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近代移风易俗历史考察——以关中为例[五篇材料]

时间:2020-11-20 12: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近代移风易俗历史考察——以关中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近代移风易俗历史考察——以关中为例》。

第一篇:陕西近代移风易俗历史考察——以关中为例

陕西近代移风易俗的历史考察——以关中为例

摘 要

近代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关中地区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为了研究考察近代陕西关中地区风俗变迁的面貌,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和地方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文章主要参考了《陕西省志•民俗志》、《陕西省志•教育志》、《陕西省志•妇女志》等资料,从服饰着装、饮食习惯、文化教育在风俗变迁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来展现近代关中地区习俗风尚的变化,通过将关中与沿海地区的对比、关中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体现出近代陕西关中地区在风俗变迁中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以及整体上的缓慢滞后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关中地区;风俗变迁;服饰着装;饮食习惯;新式教育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China“s society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It is also a historical period when the social life and customs of the Guanzhong area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In order to research and study the appearance of customization in the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and though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local construc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The article mainly refers to the ”Shaanxi Province folk history“, ”Journal of Shaanxi Province“ ”,“Women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so on.From clothing, eating habit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hanges in the role of customs in three aspects to show the change of customs in Guanzhong in modern times.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oastal region and Guanzhong and the comparis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of Guanzhong.Reflecting the modern Guanhzong region in the custom chang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are differences.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lag and not thoroughly.Key words:Guanzhong area;Costoms change;Apparel;Diet;New education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3246 摘 要 I

HYPERLINK l _Toc12585 Abstract II

HYPERLINK l _Toc29152 目 录 III

HYPERLINK l _Toc25174 第一章 绪 论 1

HYPERLINK l _Toc16210(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HYPERLINK l _Toc2743(二)研究现状 1

HYPERLINK l _Toc31019(三)研究的思路 2

HYPERLINK l _Toc5338(四)研究方法 2

HYPERLINK l _Toc16859(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2

HYPERLINK l _Toc23326 1、移风易俗 2

HYPERLINK l _Toc3374 2、关中地区 3

HYPERLINK l _Toc8549 3、“近代”时间范围 3

HYPERLINK l _Toc14777 第二章 服饰着装的变化 3

HYPERLINK l _Toc13631(一)服饰 3

HYPERLINK l _Toc27353 1、清末传统服饰的特征 3

HYPERLINK l _Toc12410 2、民国服饰风尚的变动 4

HYPERLINK l _Toc20345(二)剪辫放足 5

HYPERLINK l _Toc31045 1、剪辫 5

HYPERLINK l _Toc9274 2、女子放足 5

HYPERLINK l _Toc13375 第三章 饮食的变化 6

HYPERLINK l _Toc29622(一)传统的饮食结构 6

HYPERLINK l _Toc16427(二)西餐和外来菜系的传入 7

HYPERLINK l _Toc28144(三)鸦片吸食的陋习8

HYPERLINK l _Toc20516 第四章 文化教育在风俗变迁中的作用 8

HYPERLINK l _Toc14386(一)教育的发展变化 8

HYPERLINK l _Toc8319 1、新式教育理念的兴起 8

HYPERLINK l _Toc24803 2、新学的兴起 9

HYPERLINK l _Toc25540(二)女学的兴办对女性地位变化的影响 10

HYPERLINK l _Toc16165 1、女学的兴起 10

HYPERLINK l _Toc12389 2、女性地位的变化 11

HYPERLINK l _Toc1074 结 论 13

HYPERLINK l _Toc15632 参考文献 14

HYPERLINK l _Toc13524 谢 辞 15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 1840 年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强,使其两半社会状况不断加深。而中华民国创立之后,其又由封建的帝国体制进入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体制,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和思想解放这四个阶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组织结构等。[1]所以说这是我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重要阶段,直接改变了旧的思想和风俗习惯,在这一时期,全国上下都刮起了移风易俗的热风,而地处内陆的关中地区,虽然较之东部地区相对落后、偏僻,但也随之其后响应了移风易俗的大潮。

社会风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和人们心态等方面的变化。文章通过对关中地区人们服饰着装、饮食习惯、文化教育对风俗变迁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变化考察,可以让人们对近代关中地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理解,进一步认识到陕西近代风俗变革以及社会状况,可以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考。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者对近代陕西生活的变迁作出了很多研究,也得出不少成果,但专门对关中地区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还比较少,关于其近代移风易俗的专门考察也不多,但是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到了关近代关中地区移风易俗的内容,比如在刘俊凤的《民国关中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对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教育卫生、休闲娱乐生活和民众的信仰及思想观念等几个各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从侧面就有对移风易俗内容方面的体现。还有一些文章是对陕西近代社会生活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但在里面也夹杂了关于关中地区风俗变革的内容:张双慧的“近代陕西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研究”、田兵权的“陕南地区社会发展研究”、张欣刚的“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文化的研究”、王磊的“晚晴陕西书院改学堂研究”、李志松的“论陕西近代教育的变迁”、闫萌“民国时期陕西女子教育”等文章,都在不同方面反映出关中地区风俗变迁的内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近代陕西社会的研究领域,对研究近代关中地区风俗变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为本文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

除了上述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还有一些省志、县志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不可

替代的一手资料:主要有《陕西省志 民俗志》,详细介绍了陕西衣食住行、文教娱乐、婚丧嫁娶等风俗,《陕西省志 教育志》具体论述了陕西各个时期的教育变迁情况,《陕西省志 妇女志》涵盖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角色地位的变化以及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等内容,还有在《三原古令纪事》中也详细清晰地记载了三原县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细微的变化。

(三)研究的思路

文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写,第一章主要写服饰的变革和剪辫放足;第二章着重写饮食习惯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吸食鸦片陋习的出现。第三章分析文化教育对风俗变迁的作用,包括教育的变革发展和女学对女性地位变化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方法。主要通查找、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对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去伪存真,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比较分析法。社会风俗变迁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有时间烙印,具有时代性,所以在研究近代关中地区的风俗变迁时,肯定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为了展现关中近代风俗变迁的全貌,文章中将鸦片战争前后的关中社会风俗习惯及其他地区的风俗进行比较考察,以便得出较为科学的理论成果。

3、归纳总结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内关中地区及其他地区社会风俗习惯的比较考察,综合运用历史学知识,归纳总结出近代关中地区风俗习惯的变迁。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1、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就是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古人在《周礼》中是这样阐述的,“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化曰习。”也就是说上层统治者所倡导的教化是“风”,下层百姓所拥有共同的习惯是“俗”。而在《汉书▪地理志》中这样解释,“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2]在这里,认为“风”是“水土”这类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俗”是人的“情欲”这类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对风俗的解释偏重强调风俗形成的根源、影响因素等。而现代意义中的移风易俗,主要是强调风俗的内容和性质的变化革新。风俗变迁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官方出台相关移风易俗政策从而出现风俗变迁的情况,而另一种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客观变化引起风俗的变迁。在文章中,是从这两方面进行叙述的。

2、关中地区

关中作为一个地域空间范围,在历史上形成比较早。“关中”这一地理名词,最早现于战国,认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关中取意地处四关屏障之中。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关中是这样记载的: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3]由于土壤肥沃,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发展繁荣地区,因此也是人口十分集中之地。在本文中关中范围的界定,主要以自然地理条件上的行政区划为准,采取了民国初期关中道所在区域 43 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及其所辖县以及商洛市所属的商县、雒南、柞水这三个县。

3、“近代”时间范围

文章采取的时间范围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战全面爆发(1937 年)之前这一时段。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东西文化相互渗透,给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社会发生巨变。二、在清代末期,统治阶层为巩固自身的统治,不断地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风俗的进行了变革,而中华

民国成立后,更是在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之前的社会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章 服饰着装的变化

(一)服饰

晚清时期,关中的官服与其他地区的官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朝廷规定好了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到了民国时期,政体变更,清朝的官服也被废除了,中山装破空而出,取而代之。

1、清末传统服饰的特征

在陕西关中地区,从传统服饰的样式上来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绅、商贾和知识分子大多数都穿长袍、马褂,服饰的质地材料多为绫罗绸缎布之类的,这是男子的服饰。而处于社会上层的女子服饰,除了将大袖口改成小袖口之外,基本上保留了明朝时期的服饰样式,主要有袄(衫)、褂、裙等,袄或衫在内,褂子罩在外头,下身则是长达脚踝的裙子,服饰材料也多是绫罗绸缎。头上会佩戴金、银、玉做的头饰,还有一些仕宦人家的妇女有带勒子的习惯,勒子即额带,就是用黑色绸缎制作,里面垫有棉花,表面有绣花或在中间镶嵌珠、玉等作为装饰,后面会有两个带子勒于头上。[4](90)

而一般的农人男女都是上袄下裤,而袄分为大襟、对襟和偏襟。裤子多是长腰、宽裆,为了保暖、起蹲方便以及防止芒刺钻进裤腿,一般会将裤腿底下收紧一点,或是直接用布条束起来。鞋袜多为手工缝制的白色布袜和“千层底”的圆口平绒布鞋。只有在出门、过节、婚嫁这样的场合,妇女才会穿裙子。而且衣服的颜色多以黑、蓝、白为主,姑娘和小孩也多有红绿等颜色,多是自己土织染就而成的,表现出平时衣着的俭朴、手工制作自给自足和较为单调等特征。

2、民国服饰风尚的变动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东西文化交流的逐渐加深,民主、平等、科学等新一些思想逐渐地渗入到人们的观念中,陕西关中地区人民思想也逐步开放,服饰方面变化也是蔚然一新,民国时期的服饰打破了传统时期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样式上也趋于多元化。

在这场服饰大变革中,最先兴起的是西服,西服最早是由留学生带回中国的,民初的陕西关中,一些崇洋的留学生、官绅就以穿西服为时尚。民国初期,官服被废除,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式样。规定男子礼服有两种:大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又分为昼夜两种,白天用西方大笔式,晚间则是圆形燕尾服,下身均搭配黑色西裤。常礼服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西式形制的,另一种是传统的长袍、马褂,都是黑色的。[5]女子礼服没有什么变化,依旧采用传统的上袄下裙样式。1929 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服制条例》,将中山装定为男子正式礼服之一,女子礼服则分为袄裙和旗袍两种。自中山装兴起后,在关中就成为官绅和学生共同的正式着装,但传统的服饰并没有被人们抛弃,仍然继续使用,不过长袍马褂已经不像清朝时期必须配套使用以显示社会地位了,它已经可以作为非农民的普通着装,单独使用。另外,由于兵荒马乱的时代特征,军装也多受人们另眼看待,例如马裤,这种裤子最开始是军队骑兵的专用服饰,有裤裆肥大、裤腿狭窄的特点,穿起来也方便保暖,后来被民间效仿,多为军政界和富商使用。[4](88)男子服饰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受职业和身份的限制较大。

比起男性服饰多受身份和职业限制的变化特点,女性服饰的变化显得更加活跃。民国初年,旗袍和洋装渐渐流传到关中,但此时所风行的旗袍,不像最开始清朝时期满族女性所穿的旗袍那么宽松肥大,旗袍的整个样式从宽松肥大的直线式变为贴身样式,更加凸显出女性身材的清晰流畅曲线美。[4](86)旗袍和洋装刚开始进入关中时,最先是一些富裕家庭的妇女和当官的太太们的着装,逐渐地,旗袍和洋装没有了身份和等级的限定,一些职业女性和女学生也身着旗袍穿梭在各个街头,但是旗袍的款式、面料会因为着装者的身份以及出席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一般女学生穿的旗袍的面料都是青布的,样式方面比传统的旗袍修身但又不像新式旗袍那么贴身,既可以彰显出少女青春活力的一面又可以体现出时尚的风采。

民国时期,妇女服饰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由宽松肥大变得修身合体,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旧时妇女受封建理学思想的束缚,服装方面要尽可能的遮掩住女子的身材曲线,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日益加深,以及官方移风易俗的引导,理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走向开放。

(二)剪辫放足

与服饰的材质和样式、饮食的丰富发展主要受经济条件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不同,剪辫和放足在清末被看做是告别旧时代迎接新时代的标志,从而得到了官方的大力倡导和推行。不过,在关中地区,这两件事的成效却略有差异。

1、剪辫

清初,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强迫男子剃发蓄辫,但随着统治地位的不断稳固,结辫子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风俗习惯,最初,统治者予鞭子以政治色彩,到了清末,辫子也确实实现了它的政治意义,[6]早在宣统三年,朝廷就曾颁布过准许剪辫子的上谕,允许百姓自由剪辫。民国建立初期,发布了剪辫令,而在此时,剪辫是作为一项强制命令执行的。公务员和学生最先响应,最初剪成齐耳短发,俗称“二道毛”,随后又留起“小洋楼”样子的平头。[7](79)在关中地区,一些学校也积极倡导学生剪辫,比如三原县福音村的崇祯书院,就规定了男生不可以留辫子。[8](61)但一般乡民对革命还缺乏真正理解,并不会完全听从命令,于是,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在省城和各县城门派出军警,对于出入城门的百姓严加检查,发现留辫子的人,都强行剪掉。在 1921 年的《陕西日报》中就有一则《乡人持发而泣》的新闻,很是能反映当时民间对剪辫的不同态度:“日前警务处申令剪发已志报端,而各乡民无识之辈均不肯剪去。记者昨至长安县门首,见有乡民五六人各推小车皆垂长辫,是被岗警及司法警生看见立即执而剪之,发辫仍交本人。内有一年约半百者,持发而泣,悲叹不已。观者无不笑其顽固云。”[7](80)泣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讥笑其顽固者,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之间对剪辫的不同认识。而大多数农民则直接剃成“和尚头”,既方便劳作,又可以应对剪辫留辫的纠缠。

2、女子放足

如果说男子发式的改变意味着政权的更迭,那么女子的放足就代表了对传统陋俗的改造。缠足的风气始于南唐,到了清朝已经发展到不缠足就难结良缘的程度,缠足风气可谓是根深蒂固,摧残着女性的身心健康。

在鸦片战争前后,放足运动开始兴起,戊戌变法时期,女子放足就被着重提出并受到慈禧太后的承认,下谕劝禁女子缠足。到了甲午战争之前,较为开放的沿海地区,已经将放足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而地处内陆较为封闭的陕西关中地区,由于地方闭塞,新学未兴,女子缠足的风气依然很浓厚,而在此时才刚刚开始兴起解放妇女废止缠足的运动,并在关中一带形成民间天足会组织。从 1907 年到 1939 年期间,陕西各地从省会西安到各地偏僻的小县城,都形成了时间长短、规模大小不一的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天足运动。最早在三原县建立的美丽女子书院,就有不准女生缠足的规定;[8](61)1931 年 7 月12 日,凤翔县政府为解放妇女禁止缠足作出了这样的布告“缠足陋习,流毒千纪,既伤人道,又辱国体,训政时期,刷新治理,妇女解放,从绽脚始,青年妇女,绝对禁止,训政时期,刷新治理,令限一月,铲除斯弊,逾期不遵,定罚银币,每人两元,特此晓谕。”[9](82)布告清晰地说明了缠足陋俗的危害,讲明了缠足是对妇女的解放;1932年,武功县的教育局局长向县长请示在各学校附近讲解缠足的危害;[9](82~83)在 1939

年 4 月 2 日的《新秦日报》中,还报道了关于复查放足的新闻,足以看出官方对女子放足的重视。[9](83)不仅官方不遗余力的推广放足,在民间也为放足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足会组织,这就为女子放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尽管官方民间不遗余力的推行放足令,但由于整个民国时期关中妇女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以及妇女进入社会工作的比例太小,放足活动的成效并不突出,在商县的农村中,直到 2000 年左右还能看到一些小脚老太太。

第三章 饮食的变化

俗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受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所影响。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厚,自古以来就是小麦产区。与服饰变化一样,在十九世纪初,关中的传统饮食也受到了“西风”的照拂,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一)传统的饮食结构

因为关中地区自古就是小麦的产区,所以关中人好食面食,对面食的制作也是多种多样的,单从面条的制作来讲从薄到后:有宽若裤腰带、厚如硬币的裤带面,有宽若韭叶的手擀韭叶面,还有细条面、扁平面、旗花面、“老蛙头”(陕西方言,各种菜和大面疙瘩烩成的一种面食)、麻什、面糊糊;从简单到复杂:有直接撒上盐、辣子面、葱花的油泼面、有比较讲究的将肉、豆腐、黄花、木耳、胡萝卜等切成丁烩制浇拌的“臊子面”。从主食到副食有除了用麦面做的各种面食以外,还有用各种杂粮做出来的吃食,有用大米做的米皮,面粉做的凉皮、擀面皮,豌豆做的凉粉,苞谷面做的搅团、凉鱼鱼,还有用苞谷面和麦面掺杂做的黄糕糕馍,荞麦面做的饸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4](101~102)

在饮食习惯方面,关中地区与陕西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大的差异,都是一日三餐,一般早饭是九、十点吃,午饭也叫晌午饭,晌午饭一般下午三、四点吃,而关中人把晚饭叫“喝汤”,但并不是晚上只吃稀饭面糊糊,仍以吃馍为主,在夏季麦忙劳作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有时候也会一天吃四顿饭。关中农民在吃饭时,女的一般就在家里吃,男的喜欢“窜门”,端一大粗瓷碗饭,带一碟油泼辣子,和邻人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蹲在地上,边吃边谝,俗称“老碗会”。就像“关中十大怪”中描写的:吃饭蹲在大门外,油泼辣子一道菜,碗和面盆不分开,板凳不坐蹲起来。[4](98)

(二)西餐和外来菜系的传入

虽然传统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深深根植在关中人的心中,但是随着战事的加剧、近代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西式的饮食和饮食文化精神也逐渐地由沿海传入内地。尤其是民国初期以来,关中社会的近代化发展形势得到了加强,在原本的饮食结构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并对西方饮食的一些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但这种变化主要还是发生在城市。

十九世纪初,西餐由沿海地区传入到陕西关中地区,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追捧的对象,主要是有相当经济条件军政机关、工商界都把用西餐招待客人作为一种时尚,普通的市民和农民还是享受不到的。但随着铁路在各个城市的兴起,一些西式食品在关中地区还是很流行常见的,好比西式的面包、糕点、火腿等食物,还有一些啤酒、汽水等饮料,常常会出现在食品店中,与那些传统的食物一起推动了物质生活的提高。与此同时,受西式产品的影响,一些传统的食品也采取西式产品的包装,远销到国外,比如有潼关万盛源的酱笋和岐山“顺天成”的挂面,都走出国门,远销各国。[7](86)

随着战争形势的加剧,外省人口的不断内迁,各路菜系也开始在关中地区汇合并交融,不断的丰富着关中地区的饮食业,而一些新的饮食习惯也渐渐为关中人所接受。比如在当时的西安,京菜、粤菜、川菜、清真菜等都是比较有名的,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饭馆、小吃店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于大街小巷。更多的人也渐渐适应在外

用餐,大饭馆、小饭馆、酒楼、工厂食堂也开始成为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的用餐场所。

西式餐饮在关中地区的逐步推广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中地区在日常饮食生活中的近代发展势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股西洋风并未吹到关中地区的农村中去,农村人民的饮食习惯基本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并无二致。

(三)鸦片吸食的陋习

明朝后期,烟草开始流传到中国,到清朝的时候,吸烟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当然关中人民也不例外。关中民间主要吸食的是旱烟和水烟这两种烟草,与此相对应的有旱烟杆和水烟筒。到民国时期,关中普通农民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随身携带一支旱烟管和一个旱烟袋了。吸烟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的家里,与茶酒一样成为待客的必备品,不但男子吸食,部分中老年妇女也会吸食。

就在吸食烟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正常现象时,早在唐代就以药材进入中国的罂粟,作为更加刺激的吸食品却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而关中地区乃至陕西的鸦片吸食情况在整个近代史期与其对其他外来品的接受缓慢相比,却出奇的彻底和全面。据《三原古令纪事》中记载,在道光二十年(1840 年)时,三原县才开始有的大烟铺子和大烟馆,初吸食者主要是兵吏;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 年),据左宗棠当时的考察,三原城里吸食鸦片的人数达到了十占之七的程度,乡村里吸食鸦片者十占其三的程度。[8](58)经过纪元后,在咸阳地区,有农民在部分农田试种大烟,因为种大烟获得的利润丰厚,渐渐种大烟的人也多了起来,到了 1931 年,“境内原下河南,遍地皆是,其所割收之烟,除本地吸食外,行销河北、山西各处,人民黄瘦,约三分之一。”[10](14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宝鸡“市镇乡村,都有那‘大事小事,烟灯下了事’之语,即为人人应酬如此,各式和解亦用此。故居于本域之人民,无论家庭大小、经济充裕与否,皆以此烟应付社会环境。故现在本域内无一家无染有此癖者之人,甚至于全家染此,亦不为罕见之事。”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城镇还是乡村,遇到婚丧等红白喜事,都把吸食鸦片作为待客的重要礼仪。平常家里来了客人也都要摆烟盘作为招待,连唱戏的也多是“瘾君子”,要先吸饱了烟,才能上台演出,不然浑身发软。

在关中地区,这种鸦片吸食的大众化,从最开始的官绅奢侈品发展到民间的生活必需品,这样的畸形发展,给近代关中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巨大的破坏。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深陷在战争带来的苦难中的人们对现实和生活的无奈,从而选择吸食鸦片这种具有相当迷幻性的物品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第 4 章 文化教育在风俗变迁中的作用

(一)教育的发展变化

1、新式教育理念的兴起

关中地区在宋朝之前,基本都是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同样也是国家的文化中心所在,文化教育事业都一直是遥遥领先的,文化教育也作为全国之典范不断发展,才子佳人辈出。宋以降,此风绵绵,不再是关学独树一帜,理学大儒承前继后,又借助明清国家科举与学校教育的捆绑政策,地方青年才俊佚出,在关中的三原,先后有宏道书院、嵯峨书院、正谊书院,讲学授业,风气浓厚,康熙年间就有“学风之盛莫过于三原”之誉。

在鸦片战争之前,陕西传统教育呈现的是衰落的现象,陕西的官学依旧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直接以应对科举制度为目的,久而久之就沦为了科举考试的培训机构。在书院方面,陕西与全国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书院也是由政府直接掌控,这就导致了书院授课先生的质量不高,教学方式死板教条,书院以往精研学风的风气也早已不复存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兴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风气,不但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在教育方面也引进了新的教育理念。陕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科举制度提出质疑,要求改革传统的取士制度,大兴“经世致用”之学。一方面在培养人才的能力方

面,开设了各种人文自然学科、以及农业商业等实业课程,以求经世致用。另一方面,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培养青年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

2、新学的兴起

而最先打破传统教育兴办新学的就是三原的味经书院了。味经书院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商贸发达的泾阳县,由当地官绅集资创办的。味经书院与当时的关中书院、宏道书院规模相当,也都是面向陕甘两省录取士子,但味经书院不属于官学,书院山长也不受政府任命,而是选“物望素孚,品学兼优”的地方士绅。因为章程完善、教士有方,尤其是书院山长管理书院不受政府官学的干扰,很是受地方官绅的支持,先后捐资续建了藏书楼与刊书处。光绪十三年(1887 年),刘古愚出任书院山长后,对书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在书院开设了算学、时政、天文、地理、外文等课程,尤其注重算学与时政,刘古愚认为“西人富强,以制器精奇,原本算数”,因此要救国必须注重算学,而“士子读书,以识今日时务为第一要义”,不管读经史旧学还是西方新学都要联系当时中国的国情。[11](9)由于味经书院独立发展的氛围,以及开设新学的做法,遂有开陕西风气之先的举动。甲午战争之后,又响应维新派教育“学以致用”和“讲求西学”的主张,味经书院又创设了“时务斋”,讲习西学,研究时务,研讨国内国际大事。味经书院的发展改革,已经摆脱了传统封建的教育体系,书院以传播自然学科和新理念思想为目的,并救亡图存的理念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当时关中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最早讲习新学的书院。

其次就是崇实学院了,崇实学院是由巡抚张汝梅和督学赵惟熙奏请创建的,第一所官方创办讲授新学的书院,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在味经书院的东边,在“时务斋”的基础上扩建了崇实学院。院内分四斋,包括“致道斋”、“求志斋”、“学古斋”、“共艺斋”,[12]特别注重格致(物理、化学)、算术、英文、工艺制作等新学课程的讲授,讲求中、西学并授,并开辟实习基地,以供学生亲身实践,这就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课本、不注重实践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13]崇实学院的开办是新学讲授从民间引入到官方支持推动的开始。

1902 年,清末新政已经在展开,陕西巡抚升允奉旨在西安创办的陕西大学堂,就是一种新式学堂,除了将儒家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天文、地舆、算学、地质、测量、电化、兵事、性理格致、政治时务”等新式课程。[14]1903 年,在升允的奏请下,又将原来位于西安的关中书院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并设立了专门培训政务人员的课吏馆,建了陕西新式高等学堂的基本框架和布局。同一时期,关中地区的小学学校较为发达,大批的书院逐渐改为了高等学堂或中等学堂,比如,原泾阳泾干书院、扶风多贤书院、麟游凤仪书院、宝鸡金台书院都改成了高等学堂。

新式教育的发展,不但为陕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将传统学子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的目的逐渐转向了学习是要经世致用、救危难中的中国于水火,打破了封建理学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为人们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女学的兴办对女性地位变化的影响

在传统的思想理念中,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没有任何权力地位,更甚者女子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品,起着传宗接代的作用,陕西关中地区的女性也不例外,在社会上、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可言。而随着西学的传入,西方女性教育思想对我国传统女性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女性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1、女学的兴起

最早在中国兴办女学的是来自西方的教会和传教士,陕西关中地区最早的女子学校,就

是 1891 年由基督教会在三原县的福音村创建的美丽女子书院,[8](61)次年,陕西提学使余堃在西安的梁府街创办了陕西女子小学,[9](29)最有名的还是 1904 年由李守光在乾县药王庙开办的私立女学堂,他最先送自己的女儿天足入学,这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随之就有一些开明的士绅陆续开始送自己的女儿入学,乾县的女学由此开始,并开启了全省各县女学的先风。[9](29)1907 年麟游县举人赵昌运创办了宝鸡地区的第一所高级小学堂并倡导女子入学读书,这一举动,冲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理念,将女子与男子平等对待。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创办了更多的女子学校,如西安玫瑰女子初级中学、陕西第一女子中学、陕西省女子师范学校等,并且有更多的学校也开始招收女学生。另外还有一些女子职业学校,教授女子谋生技能,比如 1928 年创办的西安市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先后设有缝纫、染织、织袜、纺毛、商科等课程,以增加女子的谋生技能。还有其他的女子职业学校,像长武县女子实业学校、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等都授予女性一些谋生技能。[9](37)

2、女性地位的变化

女学的不断发展,使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在逐渐的增加,随之其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不但对女性在思想层面的解放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开拓也有积极的作用。

女学的兴起在女子放足活动中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学校规定禁止女性缠足,宣传缠足危害等,我们已经在第二章节有过详细的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女子放足不但解放了女性身体,使女性避免受缠足的折磨,减少身体上的病痛;而且放足后女子不再是半残疾状态,有了劳动能力,生活的中心不再是锅灶、男人和孩子,她们也可以参与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劳作,赚取经济收入,这样就可以在经济上分担家庭的责任,从而提高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在社会上的地位。

另外,女学的发展使关中地区城市女性在各种运动、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中,以王淑贞、李少云等进步女学生为代表,积极参与示威游行;[9](85)此后,一些陕西旅京的学生回到陕西,开始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观念,宣扬妇女解放与社会改造之间的关系,一时间,城市年轻女性思想活跃,并积极参与到各种运动中。1920 年 8 月在省立女子学校爆发了著名的“评孔风潮,”这是关中女性有史以来向封建文化、封建思想发起的第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成功挑战。[1]此后,关中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迈向社会。

之后,女师学生分别参加了反“太平洋会议”示威游行活动、收回旅顺大连的抗日活动、驱吴运动和声讨“五卅惨案”活动等。1926 年 2 月 8 日,西安妇女协进会成立,以传播文化、解放妇女为宗旨,开办了平民学校教妇女识字,创办《妇女》半月刊,召开规模宏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大会,并在 1936 年支持帮助受虐女学生萧桂藩与军官朱子愫离婚,这是西安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成功离婚案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9](82)女性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是因为教育使她们获得了知识,并唤起了她们自身觉醒和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15]这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女性并肯定她们的作用,增加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存在感和关注度,从而也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结 论

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关中地区也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割除旧的封建陋俗,树立新的文明风尚。

在服饰着装方面,废除了旧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饮食结构方面,出现的西餐、西式食品和其他外来菜系使陕西关中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吸食鸦片的陋俗却在这一时期席卷了整个关中地区,给关中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在文化教育对风俗变迁的作用方面,新式教育理念的出现,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新式教育、学堂的发展,为陕西关中地区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女学的兴起对解放女性、提高女性地位方面,从禁止缠足、解放女性双脚,到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体现了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对女性的解放,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但由于陕西关中地处内陆,地理位置相较于沿海地区比较偏僻,新思想新理念的传入相对比较迟缓,所以在风俗变迁方面呈现出相对迟缓落后的特点,又因为战乱频发、社会环境不稳定,风俗的变迁表现出明显的不彻底性,加之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与乡村在风俗变迁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表现是城市在改革风尚方面变化巨大,乡村则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方面几乎没有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双慧.近代陕西城市社会生活变迁[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2015.[2]班固.汉书•地理志[M].中华书局出版.1983.1640.[3]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3261.[4]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民俗志[Z].三秦出版社,2000.[5]薛君度、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6.[6]孙国雁.清末新政与移风易俗[D].东北师范大学,2006.[7]刘俊凤.民国关中社会生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8]三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三原古令纪事[Z].2013.[9]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妇女志[Z].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0]咸阳市秦都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民国咸阳县志[Z].2004.[1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西省志•教育志[Z].三秦出版社,2009.[12]泾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泾阳县志[Z].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565.[13]张海轩.近代陕西城市文化教育变迁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2015.[14]李松志.论陕西教育的近代变迁[J].教育评论.2012 年第 5 期.[15]闫萌.民国时期的陕西女子教育[D].宁夏大学,2013.

第二篇:公关中的社区关系——以伊利集团为例

公关中的社区关系——以伊利集团为例

学号:1701140211 姓名:代欣欣 专业:汉语言文学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称一种区域性社会,即人们以共同或相近的地域、制度、利益、文化等为基础,形成保持互动关系的社会共同体。当下,社区的作用日益突出,原先由家庭、组织、政府所承担的许多功能和任务渐渐被社区取代。社区作为现代经济、文化、信息和利益共同体,正在把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个人、家庭、组织联系到一起,并且构成了他们所处的直接环境,对个人和组织活动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搞好与社区公众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工作的意象重要任务。社区公众,即一个组织的左邻右舍。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个人、群体或是其他组织都是社会公众。虽然社区公众在身份、角色和工作性质上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但地域上的同一性又使得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例如,企业进行正常合理的生产会使社区受益,若是出现事故则会“殃及池鱼”。所以,社区关系良好发展是组织生存壮大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社区关系为组织带来的益处是无穷的。社区是组织直接的外部环境,社区公众是组织直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社区公众的认可和支持是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同时也可以带来有形资产,有利于吸收人才,优化组织内部环境。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乳制品,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乳制品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符合奥运及世博标准、先后为奥运会及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在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5全球乳业排名”中,伊利蝉联全球乳业10强,继2014年后再次成为全球乳业第一阵营中的唯一亚洲乳企。

处理好组织的社区关系,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应热心社区的公益事业,密切与社区公众的往来,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了解。“我们以担当民众生活之友为乐事、以促进社区持续改善为已任,推动社区公益与义工建设、达成民众和谐美好之愿望。”伊利官网“社区和谐”专题如是说。伊利集团重视社区发展,与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共同发起以儿童安全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公益项目——”伊利方舟工程“。今年的”儿童防拐“主题活动引起广大反响。截至目前,伊利方舟已开展60余场儿童安全专项培训,涵盖防拐、防性侵、防震、防火、防溺水、防暴、防踩踏、交通安全、日常生活安全等近20个主题,为20余万名孩子带去儿童安全知识公开课。[1]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专家培训、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安全演练,最终形成儿童安全问题的全景调研报告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全国地区建立起适应性、可持续的儿童安全建设模式。从2012年至今,上海、云南、四川、内蒙、甘肃、青海、北京、黑龙江、云南、湖北、湖南、北京、陕西、西藏重庆等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小学都参与过该项目提供的安全课程或是安全演练,内容涉及。“伊利方舟工程”还将继续举办专项安全培训,并逐步建立全国地区安全示范校,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带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多方参与儿童安全建设,从而建立起持续、实效的儿童安全机制。[2]儿童、少年是伊利产品的重要消费者。伊利推出的”伊利QQ星儿童成长牛奶“以及婴幼儿奶粉奶粉、冰淇淋、酸奶等青少年的消费比重较大。经此活动持续性举办,伊利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负责、亲切、值得信任。这会影响父母长辈对乳品的选择,从而扩大销售。

其次,要保护好社区的生态环境,不能给社区公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我们以‘绿色产业链’战略为指引”。早在2007年,包头伊利乳业就实现污水处理排放再利用。旗下的王牌产品“伊利金典有机奶”的生产加工过程也是伊利朝着绿色转型的表现之一,全程严禁使用化肥、农药、激素、食品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一系列清洁能源的使用,也是伊利实现绿色生产的方式。据悉,伊利集团已完成一座牧场和220座标准化奶站的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改造工作,预计年节电约689.8万千瓦时。[3]截至2014年底,伊利已经连续5年,每年对全国工厂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自主开展碳盘查,全面核算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积极寻找碳减排机会,是业内唯一一家对集团旗下所有企业进行全面碳盘查的企业,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良好的榜样。[4]与此同时,截至2014年底,伊利自建污水处理厂(站)的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2万余吨,年降解COD约3万吨。伊利所排污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且实现处理后的污水的部分回用,既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也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除了处理污水,伊利还积极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伊利金川污水处理厂是目前乳品行业中单体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将厌氧系统产生的沼气进行了综合利用,建设了沼气电站,沼气年发电量达92万度,为行业内绿色可持续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5]社区公众的环境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对当地的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公众对伊利集团的认可度和集团的美誉度都会有所提高。企业的直接生存环境与内部凝聚力都会有较好的发展土壤。企业总部是国内知名的4A级风景区,属于工业旅游景点,对园区的综合开发体现了整个生产链平衡发展,对当地的 经济发展与社区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万一和社区公众发生纠纷,组织要勇于面对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及时平息社区公众对组织的批评和不满,尽力消除冲突和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利益集团牧场众多,工厂也不计其数,环保问题非常艰巨。2015年9月11日,伊利的官方网站发布了《包头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污水站事故应急预案》。其中展示了事故发生后,一系列积极公开的态度,”向上级及当地环保部门汇报情况”,“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进行事故损失评估,组织力量进行污染区的清消,恢复”等措施表现了其勇于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的态度,这对取得社区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十分重要。

2014年7月9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了《2014年全球乳业20强报告》。中国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唯一一家进入全球10强的亚洲乳品企业。获得全球10强之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给全体员工和合作伙伴发了一封信:“怀揣使命,思恩前行。思字有田,让我们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家食品业,和土地关联,和数百万奶农、数十万合作伙伴和员工关联;恩字有因,让我们时刻知道归因,知道根在哪。”2015年“全球乳业20强”公布,伊利位列第十,位置保持不变,销售额86亿美元,同比增加10亿美元,增13%。良好的社区关系为伊利集团的不断发展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米瑞.伊利方舟宝贝安全亲子节,全国五大城市为爱起航.国际在线2015,9(10)[2]伊利方舟工程.百度百科

[3]程璇.伊利:用“绿色”践行环保.中安在线2015,5(3)[4]伊利:保护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印象赤峰网 2015,4(6)[5]伊利注重绿色环保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网 2015,30(9)

第三篇: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析论——以义和团运动为线索_历史论文

九十年前,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事变肇端於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一八九九年起事态像脱僵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捲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明确的宗旨,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仇恨——是仇恨将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组织为一支队伍;是仇恨引导他们拆除铁路,割断电线,焚毁教堂并包围使馆区;又是仇恨使得他们忘却恐惧,拿起冷兵器时代的武器抗击马克沁机枪和克虏伯缐膛炮装備的八国联军。在一八九九——一九○○年运动高潮期间大量表现出来的癫狂行为是人类在饱受外部刺激、累积的敌对情绪超出心理抑制阀限(注一)情况下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引发这种反应的不是国与国之间纯粹的利害冲突,而是屈辱,一种深入人心灵的屈辱。祗有当尊严遭到最粗暴地践踏的时候,一个民族才会迸发出这样野蛮的近乎本能的仇恨感。

将义和团运动置於世界历史的背景前面,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产业革命之后形成的巨大的经济、军事、技术的优势疯狂地掠夺殖民地,瓜分「势力范围」,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一个全球性的国家关系体系(注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系。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国际秩序——原来存在於[文明世界]的国家关系的规范被规定为国际关系準则,作为这些规范的核心的西方哲学则提升为普遍的国家行为的道德基础。随着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的势力和影响空前膨胀,基督教民族对其文化和哲学的信心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传教士将他们的神奉为「唯一真神」,以一种不可抑制的热情反对其它民族的[偶像崇拜];政治家、实业家和商人则是世俗的传教士,他们将西方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奉为人类文明生活的唯一模式,带著同样的宗教狂热强迫其它民族接受他们的哲学和价值观。当所有这些人的欲望和意志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反映出来的时候,人格化的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注三)也就扮演了热衷於使和它们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改宗]的[西方文明宣教师]的角色。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大的军事优势为西方国家将其意志强加非西方世界提供了暴力手段,而西方版本的国际关系体系则替这种国家行为签发了一份「通行证」。对「文明国家」来说,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是一个使它们的权力欲不断得到满足的机制,而对非西方民族来说,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则是一个使其每时每刻都在蒙受屈辱的机制;越是热爱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就对这种屈辱感受得越深刻。强烈的自信和不可抑制的热情帮助基督教民族扩张势力和影响,在世界的范围确立了西方的统治;而当这种自信和热情发展到利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肆无忌惮地触犯其它民族的文化禁忌,伤害这些民族历史地形成的民族感情的时候,事物的发展就走到了它的反面——西方世界的文化渗透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作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恨发展起来的近代民族主义成为一面最有感召力的旗帜;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不断冲击著以基督教民族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近代国际关系体系。

作为世界范围民族主义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和团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桩在国际关系中由文化和哲学的对立引发国际冲突的典型个案。本文将分四个部分探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和义和团运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义和团运动对我们建立一个健康的国际秩序有什么启示。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源於三十年战争之后正式形成的西方国家关系体系。十五世纪末之后,欧洲各主要国家开始进入绝对主义时代。绝对君主制(注四)代替了等级君主制(注五),权力从分散的贵族那里集中到专制君主的手中,松散的多元的早期国家逐步演变为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各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动给国际政治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曾经盛极一时的封建领主的私人外交随着封建主的没落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民族国家开始作为新型的外交主体登上了权力斗争的舞台。伦敦、巴黎、华沙、马德里、维也纳、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取代了中世纪星罗棋布的采邑成为欧洲的权力中心。围绕著领土和权力,新兴的民族国家展开了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和军事斗争,力图最大限度地攫取国家利益。一六一八——一**八年的三十年战争将几乎所有的欧洲强国都裹挟进去。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使各国的君主普遍意识到只有确立一个包括共同利益、规则和单一价值观的国家关系体系,才能阻止各自的利益持续受到损害。一**八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The Treaty of Westphalia)重新划分各国领土和德国各诸侯的领地,将武力作出的裁决以多边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三十年战争是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催生婆,在战争的瓦砾堆上,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开始出现。根据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弗雷德里克·舒曼的研究,西方国家关系体系主要包括:

1.相互承认拥有国家主权的国家。

2.以国际法的原则处理相互关系。

3.根据[势力均衡]的政策谋求本国生存的国际社会是通过基督教结合起来的。(注六)

这一关系体的内容是由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的政治现实——几个势力均衡的力量中心长期对峙;共同利益要求一个包容所有国家的集体安全体制以避免永无止尽的国际冲突;而相同或近似的文化背景使得它们在寻求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时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所决定的。西方国家关系体系形成之时也正是近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的结合使得生产力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的年代。不可遏止的工业增长和科技进步赋予西方国家关系体系以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可以说,这一体系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向外扩张,形成全球性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不是西方国家关系体系这一调整各平权主体关系的道德规范体系在世界范围的简单的复制,而是一个维护西方国家对世界统治的不折不扣的法律秩序。在这一秩序里,西方国家集团是立法者和审判者,源於西方哲学和价值观的国际法和国际习惯是法律条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呼唤出来的巨大的生产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众神之王]用[闪电霹雳]确立了奥林匹斯山的秩序,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则用

第四篇:以春晓为例

以《春晓》为例,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5-12-13 16:42:13 来源:语文网 浏览:18463 作者:匿名

奖投稿

【摘要】

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表达和演绎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年龄、智力、个性特点,力求易用、生动,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的原则,切实这学科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学设计的展示和演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依据 原则 技术的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据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对象,如何促使人(师生)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 《春晓》一课为例,试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遵循的依据

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适用范围很广,但目前更多的是表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就表明学校中的多媒体教学必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及教学对象来展开。就一年级语文而说,它的教学设计必须有下列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的教学必须体现:⑴ 全面性;⑵ 学生个性特点;⑶ 教育规律;⑷ 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人服务,语文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人而设计。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人而设计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不仅为学生的智力提高,也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着重体现阶段性目标。就一年级而言,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设计必须反映这些目标,而不能跳出这一圈子,哗弄取宠。

我设计《春晓》一课就紧围绕该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包括:情感目标(热爱自然春天,环境时光和生活,感赏诗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拼写、朗读、背诵、初步审美)等。在教学目标的展示和演绎中,我配予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及动听的音乐来进行,效果极好。

学生年龄、智力特点和个性。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智力的发展远未成熟,经过幼儿园的教育,有一定接授知识的经验,但是低层次的,仅仅是初步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智力特点,从他们的主场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他们虽小,但他们是好动的,活泼的,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急于了解周边的事物。设计的内容力求做到反映儿童的求知需求,分量程度适当,便于教和学。在《春晓》一课中,从目标至过程,从画面色彩的选择到音乐声音的搭配,都体现出反映儿童的求知特点,突出主体,顺序渐进。

3、技术条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的成熟,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教学软件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依据。各学校为迎合信息化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建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市场上可供购买的教育软件很多,有资源类、教学课件类、试题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以及刚刚兴起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等。掌握了技术,制作课件是不难的。我在制作《春晓》教学辅助课件,就使用了工具软件Flash、PhotoShop。这些工具在动画制作、图片处理方面效果好,且占用内存空间小的特点,还可以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系统。为教师备课、讲课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以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学说读写能力,打好语文基础,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而进行。在设计中要体现科学性、辅助性、实践性和可变性的原则,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用,真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科学性:

首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以现行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脚本的编写包括识字(生字)、写字(笔顺)、朗读(情感发挥)、口语(注音)、练习(作业)等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其次教学程序设计要合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如《春晓》一课,程序设计为:〖封面导言〗以小学语文课本封面图案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生字、课文、等;〖交互方式〗让使用者在一组多个可能的对象中进行选择,各种可能的选择项以菜单形式显示在屏幕上;〖跳转关系〗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确定超文本的节点,丰富节点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节点间的联结关系,从而改变了一般教学软件死板的线性或树状结构,成为跳转灵活的网状结构使本课件在教学中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实施因材施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导航关系〗通过导航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评价与练习〗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矫正和定位的作用。

2、辅助性: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说,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虽说课堂教学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但任何机器同人是不能比拟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所以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仅是辅助性的。如果教师不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仅靠令人眼花暸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来开展教学,那将是失败的教学。虽然动人的画面一时可以吸引儿童,但它没有实际的内容,靠纯技术性的运作是短暂的,时间一长将被儿童厌弃。当然,辅助并不是简单的辅助,它必须尽可能体现出人机、技术与课程、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切实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3、实践性:

首先是实效性。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做到目标明确、程序合理、易于操作、画面简洁生动、色彩明丽、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个性。在实践中有效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其次,适合交流与合作。教学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赋予课件以生命,便于人机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位儿童在课件的生动演绎中享受到人机对话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4、可变性: 语文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除了追求教学效果,易于操作外,还应该可以进行修改和补充。因为当今知识递增迅速,被教育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得到不断的整合,体现其最高的价值。

在信息环境下,语文的教学设计还应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该如何运用,媒体该如何选择等问题。本文不再一一探讨。概括来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围绕学生年龄进行、围绕易用生动进行,以科学性为指导,以实践性为核心,以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把德、智、美、情、境、意、声、形、色融于一炉,课堂教学的演绎中,使学生领会知识,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北京·人民教育·1999、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版社·2001、12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春晓》一课设计的六个步骤】

《春晓》是一篇古诗文。古诗,有别于其文体,它语言凝炼含蓄、想象丰富,并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雅的韵律美。须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求其形体且难,解其神韵则更不易,而将其授之儿童,以一堂课的时限,达到其形,明其意,会其神之目标,岂不难于上青天?而我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学生如身临其境,教者借学生情,情境交融,神情随感觉而动,于是神韵由情感而生,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一幅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流入学生惜春、爱美、赏心悦目愉快的心田。为突破这一重点和完成常规教学目标,我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动画激趣

分别演示四幅动画,伴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谐厚,注意力集中,在享受中初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

第二步:润画引诗 在感知动画的基础上,再由每一幅画面分别引出四句诗,最后展示全文,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样设计合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第三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通朗读,进一步感受整首诗,为下面学习生字,理解诗意打基础。

第四步:掌握生字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识字,要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按其笔划顺序书写,更重要的是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快捷性,生动性优势,设计了注音、读音、笔顺、组词等多媒体方式,从而轻易地实现了准确掌握、活用字词。

第五步:读背诗文

根据诗歌的音韵特点,诗歌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品尝中国古代诗歌别有的风味,而且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意境、意境中的神韵:──“作者胸有境,心境始与亲”。朗读时,我除注意指导节奏和音韵外,还要求学生在脑海浮现《春晓》的多媒体的动画意境。第六步:想象复述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体验诗的情味。因此,复述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限制,描绘《春晓》多媒体动画中的情境。同时,指导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结合提问:看到如此美丽的春色,作者有何感受呢?鲜花被风雨吹打在地作者又会怎样?我们平时应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环保的思想教育。回查字典首页>>

第五篇:历史课堂师生互动以《鸦片战争》为例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历史课堂师生互动

—以《鸦片战争》为例

《鸦片战争》这课是我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在这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准备,为了更好完成任务,取得理想的效果,师生互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下面就以《鸦片战争》为例,介绍课堂师生互动及课后的感想。

首先是备课,我在之前看了关于新旧教材的对比,老教材是三课的内容,而新教材仅仅是一课。要想在四十五分钟把这么多内容讲清楚,的确要花一定的功夫。要抓本课的重难点,经过分析和老师同学的讨论,我确定了三个点鸦片战争的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于是花时间准备上课内容。

其次是导入新课,由于我上的班是参差较低的班,所以我采取单刀直入的方法,问同学说,:“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哪一年”? 同学们回答:“1840年”,问学生:“是以哪一历史事件为标志呢?”。学生:“鸦片战争”。

接着提出问题:“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咋一听好像有点道理,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顺利的导入新课。

再次是上课的过程,第一个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通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然后找同学起来回答,老师再归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仍处于没落的封建主义,政治腐败: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等大家熟知的俗语生动形象的反应了清政府的腐败。

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你耕田来我织布”,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土地。而此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贵族地主手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税收减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困难。

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谓的水师仍是木制帆船,包括水师提督的旗舰也是木制的。少数船上装有一两门明朝时候发明的“红衣大炮”,发射时效果和扔铅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想打后面的敌舰,当然还需要转一圈啦!

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政策,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前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通过图表进行更好的对比: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中国英国政治封建专制日益腐败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船坚炮利殖民扩张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在东方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设计:英国所采取的对华步骤:

首先“敲门”:与中国展开正常的贸易往来。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御,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英国没有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意图。学生看书找出,鸦片战争前,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而中国的自然经济能够自给自足,不太需要这些工业品,加上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其产品成为了典型的“滞销品”“破鞋”,没有人要。运也白运,当然如果白送的话,中国人民还是会礼貌接受的,不要白不要嘛!相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药材”等物品,尽管有些是奢侈品,价格昂贵,这样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然后是“推门”,英国开始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英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改变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是还是想打开中国的大门。让学生找出鸦片进去中国的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突出国库空虚,清政府财政困难。引出林则徐禁烟。

1、虎门销烟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借口诉诸武力,英国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统治。中国开始了禁烟运动(高潮是虎门销烟)中英两国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英国借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砸门”

过渡到鸦片战争,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请大家结合史实对此进行判断。

材料1: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2:“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结论:

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

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接着是战争经过,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初,清政府由被迫抵抗转向妥协投降

第二阶段:1841初—1842年8月,英国开始扩大战争,清政府最终屈服求和。

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上。引导学生把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概括为: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

启发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最后得出:(1)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结果: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南京条约》内容时,可引用以下部分材料让学生归纳其内容及带来的危害。

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影响: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投影情境材料:

签订了《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以后,英国的伦敦曾经“兴奋若狂”,众多英国商人“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把钢琴乃至吃西餐用的刀叉都大批搬到中国来,在他们的幻想中,中国人每人用一付这样的餐具,每一个家庭买一架这样的乐器,应该是没有困难的。“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一双袜子,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餐具与钢琴的市场消失了,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几乎不消费这两种商品;棉睡帽与袜子的市场也消失了,因为中国人不使用睡帽,绝大多数贫穷的中国人更是买不起远不如土布耐穿的洋布。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想要打开中国大门和市场。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不得到更大的侵略权益是不会甘心的。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随即进逼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

结合“圆明园被洗劫”的历史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耻教育。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抗除了直隶提督的抵抗外,还应该把太平天国的反侵略斗争结合进去。结果和影响:

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最后指出第二次的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

① 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 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扩大: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

② 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

③ 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④ 领土割占更多

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本课小结】

结合“本课要旨”部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发生了,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的爱国军民在不断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中国历史也已经掀开谋求社会进步的不懈探索。

通过不断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气氛,在课结束后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主要有,时间把握不太准,超出了两分钟,教态不是很自然等,这些都是我今后不断提高的方向,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

下载陕西近代移风易俗历史考察——以关中为例[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近代移风易俗历史考察——以关中为例[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秦腔对陕西当代小说的影响 ——以《创业史》、《白鹿原》、《秦腔》为例(合集5篇)

    秦腔对陕西当代小说的影响——以《创业史》、《白鹿原》、《秦腔》为例 论文标题:秦腔对陕西当代小说的影响——以《创业史》、《白鹿原》、《秦腔》为例 论文作者 王鹏程......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析论——以义和团运动为线索_历史论文

    九十年前,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事变肇端於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一八九九年起事态像脱僵的野......

    旅游景区考察实践——以武汉市胜天生态农庄为例

    旅游景区考察实践——以武汉市胜天生态农庄为例 一、 胜天农庄简介 胜天农庄坐落在武汉市黄陂区古镇王家河境内,东临红岗山,南接木兰草,是黄陂8+1风景区之一。胜天农庄总建筑面......

    企业文化个案研究_以阿里巴巴为例

    网络企业文化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企业逐渐的壮大,他们在借鉴了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成功之后,总结了他们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是企业文化建设对企......

    创业计划书—以干洗店为例

    干洗店创业计划书 一、项目背景 各行业的总投资有高有低,每一种行业都不一样,所以,在我们进行创业时,要先衡量自己所拥有的资金能够做那些行业,再来做进一步的规划。本次创业的可......

    旅游资源调研——以绍兴为例

    09级旅游资源调研报告一、前言院系 : 专业班级 :学号 : 姓名 :旅游资源如着土衣——浅析环境质量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古城绍兴扬尘不已 当人们决定去某个地方旅游时,绝大多数情况下......

    旅游策划书——以南阳为例

    旅游策划书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 ————以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为例策划提纲一、 策划背景分析 二、 市场分析 1、 2、 3、 旅游动机与方式 客源市场分析 替代分析 三、 旅......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以泰国为例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以泰国为例 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于1997年第二季度,但病根早在1990年至1995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埋下了。当时,泰国积极实施鼓励外资的政策,处于加快金融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