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

时间:2019-05-15 07: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探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探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

第一篇:初探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

初探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小城镇建设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其街道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当今“宽街高楼”使许多小城镇“千镇一面”,失去了地域性和场所性。重视小城镇传统街道空间的塑造,可以增加人情味,加强居民的集体记忆,找到认同点,以缓解当前小城镇日益严重的“特色”危机。

关键词: 小城镇;城镇规划;空间设计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回顾中国建立半个世纪以来,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划作用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随着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与此同时,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几千年文化传统、汪洋大海似的小农经济和农业社会结构提出了小城镇建设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城市在扩大,小城镇在增长,城乡结合部即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传统概念中的城镇街区,正面临现代城市结构性变迁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古代村镇建设模式

1国内外小城镇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大中城市通常用城廓来保护,与古代村镇建设模式有较大的区别,而小城镇是由当地居民自主建设的,其城镇空间结构随着地域特征或地形变化而变化,空间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地方特色。服务于小城镇的街道和公共建筑是小城镇的灵魂,且大多数是以商业活动和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大多数传统的小城镇都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茶楼、酒肆、商铺云集,还有商业街、寺庙、祠堂成为人们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而对西方来说,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后来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西方城镇建设从很早开始就强调居民交往的重要性。西方人很注重城镇公共空间建设,把城镇的公共集会场所看作是城镇的“客厅”。不论城镇规模有多小,它往往有一个集会交往中心,旁边矗立一座统领全城的重要公建,这几乎成了西方城镇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已深深地扎根于西方社会,构成人们的思维定势,对后来西方国家城镇建设思路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相比而言,中国古代城镇的公共空间更加强调线性,以街道为主体,注重小空间的营造,而广场这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就不如西方古代城镇发达。

2我国小城镇街道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宽街高楼”的做法,在原有城镇周边,新的街道四处蔓延,沿街是毫无特色的新建筑。老街要么衰落下来成为破败的一角,要么被急功近利的改建一新。许多小城镇中还充斥着“欧式”建筑一条街,虽然满足了一部分猎奇的心理需求,但这种街道风格割裂了与地域的文化联系,对小城镇整体形象的构建危害极大。当然也有不少小城镇(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重视整体空间形象,注重街道等公共空间的处理,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

3小城镇中传统街道的特征及场所性

3.1街巷高宽比

芦原义信在研究街道空间时认为,街道宽度(D)与两侧建筑物高度(H)的比例D/H,以及街道侧面每幢建筑的平均面宽(W)与街道宽度(D)的比例W/D对人的心理及城市景观都有重要意义。

当D/H=1时,一般可以看清实体的细部,人有一种内聚、安全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D/H=2时,可以看清实体的整体;仍能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而不至于产生排斥、离散的感觉;D/H=3时,可以看清实体的整体和背景,开始产生排斥,空间离散的感觉;如果D/H的比例再继续增大,空旷、迷失或荒漠的感觉就相应增加,从而失去空间围合的封闭感,无法形成良好的景观气氛。现代城市道路就存在这种情况。

当W/D≤1时,建筑物使街道能保持整体节奏感,使街道显得有生气。

D/H和W/D的种种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街道气氛,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例如,芦原义信认为当D/H~<1时,如果W/D≈0.6,街道就可产生亚洲商业街独特的热烈气氛;而W/D≈1时,则可产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街道的亲切气氛。

传统街道一般比较窄,且建筑不高,D/H一般都在1:1左右,不超过2,较适合于人的尺度;W/D一般都小于1,赶集的时候会觉得热烈非凡。虽然传统城镇的街道有较强的闭合性,但不是封闭、冷淡的外推实墙面,而是包容性很强的、具有吸引力的檐廊空间,因而显得格外亲切且平易近人。

3.2街道的连续性

街道连续性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连续的立面及街道空间,二是人群活动的连续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写道:“(街道连续性)其特征可能是林荫道成排的树木,人行道特殊的色彩或纹理,也可能是沿街建筑立面统一的古典式样:这种规律还可能有一定的节奏性,比如不断出现的开敞空间,历史建筑或街角的杂货店。”传统街道沿街建筑单体依次排开,类型较单一,使街道沿街立面连续性加强,这比起现代城市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更体现连续性。而传统城镇中的人群活动更增加了街道的连续性。《清明上河图》中反映东京城街道的这种特色,图中画出的店面达60多家,有敞蓬营业的,有临街设摊的,有沿街叫卖的,也有豪华阔气的店肆。商店及摊贩所经营的买卖也繁杂不一,还有担货郎,沿街布列,使人目不暇接。这一情形表明街道的商业活动仿佛是市民天然活动的一部分,沿街兴店,沿街叫卖被视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人的行为活动增加了街道的连续性,赋予街道空间不一样的场所性。

3.3街道空间的凹凸间隔

传统街道空间是线形空间,在线形空间上有着错落有致的凹凸间隔,让人感到曲折多变的意味。这些变化是由于地形条件或人力所为,从而打破长向线性空间的单调乏味。凹凸空间也即“阴角”和“阳角”,是指其内侧凹进的空间和外侧凸出的空间。在传统街道空间中,凹凸空间一般尺度不会过大,往往是通过单个建筑的进退关系获得,不会造成空间节奏的中断。在传统城镇中,一般是由于街道上房屋使用性质(如寺庙、祠堂、会馆)或房屋主人的显赫程度,人为或不经意地形成这种凹凸空间间隔。传统街道空间中,路面一般较窄,人们的视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建筑的细部变化。这些街道两侧建筑的凹进与凸出与建筑的细部一起使空间充满了生活的情境:不像现代城市的大街道尺度巨大且无变化,不能使人们产生在街道中行进的愉悦。历史性街道的凹凸间隔,使街道本身变得生动,增添了趣味。传统街道空间的特征除了以上几点共有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地域特征。当地气候、环境、材料以及经济水平都可以影响街道空间形态及建筑形式。地域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江南的水巷,营造了“南寻贾客舟中市”的繁华井市。因此在塑造小

城镇街道空间时,应有其鲜明的城镇形象,发挥其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的环境优势,创造有特色的小城镇街道空间。结束语

城镇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从以前的传统性设计转变为科学性的设计,更注重延续和保留原历史的风貌,使小城镇的规划更有地域特色和城市气息。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必将能建立一条具有中国小城镇特色的规划设计道路。参考文献:石忆邵.国内外村镇体系研究述要.国际城市规划2007(22)2 王宝刚.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规划师,2003(11)[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2.0: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林自新、暴永宁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12页。

4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5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第二篇: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精)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和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探讨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提出目前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人性化设计思路。

关键字: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要素和特性;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五、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六、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小城镇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1)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小城镇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2)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小城镇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小城镇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3)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可适应性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在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基础上,提出初步评价体系指标,探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准化和可评估模式。本体系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优:代表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程度超过目前的行业水平,其实现技术在现有适宜技术基础上稍有超前。良:代表比行业基准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在目前的适宜性技术可以实现的水平内。中:代表比目前行业水平有一定提高。差:表示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水平不高于目前行业水平。但本文只给出了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评价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尚待提高,二级、三级指标因子量化评价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金莉。赵之枫。张建。当代小城镇和广场设计理念。小城镇建设。2005 [4]赵提纲。浅谈城市街道景观中的绿地设计。江苏城市规划。2004 [5]李迪华。李小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建设。2002

第三篇: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性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 1

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

2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五、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

4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

5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第四篇:游戏空间设计

游戏空间设计

设计的魅力就是在原有建筑的各种限制下做出最理想的方案,既要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同时还要兼顾艺术的灵活性。凡是有特色的,富有创造性的室内设计往往是将自己独特的想象和美学语言融合于实际中,形成人与装饰可以对话的意境。

有人说:选择什么样的设计就是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今这步伐匆忙,人口密集、生存压力巨大的都市中,为何不选择轻松写意的室内设计呢?这不是一个任人悠游的时代,所以需要一颗“游戏”人生的活泼心灵,将居室变成乐园,让自已有一处尽情释放压力的地方!

光线

在室内空间中,光线也是很重要的,空间需要通过光来表现,光能改变空间的个性,没有光,我们就无法看到空间的存在形式。声光色彩带给人们的愉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视听享受。

1、天籁之声:格子式落地长窗立在紧邻的两面墙上,任阳光自由洒落。晨昏午后,日升日落之际,居室内也会有不同的光影交织。清晨,被晨曦唤醒;傍晚,与落日同归,轻松地放任自己,持一杯卡布其诺,静静地倾听日光月影的诉说,领悟生命,领悟禅机。

2、简约之风:将整面墙作为窗户是一个大胆的游戏,在如今简约为游戏规则的时代,这一设计还可以让阳光毫无保留,随心所欲地挥洒于室内各个角落。今天喜欢幽暗一些么?可将窗户用轻纱遮掩,快快乐乐地做一名阳光游子。

照明

现代灯具不断地进行换代性发展,设计中游戏感的体现应该与现代照明技术的运用相结合,才能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获得新的生命。采用现代工艺生产的特质灯具,不仅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还可以起到改变空间尺度,扩大空间层次的作用。

3、无处不在:为使家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能有恰当的照明条件,必须在设计时就考虑各种可能性。为避免千篇一律,请不要顾虑太多的规则。照明灯一定要固定在头顶上么?不一定,所以它可以在地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照亮你的生活。

4、庭院深深:一般来说,居室里的灯光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和装饰性。这一案例的灯光设计无疑是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的。前方那盏造型优雅的落地灯,引领着我们的视线,穿过一重重的神色木门,虽在楼房中,却有庭院深深的错觉。

5、天上人间:灯,不全是用来照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幽幽的蓝光,让一颗浮躁的心不由自主的沉静下来,这里不需要张告“请勿喧哗”的牌子,人们自会轻声细语,因为没有人可以忍心破坏这种雅到极致的幽静。

Material材质

1.山的呼唤:进来颇为流行以岩石为墙,可能是看厌了办公室雪白墙壁的一种心理反差吧。岩石墙所表现出来的硬朗、粗犷下蕴含着自然纯朴的美、与长毛地毯搭配起来就更像“山间猎人小屋”了,墙前的摆设一定要少而精。

2.铁的记忆:金属材质以其造型变化多样、风格冷洌前卫的独特魅力,在家居中的应用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简简单单的两张高脚圆凳,餐桌省略成了搁架,酷酷的、帅帅的感觉就这么无遮无挡地迎面而来。

3.纸的温柔:在壁面材质中壁纸较之墙漆显得丰富和温暖了许多。特别是在冬日的居室里有说不出的温柔和亲切。同色系的墙纸一边是简单的直线条,一边描绘着亭台楼阁,看上去极不相同,却又协调一致;茶几上那朵明艳的绢花带给人无限遐。

Structure结构 就像一个优秀的游戏软件必需有一个良好的框架一样,室内设计的空间组合形式,也就是结构,应该打破一般空间环境关系的陈规,创造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和新结构的采用。

1.断与连:打通隔壁,使整个空间合而为一。让人一眼望去,感觉空灵通透。因为空,便忍不住想多瞧两眼,这一细看,才发觉原来应有尽有,大如沙发、长几,小如相框、烛台,其实尽在眼底。2.开与和:如果床的四周没有那些灰色帷帘,这实在是中规中矩,毫无悬念的一间卧室。但一被帘幕围住,空间便由此多了几分开合的乐趣,像一座舞台,只要大幕没有拉开,你就不知道戏会怎么演。

3.藏与漏:一圈轻烟似的的薄纱笼起一间小小的咖啡“屋”,约一、二好友围桌谈心,或者独自一人凭窗远眺,在如梦似幻的境界中自有赏心乐事不断涌现。同样是利用帷幕来划分空间,却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Distribution布局

室内设计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处理空间布局。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在于应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在设计时不必过多玩弄技巧,而是要设法通过布局使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

4.方正有序:这是为喜欢遵守游戏的玩家提供的方案。用沙发、座椅圈出来的方形会客区域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最为经典,小聚或是畅谈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份心情。紧靠观景窗的长桌和书柜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

5.制衡为美:在着手进行空间规划时,必须时刻把握好平衡。因为人类的一切自身活动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空间的布局,更需要讲究平衡的原则。横与竖的排列;黑、红、白的色彩对比,是在另类的平衡中寻求美感。6.亦真亦幻:小空间布局时通常采用的手法。晶莹剔透的落地玻璃让目光可以无遮挡地投射过去,两面夹成直角的镜墙成功地将空间放大了数倍,迷离的延伸开去,让人置身其中,难辨真假;把多宝架当做门来处理的方法就更为独特。

Details细节

变换空间的法宝: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加空间容量,细节的应用当然也包括在内。在墙上安一组带镜子的壁灯,既有装饰效果又能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或者干脆把酒柜做到墙壁里面去来节省空间,也是不错的一个办法。

化腐朽为神奇:一个普普通通的大门,经过巧心思的装饰之后,立刻变得风情万种、神秘而浪漫。再常见不过的搁板,因为那条波纹和可做调节高度用的凹槽而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这种变化都是由细节造成的。多用店心思,你会发现原来游戏还可以这样玩法。

1.本来过于直白的大门加上条纹装饰之后感觉浪漫了许多。2.搁板的白色横波纹与墙上大波浪相互呼应。

3.方的、圆的每面小镜子都在尽到扩展空间的职责。4.让人迷惑不解的壁灯,却原来是一个藏酒柜。

好比一个大型网络游戏,吸引你的可能不是庞大的游戏结构,艰难的冒险任务,容易上手的操作系统等等主要因素,而只是人物的某个攻击动作这样小小的细节,让你为之心动。细节是设计中的灵光显现。一个好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好的设计绝对离不开若干个精致的细节。

Pattern图案

1.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是如同诗歌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决不是对现实的扭曲。想象力应该能够体现出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看法以及掌控的程度。设计中的想象力来源与空间的组合,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与修养。

2.黑白的对话:没有其它颜色,只有黑与白如此鲜明地对照着,在这个空间中用不同的造型和图案诉说着看似冷静,实则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思辨的热情;墙上的圆点是一种轻俏的顽皮,圆形灯和水滴状花瓶在前卫中透漏出来温柔。3.造型与色彩:在黑与白的静谧世界中,两色彩妆跃然而出,将原始的方与圆巧妙融进家居设计,恰如一位美女,媚而不妖、艳而不俗,于平淡处见巧思,于无华处见丰姿,亦动亦静,亦庄亦谐,尽县主人风范。

Furniture家具

室内家具必须与结构、布局、装饰等因素和谐统一,方能产生良好效果。家具的式样也不再追求凝重、庄严、气派,那些东西太过严肃了;线条简洁、明快、使用方便的组合体,才能打造出一个轻轻松松、趣味盎然的家居环境。

在室内设计中,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空间的划分是以家具的合理布置来达到功能分区明确、使用方便、感觉舒适的目的,它是现代室内设计的有机构成部分。家具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家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功能为基础。

何妨留白:以增加家具来填补室内空白,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样样都有,满满当当的家具摆设并不能增加美感。何不留一点空白,多给自己和家人一些想象空间呢?

游戏式家具:这是居家装饰的革命性理念。它可以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快乐玩耍。这样一种崭新的家居装饰潮流,激发无限的乐趣。孩子们藉由这些家具使智能得到完整发展。其实何止是孩子,那些可以随意组合,像积木一样的领储物柜,那些造型独特甚至古怪的小家具,同样深深吸引着我们。

1. 一件家具在改变组合的同时满足了人们追求变化和参与设计的愿望。2. 塑料材质加上拙朴的外形像极了儿时的胶泥玩具。

3. 像积木一样可以随意组合的储物柜,让人重拾童年乐趣。4. 是地毯还是座椅?多功能产品让你尽享低姿起居的妙处。5. 貌似头盔的椅子。6. 雷达椅和配套的小桌。

7. 吊椅可以满足孩子们摇来摇去的感官需求,刺激平衡神经,帮助他们掌握协调性。

Articles物品

物品之于设计,就仿佛打电玩时的游戏手柄,从游戏的好玩程度来讲,它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让你参与到游戏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能否成为游戏高手,要看你操控手柄的熟练度;而能否得心应手地让居室充满愉悦的游戏快感,则在于你对物品的取舍运用。

宁少勿多:家居物品的涵盖面非常广,从五金配件、装饰摆设到洗护用具都可以算在内,如何选择,请记住著名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过的一句经典设计名言“少即多(less is more)”。这种极简主义设计曾经风靡一时,是西方后现代设计的里程碑,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无限魅力。

1. 造型稚趣可爱的喷壶。

2. 简洁实用的雨伞架。3. 别具一格的地灯。

4. 为孩子们席地而坐时提供呵护的坐垫。5. 精美的门档。

6. 可拆分与组合的酒瓶架。7. 色彩艳丽的餐具收纳盘。

第五篇:办公空间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

调研报告书

专业名称 :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学号 : 学生姓名 :吴云雷

设计课题 :《建筑师居家办公空间设计》

完成日期: 2011-6-6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二O一一年六月

一 导言

调研时间: 2011年6月1日-2011年6月6日

调研地点: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

调研方法:上网、文字资料

考察内容:市场调查

调研目的:深入了解办公空间的形式,为以后自己的设计之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查找资料得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最先有人强调个人空间的办公环境,设计出了每个人“U”型的办公空间。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各大公司正时兴建造大开间的集体办公区,这样的办公室环境招示着一种思想:人人平等.张扬个性.和微软“尊重个人创造力”的形象相得益彰。

办公空间设计的首要目标:以人为本。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最大目标就是要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办公空间的可以分为具有行政性(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各类经济企业的办公楼),专业性(各类设计机构、科研部门、商业、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办公楼),综合性(指同时具有商场、金融、餐饮、娱乐、公寓及办公室综合功能设施的办公楼)。

但是在近20年间,除了办公家具和设备改进之外,无论从空间的形态、构成以及功能几乎没有本质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IT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人性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推进,“亚健康”概念的提出等等,使得人们重新来关注办公空间(一般被认为是最佳模式的开放式的空间),并以人性化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实践。

调研开始找到许多关于办公室设计的大量资源,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办公室设计方案,并没有找到的就是那种单纯的能够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者的办公室设计。从对工作区,休息室的最初印象到会议室的吸引人之处或者是设计工作室本身的功能性和豪华性。设计师工作室在风格上功能和特点上能够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空间设计上的独特之处也是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员工对于设计公司的要求是来自于工作区和休息区。所以一家设计公司对他们的员工能给予的就是创造一切可能激发设计人员创造出最后的作品。

在我国,传统的办公环境是每个人一桌一灯,一大排日光灯,象工厂一样。八十年代后,机关单位的办公台加大班椅,成为一种呆板的符号化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初办公空间开始引进港台模式,逐步从封闭的小办公空间到大空间形式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式的转化,更为体现企业文化,改变工作作风,对提升工作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在近20年间,除了办公家具和设备改进之外,无论从空间的形态、构成以及功能几乎没有本质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IT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人性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推进,“亚健康”概念的提出等等,使得人们重新来关注办公空间(一般被认为是最佳模式的开放式的空间),并以人性化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实践。

当今社会,随着商业环境的不变化,客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近乎残酷的大环境下,公司所面临的难题是怎样不断地创新并保持有里的竞争优势,再有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类型的变化。工作空间的设计得当与否取决于设计本身能否体现出公司的商业特性,而成功的设计则必须能为公司的商业行为带来经济效应。

根据市场内办公空间展开调查之后得知了以下的实践理论知识和看法:

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经验

室内空间设计的就范围十分广泛小到小型住宅、小型办公区及大型的办公区,复杂的商业空间和公共建筑设施。空间与人发生联系就产生了“环境”人们生活、工作于这个环境。办公空间设计就是针对人们的工作方式进行符合这种工作方式的工作场所的空间的有效使用和其功能的完善,就是办公空间的意义,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空间设计指的是对整个空间规划、布置的过程。从设计者接到设计任务开始到我们绘制气泡图和平面图,这个过程称为宇设过程。在这一设计过程中,还必须最一些必要的工作,即资料搜集、调查、分析和解释等。

⒈ 充分利用空间。室内空间设计是多建筑原有的基础结构以上围合面所形成的内部空间进行的再创造,使其更加符合人们在是内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不同需求。

⒉ 虽然建筑本身形成的原始内部空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建筑的特征,但仍有一些空间无论在功能使用方面还是在空间造型的艺术处理方面都不尽如意,存在着这样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空间的利用方面进行再创造,比较典型的就是对大空间的充分利用。空间的充分利用,有使用功能的需求,也有精神功能的需求上的需要。

⒊ 原结构形式的利用。建筑空间是人们通过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室内空间造型起则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驾驭剪除的原结构形式,使之更充分地融入办公空间,是我们在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4.空间的弹性作用。不同类型的空间均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特征。但是有的空间就四用功能来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对空间的利用学要掌握一定的邻国多变性,以满足人们对空间各种各样的使用要求,这也就是对空间的弹性利用。(1)活动隔断;空间可分可合,割断可高可矮,可以半通透。(2)活

动顶棚;可以升降和平移,可以将顶棚移动开变成露天的后半露天的形式空间。

(3)活动地面;通过地面的升降。

案例一韩松作品:工作天堂

CONATUS及小猪斑纳服装公司深圳办公室

下载初探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探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间设计教案

    空间设计教案 第一章: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专业术语,于19世界末在德国建筑领域被提出。20世纪中叶,人和空间之间......

    空间设计教案

    空间设计教案 第一章: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专业术语,于19世界末在德国建筑领域被提出。20世纪中叶,人和空间之间......

    小城镇广场设计探析(五篇)

    小城镇广场设计探析 摘要: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公众 社会 活动的中心,是城市聚散活动的产物。本文以高桥休闲广场为例,阐述了高桥休闲广场设计构思,并对广场的设计建设进行了......

    主题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主题空间设计 课程名称:主题空间设计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60学时 课程安排:四年级上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本课程是必修课程,其......

    办公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办公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性质:办公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较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它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现代办公空间......

    办公空间设计教学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教学设计 当今社会,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客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近乎残酷的大环境下,公司所面临的难题是怎样不断地创新并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再有......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代码:037124 ·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pace Design · 授课对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 · 开课学期:第5学期 · 学分/学时:6......

    庭院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庭院空间设计 课程名称:庭院空间设计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5学分 课程学时:80学时 课程安排:二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本课程是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