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1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现状
首先,小城镇盲目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表现在旧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开发中,也都存在着一些与寒地小城镇整体发展不协调的行为。其次,小城镇道路超负荷运转,各项设施配套不完善,造成了较恶劣的街道环境质量。城镇化过程使得一个小城镇向外围膨胀的同时,必定又会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内聚效应,小城镇中心密度大大超过其原有的规模。小城镇的街道只是盲目的改建拓宽,却很少考虑到街头的广场和绿地,人们在街道上找不到方便停留的场所,更不能举办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了。另外,小城镇道路大多都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从而缺少构成趣味性和多变性的空间,丧失了原有地形所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结果自然没法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应对街道周围的空间环境作出协调,处理好构成空间环境间的自然给予与所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2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在整体设计体系中一切设计活动、思想以及理念,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应高度体现在人的利益和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设计效益的尺度。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中,由于该地区自身环境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应高度重视生活在该地域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街道景观的功能、形态、生态以及人文等设计元素上,尽量减少硬质景观,而多增加软质景观,从而尽量降低天气给城镇人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2.2强调特色
小城镇街道所具有的特色是体现街道景观风格特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果街道缺乏特色景观,无论多繁华的建筑都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强调特色是街道景观设计又一重要原则。设计中,应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异质性,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协调,充分结合建筑、环境、空间与人的活动等各种设计要素,做到四季有景,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
3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丰富空间布局
在街道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地面设计有机融合,使人们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这也是体现地面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不是城镇设计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城镇设计的全过程。街道景观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再到城镇局部地段,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与更大尺度上的城市设计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尺度层次上把握整个街道的景观。
3.2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
城镇街道的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小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针对小城镇街道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缺少的问题,小城镇街道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域特色。
3.3个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临街建筑的入口建筑与街区的结构巧妙结合,阳台的半街道空间与临街建筑入口的空间完美呼应,造就了临街建筑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决定两者功效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过渡性层次的良好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主街中建筑的开放性,在居住街道中则有助于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世界应该在这里搭接,而不是做截然的划分,设计中要增强两者之间过渡性层次,将建筑内部空间和街道室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唐突的、断层式空间转化。
3.4加强公共设施的艺术感
公共设施首先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次是公共设施在空间中形成过渡和联结的纽带,利用其色彩、造型、比例等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可以使零散的景观更为统一有序、富有变化。在当前全国城镇化的浪潮中,小城镇街道景观正面临着空间尺度与发展的双重需求,通过有机更新建筑与街道景观,以满足空间功能需求,为人们创造更加便捷、亲切、和谐的小城镇街道景观。
第二篇:小城镇论文:小城镇 土地 集约利用 研究
小城镇论文: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从托克托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出发,通过对托克托县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分析得出托克托县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托克托县的实际情况建立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对各种文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托克托县相类似地区的平均水平作为分析依据,并通过专家咨询等方式最终确定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在对托克托县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之后,得出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结论:托克托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值为0.968,土地投入指数:0.208;土地利用指数:0.261;土地产出提数:0.344;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0.155;参照评价标准评比,说明托克托县城镇土地利用处于非集约利用状态。这表明托克托县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是很大的,土地呈过度利用的状态,这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全县耕地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表明城镇建设中的绿地数量是不够的,城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也不够大,在今后的城镇建设过中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可知,托克托县的土地集约利用形式很严峻。最后,在...【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mainly starts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nalyses and finds the matters in land utiliz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utilization status.Bases on this,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nd the principl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And finally determines the weights of all...【关键词】小城镇 土地 集约利用 研究
【英文关键词】small tow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research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4-5ABSTRACT5-6
中文摘要
1.1 选题1.2.1 国外研1.2.3 研究1.3.1 研究思
第1章 绪论9-18
10-1512-1515-18的背景9-10究动态10-12现状评述15路1516-1818-
2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2 国内研究动态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2 研究方法15-161.3.3 技术路线
2.1 自然条件第3章 托克托县土地第2章 托克托县概况18-232.2 社会经济条件21-23利用现状分析23-3023-2823-2
43.1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1.1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分析3.1.2 托克托县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4-2626-283.1.3 托克托县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分析3.2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8-30
4.1 评价思路
4.3 土第4章 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30-36304.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0-32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32-34考标准值34
4.4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参
4.6 托克托县土地集
4.5 评价方法34-35约利用评价结果及分析35-36的建议和措施36-45土地资源配置36-37
第5章 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规划编制,优化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发展
三、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加强
四、积极推进城镇土地整
五、减缓城镇外延式扩展
六、增加城镇绿化用地面积,七、合理推进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土和优化城镇土地存量市场37-39政府对土地二级市场的干预39-40理,切实增加建设用地供给量40-41速度,实现城镇立体式发展4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地聚集效益42-4343-44展望45-47考文献47-5151-52致谢
42八、采取技术手段,有效加强土地利用监管
44-4
5第6章 结论与
参
九、强化集约用地的理念
6.1 结论45-46
6.2 展望46-47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52
第三篇:国内外小城镇研究
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进展分析
在从乡村性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1]。而我国的城乡居民点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组成,并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型居民点和城镇型居民点[2]。按此理解,小城镇作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居民点,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融点,在形态学上兼具城乡居民点的某些特征。2.小城镇生态规划 小城镇生态规划是以城市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城镇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城镇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以合理利用资源、维护城镇生态供需平衡、防范生态风险、实现生态补偿、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协调高效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宏观控制性规划[3][4][5]。其目的是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2.1 国外小城镇规划特点及建设情况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掀起的“反城市化”浪潮将小城镇生态规划推向前沿。小城镇由于优美的环境和开敞的空间,成为人们向往的新天堂。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其规划也各有特点。美国的小城镇一般都制订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一般是依据联邦和州的有关法律规定和本城镇的区位特点及产业特色制定的,并与州、县的地区性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则相衔接,注重规划的综合性、长远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都是分区分块规划建设的,并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从而使市区的建设规划具有协调性和功能分区,也使得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具有整体性、长远性、合理性。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此外,小城镇的规划具有法律约束性和权威性,任何公司、个人都必须服从,谁都无权随意更改规划或不遵守规划,否则要受法律制裁[6]。在小城镇的规划中,大多数还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咨询、研究、监控等各种服务。加拿大的小城镇规划则侧重于城镇居民关注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见表2.1)。规划者根据这些问题在随后的规划中列出解决办法[7]。表2.1加拿大小城镇规划中着重解决的问题 规划项目 具体内容 市政设施 给排水系统的提供 土地利用 工业用地缺乏,现状土地利用比较,大面积的不适宜开发用地 交通建设 铁道路口安全性较差,小城镇距离区域性高速公路较远 城镇景观 由于长期忽视而造成城镇景观较差 英国的小城镇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8]: ①注重住宅问题、就业问题和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②对环境的重视,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讲究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③注重与各个方面的协调,如与全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协调,与地区区域规划的协调,与本郡议会议员的协调,与郡的结构规划协调,与政府官员的协调,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与各种专业规划的协调,与民众、开发商的协调等等。德国的小城镇一般制定中长期规划,规划期一般为15年,生态观贯穿城镇建设的始终[9]:①尊重历史和传统,新旧区的规划建设一般采用当地传统的样式,使整个城镇充分体现其原有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满足各种需要、保证城市生态与环境平衡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每寸土地;③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贯穿规划建设的始终、以保障德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的平衡:如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都要保证绿地在总量上不减少,绝不允许没经处理的污水排放等等;④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有较高的要求;⑤重视公众广泛参与:德国各市、镇政府制定本市、镇的发展规划,都会向本市、镇的居民发送规划宣传稿征求意见。虽然以上几个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但从其特点及建设模式来看,还是反映了生态规划思想。综上所述,国外的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公众与政府机构的共同参与;②强调生态规划方法的地区差异性;③一般通过实际工程推动规划进行,具有可操作性;④规划注重与各方面的协调,并具备法律效应。在小城镇生态建设方面,国外采用了适合当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如位于太平洋海岸的Bahiade Caraquez 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城镇,该城采用了与当地自然系统紧密结合的生态规划方法,并通过几个具体工程来实施:①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②绿化上采用当地品种的草、树木进行护坡以达到雨季防洪目的;③使用可循环材料建造一所公园;④通过宣传册对当地居民、学校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⑤可再生能源计划等等。英国早期的生态小城镇建设实际上称之为“花园城市”,主要是受霍华德思想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8]:格拉斯格附近的纽兰纳克(NEW LANNARK),利兹附近的索太利(SALTAILE),伯明翰附近的鲍尼利(BOURNILLE),利物浦附近的阳光城(SUNLIGHT)。这四个花园城市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一个工厂或企业,严格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阳光城,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齐全,她的建立和发展对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都有类似的花园城市出现。德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进小城镇和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出“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作为空间构造的一种模式,取得极大的成功。1965年,1—2万人的小城镇只有351座,到1985年已经发展到652座;2—5万人的小城镇,1965年为190座,1985年有347座。城市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向心结构模式,而小城镇则成为城市居民和产业扩散的理想场所。如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姆斯特,巧妙利用了近旁的森林、墓地、建设了商业街,大量使用天然石块,色彩朴素,与大自然和谐一体,市民在购物、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到鲜花盛开的草地或森林中去散步。纵观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不同,但最终都认同并遵循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规范化”;“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并以科技为支撑;小城镇建设还必须遵循“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另外,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城镇规划中,强调保持小城镇原有特色,建筑物的布局、外型尽可能保持古朴的、为居民所熟悉的传统风格,充分反映历史的延续性。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上,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并与本地历史、地理环境充分融合。2.2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早在8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有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文章,并提出了对小城镇“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题目。从此我国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涉及到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小城镇的生态规划研究主要综述如下: 袁中金[10]等(2002)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一书中,介绍了城镇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小城镇的生态困境,从小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水系统规划、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区域生态规划及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管理角度阐述了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内容。理论研究方面,王勇[11]将城镇看作复合生态系统,并把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
位理论引入小城镇发展中,将小城镇比拟成生态元,将城镇在城镇体系及其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比拟为城镇的生态位,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生态规划理念上,焦胜[12](2003)分析了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产生原因,在考虑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小城镇生态规划中,提出“弹性”规划的构想,将小城镇生态规划目标和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案不确定化,同时把握“弹性”规划的范围以及时空性原则,为小城镇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李迪华[13](2002)提出可以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或者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在规划方法上,唐秀丽[14](2002)等提出将景观学理论应用于小城镇规划,立足于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从基质类景观要素(包括标志性景观区、历史性景观区、功能性景观区)、廊道类景观要素(生态景观轴、人工景观轴)和镶嵌类景观要素(绿化系统、广场、节点建筑)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在城镇发展模式方面,蒲俊杰[15](2003)等提出了园林式小城镇的模式。龙小华等[16](2003)则从城镇规划理念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思考,认为应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小城镇。周百灵[17](2003)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设计上要结合自然三个方面出发来建设生态城镇。空间布局上,王敬华[18](2000)提出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控制乡镇企业布局与数量,避免环境容量超负荷;在土地适宜度及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布局。钱文荣等[19](2003)以浙江海宁市为例,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把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城乡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生产要素要向市区集中,人口向中心镇集中,逐步构建一个“工作在市区,生活在小城镇”的格局。王冬[20](2000)提出在土地利用上应更加聚集和集中,以使城镇空间环境更为紧凑合理;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体系和城镇肌理,形成多样化与特色化的空间模式;在总体布局及规划中,应考虑为将来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预留用地。在生态功能分区上,王冬[20](2000)提出要注意绿色产、农业、旅游业等在布局上的功能分区。王敬华[21]等(2002)通过分析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自然本底状况、土地利用、绿化状况、环境污染等基本情况和产业结构,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原则, 对大河镇镇域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指出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基础。在城镇人居环境上,王冬[20](2000)在对云南小城镇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特征及发展取向:要重视镇区内部的环境质量与绿化建设,如增加绿色廊道和绿色板块;要重视产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的治理与循环利用;重视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建构人际之间和谐文明的社会关系等等。指标体系方面,王如松[22](1991)提出了生态县的指标体系。周静海[23](2001)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出发,研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规定了36项建设指标。这些指标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以及为制定我国小城镇中县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指标依据。在小城镇生态规划实践方面,1985年,黄光宇等在四川万源官渡山区集镇综合示范试点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生态退化、废弃的破碎荒坡地上,通过自建公助和自建自助的方式规划建设贫困山区小集镇[4]。近年来,苏南一些小城镇也在进行生态规划,2003年6月,吴江市七都镇“苏南水乡高科技工业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建设部联合专家组的评审。而在未来2至3年时间内,七都镇计划投资1.8亿元用于该项目建设,为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探索新的模式。重庆市璧山县环保局提出了创建生态小城镇的对策 :一是大手笔规划生态城镇,规划要有整体性、超前性、连续性;二是合理化发展区域产业,要突出生态特色,突出规模化,突出生态化;三是高起点打造人居环境,讲究实用性、观赏性、舒适性;四是高品位营造人文环境,优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五是全方位建设生态环境,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共同创建生态型园林式小城镇。绍兴市新昌县(2004)从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县城、生态村镇、污染防治和生态文化八大领域进行了生态县的建设规划。3.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针对小城镇生态规划,国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详述如下: ①小城镇作为一个小尺度的生态系统,与大城市相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生态规划中针对二者的不同如何进行有重点的规划,在目前所查阅文献中,对此方面尚未涉及。②小城镇与乡村紧密相连,人口由乡村流向小城镇,促进了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乡村又为小城镇提供了发展腹地:提供粮食等物质资料,同时消纳城镇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等。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如何体现乡村的作用,如何促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也是目前生态规划研究中所欠缺的。③小城镇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组成的子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构成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生态支持系统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是小城镇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如何辨识、定性、定量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发现小城镇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的基本前提,此方面目前还没有进行针对小城镇的研究。④随着对小城镇发展中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目前对于小城镇生态问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规划方法建立高效、和谐的城镇生态关系是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⑤城市生态规划中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编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小城镇而言,其生态规划也刚刚开始,如何根据小城镇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哪些内容又是生态规划所要求的基本编制内容,是编制规划中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⑥鉴于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来势必有更多的人口拥入小城镇,从而造成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是任其自由发展,像大城市那样“摊大饼式”的蔓延下去,引发一系列问题,还是借鉴目前大城市中由于“蔓延”发展存在问题、教训,合理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这也是小城镇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⑧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注重公众的参与,并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国内的小城镇聚居人口多为当地人,在多年的生活中已经具备当地建筑 文化、历史风貌,在规划中,如何体现原居民的意愿,如何体现这种风貌,也是将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总体而言,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在我国还才开始,仍有很多值得融合、提升的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 王雨村.小城镇总体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堂林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
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 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1):59~66 [6] 刘光卫.当代美国小城镇特征及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城市开发,1999(11)[7] 薛德升等.加拿大小城镇规划:内容、方法与管理构架.国外城市规划,2004(1):21~23 [8] 佚名.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小城镇建设,2004(2):69~71 [9] 郭新天.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小城镇建设,2001(6):74~76 [10] 袁中金等编著.小城镇生态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 王勇等.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小城镇发展中的应用.城市问题,2002(6):13~16 [12] 焦胜.小城镇生态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43~45 [13] 李迪华等.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建设,2002(6)[14] 唐秀丽等.生态 特色 人本—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小城镇建设,2002
(12):38-39 [15] 蒲俊杰.构建园林式小城镇探秘.小城镇建设,2003(11):76~77 [16] 龙小华.强化“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江西省永新县城为例.小城镇建设,2003(10)[17] 周百灵.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长江建设,2003(5):43~44 [18] 王敬华等.小城镇布局形态与生态建设初探.小城镇建设,2000.12 [19]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浙江省海宁市实证研究.浙江学刊,2003(4)[20] 王东.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探析.新建筑,2000(5):4~6 [21] 王敬华等.小城镇镇域生态功能分区规划浅析—以鹿泉市大河镇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10):122~125 [22] 王如松,贾敬业等.生态县的科学内涵及其指标体系.生态学报,1991(2)[23] 周静海.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265~267 作者地址及联系方式: 张留霞,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汉口路151号 200002 Email:
liuxia_zhang@ecadi.com 电话: 63217420-7462 ***
第四篇:小城镇发展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 程 论 文
题目:姓名:班级:学号: 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 朱娟 经济管理
2013年6月9日
小城镇发展研究
电大经济管理班
朱娟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速度都处在快速发展时间,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小城镇 建设 管理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一)小城镇的概念
我国的《国史通鉴》中指出:小城镇是指县城和县城以下比较发达的集镇或乡所在地,以及大城市周围农村建设的卫星城。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型小城镇即县城和县属镇,二是乡镇和村镇,统称为农村集镇。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它是城市经济向农村渗透和农村生产力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结果。
(二)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仍然是现阶段推进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燕尾服的一个“大战略”。从宏观方面讲,小城镇建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这是被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基本事实。社会发展到今天,“三农”问题已经不可能在农村和农业内部得到解决农业问题必须靠发展工业来解决(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反哺农业),农民问题要靠农动力的非农就业来解决,而农村问题则要靠城镇化来解决。这三者中,城镇化是解决其他两个问题的基础和载体。只有实现城镇化,乡村工业的发展才能产生聚集效应,实现可持续和高效率;只有城镇化,农民的就业转移才能实现。
2、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需要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数量之庞大,客观上要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必须协同分流。我国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圈,同时也需要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专业性强的小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城市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若干规模不等、性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城镇体系结构。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它们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最优,更重要的是考虑可能和可行。人们过去的抉择和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已民彻底改变了以往城市化模式的经济基础,小城镇长人口增长已经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成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是由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道路、农村人口流动和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但是发展小城镇的策略,并不是鼓励小城镇遍地开花,那样会导致国家建设基础分散,大量耗费农业用地,也不利于聚集效益的发挥。
二、小城镇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超过了30%后就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中国城镇化水平到2003年已经达到40.53%,表明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小城镇数量与规模 据建设部公布的《2001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1年末,我国有设市城市664个,建制镇20374个,建制镇较改革开放之初增长近10倍,而乡的数量则下降了近3倍,为19341个,建制镇数量首次超过乡的数量,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崭新阶段。小城镇除了在数量上的增长外,其规模也不断地扩大。
(二)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分布
从分布情况来看,小城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反映在两个方面:区域分布不平衡和不同地区小城镇类型的差异。
三、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我国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农人口统计则规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简陋,城市景观差;人均占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小;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存在,农民“扎根”还有后顾之忧。分而言之:
(一)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待续稳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也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资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二)“二元化”的户籍结构影响人流向小城镇聚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短缺经济的结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各种权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赋予了户口不应有的福利功能。本质上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制。最近几年,在国务院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实践和探索。但户籍制度的阴影还在,户籍制度的限制还在,还需要国家制定和配套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
(三)小城镇经济结构趋同,产业层次偏低。我国80%以上的小城镇均由农村型居民点发展而来,使这些小城镇均具有较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镇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农业开发之上的城镇类型在发展中无疑缺乏足够的竟争力,趋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使各级小城镇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现有的许多小城镇的城市建设沿袭了农村型居民点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约性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城市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使小城市镇的舒适度、安全性等不尽人意,进而减小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影响到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五)城镇功能不健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正是由于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普遍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拉动性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各级政府要从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规律,协调和处理好有关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二)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规划是龙头的观念,用规划去统领小城镇的建设,做到规划和设计先行。要深化传统建设方式的改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分片开发、配套建设。
(三)要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国情,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同时还要办好市场,激活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一定要引导乡镇企业到镇区进行集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才能共事能源、交通、信息和市场。
(四)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臵。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了鼓励农民进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小城镇建设不仅是政府行为,更应是市场行为。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走地方财政投入启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六)尽快建立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许多建制镇的行政区划偏小,总体实力偏弱,资源配臵不合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制约,影响了小城镇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有必要结合机构改革,对规模较小的建制镇进行撤并,同时还应逐步减少镇级机关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胡顺延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2002
2、朱启臻叶齐茂 小城镇建设 2004
3、俞燕山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2001
4、乔忠 王敬华 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对策与展望 2003
第五篇:景观设计初步论文
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关于景观专业的思索
从学两年之久,起初对于景观建筑学并不得知,而来到这个专业学习也纯属意料之外。但是通过这个课程的数节介绍后,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景观建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专业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让我有了柳暗花明之感,但同时内心又有一种遗憾,遗憾关于自己专业的了解来的有些晚。在景观设计初步这本书上已经做了很多有关专业上的讲解,相信无论哪一位同学仔细的钻研品读都会有所心得。然而,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是老师可以授予的,但是人生中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个人的能力确是有限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所拥有的职业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属性,学有所用才是其中真谛。我想通过这篇论文表达的是: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好自己的专业,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秉性用心去做一位合格的设计师。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一点一直是炎黄子孙所推崇的,这就是“人情化”。往往充满人情化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古有孔雀南飞,今有感动中国,这种人情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活当中,同样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其实在设计当中,设计的材料、做法、构造可以改变,但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却从未改变。古人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成功的设计,并不在于它起初的造型完美,而是在于,无论它是在整体还是细微都做到动人心弦。但是反观我们现在做的设计,又有哪些是做到这些
呢?
先来看看我们的专业的前景,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深教授李雄在全国风景园林学会论坛上介绍了有关这个学科的最新情况,展示了风景园林(景观)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最新进展。李雄用专业语言介绍说,风景园林(景观)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水系、植物、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内的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近430余所大学广泛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自1998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点和专业点增长迅速。本科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4%,硕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9%,博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28%。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175个风景园林类本科专业点、25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86个科学硕士点、30个科学博士点。
谈到风景园林(景观)学科的作用时,李教授指出,这个学科在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休闲娱乐游憩地、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大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等领域均有主导或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5万人左右;自1993年以来,开设本科专业点的普通高校的数量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5%,约每5年翻一番。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3月,教育部恢复了在1998年撤销的风景
园林本科专业。从此,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供不应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以及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报考人数与招生数比例达9:1;学生数量与用人单位需求比例达1:6。
尽管如此,我国风景园林一线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约3.5%,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0甚至1/20。他强调,在我国,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差距依然较大。
李教授说,风景园林学是承担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增设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他同时提到,风景园林学科跻身一级学科,有机遇也有挑战。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社会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这使得促进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快速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平台均已成熟。
从个人利益来看,一个对日后从业供不应求的专业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是相当不错的择业选择。而从社会发展来讲,一个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专业也定会如日中天。但是面对如此大好景象的专业局势,为什么我们总还是会有迷茫之感呢?
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学习的是建筑土木理工科也好,学习的是法律金融人文类别也好。往往在就读期间内心都会有一种压迫感,有一种不情愿。不得不承认,随着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的心态也不像曾经那样脚踏实地,安逸平和了,渐渐地出现的是浮躁、功利、拜金等等不
良的现象。而在这些不良心态的干扰下,我们的初衷产生了质变,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作业而作业,追求眼前的所在,而没有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意义何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每天都在忙碌,奔波却又感觉一无所获。仔细想想,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下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在十二年苦读之后选内心所向,为什么要来到远离自己家乡的大学学习?为的就是我们能学习我们真正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执着一点点把不成形的梦想丰富实现,这就是我们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这过程中是漫长,迷茫而又艰辛的,会有人因为眼前的繁华景象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会有人因为过程中的艰难阻碍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最后人坚持初衷的,一直走下去的所剩无几,但是走到最后的人,却品尝到了其中最难得的属于成功的百种滋味。
“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物质贫穷,而是精神贫穷。”这是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不要被虚无和阻碍迷失了梦想,最后一无所求。每个人最初都还有一个美好而未成形的梦想,但是经历了梦想变成现实的漫长过程,面对种种现实种种社会的变迁,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想法去迎合现实。作为一个被社会寄予厚望的新一代设计师们,请时刻记得:顺应自己的心,洗净浮躁的魂,看清事情的本。让我们做到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对于景观设计,这篇论文并不是终点,我们在学生时代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断丰富自己,这条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