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度空间结构研究的论文
摘要:大跨度空间结构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薄壳结构等五大空间结构及各类组合空间结构。形态各异的空间结构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影剧院、大型商场、工厂车间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1网架结构
由多根杆件按照某种规律的几何图形通过节点连接起来的空间结构称之为网格结构,其中双层或多层平板形网格结构称为网架结构或网架。它通常是采用钢管或型钢材料制作而成。
1。1网架结构的形式
(1)平面桁架系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两向正交正放网架、两向斜交斜放网架、两向正交斜放网架、三向网架等型式。
(2)四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正放四角锥网架、斜放四角锥网架、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棋盘形四角锥网架、星型四角锥网架、单向折线型网架等型式。
(3)三角锥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三角锥网架、抽空三角锥网架(分Ⅰ型和Ⅱ型)、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等型式。
(4)六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形式有:正六角锥网架。
1。2网架结构的主要特点
空间工作,传力途径简捷;重量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施工安装简便;网架杆件和节点便于定型化、商品化、可在工厂中成批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网架的平面布置灵活,屋盖平整,有利于吊顶、安装管道和设备;网架的建筑造型轻巧、美观、大方,便于建筑处理和装饰。
2网壳结构
曲面形网格结构称为网壳结构,有单层网壳和双层网壳之分。网壳的用材主要有钢网壳、木网壳、钢筋混凝土网壳等。
2。1网壳结构的形式
主要有球面网壳、双曲面网壳、圆柱面网壳、双曲抛物面网壳等。
2。2网壳结构主要特点
兼有杆系结构和薄壳结构的主要特性,杆件比较单一,受力比较合理;结构的刚度大、跨越能力大;可以用小型构件组装成大型空间,小型构件和连接节点可以在工厂预制;安装简便,不需大型机具设备,综合经济指标较好;造型丰富多彩,不论是建筑平面还是空间曲面外形,都可根据创作要求任意选取。
3膜结构
薄膜结构也称为织物结构,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它以性能优良的柔软织物为材料,由膜内空气压力支承膜面,或利用柔性钢索或刚性支承结构使膜产生一定的预张力,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刚度、能够覆盖大空间的结构体系。
3。1膜结构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空气支承膜结构;张拉式膜结构;骨架支承膜结构等形式。
3。2膜结构主要特点
自重轻、跨度大;建筑造型自由丰富;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安全性;透光性和自结性好;耐久性较差。
4悬索结构
悬索结构是以能受拉的索作为基本承重构件,并将索按照一定规律布置所构成的一类结构体系,悬索屋盖结构通常由悬索系统,屋面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构成。用于悬索结构的钢索大多采用由高强钢丝组成的平行钢丝束,钢绞线或钢缆绳等,也可采用圆钢、型钢、带钢或钢板等材料。
4。1悬索结构形式
悬索结构按索的布置方向和层数分为:单向单层悬索结构;辐射式单层悬索结构;双向单层悬索结构;单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辐射式预应力悬索结构;双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预应力索网结构等。
4。2悬索结构的特点
悬索结构的受力特点是仅通过索的轴向拉伸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结构中不出现弯距和剪力效应,可充分利用钢材的强度;悬索结构形式多样,布置灵活,并能适应多种建筑平面;由于钢索的自重很小,屋盖结构较轻,安装不需要大型起重设备,但悬索结构的分析设计理论与常规结构相比,比较复杂,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5薄壳结构
建筑工程中的壳体结构多属薄壳结构(学术上把满足t/R≤1/20的壳体定义为薄壳)。
5。1薄壳结构的形式
薄壳结构按曲面形成可分为旋转壳与移动壳;按建造材料分为钢筋混凝土薄壳、砖薄壳、钢薄壳和复合材料薄壳等。
5。2薄壳结构的特点
壳体结构具有十分良好的承载性能,能以很小的厚度承受相当大的荷载。壳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主要是利用了其几何形状的合理性,以材料直接受压来代替弯曲内力,从而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因此壳体结构是一种强度高、刚度大、材料省的即经济又合理的结构形式。
除以上几种空间结构外,尚有组合网架结构、预应力网格结构、管桁结构、张弦梁结构、点连接玻璃幕墙支承结构、索穹顶结构等几种常用空间结构,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实用范围。比如点连接式玻璃幕墙支承结构能利用玻璃的透明特性追求建筑物内外空间的沟通和融合,人们可以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支承玻璃面板的整个结构系统,使这种结构系统不仅起到支承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结构表现功能;索穹顶结构则完全体现了fuller关于“压杆的孤岛存在于拉杆的海洋中”的思想,是由连续的拉索和不连续的压杆组成的一各受力合理、结构效率极高的结构体系。
6结束语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能够提供更大跨度和空间的结构常常是人们追求的梦想和目标,空间结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建筑史的发展。空间结构设计应正确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计算理论和程序方法进行精确的分析,同时在空间结构的形体设计中不能只注重美观,还必须注重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和工程成本的等因素。
第二篇:衡量大跨度空间结构优劣的五个指标(推荐)
衡量大跨度空间结构优劣的五个指标 衡量大跨度空间结构优劣的五个指标
一、概述
所谓空间结构(Spatial structures),其形体呈空间状,并同时具有三维受力特性。优秀的空间结构具有荷载传递路线最短,受力均匀等特点;而平面楼盖结构,由于构件分为板、次梁和主梁等“级别”,荷载传递路线长,浪费材料。自然界也有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空间结构,如蛋壳、海螺等是薄壳结构;蜂窝是空间网格结构;肥皂泡是充气膜结构;蜘蛛网是索网结构;棕榈树叶是折板结构等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空间结构是一种仿生结构,它们比平面结构更美观、经济和高效。
如何衡量一个大跨度空间结构(l≥60m)的优劣,本人曾提出四个指标[1]:
1、材料强度充分发挥?
2、基础推(拉)力H合理处理?
3、施工安装费小?
4、跨度大?
对大跨度结构来说,材料用量多,不仅是一个浪费,对结构的抗震,特别是竖向抗震极为不利。广东省注册中心在2000年举办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讲座》上,我再增加了一个指标:
5、结构的艺术作用
这一指标,把结构的型式与建筑的空间艺术形象融合起来,即结构本身富有美学表现力。建筑师必须注意发挥这种表现力和利用这种装饰效果,自然地显示结构。所谓自然的显示结构,不是说结构就是美,而是要袒露具有美学价值的部分,通过建筑师的艺术加工,达到表现建筑美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表现结构本身。这样,就可以使建筑最终达到实用、经济和美观的目的。
美国雷里(Rauleigh)竞技馆的受力特点是:受力明确,形成自平衡体系,索、拱的材料强度充分发挥,基础很小。几乎符合上述五个衡量指标。斜拱的周边以间距2.4m的钢柱支承,立柱兼作门窗的竖框,形成了以竖向分隔为节奏感很强的建筑造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优秀的大跨度索网结构屋盖建筑,开
创了现代索结构的历史。
二、梁的演变与空间结构的分类
从梁的弯矩图和应力图可见,梁沿跨度和截面上的受力都很不均匀,材料强度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通常跨度的楼盖梁来说,可将矩形截面变为工字型截面,进而采用格构式梁(桁架),以提高梁的承载力和刚度。为了实现结构的更大跨越,则必须把梁演变成拱和索,它的横向扩展就变成了空间结构。因此,空间结构又叫造形结构(Formative Structures)。更详细的分类,请参考文献[2]。
三、工程评介
1、美国亚特蓝大百年奥运会乔治亚穹顶。椭园形平面:240.790 m×192.020m,它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双曲抛物型张拉整体体系(Tensegrity System)。
该体系由美国M·Levy开发的一种稳定性好的三角形划分网格穹顶,受力特点是:“连续拉,间断压”材料强度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指标1,2)。整个屋盖用钢量仅30kg/M2。
2、法国巴黎国家工业与技术展览中心大厅。是钢筋砼装配整体式薄壳结构,壳体跨度l与壳的折算厚度t之比: l/t =206m/0.18m=1144倍,而鸡蛋壳仅:40mm/0.4mm=100倍。说明人类的巨大智慧(指标
1和2)。
3、广东省湛江电厂干煤棚[4]。平面尺寸:113.400m×113.400m,柱距79.800m,它是我国目前跨度最大的四柱支承平板网架屋盖。考虑到煤棚在调顺岛上,是台风多发区,网架上铺陶粒砼三角形(直角边 4.200m)带助预制板(砼重力密度γ=14.5kgf/M2)。虽然平板网架是空间结构体系科技含量较低的结构之一,但可通过精心设计,采取八面坡水,腹杆棋盘式布置等手段,强化了空间传力,用钢量仅70.3kg/M2(巴基斯坦体育馆柱距62.400m,铝皮轻屋面,用钢就达61kg/M2)。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采用了暗柱帽,网架的施工散装平台由5m减至1m左右,大大节省了施工费用(指标3)。
1996年9月9至20日,湛江地区先后遭受了两次40多年未遇的强台风袭击,市内风速达57m/s(12级台风为33m/s)最强风时间持续1小时以上,大量的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但位于台风登陆口的干煤棚
完好无损,其陶粒砼屋面也未遭到任何破坏[5]。
4、罗马小体育馆,采用外露的叉形斜柱,有力的把巨大的装配整体式钢筋砼网肋型扁园球壳托起,结
构清新、欢快,极富结构力度(指标5)。
四、小结
1、对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来说,梁式结构是受力最差的结构;张拉整体体系--“连续拉、间断压”,是
目前最经济的体系。
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中标设计的广州体育馆,用钢量160kg/M2;美国Nixon Ellerbe Becket(NEB)公司中标设计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馆场,用钢量200kg/M2,它们基本上都属于梁式结构体系,耗
费如此多的用钢量也就不奇怪了。
由于外国设计者不了解中国规范,我曾向广州市林树森市长建议,今后国际招标只作到方案阶段,初步设计应由国内设计院承担。a)广州体育馆(2001.3)b)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2001.9)
2、大跨度空间结构几乎都是钢结构,科技含量较高,本文提出的五个衡量指标是最基本的。要设计好一个大跨度空间结构建筑,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合作应当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由于篇幅有限,有关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概念设计,原理和技巧,如刚柔结合等,与常用跨度的结构是不
同的,将在另文与大家探讨。
第三篇:简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简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简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大跨度空间结构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薄壳结构等五大空间结构及各类组合空间结构。形态各异的空间结构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影剧院、大型商场、工厂车间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网架结构
由多根杆件按照某种规律的几何图形通过节点连接起来的空间结构称之为网格结构,其中双层或多层平板形网格结构称为网架结构或网架。它通常是采用钢管或型钢材料制作而成。
1.1网架结构的形式
(1)平面桁架系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两向正交正放网架、两向斜交斜放网架、两向正交斜放网架、三向网架等型式。
(2)四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正放四角锥网架、斜放四角锥网架、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棋盘形四角锥网架、星型四角锥网架、单向折线型网架等型式。
(3)三角锥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三角锥网架、抽空三角锥网架(分Ⅰ型和Ⅱ型)、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等型式。
(4)六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形式有:正六角锥网架。
1.2网架结构的主要特点
空间工作,传力途径简捷;重量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施工安装简便;网架杆件和节点便于定型化、商品化、可在工厂中成批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网架的平面布置灵活,屋盖平整,有利于吊顶、安装管道和设备;网架的建筑造型轻巧、美观、大方,便于建筑处理和装饰。
2网壳结构
曲面形网格结构称为网壳结构,有单层网壳和双层网壳之分。网壳的用材主要有钢网壳、木网壳、钢筋混凝土网壳等。
2.1网壳结构的形式
主要有球面网壳、双曲面网壳、圆柱面网壳、双曲抛物面网壳等。
2.2网壳结构主要特点
兼有杆系结构和薄壳结构的主要特性,杆件比较单一,受力比较合理;结构的刚度大、跨越能力大;可以用小型构件组装成大型空间,小型构件和连接节点可以在工厂预制;安装简便,不需大型机具设备,综合经济指标较好;造型丰富多彩,不论是建筑平面还是空间曲面外形,都可根据创作要求任意选取。
3膜结构
薄膜结构也称为织物结构,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它以性能优良的柔软织物为材料,由膜内空气压力支承膜面,或利用柔性钢索或刚性支承结构使膜产生一定的预张力,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刚度、能够覆盖大空间的结构体系。
3.1膜结构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空气支承膜结构;张拉式膜结构;骨架支承膜结构等形式。
3.2膜结构主要特点
自重轻、跨度大;建筑造型自由丰富;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安全性;透光性和自结性好;耐久性较差。
4悬索结构
悬索结构是以能受拉的索作为基本承重构件,并将索按照一定规律布置所构成的一类结构体系,悬索屋盖结构通常由悬索系统,屋面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构成。用于悬索结构的钢索大多采用由高强钢丝组成的平行钢丝束,钢绞线或钢缆绳等,也可采用圆钢、型钢、带钢或钢板等材料。
4.1悬索结构形式
悬索结构按索的布置方向和层数分为:单向单层悬索结构;辐射式单层悬索结构;双向单层悬索结构;单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辐射式预应力悬索结构;双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预应力索网结构等。
4.2悬索结构的特点
悬索结构的受力特点是仅通过索的轴向拉伸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结构中不出现弯距和剪力效应,可充分利用钢材的强度;悬索结构形式多样,布置灵活,并能适应多种建筑平面;由于钢索的自重很小,屋盖结构较轻,安装不需要大型起重设备,但悬索结构的分析设计理论与常规结构相比,比较复杂,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5薄壳结构
建筑工程中的壳体结构多属薄壳结构(学术上把满足t/R≤1/20的壳体定义为薄壳)。
5.1薄壳结构的形式
薄壳结构按曲面形成可分为旋转壳与移动壳;按建造材料分为钢筋混凝土薄壳、砖薄壳、钢薄壳和复合材料薄壳等。
5.2薄壳结构的特点
壳体结构具有十分良好的承载性能,能以很小的厚度承受相当大的荷载。壳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主要是利用了其几何形状的合理性,以材料直接受压来代替弯曲内力,从而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因此壳体结构是一种强度高、刚度大、材料省的即经济又合理的结构形式。除以上几种空间结构外,尚有组合网架结构、预应力网格结构、管桁结构、张弦梁结构、点连接玻璃幕墙支承结构、索穹顶结构等几种常用空间结构,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实用范围。比如点连接式玻璃幕墙支承结构能利用玻璃的透明特性追求建筑物内外空间的沟通和融合,人们可以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支承玻璃面板的整个结构系统,使这种结构系统不仅起到支承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结构表现功能;索穹顶结构则完全体现了fuller关于“压杆的孤岛存在于拉杆的海洋中”的思想,是由连续的拉索和不连续的压杆组成的一各受力合理、结构效率极高的结构体系。
6结束语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能够提供更大跨度和空间的结构常常是人们追求的梦想和目标,空间结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建筑史的发展。空间结构设计应正确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计算理论和程序方法进行精确的分析,同时在空间结构的形体设计中不能只注重美观,还必须注重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和工程成本的等因素。
第四篇: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空间结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毛竹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和空间结构研究 作者:刘春华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8期
[摘要] 对14年生的杉木毛竹混交林、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的生长状况、林分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毛竹混交林中,杉木密度适宜,能有效提高杉木和毛竹的生长量、生物量和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毛竹密度为580株/hm2的混交林具有最大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而且林分地上、地下空间结构合理,是杉木毛竹混交林中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 杉木 毛竹 混交林 生产力 空间结构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山地重要的用材树种,但由于大面积的纯林和连栽带来地力衰退、林分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迹地更新的突出问题[1]。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是我国竹林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和价值最高的经济竹种,杉木与毛竹混交,既可以改善林地生产力,防止地力衰退,维持生态平衡,又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增加单位面积林产品和林副产品的产量[2]。为了进一步了解毛竹杉木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种间关系,本文对14年生的毛竹纯林、杉木纯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的生产力及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毛竹杉木混交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省建瓯市小松镇上仰林场,地理坐标为北纬26°39′54″~27°20′26″,东经117°58′45″~118°57′11″,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1663.6mm,年均蒸发量1499.2mm,年均相对湿度81%,日照总时数1829.3h,年均气温18.7℃,极端最高气温
41.4℃,极端最低气温-8.4℃,无霜期269d,日均温≥10℃的活动积温为5899.4℃,持续265d,海拔高300~500m之间,土壤为山地红壤,主要植被有芒萁、里白、山苍子等。
1.2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杉木密度为A:500株/hm2、B:1175株/hm2、C:1525株/hm2、D:1775株/hm2四块杉木毛竹混交林及E:杉木纯林、F:毛竹纯林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块标准地面积25.8m×25.8m。
1.3 调查分析
分树种实测样地内毛竹和杉木的树高、胸径、冠幅和枝下高,求算平均值,根据树种的平均树高和胸径确定毛竹和杉木的标准木,按照Monsi分段法进行生物量测定,即对标准木以
2m为一区分段,分别测定各段的干、枝和叶等器官鲜重,根系采用壕沟全挖法,分根桩、根称重,并测定其根幅、根深和根密集区范围。结果与分析
2.1 林分生产力
2.1.1 林分生长状况
从表1看出,混交林中树种生长受杉木密度影响较大,杉木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杉木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从立木蓄积量来看,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的林分总立木蓄积量为130.6m3/ hm2,比杉木纯林大得多,同时毛竹平均胸径也比毛竹纯林大56.60%。可见,适宜密度的杉木与毛竹混交,不仅促进了杉木生长,而且对毛竹生长也很有利。杉木密度过大将造成树种间竞争加剧,导致毛竹生长不良,养分缺乏;密度太小又达不到混交的互利作用,无法充分利用地力。所以,营造杉木毛竹混交林时,杉木密度控制是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
2.1.2 林分生物量
从表2可知,不同密度的杉木与毛竹混交,林分总生物量差异很大。在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的混交林中,杉木生物量和林分总生物量均最大,杉木生物量达115.67t/ hm2,比杉木纯林生物量大23.28%,说明适宜密度的杉木与毛竹混交可提高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和杉木干材量,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各器官组成看,在这些混交林中,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根>叶>枝,叶与枝的差比为26~27%,在杉木纯林中叶与枝差比高达82.9%。而毛竹的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桩>叶>根,枝与叶的差比为10~26%,在毛竹纯林中枝与叶的差比超过33%。
2.2 林分空间结构
2.2.1 林分空间分布
从表3可知,混交林中杉木的冠幅随杉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合理密度的杉木毛竹混交,毛竹树冠能得到较大地扩展,占据了相当部分的水平空间,不至于因生长在杉木下层形成树冠狭窄,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空间而影响生长。杉木和毛竹的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明显不同,毛竹的根幅、根深、根密集范围明显比杉木小,因此,通过混交不仅可以明显增加地下营养空间利用率,而且不会造成根系对地下营养利用的激烈竞争。混交林中适宜的杉木密度对杉木和毛竹冠幅及地下根系生长都有利,从而促进杉木和毛竹的高径生长。
2.2.2 毛竹林地下结构
在毛竹林地下网络中,壮年鞭所占比例大小,对竹林的影响很大。壮年鞭有较强的生命力,壮芽较多,这就意味着来年春笋较多,竹笋产量也会更高,相应地其成竹量也会较多
[3]。从表4可见,在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混交林中壮年鞭分布较为合理,平均节间长为
5.1cm,平均鞭径为2.6cm,鞭段占30%,鞭长占45.9%,体积占49.8%;而幼年鞭、老年鞭平均节间长分别为4.7cm、4.9cm,平均鞭径分别为2.6cm、2.3cm。在其它模式中各龄竹鞭体积所占比例很不合理,有的老龄鞭所占比例高达33%,而在毛竹纯林中幼龄鞭体积所占比例为41.1%,各龄鞭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从总体上来考虑,幼、壮、老龄鞭应各占一定的比例。在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的混交林中,各龄鞭可以相互利用、协调发展。老龄鞭生命力较弱,在人为控制下(人工挖除),老龄鞭释放土壤空间,腐烂后当作肥料,对幼、壮龄鞭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作用;幼龄鞭的生长可以带动整个竹林的生长,扩展竹林范围,扩大林分竹鞭的生存空间。因此,幼、老鞭所占比例不能太高或太低。
调查发现,杉木毛竹混交林中,毛竹竹鞭上的芽数发生相当大变化。在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混交林中竹鞭上壮、弱芽比例接近1:1,而在其它各模式中,不是壮芽太多,就是弱芽太多,出笋成竹时间集中,竹林密度急剧增大或急剧减少,土壤肥力没有一个缓冲时期,管理跟不上,使得竹林生长不良,竹林不能得到合理的调整。结论与讨论
3.1 适宜的杉木密度所形成的杉竹混交林不仅能促进杉木生长,也有利于毛竹生长。杉木和毛竹的根系在土壤中不同层次分布,能有效提高地下营养空间的利用率。
3.2 适宜的杉木毛竹混交密度不仅能提高林分总生物量,而且具有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在杉木密度为1525株/hm2的混交林中,杉木平均胸径、总蓄积量均比其它混交林大。
3.3 鞭根和竹根的多少意味着吸收营养能力的大小,竹鞭上具有许多鞭节,鞭节上的芽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形态。鞭节上芽的数量在不同鞭龄的竹鞭上有所不同。再者,由于鞭龄增长,鞭体的水分和养分含量均减少,由此在林地地下结构调节中,应该注意去老扶幼,使幼龄鞭有充裕的地下空间和养分条件,有利于新鞭生长和笋芽的萌发。从竹鞭分布规律中可以看出,林内要有足够水分和养分,竹鞭中的侧芽才能得到充分的萌发。3~4年生的竹林发笋的主要竹鞭,在经营时,应注意保护好萌芽。在深翻时,切不可挖断竹鞭及竹根。
参考文献
[1] 俞新妥.杉木人工林地力和养分循环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 12(3):264~275.[2] 郑郁善.毛竹经营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3] 倚奇江.不同经营类型毛竹笋用林的地下鞭根系统调查研究[J].浙江林业科
技,2000,20(3):31~34.
第五篇: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作者XXX
单位xxxx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 ;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沈阳市概况
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
为164平方公里。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另有洼地,占总面积的14.7%。沈阳市城区的地势,起伏很小,平均海拔45公尺左右。大东区较高,最高处海拔65公尺;铁西区较低,最低处海拔36公尺。市内最大高差为29公尺。皇姑区、和平区和沈河区的地势,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公尺之间。这种地势,对市区交通及基本建设都很有利。
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2.1 沈阳市城市定位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甚至东北的核心城市,沈阳要增强对东北地区的引领、辐射和集散能力,建设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传统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性城市迈进。
2.2沈阳城市性质
辽宁省省会及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
2.3沈阳的城市规模
沈阳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060万,城镇人口92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80万。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710平方公里。
2.4沈阳市域城镇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依托城镇发展带,强化交通和基础设施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引导产业、人口的合理布局,构建 “多中心、网络化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构建“一城、六轴、四带”的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依托复合交通走廊形成沈大、沈山、沈本、沈铁、沈抚和沈阜六条城镇发展轴。四带:指辽河生态景观带,浑河生态城市带,蒲河生态城镇带和沙河生态城镇带。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形成沈抚、辽中、新民、法库、康平、新城子、空港、胡台和永安等9个新城。
2.5沈阳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中心城区用地结构的调整是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提升的保障,本轮总体规划明确了实现城市由单中心集聚增长向多中心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变的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城市空间拓展中将以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多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为支撑,以大浑南建设为先导构建大都市空间发展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在加强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6沈阳交通和城市组团规划布局
沈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确定沈阳以“中心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拓展新的建设空间,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卫星城、建制镇三个层次设置。即以中心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城区,在其周围设置东部辉山、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虎石台、南部苏家屯四个副城区和道义、汪家两个边缘组团[3]。非中心城区部分主要包括挑仙国际航空港副城、新城子副城、新民卫星城、康平卫星城、法库卫星城[5][6]。浑南新区、铁西新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北部新的大学园区相继建成。城区总体形态出现南北延伸的趋势,浑河南岸的浑南新区、苏家屯副城、大学城以及长白地区的开发,使得城区向浑
河南岸出现显著的空间跨越,城区南北伸展的速度和空间跨度远超过浑河北岸主城区东西向的扩展速度和空间跨度,沈阳开始形成轴向拓展多中心发展的开放式空间扩张新格局。
2.7沈阳绿化景观带规划
沈阳市政府对全市的绿化规划和实施计划进行调整,根据沈阳的自然地理条件,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形态,进一步对城市绿化建设做了如下总体规划:确立沈阳市中心城区“一山、一带、两环、五楔”的绿化框架体系。“一山”即东部棋盘山风景区;“一带”即浑河水系及两岸形成的800—1000米的带状绿化水系空间;“两环”即三环防护林带及环城水系景观绿带。在框架体系的控制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
现今沈阳战略地位和复兴的重要时期,是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为保障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沈阳新规划了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大浑南地区、沈北地区、棋盘山风景区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规划。今后拟在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发展。
3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
3.1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功能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空间形态可以看成是城市功能分化和多种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构成的一种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其演替过程也是空间形态随之动态变化的过程[5]-[6]。
沈阳城市功能的演替开始于城市的建立初期,1840年以前的城市,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使城市形成城方廓圆的形态。随着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封闭发展期计划体制下的工业生产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功能外向化的增强, 城市内部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空间的需求。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
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7]。一方面在城市内部,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 完成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外向化,城市产业也向着城市外部、城市群体间寻求发展空间[8]。随之而来,沈阳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形态。
3.2沈阳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城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沈阳市市区人口由1979年的371.3万增加到2010年的499.9万,净增128.6万,而同期的建设用地面积由199.45 km2增加到596.11 km2,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561。1979--2005年,沈阳市市区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态势;2005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发区的不断建立,导致人口增长对沈阳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作用逐步削弱。沈阳城市空间扩展速度满了下来。今后沈阳城市空间结构调控方向
整合产业资源,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是打造“经济中心城市”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沈阳城市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此来整合城市空间,调整城市发展姿态,尤其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形成更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是适应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建立成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体系,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通过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城市职能提升要求的基础设施,增强沈阳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迅速提升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区域影响力。参考文献
[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2]张鹏.建国以来沈阳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5-41
[3]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23-27
[4]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钟辉.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 32-35
[6]辽宁省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EB/OL].(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1999-11-03
[7]卢松.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沈阳城市空间拓展与浑南新区开发建设研究(之二)[J]
[8]黑月.沈阳战略规划组图[EB/OL].(城市规划网).2007-06-25
[9]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39
[10]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
[11]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3-37
[12]王厚军1,2李小玉2张祖陆1何兴元2**陈玮2陈延斌1胡建波2.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应用生态学报[J].2008,19(12)
[13]吴晓青1,2胡远满1**贺红士1,3布仁仓郗凤明.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应用生态学报11,2
[J].2007,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