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

时间:2019-05-14 01: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

第一篇: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

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究案例。叶德敏1, 雷国红2, 张一奇2(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浙江林学院园林设计院,浙江临安311300)摘 要:提出以生命属性划分城市绿地,自然河流、湖泊、池塘和湿地应归属城市绿地。提出除建筑

物以外的一切空间均为开敞空间,包括所有的城市绿地、道路、广场、街道、巷弄、庭院等。运用景观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针对城市基本用地单元,如一个校园、一个居住小区等,亦即针对20~ 30万m2尺度地域的开敞空间,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

究案例,通过对整个校园开敞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众多绿地廊道连接所有绿地斑块等规划

和设计手法,使整个校园形成均衡网状结构套辐射网状结构的稳定空间格局。关键词:城市绿地;开敞空间;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06)03-0150-04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n City Green Spaces ——A Case of the Campus of High School i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YE De-min1, LEI Guo-hong2, ZHANG Yi-qi2(1.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2.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Zhejiang311300,China)Abstract:The urban green-lands are classified with the lif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the river, lake , gar-den-pond and wet-land in a city should also belong to the urban green-land.Every space but building is all open space, including all of urban green-land, road, square, street, lane, courtyard etc.Us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aiming at a basic land unit in city(such as a campus, a resident area etc.)i.e.,an open space with an area of 200 000~300 000 m2,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the very strong feasibility in operation.With a case of the campus of high school i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aking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open space in the whole campus, linking the numerous green corridors with all green patches, the whole campus become a stable space pattern with the balanced net-structure and radial-form net-structure.Carrying o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open space in this scale is actually feasible, and can operate extensively nation wide.Key words:urban green-land;open space;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land-scape ecology

景观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相结合被认为是走向可 持续规划最令人激动的途径,也是一个可操作的实 现人与土地、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适合的科学途径[1]。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 前沿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尺度的区域规 划上。对小尺度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 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城市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收稿日期:2005-10-17 修回日期:2005-11-20 作者简介:叶德敏(1967-),男,浙江嵊州人,高级工程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理论、园林艺术设计与理论。同等级的子系统逐级构成。本文试图提出这样一种 研究思路:从基本用地单元逐级上推。基本用地单元 是指一个居住小区、一个学校、一家工厂、一个单位 等。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这些基本 用地单元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对改善城市环 境污染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本文选择校 园这一典型城市用地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 态学研究的角度,通过对整个校园绿地和开敞空间 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探索尺度为20~30万m2 的城市基本用地单元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的 一般规律。相关概念的探讨 1.1 景观

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2],是土地及土 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3]。把景观作为一个地域所构成的空间整体来考

虑,对于任一等级尺度的地域,都可依据它所构成的 空间整体和构成该空间的主体要素,确定该地域的 景观属性。

1.2 城市绿地——生命景观

从城市绿地的构成要素看,无论何种尺度、何种 类型的城市绿地,其地表主要是由软质的土壤所覆 盖,其上生长着各种植物,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城 市绿地是一种以各种生物为其构成主体的景观。由 此推断,城市绿地是以各种形态的生命为其构成主 体的景观,是一个生命景观。

自然和人工的河流、湖泊、池塘和湿地内,同样 生长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以水生生 命为其构成主体的生命景观。依据生命属性,本文把 城市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等)划为城市绿 地。

1.3 开敞空间

城市开敞空间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命空间)和 自然空间组织的一种概念与方式,可以追溯到1870 年。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开敞空间 提出如下定义:在城市区域内,一切能够与自然能流 和物流相互交流的空间均为开敞空间,即除建筑物 以外的所有空间均是开敞空间,包括所有的城市绿 地、道路、广场、街道、巷弄、庭院等[4~6]。1.4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程序

景观生态学采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来描述 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格局。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单元的大小、形状、数量、构成及 其空间关系,并对不同大小、形状、数量、构成及其空 间关系的景观单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作出定量和定 性的评价[1]。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过程)、动态变

化及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景观结构是指景观 内部各元素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即空间 格局。景观功能或称生态过程,是指景观各元素(生 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即景观内各生 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景观的动态 变化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则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系列的步骤对目标景观进行 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2,7]。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明确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问题与机遇。根据

目标景观的自然现状及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存在的 问题和有利条件。

(2)确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目标。针对存在的 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3)景观分析,区域尺度。对目标景观的周边地

区以及所在城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调查[7]和分 析(调查的详细内容参见《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173页的“景观生态设计调查因子和分类 表”)。

(4)景观分析,地方尺度。对目标景观内部的自 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5)详细研究。依据上述四步获得的信息对目 标景观进行研究和分析。

(6)规划区的概念及多解方案。确定规划设计 的理念,提出2~3个概念性方案,并与建设方及相 关人员共同讨论,确定一个方案。(7)景观规划。在已定的规划理念和方案的总 体框架下,对目标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8)相关人员参与及教育。在景观规划的过程

中,应与建设方的相关人员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把 好的意见吸收到规划方案之中,同时向他们不断地 灌输相关的科学专业知识,从而保证规划方案的顺 利通过。

(9)设计。对已定的规划方案进行详细设计。(10)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在方案的实施过程

中,规划设计人员应到现地进行定期检查,必要时应 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151第3期叶德敏等 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11)管理。对目标景观提出适当的管理措施,并

定期回访,必要时应做适当调整。2 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的景观生态规 划设计——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 究案例

2.1 经济技术指标分析与目标确定

本案总用地面积226 660 m2。其中,建筑占地面 积40 345 m2,占总用地面积的17.8%;道路广场 面积49 256 m2,占总用地面积的21.7%;运动场地 面积19 395 m2,占总用地面积的8.6%;绿地面积 117 663 m2,占总用地面积的51.9%。其中,建筑和 运动场的垂直空间一般难以或不能用绿地上的植物 树冠加以覆盖,两者合计占总用地面积的26.4%。道路广场约有10%的区域难以或不能用绿地上的 植物树冠加以覆盖,占总用地面积的2.1%。因此, 整个校园有28.5%的区域无法用绿地上的植物树 冠加以覆盖。

根据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程序,本案存在的问题

是空间在整体上被建筑、道路广场和运动场分割得 过于破碎;机遇是绿地率高(51.9%),通过对道路广 场的适当调整,运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手段,有可能 把整个校园建设成“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本案的景 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一个目标确定为:在10 ~15 a内校园的绿化覆盖率达到71.5%,实现以绿

地成为景观本底的目标。其他如艺术、历史文脉、场 所精神等方面的设计目标,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讨论。2.2 绿地与开敞空间景观格局规划设计

本案把整个校园的开敞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 虑,使开敞空间的格局符合景观的各种水平生态过 程——能流(光-植物-动物)、物质流(水的蒸发、蒸腾、渗透、涵养,碳、氮、硫的吸附与滞留)和物种流(植物群落的组成配置,动物的迁徙、觅食、繁殖);在 垂直层面上,主要考虑20 m以下的空间,从大乔

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植物(含草坪)5个 层次考虑。

2.2.1 斑块的规划设计 在本案中,斑块指校园内 被各种硬质地域(道路和建筑)围合和分割的软质地 域(被土壤和水域所覆盖)。根据同质性原则,把景观 内的斑块分为8类:草坪、灌木草地、疏林草地、密 林、湖边湿地、山地疏林、山地密林和湖泊。此外,由于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群落会带来负面 影响,在园路的规划布局时遵循如下原则:(1)斑块的面积尽可能大。

(2)在必须设置园路却又导致斑块面积过小的 情况下,该园路设计成汀步,汀步采用天然石材,铺 设时不用混凝土。以此手法使相邻的小斑块合并成 一个面积较大的斑块。

(3)湖泊生态系统与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交错

区不设园路,在必须设园路处改设架空的栈道,以利 水陆两栖动物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大多数水 陆两栖动物虽然生活在陆地,但要到水中去生殖,它 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岸生态系统中渡过。水 岸地区由于邻近水源,植物繁茂,食物丰富,也是很 多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喜爱的生境。2.2.2 廊道和边界的规划设计 廊道在生态系统

中起连接、保护和阻隔的作用,在景观生态系统中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界是目标景观与外界环境的 交接地带,是一条环形廊道。在本案的整个景观空间 格局规划中,重点放在廊道格局的设置和营造上。首先,在整个景观的外围边界建造一条环形廊

道,在有条件的地段,在水平层面尽可能增加廊道的 宽度、密度和弯曲度(图1);在垂直层面上则尽可能 增加廊道的空间高度和结构层次,目的是建立具有 生境通道意义的廊道。在植物配置上,运用植物群落 原理,采用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植物一起层叠密植,使其成为一个彼此紧密联 系的稳定的环形廊道功能整体,成为整个校园景观 的第一道高大厚重的生态保护屏障。本案这条廊道 的不足之处在于校园的南大门和北大门形成了两个 较大的裂口,如果能缩小校门宽度,并在空中形成树 冠连接和覆盖,该廊道将能发挥更强的生态效能。其次,在校园内部的环形主车道两侧分别建立

植物生态景观廊道。环形主车道外侧的凹型、环状植 物景观廊道与外围边界上的环形廊道之间,以相对 均衡的空间分布在较为敏感的斑块交错地带设置密 林区,以网状结构的空间格局(图1),把两条廊道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而环形主车道 内侧的凸型、环状植物景观廊道,则以辐射状密林的 空间结构格局(图1),与面积最大、生态功能最强的 山水生态景观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整体。环 形主车道(宽8 m)内外两侧的2条环形廊道,预期 在10~15 a后,其上层乔木的树冠达到郁闭,此时, 这2条廊道在空间上合并成为一条廊道。由此把整 个校园的生态景观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 功能整体。在10~15 a后,预期校园绿化覆盖率将 152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 达到71.5%。

2.2.3 道路广场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 本案的道 路广场面积为49 256 m2,占总用地面积的21.7%。其中,有10%的区域不能用绿地上的植物树冠加以 覆盖。因此,有44 330 m2硬质地——道路广场上的 空间可以用绿地上的植物树冠加以覆盖。在规划设 计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1)宽度8 m以下道路。道路两边均不设路牙, 雨水直接排入绿地低洼处,使低洼处成为季节性湿 地。南北方向道路两侧各栽植2排乔木,靠路一排为 常绿小乔木,另一排种植落叶大乔木;东西方向道路 两侧均种植落叶乔木。道路两侧遇到面积较大的绿 地斑块时即配设“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 复层密林廊道。预期在5~10 a内道路上空全部被 树冠覆盖,并成为具有生境通道意义的支廊道。图1 校园景观生态规划

Fig.1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high school campus(2)小空间和大空间广场。小空间广场原则上均 以6 m×6 m的乔木树阵覆盖,大空间广场原则上 均以8 m×8 m的乔木树阵覆盖,乔木的枝下高控 制在4 m以上。广场的雨水同样直接排入绿地低洼 处,形成季节性湿地。3 结语

针对20~30万m2尺度的地域,进行景观生态

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笔者以浙江师范大 学附中为例,对整个校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通 过众多绿地廊道连接所有绿地斑块等景观生态规划 和设计手法,使整个校园形成均衡网状结构套辐射 网状结构的稳定空间格局。实践证明,这一尺度的景 观生态规划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在中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下,风景园林师和 林业工程师,最适合也最有能力把这一空间尺度的 地域建设成能够发挥生态整体效能的城市空间。从 事森林生态研究的林业科学家与风景园林师紧密合 作,风景园林师与城市规划师紧密合作,对生态城市 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 生逝世两周年[A].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 育[C].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82-85.[2] 弗.斯坦纳.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周年 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23.[3] 俞孔坚.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

第二篇: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摘要: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其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在研究城市绿地研究中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学

1.前言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们对绿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种种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日渐凸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城市绿地作为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成分和初级生产者,在改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平衡、维持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城市绿地也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具有重要的生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2,3]。城市绿地的涵义及内容

2.1 城市绿地的涵义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2002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做的明确定义:“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城市绿地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具有积极作用的植被覆盖区域[5]。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绿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群落演替机制、种群的竞

争机制,气候因子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格局影响因素[6],也包含经济发展实力、政府决策、社会公平性、城市形象定位等社会、经济和人文驱动因子,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因素影响下,城市绿地格局表现出多样性高,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由景观格局层次和植被物种组成两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休闲时间的逐渐增加,人们更加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因此,城市绿地日益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景观生态学因能同时考虑人为与自然景观并能提供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改善的优化方法而非常适合进行城市绿地方面的研究。它用斑块数目、大小、形状和位置4个基本元素来定义生态格局,并运用景观指标来量化空间格局[7]。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自然生产力主体。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公园绿地;(2)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5)其他绿地。

3.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研究水平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描述景观结构的模型,其中以斑块—廊道—本底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和管理也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此外,还有生态系统稳定的关系,它主要包括残存形拼块一一岛屿、生物多样性、岛屿平衡理论以及廊道的连接功能等[8]。

3.1 景观结构

(1)斑块理论 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4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城市绿地体系示意图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 景廊道是现状和带状的生境,在景观中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管道功能;二是屏障功能,即阻滞物流,达到减轻地表侵蚀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连接功能对物种保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绿地大多是残存性生境,只有利用城市绿地子系统中的陷入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等将各类绿地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如上海市外环线规划了宽500 m的防护绿带;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10]。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

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4)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环境,例如河流、山洞以及其

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陆地生境也是一个岛屿。城市绿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中的绿色岛屿,这些岛屿在生态学上称为残存性拼块[9]。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绿色系统,在城市生境中,城市绿地是生物多样性达到充分保护的唯一场所[11]。岛屿平和理论是岛屿生态学的核心,它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受到岛屿面积和相互间距离的影响很大。根据

这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且绿地的距离不宜离得太远。

3.2 景观规划中的空间格局

3.2.1 不可替代格局。景观规划中最为第一优先考虑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五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这一优先格局在生态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应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

3.2.1 最有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强调在土地看、利用时应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小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地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

4.1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内,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有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格内块状绿地或其他区、防护绿带同样为走廊,或称环境资源走廊。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等绿色走廊相互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侧可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董涛控制能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荣波,周志翔..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

2004,24(9):1925-1930.[2] Wolf K L.Ergonomics of th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Benefits.In:

C.Koilin ed.Engineering Green:Proceedings of the llth National Urban Forest Conference.Washington D.C.:American Forests,2003.1 10—1 15.2 Yin H W,Kong F H.Spatio—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Jina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3010-3021.[3]Tang Y.Planning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its design.Planners,2002,1 8(10):

21-27.[4]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中国园林,2002,18(1):23-26.[5]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6]Diez J.M.and Pulliam H.R.Hierarchical analysis of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acrossenvironmental gradients.Ecology,2007,88(12):3144-3152.)

[7]尹海伟,孔繁花.济南市城市绿地时空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11):

3010-3018.[8]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书馆,1993.[9]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6.[10] 曾涛.景观生态学在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7.[1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0.12.

第三篇:浅议城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

浅议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设计

佘宝旺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城市滨水区域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滨水区域的复兴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概念以及国内外滨水区域的分析,强调了滨水区域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与原则,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滨水区域

景观生态

景观设计城市滨水区域概念及发展概况

1.1 城市滨水区域概念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王建国在《城市设计》一书中写道: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相毗邻的特定区域,它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

滨水区,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并且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1.2 城市滨水区发展概况

20世纪人类科技进步促使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拓展,由此引发种种矛盾,如工业人口聚集改变城市排水规模,城市滨水区防风防汛能力削弱,地基下沉,水体污染,水源短缺,城市滨水区绿化空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城市景观风貌,满足人们游憩休闲的需求,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城市滨水区的潜力,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地段,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场让城市重返滨水的运动:江河沿岸环境治理、历史水路的复兴、滨水开放空间及滨水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并把城市滨水开发作为改善城市景观与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2.1 国外滨水区发展状况

尽管人们对滨水区看法的认识转变在不同的国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其涉及什么因素,都一致关注独特的,地方性的城市环境改善问题,并导致了具体的改造开发行动在英国的伦敦、利物浦,美国的西雅图、奥克兰和旧金山。滨水区规划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具体的开发则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1989年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有90项滨水区项目正在实施。根据“滨水复兴研究中心的资料,在1993年,日本就有63个的城市滨水开发实例”。近年来国外滨水区建设仍是城市建设的重点:美国有75个大城市,其中69个滨水城市中,几乎都有对滨水地区的重建开发项目。在欧洲,英国最早对滨海地区进行了开发重建,被认为欧洲最大城市改建项目的伦敦港区开发,从1981年开始,迄今仍在继续;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德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汉堡也有大规模的滨水开发区。在亚洲,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多所滨水城市的日本,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很重视,大坂、横滨等著名港口城市的滨水开发,无论是规模、设计、管理都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对滨水地区开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2.2 国内滨水区发展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海地区的重要性,并已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较成功的如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天津的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仿古建筑群、合肥的环城公园等。

我国拥有大量的滨水城市,近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量大面广,城市空间在经历了急剧的外延式扩展后,内涵式提高也越来越迫切,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滨水地带的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的造园追求的是“虽由人做,宛如天成的意境美,而目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却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很多己建或在建的海滨、湖滨广场,不论大小,均铲除岸边的杂草、采用超大尺度的花岗岩硬质铺地,气派的廊柱、亭台楼榭、下沉式广场、登泉流水以及大量的建筑小品并配以名贵的花草,刻意追求平面效果的热闹和线形的流畅,使人感觉仿佛才走出城中钢筋水泥的城堡又步入了水边钢筋水泥的森林,其结果是虽多了几分现代的气派,却少了若干自然的野趣,没有达到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的目的。

现在我国城市滨水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比较系统的城市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和建设,滨水空间被大量建筑所充斥,缺乏足够的开敞空间。

2、用地功能比较单一,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性的组织和利用,很难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需求。

3、不少地方水质污染还比较严重,护坡大多为石块、混凝土垒砌的硬质护坡,滨水生态绿地建设贫乏,水域无法亲近。

4、土地利用的空间纵深不足,更新往往只限于水域沿岸的表层,存在明显的片段化的趋势,与周围环境脱节。

1.3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意义

世界城市的发展正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生态城市的道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由对立正在走向融合、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水区域正在被人们高度的重视,人们逐步的把自然的生态的环境还给滨水区域,将城市滨水区建成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美好家园已成为全世界的愿望和目标。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日趋成为滨水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对水体的简单利用,渐进为高层次的开发,形成了人口、经济向沿江、沿海聚集的倾向。工业的发展、经贸的繁荣、人物的流动,在给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过度捕捞、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建设性的破坏。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和过度的人工作用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行旅所至是千河一面、万镇一统,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一个完整的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同时由于环城的江河与城市发展有密切关系,城市滨水区中保留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设计

2.1 现代城市滨水区域空间特点

现代滨水区域建设从空间环境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适用性

功能上能满足城市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形式和功能上与环境相互协调,且对公众全年开放。

2、多样性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有限的滨水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

3、开敞性

水边的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4、可接近性

所有的人包括行动不便者均可步行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安全抵达滨水区和水体边缘,而不为道路或构筑物所阻隔。

5、延续性

林荫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滨水区联贯起来,且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2.2 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特征

2.2.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首先是对环境、生态的分析与理解

建造城市滨水带是为了更加美化这个城市,而不是掠夺性、侵入式开发湖、河地带,现代滨水景观理论尤其重视这点,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主要分为保留与保护两大方面。

2.2.2功能的要求与受大地艺术的影响而呈现出的大尺度倾向

古典园林只为少数社会特殊阶层服务,其一个设计原因就是“小中见大,咫尺山水”,即“人在画外以观画”,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因而这决定了它是要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规划设计的,同时,受60, 70年代西方大地艺术思潮及手法的影响,注重设计空间与大自然的自然力、自然空间的融合,在广域空间中创造作品,即“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设计思路,这样决定了尺度的定量优先于局部的设计原则。

2.2.3注重现代与传统的触合,体现地方色彩与文脉精神

即虽然在进行现代式景观设计,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整体上仍沿用传统布局,在材料及节点处理上呈现一定现代感和现代工艺、手法。另一种做法是在设计中汲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移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2.2.4受人文主义及亲水哲学思想影响的垂直、多层次设计理念

受现代人文主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体现“垂直设计”原则,在以往,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现代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较好的控制水的四季潮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

2.2.5新材料、新技术对滨水设计的影响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具备了超越传统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只有现代景观设计才能具备的质感、透明度、光影等特征。

2.3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通常由于自然条件较好而成为城市发源地,水陆生态系统交汇是这一地区明显的生态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城市滨水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生态系统,滨水区域的土壤、水体、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因子以及促进滨水生态平衡的方式都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区域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原则,协调好人与滨水自然环境、人与滨水人工环境、滨水自然景观与滨水人工景观的关系。

2.3.1 系统与区域原则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江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而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江河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保障。

2.3.2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的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游憩机会,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系统工程意识为指导,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巧布观赏游览线,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2.3.3 自然生态原则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以绿为主,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3.4 文脉延续原则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总结

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应该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生态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让滨水区域成为一个城市的绿肺、蓝带,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交通系统把市区与滨水区域联系起来,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使滨水景观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采用景观设计的理论与生态保护方面结合在一起,加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生态建设,实现滨水区域安全性、美观性和休闲性等多功能融合。

参考文献

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年第六期 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新建筑,2000.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年第7期

作者简介

佘宝旺,男,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阳新县规划局,城市规划专业,阳新县兴国大道49号。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武昌区中南一路47号 邮政编码:435200 电子邮箱:lhwhdx@sina.com

第四篇:景观空间设计参考书目

《景观空间设计》课程参考书目

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 ·K·布恩,曹礼昆、曹德鲲译,中国林业出版社

2、《从概念到形式》,【美】格兰特·W·里德,陈建业、赵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英】西蒙·贝尔,王文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园林建筑设计》,华南理工学院建筑系,杜汝恩、李恩山、刘管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园林建筑》,冯钟平,清华大学出版社

9、《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江苏科技出版社

10、《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设计》,【美】诺曼 ·K·布恩、詹姆斯·E·希斯,彭晓烈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设计几何学》,【美】金伯利·伊拉姆,李乐山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设计元素》,【美】盖尔·格里特·汉娜,李乐山等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 《城市意向》,【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白德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过伟敏、史明,东南大学出版社 《都市空间作法笔记》,【日】片山和俊、新明健编著,陶新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设计艺术心理》,王令中,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园林文化》,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五篇: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为例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

涛;张旭奎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湿地与湿地公园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洪护岸、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可作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除了生态与经济价值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郁郁葱葱的各类水生植物,创造出一种闲散、野逸的自然景观(图1);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给人带来自然而宁静的美的感受。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身处湿地中,面对着那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时,会从感官、心理、精神上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因此,近湿地作为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湿地景观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图2)为例,谈一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3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3.1.1区位

盛泽湖位于苏州相城区东北,渭塘、太平、湘城三镇交界处,占地范围9.0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85平方公里,用地与相城区及苏州市区紧密相连,东北角接苏嘉杭高速公路入口,区位条件优越。

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用地位于盛泽湖水域东南部,盛泽湖1#片区内,规划用地范围79.70公顷,包括公园、绿化带、湿地等全部公共绿化用地。3.1.2目标定位

相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盛泽湖片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市、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了“盛泽湖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应在更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用地自身区位,以湿地保护为主,适量的进行高质量、低强度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土地使用价值”的方针。

湖1#片区在盛泽湖总体规划中以休闲度假和家居为基本功能,兼具有未来南片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功能,规划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大量的自然生态绿地被保留,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导致的污废水排放和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湿地公园规划用地内的原有湿地已严重退化,因此本公园的湿地生态景观以自然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兼顾用地性质及项目的其它设定目标,将本公园定位为以自然生态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提倡综合湿地管理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3.1.3基地分析

从现状来看,规划用地范围景观建设条件良好,除部分农村住宅外,其余均为农田或鱼塘,属易种植土质。用地四周景色开阔,特别是北面即将恢复的盛泽湖水面,是该片区最大的特色。另外,地块内有不少多年的树木和生长良好的本地物种,为植物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段之一。

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用地内虽现存部分水质较好的水道、湖面,但有大量的水产池塘散乱分布,河道也不甚通畅。水面恢复区目前由于砖场和取土的原因,地形比较复杂。3.1.4景观规划目标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次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环湖南路以北之湿地保护与重建,切实做到湿地的生态恢复;

(2)在环湖南路以南形成休闲生活公园和防护体系;

(3)湿地的类型面貌和水体保护是重点研究问题;

(4)本片区要成为盛泽湖和苏州城市绿化体系的一部分。3.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思想

经过对项目的上述分析考察,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的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3.2.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动土量,以降低施工所需能耗、切实贯彻生态化设计的原则顺应基址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消耗是生态化设计中相当重要的原则。本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地大格局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了异质空间,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的生境需求。水面处理除了现有池塘根据所处位置尽量保留外,对现有河道水池底部进行了有限的工程技术处理以保证游人的安全。用地内的少量构筑物如砖厂的一些设施等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一个展示有关湿地的文字、图片、历史的小型博物馆,砖厂的烟囱经改造后还可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标志小品构件。另外由于片区内无大的地形起伏,所以根据设计需要通过加大水面面积所得到的土方量塑造景观地貌。

在岸线处理原则上,由于本用地内的湿地形式主要为与水面接近的地表面湿地和水线以下至水深2m处的水面湿地,且土壤以水成土和水分饱和为特征,所以湿地保护区内的岸线以恢复性建设自然湿地岸线为主,不存在非土壤基质的河滩、岩岸等性质的湖岸线。公园内的部分水面及滨水走廊等则可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灵活应用硬质驳岸、抛石护岸、植物、自然式草坡护岸等形式组合(图3)。另外,还可通过沿岸木栈道、伸入水面的挑台、下沉式台阶提升市民的亲水性。

3.2.2整合场地、界定空间。明确分区以满足公园的各项功能,同时为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公园内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现状用地的使用情况沿湖岸边设计了不同的三大湿地展示区,分别展示湿地的形态、湿地植物与湿地动物,以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为保护重建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用防护林把公园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沿湖开阔而又相对孤立的空间,以展示湿地的特有形态、多样性的植物群、繁杂的动物生态链。湿地是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的湿地则更为脆弱,所以需要一定的隔离与防护措施。防护林既可界定出公园的空间、保证用地的完整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噪声、污染等外界因素,且在城市道路两侧形成绿色廊道,丰富了城市道路的景观。

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湿地植物系统为蓝本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它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防护林相连,并且与湿地的植物之间保持8米以上的隔离带。通过树林与湿地植物的组合形成沿湖四季分明的湿地空间展示(图4)。湿地的动物体系可由湿地植物系统建立而自然形成,也可由人工加快进程,所选用动物种类以本地物种为主。3.2.3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主入口设在东边的湘太路,设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处。入口广场一侧是方便市民到来的公交站。全园禁止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无污染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方式。

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禁止机动车入园可以减少对湿地的污染,同时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时下所倡导的健康旅游方式。公园的交通路线分为主园路、即步行与自行车混行道和专供观赏的1.5m宽的游人专用木栈道(图5)。主要道路从主入口自东向西延伸,串连起园内的不同功能区。公园的木栈道路线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穿插到各展区,使徒步的游人能深入到最近距离了解湿地的各种知识。

3.2.4立足乡土、就近取材

植物尽量选用本土品种,避免外来物种;园内的人工构筑物均使用原木、石材等乡土材料,施工简单且减少运输能耗。

其它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乡土建材可以就近取得,不需长途运输,不仅减少能源消耗且更容易与当地的景物相协调。乡土材料还有施工方便简单的好处,基本不需要大型机械的参与,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施工耗能,更为符合生态设计原则。

3.3分区设计要点详解

根据地形和服务、游赏、科普等功能的需要,把公园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除了用地最西端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育公园外,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区,各有特色和不同的侧重点。城市体育公园是为市民们提供的休闲康体的场地,与湿地距离较远,且有宽大水面隔离,不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园区东北角是湿地场景展示区。场地内原有几个大的水产养殖塘及砖厂的取土坑所形成的洼地,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减少动土量。池塘通过疏浚与连通和简单的地形塑造,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式水、陆过渡带,适宜水际及水生植物的生长,展示不同习性的湿地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洼地保留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形态整理,引入湖水成为清水沼泽,适宜荷花、睡莲等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标高较低的取土坑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物生态生存环境,可在此建立一个湿地动物群落的展示区。北部濒湖水岸地较低,湖水季节性淹没这一区域,成为滩涂式湿地,芦苇、香蒲可在此繁茂生长,同时又给大量的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园区东南部是生态湿地塘床系统,把原有池塘的形态、大小进行调整后,配合净水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池底设计要求,把此区域设计为两个生态塘、两个生态床、一个生物监测用养鱼池,污水在通过整个塘床系统后变成了清洁的景观水,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是环保知识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好样本(图6)。

用地最北端原本是个离岛,与场地间隔有一条不宽的水道,岛上也是满布池塘。设计中保留这一离岛的形式,并加宽隔离的水道,连通各个池塘,使岛内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泻湖,成为鸟类的栖息地。隔离水道的南水岸种植高大湿地乔木作为屏蔽,仅留出几个视线通廊。游人不能上岛,只能远距离观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鸟类的适宜生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它们自然的生息繁衍,成为本地鸟类及越冬候鸟的天堂。

园区中部连接湿地公园西大门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解决游客们的餐饮、娱乐等需要。游客服务中心以南是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严格管理与控制,分类分等级梯度性种植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所特有的植物、花卉,使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湿地植物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4结语

要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以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更必须注重生态这个大前提。这不仅是湿地公园、也是其它湿地景观设计的难点所在。

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以生态为前提,从大的规划角度入手,在设计中解决场地内的现状问题,营造场所、组织交通、完善公园的各项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分区明确、形态设计优美自然,有效减少了工程量;选择适当的湿地动植物物种,以及对湿地进行的隔离、保护,有助于重建后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这些设计中的重点所在,都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本文中所举的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是它运用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探索了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一些特殊要求,对其它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在决定景观的最终形式时,除了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另一些因素——例如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仍然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无视社会和大众需求的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追求景观品质在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邹锦1 颜文涛2 张旭奎3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3.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1]地生态工程》 安树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唐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地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米建华高红云 范定臣《河南林业科技》.2004年第6期,P17-P18 [4]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 林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浅谈湿地公园的设计: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生态与美的统一

2005-8-8 12:06:12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

可持续发展 永续利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自然特性不断丧失,生态价值不断下降,其自然湿地的存在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湿地的保护上来,提出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保护原则。众所周知,仅仅靠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其他传统的自然保育措施是远远不足以阻止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惟有在发挥湿地的环境功能过程中,对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影响,才能遏制自然湿地的破坏与威胁。同时,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尚根据其原自然湿地恢复或重建的原理营造湿地,这样能有效地阻断能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对原有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它一方面起到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可靠的净化,另一方面可使原有湿地复活与可持续发展,净化空气,改良气候环境。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可成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湿地的开发建造和运行要与景观设计、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在国外,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它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生态组群,间设有若干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使湿地间既开放,又独立,以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成为未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如1988年重建的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上湿地公园,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就可领略大自然的胜地,是城市中营造人工湿地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国内,如四川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已成为我国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榜样;浙江绍兴市55平方公里的景观湖泊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区;苏北的盛泽湖,当前已进入17.4平方公里湿地生态景区建设期等,可见我国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建设,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这一方向发展。

美学与生态兼顾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人性化的特性。

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中国建设报2005-08-08 戚影)

下载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路加油站景观生态设计 设计说明

    公路加油站景观设计 加油站的植物品种选配关键是要注意选少修剪,管理粗放、抗旱、抗病虫的植物,因为加油站的特殊环境养护时不能用剪草机,打药机等机器设备,地下埋有油罐,严禁使......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精)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和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探讨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提出目前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

    景观生态设计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设计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无度的索取,无休......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研究及实例分析解读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研究及实例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景观功能尺度和视觉尺度两个方面。并且通过实例......

    工业园生态化设计研究——以衡阳白沙洲工业园为例

    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设计研究——以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为例 所在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学号:09950106 姓名:谷祥卉 指导老师:齐增湘 摘要:随着生态工业园建设在......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的非人性化设计探究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的非人性化设计探究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摘 要】:校园景观设计作为现代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景观设计可以展示校园文化,体现校园自身特......

    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城科校园建设的运用 姓名:王逸凡班级:建筑学学号:指导老师:唐海燕 1班 13154922 2016年12月16日浅谈景观生态设计在城科校园建设的运用 摘要:随着景观生态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