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增值税系统构建论文
一、适应数字化经济
当前市场经济形态中,数字经济已经是典型特征,人们的交易范围已从传统的三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虚拟空间中经济活动和交易量令人吃惊,越来越多的生产力要素要借助数字经济模式来开拓虚拟空间中的市场版图。对于税务机构来说,为实现税源管理和税收的有效征收,税务机构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税制征收体系,但是它是建立在传统的实体经济之上的,在具体的征税实践中,为了降低征纳税成本,税务机构也采取了将征税活动放在网上,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从时间和空间上方便征纳双方的税收活动。但是数字经济到来,使得纳税对象和税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者相较之过去更加分散化,传统企业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随着在虚拟空间从事经济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大量个体或者单独的人都可从事经济活动从而获取价值收益,因此有新的税源产生,但是过于分散化,且大量线上交易模糊了具体的交易地点,税收征管面临税收管辖权难以界定,税收漏洞越来越多等税收问题。正是由于数字化经济模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以税收机构现行复杂的企业或者个人的预先注册缴税税收制度会被端对端的数字税收系统取代,纳税人,特别是个人和中小型企业的税务申报变得更容易,对于税收机构来说,企业,尤其是个人的税收隐匿活动在数字技术的运用下会大幅减少。增值税作为流转税,借助数字技术可以扩大其链条抵扣范围,从而实现增值税在新经济业态下更广泛的覆盖。
二、借助数字化手段
虚拟经济是在借助数字技术下产生的新的经济空间,它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值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税种,也是众多国家的主体税种,怎样面对数字经济新常态,适应新的具有变革性经济业态,从而保证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发挥其主体税种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完善虚拟经济下的增值税制度,通过数字化改造扩大其在虚拟经济下的覆盖面。当前的增值税制度尽管建立在传统实体经济之上,但是增值税征管已经包含整个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且征管的初步网络化、信息化已经实现。这是在各国政府推行电子化政务的背景下开展的,现代税收管理系统由三部分构成:核心税务处理系统、电子税务管理以及合规管理系统。其中增值税的电子税务管理为纳税人提供基于网络的电子化税务服务,包括注册、备案、付款缴税、合规、自我审核、纳税人服务等等。对于中国来说,金税三期工程就是实施包括增值税在内的综合性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围绕“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而建立。其中“一个平台”指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两级处理”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三个覆盖”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覆盖所有工作环节,覆盖国地税局并与相关部门如工商、海关联网;“四个系统”指通过业务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以征管业务系统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应用系统软件。对于金税工程,中国的增值税的电子化征收非常完备,除了金税系统,部分地方也实现了微信小规模增值税申报缴税。尽管建立了完备的金税系统,但是在面临虚拟经济下应涉及增值税交易的经济活动时还是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税务机构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熟悉力度不够,并且金税系统主要还是面对企业法人性质的市场参与主体下,因此众多应缴增值税的交易活动在虚拟经济空间被大量隐匿。从本质上来说,增值税的税收原理是适应虚拟经济空间的,但是在具体的征税技术上要作出改进。
主要问题是确定在虚拟经济空间下应征增值税活动供应地点、执法地点、交易地点和管理等方面。针对虚拟经济空间中交易点的确认和税收管辖权问题,目前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互联网域名和IP地址许可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纳税人与所在地税务机构的联系问题,同时税务机构还必须尽快实施将身份证纳入统一纳税人识别号,确保将个人应税活动纳入到统一的增值税管理当中。而完成这些内容,税务机构应该与政府相关部门实施信息共享,这也是中央政府协调统一各部门电子政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由此来看,尽管中国增值税在制度建设上已经实现了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覆盖,但是由于增值税征管技术尚未数字化,因此虚拟经济下的现行增值税征收存在税收漏洞,在虚拟经济规模日益重要的情况下,对增值税制度进行数字技术改造,是完善全链条抵扣,建立真正覆盖市场经济并体现税收中性的增值税征管体系的技术基础。
三、迈向区块链技术
市场经济的数字化进程仍在继续,随着5G技术、万物互联技术的实现,数字经济时代将会加速到来,为此支持增值税体系的现有技术基础必将被新的技术所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已经着手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在税收体系中的应用。所谓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它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其中交易是指一次操作并导致账本状态的一次改变;区块是指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交易和状态结果,它是对当前账本状态的一次共识;链是指由一个个区块按照发生顺序串联而成,它是整个状态变化的日志记录。普华永道在一份关于区块链技术报告中指出其在税收方面发挥的作用,即利用区块链可以实现对增值税支付的时间与地点的追踪,以及防止制造虚假交易信息隐匿应缴税款,基于该技术税务机构可以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税收数据。这与以往的增值税体制相比,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效抓住了痛点,即解决了税务机构增值税税源管理难以全面覆盖的困局以及纳税人主观偷逃、隐匿税款的行为。为此参照比特的区块链模式,针对增值税现有运行场景来分析区块链技术下增值税运转流程。该系统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下的区块链系统中,由税务机构、银行、纳税人以及监督机构组成。代币作为代替真实货币在系统中作为交易媒介。其中税务机构作为系统管理员全面负责该区块链增值税系统的运行,负责代币的挖掘和证明,监控代币交易,利用公钥为纳税人提供数字证明。银行作为代理向纳税人出售代币并进行收付款,代币由税务机构创建,并交给银行,纳税人在银行设立代币账户,实现真实货币与代币的交换。
银行在区块链增值税系统的交易仅限于代币与纳税人真实货币的交易,且必须通过税务机构的认证。因此在区块链增值税系统中有查看和创建交易的权限。纳税人根据自己唯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在区块链增值税系统被区块链地址取代,每个人可以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地址,当具有信用的交易方访问时,该纳税人可以通过私钥与其完成交易,交易的媒介代币通过银行进行兑换并转移到纳税人区块链地址上,在区块链增值税系统中,纳税人拥有查看和创建交易的权限。监督机构为第三方机构,它仅根据调阅查看权限实施审计监督,如图。具体的区块链下的增值税运转流程如下:首先纳税人在银行的真实货币账户与代币账户实时交易下,通过实体或者虚拟经济下真实的交易过程发出资金流进流出的指令,继而代币转移到纳税人在区块链增值税系统的地址实现与对手的代币交易,记录交易信息并与交易对手形成下一个链接,同时代币转移到交易对手的区块链地址,整个一次完整的交易会形成报告并根据代币与纳税人银行账户的链接发送到银行地址,银行将报告递交税务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交易包含增值税发票数字信息,而增值税的缴付通过增值税发票的数字形式以嵌入代币交易的形式完成流转并实现缴付,税收最终通过银行账户兑换成真实货币实现。具体的增值税发票的数字形式可以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的商品标准化编码并利用JSON数据交换格式来实现,同时增值税的纳税申报表的数字形式也可以用嵌入形式来表达。通过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下的增值税流转系统,现有增值税面临的增收方面的痛点将会有效解决。
第一,实现从企业法人到个人,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的全覆盖。无论纳税人是法人还是个人,交易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进行,通过银行作为资金交换的中介,将纳税人之间的交易转换到区块链系统下后,每一笔交易都将以数字形式被详细记录并且每一个区块被相互链接。基于共识原则,交易不可篡改,这样应税行为产生并记录在数据链信息当中。
第二,有效解决税收漏洞,杜绝纳税人的主观隐匿税收行为。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下,纳税人的隐匿交易以偷逃税款的目的行为,只能通过银行系统构建虚假的交易,但是交易在区块链地址中会自动被判别是否真实存在,然而一旦被审计查出,银行会承担违法违规责任,因此银行也会形成对纳税人的监督,即使纳税人修改区块链增值税系统中的交易记录,但是由于分布式账户技术,去中心化的特征使该记录的修改影响到所有链条上的记录信息,因此其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第三,解决税收的管辖权问题。针对纳税人识别号、互联网域名和IP地址有效利用,在区块链增值税系统中,每一次信息记录,通过大数据的搜索、爬虫等技术,可以轻松通过匹配来确定纳税人属地,从而确定其所属管辖的具体税务机构。第四,税务机构以极低的成本深度参与纳税人经济。通过区块链增值税系统,税务机构可以实时、便捷的了解某一纳税人在某一空间(真实空间或者虚拟空间)某一时点的交易信息,但是税务机构所花费的成本会很低,原因是区块链技术是第一次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问题,基于共识机制的区块链技术作为人们之间信用的中介,其大幅降低了构建信用机制的成本,因此税务机构查看纳税人的信息是真实的,与传统增值税征收手段下对纳税人的纳税检查所动用对成本相比,利用区块链技术,其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四、数字化增值税体系
当下各国都在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币。数字币取代纸币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币已经产生并迅速被投资者追捧,比特就是典型例证。但是要让数字币真正实现流通运行,只有基于政府的主权数字币符合要求。因此世界主要国家央行都在抓紧研究主权数字币问题。中国央行数字币研究团队设计的主权数字币是由央行担保、签名发行并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它采用安全芯片为载体来保护密钥和算法运算过程的安全。在发行方面,中央银行负责数字币的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申请到数字币后,直接面向社会,负责提供数字币流通服务与应用生态体系构建服务。对区块链增值税系统来说,数字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产生的,它具备区块链技术下的所有优势,因此用主权数字币取代代币,可以实现封闭的区块链增值税系统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开放式的区块链增值税系统,同时金融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采用,使得区块链增值税系统与区块链金融系统并轨,这从根本上实现了区块链增值税体系的构建。也使得交易程序更加简洁化,真实货币与数字币的兑换将取消,数字币将成为直接缴纳增值税的法定货币。
第二篇: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管理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营销管理体系的合理化发展是促进电力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推动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结合数字化科技手段进行营销新策略,实现电力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升级,推进电力企业对销售途径的升级化管理,提高电力实业供应发展的新趋势,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新形象,引导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逐步发展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电力正常的供应,更注重电力企业的自身管理体系完整性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能够使电力企业的内部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树立良好的电力管理形象,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1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发展的作用
数字化是社会发展逐步发展的方向性所在,积极应用数字化手段推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经营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同时数字化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也能够促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指导,引导电力企业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升级,为电力企业提供丰厚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发展市场,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电力企业逐步转变营销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电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定的市场地位,必须转变电力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一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对电力供应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分析[1],使电力企业在电力供应营销过程中把握电力发展的营销方向,形成电力营销中的买方市场,为电力企业营销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电力经营管理理念的逐步更新,结合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开展管理模式的探索,逐步完善电力企业在营销发展过程中管理运行论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电力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
2.2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
当今社会的企业经营管理不仅是销售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是同行业之间企业销售服务管理水平的竞争。增强企业的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设备安装、电力供应、电力设备维修等多方面,增强电力企业服务水平,树立电力企业在大众心中良好的形象[2],也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开拓潜在的市场,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此外,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能够促进企业内部营销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的同步发展。例如,某电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电力经营管理新模式,企业对电力用户的电力设备维修采用智能化管理维修,一旦用户家中的供电设备出现障碍,供电设备会自动警报,电力企业人员进行上门免费维修,不仅保障了维修的质量,同时提供了电力供应设备的维修效率,促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3实现用户信息资源管理手段的数字化
电力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营销管理,必须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发展到供电用户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将电力供应维修服务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后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3]。另一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运行发展,主要包括对用户日常用电的电量分析、电费统计等多方向进行信息资源分析。这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实现电力企业电力供应与电力应用之间管理的完美连接,同时也能够为电力企业对用电市场的需求分析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电力市场销售方案制定的准确性,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开拓更加发广阔的市场,促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为电力企业提供更丰厚的经济利益。
2.4提高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的专业能力
增强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实现数字化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基础。电力企业的人员是电力企业的销售管理体系建设的主体。加强电力企业团队人员管理,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互联网电力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数字化环境中电力企业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实现数字化发展,提高电力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竞争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员工进行专业知识数字化能力的进一步探究,包括现代电力专业知识的自学,多种形式专业技能的开发和引导,促进电力企业的逐步发展。
2.5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
数字环境下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包括电力企业的内部营销体系建设和外部营销体系建设[4]。内部营销体系建设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力企业营销人员,营销策略管理的多方面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部营销管理体系指应用互联网实现对电力供应市场中供应需求的分析,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发展提供良好的营销方向的把握,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要积极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发展,实现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手段的创新应用和外部数字化市场营销资源管理信息逐步更新发展,电力企业数字化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6形成电力企业良好的服务民众的形象
电力企业营销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应当注重企业营销发展中的品牌效应,应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电力企业为民众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增加民众对电力供应企业的信任,创造“质量第一,服务第一”[5]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奠定广阔的民众基础。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充分应用数字化发展手段,拓宽民众市场,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3结论
数字化电力营销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与社会科技应用水平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不仅为电力供应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促进电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群众的安全用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稳定了我国民用供电系统,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珺玉,刘俊勇,刘友波,等.智能营销研究概述(二)——我国智能营销发展战略与机遇[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129-133,144.[2]王守信,方天选,李丽萍,等.山西省“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融合及发展软件服务业的战略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22,25.[3蔚河.以现代化手段促进电力营销革命[J].电力信息化,2005(11):24-26.[4]陈详宇.数字化营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5]刘夫新.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电力营销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第三篇: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大城管格局
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大城管格局
7月22日,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正式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验收,这标志着成都市的城市管理无论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都作为建设部确定的首批城市管理数字化试点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2006年4月全面启动,经过13个月的全力推进,到2007年5月底,全面建成市、区两级平台,实现了对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的全覆盖。
那么,我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背景是什么?目前,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怎么样?成都数字城管系统的有些什么特点?昨日,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晓鸣回答了笔者提出的上述问题。
问:我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背景是什么?
郭晓鸣: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面貌和城市秩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管理的办法、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并在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管理理念上进行了不断改革和创新,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了“城市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的理念,要求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从严从细、精益求精,用规范化促进长效化,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三三四四”工程,即:为民服务的惠民工程、城市管理数字工程和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的“三大工程”;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城管执法人性化、城管宣传社会化的“三化建设”;实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从常规管理向超前管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四个转变”;构建管理者与相对人、人与城市、城与乡、部门之间的“四个和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然而,诸如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容易反复,设施损坏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置等管理上的老大难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为了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把“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2005年4月1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中国城市报道》2005年3月第9期刊登的《北京市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模式探索》一文上明确批示:“东城区经验的核心是网格化管理,体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可在中心城区择一区作试点„„”随后,我市先后多次派专人前往北京东城区学习数字化新模式及其管理经验。同年7月,经成都市申请,建设部批准同意将成都列入全国首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经过13个多月的积极筹备、周密规划和扎实工作,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于2007年5月底在中心城区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007年6月29日至7月2日,经建设部专家组对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一阶段建设工作的考核初验,一致认为:“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体制改革到位,机制大胆创新;系统建设规范,采用的技术模式先进,网络配置合理实用;系统建设文档资料规范完整”,对已经取得的建设和运行成效给予较高评价。
问: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怎么样?
郭晓鸣:按照建设部对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成都实际,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试点工作,把它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围绕数字化系统建设,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部署。2006年5月,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及试点工作步骤,同时,成立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由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的推进工作和协调处理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负责系统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料汇集等;市信息办负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系统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和系统的管理维护等;市规划局负责城市部件、事件等基础数据普查工作。与此同时,各区也成立了与市级相对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抽调专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至此,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明确资金渠道,落实经费保障。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市、区财政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专项安排系统平台建设资金,明确要求市和各区按照市、区系统建设分别承担的原则,将试点工作所需经费分别列入市、区财政资金预算,认真作好经费计划安排,切实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全力给予保障。目前,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已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不含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投入的大部分资金),有效保障了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
因地制宜,科学构建数字城管的体制架构。我市数字化城管试点工作,严格遵照建设部有关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要求和城市管理与监督权分离的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分别建立了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两个轴心”的新架构。其基本框架为:市、区两级分别组建了城市管理指挥协调中心和监督处置中心,分别形成指挥和监督的两个轴心(系统),构建起了市、区两级工作平台。市、区城市管理指挥系统和监督系统之间互不隶属,形成各自闭合,互联互通,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工作体系。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市级部门,市、区之间,省、市之间涉及的城市管理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反馈的工作事项;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受理涉及市及市以上有关单位城市管理工作事项,负责对市级部门办理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事项进行核查,受理区级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有关信息反馈;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区级部门及区级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之间,街道办事处与办事处之间所涉及的城市管理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受理监督员队伍、社会公众及媒体反馈的城市管理信息,负责对区级部门处置办理城市管理工作事项进行核查,负责将区级部门及监督员队伍处置的案卷情况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反馈,对受理的涉及市级及以上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事项向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进行反馈。同时,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技术运行和管理需要,专门设立了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负责系统的技术维护、标准体系建设、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基础数据资料的更新等工作。
精益求精,严把基础数据普查关。成都市数字化试点工作从一开始就立足于高起点和高标准。为了避免标准不统一和归类不到位的现象,我们根据建设部《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以及《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的要求,明确由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一家统一进行基础数据普查。仅在中心城区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和高新区(南区)建成区约467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普查并划分出万米单元网格21700个,标定城市管理部件941453个,将城市管理部件划分为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卫设施、园林绿
化和其它5个大类、79个小类,确定数字化城市管理责任主体共285家(其中,市级部门18家,省、市级部门下属单位9家,社会单位17家,区级单位241家);将城市管理事件划分为市容环境、设施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综合管理共5个大类、60个小类。
立足实用,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系统平台。成都市数字化系统平台由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两个平台构成。系统平台建设借鉴了兄弟城市成熟技术,但主要是结合成都实际,整合并运用了多种数字技术进行大胆创新和研发,其主要特点:一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有线网与无线网的连接,构建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础设施平台;二是应用数椐存储技术和备份技术搭建了SAN结构信息管理平台;三是利用网格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四是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五是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六是利用移动网络定位技术,实现了城管通的准确定位;七是利用RS技术,获得了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成都市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九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十是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了信息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应用系统平台由16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移动督办子系统、监督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城市管理综合评价子系统、数字集群指挥调度子系统、城管车辆管理子系统、视频图像监控子系统、12319城管呼叫中心子系统、城管门户网站子系统和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子系统。其主要工作流程是:监督员发现问题后上报到监督中心,操作员受理后上报给值班长立案,监督中心将案卷批转到指挥中心,操作员将办理任务派遣给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将处理情况反馈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案卷批转回监督中心,操作员向监督员发出核查指令,监督员发回核实信息后报告给值班长予以结案,系统将按程序自动生成考核评价结果。
“以人为本”认真抓好队伍建设。在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与网络建设同样重要的是队伍建设。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队伍,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监督员队伍,二是平台操作员队伍,三是管理人员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严把队伍入口关,对招聘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并坚持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目前,在中心城区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和高新区已分别组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分别设立了城市管理监督员大队、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设班组。同时,市级和中心城区的五城区、高新区已分别完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操作员及管理队伍的组建工作。为有效提高数字城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今年上半年,已由市上统一组织分三期对市、区及街道办事处三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人员约300人进行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对120余名技术人员进行了综合素质(包括语音和礼仪)和专业技能培训;对1200余名城管监督员进行了体能素质、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并由市上统一编印培训教材和工作手册(人手一册),保证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问:成都数字城管系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郭晓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成都市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在学习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市情,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特点:一是实现了区域性全覆盖。即在网络规划设计和系统技术研发上,都立足于成都全市范围、大城管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按照全市区域范围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目前已对中心城区467平方公里范围实施全覆盖,并为各郊区(市)县预留了端口和席位,为逐步向郊区(市)县拓展夯实了基础。二是市、区、街整体联动。一方面是在系统平台规划建设上,做到了市、区两级平台、街道乃至社区的终端同步规划建设。另一方面是在网络技术应用上,实现了市、区整体链接,互联互通,闭环运行,较好地解决了层级平台的协同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数字化城管的新模式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了过去城管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机地把各级城市管理部门整合起来并最大限度发挥了整体联动效应,真正形成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市民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三是实现了资源共享。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中,我市将现有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设施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不仅实现了公共GIS平台、呼叫中心平台、政务外网、公安天网视屏监控系统等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而且节省了建设资金约1200万元。四是配置了快速调度指挥系统。为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城管系统快速、精准的功能,我们利用无线数字集群指挥子系统实施快速指挥调度,专门为指挥中心、局机关业务处室和各执法分局配置了无线对讲机,通过直呼和群呼,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调动和有效处置,有效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五是同步建成12319服务热线。即在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时,同步建成了的12319城管服务热线,并将该服务热线与系统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社会公众与城市管理部门和数字城管系统的信息直通。六是建立了技术支撑机构。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和网络系统运行的技术需求,我们专门调剂了20个事业编制,设立了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专门负责系统运行保障、设备维护管养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问:目前试运行阶段的有哪些主要效果?
郭晓鸣:从我市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1个月的情况看,应当说,整个网络系统运行正常,尤其是管理成效十分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时效显著提高。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前,通过部门巡查、新闻曝光、市民热线反映、领导批示等渠道,我市中心城区月平均发现和处理管理问题不到2000件,而在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后,仅以金牛区为例,一个月时间城管监督员上报各类城市管理案件就达9892件,发现问题数量和时效比试运行前提高近5倍。二是处置问题的及时率明显提高。如6月15日至30日,金牛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向西安路街道办事处共派遣案件102件,西安路街办按照系统处理流程,在规定时限内对97件案件进行了相应的处置,及时处置率达95%,由此可见,数字城管模式已成为管理单位落实管理责任的助推器。三是促进了管理、监督和执法的统一。成都市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后,我市的行政执法也按照新模式的要求,将执法责任区和万米单元网格有机结合,在每一个工作网格中,同时配备了管理人员、监督人员、执法人员和协管员,从而实现了管理、执法和监督的协调统一。四是实现了对责任单位履职效果的科学考评。数字化城管系统试运行后,我们将主要依靠微机自动生成的评价结果,对各相关责任单位的履职效果作出准确、客观的考核评价,从而不仅有效改变了过去靠检查、打分来作出评判的传统考核模式,而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实现评价考核的科学化。
采写陈兆平
《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验收意见
根据建设部《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和《数字化城市管
理模式试点实施意见》的要求,2007年7月22日,建设部在成都市主持召开了“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验收会)。受建设部委托,验收专家组听取了成都市政府和项目建设方关于“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并实地观看了市级系统和武侯、金牛两个区级系统运行情况,经质询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1、该“系统”提交的验收资料齐全、规范,符合要求。
2、该“系统”依据国家建设部有关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四项标准,建立了市、区两级监督与指挥相分离又协调的工作机制,系统之间形成独立闭环运行的工作体系。专门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有效保证了系统的技术维护、标准实施、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等工作。
3、该“系统”建设借鉴了其它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系统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技术先进。在市、区两级系统应用软件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统一物理平台、逻辑分级的应用模式,市、区共享一套核心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各自独立运行,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系统的规范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4、该“系统”注重安全体系建设,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成都市现有的GIS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GIS数据共享和统一更新;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12319城管服务热线;利用“天网”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实现了现场监控;建设了GPS车辆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城管车辆的监管,提升了管控手段;利用了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指挥调度城管执法队伍,提高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5、该“系统”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和专业部门之间信息同步、协同工作和协调督办等功能,有利于发挥整体连动效应,形成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的大城管格局。
综上所述,专家组认为成都市作为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推广的试点城市,建成“系统”实现了监管分离,统一建设,分级管理,市、区协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对全国省会城市的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具有示范作用,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建议,根据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进行调整和更新。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总结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经验,组织推广,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来源:成都日报)
第四篇: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论文(精选)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医院病案已经逐渐形成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病案数字化系统管理相较传统医院病案纸质存档,其占用空间较小、临床查找方便、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上优势明显,有效促进医院整体的实质性发展。接下来本文将对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分析,进行一定探讨并结合实际对其做相应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
医院病案作为记录医院护理、治疗的核心资料,其是反映医院管理质量,医生、医护人员基本业务水平的关键条件;同时企业是医院在进行信息管理、临床教学、科研期间的重要参考资料。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使得医院病案管理逐渐形成数字化管理系统,最大限度促进了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确保医生及相关护理人员能够实时的进行查阅,使整个医院日常运营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一、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要点
(1)在进行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时,先要明确其系统重点即对大数据存储技术、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WEB技术、网络技术等的综合运用;其对不同病案原始票据文档资料进行电子影像数据信息转化,之后对其进行存储编目,以此建成具有现代和规范化的文档资料存储平台。(2)通常医院内部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了对病案影像扫描录入、病案录入审核、电子病案管理运用等。其中病案影像扫描主要结合病案录入编目工作站对其进行扫描之后,得到清晰的影像文件进行电子影像转化;而病案录入审核则主要对病案进行一定审核校对,避免录入误差性的出现,确保病案录入真实性和准确性。(3)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对其各软硬件要求有着严格标准划分,注重所选用软硬件必须完全满足系统运行需求。比如在信息录入,病案查询期间,其所涉及子系统间的配合度较高,但不同分项系统本身功能所存在的差异性,使得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和协调性必须做好全放位的环节把控,明确其各软硬件质量完全达到系统运行原理要求,以此使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1]。
二、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效果
(1)结合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要点,对当前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进行一定分析,可以看出其本身对病案管理整体优化效果较为明显。比如与传统纸质病案相比,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避免了大部分自然损坏或认为损坏状况的发生,其经打印方式还原的特性,有效促进相关义务人员调阅病案速率,使医院医务人员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等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其所具有的降低医院病案管理成本,降低相关病案工作人员工作量优势较为突出,使整个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结合实际来看病案数字化系统的应用,最大限度推动相关病理、医保等智能部门服务质量,是医院整体能够高效、稳定发展下去的必要条件。
(2)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本身所具有极强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存储能力,在其应用期间各工作人员可以对整个数据质量做好全方位的监督、分析、整理,最大限度提升病案应用效益。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针对并按内部数据直接进行相应调用、查询,确保各项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对统计原理的应用较为完善,在数据整理期间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在日常办公会议开展期间,相应会议中所需数据主要源自与数字化病案,这对整个医院同步有序处理突发事件效率有一定促进作用。
(3)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扫描的应用,相较于传统医院纸质病案整体操作便捷性更强;比如以往的纸质病案必须要工作人员仔细从病案库内进行逐
一、逐号的查询,整个过程所需耗费时间、人力较高,而病案数字化关系系统的应用只需在对应系统内进行相关索引字段,便可在几秒内搜索出较多历史病案,且能够精确分析统计所需数据,最大化缩短工作人员工作时间,提升病案部门整体工作速率。与此同时病案数字化管理你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检索、查阅功能可以提高相应病案阅读准确率,有效促进医院整体病案资源实际利用率。
(4)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能够确保医院病案本身实质性价值得以完全体现;其数字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能够使多部门所需各种信息能够第一时间被查阅。比如教学、医疗、科研、领导决策等,使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效果能顾充分发挥,景观扫描病案电子文档,相应管理人员可集合计算机网络按,按照运用权限将其进行所需部门传递,整个操作流程会产生相应传递日志,确保数字病案能够直接运用权限控制病案各页面,使病案完整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比如在明确病案存储安全且验收之后,对所录制影像、数据均会留有备份,相应管理人员可制作成对应副本来进行异地保存,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认为灾害时整个医院病案信息也不会因此受到损坏[2]。
三、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注意事项
在进行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时,明确其是经过网络支持,权限局限等实现医院病案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其大部分资源授权应用、异地运用等均要进行数字化管理,在授权后对应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调阅病案资料,以数字化的病案管理系统进行网络传输。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促进了工作人员查阅使用病案效率,但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网络安全性也应进行全面分析把控,建立良好完善的防火墙,确保整个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病案资料网络泄漏的状况发生。结束语通过对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可以看出其相较于传统的医院纸质管理,整体所具有的先进性优势较为明显,其打破了以往医院病案管模式,有效解决了病案管理占用空间大、纸质资料多、查阅困难等多项问题;总体来看,臂杆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对我国医院行业能够高效、稳定、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陈永枫.某部队医院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的应用和改进[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07):660-661.[2]金晔萍,倪慧萍,严书欢,等.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在病案质控中的应用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02):111-112.作者:古英 王玉璇 单位: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石家庄市长安区建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五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显示:[大] [中] [小]
一、项目背景
作为一个举国瞩目的特区城市,深圳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如何与时俱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府课题和社会课题。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深圳市城市管理需要变革,需要创新。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来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深圳市城市管理信息化实践证明,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够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深圳市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工作。2002年建成了“深圳市城市管理指挥监控中心”,具备统一受理城管投诉、应急指挥协调、城市视频监测等职能,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12月,深圳市承担完成了建设部“深圳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示范应用工程”项目,这是国内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首次尝试。
2004年10月,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建城函[2005]207号)文件,选择深圳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扬州市、烟台市和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等10个城市(城区)为数字化城市管理首批试点城市(城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在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2005年7月,李鸿忠书记等市领导在深圳市城管局《关于依托数字化技术创新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05年9月,许宗衡市长到深圳市城管局做了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专题调研,要求认真做好试点工作,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要求抓好城管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系统简介
由天夏科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两个轴心,实行三项评价,实现一个目标。一个平台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能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和各个专业管理部门的多级多类城市管理应用需求,实现统一平台、集中管理、信息共享、分布应用,主要包括划分单元网格、开展城管综合信息普查、开发应用系统、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两个轴心是以监督和执行适度分离为原则,设置监督评价和指挥协调两个运转轴心,实行监管分离。三项评价是对城市管理的监督人员、指挥协调人员、操作人员、事件部件处理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评价;对城市管理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实行部门绩效评价;对各级政府的管理辖区实行区域质量和管理效果评价。这三类评价都是刚性评价,系统对每个对象都设计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计算总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予以在网上公布,使其一目了然,接受市民监督。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深圳建市27年来最大的信息化项目,也是深圳2006年“城市管理年”三大工程之一。深圳数字城管是全国第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市辖区管理结构的综合城市管理系统,也是规模和投入最大的一个工程。
三、项目建设进度
1.2005年7月,深圳市获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城管试点城市之一; 2.2005年10月 深圳市政府批准数字城管试点工作方案;
3.2006年3月,天夏科技集团顺利中标深圳市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一期工程,再次证明了天夏科技集团在GIS技术、数据采集、测绘、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和雄厚实力; 4.2006年4月,天夏科技集团与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正式签订深圳市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合同;
5.2006年3月--6月,天夏科技集团开展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
6.2006年6月28日,深圳市级平台和福田、南山、盐田3个区级平台上线试运行;2006年8月12日,罗湖区平台上线试运行;
7.2006年10月20日,由天夏科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建设部专家组验收。
深圳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运行状况
深圳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系统监控屏幕
四、建设目标 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单元网格区划编码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等多种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应用的有机结合,专业监督与综合监督的有机结合,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精细规范管理与全面覆盖管理的有机结合,高效管理与长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五、建设内容 1.网络规划与部署
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部分工作流程:
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信息流程:
2.应用软件开发
结合深圳实际,在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的8个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遥感影像识别等4个系统,共开发12个软件系统。3.系统安全保障 网络与机房安全 信息安全 加强日常管理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强 4.数据更新策略
基础地图信息更新 业务地理信息更新 在线编辑信息更新 野外测量校核 5.网格划分与编码 网格划分原则 管理层级划分 万米单元网格划分 网格叠加遥感影像 工作网格划分
六、系统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综合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遥感技术、单元网格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客户端技术、工作流技术、协同处理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是一个技术先进、框架灵活、运转高效的分布式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2.充分实现真正的GIS核心功能 系统深入研究了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和南京市鼓楼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有关情况,发现它们在空间数据分层分类管理、GIS查询统计、GPS空间定位等方面的功能还不是很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系统特别加强了GIS、GPS的功能实现。采用业内领先的GIS平台构建应用系统,使系统能方便地对海量的城市部件及事件数据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并具有丰富的GIS查询与统计功能。采用先进的“GPS定位+基站定位”技术和功能强大的GPS终端,可方便地实现精确的GPS定位功能。
3.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和显示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采用了业内领先的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能够支持海量的空间数据管理和显示。系统提供了将海量影像存储到大型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功能,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数据进行有损压缩或无损压缩。在影像数据库中,支持建立影像金字塔。这样既能避免采用小波影像压缩技术的较多质量损失,又达到了海量影像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快速浏览效果的目的,可以实现与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显示。4.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空间可视化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采用单元网格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等先进的城市管理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从而方便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空间可视化。
5.提供多源异构数据共享的完整解决机制
在系统中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消息中间件和新一代数据共享平台XPub,使系统能够提供多源异构数据共享的完整解决机制,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的有效运作。6.跨平台性和可扩展性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基于先进的.NET技术架构,能够方便地在现有网络硬件平台和Windows、UNIX、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用户在硬件平台已有的投资,并能够充分利用硬件的性能。系统采用组件化设计,并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功能扩充和应用扩充。整个系统设计有利于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后续项目的快速实施。7.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特别考虑了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的需求。针对市领导和区领导等领导层面,设计了领导批示功能,能够使领导方便地进行工作指示和任务分派。同时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GIS查询和统计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和实际需求,进行对管辖区域或指定区域进行空间查询和统计操作,从而方便地获得有更高实际价值的信息。
考虑到城管监督员、呼叫中心操作员等用户的计算机基础,特别注重了系统设计的易操作性。整个系统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模式,方便用户使用和维护。在系统操作风格上采用了类似Windows的风格,操作界面简洁清晰,使用帮助详尽易懂,从而有效保证了系统的易操作性。
8.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
本系统建立了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包括设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采用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无线VPN、CA认证等多种安全措施,有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七、系统创新点
深圳市是建设部批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城区)之一,与其他试点的兄弟城市(城区)相比,深圳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也比较健全。1.管理范围的创新
作为建设部批准的数字城管试点城市,深圳市数字城管项目的实施范围为整个深圳市,系统的实施范围、管理内容、实现方式等均与北京市东城区、南京市鼓楼区等以城市内部某一城区为实施范围的系统不同,所涉及的城市部件和事件类型都更为复杂。通过本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国内大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数字城管系统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样板。2.管理机制的创新
深圳市城市管理新模式依托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进行构建。新模式按照“重心下移、两级两轴、统一平台”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市、区两级分别成立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按照“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运作。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使用统一的数字城管信息平台进行工作。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均内设呼叫中心,两级呼叫中心采用“统一接入、分区受理、逻辑集中、物理分离”的模式,接收城市管理问题信息。3.管理内容的创新
与其他试点的兄弟城市相比,深圳市的数字城管系统在管理内容上有所增加。系统根据深圳市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了31个部件小类,并对分类与编码标准中设定的6个部件名称作了局部调整,同时增加了1个事件大类(其他类),增加了19个事件小类,并对分类与编码标准中设定的4个事件名称作了局部调整,以保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更加符合深圳市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4.管理方式的创新
考虑到当前城管急需要解决问题,急用先建,又要兼顾整合资源、协同管理。因此,数字化城市管理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立足实际、兼顾未来,一次规划、分步推进,一门受理、多方处理。
5.应用技术的创新
本系统综合运用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实现了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等应用技术的诸多创新。应用技术的主要创新如下:
依托深圳市党政机关计算机专用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数字城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整合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整合深圳市城市管理相关的信息化资源,实现市级部门之间、区级部门之间、市区两级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共享。依托移动通信网络,采用GPRS技术、GPS和基站相结合定位技术、智能客户端技术等先进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和部门协同工作。领导、监督员和城管执法人员可以用“城管通”手持终端,通过GPRS网络,实现与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的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有机集成电子监控技术和GIS技术,实现城市实时、可视化的视频监控管理。整合深圳市公安局、交警局、城管局及各区的监控视频资源,结合GIS技术,生成电子监控视频位置分布图,可在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双屏工作站上显示分布图和播放视频信号,从而方便地实现了城市实时视频监控及视频资源空间可视化管理。
采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技术,通过周期性对比高分辨率的城市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城市动态变化信息。系统提供多窗口对比功能,通过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图对比分析,可以方便、准确地获取城市动态变化信息,为对城市管理效果的监督、评价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采用WAP网站技术,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向监督中心提交城市管理问题以及进行网上投诉、网上评价等。6.表现方式的创新
深圳市的城市部件和事件,在建设部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2005)的基础上,增加了31个部件小类,1个事件大类(其他类),19个事件小类,因而需要在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及改造部件和事件表示符号。
根据深圳市数字城管项目实际要求,在参考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既符合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又形象、直观并具有深圳特色的部件和事件符号系统,实现了表现方式上的创新和提升,有效增强了系统的数据管理效果和表现效果。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应用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管监督中心和城管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它进一步确定了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的整合和创新。各方面创新点的主要意义可概括如下: 单元网格管理法--新模式的构建运行基础; 城市部件管理法--新模式的核心依托手段;
信息采集器--新模式实现信息快速、敏捷传递的手段;
多种数字城市技术整合应用--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的技术支撑; 两个轴心--实施新模式的体制保证;
评价体系--新模式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八、系统运行效果 1.发现问题的数量大幅提高
据统计,自9月1日至10月15日共45天全市立案119895宗,日均立案数2664宗,等于去年同期(51宗/日)52天的立案数;立案案件中,事件占95.3%,部件占4.7%。2.处置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6%; 全市结案率为92.5%;
案件平均处理时间由刚试运行的4天缩短为现在13.2小时,呈逐月递减趋势。今年第三季度城管信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6%。3.监督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全市现有城管监督员837名,立案案件中97.3%由监督员发现上报,监督员成为发现问题的绝对主力。城市管理实现了从被动接听向主动发现的转变。
从去年6月起,市城管局要求机关处以上干部每人每天至少发现一宗城市管理问题,随着监督员的履职,发现难度越来越大。
九、社会反响
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数字深圳示范工程和今年“城市管理年”三大重点工程之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去年6月正式投入试运行以来,受到了业界专家、业主的一致好评: 深圳市城管局负责人称,从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的效果来看,它成为落实城市管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方针的有力保障,达到了三个目标。首先是实现了城市管理事项的精细化。目前,系统所覆盖的管理事项已达92种部件和52种事件,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列入管理的部件和事件还会逐步增多。其次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系统平均每天对问题的立案2665宗,与过去日平均发现问题50宗相比,提高了50多倍。此外,市民反映问题的渠道更畅通了。市民可以向遍布大街小巷的城管监督员反映问题,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的12319城管热线反映问题,使城管的信访量下降了24.6%,很好地树立了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拉近了城管部门与市民的距离。
2006年10月20日,建设部验收专家对深圳数字化城管进行验收时表示: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整合了“12319”城管公众服务热线,实现了全市投诉统一接入,有效地保证了公众对城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该系统在城管、环卫车辆实时调度、视频监控信息的引入与有效利用、统计结果的移动发布、电杆统一编码实现精确定位、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城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等方面,均有创新。该系统需求分析准确、设计先进合理,系统功能丰富,并在数据更新手段上尝试了采用遥感影像识别技术,系统运行近四个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讲话中说,深圳数字化城管在六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起了示范作用:第一,领导重视;第二,投入最大,数字化城管一期工程总投入9416万元;第三,单位面积建设成本最低;第四,系统更完善,功能更强大;第五,系统的自主创新最多,共有六大创新点;第六,系统的运行最规范。他认为,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在全国处于前列,必将对全国数字化城管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