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节目的包装流程研究论文
声音、图像和动画是节目包装的三要素,也是对节目现状研究的重要指标。在节目包装中,如果对这三大要素的把握不够精准,如选用的音效不契合节目调性,与画面吻合度不高,或动画元素繁复堆积,造成画面内容过于满溢,都会使节目与受众心理徒增距离感,而达不到传播目的。
创意发想
1系统性原则
电视节目的包装风格要与频道的视觉识别达成统一,形成视觉上的和谐、匹配感。如辽宁卫视频道基础色调以橙、白、灰为主,台标设计使用橙色元素,寓意辽宁充满力量的活力与激情,是北国一方豪迈的热土。图形选用北斗星,台标的字母标识为“LRTV”,突出时尚又不失稳重的频道气质。在包装音色上,选用低音浑厚、高音清晰,节奏流畅的精华音乐,力争过耳不忘,历久弥新。
2创新性原则
创新原则多指向形式创新,将声音、画面、创意等电视包装元素赋予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创意发散方向及新的播出方式等。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把以上步骤以分镜头或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征求节目部门意见,进行多次修改,每个步骤越是精细准确,之后的执行性就越强,弯路就越少。
3可行性原则
创意并非天马行空,在创意发想的过程中,应考虑行业现有技术水平及后期执行的操作难易度,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创意构想。每一个伟大的创意,应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可执行可呈现。旧元素新组合、夸张、换位、比喻、对比等创意手法可重复交叠使用,最终的成品展现,应不离最初的创意指导。
4渐变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发展规律逐渐改变,没有一成不变,也不应有急势逆转。包装也是如此。一个频道或栏目,树一个品牌不易,而抹杀一个品牌则很容易,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抛弃原来的风格而再找回来,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节目包装必要考虑在统一原则基础上的渐变原则。在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时,注意不要更换得过于频繁;在推出全新的包装形式之前,可在一段时期内使用新旧交替的方式,给观众接受新包装的缓冲时间。极具特色的包装元素要基本保持不变,只需在元素组合形式、出现方式及次序、节奏上做调整。
5前沿性原则
身处任何行业,若想要保持活力与竞争力,定要积极学习与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节目包装是一个频道节目制作的最精华部分,其精致程度与广告相当。从业人员需拥有超前的创意能力、熟练使用现代技术设备并充分挖掘专业软件使用的一流人才,方能保障包装效果的前沿性与时效性。
包装执行
经过策略分析、创意发想之后,包装方案已最终落定,下一步就是遵照时间截点,按部就班地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执行工作蚄节目包装制作人员要全面掌握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三维制作软件3DMax、后期合成软件AfterEffects等多种包装设计类软件,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运用。熟练掌握3DMax等三维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建模、材质、灯光、摄影机、渲染等各个基本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进行艺术设计。在后期合成阶段,熟练掌握软件AfterEffects完成后期合成、动画、调色、蒙版、抠像、特效、字幕、影片采集、剪辑制作、音视频处理等,熟练掌握影视合成与剪辑工具,及影视动画制作中的工作流程。掌握形体、结构、空间、光、色彩、构图的知识和技法;有良好画面感和驾驭设计的能力。从而将创意融入设计,打造出精品包装。
第二篇: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
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
黑 龙 江 大 学
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
姓 名:陈 学 号:2009 学 院: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广告学 论文题目:浅析主持人在电视节目现场的即兴口语表达
2013 年 6 月 28 日
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
摘要
即兴口语在现在的电视节目当中非常重要,使用也颇为频繁,所以即兴口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从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即
性口语表达的表达过程,即兴口语表达创作的特殊要求,即兴口语表达创作必须遵
循的创作原则,现场即兴口语表达的发挥等几方面,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现场的即兴
口语表达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
目录
前言
-----
一、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
二、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
---------------
1、现象现说------
2、语音稍纵即逝--
3、语言灵活多样--
4、语音和事态语有特殊功效-----------------------
三、即兴口语表达的独特表达过程
-----
1、内部语言阶段--
2、扩展 编码过程
四、主持人现场即兴口语表达的特殊性
---------------------------
1、即兴口语表达创作的特殊要求------------------
2、即兴口语表达语言的特殊要求------------------
五、主持人现场即兴表达的发挥
-----
六、总结
----
七、参考文献
-----------------------------2 2 2 3 3 3 3 3 3 3 3 4 5 5 5
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
前 言
主持人是联系媒体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主持人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节目内容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给广大观众。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的“咽喉要道”的位置,在电视中是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通过主持人直观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包容更多更新的内容。要在不同的栏目中表现自我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赢得观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场的发挥主要强调主持人在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现场的把握能力。它注重在现场的发现与挖掘,注重在现场的思考与提问,注重对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由此看出主持人的现场发挥与临场应对技巧有着重要的联系,也就是即兴表达。即兴表达对于主持人来说,是一项很高的主持技巧,它要求与主持人的现场主持和节目的最终效果必须实现合理的契合。而一档节目中最能启人心智、令人愉悦,为整个节目增添光彩的则是主持人现场的即兴表达。本文从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即兴表达的形成,特殊性,现场发挥四个方面进行一点思考和阐述。
一、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电视节目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栏目存在于各大电视频道中,随着电视节目的普遍栏目化,主持人在电视中的位置亦变得越来越突出。主持人是贯穿节目的最直接可靠的主线,是节目风格的象征,节目思想和观念的体现者,所有节目线索的牵引者,节目场面的组织者、调动者甚至指挥者,也是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观众最直接的朋友和交流对象,是电视节目的代言人。人们常常形象的把主持人比喻为节目的“灵魂”。所谓“灵魂”是指能够起到主导和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优秀节目主持人对于电视节目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如此。他(她)有驾驭、主导、掌控节目的权利,节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自身水平的发挥,及与团队配合的能力。
“主持人是节目的品牌,品牌意味着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只要牌子在,产品的品质就被观众信任着。”孙玉胜在《十年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如是说。
既然主持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主持人的素质就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现场的即兴口语表达。
二、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
口语表达的具体运用中与书面语相比 它的表达方式有这样一些特点:
1、现象现说
书面表达可以从容思考,反复琢磨想好了再写。而口语表达则没有这样的条件。它受语言环境的严格限制,在与特定听众对象的现场交流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话
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
题。为此要不断调整思路组织语言。
2、语音稍纵即逝
书面表达可以字斟句酌落笔之后可以进行修改。口语表达张嘴就是一串语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说出去的话就收不会来了
3、语言灵活多样
书面语与办要求语法规范 逻辑严密 语词庄重。虽然口语表达也应遵循以上原则,但相对而言,实用口语时,离不开特定的对像,也就是在什么场合 对什么人说都是具体的。由于口语对语境的依赖性强,交流速度快,环境提供的信息量大,听众对象又常常就在眼前,因此句式多变化,多采用短句自然句,省略句 结构比较松散,语词生活化,上口入耳通俗易懂,语气变化多,停顿多。
4、语音和事态语有特殊功效
口语表达还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语音 调式 语气 节奏和表情 姿态 手势这些口语表达的特有手段表情达意。
三、即兴口语表达的独特表达过程
1、内部语言阶段
人在说话前先要产生说话的动机、愿望,即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思考这些过程,也就是组织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完成说话内容的轮廓,主题词语,或一些语点。比如“小平南巡”“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2、扩展 编码过程
在这一阶段,要通过扩展 编码 使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即完成由想到说的这一过程。在内部语言阶段我们的脑子里只是形成了一些语点 现在把点连成线。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简略粗疏的信息点,扩展丰富成完整的句子,把语意清晰的表述出来。
3、传递 反馈阶段
把内部语言扩展 编码为一定的语句之后,说者要借助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吧信息传递出去,听者凭借听觉器官来感知这种声音信息的内容并作出相应反应。这反应有反馈给说者,使听者及时对自己的语量 语调 内容等进行调节。
了解口语表达的特点及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和更好的运用这一表达形式的规律,使口语表达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四、主持人现场即兴口语表达的特殊性
1、即兴口语表达创作的特殊要求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在现象先说的过程中不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所以,难免出现措辞不够恰当 语句不够规范 逻辑不够严密以及缺少层次性体系性和完整性等等现象。在主持人急性口语表达中,尤其是一些现场直播节目的语言,受时间环境的严格限制,在不少情况下也是在现象先说的状态中即兴完成的。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达要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增加语言的信息量,同时又使传达信息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它是在现场交流中即兴完成的规范化 艺术化的语言创作活动。
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论文
口语表达的特点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过程,即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换。
2、即兴口语表达语言的特殊要求
首先,内部语言的组织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其次,在完成有想到说的过程中传播者组合语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词汇仓库的丰富又是组合语言能力的保证。言不及义 废话连篇 枯燥乏味事故词汇贫乏的表现。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重视炼字炼句的传统。“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宿寒”“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就是历代文人沿袭的追求。广播电视口语是经过提炼的更高层次的口头语,规范化的它必须遵循的原则,艺术化是它必须追求的目标,炼字炼句的传统应该继承,因此,它更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力。
通过分析口语表达的特点以及表达过程,我们会发现电视口语是一个系统,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讲究文明与道德,质量与品味,艺术与典范性。
五、主持人现场即兴表达的发挥
主持人在主持现场节目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实现一种非常和谐自然的交流气氛。在主持节目中,主持人对现场气氛的变化应保持一种敏感,以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并在主持过程中时刻把握分寸,从而保证节目的最终成功.。随着节目内容的日益出新,节目中活跃的因素越来越多,一些环节的设定,本身就需要主持人本着其宗旨一句现场动态,做出生动得体的即兴发挥。能够强化主题,烘托气氛 沟通舞台上下。
主持人的现场主持就如同战地指挥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支持人要重视实现对对象的了解和交流,越多越好,谈话才会越投机,气氛越和谐,有益于主持人在现场的发挥。
六、总 结
总之,主持人现场的即兴发挥不是什么插科打诨的耍贫嘴,要用的是地方是火候,不可滥用,不应牵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的交往更加频繁,许多现实的话题催破着我们要立即作出适应性的回答。尤其是节目主持人,在富有变化的节目语境中,要能够敏快捷的相时而动,作出得仪的应变性表达,要能够出语迅捷,出口成趣,要能够巧语解困,妙语服人,就需要高明的快速应对的即兴表达,主持人只有运用恰当的应对策略,才把主持艺术的魅力发挥出来。
七、参考书目
1.《电视节目主持人》 武汉大学出版社 刘洁(著)2.《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吴郁 李金荣 尹力 高贵武 王宇红 王雪纯(著)3.《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鲁景超(著)
第三篇:电视节目类型研究论文
未来——是希望还是坟墓?
论中国的选秀类电视节目
08级广播电视编导制作2班
刘虹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延展和扩大,电视已经不单单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了解生活享受精神领域的唯一娱乐方式了,因此,为了尽可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为了避免大众的审美疲劳,电视工作者一直在不断模仿和更新着各类电视节目,而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中,有一类电视节目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选秀类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一特定时期,这类节目几乎引领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可是,近年来,无论从央视还是到地方各大卫视,这类节目时有出现,但反响平平,再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场景出现,是大众已经对这类节目麻木,还是选秀类节目一直重复着曾经走过的老路?选秀的未来到底是希望还是坟墓?
关键词:崛起 特点 发展 受众 前景 未来 论文内容:
“选秀”顾名思义就是选拔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物。外国的选秀节目起步很早,无论是英国的《达人秀》还是美国的《美国偶像》,我国的电视选秀活动则开始于2003年,这一类型的节目从开播伊始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不久就被广泛效仿和“克隆”,而2005年由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更是达到了选秀类节目的最高峰,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焦点,之后,各大卫视不断涌现出不同形式的选秀节目,从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到央视的《梦想中国》,从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再到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这种电视节目类型更是扩展到了电视剧的范围内,一个普通的电视剧《红楼梦》的角色选定都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选拔。我们不难看出,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选秀节目成为了电视节目类型中的主流文化,广泛影响着各个阶层观众的欣赏角度。那么,为什么这类节目能够引起如此多的人的关注呢?
首先,这类节目的受众面广泛,它的起点来自于我们身边的普通平民,本着以塑造“平民偶像”的目的为准则,参赛的选手们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小孩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要你觉得有勇气,只要你觉得你有魅力,便可以参与到其中,去实现自己成为偶像的梦想。其次这类节目它的门槛低,与曾经的歌手大奖赛相比,它不需要参赛的选手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也不需要选手要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正如《超级女声》所打的口号便是“想唱就唱”,它的节目特点便是只要是喜欢唱歌的女生,可以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赛。第三是这类节目保有了原生态的成分,与以往电视娱乐节目一味表现美好温情不同,这些选秀节目将海选阶段的过程完全展现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而且这类选秀节目均以逐渐淘汰的复赛制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角逐最后的名次,并且将这种淘汰的过程进行现场直播。这种完全公开的淘汰赛制让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共存,大大调动起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心理,在选手与选手之间同样也建立着一种矛盾互处的关系,既充满火药味同样也含情脉脉。第四点便是这类节目的评委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有专业人士的评定,他们大多是音乐方面或电视方面的行家,能够以专业角度进行评定,然后就是大众评审团,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凭借他们的直觉来选择。最后一层便是通过全民投票的方式进行筛选,这是最能贴近观众、最具有全民参与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观众不再是观看的沉默者,而成为了手握权力的选择者和参与者,充分实现了节目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带动了收视热潮。其实,选秀类节目能在相当长的一定时期内达到收视狂潮的景象,这和它本身的特点是离不开的。选秀类节目满足了大批年轻人对于梦想成为明星的一个愿望,即便自己不能成为明星,至少当自己的选票投给那个能够成为明星的人,也就间接的满足了孩子们对于这个期望的一种实现过程。因此,选秀类节目大大带动了年轻人对于偶像热的一种崇拜和盼望。
不过,从近几年来看,选秀类节目所带来的狂热正逐渐降温,渐渐不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个人分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现在的选秀节目越来越多,而这么多的选秀类节目大体上又呈现出一个模式,尽管内容上有时候做了调整,结合的商家也从原来的植入广告渐渐融入到网络上,但这种选秀类节目的形式依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任何改变,而人都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审美疲劳。一个新颖的事物无论它的构建有多么简单,对于人们来说都是有趣味性的,相反,如果这个事物随时间的发展没有任何改变,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没有人记得它当初的样子。因此,选秀节目一味的求多而不求精是导致它失去电视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赛程模式没有任何改变,这些节目都是采用广告商+媒体+全民互动的形式进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媒体的收视率又能满足商家的高额利润,同时也能满足民众的参与欲望,还能造就全民偶像,形成持续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节目环节的内在设置基本上也成为了评委点评+PK+外界短信支持的固定模式,节目的进程也逃不过海选+晋级赛的套路。这种模式在开始之初,觉得新鲜,但是经由媒体的一波又一波的连番轰炸之后,失去了新鲜感。齐白石老先生曾讲:“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当一种模式成功运营之后,媒体所应该学习的乃是成功之道,而非照搬照抄。如此频繁而又单一的模式使人禁不住开始怀疑平民选秀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经济还是根植大众的造星工程?就像几年前兴起的谈话节目、娱乐节目、电视婚配等等节目那样,虽然一夜间花开百家,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并且力挺到如今仍然见好的节目还真的不多。因此这类节目归根结底还是缺少注入其中的新鲜的元素。选秀节目走下滑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从最根本的全民互动逐渐变为商家对于利益的一种追求,近几年,选秀节目中更多的融入了无处不在的商家广告,就连当初最根本的短信平台,现在商家也可以用刷票机来轻而易举的取代。原来选手间的人气比拼现在已经逐渐变为以利益为目的的金钱比拼。另外,参赛选手的目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曾经的选秀选手们大多是怀抱着一种去实现梦想,参与最重要的思想而参加的,而现在的选手越来越多的更注意自己要如何吸引媒体的注意,要如何在还没有做出最后的评定前就为自己赢得更多人的目光而做努力了,为了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他们不惜以破坏自己原有的形象气质为赌注,将成名看的比享受参与的这个过程更重要,通俗一点来说,现在参赛的选手功利心更重。而媒体也同样利用这个空间对选手进行赛前的炒作,无论从曝光恋情还是到家庭再到幕后的黑手,媒体利用大众的好奇心,无孔不入,进行选秀前的热身。而这些,都使原本单纯简单的选秀节目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偏离选秀的本质存在的意义。
面对选秀逐渐淡出的趋势,选秀类节目的未来到底是光明还是要自掘坟墓呢?如果选秀类节目不想自陷泥潭,我觉得首先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降低选秀节目的频频出现,使它的数量减少,但质量却要上的去,其实,由于选秀节目的泛滥已经使得国家广电总局出台限制,要求所有选秀节目上星播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半月,参赛选手也必须满18岁。但即便如此,我们的视野中仍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量不在多却在精的这个问题。其次,要净化选手参赛的目的性,要保有参赛选手最初的单纯性和简单性,要在赛前就做好媒体对于参赛选手的过度曝光问题,不要让比赛的过程变成一场商业演出。第三就是要引入竞争概念,增加节目的不确定性。“平民选秀”不同于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中应该更多融入不确定性,只有这种不确定性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关注它,去了解它,满足人们对于这个节目的一种“探求”心里。第四就是我觉得赛事上要做的更具公开性和真实性,每个选秀节目的播出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关于“暗箱操纵”“选秀黑幕”的传闻,那么这些传闻是否真如主办方说的是空穴来潮呢?无论我们探求的结果如何,这些东西的融入势必会影响选秀类节目的公平性和真实性。因此,赛前,电视节目人要尽最大可能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最后我觉得便是关于“平民偶像”这个词汇的定义问题,选秀节目的目的就是在于要选出我们认知的属于我们的平民偶像,而不是“偶像”,许多参加选秀节目走出来的平民偶像,他们不是变成我们所期望的属于老百姓的偶像,最后的本质都是从平民偶像化身成了真正的“偶像”,那么,这个节目的目的何在呢?因此,我觉得,应该让那些从选秀出身的偶像们更像普通民众一些,不要一取得成绩,就变成我们遥不可及的星子。
随着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大,我相信,选秀节目必定会在自己的沉淀和起伏间吸收到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空间。我也相信,选秀节目,只要不断更新,吸收更多更好的元素,它必定仍会成为电视市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而不是自掘坟墓!
第四篇:电视节目策划与包装试卷
电视节目策划与包装 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1978年1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新闻联播》象征着权威、主流、导向、综合的“时政新闻群”的出现。2、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正式开播——视角低、姿态平、说新闻的“民生新闻潮”。
3.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策划之一特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报道方式的形式、程序、时机、角度等策划。5.一个由理念主导的节目模式,在具体操作上由多个单元组成,根据节目结构的不同可以称之为板块或环节。
二、选择题
1、在著名的“敖德萨阶梯”段落中,导演通过(B)的方法,扩展了时间过程,使实际上不足三分钟的时间,扩展为一个将近七分钟的电影段落,加重了人们的心理感受。A、长镜头 B、蒙太奇 C、对比编排 D、兴奋曲线
2、下面有关电视栏目说法不正确的是(D)A、电视栏目宗旨包括目的和目标
B、电视栏目必须要有一定的宗旨和目的 C、电视栏目定位包括内容与对象对位 D、栏目不需要定时定长
3.仪式性的新闻直播报道与事件性新闻直播报道区别说法不正确的是(B)A直播原因同 B、直播投入不同 C、直播流不同 D、直播表达方式不同 4.横向节目编排策略不包括(C)
A、重拳出击策略 B、锁式策略 C、板块编排策略 D、阻挠策略
5、对电视谈话节目来理解正确的是(C)
A、从外延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但声画结合较弱。
B、从内涵来说:它的传播内容是以“人际口语传播活动”为主,而这种“口语传播活动的即兴的,单向的”。
C、电视谈话节目是指在自发即兴的语境中,以两个以上面对面地双向口语传播为基础,视听语言相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D、从形式上说:电视谈话节目大多在演播室里,以主持人与嘉宾、观众间接地交谈为模式。6.电视谈话节目选题初选应遵循原则不包括(D)A、根据栏目自身定位和收视群体来确定选题。B、根据选题的性质,寻找独特点。C、根据选题的可操作性选择话题。D、突破制作团队的特点来选择话题。
7.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当中的形象定位的运作原则不包括(D)A、主持人外在形象与栏目的契合; B、主持人言语表达方式与栏目的契合; C、主持人个性气质与栏目的契合; D、主持人个人生活方式与栏目的契合。
8.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基本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统一性原则要求策划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内在本质上协调一致。B、协调性原则指的是要与主持人本身的基本条件相协调。C、契合性原则指的是要与观众可能的性格偏好契合。
D、有效性原则指的是要与策划的最终目标相吻合以达到预期效果。9.晚会节目方案策划说法不正确的是(A)A、晚会节目策划方案必须要提升仪式性。
B、树立精品创作意识,坚持走精品化路线是晚会节目方案策划关键。C、晚会是否能得到普通百姓的喜欢,关键是加强晚会方案策划的贴近性。
D、晚会方案策划指在总体创意(主题与定位)的指导下,编导演创作、选择和编排晚会节目的手段和方式,那么晚会节目方案策划则是对各种手段与方式的选择与设计。
三、名词解释
1、电视节目策划:就是策划者遵照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规律,对电视节目的选题立意、采拍制作、播出销售等生产和运作过程进行总体筹划和论证并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文案的一种电视行为。
2、电视栏目: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把一些或一组题材内容、内容性质、功能目的,或形态相近的小节目纳入一个定期定时长的某时段中播出,并将这一定期、定时长播出的某时段冠以名称,这一冠名播出时段的节目我们习惯于称为电视栏目。
3、镜头: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也叫一个镜头。
4、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画面组接到一起的手段。
5、解说词: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
6、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在现在进行时态下,真实记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再现事物发展逼真过程的专题。
四、问答题
1、策划的要素包括哪些?
策划者 策划依据 策划方法 策划对象 策划效果预测和评估
2、电视栏目的基本特征。在频道定位确立的基础上,栏目有固定的主持人;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相对稳定的节目定位;固定的目标收视群体;统一的风格和样式。
3、电视策划人的职责。①制定传播计划并实施督导
②收集、整理、分析收视反馈的信息
③研究前瞻性项目和相关理论 ④组织“外脑”系统
4、特别节目的策划技巧。
①特别节目选题策划要善于抓住“热点”
②特别节目选题策划要与重大的“节”或“日”互动 ③特别节目要有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形态和特别的组织
5、开发电视节目市场的对策?
①从思想上必须明确:电视台是国家所有,不是部门所有,更不是个人所有 ②深化电视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③引入市场机制 ④逐步提高电视产业部门各类人员的纳税意识。
6、电视新闻节目策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新闻策划要注意客观性 ②新闻策划要注意导向性 ③新闻策划要考虑效益性 ④新闻策划要有利于操作性 ⑤新闻策划要有前瞻性 ⑥新闻策划要考虑权变性
7、电视节目实行栏目化的必要性
①栏目化是电视台播出有序化管理的需要 ②栏目化有利于发挥电视的多种功能
③栏目化是电视联系观众,增强观众参与度,加强双向交流的需要 ④栏目化有利于电视台办出特色
六、论述题
请对比分析《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在编导创作上的区别。一.从节目定位与特色上看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的《艺术人生》是以文化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视觉,以现场访谈的形式与观众共同交流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用度到的电视表现手法让嘉宾荡涤心灵的尘埃,喜鹊粉侮的铅华,与观众一起分享他们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达成情感与思想上的同构,节目做的大气而动人。
讲述你心中的故事的《鲁豫有约》同样以文化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视觉,以现场访谈的形式与观众共同分享嘉宾独特的经历,他与《艺术人生》所不同的是鲁豫采访的嘉宾不一定是艺术家,他可以是一个时间段比较在社会出名的人士。而且,她还有一点独特新颖之处就是不断的播放嘉宾的过去与现实的生活小片段。这种交叉的形式使得观众进一步了解嘉宾,进一步读懂节目的深刻内涵。
二,从节目内容与采访嘉宾上看 《艺术人生》在选题上推崇有知识分子性的明星,引起最大反响的嘉宾经常有着知识分子的背景,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传统和现代对接的烙印。这有一个局限就是嘉宾都是演艺圈的,既然人生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人生就应该扩大一些范围。《鲁豫有约》欢迎所有“有故事的、有经历的人”,即以大起大落、有着特殊经历、有历史的人,已经过了风头浪尖的人,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为访谈对象,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讲述人的故事。访谈对象不是一般的成功人士,而是经历坎坷,能见证一段历史沧桑的人士.,它比《艺术人生》有着更为广泛的选材和观众。
三,分析节目的语言特点 《艺术人生》可称之为一档十分有品位的明星访谈节目,这不仅得意于其背后制作人与编导人文关怀精神的寻觅和监守,还有朱军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艺术人生》是讲述嘉宾回首往事的酸甜苦辣。在采访时他也会偶尔开一下玩笑。并且使整个节目在自身的定位层次上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无不得益于朱军机智的头脑和偶尔的“另类”问题。《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是出了名的新闻主持人,其语言特色不用说也是很棒的。她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是她在节目中,每当讲完一个版块时,巧妙的用语言承接到下个话题。并将观众不知不觉的观看首先做好的小短片。并且观众不会感到突然,不自在。四.主持人风格的不同
谈话类节目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其风格和成败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可以说主持人是谈话类节目的灵魂和核心。主持人的最大功能不是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而是与嘉宾形成有机的谈话场,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引导嘉宾和观众交流,勾起嘉宾和观众的谈兴,让谈话行云流水、自如自在。这一点两个栏目的主持人可谓做的都很好,是谈话类主持人乃至主持人行业里的佼佼者。总之,如果把朱军与陈鲁豫的主持风格相比较的话,就是“刚”“柔”相映,异曲同工。两个人依据自身的优势,在“指挥”与“倾听”中把握着节目的进程,不同的道路走到了相同的成功点。五. 节目发展趋势
《艺术人生》正在完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职责。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个人,其实 3
是重新反思的时候。在栏目中这个交流人生的特定环境中,尘封的情感扑面而来。《艺术人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并不会吸引很多年轻人的目光,节目处于一种精英化。相比而言,《鲁豫有约》在这一点上就比它更有吸引力。《鲁豫有约》中访谈人物及相应内容的多元化既是这股潮流的产物,其本身又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走向多元化。《鲁豫有约》的定位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也说明这些曾经主打精英路线的节目正在转向大众文化寻求出路。
两个节目是电视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用一种相同的大模式——访谈和不同节目理念为观众展示出名人的另一面,让人们有了全面审视和品味人生的机会的确值得称道。
第五篇: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故事从“说”开始
--谈话类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
绪论
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名为《东方直播室》的节目。这个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邀请嘉宾和观众在演播室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这个节目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电视诞生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谈话节目。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国内现在至少有200多档访谈节目,其中不乏一批具有成熟品格、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栏目,比如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央视的《面对面》、《对话》以及《非常静距离》、《人间》等等。这些节目各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分属不同的的门类,有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等。根据叙事对象及模式又可分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和以话题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本文主要以《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为例,对其节目特色及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受众诉求,进而拓展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空间。
一、叙事模式
电视谈话节目又称为“脱口秀”(TALKSHOW),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其字面意思是“交谈的展示”,香港则音义结合地译为“脱口秀”。它以主持人的“脱口”成章的语言机敏和较多的表演“秀”的成分为最主要特点。这类节目的形式有的是一个人的“独白”,例如凤凰卫视的《娱乐串串烧》;有的是两人或多人的“对话”,如央视的《对话》,它对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焦点话题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节目风格随和不乏机敏,幽默而赋有智慧。具体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由于电视谈话节目在节目的定位和编导的安排下,其种类千差万别。而分类的参照物和依据不同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分类形式。根据围绕中心来谈话的“中心”不一样,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和以话题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人物类谈话模式是围绕某个人物展开的叙事模式。节目中的嘉宾可以是公众人物,也可以是平民百姓,他们身上都有些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可以显示出某种特质或精神,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或某些心理需求,又或是可以反映当下时代的人文关怀,实事政策等。
主题类的谈话节目是围绕设定的某个话题,展开探讨,以话题为中心,各个谈话参与者依托话题进行叙述从而完成叙事。这种主题可以是时事政治或是生活琐事等中的某种现象或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就其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结果预测、现实意义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分析,参与者各抒己见,各种观点看法都能得到呈现、交流和碰撞。参与者可以只是主持人和嘉宾,也可请观众参与讨论或旁听。主持人的作用是对谈话进行引导和控制,把握谈话的节奏和方向。谈话节目的话题可以是单一性的,也可以是多个话题的复合型,也可以是大话题套小话题。这种节目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突发举办的。
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理论研究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而它的叙事模式也在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和分类标准的不同有着更多元化的变革。
二、主持人与节目
随着访谈类节目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受众对访谈类节目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不仅要求话题具有新思想、新观点,还要求主持人的风格具有个性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任何类型的节目都应充分发挥其个性,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对于形式比较单一的访谈类节目尤为重要,而主持人又是谈话节目的主线,其个性就决定了节目的整体个性。作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拥有一名主持人该具备的学识、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应拥有自己的个性。
陈鲁豫在凤凰电视台的形象定位是清新、时尚、知性的,她的主持风格也是亲和、自然的,在她的节目中,处处表现出的是机敏和智慧,这个特点在她的《鲁豫有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人物访谈可以很好得发挥她的个性特点,节目的亮点和看点也在于鲁豫的挖掘能力和交锋中的锋芒智慧,综合来看,鲁豫对访谈对象和节目的掌控能力属于比较上乘。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访谈类节目的风格。一般而言,电视访谈类节目风格与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相关。在《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鲁豫因她的机智和沉稳的气质,成功塑造了一个邻家女孩的亲切形象。在栏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她的亲切自然打动了所有的人,她的个性风格使其节目轻松、随意,赢得受众的一致喜爱。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可能深化访谈类节目的内涵。在具体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自身素质,自身风格,对节目内涵的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至高境界。风格定位:人文化的视角 面对面谈话风格。《鲁豫有约》就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谈话空间中尽量为被访者营造一个温馨的“场”氛围,让被访者感到舒服,愿意与主持人沟通,愿意把心底最深处的话讲给观众听。正如鲁豫所说,“我要给被访者一个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这正充分体现了节目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有利于打造访谈类节目的品牌。《鲁豫有约》充分尊重了鲁豫的个性特点,为她提供了发挥个人优势的空间。鲁豫的记忆力超强,看一遍提纲基本上就能记住所有该问的问题,再加上她亲切自然随和的提问方式,使观众感觉《鲁豫有约》这个节目也特别的亲切。
面对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以及网络的竞争,中国电视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电视台“门面”以及形象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其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关系着电视节目价值的实现。节目主持人只有在节目中显示出“个性”风格,才能取得他人无法代替的竞争力,这种“个性”不仅仅包括主持风格、语言,更是其自身成长经历和情感感悟的一种体现。谈话类节目又被称为“主持人的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赋予了主持人广阔的表现空间来充分展示自我,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个性鲜明、独具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节目的影响、提升节目的品味。
《鲁豫有约》的采访对象与大部分访谈栏目都不一样,她的关注点不是当下的火热人物,而是一些过气的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也就是俗称的“有故事的人”。她的采访范围也不局限于演艺明星,而是集中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时期在这个时代有特殊记忆的人物;很多人物完全是历史性的,一些人物是敏感性人物;从访谈的内容看,她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和一个人生的精彩。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度。涉及到经济,文学,外交,政治,演艺各个方面,她从人性的角度,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心灵空间。
应该说,这样的节目需要采访者的知识面与人生阅历的支持,事先要进行大量的案头工作,对人物的主要事件与人生经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甚至对人物的生活细节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访问时有所作为。对人们所关心的而被访人物又有所避讳的话题能有所突破,《鲁豫有约》使人物访谈节目充满温情而又有文化上的厚度。
“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这就是整个节目的总体定位。而从节目的名称也可以清楚得看到,节目的内容主要是以嘉宾在与主持人交谈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形式展开的。
三、作为娱乐节目的形式的谈话节目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大部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都在迅速下滑,此类节目经常出现“节目雷同,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主持人的个性没有凸现出来。访谈类节目虽然各有不同的卖点,但访谈的基本思路差不多,一般都是邀请明星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目前,我国谈话类节目陷入央视拷贝国外、地方拷贝中央的怪圈。一些存活较久的如《实话实说》《鲁豫有约》等,长期的模式化运作使受众一眼就可猜透节目意图,对节目产生审美疲劳。
《实话实说》节目的一夜成名,使得诸多的谈话节目一拥而上,某些谈话节目没有经过很好的策划,便照搬别的谈话节目成熟的样式,克隆谈话节目,节目样式全是主持人,嘉宾,观众,连主持人说话的语气都要模仿。许多谈话节目主题不够深刻,节目中刻意搞笑,庸俗至极。这些节目没有创新能力,只能一味的放弃自我,追求庸俗。为了使节目有看点,谈话节目的制作者一味的往名人上凑,往热点上挤,导致一个嘉宾可能去好几个节目做客,谈一样的话题,说一样的内容,大多都是成长的经历,成名的经历,还有对角色的理解等等。
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
对于此种境况,解决之策,首先应该是结合社会上百姓当前关心的热点话题去访谈,其次就是主持人应该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主持风格,不能模仿他人,应把眼界放的开阔一点,放眼各行各业和不同国家人士,用自己的个性风格去主持一档节目,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观众的目光,使节目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吉妮·格拉汉姆·司科特(美)《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和影响》,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张鬻《从电视谈话类节目看主持人和嘉宾的交流》新学术,2008年4月 郭晋晖《“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文艺争鸣 2002年 第2期 p77-80 徐雷《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3 期 p97-1002004 年7 月
易文《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 新闻知识 2004年8月 p39-41 于泓《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新闻爱好者 1999年 第3期 p78-79 曾斌 《电视谈话节目创作的伦理思考》,http://www.xiexiebang.com
卫宁、周磊《浅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中国电视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