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推荐五篇)

时间:2019-11-13 00:5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

第一篇: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当下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中碎片化状态的废弃用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用好这些废弃地是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案例,继而借以设计思维这一设计研究方法,思考探索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具体设计立意与设计思维,最终尝试以模块化单元的形式构建新型空间,以适应城市中不同尺度大小的用地,进而得到“一”系列与“二”系列设计模型,以期为城市空间废弃地未来发展提供参考的同时,试图搭建起生态可持续性城市景观空间。

关键词:设计思维;微小景观空间设计;废弃地;模块化;可持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当下城市实际可用地紧张,且成点状分散在城市各角落的现状,最终致使土地荒废弃置,无法得到统一开发。如何利用好这些分散的土地,使的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是当下所面临的一大困局。尽管就当下而言,这些废弃的土地是城市一大痛点,但不得不承认,它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开发重点。由于其本身分散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连接了整个城市,将这些土地合理运用,营造小空间设计,不仅可以使土地最大化利用发挥自身功效,同时也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肌理文化,由点及面,衍生发展。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提出的,由于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不同于原先的景观空间设计,因此借以设计思维这一方法媒介,从多维度、多向度切入,深入分析、思考、探索未来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发展路径。

一、概述

(一)微小景观空间设计

景观空间设计相较于景观设计,其更注重对空间感的强调。这是二者的最大差异。究其本质,景观空间设计就是对景观中的各“物”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营造一个功能合理、形式统一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空间效果。空间,既是观景的场所,也是交流的场所,更是互动的场所。本文所提出的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是基于当下城市可用土地稀缺且分布散乱的现状所提出的,一方面希望借以对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思考合理化运用当下一些被弃置的用地,另一方面也试图为长期压抑着的人打造一个景观视觉、情感体验、对话互动的自由空间。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相较于景观空间设计而言是景观空间设计的微缩版,抑或是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小型空间再现。它可以只是一张坐凳,一盏灯,或者万千世界任一物品,它更强调空间的开放、自由,以服务人的需求,慰藉人的精神文化作为其设计出发的要义。

(二)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就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设计哲学,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隐形的思维存在。设计思维存在于每一个设计师心中,可以说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设计思维,只是有些设计师感受到了这种存在,并很好地利用这种存在,进而为设计服务,还有些设计师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一存在,但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设计思维作为一种设计中的思维意识形态,其思维类型相对多元,包括有创造性设计思维,联想性设计思维,换位性设计思维,逆向性设计思维,仿生性设计思维等等,这些设计思维方式共同组合而成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存在,不孤立也不独立,通常都是相对存在,彼此之间具有一定联系性,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实际设计要求、情况,综合考虑多种设计思维,进而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几种设计思维方式,整合互补运用到设计中。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开拓的存在,它有助于寻找设计的更多可能性,进而设计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三)国内外发展情况

当下国内对于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所提及的也大多是捎带而过,未做深入研究,对其的概述、认识也相对缺失。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阴帅可与杜雁围绕《园冶》所做的《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一文,将设计思维与《园冶》中的造园手法相结合,继而进行解读与论述,为设计师提供方法上、思维上的指导,然其中对于设计思维的单独论述与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新西兰林肯大学景观学院教授麦克巴特尔梅曾针对设计思维与景观设计作过一篇研究性论文,然其更多的是围绕景观设计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他强调学生应当注重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提出设计思维对于景观设计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解决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设计思维本身的性质所局限,即设计思维相对而言更抽象,是设计的思想存在,其大多情况下不可见。另一方面在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式相对固化,景观设计师对于设计的思考也大多停留在对于景观元素的组合、拼贴设计,而不是从根本上思考设计的思想。

二、设计思维在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中的探索

如何在诸多设计思维中寻找到契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设计思维呢?笔者试图借以下三个与笔者所倡导的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主题性质有一定契合度的案例对每一个设计进行解读,当然这些案例并不相同,在各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包括概念性设计、能源性设计以及文化性设计。继而基于对这三个案例的探索、分析,寻找真正适用于微小景观空间设计发展的设计思维方式。

(一)概念性设计——EscaleNumérique城市公共设施

“EscaleNumérique”作为法国设计师MathieuLehanneur的首个城市性质开发项目,设计以立体思维、仿生思维作为主要设计思维方式,强调对系统性整体的把握,由点及面,以多功能为要义,结合当下人们的需求,以亭子形式呈现,又区别于旧有的亭子,在外观、形式上进行创新,简约大气,经济实用,有助于遮阳避雨,实现以人为本的同时,也提升设计的实际可用性,使得其得以二十四小时为人服务,改善设计的时间局限性问题,实现多向度、多维度的统一。同时注重设计的空间感营造,脱离二维平面,从三维、四维空间思考设计,在亭子式屋顶下方,设计、配置有以混凝土制作而成的座椅,同时根据人性化座椅间距进行排布,使得座椅相互之间不受干扰,得到最大程度使用。且设计的公共座椅为方便人使用,还配备有迷你型桌板,以及可供人们充电的插座,大方实用,集多功能为一身。在中心柱位置还设计有一块电子触摸屏,以实时更新城市各类服务信息,包括交通,天气,新闻以及城市文化、旅游类互动标识等等,实现智能化应用,方便人们出行。同时设计以生态为宗旨,在亭子上方以植物覆盖,使得设计在平视、仰视、俯视等多角度获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增强城市绿化覆盖率,美化周边环境,改善环境,提供新鲜空气。

(二)能源性设计——Solaris遮阳伞

Solaris遮阳伞设计作为一个智能型能源性设计,依托发散思维与动态思维作为该设计的思维方式,强调对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发散性思考,跳脱现实,大胆创作,其主要设计理念是根据光照感控遮阳伞的开合,最大程度收集太阳能,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应人们日常使用。设计伞顶由太阳能电池板组合而成,同时配备有光感控仪,以实现遮阳伞在日常阳光下打开,收集太阳能的同时,为人们遮挡阳光,提供日常手机、电脑充电服务,营造舒适休闲户外空间。同时结合时间、空间的动态性,尽可能实现设计的运动感,在不使用时,Solaris就会自动合拢,折叠成风叶状,利用风能进行电力储备,以作为城市供电来源之一,减少城市日常能源需求。由于Solaris遮阳伞使用方便,可拆卸,可组装,可移动,对空间要求低,且设计组合方式灵活多样,使得Solaris遮阳伞可轻易打造一个活动交流空间,适用于包括海滩、公园、广场、咖啡馆等等公共空间环境。

(三)文化性设计——厦门状元文化广场

厦门状元文化广场设计以收敛思维、空间思维作为该设计的思维方式,强调设计的收敛性,即最终回归到一点,表现在设计中就是设计可落地,因而,这一思维方式相对而言更多地注重对实际的思考,对场地的现状情况的挖掘,厦门状元文化广场设计基于厦门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结合周边的交通与商业环境,在尊重原有场地的基础上展开设计,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保留与创新为设计目的。同时也追求空间、场域的营造与设计,不仅是与人交流互动的空间,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场”的设计。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情况,其理念主要围绕打造一个商业互动、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借以缓冲周边的商业大环境,主要通过形如海浪又似中国卷轴的公共座椅设计加以展现。在实际设计中,结合场地中实际休憩需求,设计有高低起伏、不断变化的卷轴,在形态上赋予动感,以实现景观上的运动视觉效果。其中卷起的部分作为人们停留休憩的空间场地,可躺、可卧、可坐,结合植物的种植设计,活跃广场空间,打破城市压抑氛围的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功能与形式和谐并生的景观空间。且植物配置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阳光的直射方向及其投影关系,合理安排植物与卷轴之间的距离与位置,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在整体形态上,特以当地闽南红砖与深灰色花岗岩两种材料相结合作为铺装材料,将地面铺装设计与景观小品融为一体,宛若天成,突出当地城市特色文化的同时,实现统一中富有变化的景观设计效果。

三、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探索性思考

(一)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立意要求与设计思维选择

综合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特殊性,笔者结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内外部要求,提出契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立意框架(图4),试图重新构建起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设计思维模型。

(二)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模型构建探索

设计结合城市发展这个大背景,同时城市发展与树之生长之间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即萌芽,初生,繁荣,衰落,死亡,再生……反复循环,周期更迭。故而,探讨以树作为设计之脉,创新整合,有机再生。由于当下微小空间的尺寸不一,笔者特以这种结构组合、模块化的方式设计,以供不同尺寸的空间组合、搭配、再生。“一”系列与“二”系列,作为单体,模块之间可相互拼接,围合,进而构成不同形式的新型空间,同时也可两者之间相互拼接,创生空间,满足不同的人的需求。“一”系列,作为一个装置小单元,彼此拼接,相互结合,再生、发展……进而衍生出万千设计,既可围绕圆形设计,作为广场小舞台,抑或是会议交流小空间;也可模块之间成线性排列,作空间廊道,或穿梭其中,或小坐休憩,感受空间时间的变化发展,亦可作为道路景观装置,美化城市街道,方便人们生活;亦可以两两相接,首尾相连,彼此之间置一睡袋,便可休、可玩、可赏、可卧。同时,“二”系列中三角形树池与座椅作为两个孤立的单体,可拼接成为空间中的小装置,亦可拆分作为空间中的小单体,且多个三角形树池与座椅之间可随意拼接,任意组合,形成人们所想要的空间效果,或亲密交流,或互不打扰,通过空间的组合与应用,充分适应不同尺度大小的空间环境,包括有全闭合空间,半开放空间,组合式半闭合空间,组合式半开放空间,自由空间等五种模式化空间。五种模式化空间之间亦可彼此组合,随意拼接,进而打破旧有,重创适用空间,是一种可更新式设计,可适用不同人群、不同尺度、不同需求、不同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过往的许多景观设计研究忽视设计思维,进而造成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趋同化发展。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作为景观空间设计的微型表现存在,其提出与城市潜在的现状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景观空间设计的必然化趋势,重新审视城市地域问题,思考如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求得景观与城市之间的和谐是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根本要求,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论题。笔者仅以设计思维这一视角,以点探面,思考探索实现设计与自然之间最佳平衡的发展路径,重构可供人们暂时逃离城市的绿地空间。综合而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的设计,一种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设计,最终为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阴帅可,杜雁.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2(01):85-87.[2]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02):61-64.[3]翁威奇,林建飞.从接受美学出发浅谈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广府文化为例[J].建筑知识,2016(08):37-40.[4]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7-29.

第二篇:景观空间设计参考书目

《景观空间设计》课程参考书目

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 ·K·布恩,曹礼昆、曹德鲲译,中国林业出版社

2、《从概念到形式》,【美】格兰特·W·里德,陈建业、赵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英】西蒙·贝尔,王文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园林建筑设计》,华南理工学院建筑系,杜汝恩、李恩山、刘管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园林建筑》,冯钟平,清华大学出版社

9、《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江苏科技出版社

10、《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设计》,【美】诺曼 ·K·布恩、詹姆斯·E·希斯,彭晓烈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设计几何学》,【美】金伯利·伊拉姆,李乐山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设计元素》,【美】盖尔·格里特·汉娜,李乐山等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 《城市意向》,【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白德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过伟敏、史明,东南大学出版社 《都市空间作法笔记》,【日】片山和俊、新明健编著,陶新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设计艺术心理》,王令中,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园林文化》,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精)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和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探讨了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提出目前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人性化设计思路。

关键字: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要素和特性;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五、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六、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小城镇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1)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小城镇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2)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小城镇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小城镇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3)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可适应性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在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基础上,提出初步评价体系指标,探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准化和可评估模式。本体系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优:代表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程度超过目前的行业水平,其实现技术在现有适宜技术基础上稍有超前。良:代表比行业基准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在目前的适宜性技术可以实现的水平内。中:代表比目前行业水平有一定提高。差:表示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水平不高于目前行业水平。但本文只给出了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评价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尚待提高,二级、三级指标因子量化评价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金莉。赵之枫。张建。当代小城镇和广场设计理念。小城镇建设。2005 [4]赵提纲。浅谈城市街道景观中的绿地设计。江苏城市规划。2004 [5]李迪华。李小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建设。2002

第四篇: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性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 1

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

2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五、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

4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

5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第五篇:居室空间设计论文1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风景园林学院

居室空间设计论文

论题:家居绿色设计的要素指导老师:张萍老师专业:风院09级园教3班姓名: 马 秀 华学号:2009929

1家居绿色设计的要素

作者:马秀华专业:风院园林教育

班级:09级3班 学号:20099291 指导老师:张萍

摘要:随着历史的车辙不断前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社会修养造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念,人与自然协同共进,和谐共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理想追求,“绿色设计”就是驾驭于人们的如此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之上的建筑空间形态,绿色设计就是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设计系统,所以家居绿色设计的要素不仅包括材质的选择,而且更重要的是设计配置的生态科学性以及艺术性。

关键词:绿色设计生态科学性良性循环艺术性以人为本

改善环境、美化生活正日益在人们心中成为主流时,家居绿色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和文明前进的标志。无论是绿色材料的运用还是每一寸空间的划分与布置以及家居绿色设计的其他要素,它们都应该体现绿色设计的宏观概念,以及要素的综合性,在绿色设计目标的综合性上划分家居绿色设计的要素更能体现一个环保、节能、健康、舒适、方便的室内文化发展,室内布局、即空间尺度、装饰材料、照明条件、色彩配置以及绿化植物对室内环境调节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家居绿色设计的要素。在环保上找家居绿色设计要素,那么家具的设计方案必须是健康的、安全无害的,能与环境融洽且产品生命周期长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节省材料;选用可再生和易于再生的原材料;尽可能避免使用危害环境和不易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在生产、消费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并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

1.以人为本是家居绿色设计的本质

1.1人性化设计的目标是在环境的系统约束下,提高使用者工作的有效性,根据人的接受能力和环境特性来设计和选择材料,尽可能适合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特性,能够让居家者愉快地完成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以让人们身心系统的最佳效率与效能,提高人们的工作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因而在家具设计选择过程中应注重功能设计,比如现代许多人都喜欢简约风格设计,我也喜欢现代简约风格的室内设计,当然无论哪种风格,它设计的空间从颜色、形状到尺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体现高度的舒适性和实用性,避免因功能的不合理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家既然从最原始的时期就是人的生活主要空间,当然以人为本是家居绿色设计的本质。

1.2家作为人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人和自然最初的接触和影响的空间,居室空间的设计是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标志。而设计源于生活,从生活需求入手,引导人们在生活品质、艺术品位上的正确追求,不忽视生活细节,同时考虑整体生活氛围,考虑环境塑造人的发展,人影响环境的形成,“以人为本”就是从环境于人的需求和人给环境的影响的一种理念设计。家应该集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一体展现家居的富有人性化设计的本质特征。

2.家居绿色设计的重心——绿色材料的选用

2.1经济的发展,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商品材料,不同的材料可以代表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材料可以创造不同的空间样式,即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随着环保、节能、低碳、可持续发展意识日益传播,绿色材料已左右室内设计的流行时尚,从材料上突破了设计的目标。绿色材料不仅仅代表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来装饰室内,而是包括环保性材料其他部分,其主要本身内部构成物质不存在危害环境的成分,以及那些具有再生性的材料也是绿色材料部分,即可循环使用的家具用品。

2.2 现在许多建筑都遵循把室外的元素引进室内,使室内更加自然化。比如房屋建筑的采光性,大量使用有机玻璃来进行采光,以及建筑之间的通风性,还有室外最重要的元素是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植物种类,在室内运用造型艺术来展示当代的文化魅力,主要有盆景、插花以及绿化盆栽等。

2.3绿色材料又称生态材料、环保材料和健康材料,既然作为健康材料,所以居室中的植物配置与选择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设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追求健康与长寿,比如最近几年人们发现栽有红豆杉的庭院有助于长寿,这些现象均说明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越接近,那么就越健康,当然有些植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那么就不宜做室内植物。以下是一些植物对人体的影响,绿色植物作为居室绿色材料重要成分,那么在考虑设计元素时不得不收集植物的许多功能:比如茉莉:它的幽香可增强机体应付复杂环境的能力,消除引起精神和躯体方面缺陷的综合征;石竹:石竹香可增强记忆力,以利于更好地接受外部信息;薰衣草:失眠症患者的“良药”,改善抑郁症状和歇斯底里症,去除紧张,平

肝息火,抑制挑衅冲动;橙:最受白领的青睐。橙的香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上班族在办公室压抑气氛中产生的紧张、不安感。橙的芳香还能加快抑郁思绪的排除,增强对环境的应激能力;薰衣草:失眠症患者的“良药”,改善抑郁症状和歇斯底里症,去除紧张,平肝息火,抑制挑衅冲动。

2.4在现代家庭别墅中,许多居室空间都有花园存在,这样更接近自然,那么在选材上就更需求植物以及山石营造空间,比如人们都喜欢种树栽草、堆山叠石、造水景、水车、小型喷水池,使它们有山野之趣,再摆些小桌凳或树阳伞,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宁静环境。光线较弱而阳光直射时间短,那么可栽种些耐阴的小灌木,如杜鹃、山茶、枫树、佛手、葡萄等。也可盆栽龟背竹、万年青、吊兰、棕竹、君子兰、马蹄莲、橘子等置放在花园中或四周,也可放在窗前或落地门上,若再悬挂些观叶的蕨类如铁线蕨、鸟巢蕨、肾蕨及其它观叶植物,如长春藤、泡叶冷水花,那么上下呼应,会勾勒出风韵美、形态美的效果。

2.5生态美学是艺术美的一个新发展,绿色植物更能体现绿色材料的生态美学,所以选择室内植物更应该从植物功能中择优。比如净化空气的植物:吊兰、黛粉叶等,对装修后室内残存的甲醛、氯、苯类化合物具较强吸收能力;芦荟、菊花等可以减少居室内苯的污染;雏菊、万年青等可以有效消除三氟乙烯的污染;月季、蔷薇等可吸收硫化氢、苯、苯酚、乙醚等有害气体。在室内养虎尾兰、龟背竹、一叶兰等叶片硕大的观叶花草植物,能吸收80%以上的多种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芦荟、景天等,晚上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能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芳香植物:植物的芳香有抗菌成分,可以清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具有保健功能,如仙人掌、文竹、常青藤、秋海棠气味有杀菌抑菌之力,同时,植物的芳香还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如丁香、茉莉可使人放松,有利于睡眠;玫瑰、紫罗兰可使人精神愉快,有发奋工作的欲望;夜来香、锦紫苏、驱蚊草等气味有驱蚊除蝇作用。但香味不能太浓,否则会引起副作用,如丁香久闻会引起烦闷气喘,影响记忆力;夜来香夜间排出废气使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感到郁闷;郁金香含毒碱,连续接触两个小时以上会头昏;含羞草有羞碱,经常接触引起毛发脱落。

2.6装修材料要避免有过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使用不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材料。很多人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总喜欢讨价还价,想着怎样才能比较省钱,却没想过商家为了赚钱,会不会提供符合健康安全的材料。健康是无价的财富,绿色材料能保证健康的持续,尤其是如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物质上的不健康,绿色材料在选择时不应该在物质的表面机理作选择,更应该在构成成分上挑健康。

3.科学的空间布局与合理的家具设计是家居绿色设计最主要的内容

3.1空间的分隔与联系是家居绿色设计的重要内容。绿化分隔空间范围很大,比如在在两厅室之间,大厅与走道之间或者客厅太大要分隔成小空间等这些地方都可以用绿色分隔,合理划分、改造、装饰每一寸空间时,最主要是要把握空间,充分考虑通风、采光、噪音、开放与私密、干燥与潮湿等因素。

3.2在家居科学的空间布局时,还不得不考虑家居设计的风水学,这也是中国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房屋有如人体,室内各部位功能有如人体各个器官,均有新陈代谢的作用,风水学在家居上有时犹如控制新陈代谢的激素,我们不能忽视许多民居的风水原理,比如在选用室内绿色植物时,也要考虑到风水学,像阳台养花的旺宅植物利用阳台养花,已成为居家美化,更是旺宅的重要环节。对花木的选择,要因楼房的阴阳不同,八卦方位所属而有所区别。也可以根据命主的五行宜忌进行旺宅植物选择植物花草是有灵性的,分金、木、水、火、土,有五种不同的属性。

3.3家具作为一种特殊的绿色产品,其内涵为采用木材或其他无污染材料,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损害健康和污染环境,产品废弃或也不会污染环境,并且实现低能耗、低消耗,零部件易拆装分解和实现部分零部件的回收和利用。此外,绿色家具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以完善其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从而达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目的。

3.4仅做到技术上的室内生态化设计设计已不能达到这个社会人们的理想绿色,在精神追求上往往大于人们对生活基本的需求,所以在空间布局和家具设计时必须渲染上高品味的文化以及艺术感,艺术生活是包括生活的许多小细节,无论是新中式风格还是人们追求的现代风格,每一层风格上都要有时代的文化氛围。艺术的设计才是家居绿色设计的品味元素,所以许多人可以在家居设计上看到家居者的品味与文化。

绿色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与目标,指引人们生活环境美化的方向,随着人类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人类对未来环境的分析以及生态意识强化,家居绿色设计的元素也会不断范围化和综合化。参考文献:《居室空间设计--实例教程》肖友民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肖友民

《正统玄空派家居风水秘本》玄空大师

《绿色家居新概念》杨小光

下载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公空间设计特征论文

    1办公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和设计过程例如,对于办公空间设计的种种方式和方法,技巧性的和细节性的指引等等。还有我国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办公空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列举了一大......

    浅议城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

    浅议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设计 佘宝旺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城市滨......

    创意的教学设计,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创意的教学设计,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摘 要】小学生天性活泼,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天性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

    (心理)空间思维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室内设计中的设计情感的表达 色彩的情感表达 摘要: 随着社会的日益繁荣,随着个人的经济能力成长到一定的程度,更好的居家生活品质成为随之而至的生活目标。当人们经历了追逐、......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的非人性化设计探究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的非人性化设计探究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摘 要】:校园景观设计作为现代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景观设计可以展示校园文化,体现校园自身特......

    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_以浙江师范...

    城市绿地空间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究案例 。叶德敏1, 雷国红2, 张一奇2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浙江林学院园林设计院,浙江......

    浅析办公空间设计思路论文

    一、现代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基于新世纪人们工作价值观念的转变,现代办公空间的发展也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更为个性化和标识化;更注重对高新科技的应用;更为人性化。[1]模式化......

    游戏空间设计

    游戏空间设计 设计的魅力就是在原有建筑的各种限制下做出最理想的方案,既要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同时还要兼顾艺术的灵活性。凡是有特色的,富有创造性的室内设计往往是将自己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