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蔬菜轮作原理和技术论文
摘要:轮作能够显著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基于此,主要对蔬菜轮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蔬菜轮作的主要原则,适宜轮作的蔬菜作物,及蔬菜轮作的类型,以期为蔬菜轮作研究
在同一块土地上,如果长期进行连作种植,将会导致蔬菜作物的病虫害加剧,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土壤变得盐渍化或酸化,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蔬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1蔬菜轮作应遵循的原则
1.1注意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pH值不仅能影响植物的根系活性,还能影响土壤CEC值,进而影响植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故土壤的pH值能够影响蔬菜作物的生长。在进行作物轮作前,应考虑轮作中蔬菜作物的种植顺序。如豆科植物只有在碱性环境下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十字花科的植物在pH值小于7.4的环境中才能适应其生长。因此,考虑轮作作物前茬或后茬的种植顺序,即前茬收获后土壤的酸碱度对后茬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轮作顺序。例如,南瓜能够中和刚种完甘蓝地块的pH值,适宜作为甘蓝的后茬,而用对土壤酸碱性极为敏感的洋葱作后茬,洋葱的产量将会大幅度减产。
1.2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进行轮作不同蔬菜作物根系的长度和分布,对不同养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故在进行作物轮作时,应根据作物对养分的实际需求选择轮作的蔬菜。例如,有的蔬菜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根系分布较浅,一般吸收土壤上层的营养元素,而植根系的作物主要吸收的是土壤中下部的营养。因此,应根据蔬菜对土壤养分吸收方式,进行合理的轮作。对于养分的需求,不同的作物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瓜果类的蔬菜一般需要磷肥较多,以促果实的膨大发育,而叶菜类的蔬菜需要吸收大量的氮肥以供自身的营养生长,而根茎类的作物,则需要大量的钾肥以促进根茎的膨大。
1.3根据轮作地的地理环境漳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15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3-6月,无霜期达330d,四季常青,物产丰富,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每年6-9月常有台风袭来,最大风力达12级。福建省漳州市的土壤类型较多,但具有3个共同的特点:生物物质循环旺盛、土壤中富集较多的铁铝氧化物、地区的耕作熟化影响较为深刻。在进行作物轮作时,应考虑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栽培。
1.4考虑病虫害间的影响大多数病虫害都有自己固定的寄主,主要依靠寄主生存,且只侵害所寄生的植物。如果进行同一科属的作物连作,将会导致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轮作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是病原菌及部分害虫失去原本的寄主。例如,十字花科的根肿病只侵染十字花科的根系。在进行合理的轮作之后,改良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能够抑制根瘤菌的生长,有效防止该病害的发生。
2建议参与轮作的蔬菜作物
2.1茄科蔬菜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这类蔬菜,具有产量高、容易销售、产值高等特点,但这类蔬菜间的`病虫害相同,容易发生蚜虫、晚疫病等。故这些蔬菜间不能作前后茬。
2.2百合科蔬菜部分百合科的蔬菜作物的根系较弱,耐肥力较强,在其栽培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肥料,这就造成土壤中的肥料残留较多,能为后茬作物
2.3菊科蔬菜部分菊科蔬菜对病虫的抵抗力较好,栽培管理相对简单,销路也比较广泛,其经济效益相对也比较好。
2.4豆科蔬菜与其他蔬菜相比,豆科植物耐旱、耐贫瘠的能力较强,且根部可与根瘤菌共生,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而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豆科植物参与轮作,能显著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3蔬菜轮作的类型
3.1菜菜轮作由于同科作物有些具有相同的病虫害,因此,要避免同科及同一性质的蔬菜进行连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这类蔬菜间病虫害相同,都容易发生蚜虫、晚疫病等,应避免这些作物之间互为前后茬。
3.2粮菜轮作分玉米与蔬菜旱地轮作和水稻与蔬菜水旱轮作,这2种轮作方式都能够有效降低作物病虫害的发病率,尤其是水旱轮作对土传病虫害防治效果很好。
3.3花卉蔬菜轮作菊花、玫瑰等与蔬菜轮作,可以生产有机蜂、有机菊花、玫瑰花茶等。
3.4药菜轮作中草药在蔬菜病虫防治中效果越来越明显,上海、广东等地使用较多。但目前,生产上实行药菜轮作的实例较少,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3.5菌菜轮作用简易棚进行香菇、平菇的生产,参与蔬菜作物的轮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轮作方式。
第二篇:抽样技术原理课程论文
抽样技术的发展
一、我国抽样技术的发展
我国对抽样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杰出人物是北 京大学的许宝禄教授,他在1938—1945年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抽 样推断和多元分析的论文,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由他编著的讲 义《抽样论》为指导大规模抽样调查提供了方法依据。
1943——1944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了云南户籍示范人口普查,并 用抽样方法抽取部分人口以核对普查结果。这是我国第一次抽样调查。
上海曾于1946年进行工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1952年8月,新中国成立了国家统计局。
1955年1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1954年农民家计调查方案》,进行了新中国第一 次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方案、统一计划进行的农民家计抽样调查,1957年开始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经常性的农民家庭调查。人民公社化后这项工作暂停了一段时间,1962年又恢复社员家计调查。
1956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国职工家计调查方案》,运用类型比例与等距抽 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十个工业部门的国营和公私合营的6000名职工进行了家计调 查。1957年,职工家计调查扩大到商业、教育、机关团体等部门,并改变由全国 统一抽选调查单位为各地自行抽选,并提出应用双重抽样方法。
1956年12月,以王思华为团长的国家统计局代表团到印度考察农产量抽样调查工作。
1957年6月,《统计工作通讯》发表社论《积极在全国范围开展抽样调查,广泛收集统计资料》。
1957年6月,作为印度政府统计顾问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主席的马哈拉诺 比斯教授到中国访问讲学。
1963年,国务院发布《统计工作试行条例》,强调指出灵活运用包括抽 样调查在内的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第一支专业抽 样调查队伍——全国农产量调查队。国家统计局颁布了《农作物产量抽 样调查方案》并试点,规定在群众估产的基础上,分层排队,等距抽样。以省(区)为总体采用四阶段抽样方式。1964年,各省(区)正式进行了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农产量的抽样调查,推算了全国产 量。
“文革”期间,抽样技术被横加批判,抽样调查工作被迫中断。1980年4月,恢复职工家计调查。
1981年9月,国家统计局在《关于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的报告》中明 确指出:“凡是适合用抽样调查的,就不用全面报表;现在已经建立 的全面报表制度,适合改用抽样调查的要逐步用抽样调查代替”。同 时,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农村社会经济和城市社会经济两支抽样调查队。1982年,恢复农产量抽样调查,采用以前三年平均粮食亩产排队、累 计面积、多阶段等距抽样。同年4月,开始进行城市物价抽样调查,作为编制零售物价指数和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的依据。1984年7月,国家统计局颁布《农村抽样调查网点的抽选方案》(试行),规定农 产量、农村住户和其它农经调查的三套网点合而为一。
1994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国务院审批,全国统计 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 点调查、科学推算等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正式提出确立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同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建立 第三支抽样调查队——企业调查队,负责全国第二、三产业的抽样调查。
抽样技术在我国大力推广的同时,有关高校也纷纷开设了《抽样技术》 或《抽样调查》课程,研究抽样技术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发表了许多有 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在抽样技术研究与推广 方面的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二、国外抽样技术的发展
1776年,法国经济学家麦桑斯在其所著的《法国人口论》中,以部分地 区的人口清查数来推算全国人口。178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建 议用某些地区的出生率来推算整个法国人口,并对推算误差进行了研究。1802年,他在全国挑选了30个县,对连续三年内出生的人数进行了调查,得出人口出生率为35.27‰。
1853年,曾提出统计结果稳定性的“平均人”理论的比利时统计学家凯 特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提出在家庭收支调查方面采用 “代表性”调查。1861年,英国的威廉·法尔在人口普查中利用了部分抽样。19世纪末,任美国联邦劳动委员会委员的赖特,在国家工业和劳动统计中曾提到使 用“代表性”的样本。
挪威首任中央统计局局长凯尔是竭力提出并推广抽样技术的先驱者,他 在1895年于瑞士伯尔尼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根据1894年 由他自己亲自组织进行的关于挪威退休金和疾病保险金抽样调查的经验(调查项目60多个,样本人数8万),提出了所谓“代表性调查”的抽样 方法,首次引入了抽样的概念。他将代表性调查定义为“根据抽样设计,从总体的正常‘代表’中合理地收集数据”,认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不是取决于观察数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正确的代表性方法”,主张“按照一个以过去统计调查为基础的合理方法来选取样单位”,也就是 按照调查者的主观判断来取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目的抽样。由于凯尔没有提出完善的推断理论和解决如何检验“代表性”的问题,因此他的观点引起了激烈争论。
1899年,在俄国彼得堡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凯尔继续捍卫 “代表性调查”的方法,并且强调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社会经济调查,也适 用于农业和林业,还提出了分层的思想和控制调查结论、便于统计分析的 主张,呼吁研究和发展这一方法的实际和理论的各个方面。国际统计学会 任命一个分委员会来充分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要求提出研究报告。
1903年,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在柏林召开,对“代表性方法”进行肯 定,并建议继续进行研究。此后,相继出现了随意抽样、判断抽样、定额 抽样等非概率抽样形式,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到应用。但非概率抽样毕 竟不够科学,例如1936年美国《文学摘要》杂志用随意抽样方式和1948年美国盖洛普(Gallup)咨询公司用定额抽样方式对总统选举所作的推断预测都遭遇了失败。随着代表性方法逐步被接受,争论的焦点开始集中在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 性上。德国统计学家波特基维茨(1901年)和英国统计学家鲍莱(1906 年)都提出应以概率论作为抽样的理论依据。1908年,英国的戈塞特提出 了小样本思想和t分布理论。1923年,费希尔提出了方差分析法,完善了 小样本理论,阐述了实验设计原理。英国统计学家蒂配特编制了历史上第 一张《随机数字表》。1924年,国际统计学会成立“抽样方法应用研究委员会”。1925年,在罗马举 行的第十六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发布了鲍莱的《抽样精确度 的测定》和丹麦统计学家詹森的《代表性方法的实践》两个报告,首次对 随机抽样和有目的抽样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要按照概率原理给每个单 位都有被抽中机会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肯定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
1934年,波兰统计学家尼曼根据概率论的原理提出了置信区间的推断理论,此后又提出了分层抽样的样本优分配原理和方法,改进了整群抽样设计,探讨了比率估计方法和双重抽样技术,研究了不等概率抽样方法,并从对 比研究中进一步肯定了随机抽样的优越性。
印度著名的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从1931年开始在他创办的印度统计学院 中进行了一系列抽样调查实践和研究工作,他提出了“费用函数”和“方 差函数”的概念用于设计优抽样方案,创立了估计复杂样本方差的“交 叉子样本”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印度 的另一统计学家苏克哈特米对分层抽样和非抽样误差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 突出成绩。在他们的带领下,印度的抽样技术、尤其是农业抽样技术处在 了世界领先水平。
美国也是世界上早推广应用抽样技术的国家之一。美国劳工部在1937 年采用比率估计和置信区间的方法进行了全国失业情况抽样调查,在 1938年采用了多阶段抽样方法,在1942年对各阶段抽样进一步采用了非 等概率抽样和比率估计方法,并且进行了控制非抽样误差的设计。1935 年,美国进行了消费品购买量抽样调查。不久,美国农业部开展了农业 抽样调查。1943年,美国进行了劳动力月报抽样调查,后来发展成为美 国重要的一项调查——现时人口调查。
在美国抽样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中,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抽样专家,如 戴明(W.E.Deming),汉森(M.H.Hansen)、赫维茨(W.N.Hurwitz)、麦多(W.G.Madow),基什(L.Kish),科克伦(W.G.Cochran),耶茨(F.Yates)等。休哈特(W.Shewhart),戴明和朱兰(J.Juran)等人,还把抽样技术推广 应用到了统计过程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对战后日本重建和当今世界工商 业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原苏联从1925年开始在农业经济、雇佣劳动力、作物面积、牲畜、农产量、集市农庄市场价格、农民和职工家庭收支、工业产品质量检查等方面,广 泛采用抽样调查,但随机抽样方法的普遍采用则主要从50年代开始。1947年,联合国专门设立了“统计委员会抽样分会”。1950年,联合国 统计局发行了《当前各国抽样调查要况》,介绍了印度的实践和经验。1960年,出版了《抽样调查理论基础》,推荐了22种社会经济抽样调查方 法,1967年增加至32种。此后又出版了《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和《工业普查实用抽样技术》。
三、抽样技术的应用 1.人口调查
人口调查是早应用抽样技术的领域。我国抽样技术在人口调查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 用于普查中提前估计人口总数和检验普查的质量;二是用于 两次普查年份之间(逢5年份)的1%的人口抽样调查;三是用 于每年一次的经常性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经济调查
经济调查是应用抽样技术为普遍、也重 要的领域。目前各国在产业、贸易、金融、居民 收入与支出、消费等方面,基本上都通过抽样调 查来获取信息。我国在经济调查方面应用抽样技术的主要有 以下这些方面: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情况调查,农产量调查,城镇居民生活情况调查,工业调查,批发零售贸易与 餐饮业调查,第三产业调查,企 业景气调查,物价调查,固定资产投资调查等政 府统计调查,以及不同主体的各种市场调查、专题经济调查。3.社会调查
抽样技术在社会调查中的应用主要是各种社会专题调查和 民意调查。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曾先后组织开展了公众对物 价改革的社会心理反映调查,深入的生育率调查,全国专业 技术人员状况调查,妇女地位调查,中国儿童情况调查,公 众对科学技术态度调查,以及老年人状况调查、青少年犯罪 调查、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等。4.其它调查
抽样技术还在文化卫生调查、环境资源调查等方面 得到广泛应用。
四、知网搜索应用抽样技术
通过知网搜索文献的过程也是一个抽样的过程,通过知网的高级搜索可以轻松的抽选出我们所需要的文献。这一抽样过程属于配额抽样,配额抽样指先将总体元素按某些控制的指标或特征分类,然后按方便抽样或判断抽样选取元素。在第一阶段中要确定总体的分布特性,样本中具有这样特征的比例和总体中的比例是相同的,着就保证了样本的组成是与总体的组成是一致的。
我们以对影响养老因素为例在知网上进行相关的搜索,首相使用其中的高级搜索功能,确定我们抽取的特征即主题为养老,词频是影响因素然后点击搜索从整个知网文献中抽取符合此特种的所有文献。本次抽取我们从中找到符合此特征的文献一共2723篇。下面对搜索到的文献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符合此特征的文献发表数目基本趋势是稳步上升的,这说明整个社会对养老的关注力度是越来越高,对其影响因素也是日益的关注。在经济进步的同时人们逐渐的加强了对养老的关注和研究。
图二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含有相关关键词的文章,其中关于影响因素的文章是最多的总共是833篇,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开始抽样时词频的选项填的是影响因素。
第二步我们从选取的2723篇文献中按照方便抽样或判断抽样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文献。
五、总结
时代的不断发展抽样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抽样技术的从无到有再到今天是一个不断的创新的过程。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需要我们将抽样技术的应用同计算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实现便捷的抽样降低抽样的成本节约抽样的时间,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使数据更加的真实可靠,不断的创新进步使抽样技术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姜群,傅瑜,李文生,梁瑞仕,杨武.基于谓词的大数据抽样技术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31(08):120-124+203.[2]陈小叶.分层抽样技术在课堂满意度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19):153-154.[3]谢金星.基于大数据多维分析的近似查询处理技术研究[D].贵州大学,2017.[4]郭美娣.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6(20):168-169.[5]刘少龙.面向大数据的高效数据挖掘算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6]王翠红.探析数据挖掘中抽样技术的应用[J].商,2015(30):218+214.[7]刘卫江,白磊,景泉.改进型分层抽样技术及性能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08):114-117.[8]于海涛.抽样技术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9]冯玉.数据仓库环境中近似查询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2.6
第三篇:27-《蔬菜杂种优势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精选)
《蔬菜杂种优势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学分:2
学时:36 适用专业:南校区生物类专业
大纲执笔人:杨建平大纲审定人:曹辰兴 一 说明
1、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
随着现代蔬菜育种研究的发展,杂交优势育种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统计表明,近二十年来育成推广的蔬菜新品种中,杂交一代超过80%。同时,与蔬菜杂种优势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也取得快速发展,《蔬菜杂种优势原理与技术》从《蔬菜育种学》的一章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与蔬菜杂种优势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有:《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蔬菜良种繁育学》等。
2、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安排在《园艺植物栽培学》和《园艺植物育种学》之后。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课堂理论与《园艺植物育种实验》、教学实习、大学生课程论文等相互衔接。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实习应涉及蔬菜杂交育种的科研、生产、种子检验、储藏、包装、销售等环节。二
章节内容
序言
主要内容包括 I 杂种优势的概念、II 相关学科发展概况、III 蔬菜杂种优势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蔬菜杂交优势的基本原理(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I杂交优势的遗传学解释、II 蔬菜的受粉方式与习性、III 适合采用杂交优势的蔬菜类型等。
重点难点:杂优的遗传机理、蔬菜杂交优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思考题:
1.怎样理解显性学说和超显性学说? 2.蔬菜按照其受粉方式可分为哪几类?
3.能采用杂交优势育种的蔬菜种类有哪些?采用杂优育种一般应具备哪些条件? 第二章 茄科蔬菜杂优利用(8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I 番茄优势育种:番茄现代育种目标、番茄的性状遗传、番茄杂优选育程序、番茄F1制种技术。II 辣椒茄子杂优育种:辣椒主要性状遗传、辣椒杂交组合选配原则、辣椒杂种一代制种技术、茄子主要性状遗传、茄子杂优选配原则、茄子杂交制种技术。
重点难点: 番茄杂优选育程序、番茄杂优制种技术。思考题:
1.番茄现代育种目标主要有 哪些?
2.番茄、辣椒、茄子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有哪些? 3.番茄杂优选育程序是怎样的? 4.番茄F1制种技术是怎样的?
第三章 十字花科杂优育种(10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I 十字花科优势育种主要成就。II 大白菜优势育种:优势育种目标、主要性状遗传、杂交组合选配原则、大白菜开花生物学特性、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利用、大白菜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大白菜杂交一代小株采种技术。III 甘蓝杂优育种:主要性状遗传、育种目标、优良育种材料筛选、杂交种子生产、育种材料加速繁殖。
重点难点: 大白菜、甘蓝主要性状遗传;大白菜、甘蓝杂交组合选配原则;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利用;甘蓝优良育种材料的筛选。思考题:
1、大白菜、甘蓝的主要性状遗传规律是什么?
2、大白菜杂交组合选配原则是什么?
3、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是怎样选育和利用的?
4、甘蓝优良育种材料的筛选方法是怎样的? 第四章
葫芦科杂优育种(8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I 黄瓜的资源与分类。II 黄瓜主要性状的遗传。III 黄瓜自交系的选育。IV
黄瓜雌性系的选育。V 黄瓜杂种种子生产。
重点难点: 黄瓜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黄瓜雌性系的选育、黄瓜杂交种子生产。思考题:
1、黄瓜有哪些类型?
2、黄瓜雌性系、自交系是怎样选育的?
3、黄瓜主要性状的遗传是怎样的?
4、黄瓜杂交种子生产的方法是怎样的? 第五章
菠菜杂优育种(6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I
菠菜的分类。II
菠菜性状的遗传。
III 主要育种目标
IV 雌株系的选育。V 杂交种子生产。
重点难点: 菠菜性状的遗传、雌性系的选育。思考题:
1、菠菜分为哪些类型?
2、菠菜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是怎样的?
3、菠菜雌性系是怎样选育的?
三、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 80%
提问与作业 20% 教与学参考书(带*者为学生用参考书)
1、陈世儒,《蔬菜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陈世儒,《蔬菜种子生产原理与实践》。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3、*叙贵,《蔬菜良种繁育与杂交制种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张春庆,高荣岐,杨建平等,《种子生产》。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7、周长久,王鸣,吴定华,《现代蔬菜育种》。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第四篇:管理学论文----论人本原理(范文)
管 理 学 论 文
论人本管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员工中的比例增加并呈上升趋势,员工需求开始关注精神和社会需求,并呈现多样性。人本管理适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在吸引与留住人才,提高组织绩效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管理理论的发展,在经过三个阶段之后已出现了第四阶段,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2)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3)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每一个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
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5)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改革的时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6)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把握人本管理的基本涵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人本管理强调组织管理依靠人而存在,与人进行管理,一切管理活动由人决定、策划、操纵、运作,人始终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主体或主导要素;组织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管理。提高组织人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发展组织人的整体素质,成为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人本管理是一种理念、指导思想和管理意识。它强调人的重要性和在管理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应将组织的一切工作纳入人本管理思想体系、基本框架内,让人本管理统领组织的一切工作,以取得预期绩效,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人本管理的精髓
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阐释如下:
1. 点亮人性的光辉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点亮人性的光辉,是管理的首要使命,即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2. 回归生命的价值
对于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
(1)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个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受到尊重。
(2)合理的人生定位。对于企业与员工关系来说,首先,员工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写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其次,精心设计每一员工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使之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3)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融于工作与事业之中,干出一番成就。
(4)积极奉献于社会。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最大快乐也在于奉献。
3. 共创繁荣和幸福
企业是人的集团,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并“以感恩心创造和谐”,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
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整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目标和宗旨。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
以人为本的管理,涉及到人的培育与成长,人的选聘与任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员工参与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又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可见,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本管理工程作为总的系统,包括一系列分系统,每一分系统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在各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使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人本管理总系统的更大的整体功能,以达到人本管理的预期目标。这些分系统主要是:
1. 行为规范工程。制度、秩序是一种文明,也会产生效率,是人们行为合理化的保证。我国由于长期忽视管理,相当一部分企业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所以,当务之急是严字当头,强化管理。
2. 领导者自律工程。企业领导人的德才学识,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3. 利益驱动工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因而对一般员工来说,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努力因素。我国目前在企业内部,仍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在企业外部,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和畸形现象,也必然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力求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称;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使员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人们积极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4. 精神风貌工程。这不仅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还包括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
5. 员工培育工程。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整体素质较差,这一问题,既要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应引起每一企业的高度重视。
6. 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7. 凝聚力工程。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
影响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目标的共识;(2)明确的责任;(3)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4)严明的纪律;(5)员工的参与度;(6)对人的责任与尊重;(7)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8)企业绩效的增长;(9)员工的理想、追求与思想境界;(10)和谐的人际关系;(11)工作本身的吸引力;(12)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8. 企业创造力工程。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征。
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上述八个子系统工程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推进和增强人本管理系统的总效能。
四、人本管理的机制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本管理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1. 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2. 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
3. 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
4. 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5. 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6. 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人的大半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的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终上所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五篇:夏玉米和蔬菜洪涝灾害应对技术
夏玉米洪涝灾害应对技术
1.疏通沟渠、及时排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疏通田间排水沟。对已经发生积水的地块,要尽早将田间积水排出,降低田间湿度,防止出现渍害。
2.田间清理、恢复生长。待田间明水排净且能下地时,要尽快组织人力下地割除玉米受损害的植株部分,特别是灌有淤泥的植株顶尖,以利于植株尽快恢复直立生长,帮助新叶尽快抽出。同时,要尽可能多地保留植株体和绿色叶片。对发生根倒的地块,要尽早扶起倒伏植株并培土固牢;对发生弯倒的地块,尽可能利用植株自身能力恢复直立,避免由于人工扶直导致茎秆断折,造成更大损失。
3.中耕施肥、及时散墒。对于田间积水已经排净或未形成明显积水的地块,要结合增施氮肥,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散墒和培土,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尽快恢复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4.加强监测、防控病虫。洪涝灾害发生后,田间湿度较大,易诱发茎腐病、穗腐病、叶斑病以及多种虫害的发生。要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田间病虫发生动态,适时开展防治,减少病虫害损失。洪涝灾害往往伴随冰雹发生,对受雹灾危害的玉米植株,可通过喷施杀菌剂,减少茎秆伤口感染病菌机会。
蔬菜洪涝灾害应对技术
1.抢收上市、减少损失。对基本成熟的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要及时采收上市,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2.抢修大棚、恢复生产。对于倒塌、损毁的温室大棚等设施,要尽快组织修复,及早恢复生产。
3.抢抓管理、促进生长。及时清沟排水,确保田间不积水;设施蔬菜要在雨前盖好棚膜防雨,雨后及时通风降低湿度;及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及时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进蔬菜快速恢复生长;雨后乍晴,要及时对作物适当遮阳降温,防止萎蔫;及时加强病虫害防治,清除损毁植株以及残枝败叶,拔除中心病株,并在晴天上午十点前或下午五点后喷施广谱性药剂。
4.抢种叶菜、增加供应。对灾毁严重的菜地,要及时拉秧、整地,迅速抢播一茬普通白菜、苋菜等速生菜,弥补灾害损失,增加市场供应。
5.抢育秧苗、赶抓农时。对于受损的育苗基地,要尽快选择地势高的田块,搭建大棚,网膜双覆盖,采取穴盘无土育苗,加快育苗进程,确保秋季生产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