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空间设计参考书目
《景观空间设计》课程参考书目
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 ·K·布恩,曹礼昆、曹德鲲译,中国林业出版社
2、《从概念到形式》,【美】格兰特·W·里德,陈建业、赵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英】西蒙·贝尔,王文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园林建筑设计》,华南理工学院建筑系,杜汝恩、李恩山、刘管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园林建筑》,冯钟平,清华大学出版社
9、《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江苏科技出版社
10、《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设计》,【美】诺曼 ·K·布恩、詹姆斯·E·希斯,彭晓烈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设计几何学》,【美】金伯利·伊拉姆,李乐山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设计元素》,【美】盖尔·格里特·汉娜,李乐山等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 《城市意向》,【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白德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过伟敏、史明,东南大学出版社 《都市空间作法笔记》,【日】片山和俊、新明健编著,陶新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设计艺术心理》,王令中,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园林文化》,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篇: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性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 1
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
2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五、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
4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
5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第三篇:浅谈景观公共空间
浅谈景观公共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陆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论述了兴建城市广场的必要性,阐述了城市广场面积及其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并阐述了我国的现状。
关键词:广场;设计;空间
Abstract:Live along with development and citizenry's middle-class families of the economy lenient, the culture of the square increasingly become China big sixcity cultures in the most active amusement and recreational way.Introduced the origin, meaning of the city square and it categorize, discussing to build the necessity of the city square, elaborating the area of the city square and it with periphery building of comparison relation and the programming in the city square design the principle that must follow.Elaborate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our country also.Key phrase: plaza; design; humannes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概述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2.广场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广场以其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巨大的凝聚力。每到夜间,人民趋之若膺,休闲、散步其乐陶陶。即使广场粗制滥造人们亦乐此不疲。这说明广场得到社会价值的认同。社会价值构成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因素,广场则满足了社会价值中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我们可把广场的建设上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可以说,广场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的精神文明的必然反映。只要物质文明在发展,广场就要不断增加!
当前的“广场”是一种泛广场概念。住区、商业、办公、街心绿岛、绿地等均可美其名曰“广场”,这也充分反映出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城市开发商迎合这种社会价值心理,想通过“精神补赏”来产生物质效应是广场泛化的根源。这也善意地“误导”了政府(或许是政府故意被“误导”)。我们大可不必对此较真。给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更多的“精神空间”吧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 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 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3.广场及其环境设计的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我这次毕业设计内的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并引入动物和水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 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美国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 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 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 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 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
3.3组织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主要用轴线设计来组织广场文化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 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 线,丰富空间体系。法国巴黎,在城市设计中,就充分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各城市空间。在巴黎中心区,若干以历史建筑物为主题的城市轴线,及以轴线设计结合的文化广场与街道,这些城市元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巴黎城,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里大街、凯旋门广场、德方斯中心所构成的轴 线,是巴黎的精华。而构成这轴线的每一个广场的环境设计,都与主轴线有密切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个空间序列的高潮。
4.广场设计在我国国情下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城市广场自古存在,中外皆有,它秉承了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又使它成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但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我们的国情就是人多。管理就格外重要,在城市里大家有能在同一时间都做一件事,那要出乱子的。广场是城市的开放公共空间,使用功能有许多不定因素,为了时髦动辙就下沉或上升,使广场地面高低不平,或是下去个坑,没有电梯,地下空间也不连通,很不安全。广场那么大,开始讲要通透,不让种树,夏天太热又不得不种树,用树来分隔空间,效果也不好,花了许多钱修喷泉,平时运行费太高不喷水等等,看起来这些细碎又实际问题.在设计广场时,一开始就要考虑这些方面:结合地形、地区气候的特点,人的活动等因素,处理得当就形成广场自身的特色。
5.结束
总之,当前许多城市非常重视城市景观的里广场设计的重要性,短时间建成的城市广场虽然深受市民的喜爱和欢迎、树立了城市的新形象,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开始。历史的借鉴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广场形成要长时间地苦心经营、雕琢。像城市广场这样难度大的题目,一个好的想法要逐步完善落实。要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公众参与共同营造,一步一个台阶。作为设计者要为广场增添更多的文化氛围和活力。在当前设计的热潮中,要取长补短,注重经济实效积极地为市民创造更多具有一定质量的人性的优美的城市开放空间和广场,创造更美好的现代城市景观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造福后代,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王向荣、林箐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原著[美]H.H.阿纳森,翻译邹德侬、巴竹师等.《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刘超《?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
黄大成?《让广场旋风刮出雁城新姿》,《衡阳工作》,1994年第七期。
第四篇: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精)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和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探讨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提出目前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人性化设计思路。
关键字: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要素和特性;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五、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六、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小城镇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1)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小城镇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2)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小城镇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小城镇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3)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可适应性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在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基础上,提出初步评价体系指标,探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准化和可评估模式。本体系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优:代表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程度超过目前的行业水平,其实现技术在现有适宜技术基础上稍有超前。良:代表比行业基准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在目前的适宜性技术可以实现的水平内。中:代表比目前行业水平有一定提高。差:表示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水平不高于目前行业水平。但本文只给出了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评价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尚待提高,二级、三级指标因子量化评价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金莉。赵之枫。张建。当代小城镇和广场设计理念。小城镇建设。2005 [4]赵提纲。浅谈城市街道景观中的绿地设计。江苏城市规划。2004 [5]李迪华。李小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建设。2002
第五篇:学校景观空间设计说明
设计构思
学校环境作为学校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承载者,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环境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一种美学建树,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艺术品,它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准。
通过对不同功能区的不同的设计手法,诠释校园精神,反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记载不同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校园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让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同时感受到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感受到在设计中传承文化、地域特色和学校人文精神特色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设计中还结合了自然,并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了校园的生态系统,努力打造绿色校园,生态校园。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在设计中多采取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的设计方案,以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简约的现代主义风格
风格理解:现代主义风格作为艺术的提炼与归纳,表现在平面形式上的符号化,从而更加着重于空间功能的规划。设计现代风格的景观应该注重人文历史的符号提炼。文化对学校而言,是城校魅力的灵魂所在;正如现代主义是基于人文历史的提炼,丰富的人文基础才能提炼出精致的现代艺术符号。
特点:以简洁、艺术的手法,注重场地分析、开放平面取代线性序列,体现空间的自由开放性。
设计原则
①与理念文化相统一
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是学校环境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环境文化建设必须依托学校理念展开,并丰富和彰显办学理念,因此,学校环境文化规划必须遵循与理念相统一的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
学校是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地区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地域文化和学校实际的有机结合,注重实用、有效和持续性,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学校环境建设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环境文化的品质。③与教育统一的设计原则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与其他场所最大的差异就是,学校环境具有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教育环境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教育功能而设计,体现教肓的特点,以适合育人、利于育人、科学育人的原则进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目标服务。注重探析学校的含义、教育的隐喻、场所的精神和学校的风格,学校的空间、建筑、庭园和设施所构成的物质文化,这会影响师生的思想、人格、学习态度和价值观。④人本原则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突出“环境育人”的重点,体现人本原则,对师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学校环境规划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文化环境,使身心得到休养。因此,可以通过园景小区、广场文化、道路文化、文化墙等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景观结构分析图
勤学园由食堂景观、宿舍景观两部分组成,食堂景观区围绕中心草坪打造一个师生共享空间,宿舍景观围绕庭院形成对称式布局。
静思园设计为自然式小游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休闲,宜人的户外生态环境。
启智园与勤学园 相呼应,建筑把学生主要的活动区域界定在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中,因此在中间围合一块绿地,形成舒缓的绿地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交流场所。
体育运动区四周景观由绿化带围合而成,形成生态的树荫看空间,提供升旗仪式,户外健身空间以及举办各种户外体育运动比赛,给学生活动空间。
主入口景观区是展示学校风貌的地块,在入口处布置树阵广场,铺装设计上才用土楼的元素提炼出圆形与弧形相结合的铺装形式,大线条的植栽和开敞的集散广场,严谨又不失活泼。
棋盘广场区有位于教学楼北边,由棋盘式的大型铺装广场构成。生态停车场为规划图书馆用地,暂做为停车场使用。
次入口景观与主入口景观想呼应,采用圆弧的形式进行构图结合花池。详细设计
1.主入口是中心景观轴线的起点,也是展示校园风貌的地块。大门两侧是规则整齐的棕榈树阵,体现了规整洁净的校园环境,喻示着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严谨态势。从大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智慧之窗”的壁雕,抽象的图案以及世界地图暗示着走向世界,美好未来。主入口铺装形式才用圆形以及弧线形的元素,作为学校出入口的聚散广场。
2.教学楼把学生主要的活动区域界定在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中,在设计构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构图,中间围合一片阳光绿地并放置“琴棋书画”主题雕塑,寓教于乐。在建筑周边布置花池及长条坐凳,供学生看书,交流。
3办公生活区由求真园、勤学园、食堂办公楼三部分组成。求真园在绿地中间结合主入口的铺装形式设计一个圆形广场,结合花池、花架、景墙进行布置,提供师生在闲暇时休憩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勤学园的建筑为学生的宿舍楼,因此在设计上规划出适于人流的道路基础上,尽量增加绿化面积,局部结合花池坐凳充分发挥景观要素的多用途性,供学生晨读,休息等。4.学苑广场包括棋盘铺装广场以及生态停车场两部分,棋盘广场为开放式的铺地广场,为学校集会,运动等校园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生态停车场为预留图书馆用地,在经济效益与实用的原则下暂规划为停车场用地。
5.体育运动区是学校师生公共交往的场所之一。将文化要素与运动精神融合在设计里,考虑师生的使用要求,具备为体育比赛、锻炼身体服务的观念和师生交流的功能。将文化要素与功能使用相结合,用植物进行造景,体现现代、优雅、自然生态的校园体育场的佳境。
绿化设计
1.植物区域群落分布
设计在分区实施的原则基础上,作为校园装饰物的校园植被进行精心设计,异彩纷呈。在装点校园的同时,还体现独特的学科特色,做到了生态人文的高度统一。考虑到整体景观的打造,也使各功能区独立成景。在植被的安排上,各功能区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1)入口植物有深意,学子读书要先行(主入口景观区)以季相变化特征为主,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适地的引入植物来形成校区中央植物园。入口植物群落在乔木的使用上,多采用如大王椰子、枫香、香樟、竹类等较为高大的观赏性乔木。香樟等乔木不仅从视觉上能构成高大,繁盛的特色,同时也蕴含着校园文化蒸蒸日上,繁盛不息的特点。用了假连翘、云南黄素馨、炮仗花等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灌木植物。通过植被的季节变化来装点不同时间的美丽校园。寓意时光奔流不复返,学子读书要争先的惜时理念。
(2)景观植物各不同,树种安排有看点(教学景观区)
教学景观区植物群落最大的看点可谓各院系主景植物树种进行重点区别。多以树体干净没有飞絮的白兰、常春藤等树种,以桂花、紫薇等香花植物为特色,用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教学理念,使整个植物景观具有别具一格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和谐人文生态的校园设计理念。
(3)学苑植被妆校园,四季景色各不同(学苑广场区)相比教学景观区的植被,学苑广场区的植物具有体现校区的明快、开阔之感的特色,以常绿景观为主,兼顾其他季节特色,在灌木的采用上,多使用四季分明的植物,以体现不同季节的不同校园景观。
(4)花园校园景色美,学习生活乐趣多(办公生活区)
生活区的植物安排上,主要采用了四季的不同交替的乔木和灌木来贴近师生校园生活。在乔木的采用上,多以菩提、凤凰木、美丽异木棉、碧桃等较为常见的树种。同时还配以九里香等香花灌木和巴西花生藤、蜘蛛兰、麦冬等地被植物。这样的设计更能让师生犹如置身花园中,在学习之余体味生活的闲适和乐趣。
(5)养生保健有保障,养生植物显身手(体育运动区)
保健养生植物群落主要是在运动区运用的保健类植物,突出人与环境的共融性,营造放松调养的氛围。此区的植物主要以对身体不同器官的不同保护作用为特色。同时还融入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和谐的原理,对人体的肺、肝、肾、心、脾进行保护。例如在保护肺的功效上,主要采用广玉兰、橡皮树、铁线蕨等植物。而在促进肾功能时则采用女贞、含笑等植物。保健功能区的植物更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打造了花园校园,宜居校园。
2.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1)满足景观功能
植物景观设计时从满足境的各项功能要求出发,考虑了挡墙的隐化、人们行为心理的考虑和设施及构筑物的掩饰等方面。
(2)生态学观点营造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重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有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搭配。②艺术性原则
(1)满足园林设计的立意要求
注重环境景观与整体布局、风格的呼应关系,运用不同形态特征的植物材料,体现浓厚的校园文化意境,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2)注重植物空间的组织
植物空间利用植物塑造类似建筑的三维空间感,植物种植空间的营造通过围合、分割、覆盖和辅助等手法,根据组成形式与游人视线控制的关系,形成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空间,③经济性原则
(1)通过合理的选择树种来降低成本
节约并合理使用名贵树种;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选用苗木规格;适地适树,合理安排植物的种间关系。
(2)结合生产,改善环境质量
在实现景观的美学和功能空间的前提下,适当种植一些具有生产功能和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使观赏性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植物造景意向
坚持突出生态做到乔、灌、草、花卉合理搭配,切实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注重运用建筑小品雕塑等造园手段,丰富绿化空间。园区绿地做自然式布置,追求自然树丛的群落种植方式,结合地形处理,从竖向上丰富植物层次,分割、点缀空间,创造舒适的景观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首先做到以人为本,并且配合不同景点、功能,满足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景景宜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