵两镇各兴办1——2所具备较高办学资质的民办园;通过积极引导、诫勉谈话等方式合并规模较小的民办园,积极促进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办园,合理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扩大民办园办学规模。鼓励村(街)兴办幼儿园,县、镇给予适当补助,倡导有条件的村为幼儿免除保教费。

(三)规范管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规范办园行为。①严格准入制度。所有幼儿园必须获得办学许可,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幼儿园资源信息,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治理无证办园,力争2012年前所有幼儿园

达到办园许可标准。②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定期实行分类定级评估,民办园按优质园、标准园、合格园;公办园按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县级示范园建立健全分类定级管理办法,鼓励创建具有特色与品牌的民办幼儿园。③加强安防措施。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100%配备安保人员和安防设施设备。各幼儿园要把师生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园舍安全设施检查和一日活动中师生安全防范,努力做到就近招生。接送学前儿童的车辆必须经公安交警和运管部门批准,须定期检测,保持车辆状况良好,接送时必须有教职工在车内监护。严禁使用非法、非客运车辆接送幼儿。加强幼儿园的食品卫生管理,食品的采购、运送、储存、加工等环节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④规范收费行为。公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收取的费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民办幼儿园收费实行办园成本核算、报备、审核和公示制度,严禁人为抬高成本,高价收费。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收取额外费用,也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

2、提高保育教育质量。①坚持科学保教。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学前儿童抓起。各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保教结合,为学前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学前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所有幼儿园不得使用小学低年级教材。②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建立覆盖全县公民办幼儿园的片区教研网络,大力

开展园本教研,提高公民办幼儿教师的保教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3、拓展服务功能。在县实验幼儿园开展面向社区家长的早期教育培训和咨询活动,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两个实验幼儿园和各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婴幼儿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为儿童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指导,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努力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根据闽政[2010]24号文件 “新增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及原公办幼儿园新进人员,除专任教师、医务人员和骨干管理人员外,其余人员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实行编外聘用”的精神,我县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补充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有计划地公开招聘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全日制幼儿师范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具备相应资格和条件的非幼教专业高校毕业生。计划2011年15名,2012年12名,2013年10名,三年共配备37名幼儿专任教师,重点用于补充8所独立核定编制的实验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部分用于办学规模比较大的附设幼儿园。②将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在小学任教的教师(共10名)分三年调整到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任教。③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由所在小学在富余学科教师中选择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经转岗培训后从事幼教工作。④独立核编幼儿园除专任教师外,其他人员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根据实际需要实行编外聘用管理(经费来源自收自支)。

2、加强师资培训。制订和完善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幼儿教师培训,建立每五年一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加强园长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建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秀、年龄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3、保障幼儿教师待遇。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持证上岗制度,幼儿教师须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育员须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并受过幼儿保育专业培训。幼儿园公办教师的工资及其它待遇要与中小学公办教师一样,列入县级财政统一发放。参照公办幼儿教师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水平。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兑现教职工工资,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编制单位:东山县教育局 东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东山县财政局

下载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第1期 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1月15日[本期要目] 漳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市局调研 市局召开新年首次计量工作会议 市局广邀各届新闻媒体共话新一年质监宣传工作 漳......

    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漳州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

    漳州市规划局

    地址:漳州市新浦东路137号/漳州市胜利东15-1建设大厦 电话:0596-2638869 漳州市城乡规划局领导分工 陈跃鸿: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持规划局全面工作。分管部门: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

    酒泉市肃州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

    酒泉市肃州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扩大综合改革示范市成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

    某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某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达到人口出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在此基础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口......

    人口发展规划落实情况自评报告

    人口发展规划落实情况自评报告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作用,对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解决我区人口问......

    凤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