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解公共食品安全危机论文
如何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提升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自20xx年起,宁波启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有望给“舌尖上的安全”带来更多保障。按照《方案》要求,宁波要推广公共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鼓励开发商业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形成多层次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所谓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就是以被保险人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造成消费者或其他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两年前,宁波就开始探索运用保险机制来解决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20xx 年,宁波市金融办会同鄞州区政府、有关部门与保险机构,再次对鄞州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开展讨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最终的实施方案。
在执行上,将由中国人寿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将牵头联同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太平洋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平安财险宁波市分公司、长安责任宁波市分公司等四家保险机构,共同组建成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共保体委员会。
同时,将设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运营服务中心,独立办公、封闭运行,作为提供保险服务的第三方载体。
当食品安全危机发生时,鄞州区政府将启动应急机制。受害群众通过拨打 95519 服务热线报案或110、120等急救电话寻求救援。接到受害群众的报案电话后,国寿财险宁波分公司将为受害人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并承接事故处理、查勘赔款、纠纷调解等事项。
“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政府指导、财政出资的方式推动食责险落地实施,对全国食责险试点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对这一保险模式,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主任刘峰这样表示。
据了解,作为宁波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创建的重要举措,这一利用保险手段化解公共食品安全危机的“宁波模式”,将朝着可复制、可推广方向探索,成熟后,将推广到宁波乃至全国。
第二篇:公共关系学论文-危机处理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对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市场变幻莫测,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危机时时伴随在组织旁边。近年来,企业品牌危机频频爆发,令人扼腕叹惜!3Q大战、蒙牛诽谤圣元“激素门”事件、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真功夫“排骨门”事件、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美的紫砂煲黑幕、惠普蟑螂门、丰田汽车召回门、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等„„当危机事件出现时,不仅使组织的经济利益蒙受极大损失,而且还可能导致组织声誉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危及社会、危及公众。因此,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企业要全面了解有关危机预测和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组织形象受损的原因及其所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时正确地化解危机,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危机处理 企业公共关系
一、危机公共关系的含义
危机指的是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害组织正常运作、对组织的公众形象造成重大损害、具有比较大的公众影响力的事件,如矿难、恐怖事件、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以及组织的失误和公众对组织的指责批评、恶性事故等。危机有两层含义,“危”意味着“危险”,“机”意味着“机遇”,两者处于极度的对立之中,因此危机的发展变化常常极富戏剧性效果。公共关系危机指的就是发生危机事件时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即用公共关系手段减少危机给组织与公众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公众对组织的谅解,以重新树立和维持组织形象。企业危机公关(也叫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形象恢复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危机的原因及预防
1.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要对危机进行预防,就要了解危机出现的原因。导致危机事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客观灾变引起的危机。(2)企业自身失误造成的危机。(3)他人诬陷引起的危机。
2.危机预防的措施。危机预防措施的具体方法主要有:(1)树立危机意识;(2)设置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安排人员分工;(3)强化公关,加强沟通。三 危机处理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公众利益至上原则;(4)诚意性原则;(5)真实性原则。
三、危机处理
(一)公关危机处理的意义
1.妥善处理可以减少组织的损失。危机的发生必然会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妥善处理危机事件,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可以尽可能降低或挽回经济损失,对于事后迅速恢复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妥善处理可以在公众心目中重塑良好的形象。3.妥善处理危机可以增强内部团结。处理危机事件不仅是对组织凝聚力的检验,也是加强内部团结的好时机。认识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清除侥幸心理,使企业决策层不仅认识危机,而且还能预防和治理危机。
(二)危机处理对策
(1)控制事态发展
1.认清真相
从容不迫 对导致公共关系危机的事件本身,应迅速弄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2.坦诚公开
表明立场
危机事件突如其来,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面对事实,公开事实,增强透明度,迅速利用传播媒介等有效手段及时公开组织所采取的处理事故的一切措施,以控制影响的扩大,表明企业积极处理危机的态度,赢得时间去化解危机.(2)情况调查
收集信息
社会组织出现危机事件后,应及时组织人员运用有效的调查手段,深入公众,尽力找到目击者和当事人,迅速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尽快查明基本情况,了解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收集危机事件综合信息,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报告,为处理危机,制定相应政策及应急措施提供基本依据.(3)成立专门机构
制订对策措施
迅速成立处理事件的专门机构,由本组织一名主要负责人任机构领导,公共关系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有权威性,有效率的工作班子,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公共关系危机应由负责人直接指挥,在事处理过程中不随意更换负责处理工作的人员.(4)采取策措施
在对危机事件真相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公众确定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对策措施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组织内部的对策
危机发生后,企业应及时向员工通报危机的现状,以及公司准备采取的应付措施,让员工相信企业在努化解危机,增强员工的信息和凝聚力,企业还应要求员工统一口径,不要对外传播任何对组织不利的言词.2)对受害者的对策
立即组织队伍参与抢救,维持应急服务工作,了解情况承担责任,向受害者表示谦意,了解和满足有关赔偿损失的要求,把握分寸,注意方式,应力戒在事故现场与其发生争辩,有分寸的做出让步.3)对新闻界的对策
确定新闻发言人,必要时成立临时的记者接待机构,统一新闻界的口径,由新闻发言人代表组织对公众和社会各界公布真相,介绍本组织正在做的种种努力,专人负责发布消息,主动向新闻界提供真实准确的消息,公开表明组织的态度和处理原则,集中处理与事件有关的新闻采访,给记者提供权威的资料,公布的数据要准确无误,简明扼要,以避免误解致使报导失实.4)对其他公众的对策
事态发展得到有效控制后,应针对事件的原因和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改进对公众的服务,实事求是地及时把事件真相向公众和领导部门汇报,并定期报告事态发展情况以取得帮助和指导,处理结束后,详细报告处理全过程,及预防措施的制订和落实情况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介消除公共危机造成的影响,刊发谢罪启事,向公众公开致辞谦,及时向新闻界提供公众希望了解的信息,还可组织各界公众到事故现场参观检查,发表受害者可其家属表示谅解的讲话和文章。
四
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防范管理对策
一)灵敏的预警系统 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组织应设立自己的情报信息网络,保持沟通网络,建立预警系统,对公众,竞争对手,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自然环境中有可能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息优先处理,并做科学的预测,分析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出现后会对企业产生多大的负作用.二)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
依靠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系统,以使根据预警系统的信息制定应急措施和采取必要的行动.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或消灭于萌芽状态,从而保证企业健康顺利地发展,真正做到从各个方面来防范危机的出现.三)模拟准备
公共关系部门要对公共关系危机的预测,分析情况应急措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组织员式宣传,以提高预防效果.还可进行处理公共关系危机的模拟训练以锻炼员工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处理公共关系危机的经验.(五)、总论
企业的危机处理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与企业平常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为公共危机处理提供人际关系基础,为公共危机发生时提供被公众理解的基础或理由。公共危机处理应本着最真诚、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对进行处理。在这时候,企业不应以利润为最先考虑目标,更不应以企业短期利益为重。在对待直接或间接由企业造成的公众损害处理中,企业应表现出真诚,承认错误,积极与公众、媒体、政府沟通,寻求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过程中甚至应不记成本得动用一切资源和平常建立的公共关系去寻去理解和支持,以挽回受损的企业形象,以获取更长远的发展。这时候平常所维系的公共关系可以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平常维系的企业形象会使公众相信你是无心的,造成的结果主要过错不在你,而你又是真诚的,尽管这样还是出于为公众着想,承认自己也有错,并会尽力解决。这样,如果把公共危机处理好还可能提高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郭欣.加强危机公关意识把握企业成长机会[J].商业经济文荟,2009,(2).[2]陶应虎,顾晓燕.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蒋楠.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曾湘宜.公共关系基础[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5]王逸凡,曾朝晖.品牌危机管理[J].北京工商,2009,(5).[6]尹保华.简明公共关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7]胡锐,奕德泉.现代公共关系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王保江.危机公关在企业重塑形象中的重要性[J].机械管理开发,2007,(4).
第三篇:公共危机
当今社会公共危机频发,从非典开始,国家已开始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从而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政府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政府的公信力随之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一、公共危机时公信力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信力概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的评价。
(二)公共危机概念
公共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其包括自然地质灾害,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群体事件等。它具有突发性,政治性,不确定性,紧急行,扩散性的特点。
(三)公共危机时公信力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1、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的处置效率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涉及面广,持续性长,危害性大。由于政府自身在资源禀赋,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的各种先天性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灾害救助,恢复阶段,还是在前期的危机预警,监控阶段,都需要有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集中民智民力来控制和战胜危机。因此,当危机来临时,是否能够第一时间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就成为政府的重大使命之一。同时面对危机,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还可以在心理上减轻,避免民众的恐慌,并激发起民众战胜危机的强大精神动力。
2、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的发展态势
危机的发展态势是不确定的,但是除去不可抗力因素,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首先,如果公众政府缺乏信任,就会对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产生怀疑。其次,如果政府缺乏公信力,公众对政府的政策措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再次,一个缺乏公信力的政府,还会丧失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3、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中的信息沟通
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可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报道信息,消除谣言,稳定人心。但是,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公信力,那么,它的信息肯定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反而引起社会的混乱。近年来发生的群众聚集突发事件,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公共危机过程中听不到政府公开的声音,极易使信息经过非行政渠道迅速传播,不利于稳定人民的心理预期,不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公共危机时政府公信力缺失现状
政府公信力弱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学者乔治·弗雷德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达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对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
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群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步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小康》联合唐楷对“政府信任程度”调查显示,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大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这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另有资料显示,200年至2010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作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与2007年得79.3%相比,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以上种种数据,事例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尤其是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缺失的严重性,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现阶段公共危机时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责履行不力
一方面政府在危机的过程中处置不力,或者指挥不当,或者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在湖南嘉禾事件中,当地政府公开打出这样的标语“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典型的政府滥用公权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危机当中不作为,还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事件,比如瓮安事件,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当地政府在最初出的时间的不作为,再加上长期积怨的矛盾的爆发,使得上万人烧县委县政府,损失惨重。
(二)公共领导者的危机管理素质不高
从目前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和应对公共危机的现状看,在领导者的危机管理意识,能力及作风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危机意识淡薄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者满足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公共危机意识相当淡薄,缺乏快速感知与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甚至造成局面失控。
2、危机处置不当
我国一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者缺乏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的危机决策能力,在复杂形势面前束手无策;处置危机事件的方法单一,不注重危机的预警和预防,更忽视善后和总结,总是被动式地处理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失职,渎职,以权谋私
较之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处置不当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
(一)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1、应急预案形式化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仅仅是锁在抽屉里准备应付领导检查的文体,不具备操作性,致使危机到来时预案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仍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
2、应急预案不健全
从2008年南方雪灾可以看到,我国五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地方的107个预案中,没有国家级的雪灾专项预案。引发大规模电网瘫痪的冻雨还尚未列入气象预警的范围之列。
3、缺乏对复合型公共危机的应对措施
现行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大都是按照“一个灾种,一个法规,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的要求设置的,所以面对复合型危机的出现,往往会显现出单一作战,分散行动,配合不力,保障不够的弊端。
4、预案和法律两层皮
在危机管理中,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协调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两层皮”的问题。比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含义就存在着不一致的部分。
5、公共信息披露机制不畅
存在政府机关,公众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甚至存在政府部门故意封锁危机管理相关信息的情况。公共危机传递不畅,一方面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滋生谣言,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影响危机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深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6、公共危机的评估机制乏力
一方面,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仍侧重于常规性工作指标,虽有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但缺少综合指标体系考评,致使危机管理的奖惩乏力,影响了领导干部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在危机善后处理过程中,疏忽对危机处置过程的总结和评估,致使同类危机事件不断重复发生,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仍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政府公信力在危机事件中的重塑
所有的危机都意味着转机,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把危机当作机会,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尤其是政府运作机制已倍显陋弊,需要痛下决心予以革新。政府在控制危机的过程中,将危机装变为动力,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积极塑造和创新政府公信力。
(一)转变政府行为方式,建设服务政府
政府要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树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身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坚持公正执法,信息沟通,并承担着相应责任,努力建设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
1、建设诚信法制政府
要加强度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管理,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不要让“空头政策”影响政府形象,要加强兑现对民承诺。要坚持依法行政,不要让人治代替法制,要围绕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
2、建立勤政廉洁政府
(1)不要让腐败腐蚀了政府
要加强反腐工作力度。要将反腐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旗帜鲜明的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并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要加强行政审计监察,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2)不要让不正之风泛滥,要加强政风建设
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单位的廉政建设范围之内。
3、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推行信息公开和透明政府理念
建立财政资源动员机制和物资储备机制等,另外重视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配合,都是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塑与创新的表现。
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公开与透明中才有利于社会的参与和社会的监督。强调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公开和透明,就是要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并且发挥重要作用。
4、培育市场观念和有限的政府理念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引起的资源配置,利益格局,社会组织,思想观念的全面改革,我国政府也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趋势而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树立其市场和有限政府理念。
(二)大力加强公共领导者的危机管理素质建设
作为危机管理领导力中的主导因素,各级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应大力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1、公共领导者应增强危机意识
增强危机意识,要求各级公共领导者要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清醒认识领导环境的复杂性,做到居安思危,见微知著,防患与未然。
2、公共领导者应大力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公共领导者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四个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相应的能力。
(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保证。从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在“一案三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合法,有效应对危机的道路,但就实际应用来看,仍须不断完善。
1、完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2、完善预案管理体制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应急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健全联动体制。二是增强综合协调功能。三是建立资源库信息库。
3、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我国应急机制应做到:使危机处置的程序,步骤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使得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具体,而又能互相协作联动,使用科学先进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危机的监测和处置。
4、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应出台《紧急状态法》,弥补《突发事件应对法》,缺乏对特别严重的“公共紧急状”进行立法的不足。修改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增强其操作性。完善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细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地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结语:总之,在公共危机频发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避免危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有效地预警机制,确保政府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第四篇:公共管理危机 论文
建立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探讨
41201224 行政管理 崔定楠 摘 要:针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对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立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些年来,震惊世界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2015年长江沉船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本文为此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公共危机管理或简称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包括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
近几十年来,国外专家们在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论,即危机管理理论,该理论模式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做出反应,但通常都包含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危机前预防阶段、危机前准备阶段、危机爆发期准备和危机结束期恢复。目前世界各国将上述理论直接应用于危机管理实践的不少,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例如俄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美国模式(强总统、大协调)、以韩模式(小核心、小范围)、日本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由于这些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各种模式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拥有一整套系统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拥有一个权力极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组成危机管理体制;拥有一套严格高效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出现的问题中看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近期气象部门反复发布天气异常的信息,特别是强调南方多暴雨和极端天气。对于这次“东方之星”所遭遇的龙卷风,海事部门、长江航运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为什么没有发布预警,明知长江江面存在暴风雨,水上交通部门没有采取防范措施。
(2)据船长和轮机长反映,船舶在航行途中突遇龙卷风瞬间翻沉,在一两分钟之内就倾覆倒扣在水中,没有向外发出任何求救信号。实情如何还不能尽信一面之辞,需要详尽调查还原事发现场真相,船组成员的危机应对有没有不妥之处,有没有尽到各自职责?
(3)“东方之星”是大型船舶,在水域面积相对较小的水面遇此事故即立即翻沉,是否存在设计不合理、避险设施不充分、应急预案不齐全、乘客安全宣教不到位等各种情形?
(4)根据《高速客船安全管理规则》,船舶夜航,应当申请许可。这次事故发生在晚间,“东方之星”是否符合夜航规定,航运部门在船舶出发前是否是否进行过检查。
我国政府目前危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1)缺少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政府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淡漠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到位,这是导致危机应急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2)缺乏组织化保障。我国危机处置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割裂,没有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3)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我国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务员培训都没有危机事件应对和管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缺少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演习。(4)缺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危机处理。(5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我国现有危机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危
4.1 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在一定阶段内、一定范围内是可能处于失控状态的,并且危机的暴发时间非常短,传播速度非常快,留给政府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危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对政府的政策要求很高。因此要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使危机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要力争在没有发生或者初始阶段就做到损失最小化。我国政府在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方面首先应该明确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切实提高对危机的认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力挽狂澜。
4.2 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联动的组织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应有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其日常管理机构、牵头责任部门、配合参与部门、专家咨询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等组织。首先应当建立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其次,应当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及其参与部门;第三,还应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吸取他们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及处置公共危机的
4.3
社会资源是应对危机的保证,能否整合可运用的所有社会资源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项目。一方面,强化对于
有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区域物资的供给,急需资源的物流管理,各部门的运作配合,相关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等等。物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捐物,要及时查处和取缔多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严格捐赠工作责任制。人为资源方面主要表现为志愿者活动。可借鉴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由政府倡导建设社区危机反应小组,强化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志愿者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力量,如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
4.4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公务人员,必须建立起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对公务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渎职,保证公
4.5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各国政府均有国际合作的态度。全球非营利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在物资、人力知识等方面的无偿支援,更有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提升。二,政府在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也应当运用国际规则,有效地保护本国权利,如国家安全、国民尊严、国际专
4.6
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4.7
法律框架是突发事件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疫法》等等,但是,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细节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都还不够完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管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与地方危机管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当
第五篇: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
考核归档材料
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行政管理 班 级:行管131 学 号:1302010245 学生姓名:陈兴宝
任课教师: 安志放 期末成绩:
2016年6月10日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学习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学习,收获颇多,弥补了许多我知识上的不足。但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以及老师所讲的众多案例,也引发了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学习此书之后的一些感想和简单的看法。
目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国家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否应对危机,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曾说:“今后的战争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公共危机管理”。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为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危机管理机构不断增加
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众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增强
经过期作废2010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核泄露、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等各类公共危机事故的发生,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队伍不断壮大,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媒体公开事实信息,走向成熟
危机发生的同时媒介要起到正确的作用,起初发生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媒体没有准确的报道相关信息,导致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手机、互联网等夸大其辞传播谣言,造成社会恐慌。如今媒体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报道,在公开性与准确性方面有显著提高,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危机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危机教育体系极不健全
现如今公共危机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中极少涉及危机教育的内容,我国的危机教育体系极不健全,缺少危机教育,就会缺少危机的意识,进而在面对危机时缺乏“危机应对能力”,手足无措,一切日常积累的知晓与不知晓的防范知识瞬间空白,当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密集爆发,政府没有一项决策要建立危机教育机构。企业的危机教育基本上是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危机教育也基本上是个人安全教育,缺乏公共危机教育。政府的公共危机教育也基本上是一些危机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告诉他们如何管理和应对危机,根本没有普及到全体公务员和公众,所见所闻最多的也不过是森林防火的宣传,除此之外,危机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任何大的作为,只等危机发生了,作补救处理。社会舆论宣传倾向于“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甚至有意识地掩盖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出现的危机„„这些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抗风险”需要是不相适应的。
(二)公共媒体缺乏正确向导力度
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媒体会选择一些能够提高收视率的信息,例如血腥,死亡,灾难,暴力等一系列的词语作为热点新闻的主要标准,各媒体在处理信息的同时,通常会把这些词语所关联的事情进行报道,这种不正常的信息取向很容易给公众造成一种夸大性的信息误导,从侧面加大公众对自身所处环境不安定因素的担忧,引发了很多负面效应。
(三)前瞻性传播不受重视
这里引发了一个概念,什么是前瞻性传播?所谓前瞻性传播:是指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真实并及时的发布危机相关的事态信息,全面分析对事态的发展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对于危机有可能造成的民众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并且有前瞻性的引导,以尽最大努力完全避免公共危机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新生的危机。2011年典型事例“抢盐**”正体现了我国忽视前瞻性传播,同时也体现了其重要性。
(四)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受制约
非政府组织是由社会公众组成,是政府组织的延伸,在政府管理范围内,而“草根”组织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这种组织服务于公众,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全心全意解决公众难题,在民众的心目中是大受好评的,但有一点,这种 “草根”非政府组织并未受到法律认可,因此至今为止它仍然处于“非法”状态。
三、完善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危机管理教育与训练
建立公共危机教育实训基地让民从更直接的掌握应对各种危机的本领,培养应对危机的心态,从而减少多数民众在面对危机时出现的茫然无措的现象,提高自身的自救能力;陪养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危机管理培训,当紧急时刻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发挥自救与互救的作用,在专业救援队到来之前,降低损失;加强对公务员的危机管理实训,不断增强对危机的意识,从而提高警惕性,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非政府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管理能力。非政府组织具备很多优势,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因为它是非营利性组织,无偿的为受灾民众付出。我们活在危机不断的年代,政府已无法独自应对种种危机,非政府组织逐渐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之一成为必然,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当更加正规化和专业化,在未来治理公共危机过程中更得心应手,作为政府也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重建受灾民众家园的时候充分发挥作用。
(三)提高我国公共危机预警能力
全面策划应对危机的计划,和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的管理措施。换句话说就是未雨绸缪,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危机预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政府应当主动关注公共性事件,深刻总结公共危机的起因。
以上内容是我根据《公共危机管理》教材内容以及在网上查找的一些资料而对学习这门课程之后的知识收获以及对某些知识视角的简单的看法。或许有些东西看上去不太实际或者有些草率,不过这些都是知识水平的原因吧,老师有不满意的地方请多包涵。
【参考文献】:
【1】张勇理:《公共危机管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年2月第二版 【2】马建珍:《浅析政府的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3年第5期。【3】胡灿东 几种危机管理理论之比较及其借鉴意义 东岳论丛 2015年12月(第36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