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实验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实验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实验报告 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中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
摘要 一、研究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殛待增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美化绿化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作为理论指导,根据自己的学校情况引导学生、老师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协作、共同为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努力,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使校园文化的根基更为稳固。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一系列的纪念日,展开丰富多彩和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增进学生的知识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对校园实行绿化和美化。同时,要增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实行精心设计,提炼、设计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也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能够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等展牌,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创立自己特色校园文化最直接的方法。
我校现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但因为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观点陈旧,方法落后,展开这个课题实验活动,能够促动教师观点的更新的,提升教师的素质。
我校通过大量的调研,深感当前的教育在关怀学生心灵方面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校园文化的极度缺失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假设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方面,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价值观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强调课程资源具有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素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的创造过程,它由四部分组成:符号――意义系统,经验――观点系统,情意――价值系统,行为――规范系统。四个系统中既有显性资源又有隐性资源,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成果,中间生成物和学生的收获,自感自悟的成果都是动态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在活动中生成动态的课程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经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并渗透在学科学习活动中,综合课程学习活动中和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内心情感与外部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在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使课程资源得以利用和转化。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使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使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水平,获得体验。
三.被试的主要特征 2006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为主体对象,兼顾前后两届学生。我国学校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很多学生读书,一门心思就是为了能够考入大学,希望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所获得的录取通知书、学历证书能为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但对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极度缺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教育的功利的追求变成了学生乃至家长的努力方向,这样的教育价值观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因为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依赖父母、自理水平差、自私自利、暴力倾向等问题十分突出。
这些残酷的事实警戒我们,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落后,因为整个教育理论水平的低下所导致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必将导致教育的最终失败。
青少年学生在人生的历程中面对着三个互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一般能够由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生教育,它主要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而人文学科最基本的途径是文化熏陶,对中学生的文化文化熏陶最主要的途径是校园文化。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建立的关键时期,是协助人理解自我,由此及彼,再推向整个人性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载体。
四.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2.文献研究法。文献资料是对历史的现实表达和对现实的历史记载,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国内外学术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2)党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等规章、文件。(3)市、县教育局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及相关资料。(4)太平哨中学活动资料等。
五.研究结论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达到了上述预想的结果。
六.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途径
探索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
对研究问题的清晰界定和描述
所谓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参与的教育、娱乐、文艺、科学等精神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精神产品。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生生活的存有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
精神氛围。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能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影响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和成长,其中的环境布置,不但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熏陶,更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质提供精神依托。注重以校园环境为背景的静态校园文化,能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气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视角。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能够揭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哪些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方法等理论;实践上为各学校展开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操作方法和经验。
三.
文献综述 从资料查询可知,该课题国内外很多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已经在探索研究并有大量著作、论文等成果问世,但真正面对农村学校的研究却很少。
从近几年国内其它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来看,还存有以下问题: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因为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是属于“政绩工程”。这是当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连贯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师生、一任任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持续完善,持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所以,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工程。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与大众文化相接轨。大众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支配性影响力,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意识,还影响着人们的主流生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对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实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村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本实验的大致思路是,第一阶段:2005 年 9 月-2006 年 8 月,准备阶段 1、筛选课题,立项; 2、深入调研,收集资料,获取信息。
3、
学习动员,提升理解,上报课题组成员名单,对实验人员实行培训。
4、
设计修订和论证方案。
第二阶段:2006 年 9 月-2009 年 8 月,实施阶段,按照实验方案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持续充实完美方案。调控把握实验全过程,初步实现实验目标,实行阶段性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2009 年 9 月-2010 年 3 月,验收阶段 1、全面总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实行整理,对结果实行定性分析,揭示教育规律。完成研究报告。
2、
编订论文,案例等专辑。
3、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考评。
4、
请专家组签定验收。
四.
研究假设和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
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我校教师通过大量的调研,深深感到当前的教育在关怀学生心灵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校园文化的极度缺失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渐行渐远,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本实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村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 1.被试的选择方法。
被试的身份:实验组:2006 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为主体对象;控制组:2005 年秋和 2007 年秋入学的两届学生。
被试的数量:147 人。
被试的年龄分布:12——14 周岁。
被试的性别比例:男 72 人;女 75 人。
2.具体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
第四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塑魂”的职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升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的教改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养,创设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的发展。
(1)办学思想文化:
① 办学理念:理念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需要显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加以实现,同时它又是在无形之中规范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办学理念,是社会价值观在学校的真实反映,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持续增加新的内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是办学的理解浓缩和提炼。
② 办学目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成为有“先进文化”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学校以什么样的文化占主导地位,是“落后文化”占主导地位,还是“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这就要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需要人的支撑,有了人的支撑才能持续形成“人对人关心,人对人负责”的良好的氛围。
③ 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养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它要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由此而形成学校的领导作风、治学精神、教育理念、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2)制度文化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检查评比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科学的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协调的作用。所以,要结合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制度的有序性、针对性的特点。
① 学生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管理对学生个体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促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 教师管理;是以教师自主管理和学校行政管理相结合,教师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师素质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奖励与惩罚等,这对教师个体起到一定的促动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动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③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籍管理、教师集体备课、教学反思、听课、评课、教科研、质量分析等。
④ 后勤管理: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⑤ 检查与评比:检查和评比是一种价值取向,通过检查与评比,反思自我工作和学习的成败,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的发展。
(3)环境文化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通过物化说明一个道理,培养一种习惯。学校的环境能够分为物化环境和精神环境。物化环境的打造,对于形成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物化,渗透其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持续打造和完善自己。如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设施设备等。这些都是物化环境。精神环境,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精神环境,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它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一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优美的环境蕴涵着对真善美的追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和学生无不受到陶冶,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魅力是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各种不同的力量。
(4)教学文化 教育教学活动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氛围的形成需要活动来支撑,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活动,二是教学活动。
① 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也是富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方法,丰富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学生中展开兴趣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影视评论,展开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成立广播站,组建文娱队,成立体育队等。这不但有利于抵御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蚀,有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明水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而且有利于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水平,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整合,是师生综合素质的一种真实体现。
② 教学活动: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水平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形式广泛的内容以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速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从而持续取得进步。同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创设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它的立足点应在于课堂,同时也是持续形成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2.基本途径、策略方法。
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是本实验的策略方法。
第五部分
实验结果 表一
实验前后环境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 前后
活动展示板
挂匾条幅
永久性宣 传标语
安全指示 用品
橱窗
实验展开前
无
无
无
无
无
实验展开后
每班一块
每个楼层 6 块每个教室 4 条
有
有
有
表二
实验前后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 前后
本科 学历
骨干 教师
优秀 教师
优秀 班主任
论文 优质课
教研 成果
教学
模式
实验展开前人人人人例篇
无
无
实验展开后人人人人例篇
县级 3 例省级 1 例
形成 表三
实验前后制度文化的变化
实验展开前后
校风 校训
教风 学风
规章 制度
办学 理念
办学 思想
办学 特色
校歌 校徽
实验展开前
无
无
不健全
模糊
无
无
无
实验展开后
有
有
健全
清晰
有
有
有
表四
实验前后学生学业状况的变化
实验开 展前后
7、8 年级质量 抽测成绩年级中考成绩
在校刊 发表作品
各类竞赛获奖
实验 展开前
2005 年全县 18 名;2006 年全县 18 名;
2005 年全县 20 名;2006 年全县 18 名;
每学期 10 篇左右
每学年 3—4 人
实验 展开后
2007 年全县 20 名;
2008 年全县 18 名; 2009 年全县 15 名
2007 年全县 20 名;2008 年全县 20 名;2009 年全县 16 名;
每学期 40 篇左右
2007 年—2009 年总计 114 人。每学年平均 38 人
从上述表格中能够看出,实验前后对比,学校的环境文化、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学校制度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六部分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1.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说明。实验前后对比,学校的环境文化、教师素质和教学文化、学校制度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的结果能够证明所提出的假设: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提供实践的场所,对学生思想品德提供熏陶感染的氛围,有利于促动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课题假如采取了教学活动,德育活动,校园美化活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等综合运行的措施,就会达到上述预想的结果。
2.本课题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与前人及他人相关研究相比,突出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实践性,总结探索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几大途径,即办学思想文化,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等,制度文化,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检查与评比等,环境文化,教学文化,如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改革就理应依次为契机,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思路清晰。
3.本课题的研究,面临很多困难,如教师理解不足、科研水平较差,学校经费困难等。如果想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就应该紧紧抓住改进办学理念,提升理解和水平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究。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概论》。
2、《教育学》。
3、《心理学》 4.《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作 者:丁子予 北京四中高级教师
出 版 社:红星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5.《最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与达标考核指导全书》(作 者:编委会
出 版 社:中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
课题立项----新建学校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严平时间:11-22 00:00 点击:62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立论依据 (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我校是一所成立仅四年的新校,虽然年轻,但不幼稚,她是时代呼唤与先进办学理念催生的产物。虽然没有历史的积淀,没有名校的辉煌,但新生的生命却能朝气勃发,无所谓传统的因袭与困扰,更富有进取与创新的激情,拥有老校无法比拟的后发优势。所以,我们以发
展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先进的理念来打造学校品牌。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和建设康城实验学校: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人文精神;融合西方现代文明,拓展国际视野;以民族化为特色,以国际化为引领,在创新中求发展。
我们知道,支撑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是教育理念。新办的学校不能没有理念。我校创办以来,就践行“植根民族文化,高质量培养个性学生;立足国际视野,高标准塑造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个理念渗透于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相融文化等各个方面。
同时,我们以“道者智,德者慧”为校训,因为,在新的校舍和新的教师面前,如何创办一所学校,如何办好一所既能符合现代化要求,又弘扬民族精神,既能培养学生的智慧,又能培养人的品德的基础教育学校?还得靠我们每一个教职员工,每一个学科和每一堂课的努力。
因为,道德与智慧是人的两种品质。道德之中具有智慧,智慧之中具有道德。道德是智慧之道德,智慧是道德之智慧,它融于人格一体。
为了更好地促动学校发展,锻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有较强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能适合双语教学,富有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形成良好的科研气氛,我们探索了“民主、和谐、科学、高效、人文、自主”的学校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资源,把学校办成师生学习求知的学园,温馨和谐的家园,创造成功的乐园,让师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施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校有吸引感召力,师生有价值归属感;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称赞,部门认可,有扎实的基础,有丰富的内涵,对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有特色、高效能、高质量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二)研究意义
1.概念界定
(1)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能够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点和习惯”(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
(2)学校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校容、校貌等构成的物质文化,也包括由校风、教风、学风等构成的精神文化,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二者互为交融。具体来说:
所谓显性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外部环境、教学设施,各种宣传窗及墙报、艺术挂图、学生作品镜框及具有诗情画意的格调布局等彰显的文化内涵,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外部物理文化。
隐性的校园文化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是校园文化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只要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得到。它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观点和精神境界,也包括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人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有陶冶、感染作用,对人的心灵、理想有净化、激励作用。
经营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实质上体现了学校管理人员品位的高低、思想境界的高低。学校
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全体师生员工创造出来的一种校园精神,对学校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创造出来,就具有一种能动的、持续的教育力量。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体现,它能够是作为一种特色和精神永恒传承的。
2.研究意义
作为学校发展策略的学校文化建设,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1)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建学校文化几乎一片空白,这是弱点,也是优势。在办学理念统领之下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使各方面正处在飞速发展之中的学校沿着持续道路前行。
(2)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
特色学校建设、发展需要学校文化来助推。学校文化建设要重视个性塑造。在认真分析校情的基础上,我们追求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策略能够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学校特色的形成,这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促动、双向提升的过程。
(3)学校课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等局部特色,可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上升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组织行为特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而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也能够通过选择、设计和创造,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项目、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和课程设计,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打破“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与教学,逐步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与教学。“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和师生自主设计和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的改造与提升成为具有新学校文化的显著亮点。
(4)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要求学校形成教学反思文化、教师合作文化、阅读文化、写作文化、发展共同体文化和学习文化,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素养,形成教师新的日常行为和生存方式。这就是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行为,将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5)校本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责任和学校权利相统一的因地制宜的管理,是学校主动适合变化的环境的自主管理行为。校本管理是教育民主和权力分享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它鲜明地体现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
(6)学校融合文化建设的需要。当今的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会在相当水准上影响学校文化。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社区、家庭的互动和结合,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使社区和家庭成为学校的延伸,同时学校文化建设要面向社区和家庭,要全方位向社区和家庭开放,实现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的共生、共赢和共享。
总来说之,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应谋求持续超越,主动发展。应遵循现代学校发展模式,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拓宽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持续发展、壮大学校特色,着力作好校园文化建设。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一所高品位、高质量、国际化、信息化的国内一流、上海知名的现代化实验学校。同时,“使每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
2.达成理论上的目标。研究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系,学校文化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学校特色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形成特色学校建设的支撑性理论,根据实践总结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模式和策略。
3.实践目标。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通过外部环境和思想道德层面的建设和管理,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
通过科技创新、课程建设、环境美化、文化艺体……的齐头并进,将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渗透,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促使学生的潜能、创造性、个性水平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全面的发展。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营造人文氛围,创造一种积极向上、自主高效、宽松和谐、静谧优美的学校审美文化、大气文化。
(二)研究内容
1.环境文化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对师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1)以学校环境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校园物质文化
学校是师生生存的基地,校园环境,不但包含着校园的净化、美化建设,而且还需要校园文化来充实。康城实验学校致力于培养“传统人文底蕴深厚、人格健全、胸怀开阔、勇于创新、品质优、素质高、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这离不开规范、秩序、和谐、务实、合作、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学校将注重校园文化对创新理念和成功意识的培养,讲求工作环境和谐温馨,学习环境轻松愉快,校园环境健康文明。着力培育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规划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另一方面,我们将特别注重校园建设艺术化,非常重视建筑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整个校园环境建设以古朴典雅、清新舒适为基调,不但要重视整体结构布局,还要十分重视每一个细微之处美的修饰,注重环境育人的积极效果。在原有的庭院式的校门、叠嶂的假山、嬉戏的鱼群、挺拔的翠柏、碧绿的草坪、通幽的长廊、隽永的石雕、名人名言与雕像的基础上,拟设陶艺陈列室、开辟种植园(按照不同年级可分养殖园、种植园、果树园、花卉园等)、修建读书长廊等,让学校洋溢着特有的建筑美、人文美。每一层教室的走廊墙上张挂师生的书画作品,为学校增添一道“美的风景线”。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使整个校园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持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实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使学校的自然景观建设更加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对学校的有形文化建设实行统筹规划。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摆放一些盆景、鲜花,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情绪。
通过 “植绿、护绿、养花、环保”等文明爱心用语的征集活动,用恰当的方式置于草坪间,提醒师生爱护校园环境。同时还能够在校园里适当安排一些石铺的小道,休闲的石墩、石桌,植上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安排一些师生娱乐、休闲、运动的场所,让师生无论是学习、运动、散步、娱乐都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地方。
让这些“会说话”的学校环境给师生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水平,走向“以美育人,以美辅德”的目标。
(2)以各种形式为载体,精心锻造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活力和灵魂。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使校训、教风、学风、校徽的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强优秀作品的学习,增强对校本教材优秀文化经典的广泛涉猎。各科教学涉及民族文化内容的精讲、趣讲。做好民族文化历史、节日、人物、作品的专题宣传。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滋养,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之情,做有道德,有智慧,有骨气的一代新人。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
通过科技类、文化类、读书类、艺术类、体育类……的比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师生的情操,展示师生的艺术才华,增强合作与团队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师生的文化素质。
另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上,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水平,使学校更具吸引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真正达到用优美环境陶冶人,以健康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感染人的目的。
还能够积极开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班级网站),持续拓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展开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倡导和大力扶持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和准确引导学生参加兴趣爱好型社团或小组——戏剧、器乐、影视、表演、足球、象棋等,增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2.管理文化
管理是生命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校管理应定位在对“人”这个生命群体的注重,对“人”价值取向的思考,既强调学校管理的人文化,又重视提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生命价值及个人潜能。康城实验学校把“发展人”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管理中突出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对人的管理以“开发教师创造力”为核心。实行全员管理、民主管理,以柔为和,刚柔相济,努力营造人人当家,个个奉献的管理氛围,让教师有归宿感,有价值感,将教师管“活”,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助人成功。
管理文化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品位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制,突出管理重点,健全管理制度与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文化积极作用,为促动学校文化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点滴工作抓起,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部门互相团结,互相协作,工作有序地展开,确保学校表现出一片生机的景象。
建立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营造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的管理氛围,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提升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效益,促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实现教师与学生关系上平等合作;教师之间合作竞争,宽容包含,资源共享;形成服务,助人,真诚的干群关系;学校舆论积极向上。
通过以下主要措施来实现管理文化:
(1)形成教师的群体观点增强团队的战斗合力。
(2)理顺学校管理的关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
(3)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提倡公平竞争。
(4)建立和实施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3.教师文化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康城实验学校这样的新创立的学校来说,在硬件落实到位之后,缔造一支素质高、水平强的教师队伍尤其显得迫切而必要。
教师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载体,必须树立新教育观点,发挥全体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我校教师发展的目标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和康城特色、个性迥异的优秀教师。他们或以情感为本,具有班级管理特色,或教学专长,成为学科带头人,或探究见长,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些教师有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在康城校园里提倡敬业精神,对于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不但实行形式上的鼓励,而且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吸收接纳他们进入到教师自主管理的队伍当中来。以先进带动后进,在整个校园当中树师风,立师德,讲正气。从而提升整个校园的师德面貌。
对于师德高尚,业务突出的教师,确立其学科带头人地位,争取出名师。以学科带头人为先锋,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争取形成康城学校的特色学科,拉动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具体举措是:
(1)树立康城意识。
(2)明确“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方法科学、心态积极”的教师发展要求。
(3)具有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技能,展开教学研究和教育实践。
(4)搭建学校“软环境”平台。
(5)建立有康城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形成教师“自培”基地。
(6)形成教师的“岗位”意识,爱岗敬业,锻造师心。
总来说之,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让教师焕发勃勃动力;提倡“同侪互助,和而不同”的教师文化;每位教师都要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为什么要做,这是我校教师文化的核心与要素。
4.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软件”,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课程往往忽视了学校这个教育主体,容易把学校工场化,把教师工具化,把教育产品标准化,把复杂的教育情景简单化,把具体的教育对象抽象化,从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使课程失去了应有的适合性和本来的功能。
所以,要打破这样的弊端,就必须重组课程文化,我校着力建设开发的课程文化的规划是:
课程建设目标:
统整德育和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艺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内涵,适合和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课程建设宗旨:
创造适合并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主动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和时间水平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满足社会需求,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课程建设观点:
课程不能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时间状态的教育。课程主题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仅仅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指导、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课程建设的领域、立意和相关科目、模块
二、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2005 年 9 月—2006 年 8 月 ⑴开题报告 ⑵实验方案 2.2006 年 9 月—2009 年 8 月 ⑶实验人员各阶段的计划 ⑷实验人员各阶段的总结 ⑸实验人员各阶段的活动记录 ⑹课题组各阶段的计划 ⑺课题组各阶段的总结 ⑻课题组各阶段的活动记录 ⑼课题组各阶段的案例集 ⑽课题组各阶段的校报校刊 ⑾各项规章制度 ⑿校内文化设施 3.2009 年 9 月—2010 年 3 月 ⒀实验人员论文集 ⒁实验报告 ⒂结 题 申 请·鉴 定 表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当“白云、白云飞满天,满天飘荡青春的誓言„„”的歌声在天际回荡,当“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的标志性口号喊起的时候,在广州、在广东、在全国甚至世界的部分国家,无不知道是我们白云教育集团的校歌与承诺。这就是我们广州白云技师学院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是与学校的产生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从这三个层面上来深刻认识。
一、建设优美的校园,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广州白云技师学院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并举,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学生,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学生,用严格的管理训练学生,用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用良好的就业满足学生。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五育人的“全员德育”的方略。推行德育工作规范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常规管理制度化的“三化”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的机制,把教育寓于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教育。
二、建立先进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一所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从今年3月5日开始,ISO9000标准——学校质量目标管理体系正式建立,并有序地按计划开始试运行。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开拓创新、以顾客为本位、教育服务贴心、以能力为核心、培养技能精英、坚持敢为人先、不断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实行系统的质量目标管理,力争目标年年有所提升的学校学生工作质量目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教学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各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一代的学子。为了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我们广州白云技师学院定期开展了各项文化建设活动:
1、每年3月份开展“文明礼貌月”主题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特别是与学校的师德师风学习规范月同期进行,大力促进了我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公民道德教育”专题讲座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内涵进行了深刻分析,联系实际、结合典型案例,对如何做作了明确的指导; “文明·修养·成才”演讲比赛、“文明礼貌你我他”主题电视美文大赛富有时代气息;文明礼貌专题宣传橱窗更是锦上添花。在2005年3月份我们开展了以“学习礼仪规则、模拟职业规范、铸就美好人生;提倡文明友爱、加强道德修养、构建和谐校园”的“学生文明礼貌月”主题活动,让学生做到尊师重教、团结协作、助人为乐、文明礼貌。让文明之风吹遍校园,营造良好的校风。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建立爱心社会,“爱心献血公益活动”。
2、每年4月份组织我校都组织“读书月”活动,向学生推荐书目达500多种,组织各班召开“我喜欢的一本书”主题班会,请专家教授为技工生进行 “读书指导”讲座。通过举办 “读书杯征文比赛”、“读书杯演讲比赛”等活动,掀起广大技工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潮。技工生平均每月借阅书近4000册,人均2册。
3、每年5月份举办“科技艺术节”主题月活动,各类大型的前沿科技讲座、技能公开竞赛、学生作品展示会、学生服装设计表演大赛、学生辩论比赛、科技艺术节闭幕式颁奖文艺晚会等活动异彩纷呈,科技活动与艺术活动交相辉映。2004年5月广东省“元征杯”技工教育教学成功展览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校团委积极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加学校科技艺术节活动,组织手了抄报,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绘画和小工艺品制作比赛。连续几年参加广州市职业技能竞赛,我校学生都名列前茅。
4、每年7、8月暑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招生宣传相结合,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我校五分之一的学生是通过学生举荐来入学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数字运用、信息处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的七项核心能力训练。开学初,我们邀请了广州市团校的老师,给我们的班主任进行了“历奇训练”的训练。这是核心训练的内容。我们正在探索制定技校学生七项核心能力训练的大纲和方案。
5、每年9月份在新生军训与入学教育后举办大型“迎新生、庆国庆”文艺晚会。
6、每年10月举办全校学生干部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对学生干部进行管理知识与管理实务的培训,培育学生骨干力量。并拨出专门经费组织校团委、校学生会、宿管部、律委会学生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和学习,以开阔学生干部的眼界,增长学生干部的见识,激发学生干部的自豪感和工作热情。
7、每年11月举办“体育节”,以校田径运动会为主线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如秋季足球联赛,新生广播操比赛等。
8、组建了管乐团、舞蹈队、吉他弹唱协会、文学社、小记者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书画协会、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计算机学会、电子通讯学会、汽车之友学会和青年志愿者等18个学生社团和20多个科技兴趣协会。各社团协会聘请了指导教师,开展了相应的活动,丰富了校园课余文化生活。在每年10月份,团委都组织进行社团招生宣传一条街活动,在今年10月12日,我们一次就招收了800多名社团成员。我们的社团不仅活动内容丰富,并且多次外出参加比赛获奖:
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等校外文体比赛,为白云增光添彩。2005年由广东电视台和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共青团广州市教育局团委和《现代小学生报》协办的“智力才艺百分百”电视比赛,在中等职业学校和特色学校组比赛中,我校组织了吴新伟、付伶燕、郭芳等三名选手组队参加,我校选手荣获――亚军。
在参加《省技工学校学生实用百科知识竞赛》,我校团员选手吴新伟,获得亚军。
在2004年12月3-4日,我校组织的18名运动队员参加了广州市第十一届市属技工学校田径运动会,获得了400米、铅球、4×400米、跳远等4个冠军,4×100、200米、跳高等3个亚军,以及铅球、跳远、三级跳等3个季军,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参加市属技工学校乒乓球比赛,我校获得男子单打和集体冠军。
在今年6月10日 晚,由共青团广州市教育局委员会主办,由我校团委协办的 “2005广州市教育局局属学校五四校园文化月优秀节目展演暨颁奖晚会”在我校隆重举行,为期两个月的“五四”校园文化月系列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从今年4月份开展的教育局局属学校校园文化月活动以“弘扬校园文化精髓,展示团队活动成果”为主题,举办了中小学生书信节,校园文化成果巡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VCD评比,校园文化活动公开日,校园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我校以扎实有效的社团管理体系,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在39所参赛
学校中独树一帜,荣获校园文化巡展一等奖、校园特色文化活动VCD评比一等奖、校园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9、每年举办全校性9次大型讲座对广大学生进行健康、法制、安全、学习、职业指导和成功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有传染性疾病预防与保健讲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防火防灾教育讲座、安全与自救教育讲座、读书指导讲座、职业指导讲座、青年成功教育讲座。
10、结合各个社团每年举办四期素质培训班,免费为学生开设交谊舞、美术、书法、篆刻、钢琴、普通话、健身操、篮球裁判、美术字和演唱技巧等10个培训班,年均培训超过1500人次。
11、开展“美在教室”、“美在宿舍”等设计比赛,美化学习与生活环境,突出环境育人的功能。高度重视宿舍的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美在宿舍”的设计比赛活动,发动全体技工学生和部分培训大中专的学生宿舍参加比赛,极大促进了我校宿舍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了温馨如家的宿舍环境,彰显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凝聚了宿舍成员的向心力。实践证明,美化得好的宿舍其成员合作精神良好,违纪率低。注重教室美化,营造良好的教室学习氛围。组织开展“美在教室”设计比赛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2、校园宣传工作形式多样,标准高,效果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校中心工作为主线,以正面宣传为主阵地,以对外宣作为重点,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宣传学校教学改革、管理服务、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范,弘扬正气,鞭挞歪风,为建设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高级技校、技师学院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在这里我们开展具有特色的“七刊”、“一报”、“一网”、“一台”、“一站”
13、“双文明”创建工作深入持久,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并保持稳定。广泛深入地开展“双文明”创建活动,每月召开一次双文明表彰大会,并颁发流动红旗,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14、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初见成效。我校心理辅导中心主要从对学生提供个人心理健康咨询、职业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宣传、向学生提供集体心理素质训练等形式开展工作,取得了成功。目前在校园网上,我们安装了“心海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每年邀请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校园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最浅层的是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第三篇: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王佳1李爽
2(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02)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未来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大学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公寓文化;校企融合文化
一、学生公寓文化
(一)大学生集体荣誉感教育
1、公寓体育类比赛
公寓体育类比赛项目:象棋比赛(男女)、定点投篮比赛(男女)、俯卧撑比赛(男生)、跳绳比赛(男女)、引体向上比赛(男生)、铅球比赛(男女)、跳远比赛(男女)、仰卧起坐(女生)比赛。以寝室为单位计算平均分,获胜寝室给予 “该项目之最寝室”的光荣称号,并在班级月考核评比中给予加分。通过公寓体育类比赛打到强身健体,增进同室友谊,增强寝室集体荣誉感的作用。
2、体重娱乐比赛
以寝室为单位计算平均分,男寝以平均体重最高获胜,女寝以平均体重最低获胜。获胜寝室给予“帅哥寝室”、“美女寝室”的光荣称号。通过这种体重娱乐比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增强寝室集体荣誉感。
(二)大学生公寓走廊文化建设
1、宣传标语
(1)以弘扬学习精神为主题
例如: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是学习;成功来自坚持,执著创造奇迹。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
例如:八荣八耻;同学们,请爱护我们的家;孩子们,请节约用水;卫生安全你我他,公寓文明靠大家。
2、宣传图片
(1)先进人物
利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人,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格,如张丽莉事迹、孔繁森事迹等;利用优秀毕业生事迹,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坚定学习信息和专业信念。
(2)特定场景
公益安全场景:例如艾滋病宣传图片、交通安全宣传图片、消防安全宣传图片,十八大宣传图片、禁毒宣传图片、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图片、普法宣传图片。
职场工作场景:例如工作车间人物照片、工作车间设备照片等,利用职业环境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招聘会的场景:利用招聘会的火爆场面,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每天保持学习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三)倡导公寓学习文化,打造学习型校园
1、在学生公寓每个楼层设定自习室,为学生夜读提供场所和条件。
2、每逢期末,在寝室门口树立期末倒计时提示牌。每天学生出入寝室,通过数字刺激学生认识到学习压力感并督促学生的学习自律性。
3、通过制度要求学生定期必须上晚自习,但是允许学生到班级、或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或实训室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习,打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4、校园学习文化的建设保障是教师,教师要严格考核学生,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可以是逼着学生学。另外,需要教师多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有学习任务、有学习方向和目标。
(四)公寓内务文化
制定统一的公寓内务标准,定期开展“找茬活动”。按照内务标准,通过班级内学生互查、学生会配合教师检查点评,评比出寝室名次。通过“找茬活动”,让学生明确内务要求和注意细节的做事方法,调动了同学们做好寝室卫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培育了同学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五)通过辩论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宿舍内务管理、早操制度、以雪为令全员清雪制度等存在抵触思想。可以通过各种相关主题的辩论赛,例如“以雪为令全员清雪”与“我们是学生,交学费是来读书的,没有义务扫雪”的辩论;“大学生跑早操有益”和“大学生跑早操影响休息和学习”的辩论等。通过辩论,使观摩的学生受到启发和产生觉悟,提高对学生管理的认识。
二、引企业文化入校,校企文化融合大学生最终面临的是就业,那么要实现在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除了在知识和技能上要加强教学之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该践行校企文化的融合。
(一)班级管理中的校企文化融合1、根据专业不同,面对的行业不同,模仿企业的岗位职务进行班级组织构架
班费,虚拟工资发放。积分兑换奖品。考勤表,项目书,岗位竞聘,文件管理,上级给下级打分定工资
(二)人才培养方面的校企文化融合当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个好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企业自身有着良好的管理。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有着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在学校的诸多班级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能够“产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在班级内部也必然要有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级干部“竞争上岗”,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管理的角色认定,让学生在公平、民主的气氛中发展自我;在班级实行班级干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竞争状态,适应将来就业后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
摘要:学长制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管理的重要途径,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已经在进行尝试和探索。高职院校中实行学长制,将会从党员培养、班级管理、专业实践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学长制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它最初出现在15世纪英国,上世纪初日本早稻田大学也作了尝试。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陆续倡导和推行了一种全新的学长制,是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低年级学生班级日常管理,他们能够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实践,我们觉得这种模式更适合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完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长制的必要性
首先,从高职生源的素质上看,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他们学习缺乏自主性,同时自律性较差,这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比较艰难,急需一批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传、帮、带。
其次,高职辅导员学历职称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还聘用了大量的退休人员来担任班主任,很难使辅导员在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时间中做到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而学长制的全面实施能够很好地弥补辅导员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再次,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一批专业技能强的学长进行专业指导。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长制的具体办法
(一)高职院校学长的分类
在高职院校中,根据学长的职责可分为党员学长、班级学长和专业学长。
党员学长是指在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做为“学长”,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创造性、积极性、示范性,切实提高低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党员“学长”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党务知识辅导,起到政治辅导员的作用,使低年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满足学生思想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需求。同时可根据需要划分党员责任区,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班级学长是从优秀的学生干部中选聘,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对学习生活进行帮助;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选拔、任用班级干部,组织学生各种活动等。同时掌握班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交往状况,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专业学长就像企业中的师徒制,是指低年级学生拜高年级学生为师,在业余时间学长对学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辅导,手把手地进行传授,使学弟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技能,少走弯路。
(二)学长制的实施办法
首先是选拔学长。通过公开招聘,学生自愿报名或辅导员推荐,参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在高年级学生中聘用政治素质高、成绩优秀、有责任心、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担任学长。
其次是学长的培训和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上岗培训,规范学长的工作职责,并进行工作方法、工作技巧以及岗位规范的培训,通过笔试、面试合格后可上岗实习,实习期能够胜任者可以聘为学长,颁发聘书。
再次是明确学长的职责。党员学长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入党教育方面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班级学长主要帮助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选拔、任用干部,组织学生各种活动,掌握班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交往状况,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学长主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最后是对学长的奖励和待遇。学长作为学生干部在综合素质测评中要给予加分,并对其中优秀的学长进行表彰奖励。
三、高职学长制的成效
(一)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尽早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学长制”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及时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克服了心理紧张、焦虑和过度放松等问题,帮助他们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
(二)有利于学长的成长与进步
学长通过帮助他人,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帮助低年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成长。同时,“学长制”增强了学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丰富了高年级学生的工作经历,提高其适应社会以及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交际圈,加深了同学间的深情厚意,有利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有利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学长充实和完善了学生管理队伍,创新了学生管理的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学长们深入了解学生,获得学生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收集、整理、筛选、加工这些信息并反馈到班主任手中,让班主任工作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
低年级学生的专业问题得到学长的点拨,会有茅塞顿开之感,不必等到上课时候请教教师,节省学习时间的同时也减轻了专业课教师的负担。
四、学长制在实践中的优化和发展
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一般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所以对于学长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尝试采取建立学生流动站机制,即优秀学长毕业后可以申请继续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一至两年,他们由学校统一培养和管理,给于他们一定的薪金和待遇,同时为他们安排相应的课程,使他们在学校继续深造,为今后的就业储备能力。同时他们可以继续发挥学长的作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学长流动站的建立能够使学校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同时这些优秀的毕业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他们可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大调研”课题 专题调研成果报告
调研时间:2018年7月 调研单位:xxx小学校 主要成果:
一、调研课题
学校信息化教育现状及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二、工作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育信息化设备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通过前几年国家实行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学校信息化设备,尤其是计算机不再是学校中的“稀有保护对象”了,各校的大部分教室都装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我校是一个典型的小班制农村小学,虽说是一个农村小学,但是我校在2016年各班已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说明学校信息化教育已经普及到农村小学,这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
(2)是教师信息化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国培”计划、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别是近三年来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学校在职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3)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等已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近几年在汉字教学中很流行的“悟空识字”,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来进行汉字识别教育,同时进行汉字释义,效果很好,很受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及可接受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认识不完全到位。少数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多年 的书,或自己年龄大了,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轻车熟路,用不着学习新的东西,可以不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依然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认识不明,态度不积极。
(2)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展示性应用较多,常规教学应用偏少。在学校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和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老师们都要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但在日常常规教学中,部分老师运用较少。
(3)是借鉴应用多,创新研究、开发较少。由于老师们工作繁忙,或自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研究、开发出新的教学软件等,因此大多数老师直接借鉴甚至照搬别人信息化成果资源进行教学,如从网上下载课件、音像、视频材料运用于教学中,很少融入自己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发现、新成果等。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目前,学校教育要乘国家信息化建设东风,加紧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2、搞好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学科教案、教学课件、试题、百科知识、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甄别收集和利用。
3、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新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 信息化应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积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学校、老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大调研”课题 专题调研成果报告
调研时间:2018年6月 调研单位:xxx小学校 主要成果:
一、调研课题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二、工作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展示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每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
xx小学校始建于1957年,原位于xx镇xx村,占地面积约8亩,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1人,13个教学班,学生约250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县二星级学校、县示范家长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先进基层党组织、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多次获全县一、二、三等奖。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中,都将爱与情感看作教育的灵魂与生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学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其精髓也是“爱”字。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讲话中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该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阳光下,是学校教育必须 应对的问题。
90%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孩子,其中大部分是单亲家庭,家庭贫困,习惯差,爱心缺失,缺乏感恩情怀。自2005年以来,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心系学校发展,长期保持对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关心,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每年为学校办一件实事,捐建教学楼、宏伟漂亮的校大门、整改电路、捐赠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内容丰富的图书、沉甸甸的助学资金、每年“六一”一对一结队帮扶资助20名贫困学生,表彰60名优秀学生和3名优秀教师……因为这份执着的爱心和善举,编织着孩子们的梦想,更成就了xx小学这一方热土。
心怀感恩,为秉承各级爱心,结合我校实际,于2017年开始审慎提炼出了“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教育理念,以育爱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就把党的关怀和希望通过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带给学生,要把老师对学生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给学生,把美好的情感通过厚重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爱是温暖,懂得爱是责任,体会爱是力量。让“爱心”能成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习惯。“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们做天使;保持纯真和对世界的好奇;滋养快乐和播洒爱的能力”就是学校育爱教育的美好愿景。
1.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审慎提炼办学思想 学校确立了“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理念,在紧扣学校发展实际、充分调研走访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计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爱育硕果、学行四方”的校训,“致爱、知礼、雅行、乐智”的校风,“爱心、耐心、责任心、上进心”的教风,“学真、悟善、行美、友爱”的学风。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追求是:让真善美成为师生共同的人生信念,把学校建成传 承文明、陶冶情操、充满人文关怀的快乐学园、开心乐园和温馨家园,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二是积极创设爱心氛围 围绕“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这一校园文化建设内核,我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统一规划设计,力求使一砖一瓦皆生动,一景一物能育人,积极营造爱心育人的文化氛围。整个校园“爱”文化环境是一面八点。一面是爱心操场及舞台;“八点”即:校长寄语墙、爱祖国主题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墙、致爱楼(致爱也是学校校风的第一词语,释义为存爱在心,致力于行,楼道文化主题分别是“爱读书”,“爱科学”、“爱经典”)、知礼楼(即学生宿,取义于校风第二词语,释义为懂得感恩,礼让团结;主要文化主题是“孝道”文化和行为规范文化)、雅行居(即学生食堂,雅行是学校校风的第三词语,释义为雅言品正,文明慎行)、象棋园(取名为“乐智园”,乐智是学校校风的第四词语,释义为快乐阳光,聪慧儒雅)、校园荣誉墙及橱窗。处处彰显爱的教育真谛。无声地诠释“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果小精神和独特的文化气息。学校校徽以心形、书简、G字母元素变形简化而成,取意于办学理念,寓意教师的爱心与学生的童心相映生辉,积极向上,结出累累硕果。加之爱心宝宝的童稚阳光形象,如今,爱心标志已成为xx的象征。
三是系统整合,拓宽爱心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体现在学校的制度、管理、课堂等环节中。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注重有机整合各环节的系统资源,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1)管理衍生爱
学校始终坚持用“爱”浸润学校的制度文化。以爱之态度、爱之要求、爱之责任、爱之担当、爱之行为、爱之能力 为主线,建设学校各种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努力实现“爱育硕果,学行四方”的目标。
(2)课堂倾注爱
学校把课堂作为践行“让爱成为一种习惯”办学理念的主阵地,致力于打造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课堂。要求教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让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充盈课堂,坚持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构建平等交流、感情融洽、互助合作的师生和生生关系,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爱心盛宴的精神家园让教师带着挚诚奉献爱,让学生怀着温暖得到爱。给合我校小班化教学现状,要求教师人人上节节有准备的随堂课,按四段式目标导学模式上合格课,努力达到小班化课堂教学“五个百分百” 常规要求(“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言”、“百分百关注”、“作业面批百分百”、“评价百分百”),要求教师用“五心”(爱心、细心、放心、留心、耐心)践行“平等、欣赏、宽容、关爱”的课堂教学理念,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实现课堂高效,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课程孕育爱
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做到爱心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4)活动渗透爱
我校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地践行“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育爱理念。从四个层面,即“爱之魂”(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之本”(爱 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之韵”(爱学习、爱劳动、爱体艺)、“爱之林”(爱科学、爱自然、爱生命), 一是坚持100个好习惯常规养成教育,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主讲一个好习惯,并纳入班级一日常规考核评比量化,督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是打造出系列主题性教育活动(三月份——礼仪节,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践行真善美,做到心美、言美、行美。四月份——读书节,在与书香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不断积蓄力量,提升品味,做有文气的人;五月份——艺术节,在艺术的舞台上给孩子们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艺得以张扬,把孩子们的特长展示给社会;六月份――环境节,以“六·五环境日”为契机,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实施者;七八月——爱心节,安排假期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融入到家庭、社会。爱在家庭、行孝感恩,爱在社会、行善奉献,培育爱心,强化责任,为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涂抹一道庄严的色彩。九月份——尊师节,让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十月份——红歌节,以歌咏比赛让学生重温红色经典励志歌曲,让爱校、爱家、爱国情怀永驻心间;十一月份——体育节,在龙腾虎跃的体育竞技中充分展示朝气蓬勃的无限活力;十二月份――反思节,以互相照镜子、学生进步展评、相互评比,自我评价的方式,反思一年的学习与收获。)整个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让爱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xx小学毗邻新县城,随着新县城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县城学校优越办学条件吸引、家长意识变化及部分农民迁居县城等因素影响,客观造成学生生源日趋减少。学校经费不足,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硬件设施量与水平的缺乏,特别是我校由于新迁校址,办公用 房紧张、功能教室不齐备。
二是校本爱心文化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化、序列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是活动文化建设组织成果不佳
小学生天性喜欢玩乐,学校需要提供更多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感受课本之外的知识与经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首先,主修课程安排过多,活动课安排相对较少,甚至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课外活动时间与花样被严重缩减。其次,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上,仅仅体现在广播操、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但是没有紧跟时代进行活动的创新,活动整体成效不明显。
三、工作建议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需要保证其良好的经济保障,完善硬件设施,同时与时俱进的更新硬件条件。建议加大对我校文化建设活动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不断的优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吸引师生的关注,促进师生积极的参与。
2.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做到爱心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3.注重文化建设的宣传活动。要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做各种途径的宣传,包括校园内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阅报栏、学校各宣传墙面空间,同时积极的发挥新媒体途径建设,吸引广播电视媒体、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做积极的宣传,将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影响力得到扩展,从意识层面得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要不断的鼓励师生去积极创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4.积极拓展特色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学校需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状况、人文环境、教育资源等开展特色文化主题活动,充分的将德育、体育、美育与 智育等内容融入到主题活动中,让师生在活动开展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对活动做精心的设计规划,确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吸引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让师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外享受到轻松而充分文化内容活动的熏陶,让师生活跃、快乐,从而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更强的关注与喜爱。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时间的沉淀,同时需要持续的与时俱进、优化调整,从而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促使师生和谐共处,为学生健康的心理与生理成长提供助力。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以爱的名义,从爱出发,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在爱的阳光照耀下,让我们共同生活在爱的海洋中,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规范我们的行为,打造我们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