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鼎”字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鼎?是祭器,亦是食器,一般为三足两耳,形制有方有圆。后多作为祭器礼器,成为权力和威势的象征。“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为独体象形字,像古代的一种烹饪容器之形,常见者为三足两耳大腹(也有四足的方鼎)。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鼎字,正是这种容器的形象写照,字形的上面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晚期金文及小篆鼎耳的形象已经不明显,鼎足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形。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在古代,人们都认为,黄帝在战胜炎帝的后代蚩尤后,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在古代,宝鼎是也是镇国之宝,传国重器。《易经》 有云:“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春秋时,周王权威下降,诸侯纷起。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的故事。;另外,宝鼎上的花纹,古人认为有镇邪的作用,有时也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以显示法律的庄严。改朝换代后,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铸鼎,颁订法律,以象征新时代的开始,并表示吉祥。所以,朝代改变,古代铜鼎的象征意义,称作鼎革。现在,鼎的造型主要用来象征吉祥。在家中摆设铜鼎,寓意一切将有新的开始。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鼎是国家祭祀的重器,天子、诸侯王位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不得超过七鼎,这是礼制的规定,但春秋时期早已是礼崩乐坏,诸侯不遵制,屡屡犯上作乱已是常事,如郑国当时仅是诸侯国,铸鼎不得超过七鼎,可是从郑国春秋时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就有九鼎,这是礼制规定的,反映出当时诸侯坐大,天子无力统摄的现实情况。古代对祭祀神灵看得很重,尤其是宗庙社稷的祭祀,鼎是最重要的祭器,也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主持宗庙祭祀。比如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就曾对诸葛亮说,祭祀有寡人,我只管宗庙祭祀,其他军国大事概由丞相做主。中国是一个有着慎终追远传统的民族,《左转》里面就说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宗庙社稷是国家存亡的象征,即便是天子,也不敢对宗庙所在地轻易用兵。由于宗庙祭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宗庙祭祀用的器物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青铜时代,鼎是宗庙祭祀中最重要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