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三年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据《甘肃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嘉峪关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嘉峪关市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源结构得到不断改善,初步形成了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在促进能源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电网建设不断加快,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全面提高,电网供电明显增强。截止2017年全市已形成以33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电压等级配电网供电,10千伏电压等级辐射供电为主的网架结构,建成投运雄关330kv变电站,增容扩建了嘉峪关330kv变电站,110kv祁连变电站工程,建成110千伏线路567公里,35千伏线路89公里。城乡配电网建设得到加强,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加大,供电能力、智能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酒钢公司自备电厂及电网建设同步快速发展,煤化工与钢铁、电解铝、电力等产业实现高效耦合发展,嘉酒风电基地高载能特色铝合金节能技改配套4×35万千瓦火电机组建成投入使用。全市用电负荷达到4360兆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58.9亿千瓦时,已成为河西走廊电力负荷中心和嘉酒电网调配中心。
油气战略通道地位进一步提升。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等国家级能源网穿境而过,嘉峪关市作为从中亚和新疆向内陆地区输送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通道已基本形成。油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以管道天然气、cng、lng等方式多元化市场供应天然气总量规模已达5500万立方米,天然气利用量年均增长18%。建成运营lng、cng加气站9座,加油站17座,市场供应量达到10万吨。
全市境内油气输送管道329.24公里,嘉峪关天然气利用工程,酒钢公司不锈钢厂天然气管道工程,嘉北工业园区天然气利用工程、铁路住宅区天然气lng城市气化站等一批天然气利用重点项目建成投运。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民营企业为辅的多元化、多渠道油气外供体系基本形成。
(二)能源结构调整逐步优化
电力装机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413.025万千瓦,其中,火电299万千瓦,余热余压35.9万千瓦,光电77.9万千瓦,水电0.225万千瓦。嘉西光伏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7家,建成并网、在建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779兆瓦。园区已建成并网光伏电站全部通过110千伏送出工程接入330kv雄关变电站实现并网发电。2018年嘉峪关市光伏发电量达到8.46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弃光率由38降至17%。
煤炭、电力、热力消费快速增长。天然气利用领域拓宽,新能源利用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合理。2018年末,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8%。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规划启动了嘉西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已初步形成全省重要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7.5%。
(三)能源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稳步推进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启动了新能源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直购电交易,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建立天然气用气居民用户阶梯价格制度,实行差别化天然气价格政策。天然气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与终端销售价格联动机制已基本形成。能源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全社会合理节约用能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为我市能源建设提供政策空间。国家和省级层面都已将新能源列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青海专题回访调研报告提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指导帮助甘肃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清洁能源本地消纳、加大电量外送等办法,研究解决弃光弃风问题”建议,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电力体制改革专题会议“关于按照大战略、大政策、大试点原则,开展风光电就近消纳示范区试点”等重要批示精神,为发展清洁能源,探索新能源发、输、供、用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2.陆上综合性能源战略通道为我市新能源发展提供便利支持。“十三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中亚地区能源资源进口利用数量,建设新疆油气生产、加工和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并穿越我市境内向全国供应油、气、煤、电的数量和规模将不断提高,嘉峪关作为能源运输必经的战略通道,可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条件,有效低成本的利用多种能源。
3.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市新能源发展带来潜在机遇。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要求能源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破解新常态下能源发展面临的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受限、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此,我市积极持续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为非化石能源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4.甘肃省创建新能源就地消纳综合示范区为我市新能源就地消纳带来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市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基地、新能源生产基地、新能源科技进步基地和新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基地,将进一步提升甘肃在全国新能源建设的领先地位,为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能源供应对外依赖性强。全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煤炭、石油(成品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能源储备和能源设施保障不足,能源需求受自身外向型经济的影响较大。
2.新能源开发利用比重较低。嘉峪关市是全省7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之一,发展面临地域资源、发展空间等瓶颈制约。各领域开发利用太阳能程度不高,分布式光伏发电尚未全面推广,太阳能光热发电尚处空白,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较低。
3.新能源弃光限电问题突出。受全省用电负荷增长较慢,省外市场用电需求下降影响,弃光限电问题严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下降。电力电量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投资环境及生产要素优势,新能源发电“上网难”和用电企业电价高企问题并存。
4.能源体制改革亟需深化。电价改革红利没有完全释放,市场化交易体制仍不完善,主体多元化、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尚未形成,社会资本总投资增量配电业务等售电侧改革工作受多重制约。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原则,以提高新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能源科技和体制创新,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促进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协调发展,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构筑安全、清洁、高效、协调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比重,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节能优先战略,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和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供给与消费结构。
2.坚持创新发展。加强能源科技创新,突出新能源领域和煤炭清洁化利用先进成熟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鼓励支持用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3.坚持协调发展。加强能源系统协调,优化开发布局,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合理把握项目建设节奏,实现各类能源协调发展以及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坚持开放发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坚持把全面开放作为能源开放发展的前提,通过市场有效配置和政府有效作为,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和稳定、清洁、安全的能源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70%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5%以上,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比重的20%,天然气消费比重显著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明显提高,弃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弃光率逐年下降,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达到合理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新能源高比例就地消纳。电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电源结构不断优化。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到2020年,天然气总需求量达到2亿立方米,市中心城区及重点区域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电煤、天然气、成品油主要能源品种储备能力达到10-15天的水平。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坚持内外并举、量质并重,以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为重点,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深层次区域间合作,形成来源广、品质好、物流畅、价格优的能源资源供应体系。
1.煤炭: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市优势产能“走出去”,优质资源“引进来”,加强与新疆、内蒙、山西等传统煤炭基地合作,在巩固传统煤源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煤源地,实现多元化渠道保障煤炭资源稳定供应。加强燃煤电厂储煤能力建设,提高煤炭应急保障能力。
逐步扶持壮大清洁煤发电,立足千亿级煤-电-冶产业链建设,提升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参与哈密等地区大型现代化矿井和配套洗煤厂建设,推进洁净煤发电行业发展,建设煤电一体化示范基地。加强燃煤与节能环保产业联动发展,提升燃煤发电除尘、脱硫、脱硝和节能节水水平。加快酒钢公司煤炭分质利用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创效步伐,推进后续工程前期工作。
推进煤电集约高效发展,按照国家煤电超低排放标准,采用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实施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单机10万千瓦以上自备煤电机组须安装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到2020年底前,现役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到2020年,全市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20克/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空冷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5克/千瓦时。
规范煤炭综合交易中心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煤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煤炭供应、储存配送等环节环保监管。强化政策指导和制度约束,全面淘汰分散燃煤锅炉,严控煤炭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积极控减煤炭载荷,保障合理用能。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酒钢(集团)公司
2.电力:
加大输变电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在特高压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并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同步完善110kv及以下配网,“十三五”时期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业园区等用电负荷较大的区域配套建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电力通道建设,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规划,建成发输配一体化的智能电网。支持酒钢公司将电力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实施现役燃煤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促进煤电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
加快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嘉西光伏产业园光伏发电电力外送融入跨境电力与输送通道建设,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建成330kv雄关变110kv送出工程、嘉西光伏产业园110kv送出工程、110kv嘉东输变电工程、110kv嘉北输变电工程等,进一步完善区域电网结构。
改造提升城市配电网,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补齐配电网薄弱短板,优化网架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建立配电网信息化管理体系,大幅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质量和智能化水平。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缩小城乡电力差距,显著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水平。
牵头单位:嘉峪关供电公司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园区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
3.天然气:
依托西气东输在我市过境优势,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天然气覆盖范围。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在嘉北工业园区、嘉东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天然气管网设施建设和营运,为发展我市不锈钢产业,冶金新材料(高载能)产业、电解铝等特色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道路网络和天然气发展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全市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满足全市车用、民用天然气需求。加大天然气替代力度,稳步推进农村三镇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扩大天然气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1.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1)打造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发挥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对接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有序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在利用既有输变电设施就近发展光伏发电、就近接入消纳的同时,扩大太阳能集中开发利用规模,充分利用“十三五”期间甘肃电网启动河西地区主网加强方案,强化新能源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转化,打造全省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
(2)加快建设以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为主的产业集群,立足我国太阳能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升级发展趋势,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光伏设备企业在园区布局建设,积极承接单晶硅、多晶硅材料及组件研发生产转移的同时,重点引进高效率晶体硅电池和新型薄膜电池关键设备研制和生产。研究建立太阳能热发电与光伏发电等互补利用,发电可控可调的混合式新能源发电基地,提高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
(3)试点开展清洁能源消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十三五”时期,通过培育优质用电负荷,扩大新能源直购电交易规模,开展自备电厂与新能源企业发电权置换交易等多种方式,促进新能源多发满发,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联动发展。
(4)开展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期推进的原则,在工业园区启动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支持能源投资企业攻坚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布局高效率大容量高温储热、高能效太阳能聚光聚热项目,引进全天发电的太阳能热发电集成等技术领域的关键设备,提升光热发电在全市电源结构中的比例。
(5)加快推进酒钢公司企业电网列入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增量配网的输配电价定价机制,尽快开展增量配电业务,积极打造电价洼地,扩大用电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招商局、市工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酒钢(集团)公司
2.多元化发展太阳能发电
实施光伏进万家工程,组织推动开展不同类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促进分布式光伏发展利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积极推进企业分布式能源建设,支持城镇公用设施、学校、商业建筑、工业园区等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原则,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对新建和改扩建建筑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或预留安装空间。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嘉峪关供电公司
3.试点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为引领,积极推动电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共建平台、合力推进、项目切入、试点先行”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能源企业参与我市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售电业务和增量配电业务。积极推进嘉峪关市嘉北工业园区高端铝制品加工产业园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以甘肃益工铝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以高精度交通用铝合金板带及直升机无人机机体外皮、铝制槽罐车、铁路铝制集装箱等为主要加工项目,支持配售电公司试点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降低新增大工业项目用电价格,促进先进高载能产业集聚发展。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工信局、经开区公司
4.开展绿色低碳城镇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行动
积极探索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城市供电、供热、供暖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减少城市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新能源利用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支持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新能源交通等技术在城市的利用。将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储能系统、微电网智能控制技术调度融合,开展多能互补微电网示范工程。依托我市光伏发电项目工程为平台,探索新能源终端应用新模式,提高新能源应用效能。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嘉峪关供电公司
5.建立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的市场机制
(1)打造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济、自供电与大电网供电并举的能源综合供应体系。通过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自备电厂的规模化替代发电等方式,促进电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及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挖掘企业自备电厂消纳新能源的空间和潜力,兼顾自备电厂、电网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各方利益,推进自备电厂参与新能源消纳,支持酒钢自备电厂与新能源企业发电权置换电量,有效降低我市石化能源消费占比。
(2)支持园区内新增用电负荷参与电力直接交易或园区内企业统一由售电公司代理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对与新能源企业开展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给予一定的输配电价优惠,进一步降低输电成本。通过增加用电负荷、扩大直购电交易数量、促进新能源多发满发等综合措施,使新增大工业用电价格在现有基础上降低,促进先进高载能产业集聚发展。
(3)扩大新能源参与大用户直供电交易范围,充分发挥电解铝、铁合金等高载能产业优势,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达标高载能企业提高负荷率,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构建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完整产业链条,鼓励上下游企业、高耗能企业以及发电企业以多种方式联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嘉峪关供电公司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各光伏企业、各用电企业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1.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整车引领和加强配套相结合,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我市与国内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新能源汽车规模生产能力。依托嘉东工业园区汽车产业整车生产规模,积极引进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上游关键技术的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招商局
2.加大公交、旅游景区、公共机构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到2020年,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辆中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加快传统燃料公交车更新置换为新能源汽车的步伐。以景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及公共交通、环卫、电力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企业和私人使用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按相关规定给予补贴。
牵头单位:市交通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市容环境卫生总站、大景区管委会
3.按照“因地制宜、专用为主、公用为辅、快慢结合、经济合理”的原则,积极整合市政、交通、电力等公共资源,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覆盖全城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以运行区域相对固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车辆为重点,优先发展公交、出租、环卫、物流等配建充电设施,逐步向私家车拓展;
加快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示范推广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的充电设施,合理布局城市辅助充电设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充电需求。加强政策支撑和保障,完善规划、用地、财政、价格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到2020年,初步形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布局合理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市容环境卫生总站、大景区管委会、嘉峪关供电公司
(四)推进清洁能源取暖工程建设
1.加快实施以太阳能供暖、天然气供暖、电供暖等清洁能源方式供暖,实现“电代煤”、“气代煤”。对全市集中供热设施未覆盖的城市东区五大市场区域、农村三镇、工业园区实施取暖清洁化,对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校采用电热膜、发热电缆等终端直热式电能清洁供暖,对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厂房、综合楼、仓库等公共建筑采用电能清洁供暖,对农业大棚、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设施的取暖用煤进行电能清洁能源替代。加快配套电网建设改造扩容,达到“煤改电”采暖要求。鼓励新能源企业自建配电网和供热站,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清洁供暖项目。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长城区、镜铁区、雄关区、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园区管委会
2.实施工业余热清洁取暖工程。利用酒钢电厂余热实施工业余热供暖工程,改造酒钢电厂循环水系统,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集中供暖,提高供热能力,扩大城区供热面积,实现散烧煤供暖全部“销号”和清洁替代,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到2020年,全市集中供热和农村三镇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长城区、镜铁区、雄关区、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酒钢(集团)公司
(五)推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低能耗高能效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进程,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加快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快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结合实际,适度超前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
2.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大力实施和推广电能替代,实施“煤改电”工程、“煤改气”工程,减少城市中化石燃料直接燃烧,通过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互补利用,实现城市能源消费向绿色能源转变。加大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推进风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消纳利用,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动以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3.提高城镇用能效率
(1)推动城镇用能方式转变。积极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低碳智能城镇,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发展热电联产,在新建建筑中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供暖供热方式,减少化石燃料供热产生的污染。
(2)推进农村能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清洁供暖,按照因地制宜、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抓好《嘉峪关市冬季清洁取暖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持续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农村生活用能污染物排放,开展农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替代煤炭等传统生活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和清洁供暖比重。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政策取向和政策措施,发挥好能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产业政策对投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加强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能源法律法规实施监管,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建立能源规划实时评估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构筑政府主导资源,载体定向招商,部门联动服务的推进机制,完善重大新能源项目落地协调机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直购电交易,逐步放开公益性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有序扩大直购电交易规模。积极推进售电侧改革,逐步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序推进电价改革,在扎实做好成本监审工作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不同种类电价之间的交叉补贴,理顺电价形成机制。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增量配电网,促进增量配电网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开展我市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工作,通过竞争创新,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开展天然气供销体制改革,建立上游生产商与下游用户的直接交易关系,进一步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实现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并轨。加强成本监审,从紧核定配气价格,综合考虑天然气采购成本;
兼顾用户承受能力,合理安排非居民天然气销售价格。
(三)落实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好国家、省上和我市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电价、清洁能源供暖政策等。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支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承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项目核准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发电权、排污权、煤炭削减量指标交易,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培育节能服务机构和能源服务公司,实施能源审计制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对太阳能资源测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及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等。
(四)优化发展环境
全力支持重大新能源项目建设落地,提高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环境容量保障程度。积极争取将重大项目列入国家支持目录。建立和完善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实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通过业主招标等竞争性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清洁高效燃煤电站、热电站等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天然气发电、余压余热发电等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高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分布式风电、光电等电源工程和储能装置。结合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乡配电网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支持新能源汽车扩大使用范围。支持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等参股建设油气管网主干线、城市配气管网和城市储气设施,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本方案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第二篇:XX市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
XX市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好《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XX〔XX〕XX号),扎实推进全市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的总体部署,坚持统筹产业、统筹规划、统筹任务、统筹资金、统筹力量“五个统筹”的基本路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政策落地见效上深度发力,精准到人、统筹到区域,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能人覆盖带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四带动全覆盖”行动,实现扶贫资源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效对接,推动优势要素的合理配置。聚焦特色产业扶贫中存在的散种散养、产业单
一、“一送了之”等突出问题,加大对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实施、龙头培育、品牌打造、产销对接、机制创新、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完善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脱贫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减贫带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打好特色产业扶贫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加快推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脱贫。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精准施策。聚焦贫困乡镇(贫困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坚持因人因户施策,通过群众自选适宜产业、政府倡导优势产业、企业带动扶贫产业等方式,科学设计和实施帮扶项目,确保特色产业扶贫落实到户到人,做到产业选择精准、项目实施精准、政策扶持精准、受益对象精准。
2.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贫困乡镇(贫困村)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环境容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特色产业覆盖面等因素,结合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积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3.坚持市场导向。适应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市场需求,推动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优质、安全、生态、健康农产品,提高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避免不顾实际、机械模仿,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坚决杜绝突破环境容量发展特色产业。
4.坚持农民自愿。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支持的方式,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多元股份合作模式,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农宅和集体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使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确保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同步推进。
5.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积极在贫困乡镇(贫困村)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确保贫困乡镇、贫困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并进。
二、目标任务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XX个贫困乡镇XXX个贫困村建立起稳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特色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全覆盖,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项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1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带动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的农户覆盖带动率达到90%,每个贫困户至少与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和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为巩固提升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强有力支撑。
(四)阶段目标
2018年目标:全面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选准产业,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特色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对贫困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每个贫困村都要形成一个主导产品。加大有贫困乡镇(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创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引导,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工作,力争2018年底,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带动率达到70%以上,带动全市3181户贫困户10136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2019年目标:支持已摘帽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巩固产业发展成果,确保后续产业发展能带动农户长期稳定增收,提升农业产业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集中力量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发展,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覆盖率达到90%,对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继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覆盖建档立卡户工作,力争到2019年底,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带动率达到90%以上。
2020年目标:支持已摘帽的乡镇和行政村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力争到2020年末,产业对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基本达到全覆盖,每个贫困户至少与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全市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需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持续增收。
三、主要工作
(五)开展扶贫产业和项目精选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结合“一县一业”总体布局,综合考虑贫困乡镇(贫困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有贫困乡镇(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林产业、工业和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合选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加工能力和市场前景,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从生产良种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发展绿色化等多个层次科学设计好产业扶贫项目,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补助标准,具体建设内容和绩效指标等,确保产业选择精准、项目设计精准、带动主体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实施县区“一县一业”、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支持引导贫困乡镇明确主导产业、贫困村明确主导产品,实现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六)开展产业提升行动。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产出能力。针对贫困乡镇(贫困村)推广运用适宜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加快提高贫困地区农机化水平。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生态养殖装备水平。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保护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支持水资源匮乏的山区、半山区推广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发展稻(荷)田养鱼,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发展生态净水渔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对传统加工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扶持建设加工基地和园区,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
(七)开展“十大”帮扶模式推广行动。推广政策驱动模式,实行“政策+资源”带贫困户,通过政策手段撬动土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推广龙头带动模式,实行“企业+市场”带贫困户,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展特色产品市场。推广挂靠帮带动模式,实行“挂靠帮带+保底分红”带贫困户,将贫困户享受的贷款和扶持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年终保底分红。推广农旅结合模式,实施乡村旅游开发,带动贫困户融入旅游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推广能人带动模式,实行“能人+托管带养”带贫困户,发挥能人掌握技术和市场的优势,采取托管代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推广租赁返聘模式,实行“土地租赁+返聘务工”带贫困户,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乡镇(贫困村)流转贫困户土地建立生产基地,推动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推广集体反哺模式,实行“集体经济+共建共管”带贫困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收贫困户到集体公益岗位就业。推广抱团经营模式,实行“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带贫困户,以贫困户为主要力量组建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推广培训造血模式,实行“培训+农业产业”带贫困户,将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精准培训到贫困户,提升生产技能。推广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实行“互联网+产业链”带贫困户,突破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产品销售渠道瓶颈。鼓励通过物流补贴、减免费用、全免费用等方式,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
(八)开展“四个一批”示范带动行动。根据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意愿,聚焦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设一批产业扶贫示范村。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筛选培育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均衡上市、减损增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贫困村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围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营销、加工等路径,新培育和规范提升一批扶贫产业合作社。开展农民合作社提升行动,鼓励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合作社协同农业社会化服务站、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为贫困户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坚持分类指导、重点培养、典型示范,培育一批发展产业、率先致富、带动群众增收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精准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九)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行动。鼓励贫困地区结合实际,整合各类资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启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工作,制定出台加快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培养发展“种、育、播、耕、防、收、烘、储、加、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订单式、托管式”经营服务。把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项目资金、用地保障、融资保险、示范评定等政策支持的必要条件。建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挂钩奖补激励机制,可按照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户数对企业、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引导在有条件的贫困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土地超过500亩,入股贫困户超过30户以上的合作社,可按照入股贫困户数量给予合作社一定金额的补助,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壮大集体经济。
(十)强化园区发展带动。将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及贫困户入园创业。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机制,通过组织贫困户到园区务工、以订单农业方式反租业主流转土地发展生产等方式,增加务工收入和经营收入。落实进园业主的带动责任,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对带动贫困户效果好的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十一)开展招商引资行动。加大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与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融合度高的企业。实施产销对接工程,每年开展2次农产品展销活动,支持采取会展和专场推介等形式宣传展示地方特色农产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就地加工转化,提供市场、信息、物流和品牌打造服务,建立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乡镇(贫困村)挂钩帮扶机制。加快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建立企业和贫困户联动发展的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十二)开展市场品牌建设行动。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参加“云南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申报认定活动,推动贫困乡镇(贫困村)建立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让“土特产”变成“抢手货”。指导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进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和管理,积极打造贫困乡镇(贫困村)区域公用品牌。瞄准重点市场,借力国内外重要展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营销,拉近贫困乡镇(贫困村)优质农产品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技能培训,推动贫困乡镇(贫困村)加强与电商平台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完善县区、乡镇、村3级具有服务农村产品上行功能的物流配送体系。力争到2020年底,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基本畅通,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行动。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潜能,创新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式,力争2019年10月前完成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推进开展“资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试点工作,选择要素齐备、诚信程度高、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经营效益好、适合资源资产股份化投入的“三变”承接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收益分配改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入股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改革,激活贫困户自有资产资源,探索建立贫困人口通过各种股权设立,参与股权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长效机制。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收益权要优先分配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集体资产收益向贫困户倾斜的动态分配机制,实现贫困户资产性收入较大幅度增长。
(十四)开展专家“一对一”帮扶行动。充分发挥9个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结合各地实际,建立产业扶贫专家库,全面梳理本地农业科技支撑需求,动员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围绕贫困户创业、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合作组织和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组织相关专家深入一线,依托专家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协助贫困乡镇(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帮助项目实施主体规范项目实施、严格资金使用、按时推进项目,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期建成并发挥作用。根据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清单,鼓励学科专家常驻贫困村从事农技推广、现场开展技术服务,助力培育一批见效快、辐射带动能力强,加快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协调涉农科研院所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研究基地,鼓励学科专家常驻贫困村从事农技推广、现场开展技术服务。
(十五)开展先进农业技术输入行动。结合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的工作实际,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当地有迫切需求、特色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开展先进农业技术输入行动。引导贫困乡镇(贫困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从新毕业大学生、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按照“强强联手、互相推进”的原则,积极整合市、县区及乡镇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资源,集成应用现代育种、水肥、耕作、种植、管理和信息化等新技术,加快对引进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消化吸收,探索发现适宜当地特色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以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加大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转型升级力度、运用区域性、标准化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地。引导贫困乡镇(贫困村)根据目标市场要求,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
(十六)开展产业扶贫实用人才队伍培训行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扶持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返乡创业或担任村干部,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以能人创业的示范效应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增收。以有一定知识文化基础的贫困户为重点对象,每年开展2次以上的农业技能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获得涉农岗位推荐就业和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加快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力争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2人以上科技带头人或农村经纪人。
(十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探索建立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收益,力争将一批有一定基础条件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试点乡镇、试点村,通过试点科技成果入股农村新型主体、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成为股东、设置农业科技成果扶贫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完善税收激励、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相关科技培训等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2020年,扶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1—2个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的科技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种养水平较高,有接受现代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意愿的科技示范主体。在贫困乡镇(贫困村)试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权分红、专利授权、购买技术服务等方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联结机制。对长期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在使用、服务、评价、考核等方面给予制度倾斜,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队伍。
(十八)开展贫困地区绿色发展行动。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生态养殖装备水平。开展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行动,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其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进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先组织符合条件的贫困乡镇(贫困村)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大贫困乡镇(贫困村)新一轮退耕还草力度,将新增退耕还草任务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发展生态净水渔业。
四、保障措施(十九)完善投入机制。全面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产业投入的刚性要求,切实加大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农业产业扶贫的投入力度。规范扶贫资金整合和管理工作,每年各县区用于特色产业扶贫的资金额不得低于本县区扶贫资金总额的30%。针对变相发钱发物问题,整合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入企入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强化资金监管,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保底收益(分红)。将扶贫项目资金重点向带动贫困户多的经营主体倾斜,形成“带动贫困户多、经营主体受益多”的导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充分调动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等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二十)加强金融支持。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融资担保、财政贴息、设立基金、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贫困乡镇(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机制。引导贫困乡镇(贫困村)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扶持力度。合理运用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信贷资源,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满足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的金融需求。配合金融部门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为贫困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险保障。
(二十一)开展产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全市产业扶贫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确保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成果真实,全市农业系统要制定农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系统排查、从严治理当前影响行业扶贫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各农业扶贫领域存在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查改作风建设薄弱环节,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第三篇:市电子商务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
市电子商务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切实发挥电商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实现提前整体脱贫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市电商扶贫工作,根据《随州市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农村网购网销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亿元以上,增速达20%以上;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分别建成1个县级电商产业园、发展一批电商扶贫企业和10个电商示范村,开展电子商务培训5000人次;贫困村快递物流、电商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在贫困户中培养一批懂理论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农村电商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推进电商扶贫与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贫困户融入电商产业链条,努力探索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让深度贫困村受益出列,让贫困人口受益脱贫。
二、重点任务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指挥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各县(市、区)实际情况,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推动农村贫困群体通过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自我发展,达到减贫脱贫效果,助力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一)加强电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1、突出问题:部分贫困村道路条件不满足物流需要,未连通光纤网络或信号不佳
2、工作目标:所有贫困村实现道路畅通,全市95%以上的村通光纤,力争实现4G
网络全覆盖
3、工作措施:
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网络,满足电子商务物流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节点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和4G网络乡镇、行政村全覆盖,促进信息化与农村电子商务深度融合。
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经信委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二)建立完善电商扶贫服务体系。
1、突出问题:网点存在重复性建设,部分贫困村尚未建立服务网点,快递物流未实现全覆盖
2、工作目标:所有贫困村实现快递物流、服务网点全覆盖
3、工作措施:
按照县有电商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要求,不断完善全市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全市贫困村电商网点建设。推动邮政、供销、商贸流通、交通、电商、快递等物流服务网点的整合,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市场化合作。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着力解决
“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问题,构建覆盖全市县乡村的农村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三)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1、突出问题:电商在农业农村相关产业中应用程度不高,部分农户对农村电商不太了解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亿元以上,增速达20%以上
3、工作措施:
扩大电子商务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中的应用,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易的融合。
(1)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推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推进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对接。鼓励贫困人群结合自身在农副土特产品种植或销售上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副土特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组织化、基地化生产,加强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质量管控,研发、生产适合网络销售的农副土特产品,实现产品全程追溯,提高产品辨识度和品牌附加值。
(2)引导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支持邮政“邮乐网”、供销社“村友淘”等电商企业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及渠道建设,促进农民电子商务消费。依托电商服务站点,开展宣传、培训、网购、缴费、订票、电子结算、取送货等服务,增强农民电子商务消费意识、推动农民电子商务消费增长。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四)推进电商扶贫示范建设
1、突出问题:主导产业、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覆盖率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2、工作目标: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重点扶持培育1-2个效益较高、影响力广的电商扶贫龙头企业和1-2个产业基础较好、带动能力强的电商扶贫示范村。
3、工作措施:
根据各地实际,选取效益较高、影响力广的电商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基础较好、带动能力强的电商扶贫村作为示范性试点,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引导电商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开展产业对接合作,通过流转土地、指导创业、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依托电商服务站点、电商协会、专业合作社、电商扶贫示范店建立电商扶贫服务站,开展网货开发指导、信息服务、技术支撑、营销服务,为贫困户提供销售农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业务,实现
“一企带一村”、“一店带多户”的扶贫模式。积极探索总结,形成试点经验和推进电商扶贫的示范样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农业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五)加强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培训。
1、突出问题:多数贫困户文化层次较低,无法胜任电商相关工作
2、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开展电子商务培训5000人次
3、工作措施:
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健全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协会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筛选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电脑基础的贫困户,以培养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制定培训计划,进行多频次、多层次、针对性强的电商培训。切实加大电子商务应用管理和实际操作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管理人员和有意从事电商创业就业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等开设网店,注重对电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相结合,促进贫困户创业就业。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残联、团市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市电子商务脱贫攻坚工作专班,由市商务局、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交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残联、团市委、市供销社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担农村电商建设的主体责任,负责电商扶贫的具体工作。(二)加强政策保障。
积极探索扶贫事业新机制、新路径,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从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帮助贫困群体、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优先安置贫困户到电商产业园落户创业,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创业条件。建立和完善电商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电商高级管理人才、高端运营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三)加大宣传引导。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对电商扶贫工作及时进行跟进宣传,号召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依托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电商扶贫工作持续开展微直播、微访谈、微调查,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推广典型案例,通报工作进展,征询了解意见建议等,赢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四)完善工作机制。
市扶贫办、市商务局负责建立电商扶贫目标责任制,对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考核和通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实施方案,密切配合,确保工作目标圆满完成。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推进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完善绩效评估机制,按照方案进度,确定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严格兑现奖惩。通过加强日常督查、重点督查、阶段性督查,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及时归纳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按照时间节点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促进电子商务扶贫工作健康发展。第四篇: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晋江市延林小学开展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
“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
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工作方案与计划
2011年3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等有关文件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校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参照晋江市教育局《晋江市教育系统开展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工作方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方针,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文件会议精神,遵循积极预防、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牢固树立“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思想,坚持“重在规范制度管理,严在良好行为养成,贵在督促检查到位,实在隐患整治彻底”的工作思路,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为载体,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校园平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总体要求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二是要把开展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工作与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与加强内部科学管理和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文明学校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全力维
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切实推进校园安全建设;三是要认真准备,做好迎接上级组织的考评工作。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从现在起到2014年3月,按《晋江市教育系统开展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工作方案》的要求,建立高效的工作和管理机制,促使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安全防范措施更加落实,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安全防范能力全面增强,杜绝各种涉校刑事、治安等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杜绝各种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师生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显著提高,安全满意率达90%以上,以标准化建设三级以上标准通过“平安先行学校”考评。工作:
1、第一年(2011年6月—2011年12月):
(1)成立学校开展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工作领导机构;
(2)出台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3)宣传发动,强化培训,使全体师生充分了解创建工作的意义、任务、目标,从而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为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4)自查整改。对照标准和考评细则,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预案,不断排查并及时整改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完善安全防范设施、标识,充实校园防控体系,落实各项安全教育和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学校安全工作水平,为迎接上级组织的考评做好准备。
(5)自评申报。2011年10月31日前完成自评申报工作,并确保学校的全部创建工作在2011年12月31日前达到标准化三级以上标准,通过“平安先行学校”验收。
2、第二年(2012年1月—2012年12月)
在第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让校园安全工作标准化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
3、第三年(2013年1月—2013年12月)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活动,在学校形成工作高效的安全防控网络,建成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防指挥系统,全体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校园稳定工作、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全面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按上级文件要求,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实施方案,由刘清裕校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安全工作的施养胜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并具体落实创建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2、明确职责分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分工,明确各处室在“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平安先行学校”中的任务要求,确保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3、加强协调配合。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办法,不断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4、强化技术支撑。结合学校实际,聘请市教育局等有关人员担任专家,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5、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力度,落实安全工作专项和日常办公经费,开展安全管理人员、保安人员培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充实完善校园安全防范设施。
6、明确工作进度。把“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暨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工作具体分解到每一、每一学期、每一月份,促使创建工作走上规范化。
7、落实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未能按时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的,要及时分析原因;对因工作不到位造成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8、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
9、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协防“四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促使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全面提升。
10、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促使校园安全工作走上良性发展。
五、工作内容
1、建立机构,拟定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成册、上墙。
3、完善各种安全预案,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4、开展经常性自查整改,对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校园安全设施,确保校园物防、技防设施符合要求。
5、加强安全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校园安全人防能力。
6、完善安全管理措施,特别是对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化学药品室等校园安全关键位置,要确保管理到位。
7、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1)在教职工方面,以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为主: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意识,让依法治校、依法从教、依法律已成为每一位教职工的自觉行为;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增强教职工应对校园各种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的处置能力。
(2)在学生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开展以法制教育、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震、防盗、防抢、防骗、防踩踏、禁毒、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到学校生活的每一角落。
8、密切与上级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学校所在地村两委等相关单位的联系,构建立体安全教育和管理网络,提升校园及周边环境综治管理水平,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9、编写校园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实现把安全教育和管理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10、主动作为,依法维护全体师生合法权益。
六、具体安排
1、每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并通过以会代训、委托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校保安人员、生管人员等开展相关培训。
2、每学期结合实际制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计划,并及时进行学期总结。
3、每季度召开一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
4、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门卫管理、住宿生管理、校园夜间巡逻、食品卫生管理、化学药品管理等,每个月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围绕校园建筑、消防设施、用电用水设施、师(生)各种矛盾纠纷等,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隐患。
5、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每学期不少于2次)。
6、结合课间操集队,实现应急疏散训练常态化。
7、结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周、月)”、“综治宣传月”、“禁毒宣传日”、“119消防安全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载体,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征文等形式,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宣传专栏、多媒体等平台,每学期开展不少于四次的专题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8、由班主任担负安全宣传教育教师职责,结合班级各阶段实际,每周开展不少于2次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
9、加强有关安全宣传教育和管理的建档工作,特别是对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校园特殊岗位(食堂员工、保安等)人员的信息、特殊学生(外来生、单亲家庭、心理障碍等)的信息,都要形成规范有序的档案材料。
10、主动与镇安办、衙口边防派出所、交警龙湖中队、晋南消防中队、龙湖法庭等单位进行联系,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促进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
第五篇:幼儿园安全三年行动方案
幼儿园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等有关文件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园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参照新塘教育办《开展辖区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原则,着力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持续运作,以创建“平安先行学校”为载体,巩固提高平安校园建设成果,全面提升学校安全防范水平,提高学校安全管理创新能力,保证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埭边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实现,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良好环境。
坚持贯彻“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方针,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文件会议精神,遵循积极预防、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牢固树立“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思想,坚持“重在规范制度管理,严在良好行为养成,贵在督促检查到位,实在隐患整治彻底”的工作思路,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为载体,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校园平安,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总体要求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二是要把开展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与实现幼儿园跨越式发展,完成幼儿园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与加强内部科学管理和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全力维护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切实推进校园安全建设;三是要认真准备,做好迎接上级组织的考评工作。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巩固“安全行动”创建的成果,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安全条件,提升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为我校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实现,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良好环境。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使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求得到较好落实,实现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规范化,保证安全教育和管理活动顺利进行。
工作:
1、第一年(2014年9月—2014年12月):
(1)成立幼儿园开展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领导机构;
(2)出台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
(3)宣传发动,强化培训,使全体师生充分了解创建工作的意义、任务、目标,从而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为扎实推进“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4)自查整改。对照标准和考评细则,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预案,不断排查并及时整改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完善安全防范设施、标识,充实校园防控体系,落实各项安全教育和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幼儿园安全工作水平,为迎接上级组织的考评做好准备。
2、第二年(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在第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水平,让校园安全工作标准化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
3、第三年(2016年1月—2016年12月)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活动,在幼儿园形成工作高效的安全防控网络,建成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校园安防指挥系统,全体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校园稳定工作、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全面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四、工作措施
(一)以幼儿园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
1、形成幼儿园主要领导负责制,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全园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督促“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各项工作,明确、落实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配备法制副校长。
2、针对师生不同特点,组织师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每学期进行1次面向全园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每学期组织1次有主题的安全和法制宣传活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活动。
3、幼儿园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主动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配合。幼儿园与公安、综治、消防、卫生、交警等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幼儿园的安全工作。
(二)以“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作为创建活动的原则。
1、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地学校和周边治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幼儿园人防、技防预警机制,加强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及时报送稳定信息,规范幼儿园技防设施。提高安保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校园治安情况台帐、与公安配合的联防机制以及幼儿园应急救治和疾病预防机制。规范学校治安、消防、卫生、交通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各项工作检查,杜绝安全隐患。
(三)以安全教育作为创建活动的重点。
1、充分利用广播、家长联系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开展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安全教育。
2、结合安全教育周、119消防日、禁毒宣传教育等活动,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毒品危害等多方面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减少意外伤亡及其他事件的发生。
3、认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网络文化中的腐朽、消极内容的能力。
(四)以综合治理作为创建活动的突破口。
加强与镇政府、派出所、卫生、当地村委等部门的协调,建立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联系会议制度,排摸治安混乱的地方和突出的治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违纪活动,切实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不断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工作内容
1、建立机构,拟定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成册、上墙。
3、完善各种安全预案,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4、开展经常性自查整改,对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校园安全设施,确保校园物防、技防设施符合要求。
5、加强安全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校园安全人防能力。
6、完善安全管理措施,特别是对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化学药品室等校园安全关键位置,要确保管理到位。
7、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1)在教职工方面,以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为主: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意识,让依法治校、依法从教、依法律已成为每一位教职工的自觉行为;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增强教职工应对校园各种突发意外事件发生的处置能力。
(2)在学生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开展以法制教育、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防震、防盗、防抢、防骗、防踩踏、禁毒、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到学校生活的每一角落。
8、密切与上级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学校所在地村两委等相关单位的联系,构建立体安全教育和管理网络,提升校园及周边环境综治管理水平,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具体安排
1、每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并通过以会代训、校本培训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校保安人员等开展相关培训。
2、每学期结合实际制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计划,并及时进行学期总结。
3、每季度召开一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
4、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门卫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化学药品管理等,每个月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围绕校园建筑、消防设施、用电用水设施、师(生)各种矛盾纠纷等,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隐患。
5、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到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6、结合课间操集队,实现应急疏散训练常态化。
7、结合“安全教育日(周、月)”、“119消防安全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载体,以早谈、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充分运用校园广播、宣传专栏、多媒体等平台,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一次的专题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8、由班主任担负安全宣传教育教师职责,结合班级各阶段实际,每周开展不少于1次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
9、加强有关安全宣传教育和管理的建档工作,特别是对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校园特殊岗位(食堂员工、保安等)人员的信息、特殊学生(外来生、单亲家庭、心理障碍等)的信息,都要形成规范有序的档案材料。
晋江市新塘街道泉鑫幼儿园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园长)
副组长:(安全管理人员)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学安全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工作的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