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推荐阅读)

时间:2020-11-27 14: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

第一篇:中考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含详细答案解析)一、单选题 1.下列图像的对应关系表示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电解水实验从开始到断开电源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的O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C.图丙表示碳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容器内物质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D.图丁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产生氧气质量m与加热时间t的关系 2.如果用“ ”和“ ”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下列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B.C.D.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某物质质量变化关系的是()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 B.将一定质量的红磷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将一定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D.向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 4.对下列事实解释正确的是()选项 事 实 解释 A 水银温度计受热液柱升髙 汞原子受热体积变大 B 食盐加入水中,水变咸了 NaCl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C 稀HCl、H2SO4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溶液中都含有H+ D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 原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5.对以下三个化学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C+O2CO24P+5O22P2O5CH4+O2CO2+H2O. A.都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温度都需达到着火点     C.生成物均是气体     D.反应时均产生蓝色火焰 6.向质量为m克的CaCO3和KHCO3的混合物中,加入质量分数为a%的稀盐酸n克,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w克.(已知:KHCO3+HCl═KCl+H2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的质量比一定是1:1 B.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m+n×a%﹣w)克 C.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均为n克 D.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均为w克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个数和氧原子个数之比是()A.B.C.D.8.根据化学方程式4NH3+5O2 =“=“ 4X+6H2O,可推断X的化学式是()A.NO                                    B.NO2                                    C.N2O3                                    D.NH3 9.将6.96 g铁的某种氧化物在高温下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5.28 g二氧化碳,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应该为()A.FeO                                 B.Fe2O3                                 C.Fe3O4                                 D.无法确定 二、多选题 10.如图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镁粉中分别滴入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C.等质量的块状石灰石和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11.在等质量的锌、铁中分别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产生氢气的质量随硫酸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曲线表示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         B.M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是硫酸和硫酸亚铁 C.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D.N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12.实验室有一瓶敞口久置的烧碱药品,取20g此样品加水溶解配制成120g溶液,加入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实验过程如下(不考虑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滤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B.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11g C.用氯化钡替代氯化钙所得沉淀质量变大,相对误差偏大         D.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小于9.4g 13.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和b是反应物,d一定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14.下列应用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正确的是()A.CO用于冶金工业CuO+CO Cu+CO2  置换反应         B.用含Al(OH)3的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Al(OH)3+3HCl=AlCl3+3H2O  复分解反应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 MnO2+O2↑  分解反应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4P+5O22P2O5  氧化反应 三、填空题 15.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Si+2R↑,则R的化学式为  ________;

写出产物R的任意一条化学性质________ :   16.某学生写了下面6个化学方程式.A、Al+O2=AlO2;

B、4P+2O22P2O5;

C、Cu2(OH)2CO3CuO↓+H2O+CO2↑;

D、4Fe+3O22Fe2O3;

E、Zn+H2SO4=ZnSO4+H2;

F、CuO+H2=Cu↓+H2O. 其中(请填序号):

化学式写错的有化学式写错的有________;

化学式正确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有________;

反应条件应该注明而未注明的有________;

“↑”、“↓”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有________. 17.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看,A图表示3________(填化学符号),B中每个分子由________ 个原子构成。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单质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18.A、B、C、D、E、F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C是生命的源泉,常温下为液态;

F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

(1)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_;

E的化学式________。

(2)请写出C→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请写出D→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9.硝酸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受热易分解.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NH4NO3​N2O↑+2X.(1)上述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  ________(2)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 .(3)硝酸铵属于 ________(选填“复合肥料”、“氮肥”“钾肥”或“磷肥”). 四、计算题 20.工业上可用电解氯化镁的方法制金属镁,其反应的原理是:

MgCl2(熔融)Mg + Cl2↑。如欲制得24 kg镁,计算需要电解的氯化镁的质量。

21.请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和数据,计算反应后溶液中H2SO4的质量。

22.从海水中可以提取镁,其中的一个步骤是将卤水(含MgCl2、NaCl、KCl的混合液)中氯化镁先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从而过滤出来,然后用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转化为氯化镁,再结晶析出。

计算理论上溶解5.8g氢氧化镁需要7.3%HCl溶液多少克?(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Mg(OH)2  +  2HCl  =  MgCl2  +  2H2O)五、解答题 23.秸秆是农村的常见品,平均含硫量达千分之三点八(3.8‰),燃料后,其中的硫元素转化为SO2引起空气污染.假设我国空气质量标准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规定如表所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硫的质量表示). 浓度级别 标准(mg/m3)一级 浓度≤0.15 二级 0.15<浓度≤0.50 三级 0.50<浓度≤0.70 若某4m3空气恰好能与含碘(I2)5.08mg的碘水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I2+2H2O=H2SO4+2HI),试通过计算说明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 24.为测定某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即质量分数)是否与如图标签相符,小林取15g该氮肥样品配成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测得沉淀质量为23.3g.试通过计算确定该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是否与标签相符.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BaCl2=BaSO4↓+2NH4Cl,其他成分能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 六、综合题 25.配平下列化学方程:

(1)________Al+________Fe3O4 ________Al2O3+________Fe(2)________ NH3+________O2 ________NO+________H2O(3)________FeS2+________O2 ________Fe2O3+________SO2;

(4)________Fe2O3+________HCl=________FeCl3+________H2O. 26.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1)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B框中的物质属于________(填序号:①化合物  ②单质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写出下图A所示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该反应前后,溶液减少的离子是________。下图B中反应溶液变为无色时,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图甲表示电解水实验从开始到断开电源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时间应相同。故 A错误。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的O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反应快,无反应慢。故B错误。C.图丙表示碳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容器内物质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总质量m应不变。故C错误。D.图丁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产生氧气质量m与加热时间t的关系。故D正确。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时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量的关系分析;

图像题要注意看起点、转折点及变化趋势。

2.【答案】D 【解析】【解答】由题中信息知,表示混合物的是D,其中有两种不同的分子;

A,B,C均表示纯净物,每一个里面都只有一种分子,A是化合物,B,C是单质。【分析】此类题目。先认清图例,逐一分析每个微粒模型的构成特点,确定其组成,判断其所属类别。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达到分解的温度即可产生氧气;

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质量增加;

铝和镁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但是反应速率不同,铝生成的氢气较慢,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酸和金属的质量决定;

根据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分析. 【解答】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条件为加热,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该反应才能发生,故开始加热时无氧气产生,反应完成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故A正确;

B、将一定质量的红磷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中增加了氧气的质量,固体的质量会增加,故B错;

C、将一定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镁比铝活泼,生成氢气快,但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酸的质量和金属的质量共同决定,酸没有说是足量,故最后生成的氢气质量不一定相同,故C错;

D、向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反应开始就会有硫酸钡沉淀生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4.【答案】C 【解析】【解答】A、水银温度计受热液柱升髙,是因为受热时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在此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原子的质量、体积不变,A不符合题意。

B、食盐加入水中,水变咸了是Na离子,Cl离子通过不断运动而充分分散于水分子间,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不符合题意;

C、解释正确,C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二者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原子间的排列方式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微粒性,在物质的变化中,只要微粒种类不发生改变,其大小就不改变。

5.【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多变一”的特点,不是化合反应,故错;

B、反应温度都需达到着火点,正确;

C、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错误;

D、碳、磷燃烧时不产生火焰,一氧化碳燃烧时能产生蓝色的火焰.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解答;

B、根据燃烧的条件解答;

C、根据物质的状态解答;

D、根据燃烧的现象解答.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根据CaCO3+2HCl═CaCl2+CO2↑+H2O、KHCO3+HCl═KCl+CO2↑+H2O这两个方程式可看到:

CaCO3和KHCO3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都是100:44. A、所以只要混合物的质量不变,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就不变,故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的质量比可为任意比,故A错误. B、反应后只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所以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m+n﹣w)g,故B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质量比为100:73,而碳酸氢钾和盐酸反应的质量比为100:36.5,所以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不相等,故C错误;

D、CaCO3+2HCl═CaCl2+CO2↑+H2O、KHCO3+HCl═KCl+CO2↑+H2O这两个方程式可看到:CaCO3和KHCO3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都是100:44,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均为wg,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由CaCO3和KHCO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可得到,CaCO3和KHCO3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相同,即混合物A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混和,只要总质量不变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就不变进行解答. 7.【答案】A 【解析】【解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容器内碳原子个数和氧原子个数之比是,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故其个数之比也不会变化,仍然为 . 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原子的个数在反应前后不变,来处理问题.8.【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X+6H2O,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X+6H2O,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个数为          反应前   反应后 N原子    4          0 H原子    12       12 O原子    10        6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4个分子中含4个N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N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

故选A. 【点评】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9.【答案】C 【解析】【分析】可先设出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利用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代入氧化物与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则可以得到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答】设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 FexOy+yCOxFe+yCO2 56x+16y              44y 6.96g                5.28g 解得x:y=3:4 即铁的氧化物为四氧化三铁.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并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学生应熟悉计算的理论依据,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在解答中注意解答的规范性. 二、多选题 10.【答案】A,B 【解析】【解答】解答图像类的题目抓住“三点一走势”,即首先看清楚横、纵坐标各表示的量,然后从起始点、转折点、终点还有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解答,A、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镁粉中分别滴入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由于横坐标表示的是加入稀盐酸的量,故刚开始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但最终Al消耗的盐酸更多,产生的氢气质量更大,A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硫酸,由于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随着稀硫酸的不断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减少,当氢氧化钡溶液完全被消耗完,溶质质量变为0,然后稀硫酸过量,故溶质质量又开始增大,B符合题意;

C、等质量的块状石灰石和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故粉末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更快,C不符合题意;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由于反应生成二氧化气体,故固体质量应不断减少,直至反应结束,不再发生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1.【答案】A,C 【解析】【解答】A、由方程式 Fe+H2SO4=FeSO4+ H2↑;

Zn+H2SO4=ZnSO4+ H2↑ 56 2 65 2 可知等质量的铁放出的气体大于锌放出的气体,所以b曲线表示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A符合题意;

B、a曲线表示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M点表示铁过量,硫酸不足,对应溶液的溶质只有硫酸亚铁,B不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 Fe+H2SO4=FeSO4+ H2↑;

Zn+H2SO4=ZnSO4+ H2↑ 56 2 65 2 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增大,C符合题意;

D、b曲线表示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过程,N点表示稀硫酸过量,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和硫酸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2.【答案】B,D 【解析】【解答】 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

Na2CO3 + CaCl2= CaCO3↓+2NaCl 106 111 100 x y 10g   x=10.6g y=11.1g A.由上可知,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故滤液中溶质除氯化钠外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A不符合题意;

B.由计算可知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则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1.1g÷10%=111g。B符合题意;

C.用氯化钡替代氯化钙所得沉淀质量变大,相对误差偏小,C不符合题意;

D.样品中氢氧化钠变质,含有水分,故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小于9.4g。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本题为流程图题,利用流程图分析各步操作及各反应的过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注意溶液之间的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为溶液中的溶质,代入方程式中的质量必须是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纯净物的质量。

13.【答案】AB 【解析】【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3.2克,是生成物;

b质量减少了0.64克,是反应物;

d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A说法错误;

B、根据A分析,反应物还少2.56克,所以a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a的质量为6.4g﹣2.56g=3.84g,故B说法错误;

C、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所以此反应是化合反应,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故C说法正确;

D、物质a与物质b的质量比为2.56:0.64=4:1,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2:1,故D说法正确. 故选:AB.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了3.2克,是生成物;

b质量减少了0.64克,是反应物;

d质量不变,做催化剂或者是杂质.反应物还少2.56克,所以a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a的质量为3.84g,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所以是化合反应,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物质a与物质b的质量比为2.56:0.64=4:1;

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从而可以解答.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14.【答案】B,C 【解析】【解答】A中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所以不属于置换反应,A不符合题意;

B中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符合题意;

C中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C符合题意;

D中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氧化反应不是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类型的判断,其中反应类型共分为四大类,可简单归纳为:化合反应:多合一;

分解反应:一分多;

置换反应:单化化单;

复分解反应:相符交换价不变。

三、填空题 15.【答案】;

可燃性,或毒性,或还原性 【解析】【解答】由SiO2+2CSi+2R↑可知,反应前后硅原子都是1个,反应前氧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R中,反应前碳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R中,每个R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是一氧化碳,化学式是CO;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毒性、还原性等. 故填:CO;

可燃性,或毒性,或还原性.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6.【答案】AD;

BC;

F;

CEF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两个原则、配平、化学式的书写、箭头的标示以及反应条件等;

A选项中由于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所以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B选项中4P+2O22P2O5中左边有8个氧原子,而右边有10个氧原子,所以氧原子个数不相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选项中Cu2(OH)2CO3CuO↓+H2O+CO2↑中因为铜绿是固体,所以黑色固体氧化铜后不应该加“↓”且没有配平;

D选项中根据实验事实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

E选项中Zn+H2SO4=ZnSO4+H2中由于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所以生成物氢气后面应该加“↑”;

F选项中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并且 CuO+H2=Cu↓+H2O中氧化铜是固体,所以还原出的铜后面不应该加“↓”.故答案:(1)化学式写错的有 AD;

(2)化学式正确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有 BC;

(3)反应条件应该注明而未注明的有 F;

(4)“↑”、“↓”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有 CEF.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两个原则、配平、化学式的书写、箭头的标示以及反应条件等. 17.【答案】O2 ​;

4;

A 【解析】【分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①A图中的3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且每个分子都是由2个相同的原子(氧原子)构成的,故为O2(属于单质分子),故A图可表示为3O2;

B 图中的3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且每个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故为化合物的分子,每个B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共4个原子。

②C图中的4个分子,可分为2种,故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

D图中的5个分子,可分为3种,故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结合①分析可知,表示单质的是A。

【点评】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18.【答案】O2;

H2CO3;

2H2O2H2↑+ O2↑;

CO2 + C 2CO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C是生命的源泉,常温下为液态,故C为水;

F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故F为一氧化碳。结合图示分析,A会转化成B和C(水),B、C又会相互转化,可知A就是过氧化氢,B就是氧气;

又D和F(CO)会相互转化,故D为二氧化碳;

E与C(水)和D(二氧化碳)会相互转化,所以E就是碳酸。

(1)所以B的化学式为O2,E的化学式为H2CO3。

(2)C→B就是水的电解,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 O2↑。

(3)D→F就是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 C 2C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题中的转换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19.【答案】H2O;

+1;

氮肥 【解析】【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方程式中的已知条件可得,X的化学式中N元素的个数应为1+1﹣2=0,H元素的个数应为4÷2=2,O元素的个数应为(3﹣1)÷2=1.故答案为:H2O.(2)因为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N的化合价为+1价.故答案为:+1.(3)硝酸铵(NH4NO3)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答案为:氮肥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据此答题;

(2)根据化合价的规律,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据此答题;

(3)根据硝铵的组成考虑.   四、计算题 20.【答案】解:设需要电解氯化镁的质量为。

MgCl2(熔融)Mg + Cl2↑ 95           b         24                       24 kg 解得,x=95kg 答:需要电解氯化镁的质量为95 kg。

【解析】【分析】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21.【答案】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消耗H2SO4的质量为y,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z。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98                        2 6.5 g   y                         x                              65:2=6.5g:x x=0.2g 65:6.5g=98:y y=9.8g 剩余H2SO4的质量=100g×10%-9.8 g =0.2g 答:反应后溶液中H2SO4的质量为0.2g。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注意解题的步骤,设、写、找、列、解、答。

22.【答案】解:设需要氯化氢质量为X。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58               73   5.8g            X X = 7.3g   答:需要7.3%盐酸溶液100g。

【解析】【解答】 解:设需要氯化氢质量为X。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58               73   5.8g            X X = 7.3g   答:需要7.3%盐酸溶液100g。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找出有关物质的数量关系,带入化学方程式计算即可,但要注意解题的步骤,即:设、写、找、列、解、答。

五、解答题 23.【答案】解:设4m3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SO2+ I2+2H2O=H2SO4+2HI 64 254 x 5.08mg =,x=1.28mg,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1.28mg÷4m3=0.32mg/m3,由计算可知,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属于二级 【解析】【分析】根据也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24.【答案】解:设15g氮肥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为x(NH4)2SO4+BaCl2= BaSO4↓+2NH4Cl 132 233 x 23.3g   x=13.2g 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为:

<96%,故与标签不相符合. 答:该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与标签不相符.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故答案为:解:设15g氮肥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为x(NH4)2SO4+BaCl2= BaSO4↓+2NH4Cl 132 233 x 23.3g   x=13.2g 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为:

<96%,故与标签不相符合. 答:该氮肥中硫酸铵的纯度与标签不相符。

【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之比。

六、综合题 25.【答案】(1)8;

4;

3;(2)4;

5;

4;(3)4;

11;

2;(4)1;

6;

2; 【解析】【解答】解:(1)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Fe3O4、Al2O3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4,最后调整铝、铁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8、9.(2)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NH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O2、NO、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同时扩大4倍,则NH3、O2、NO、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4、5、4、6.(3)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Fe2O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FeS2、O2、S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4,同时扩大2倍,则FeS2、O2、Fe2O3、S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4、11、2、8.(4)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Fe2O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HCl、FeCl3、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6、2、3. 故答案为:(1)8、4、3、9;

(2)4、5、4、6;

(3)4、11、2、8;

(4)1、6、2、3.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

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

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 26.【答案】(1)②;

2H2S+3O2  2SO2+2H2O(2)2KOH+H2SO4=K2SO4+2H2O;

复分解;

H+、OH-;

Zn2+、H2O、SO42-【解析】【解答】(1)B框中的物质为氧气,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单质属于纯净物;

根据分析,该反应是硫化氢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硫,去掉一个没有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微粒个数比为2:3:2: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 2SO2+2H2O;

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2)图A对比反应前后的微粒变化,反应前后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没变说明该微粒实际没有参与反应,氢离子和氢氧根变了,反应后为水,故图A所示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KOH+H2SO4=K2SO4+2H2O,属于复分解反应;

该反应前后,溶液减少的离子是H+、OH−。下图B中反应溶液变为无色时,此时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Zn2+、SO42−、H2O。【分析】(1)根据由一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是单质解答;

根据微观反应过程可得到硫化氢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解答(2)根据微观的反应过程可得: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根据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可得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减少了;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得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和沉淀的离子即能大量共存。

第二篇:中考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含详细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化学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滴加液体                                                 D.量取9.0mL液体

3.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下列自然灾害,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印尼海啸                    B.汶川地震                    C.艾雅法拉火山喷发            D.纽约桑迪飓风

4.下列生活事例中,主要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是()

A.功夫深,铁杵成针   B.佳节到,焰火缤纷    C.春天来,冰雪消融       D.美酒开,满屋飘香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生成水

C.块状石灰石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持续产生大量气泡

D.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稀醋酸: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6.如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7.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制成冰雕                          B.海水晒盐                          C.纸张燃烧                        D.石蜡熔化

8.下列过程中,主要依靠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发射火箭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9.硝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受热易分解,在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贮存或使用硝酸铵时正确的是

A.露天敞口贮存     B.在阴凉处密封贮存    C.结块时用铁锤砸碎         D.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1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                           B.葡萄酿酒                       C.光合作用                           D.煤油燃烧

二、多选题

11.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下列假设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1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检查气密性

13.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吸取少量液体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加热液体药品

14.在实验室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

A.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B.误服重金属中毒,喝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缓解。

C.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应在漏斗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小明用PH试纸测得某Na2CO3

溶液的PH为10.6

E.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再装药品

三、填空题

15.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蜡烛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2s后取出来,可以看到________部分最先变黑,说明________.

16.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出现,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时溶液会________,将锌粒放入稀盐酸中会出现________,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________ .

17.在通常情况下,二硫化碳(cs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和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 ;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二硫化碳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CS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18.由活性炭制成的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 作用.本炭使集气瓶中红标色的二氧化氮消失的变化是________ 变化.

19.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①关闭活塞K,给木炭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待木炭冷却后,打开活塞K,通入氧气。

③点燃酒精灯,给木炭加热。

①木炭不燃烧。

②木炭不燃烧。

③木炭燃烧。

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2)

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稀硫酸注入小试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

(3)

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水注入人字形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0.央视3.15晚会曝光黄金行业乱象,所谓的千足金,很多都没达标,而是添加了另一种元素,叫做“铱”.铱在化学元素周期表当中与黄金紧挨着,它的密度与黄金非常地相似,但它的价格是黄金的五到十分之一.有的厂家就把这个铱掺杂到黄金当中,做成首饰来卖给消费者,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以上叙述中体现铱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体现铱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四、计算题

21.已知:①温度、压强恒定时,相同体积的气体,如O2、N2或O2和N2混合气体中的O2分子数、N2的分子数、O2和N2的分子总数相同.

②On的氧化性强于O2,能和松节油反应(无气体生成),而O2不能.O2经过静电放电装置,体积略有缩小,可推知其中的分子数减少,则O2经静电放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O2(n个O2分子)=2On(2个On分子)测定On组成的实验:一定温度、压强下,把含有O2和On的气体均分成两份.一份和松节油反应,气体体积缩小a

mL;对另一份加热,使On完全分解为O2,恢复到原温度、压强时,气体体积增加了mL,求n的值.

五、解答题

22.写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

23.为什么蜡烛燃烧为什么即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24.洋澜湖位于鄂州市城区中间,素有“吴都眼睛”之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湖水被严重污染,给原本明亮的眼睛蒙上阴影.对外有损鄂州市形象,对内严重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质量.下面列出了一道研究性学习课题:

洋澜湖水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该课题作为你的课题,请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

六、综合题

25.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空格:

(1)用洒格灯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要先________再对准有药品部位加热.

(2)制取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再放入药品开始反应.

(3)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再点燃.

(4)加热液体时,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大约________处,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以免________.

26.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1)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下列________(填序号)量筒.①20mL

②50mL

③10mL和5mL

(2)某同学量取食盐水,读数时量筒放平在桌上且面对刻度线,当视线仰视时读数为38mL,其正确的体积数应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8mL.

27.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环保型杀菌消毒剂。在生活中主要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和食品保鲜。用二氧化氯消毒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该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高浓度二氧化氯气体会引起咳嗽和呼吸道粘膜的损伤。

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氯气泄漏而污染环境,所以只有依靠现场制备。工业上用稍潮湿的氯酸钾(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的氯酸钾是易爆危险品,所以制备和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我国目前还未广泛用其消毒自来水。

请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________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3)请将制备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全:

2KClO3

+

2H2C2O4

2ClO2↑+

2CO2↑

+

K2C2O4

+

________

(4)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A.“炉火”即发生了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指的是是水的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蜡炬成灰”,蜡烛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粉身碎骨”是指坚硬的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粉末状的熟石灰,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答案】C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100mL量筒量取9.0ml液体,误差太大,量取9.0mL液体,要用1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使用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C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海啸、飓风、地震都是物理变化,而火山喷发则伴随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B

【解析】A、冰雪消融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焰火缤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美酒开,满屋飘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5.【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A不符合题意;

B、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有淡蓝色火焰,应生成水,生成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块状石灰石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刚开始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稀醋酸,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注意火星与火焰不同;根据氢气燃烧的现象分析;根据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分析;在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注意结论与现象的不同。

6.【答案】A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与桌面呈45度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要用药匙或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7.【答案】C

【解析】【解答】A、冰制成冰雕,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海水晒盐,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石蜡熔化,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8.【答案】A

【解析】A、发射火箭的过程中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车汲水灌溉的过程中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太阳能转化成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风力发电的过程中风能转化成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9.【答案】B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硝酸铵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碱性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A、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所以不能露天敞口贮存.

B、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受热易分解,所以应该在阴凉处密封贮存.

C、因为硝酸铵在猛烈撞击时易爆炸,所以结块时不能用铁锤砸碎.

D、硝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与显碱性的物质混合时能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所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空气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煤油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二、多选题

11.【答案】A,C

【解析】【解答】解:A、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反应物中没有硫元素,不会生成硫酸,所以不可探究该反应可能生成硫酸,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氢气,故B正确;

C、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故C错误;

D、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猜测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故D正确.

故选:AC.

【分析】根据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生成物中含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进行分析.

12.【答案】AC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故该实验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该实验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容器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该实验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烧瓶或试管的外壁,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把手拿开,过一会儿,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装置不漏气,故该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AC.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BCD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注意要把胶头滴管内的空气排尽后,再吸取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为防止试管炸裂,先进行预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CD.

【分析】A、根据提到过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4.【答案】A,C,D,F

【解析】【解答】A、配制硫酸溶液时,不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可作为反应容器使用,A符合题意;

B、误服重金属中毒,喝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缓解,重金属有毒,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可以缓解病情,B不符合题意;

C、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不应在漏斗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免弄破滤纸,C符合题意;

D、小明用PH试纸不可测得某Na2CO3

溶液的PH为10.6,pH从0到14,故D错误;

E、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再装药品,D不符合题意;

F、不可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于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左盘的纸上称量,用于玻璃器皿,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符合题意;

G、与滴瓶配套的胶头滴管用完后不洗涤就可直接插入原滴瓶,滴瓶滴管不应洗,G不符合题意;

H、沉淀、过滤不能除去钙镁离子,无法降低水的硬度,H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F。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实验室实验用品以及注意事项,需要掌握常见实验的操作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填空题

15.【答案】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温度最高

【解析】【解答】解:蜡烛火焰分三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依次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外焰温度最高,a最先碳化.

答案: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温度最高.

【分析】蜡烛的火焰结构与酒精灯火焰的结构相似;燃烧中最先碳化的部分是燃烧最充分的部分.

16.【答案】变红色;大量的气泡;生成蓝色沉淀

【解析】【解答】解: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时溶液会变红色,将锌粒放入稀盐酸中会出现大量气泡,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生成蓝色沉淀,故答案为:变红色;大量的气泡;生成蓝色沉淀;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17.【答案】(通常情况下)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3:16;CS2+3O2CO2+2SO2;﹣2

【解析】【解答】解:(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都是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2)=3:16,故填:(通常情况下)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3:16;

(2)反应物是二硫化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用观察法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S2+3O2CO2+2SO2;CS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二硫化碳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故填:CS2+3O2CO2+2SO2;﹣2.

【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求元素的化合价.

18.【答案】吸附;物理

【解析】【解答】活性炭、木炭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吸附其它物质时,没有其它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吸附;物理.

【分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活性炭与木炭相似,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

19.【答案】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外壁干燥的试纸无变化,润湿的试纸由紫色变为红色,且下层试纸先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饱和石灰水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解析】【解答】(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稀硫酸注入小试管中。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遇到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是紫色石蕊试液便红色。可见到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外壁干燥的试纸无变化,润湿的试纸由紫色变为红色,且下层试纸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

(3)将水放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中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饱和石灰水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0.【答案】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解析】【解答】解: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铱的物理性质的是: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的化学性质的是: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故答案为: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铱的物理性质的是: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的化学性质的是: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四、计算题

21.【答案】【解答】解:和松节油反应,体积缩小a

mL,即为参加反应的On的体积.

加热使On完全分解为O2,发生的反应为:

On=n

O2

由实验结果a和a/2可知,若a=2,则由a/2推知n=3,On即O3

故答案为:n=3.

【解析】【分析】根据O2经静电放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推出体积增加量,再结合On完全分解为O2的分子个数的变化进行分析.

五、解答题

22.【答案】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析】【解答】解: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故答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哪些分析.

23.【答案】解:蜡烛在受热时首先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24.【答案】解:计划:(1)确定调查内容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实地观察等方法).(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测试(3)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方法:(1)调查法(如:去环保部门查阅资料等).(2)实测法(如:选点取水进行实验测试)

【解析】【解答】解: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1)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和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数据(6)反思和评价,[点拨:注意建立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1)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和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数据(6)反思和评价

六、综合题

25.【答案】(1)预热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检验气体的纯度

(4);液体喷出伤人

【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解:(1)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应该先要预热,然后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以防炸裂试管,注意要外焰加热;(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为了防止装置漏气,收集不到制取的气体,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可能发生爆炸;(4)加热液体时,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大约

处,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故答案是:(1)预热;(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检验气体的纯度;(4)

;液体喷出伤人.

【分析】(1)给试管内的物品加热时,要先预热,以防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破裂;(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就收集不到制取的气体;凡是制取气体的装置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进行分析;(4)根据实验室给试管内液体药品加热的正确操作方法分析.

26.【答案】(1)①

(2)大于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

【解析】【解答】解:(1)量取液体时选取比量取的液体大,且最接近的,所以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20mL量筒;故选①;(2)为了不造成误差,选择量筒量程时应选择比所量液体稍大的量程;量筒读数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先把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会使量得的液体体积大于读数;而俯视读数偏大,会使量得的液体体积小于读数,所以当视线仰视时读数为38mL,其正确的体积数应大于38mL.故答案为:(1)①;大于.

【分析】(1)根据量筒的选取方法考虑;(2)根据仰视和俯视读数偏大还是偏小考虑.

27.【答案】(1)用途

(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腐蚀性、不稳定性等

(3)2H2O

(4)洒水

【解析】【解答】(1)由资料可知,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根据资料可知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能与水反应,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K:2,Cl:2,O:14,H:4,C:4,反应后K:2,Cl:2,O:12,H:0,C:4,故还生成了2个水分子

;(4)二氧化氯易溶于水,故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最简单的紧急处理方法是喷水吸收。

故答案为:(1)用途(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腐蚀性、不稳定性等(3)2H2O(4)洒水【分析】根据二氧化氯的性质、用途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解答

第三篇:中考化学《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十一单元

化肥(含详细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H2SO4+Ca(OH)2═CaSO4+2H2O                 B.Na2SO4+BaCl2═BaSO4↓+2NaCl

C.CO2+Ca(OH)2═CaCO3↓+H2O                      D.2HCl+CaCO3═CaCl2+H2O+CO2↑

2.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鱼骨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用于补钙            B.明矾可使水中悬浮小颗粒快速沉降,也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杀菌

C.发酵粉中含有较多的NaHCO3、,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D.纯碱也叫苏打,可用于清洗厨房用具的油污

3.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下列试剂或方法不可行的是()

A.紫色石蕊试液                    B.澄清石灰水                    C.燃着的木条                    D.闻气体的味道

4.下列各组物质的水溶液,只用组内两两物质间的反应,不用其他试剂,不能将其一一区别的是()

A.NaCl、Na2CO3、Ca(NO3)2、HCl                B.Na2SO4、BaCl2、K2CO3、KNO3

C.FeCl3、NaOH、H2SO4、Ba(OH)2               D.K2CO3、H2SO4、KNO3、BaCl2

5.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是氧化物                                                         B.煮沸可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C.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6.小明将取来的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静置后,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正图中的一处错误:过滤时滤纸的边缘要略低于漏斗的边缘

B.指出图中的另一处错误:倾倒液体的烧杯没有靠在玻璃棒上

C.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可导致滤液溅出

D.将该图改进后过滤得到的水是纯水,不含任何杂质

7.实验测得某化肥硝酸铵(NH4NO3)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37%,则该化肥中可能混入的一种氮肥是()

A.NH4HCO3                         B.CO(NH2)2                         C.(NH4)2SO4                         D.NH4C1

8.植物在缺氮的情况下,生长迟缓、叶色发黄。这时需施用的化肥是()

A.KCl                            B.NH4HCO3                            C.K2CO3

D.Ca(H2PO4)2

9.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转化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丙是碳酸钠,乙是氢氧化钠,则甲是硝酸钠          B.若甲、乙、丁都是氧化物,则丙一定是碳酸钙

C.甲、乙、丙、丁之间的转化可以全部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          D.若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且乙可用来灭火,则丙一定是单质碳

10.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钾肥能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

B.可以从外观上区别磷矿粉和硫酸钾

C.在(NH4)2SO4、CO(NH2)2、NH4NO3三种化肥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NH4NO3

D.磷酸二氢铵(NH4H2PO4)属于复合肥

11.小明将取来的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静置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正图中的一处错误:过滤时滤纸的边缘要略低于漏斗的边缘

B.指出图中的另一处错误:倾倒液体的烧杯没有靠在玻璃棒上

C.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可导致滤液溅出

D.将该图改进后过滤得到的水是纯水,不含任何杂质

二、多选题

12.下列是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

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13.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方法中包含三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                  B.物质①是NaOH溶液

C.操作①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D.该方法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

14.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均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鉴别硬水和软水

鉴别硫酸铵和磷矿粉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水蒸气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

方案

观察颜色

观察颜色

通过浓硫酸

滴加适量稀盐酸

方案2

加肥皂水

加熟石灰粉末研磨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5.“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A.硫酸铜、食盐、纯碱﹣盐                                    B.硫酸铵、硝酸钾、尿素﹣氮肥

C.空气、消石灰、碘酒﹣混合物                             D.氨气、小苏打、苛性钠﹣碱

三、填空题

16.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可以看到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农业上用此配成________液对农作物有很好的杀虫作用.17.除去水样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是________,如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18.CuSO4是一种常见的盐,已知CuSO4溶液显酸性,则其pH________7(填“>”“<”或“=”);CuSO4可以看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则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9.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泥沙、CaCl2和Na2SO4等杂质,先加水溶解,为除去泥沙,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为除去CaCl2和Na2SO4,需一次加入过量的BaCl2和________,最后要向溶液中再加稀盐酸,稀盐酸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20.以下属于钾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填补满);属于磷肥的是________。

A.K3PO4

B.K2SO4

C.KNO3

D.Ca(H2PO4)2

21.农作物生长需要含较多氮、磷、钾元素的化肥,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

A.NH4NO3

B.Ca(H2PO4)2

C.(NH4)2HPO4

D.________

四、计算题

22.氢氧化钠潮解后极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为测定实验室里一瓶放置已久的烧碱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5.3g烧碱样品放在小烧杯中,然后加入2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4.86g。计算该烧碱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23.工业制取的碳酸钠常会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欲测定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该样品11

g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64.4

g水制成不饱和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请计算:

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

五、解答题

24.某农民种植的小麦植株矮小,叶色发黄.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请你为他选择一种化肥(选氮肥、磷肥、钾肥),就使用化肥的利与弊分别谈谈你的观点(各答一点即可).

25.有两瓶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区别它们。(用三种方法,不得直接品尝味道)

六、实验探究题

26.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氯化钾、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________性质得出该结论的。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法不能确定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2)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

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________。

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________。

七、综合题

27.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

(1)在制气管中加入石灰石,推压加液器活塞加入适量稀盐酸,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

(2)当制气管中的反应停止后,试管中溶液倒吸进制气管中,产生白色沉淀,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可能的原因。

28.A、B、C、D、E、F、G都是由C、H、O中的一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常压下,G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4℃以上时,它的密度变化符合“热胀冷缩”规律,但在0℃和4℃之间却表现为“热缩冷胀”。“”表示一种物质在一种条件下能生成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1)C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A,B,C,D,E,F,G七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3)请写出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若E与F反应只生成G,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画出反应过程中各阶段的微观示意图________。

29.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表示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物质A是一种有毒气体,物质B是一种红色固体粉末,物质E俗称纯碱,该图体现了物质F的四种不同化学性质,请依据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的化学式:________,G的化学式:________.

(2)物质E的类别________(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3)物质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H2SO4+Ca(OH)2═CaSO4+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Na2SO4+BaCl2═BaSO4↓+2NaCl,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D、2HCl+CaCO3═CaCl2+H2O+CO2↑,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2.【答案】B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A、鱼骨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用于补钙,A不符合题意;

B、明矾中的铝离子水解得到的氢氧化铝能净水,但是不具有杀菌作用,B符合题意;

C、NaHCO3与面粉中产生的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C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俗称苏打或纯碱,纯碱溶液显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且水解为不可逆过程,则使用纯碱清洗厨房用具的油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时碳酸钙解答

B根据明矾使杂质沉降,但不能杀毒

C根据碳酸氢钠和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反应产生气体解答

D根据油污在碱性条件下能分解解答

3.【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氧气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故A可行.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B可行.

C、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加剧烈.故C可行.

D、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无味的气体.故D不可行.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不加其他试剂进行物质鉴别时,要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同时需考虑物质自身的颜色.

【解答】A、碳酸钠与盐酸混合能产生气泡,剩余的两种物质为氯化钠和硝酸钙,将产生气泡的两种物质中任取一种,与另外两种溶液混合,若能产生白色沉淀,则取的是碳酸钠,剩余的是盐酸,与之产生沉淀的是硝酸钙,剩余的是氯化钠,故A正确;

B、氯化钡与硫酸钠和碳酸钾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的白色沉淀与硝酸钾都不反应,无法鉴别,故B错误;

C、氯化铁为黄色溶液,能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剩余的为硫酸,硫酸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混合无现象,可以鉴别,故C正确;

D、碳酸钾与硫酸混合能产生气泡,剩余的两种物质为硝酸和氯化钡,将产生气泡的两种物质编号为1和2,取编号1溶液,与另外两种溶液混合,若能产生白色沉淀,与之产生沉淀的是氯化钡,剩余的是硝酸钾,将编号为2的溶液加入有到产生的白色沉淀中,若沉淀溶解,则1是碳酸钾,2是硫酸,故D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解答】A、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是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将水煮沸时可以将碳酸氢钙转化为碳酸钙沉淀,将碳酸氢镁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故可以降低水的硬度,B不符合题意;

C、硬水中钙离子、镁离子浓度大,软水中钙离子镁离子浓度小,遇肥皂水时产生浑浊的为硬水,故可以用肥皂水来鉴别软水和硬水,C不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由H、O元素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水的组成和构成来分析,并利用组成来分析物质的类别,利用硬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来分析鉴别的方法.

6.【答案】D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正确

若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的话,滤纸容易破损.

B、正确

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C、正确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否则会造成液滴飞溅.

D、错误

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水中还含有许多可溶性杂质

故选D

7.【答案】B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可计算

硝酸铵(NH4NO3)中氮的质量分数=×100%=35%,小于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37%,所以在四个选项中找出大于37%的那种,A、,B、,C、,D、通过比较可知选项B质量分数最大,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样品的纯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解题的能力.

8.【答案】B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

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还能提高产量.

【解答】植物在缺氮的情况下,生长迟缓、叶色发黄.这时需施用的化肥是氮肥.

A、氯化钾中不含有氮元素,不属于氮肥;

B、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C、碳酸钾中不含有氮元素,不属于氮肥;

D、磷酸二氢钙中不含有氮元素,不属于氮肥.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化肥的分类方法和各种化肥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9.【答案】C

【解析】【解答】A、甲不可能是硝酸钠,因为硝酸盐、钠盐都为可溶性盐,故硝酸钠不可能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钠,A不符合题意;

B、因为丙可能是碳酸钙、碳酸钠等,B不符合题意;

C、因为甲、乙、丙、丁分别为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水等,故甲、乙、丙、丁之间的转化可以全部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C符合题意;

D、若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且乙可用来灭火,为二氧化碳,则丙可能是单质碳和氧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结合图框,进行分析。

10.【答案】C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分析】A、钾肥能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

B、白色晶体是硫酸钾,灰黑色的是过磷矿粉;

C、D、磷酸二铵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

【解答】A、钾肥能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故A正确;

B、白色晶体是硫酸钾,灰黑色的是过磷矿粉,可以从外观上区别,故B正确;

C、可知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错误;

D、磷酸二铵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了解化肥的种类、作用、能够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1.【答案】D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A、正确

若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的话,滤纸容易破损.

B、正确

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C、正确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否则会造成液滴飞溅.

D、错误

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水中还含有许多可溶性杂质

故选D

【分析】过滤要注意三点:一贴、二低、三靠.另外还要注意语言叙述的规范,改正错误和指出错误的说法不一样.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经过滤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

二、多选题

12.【答案】B,D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A、过滤时搅拌容易捅破滤纸,从而导致过滤失败,故A错;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故B正确;

C、蒸发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滤液,以免晶体受热后飞溅出来,不仅造成损失,而且可能因此发生意外事故,故C错;

D、蒸发皿里的溶液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A、过滤时玻璃棒不能搅拌,会把滤纸捅破;

B、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就要检查原因;

C、蒸发时,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D、蒸发皿里的溶液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13.【答案】A,C

【考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涉及的化学反应有: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CaCO3

CaO+CO2↑、CaO+H2O=Ca(OH)2,分别是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三种化学反应类型,A符合题意;

B、Na2CO3可以转化为NaOH,故物质①是NaOH,B符合题意;

C、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然后经过过滤得到碳酸钙固体,所以操作①是过滤,C不符合题意;

D、CaCO3需要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所以该方法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分析】由题可知,要捕捉二氧化碳,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①是氢氧化钠,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14.【答案】B,D

【解析】【解答】A、硬水和软水都是无色液体;加肥皂水厚泡沫多的为软水,泡沫少的为硬水;

B硫酸铵是白色晶体,磷矿粉是灰色固体;加入熟石灰后,硫酸铵能有氨气的刺激性气味,磷矿粉没有;

C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能除掉其中的水;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D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故答案为:BD

【分析】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掌握各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5.【答案】AC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解:A、硫酸铜、食盐、纯碱等物质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分类正确;

B、硫酸铵、尿素都是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分类错误;

C、空气、消石灰、碘酒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都属于混合物,分类正确;

D、氨气不属于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属于盐,分类错误.

故选:AC.

【分析】根据物质与元素的分类依据进行分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三、填空题

16.【答案】蓝色沉淀生成;CuSO4+Ca(OH)2═Cu(OH)2↓+CaSO4;波尔多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硫酸铜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溶液与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硫酸铜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经常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故答案为:蓝色沉淀生成;CuSO4+Ca(OH)2═Cu(OH)2↓+CaSO4;波尔多.

【分析】硫酸铜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同时硫酸铜也用来配制波尔多液,波尔多液常用于农作物做杀虫剂,具有很好的杀虫作用.17.【答案】过滤;玻璃棒;引流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除去水样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是过滤,图中还缺少用于引流的玻璃棒;

故答案为:过滤;玻璃棒;

引流.

【分析】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杂质除去;过滤时要使用玻璃棒,引导液体的流向.

18.【答案】<;Cu(OH)2+H2SO4=CuSO4+2H2O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CuSO4溶液显酸性,其pH<7,CuSO4可以看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则其对应的酸为硫酸,对应的碱为氢氧化铜,其化学式分别是H2SO4、Cu(OH)2

故答案为:<;Cu(OH)2+H2SO4=CuSO4+2H2O.

【分析】根据CuS04溶液显酸性,结合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及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进行分析解答.

19.【答案】过滤;碳酸钠溶液;除去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泥沙、CaCl2和Na2SO4等杂质,先加水溶解,为除去泥沙,应进行的操作是过滤.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碳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过滤;碳酸钠溶液;除去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分析】根据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A;B;C;AD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属于钾肥的是A.K3PO4

B.K2SO4

C.KNO3。属于磷肥的是A.K3PO4,D.Ca(H2PO4)2

【分析】根据化肥的分类分析,植物所需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含氮元素的化肥为氮肥,含磷元素的化肥为磷肥,含钾元素的化肥为钾肥,含两种或以上营养元素的为复合肥。

21.【答案】C;KNO3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NH4NO3 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A不符合题意;

B、Ca(H2PO4)2 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B不符合题意;

C、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C符合题意;

D、K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答案为:C;

KNO3.【分析】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四、计算题

22.【答案】解: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5.3g+20g—24.86g=

0.44g

设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x

0.44g

烧碱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答:烧碱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80%.

【解析】【分析】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小烧杯内物质的质量差,可得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然后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

23.【答案】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质量分别为y

Na2CO3+

2HCl=

2NaCl+H2O+

CO2↑

117

x

y

4.4g

106:44=x:

4.4g

解得

x

=

10.6g

117:44=y:

4.4g

解得

y

=

11.7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知只要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可得碳酸钠的质量和氯化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等于纯净物的质量除以纯净物所在混合物的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可得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注意氯化钠由两部分组成。

五、解答题

24.【答案】

【考点】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某农民种植的小麦植株矮小,叶色发黄,说明土壤中缺乏氮元素,因此选氮肥;

使用化肥的利处:促进粮食的增产;

使用化肥的弊处:容易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农产品污染等.

【分析】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物质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5.【答案】解:①分别蒸发,有固体析出的为食盐水②分别测密度,密度小的为食盐水③分别放在电路中,灯泡亮的是食盐水。

【解析】【解答】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

故答案为:①分别蒸发,有固体析出的为食盐水②分别测密度,密度小的为食盐水③分别放在电路中,灯泡亮的是食盐水。

【分析】物质的鉴别主要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额性质。

六、实验探究题

26.【答案】(1)物理

(2)2NaOH+CuSO4=Cu(OH)2↓+Na2SO4;NaNO3或硝酸钠;排除SO42-的干扰

(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解答】

(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得出该结论的;(2)

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②由白色粉末加足量水,过滤得到蓝色沉淀滤液A可知,原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向滤液A中加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B可知,将硫酸根离子反应完;再向滤液B中加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可知,原白色固体中含有氯化钾。故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NaNO3(或硝酸钠);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排除SO42-的干扰。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进行分析;铜离子的溶液呈蓝色,且能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本题为为给定物质的推断题,要根据每一步的现象进行推断,确定所含物质成分。

七、综合题

27.【答案】(1)CaCO3+

2HCl=

CaCl2

+H2O+CO2↑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气压减小;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或2NaOH+CO2=Na2CO3+H2O;CaCl2+

Na2CO3

=CaCO3↓+

2NaCl)(或向下抽拉加液器活塞,装置内气压减小,使试管中液体进入制气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在制气管中加入石灰石,推压加液器活塞加入适量稀盐酸,其反应原理是CaCO3+

2HCl=

CaCl2

+H2O+CO2↑。(2)当制气管中的反应停止后,试管中溶液倒吸进制气管中,产生白色沉淀,产生上述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气压减小;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或2NaOH+CO2=Na2CO3+H2O;CaCl2+

Na2CO3

=CaCO3↓+

2NaCl)(或向下抽拉加液器活塞,装置内气压减小,使试管中液体进入制气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分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当制气管中的反应停止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被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装置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试管中溶液倒吸进制气管中,试管中由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能和制气管中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产生白色沉淀;

28.【答案】(1)CO2

(2)BCDG

(3)2H2O2

=

2H2O

+

O2↑

(4)2H2+

O2

2H2O

【解析】【解答】常温常压下,G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4℃以上时,它的密度变化符合“热胀冷缩”规律,但在0℃和4℃之间却表现为“热缩冷胀”所以G是水;A、B、C、D、E、F、G都是由C、H、O中的一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结合图中转化关系可知,A为碳,碳和氧气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碱的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D为过氧化氢,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E),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2)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所以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过氧化氢;(4)氢气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

O2

2H2O,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1)CO2;(2)BCDG;(3)2H2O2

=

2H2O

+

O2↑;(4)【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常温常压下,G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4℃以上时,它的密度变化符合“热胀冷缩”规律,但在0℃和4℃之间却表现为“热缩冷胀”得出G是水,A能生成B,B能生成C,E也能生成B,如果D是过氧化氢,则能生成氧气和水,E是氧气,F可能是甲烷,A是碳,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

29.【答案】(1)CO2;NaOH

(2)盐

(3)Na2CO3+2HCl═2NaCl+H2O+CO2↑(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解:A是一种有毒的无色气体,物质B是一种红色固体粉末,A与B反应又是高温,因此B是氧化铁,A是一种还原剂,因此是一氧化碳;C、D分别是二氧化碳和铁中的一种;C和E能够相互转化,物质E俗称纯碱,因此C可能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钠;E和G可以相互转化,因此G是碱﹣NaOH;F能够和D、E、F反应,是一种酸,酸有五个化学性质,酸与指示剂、与比较活泼的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盐都能反应,因此F是酸,因此:(1)C是二氧化碳,G是氢氧化钠;故化学式分别为:CO2;NaOH;(2)E是碳酸钠,属于盐;盐;(3)物质E与F反应可以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合理即可).

【分析】根据A是一种有毒的无色气体,物质B是一种红色固体粉末,A与B反应又是高温,因此B是氧化铁,A是一种还原剂,因此是一氧化碳;C、D分别是二氧化碳和铁中的一种;C和E能够相互转化,物质E俗称纯碱,因此C可能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钠;E和G可以相互转化,因此G是碱﹣NaOH;F能够和D、E、F反应,是一种酸,酸有五个化学性质,酸与指示剂、与比较活泼的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盐都能反应,因此F是酸,据此分析.

第四篇:中考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详细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图像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A.电解水产生气体的体积

B.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

C.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2.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H2和空气                         B.H2和天然气                         C.N2和O2                         D.CH4和CO2

3.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

A.B.C.D.4.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气和氦气                   B.一氧化碳和空气                   C.天然气和氮气          D.氮气和氧气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自燃、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6.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聚集的热量增加      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      D.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

二、多选题

7.车用乙醇汽油是由乙醇与汽油按1:9的比例混合而成,下列有关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大大降低油料价格                                           B.有助于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C.乙醇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D.有助于促进粮食转化,提高农民收入

8.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化石燃料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颜色深暗的黏稠状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B.焦炭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制得的,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不属于化石燃料

D.石油和煤的主要成分都是氢元素和碳元素,同时含有少量其他元素,如硫、氮等

9.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B.探究CO2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C.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B.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三、填空题

11.下列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________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轮胎爆炸

C.牛奶变酸

D.________.

12.石油中主要含________ 元素,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 不同,可将石油分离成不同的产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现有下列能源:化石燃料、太阳能、煤气、汽油、沼气、氢能、生物燃料、水能、电能.请根据能源的类型填空:

能源类型

定义

实例

一次能源

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

________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能源

________

可再生能源

不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________

非再生能源

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________

14.(1)能源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________、天然气等.

(2)氯化铵固体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此过程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两种产物均不支持燃烧,舞台上的幕布常用浓氯化铵溶液浸泡,可起到防火的作用.此幕布能防火的两点原理是________和________

(3)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急增以及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气中的________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雨水,形成________,对人类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

1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最迫切要求.如图是某学生的创新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分析图回答问题:

(1)实验过程中,甲装置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而将甲装置倒转(如乙装置所示),并________,即可观察到白磷在“沸腾”的水中燃烧.

(2)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________和与氧气接触两个条件.

(3)在其它条件和操作不变的情况下,只将甲装置中导管C的一端改为插入锥形瓶B的底部进行同样的实验.你认为这一改进后的实验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功.

16.下图是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示意图,煤粉和木屑燃烧的顺序不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四、解答题

17.常见的化石燃料有哪些?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有何影响?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且日趋枯竭,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应树立怎样的能源观点?

18.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哪三个条件?

19.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_,蒸馏水________。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比硬纸片的低。

(3)

在下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蜡烛火焰a________填“先于”“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________。

(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

五、实验探究题

20.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资料:S+O2

SO2)

(1)打开K1、K2、K4,关闭K3,向装置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当观察到________,则证明该装置内的空气已经排净。关闭K1,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并不燃烧。以上操作都需要打开K4,原因是________。

(2)待冷却后,打开K1,向装置中通入氧气,证明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已经排净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

(3)打开________,关闭________,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消除了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六、综合题

21.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②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点燃6H2O+________N2

22.如图是我班某学习小组部分同学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图,据图回答:

(1)A图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2)B图中乒乓球碎片燃烧而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若将C图中的小石头换成小煤块能否得到与C图设计相同的结论?为什么?________.

(4)D装置中的热水除________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

23.渝东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我市提供了能源保障.

(1)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填序号);

A.煤                                     B.天然气                                     C.乙醇                                     D.石油

(3)事实上,氢气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燃烧时生成________(填化学式),不会污染空气;实验室在制取氢气并试验氢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中,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A、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产生的是氧气,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可用燃烧法检验,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那么不断产生氧气,C符合题意;

D、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速率更快,由于碳酸钙的质量相等,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逐渐减少,生成物质量逐渐增加,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2.【答案】A

【解析】【解答】解: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发生爆炸.

A、氢气不是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

B、没有氧气参加,氢气和天然气不能反应,不可能发生爆炸.

C、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混合不可能发生爆炸.

D、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与甲烷混合不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A.

【分析】可以根据燃烧和爆炸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密闭容器内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爆炸的物质得含有助燃性气体和可燃性气体.

3.【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物品回收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无关.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有关.

故选A.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4.【答案】B

【解析】【解答】A、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氦气不能支持燃烧,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A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B符合题意;

C、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氮气也不能燃烧,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C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不具有可燃性,属于助燃性气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5.【答案】A

【解析】【解答】A、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故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可燃烧,错误;B、燃烧、自燃、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正确;C、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以防发生爆炸,正确;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因为化纤类衣服摩擦会产生静电,可能引燃扩散在空气中的易燃、易爆物,正确;故选A.

6.【答案】D

【解析】【分析】促进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

【解答】A、散热的速度加快应该是不利于燃烧.故选项错误;

B、把柴禾架空一些不利于聚集热量.故选项错误;

C、柴禾的着火点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错误;

D、把柴禾架空一些可以使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促进燃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7.【答案】B,D

【解析】【解答】解:A、乙醇汽油是由乙醇与汽油按1:9比例混合而成,乙醇含量较小且乙醇价格也不太低,所以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大大降低油料价格;故错误;

B、汽油中加入乙醇可减小矿物燃料的燃烧,从而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可改善大气环境;故正确;

C、乙醇可由粮食发酵制的,所以乙醇是可再生的资源;故错误;

D、制取乙醇可消耗大量的粮食,从而有助于促进粮食转化,提高农民收入;故正确.

故选:BD.

【分析】乙醇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发酵法可制乙醇,所以乙醇是可再生资源,汽油中加入乙醇可减小污染物的排放但对油料的价格影响不大,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C,D

【解析】【解答】A、石油是颜色深暗的黏稠状液体,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沸点和熔点不同,故A正确;

B、煤隔绝空气受强热时,有气体生成,其成分为煤焦油、焦炉气、氨水等物质.反应完毕后的黑色固体物质叫焦炭,焦炭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于冶炼金属,故B正确;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属于化石燃料,故C错误;

D、石油主要成分都是氢元素和碳元素,而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故D错误.

故选:CD.

【分析】A、根据石油的成分进行解答;

B、根据焦炭的制备原理以及用途进行解答;

C、根据天然气的成分进行解答;

D、根据石油和煤的成分进行解答.

9.【答案】A,B

【解析】【解答】A.实验中,相互对照的两个实验温度应不同,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A符合题意;

B.CO2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瓶变瘪,B符合题意;

C.有催化剂的试管中反应速率较快,证明,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率,C不符合题意;

D.氨水和酚酞试液在两个不同的烧杯中,但是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确定实验方案是否合理,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按目的进行分析,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统一,即一组实验中变量只能是一个,其他影响反应的条件都要相同。

10.【答案】A,B

【解析】【解答】人类利用的能量都不是全部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风能和太阳能灯;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一位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

故答案为:A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分析;根据电池充电为电能转变为化学能,放电为化学能变电能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分析。

三、填空题

11.【答案】C;铁生锈

【解析】【解答】A、铁丝燃烧比较剧烈,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B、轮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牛奶变酸的过程很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

D、铁的生锈是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过程.故答案为:C;铁生锈.【分析】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甚至不溶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12.【答案】碳、氢;沸点;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解析】【解答】解:石油中主要含碳元素、氢元素两种元素.石油炼制过程中,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等不同产品,由此可得出石油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碳、氢;沸点;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分析】根据物质的物质组成可以判断物质的所属类别,石油的分馏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3.【答案】化石燃料、太阳能、水能、生物燃料;煤气、氢能、电能、汽油、沼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化石燃料、煤气、汽油

【解析】【解答】解: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转换的能源:化石燃料、太阳能、水能、生物燃料;由一次性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而来的能源:煤气、氢能、电能、汽油、沼气;不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的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用而减少的能源:化石燃料、煤气、汽油;

故答案为:一次能源:化石燃料、太阳能、水能、生物燃料;

二次能源:煤气、氢能、电能、汽油、沼气;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水能;

分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煤气、汽油;

【分析】此题是关于能源类型的判断的一道题型,解题时允许答案的重复性,但是不能误选.

14.【答案】石油;氯化铵固体受热易分解需要吸收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氯化铵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不支持燃烧,使幕布与空气隔绝;二氧化碳;酸雨

【解析】【分析】(1)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2)由题意可知,氯化铵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此反应需要吸收热量,生成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所以此幕布能防火的两点原理是:氯化铵固体受热易分解需要吸收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和氯化铵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不支持燃烧,使幕布与空气隔绝;

(3)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急增以及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加剧.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雨水,形成酸雨,对人类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

【点评】本题考查化石燃料的种类、铵盐性质、物质燃烧条件,酸雨的形成等知识.难度不大,是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15.【答案】打开开关K ​;着火点

​;能

【解析】【解答】(1)白磷是可燃物,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就可燃烧.实验过程中,甲装置中的白磷并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虽然能够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而将甲装置倒转(如乙装置所示),并打开开关K,让氧气与白磷接触,白磷就会燃烧,即可观察到白磷在“沸腾”的水中燃烧.

故答案为:打开开关K.

(2)通过实验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两个条件.

故答案为:着火点.

(3)试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温度和隔绝氧气,在其它条件和操作不变的情况下,只将甲装置中导管C的一端改为插入锥形瓶B的底部进行同样的实验,可使A瓶中的氧气进入B瓶,并且与白磷接触,所以白磷燃烧,试验成功.

故答案为:能.

【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经常考查的问题,需要同学们理解掌握.

16.【答案】达到着火点

【解析】【解答】解:控制变量法,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达到着火点。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四、解答题

17.【答案】解: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空气污染物,污染环境;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且日趋枯竭,所以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新能源.

故答案为:煤、石油、天然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空气污染物,污染环境;合理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新能源

【解析】【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的类别分析解答;根据甲烷的燃烧分析解答;合理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新能源.

18.【答案】答:(1)可燃物

(2)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解答】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可燃物;(2)要有空气或氧气;(3)要有一定温度,且温度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燃烧所需条件,较简单,只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即可轻松解答。

19.【答案】燃烧;不燃烧;着火点;先于;CO2密度比空气大;O2密度较大,上方O2含量较低;“小火燃烧”是因为与堆积的面粉与空气接触不充分;“发生爆炸”是因为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比较剧烈,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解析】【解答】(1)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燃烧,水不燃烧,则可得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结论;(2)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可得出: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硬纸片的低。(3)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二氧化碳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蜡烛火焰a先接触二氧化碳,所以先于b熄灭。(4)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随热空气上升,上方氧气含量较低。【拓展】堆积的面粉与氧气接触不充分,所以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则增加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遇火星燃烧比较剧烈,可能会发生爆炸。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五、实验探究题

20.【答案】(1)石灰水变浑浊;平衡装置内外大气压

(2)用带火星木条放在K4处,木条复燃

(3)K3;K2

【解析】【解答】打开K1、K2、K4,关闭K3,向装置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当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装置内的空气已经排净。关闭K1,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并不燃烧。以上操作都需要打开K4,原因是平衡装置内外大气压。待冷却后,打开K1,向装置中通入氧气,证明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已经排净的方法和现象是用带火星木条放在K4处,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表明二氧化碳已经排净;打开K3,关闭K2,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为防止污染空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消除了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分析】(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压强原理分析解答;(2)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3)根据硫粉燃烧的注意事项解答;

六、综合题

21.【答案】(1)天然气

(2)置换反应;1:1

(3)14:3;2

【解析】【解答】(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2)①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②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3)①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所以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3.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4NH3+3O26H2O+2N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和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比。

22.【答案】(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不能,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煤块是可燃物

(4)提供温度至着火点;隔绝氧气

【解析】【解答】解:(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图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故答案为: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B图中乒乓球碎片燃烧而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若将C图中的小石头换成小煤块不能得到与C图设计相同的结论,因为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煤块是可燃物;故答案为:不能,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煤块是可燃物;(4)D装置中的热水除提供温度至着火点外,还具有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故答案为:提供温度至着火点;隔绝氧气;

【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图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B图中乒乓球碎片燃烧而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若将C图中的小石头换成小煤块不能得到与C图设计相同的结论,因为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煤块是可燃物;D装置中的热水除提供温度至着火点外,还具有的作用是隔绝氧气.

23.【答案】(1)CH4+2O2

CO2+2H2O

(2)C

(3)H2O;验纯

【解析】【解答】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2)乙醇可以通过粮食、植物秸秆等物质发酵制取,属于可再生能源.(3)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因此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不纯的氢气点燃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前要验纯.

答案:(1)CH4+2O2

CO2+2H2O;(2)C;(3)H2O;验纯.

【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氢气是一种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

第五篇:中考化学《第十单元 酸和碱》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十单元

酸和碱(含详细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学习化学知识非常重要。下列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氧化物就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                             B.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

C.中和反应就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如图中的“表示人体内的一些体液和排泄物的正常PH范围,据此判断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血浆                                     B.唾液                                     C.胃液                                     D.尿液

3.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pH一定小于7         B.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水是纯净物,所以海水也是纯净物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4.下列水果中酸度最强的是()

A.菠萝pH=4.1

B.木瓜pH=5.5

C.草莓pH=3.2                                      D.柠檬pH=2.3

5.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H2CO3                              B.Na2CO3                             C.P2O5                           D.Ba(OH)2

6.“探险队员”--硫酸,不小心走进了有许多

“吃人野兽”(即能与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小山,逃生路线由许多种,有一条路线处处是陷阱,即为入口→③→⑤→⑦→⑨→出口,则该线路涉及的物质为()

A.Zn、Fe(OH)3、Cu、Fe                                 B.SO3、Cu、NaCl、HCl

C.Na2CO3、Fe(OH)3、Zn、Fe                        D.SO3、Cu、NaCl、CuO

7.若想使某种pH=0的溶液成为pH=8的溶液,应加入下列何种物质才能实现()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硫酸                           D.pH=0的溶液

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碱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碱溶液能吸收一氧化碳气体

C.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D.碱性物质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9.某同学在实验室测定了几种溶液的pH,其结果如下表:

溶液

盐酸

CuCl2溶液

Na2SO4溶液

Na2CO3溶液

NaOH溶液

pH

<7

<7

=7

=7

>7

>7

该同学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盐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                         B.pH>7一定是碱溶液

C.pH=7一定是盐溶液                                            D.pH<7一定是酸溶液

二、多选题

10.下列操作导致原溶液pH降低的是()

A.往稀酸里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                             B.向水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

C.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往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11.用盐酸和酚酞混合液浸过的滤纸,分别在滤纸上滴入下列溶液,滤纸上不会出现红色的是()

A.石灰水                             B.稀硫酸                             C.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

12.(多选)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盐酸可用于食品工业                                           B.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C.硫酸用于车用电池                                              D.氢氧化钙用作建筑材料

13.铝矾石(主要成分是Al2O3,还含有少量杂质SiO2、Fe2O3)是工业上用于炼铝的主要矿物之一,由铝矾石制取金属铝的工艺流程图如下:(SiO2是沙子的主要成分,不溶于酸;Al(OH)3

能溶于强碱NaOH)

下列有关铝矾石以及用铝矾石炼铝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铝矾石中只含有金属氧化物                                B.原料A可能是稀硫酸;滤液Ⅰ中要加入稍过量的原料B,原料B可能是氢氧化钠。

C.步骤②所得沉淀是氢氧化亚铁                             D.铝矾石炼铝需要消耗电能

三、填空题

14.(1)今有①肥皂水

②食盐水

③杨梅汁

④白糖水

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其中pH<7的是________ .pH>7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________色,pH________7(填“>”、“<”或“=”),逐滴向锥形瓶中滴入盐酸并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溶液的pH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有一瓶溶液pH是4.5,如果要使溶液的pH升高,可以用________的方法.

(4)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不畅时,血液的pH会________(填“升高、降低、不变”).

(5)在pH=3的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________色.

15.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________.

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写出CO2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

16.盐酸是________的水溶液,纯净的浓盐酸是________色液体,有________气味,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会有________,说明浓盐酸具有________性.

17.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试液变为________色,此时溶液的pH________,向此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振荡,直至溶液刚好无色时,溶液呈________性,pH________ ;继续滴入稀盐酸,溶液呈________色,pH________,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发生了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18.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温度;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盐酸溶液,不断振荡,当溶液由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色时,停止滴加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测量温度,发现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中和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写出其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9.在焊接铁制品时,常用稀盐酸除锈,当滴入的稀盐酸过量时,有气泡产生.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反应.

四、计算题

20.星期天,小强的妈妈要焙制面包,叫小强去商店买回一包纯碱,小强仔细看了包装说明(如下图),并产生疑问: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达标呢?

回到学校,他取出从家里带来的一小包纯碱样品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小明和小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小强

准确称取5.5

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又取来50克、14.6%的稀盐酸逐滴加入,至刚好不再产生气泡停止滴加稀盐酸,还剩余稀盐酸25克。

小明

准确称取5.5

g纯碱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足量的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干燥后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如下图所示),充分吸收后,称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了2.0克。

(1)小强测得的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小明测得的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两位同学又请来老师帮忙,老师选取另外一种测定方法经反复测定结果都是96.3%,请你结合实验过程分析一下两位同学谁的测定结果不准确,为什么?

21.取22.2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2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CaCO3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39.4g。请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解答题

22.向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1)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这是为什么?请写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很广,请你任写两点.

六、实验探究题

24.实验室里同学们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活动】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

(1)【搜集证据】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2)【解释与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滴入稀硫酸后产生现象的原因________.

(3)【提出问题】最终烧杯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硫酸钠;乙同学猜想: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评价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甲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如下:取少量铁粉加入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溶液中的溶质应为________(填化学式).

七、综合题

25.钢铁工业用到的酸洗液中硫酸含量在100~230

g/L,酸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酸废液,下面是两种处理方法。

(1)传统方法: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再生方法:酸洗过程中,当硫酸含量降到100

g/L,硫酸亚铁含量达250

g/L,可以对洗液进行再生。在洗液中加入浓硫酸将硫酸浓度调至230

g/L,再将温度降低到16℃左右,析出大量的硫酸亚铁晶体,分离后,洗液返回酸洗槽继续使用。

16℃左右,析出硫酸亚铁晶体后的溶液是硫酸亚铁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再生的酸洗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

洗液再生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

26.设计两种方法,用不同类物质,通过实验分别证明工厂废水

(1)显酸性

(2)显碱性.

27.调味剂的主要作用是补充、增强或增加食品的味道.食醋是一种能增强食品酸味的调味剂,主要成分为醋酸(CH3COOH),与我们生活密切相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食醋能作酸味的调味剂,是因为醋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食醋的酸味能促进人胃酸的分泌,胃酸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生活中常用酒来制取食醋,原理是酒中的CH3CH2OH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O2反应得到醋酸和另一种液体.已知在用酒制取食醋过程中,质量增加了16kg,则所得食醋中醋酸的质量为________kg.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氧化物就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错误的叙述,应为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B不符合题意;

C、中和反应就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错误的叙述,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正确的叙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2.【答案】C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血浆的PH大于7,显碱性;唾液的PH接近7,显中性或弱酸性;胃液的PH在1左右,显酸性并且酸性较强;尿液的PH在5-8之间,显弱酸性或显中性或显弱碱性.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答案】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酸性溶液既包括酸溶液还有酸性盐溶液;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属于无机物;海水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和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酸性溶液与酸的溶液的区别分析;根据纯净物、混合物的定义分析,纯净物为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为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根据中和反应为酸和碱的反应进行分析。

4.【答案】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呈酸性溶液pH<7,且pH越小,酸性越强,四种物质中柠檬pH=2.3,即酸性最强;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H2CO3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故选项正确.

B、Na2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C、P2O5是由磷、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Ba(OH)2电离时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6.【答案】C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Cu不能与硫酸反应,A不符合题意;

B、SO3、Cu、NaCl、HCl都不能与硫酸反应,B不符合题意;

C、Na2CO3、Fe(OH)3、Zn、Fe都能与硫酸反应,C符合题意;

D、SO3、Cu、NaCl、不能与硫酸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排在氢前面的活泼金属反应;能与碱反应;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某些盐反应例如碳酸钠。

7.【答案】B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水呈中性,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稀硫酸呈酸性,故C错误;

D、pH=0的溶液呈酸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酸碱中和的知识进行分析,种pH=0的溶液呈酸性,要想变为pH=8的溶液则需要加入显碱性的物质.本题考查了酸碱中和的知识与溶液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酸碱中和的原理进行分析.

8.【答案】D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中和反应必须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很多,如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等都不是中和反应,所以推理错误;

B、一氧化碳为不成盐氧化物,不能和碱反应,所以推理错误;

C、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并非二氧化碳使酸,故C推理错误;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但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为盐,溶于水呈碱性,故D正确.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概念的推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概念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概念的识记及理解,以便灵活应用.

9.【答案】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CuCl2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Na2SO4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Na2CO3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因此盐溶液可能显酸性、碱性或中性,故选项正确.B、Na2CO3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但是碳酸钠溶液是盐溶液,故选项错误.

C、水的pH等于7,显中性,因此pH=7的溶液不一定是盐溶液,故选项错误.

D、CuCl2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但CuCl2溶液是盐溶液,不是酸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二、多选题

10.【答案】C,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酸的pH小于7,碱溶液的pH大于7,往酸溶液中加碱,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使酸性减弱,酸性越弱,pH越大,故pH增大,A不符合题意;

B、往水中加氢氧化钠,水呈中性,其pH等于7,加入的氢氧化钠呈碱性,pH增大,B不符合题意;

C、往碱溶液中加酸,酸和碱反应使溶液的碱性减弱,碱性越弱,pH越小,故pH减小,C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液的pH等于7,往氯化钠溶液中加酸,酸的pH小于7,故pH减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D.【分析】酸的pH小于7,碱溶液的pH大于7,往酸溶液中加碱pH增大,往水中加碱pH增大,往碱溶液中加酸pH减小,往氯化钠溶液中加酸pH减小.11.【答案】B,C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石灰水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石灰水过量会使反应后的溶液显碱性,滤纸上会出现红色,A不符合题意;

B、稀硫酸显酸性,与稀盐酸不反应,混合后溶液显酸性,滤纸上不会出现红色,B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不反应,混合后溶液显酸性,滤纸上不会出现红色,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过量会使反应后的溶液显碱性,滤纸上会出现红色,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C.【分析】碱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酸能使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12.【答案】AB

【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解析】【解答】解:A、盐酸具有腐蚀性不可用于食品工业,故不正确;

B、氢氧化钠显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但是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并且价格很高,所以现实生活中一般不用烧碱改良显酸性的土壤,而用熟石灰,故错误;

C、硫酸用于车用电池,故正确;

D、氢氧化钙用作建筑材料,故正确;

故选:AB.

【分析】A、根据盐酸的腐蚀性分析;

B、改良显酸性的土壤时即要考虑物质的性质,又要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

C、根据硫酸性质分析;

D、氢氧化钙用作建筑材料.

13.【答案】A,C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铝矾石中不只含有金属氧化物,还有二氧化硅,是非金属氧化物,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原料A可能是稀硫酸也可能是盐酸,滤液Ⅰ中要加入稍过量的原料B,原料B可能是氢氧化钠,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步骤②所得沉淀是氢氧化铁,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铝矾石炼铝需要消耗电能是正确的,最后要通电分解,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分析】铝矾石中含有的SiO2是非金属氧化物;原料A只要是酸就可以;步骤②所得沉淀是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是错误的;铝矾石炼铝需要消耗电能是正确的,最后要通电分解;

三、填空题

14.【答案】③;①;红;>;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减小;加水稀释或是加入碱溶液;降低;红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1)杨梅汁呈酸性,pH<7.肥皂水呈碱性,pH>7,故填:③,①;

(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pH>7,逐滴向锥形瓶中滴入盐酸并振荡,则碱被消耗,碱性减弱,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溶液的pH减小,故填:红,>,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减小;

(3)如果要使溶液pH是4.5的pH升高,可以用加水稀释或是加入碱溶液的方法,故填:加水稀释或是加入碱溶液;

(4)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不畅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增强,血液的pH会降低,故填:降低;

(5)在pH=3的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故填:红.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酸碱性与pH的关系结合pH的变化分析解答即可.

15.【答案】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CO2发生反应,瓶内气压减小;CO2能溶于水,也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②稀盐酸;有气泡产生;2NaOH+CO2=Na2CO3+H2O.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①由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从而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因此瓶子变瘪或出现瓶吞鸡蛋现象,但二氧化碳也能溶于水,也能使瓶内压强减小,因此小虎的实验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为了使实验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可以做对照实验,把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除了设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外,也可以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即证明碳酸钠的生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CO2发生反应,瓶内气压减小;CO2能溶于水,也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②稀盐酸,有气泡产生,2NaOH+CO2=Na2CO3+H2O.

【分析】①根据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也会与水反应进行分析;②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水,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16.【答案】氯化氢;无;刺激性;白雾;挥发性

【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解:氯化氢溶液于水得到盐酸,最浓的盐酸浓度在36%~38%,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故答案为:氯化氢

刺激性

白雾

挥发性

【分析】根据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解答.

17.【答案】红;大于7;中;等于7;无;小于7;中和;HCl+NaOH═NaCl+H2O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其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其溶液的酸碱度大于7;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因此在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呈中性,溶液的酸碱度等于7;继续滴加稀盐酸,由于盐酸的过量而使溶液酸性增强,溶液的酸碱度小于7,酚酞仍为无色.

故答案为:红,大于7,中,等于7,无,小于7,中和,HCl+NaOH═NaCl+H2O.

【分析】根据酸碱的基本性质和中和反应进行分析.

18.【答案】红;无;升高;放热;NaOH+HCl=NaCl+H2O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当溶液颜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稀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测量温度,发现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故答案为:红;无;升高;放热;NaOH+HCl=NaCl+H2O.

【分析】根据酸碱中和时,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以及中和反应放热来分析解答.

19.【答案】Fe+2HCl═FeCl2+H2↑;置换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解: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故填:Fe+2HCl═FeCl2+H2↑;置换.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据此解答.

四、计算题

20.【答案】(1)解: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

H2O+

CO2↑

x

25g×14.6%

106:73=x:25g×14.6%

x=5.3g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6.4%。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6.4%。

(2)解: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

CO2↑

y

2.0g

106:44=y:2.0g

y=4.8g

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7.6%。

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7.6%。

(3)因为小明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不能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残留在仪器中一部分,使得测定结果不准确。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注意解题的步骤,设、写、找、列、解、答。

要想实验的结果准确,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很重要。

21.【答案】(1)m(CO2)=

126g+22.2g-139.4g=8.8g

(2)解: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CaCl2,则设CaCO3的质量为x,的质量为y,CaCl2

CaCO3+

2HCl=

CaCl2+

H2O+

CO2↑

x

y

8.8g

解得x=20g

y=22.2g

则CaCl2的质量分数为

×100%=16.18%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18%。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气体的质量,则m(CO2)=

126g+22.2g-139.4g=8.8g;(2)反应后的溶质为CaCl2,首先需求出CaCl2的质量;因为反应后的烧杯中含有杂质,所以需要知道真正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方便后面求出溶液的总质量;则设CaCO3的质量为x,的质量为y,CaCl2

CaCO3+

2HCl=

CaCl2+

H2O+

CO2↑

x

y

8.8g

解得x=20g

y=22.2g

则CaCl2的质量分数为

×100%=16.18%

五、解答题

22.【答案】解:向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23.【答案】(1)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是坚硬的物质,故墙壁会变硬

Ca(OH)2+CO2═CaCO3↓+H2O;

(2)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是坚硬的物质,故墙壁会变硬,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2)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铝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都是中和反应的应用,故答案为: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根据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六、实验探究题

24.【答案】(1)红色液体变成无色

(2)2NaOH+H2SO4=Na2SO4+2H2O

(3)错误;烧杯中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证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所以乙同学的结论错误;黑色固体减少,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Na2SO4和H2SO4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搜集证据】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观察到红色液体变成无色现象,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解释与结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评价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烧杯中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证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所以乙同学的结论错误;甲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如下:取少量铁粉加入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到黑色固体减少,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溶液中的溶质应为:Na2SO4和H2SO4

【分析】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酸和碱的溶液一般是无色,二者反应时的现象不明显,所以往往借助于一些试剂或仪器等(如酸碱指示剂、pH试纸、温度计等),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恰好完全.

七、综合题

25.【答案】(1)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2)饱和;H2SO4、FeSO4;浓硫酸稀释时放出热量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反应物的熟石灰和硫酸,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2)①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故16℃左右,析出硫酸亚铁晶体后的溶液是硫酸亚铁的饱和溶液;②根据再生方法可知,酸洗过程中含有硫酸和硫酸亚铁。故再生的酸洗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H2SO4、FeSO4;③洗液再生过程中,加入浓硫酸进行浓度调整。即对浓硫酸进行稀释,在浓硫酸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故洗液再生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其原因是:浓硫酸稀释时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1)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2)饱和;H2SO4、FeSO4;浓硫酸稀释时放出热量;【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解答

(2)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是饱和溶液;根据溶液的溶质分析;根据浓硫酸的稀释过程放热来分析

26.【答案】(1)准备紫色石蕊试液,向其中加入适量工厂废水,若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则证明废水显酸性

(2)准备酚酞试液,向其中加入适量工厂废水,若试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则证明废水显碱性

【解析】【解答】解:酸碱指示剂可以测出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

酚酞遇酸不显色,遇碱显红色.

故答案为:(1)准备紫色石蕊试液,向其中加入适量工厂废水,若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则证明废水显酸性.(2)准备酚酞试液,向其中加入适量工厂废水,若试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则证明废水显碱性.

【分析】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测出溶液的酸碱性,利用酸碱指示剂的特点去分析.

27.【答案】(1)H+

(2)HCl

(3)30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酸是溶于水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氢离子;

(2)胃酸的成分是HCl;

(3)CH3CH2OH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O2反应得到醋酸的反应方程式为:C2H5OH+O2═CH3COOH+H2O,在用酒制取食醋过程中,质量增加了16kg,设所得食醋中醋酸的质量为x.

C2H5OH+O2═CH3COOH+H2O

16kg

x

=

x=30kg

故答案为:(1)H+;(2)HCl;(3)30.【分析】(1)醋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氢离子;

(2)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

(3)写出CH3CH2OH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O2反应得到醋酸的反应方程式,然后根据氧气的质量即可求得所得食醋中醋酸的质量.

下载中考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巩固复习题精编(含详细答案解析)(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