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寻根的记叙文作文
关于寻根的记叙文作文
寻根是指世界各个宗族/民族依据文献资料和口头传承文学来探究文化发展历程,追寻宗族/民族的根源。寻根是一项国际性的活动,在华人思想意识中最为重要。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寻根的记叙文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寻根】日复一日,又至新年,2009年的除夕钟声已经响起。按照惯例,该去岱山爷爷的坟头拜岁了。走在山上,心里莫名涌起一种激动,也不知是什么感觉。
先是来到爷爷的坟前,在我还没出生时,爷爷就离开了我。听爸爸说,爷爷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能写一手大气的毛笔字。我站在坟前,点燃了三支香,恭敬地拜了拜,插在地上,又捧起一束鲜花,送给了爷爷。爸爸又把几支香烟递给爷爷“抽”。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重。四周静静的,我们都沉思着,都在默默地祝福爷爷,愿他在天堂开开心心的、笑脸灿烂永远……
爷爷,安息!
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为什么人们都要在今天拜岁吗?”我摇摇头。爸爸又说:“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两个是有血缘关系的,但如果没有爷爷,就没有我,也就没有你……”我仔细的想着爸爸的话,那么,我们就是来寻根的喽?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点点头。是啊,寻根,我,爸爸,爷爷……都有血缘关系,我们的祖先生下了孩子,孩子长大后,再次生儿育女,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拜岁,寻根,这是两件看似毫无关系的,却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做起来,是多么的神圣啊!
爸爸又问我:“你知道我们血脉的源头在哪儿吗?对,这是找不到的,但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源头在宁波蟹浦的曲洄唐陈家,那是一个大家族,有十三个兄弟,共有东七房、西八房。”我不禁感叹陈氏家族的庞大,而我属于陈氏家族。我不禁骄傲起来。
寻根,2009年,我还要来寻根,我还要把陈家的血脉继续传承下去……
【篇二:寻根之旅】今年十一国庆节我跟妈妈、姥姥和姥爷来到了山东,这次出行有两个目的,一是要看看大姨姥,二是要陪着姥爷回他的老家看看。听姥爷说,他的父亲十八岁从老家山东来到东北,七十年从未回去过,他老人家去世这前唯一愿望,就是回趟老家。姥爷为了实现他老人家的这个愿望,在十年后的今天,带着我们一家人踏上了寻根之旅。
我们从烟台坐了五个多小时的长途客车,来到了姥爷父亲的家乡。我看见那里的土地是黄色的,村子里的人们住的房屋有砖房也有土房,每家一个院子,家家户户的门前、屋项上都晒着老玉米,我们拐了好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终于来到了姥家的堂弟家,很多人都在院里迎接我们。大人们聊着过去和现在的事,两个小姨着出来我呆的有点闷,就带着我和妈妈去屋后的山上看看,在这里,我看到了真正的梯田,庄稼都是一层一层的围着山坡种的。小姨带我们摘了又红又甜的野山枣,走着走着,妈妈发现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柿子树,小姨爬到树上给我摘了两个柿子,还告诉我,这种柿子不能直接吃,是用来做柿子饼的。路边的蚂蚱跳来跳去,个头很大,小姨边走边给我捉蚂蚱,还说晚上要给我炸蚂蚱吃。我看到山坡上有一遍开着白花的庄稼,走近一看,原来是棉花,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棉花,赶紧摘了一朵,真漂亮。这的南瓜和我们东北的不一样,又粗又长。我们扛着大南瓜,捧着野山枣,拿着蚂蚱,满载而归的回家了。
刚喝了点水,又陪姥爷来到了他的堂兄家,他家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上面结满了又红又大的石榴,姥爷的堂兄热情的给我摘了三个,吃上一口味道有点酸。在这里,我还交了两个好朋友,晚饭前,他们陪着我玩了很多游戏。晚饭很丰盛,小姨说,所有的蔬菜都是他们自种的,还真的给我炸了一盘蚂蚱,在大家的鼓励下,我吃了一口,果然很香,味道有点像炒花生。这时,我从开始来到这里的不喜欢、不习惯,到现在有点留恋这里了,这里的人个个都很勤劳、热情、亲切,这里有我最喜欢的高山、小院子。
第二天,我们恋恋不舍的告别了这里的亲戚,等我长大后,我一定会再来看他们。
【篇三:寻根作文】有些时候,我会特别想念外婆家,想念那座古老的屋子,那用瓦片堆起的屋顶,那大部分是用木头搭建起来的房屋。
说来也奇怪,就在起程去外婆家的那一天,已经下了好几天雨的天空突然放晴了,久违的阳光拥抱着一切,空气不止是清新,还有一份特别的温暖,舒适极了。
我们自己开着车,一路悠闲地观赏着沿途的风景,轻松自在,全然没有旅途的疲惫,车窗外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愉快。
去外婆家的路在那一天似乎变短了,很快,我就看到了那个似乎很熟悉的村庄。虽然之前,也多次来过外婆家,但这一次,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
踏在石板路上,感觉是那么地亲切,仿佛是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如今又重逢了。走进外婆家,简洁的院子,有几户一起居住的人家,养着鸡、狗。院中的两棵树,一棵已经开出了白色的花,而另一棵,大概是太娇弱了,还耐不住连日的严寒,尚未绽放花朵。
走进里面,穿过一条十几米长的廊子,就来到了厨房。外婆已经生了火,准备煮饭。柴火在炉里烧得正旺,火苗撩动着锅底,火光照得脸颊红扑扑的。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走出去一看,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都冒着袅袅的炊烟,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这样的风景,在城市里,恐怕是无论如何,也寻不到的。
在外婆家小住了几日,虽说外婆家没有城市那么发达,街道没有城市那么热闹,但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使人魂牵梦绕。那里的人,是那么淳朴,那里的事,是那么亲切。混着悠悠的泥土味,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别有一种魅力。
后来,我还到外婆那个村的水库游玩了一番,看着着纯净的水,这青葱的山,这美丽的倒影,胜过任何一处的风景,就是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之相比,也逊色许多。我真希望,它永远都像现在这样静静地在这儿,默默地在这儿,远离城市的喧嚣,不被世俗发现。当城市的污浊踏上这片净土,它还能像现在这般吗?当凡尘的污浊踏上这片土地,还会风景依旧吗?
虽然,我从小在如今所处的这座城市生长,但在我心中,外婆家才是我心灵的依托,才是我真正的根。
【篇四:为心寻根】推开窗,一缕缕缭绕的清风,一声声婉转的鸟啼毫无预警地闯入了我迷惘的世界。随之,一种沉闷的氛围弥漫开来。伫立于楼台的一片夜幕中。正如我此刻的心,模糊了目标,迷失了方向……
凝望夜空,繁星万千,闪闪烁烁。然而,却没有一颗星辰与我共鸣。宇宙如此浩瀚,我却始终不能尽情遨游。
“一切都是我作茧自缚吧!”我不禁自嘲道。置身于父母辛辛苦苦为我们打造的世界中,我渴望一切都做到最好,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到头来,却是亲手将自己推进了命运的囚笼。如山般的压力向我袭来,窒息般的痛苦吞噬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以往的自信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不安与迷茫。我不禁问自己:“你参加这场人生赛跑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回报父母一直以来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可是,为什么总感觉心中空荡荡的,似是遗落了什么?”无数的疑问霎时缭绕心头,久久无法散去。只能无力地颓坐在那坚不可摧的牢笼中任命运之链将我缠得更紧,更紧……
夜凉如水,残月如钩,茫茫天际被无尽的黑暗侵蚀,夜空下尽是无奈与彷徨。迷惘的心漫无目的地飘荡,却不知归宿在何方!
“究竟何物能与心唇齿相依?竟让我的心如此彷徨。”纵使身在囚笼中的我已被命运之链勒得喘不过气来,但我依然沉浸在缕缕思绪环绕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我拼命地在脑海中搜寻。因为我知道,唯有尽早找到这“心之根”(应该可以称为“心之根”吧,它与心之间的关系就如大树与根的关系一般。即使再庞大的树木若没根系也一定存活不下去的,不是吗?)我才能摆脱命运之链的束缚,逃出牢笼!因此,无数个念头在我脑海中更换着。突然,一个陌生又有些熟悉的念头快速闪过,快得几乎令我抓不住。“这,这不就是……”我大惊失色。
原来,心之根便是梦想呀!曾几何时,“梦想”被我当作废物一般丢弃在一旁。因为,一向只想着冲向成功的我,眼中只有未来!殊不知,无梦何来未来?因为有梦,人才会一路浩歌;因为有梦,人才会一路披荆斩棘;因为有梦,心才有了赖以生存的根。而我,在忙于用璎珞去编织未来时,却忘了用璎珞来编织一个梦想,一个瑰丽绚美的梦想!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我终于寻回了我的心之根——梦想(即当一名作家)。为此,我的心才不再迷惘。
窗外的夜空中,璀璨的繁星依然闪烁,但我的心已不再彷徨;声声鸟啼蝉鸣依然从远方飘来,但那沉闷的氛围不知何时早已消散,迎来的是久违的豁然……
【篇五:寻根之旅】寻根之旅,顾名思义就是寻找祖辈事迹的奇幻人生的旅程。但因为我现在总是顾着学习,没有时间去更多的了解祖辈们的过去的故事。于是,我便利用暑假的时间和爸爸去爷爷家,问一问有关过去的事情。
刚到爷爷家,我就和爷爷开始攀谈了起来,后来经过一个上午的了解,我终于多多少少知道了过去的一些典型故事。
原来,我的太爷叫张鹏。那时因为在旧社会所受到的种种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使得他无法上学,很小就去当农民,在家里种田。那时也正因为国家贫穷,文化素质很低,有很多人像太爷一样,没有文化。所以导致国家落后,给外来强国有机可乘,当时日本侵略我国,烧杀抢掠。使得民不聊生,年年叫苦。
而我的爷爷张长宝,虽然那时的条件比我太爷当时的条件好的多,能上起学。因为8年抗日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使得日本兵更加“疯狂”,烧杀抢掠;在加上当时的三年的内战,我国内部四分五裂。使我的爷爷跟很多人一样没有一个稳定学习地方,整天躲躲藏藏,就是学习也是在惶恐中度过。因为这样爷爷也坚持学完了当时的私塾(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
我的爸爸这一代,已是解放后了。新中国成立了!全国人民都投入到建设新中国中,但日子过的仍然很清贫,在加上又遇到文化大革命和三年的自然大灾害。每年他自己的学费都是他自己去钓鱼;摸虾,然后到集市上去卖,换来的钱才来交学费。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爸爸终于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所以爸爸有了好的文化基础,后来事业是成功的!
我这一代,既没有日本兵,也没有文化大革命,更没有三年自然灾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幸福”。整天在平平安安中度过,没有惶恐,害怕;只有开心,幸福。
这就是我这次去爷爷家的主要收获,从中更为理解,醒悟一个道理:一个全民文化低下的国家,就会落后,就会被别人挨打,欺负。一个如果没有文化,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今后就无法立足于社会,甚至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回想祖辈的过去,以事警戒和激励。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篇六:寻根】微风轻轻拂过我们脸庞,每个人脸上都是一片虔诚,因为我们要去拜谒我们老祖宗的安息地——黄帝陵。
很快,车到达了黄帝陵。门口有一棵巨大的松树,旁边挂着“中华世纪松”的牌子。听导游说,这棵松是由祖国32个省、5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各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栽种的,而旁边的那块“中华世纪石”也是由这些泥土拼合而成的。听了这些介绍,我们一行人的心也仿佛凝聚在了一起。
跨进那古色古香的大门,我一下子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古柏参天,青松成阴,阳光柔和地照着大地。我前行几步,见正前方隐约有座庙。导游说:“这就是黄帝陵,我们祖宗的墓啊!看到那块碑了吗?上有‘桥山龙驭’四字。‘桥山’指的就是后面那座像桥一样弯曲的山,‘龙驭’指的就是黄帝升天。黄帝就是在此升天成仙了。”我恍然大悟,继而感慨万千:五千年啦,我们的祖先长眠在这里;五千年啦,我终于来到了这里凭吊祖先。按捺不住崇敬之情,我请了两柱香,郑重地插在祭坛里,又深深地鞠了一躬:祖宗啊,我看您来啦!
敬香完毕,导游指着我们左手边的一个阶梯说:“这是汉武帝祭祀时建的‘登仙台’,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上有99级台阶,下有99级台阶,传说其象征着人长命百岁,走上一级台阶,人增寿一岁。不过,顺时针绕着黄帝陵走一圈有吉祥之意,所以我们先绕‘桥山’一圈,后上‘登仙台’。”
我们走进绿荫更浓密的世界。我禁不住回首,那庙匾上“黄帝陵”三字在香火缭绕中显得更加凝重,也更加神秘。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轩辕庙、下马坡、静心亭、人文初祖大殿、祭祀大殿、黄帝手植柏、将军树、夸父追日石、碑亭等景点。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黄帝手植柏和回归纪念碑。黄帝手植柏是一棵古老的柏树,相传乃黄帝亲手所植。它树干粗而纹路密集,看上去有一股以柔克刚、坚韧不拔的力量。5000年来,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回归纪念碑是两块黑色大理石雕成的,上面分别刻着“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以及碑文。这象征着儿女回到母亲的怀抱。我不禁遐想:什么时候这里会竖起“两岸统一纪念碑”呢?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也曾说过“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啊!
黄帝陵,中华民族的圣地!我来到这里,寻到了华夏儿女的根,绿叶对根的情更多了一份激动、景仰与自豪!
【篇七:寻根】中国是我们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我也生活在这个美丽、富饶、强大的国家。中国,处处有我的家,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南北西东的热血。我的爸爸是草原都市——呼和浩特人。听爸爸说,“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市”。那时候这里虽然也算城市,可它的规模实在谈不上,没有高层建筑,大部分是平房,相当一部分是土房,人们烧的是煤。以前这里除了一个小发电厂、几个打铁的手工作坊以外,还没有什么工业,可以说连根铁钉都不能生产。
可如今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呼和浩特的变化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在人们印象中,闭塞落后的这座古城的街道上,早就奔跑着各种名牌汽车。这里有了俯瞰全城风光的旋转餐厅,有了霓虹灯闪烁的酒吧一条街,有了王府井百货商场,也有了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如今这里的工业布局合理,规模由小变大。对了,呼和浩特还是中国有名的“乳都”哩!中国驰名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现在已经成了呼和浩特的一景。我听了,神往不以,所以自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让我每年回老家一次,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不仅这座城市比爸爸那时更现代和更具草原特色,就连奶奶家也从老旧的房子搬进了150多平米的崭新大房,新开发的景点也让我留连忘返。
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时刻能感受到草原都市的博大,能感受到草原人的宽厚。我的妈妈是山城——重庆的女儿,听妈妈说,重庆曾被称为雾都,就是因为它以前是一个工业化的城市,每天排出一股又一股的废气,再加上重庆的盆地地形,常常有大雾袭来而得名。而现在,重庆已经成为了直辖市,重庆人民使重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向全国,向全世界打开了重庆的大门。长江、嘉陵江上的座座大桥,使重庆又有了桥都的美称。
当爸爸妈妈带着我踏上这片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时,我被这依山而建的城市惊呆了,特别是华灯初上时分,我和爸妈来到著名的朝天门时,江城两岸的夜灯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缭乱,长江嘉陵江上往来穿梭的游船叫人目不暇接,面对着滚滚长江,尽情地呼吸着山城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山城夜景的万种风情。我为我身上流淌着重庆人那耿直、义气的血液而骄傲。最值得骄傲的是,我出身在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杭州是文化名城,除了风景秀丽、世界闻名的西湖外,不乏精采的历史文化记忆,如鼓楼、万松书院等等。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流连于西子湖畔,为它留下华丽的文采。可富有创造精神的杭州人并没有在历史中沉睡和徘徊,经过多年的改造,西湖不但更华美和大气,更是成了杭州没有围墙、免费开放的大型“市民公共绿地”。在西湖迷人变化的同时,杭州人在以前沉寂的钱塘江边上建起了现代的钱江新城,雄伟的跨江大桥像各式的彩虹连接着钱塘江两岸。这些让我无比陶醉!我经常傻傻地问妈妈,我到底是那里人,妈妈每次都会笑着说:“你是中国人呀!”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是中国人,生活在神圣的中华土地上,我的根扎在中国,不管以后我在那里,我都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我爱你,中国!
【篇八:寻根】“春节过得没意思,只想过情人节;不喜欢过端午节,却喜欢在端午节里吃火鸡,虽然不知道感谁的恩。”作家冯骥才这样感慨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旧日传统文化的漠视,感慨外国的文化“侵略”到了中国。而作为语言,母语是否也遭到类似的“侵略”呢?
曾有学者批评那些在海外演讲演唱的学者歌手们,他们只懂得讲那里的语言,唱那里的歌,完全地道的英语,不懂得如何发扬自己的母语,不懂得如何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母语作为人与生俱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维护它,有理由发扬它。正是因为母语,我们才学会了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使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能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秉承继续,发扬光大。
先有成龙海外演出坚持说汉语,后有韩寒炮轰如今的中国“闭上眼睛以为在牛津,睁开眼睛却在天津”,痛斥英语在中国的泛滥。诚然,中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学外语固然没错,它能使我们更好地与国际友人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汉语的漠视。如果整日听到周围的人叽里咕噜地“ABC”,谁敢承认这是在自己的国家?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的根。
作为中国人,我想第一是学会母语,第二是将母语传承并发扬下去,然后汲取外国的优良文化。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同样的,我们的根发扬光大了,不正代表着中国的崛起吗?
第二篇:红色寻根
红色寻根
——一幢建筑一个故事
北桥中学六(2)班
孙瑜雯
红色,向来是党的标记;而党的标记,就是毛主席。这次的红色寻根,我就要探访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的旧居。
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旧居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右边的山坡上。院内有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间,毛主席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此期间,毛主席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还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他提出要“废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解决当时文艺界存在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会场。
延安杨家岭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其中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主席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新党章。党章明确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为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通过这次红色寻根,我看到了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在面对艰苦的居住条件时,没有喊苦,没有退缩,坚持不懈地在石窑中撰写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播,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关键的一笔。
第三篇:寻根致辞
在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上的 致
辞
大家好!
秋风送爽,五谷飘香。在这充满收获的金秋时节,在这合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的召开。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我代表16万黎民百姓,向千里迢迢“回家”团聚的黎氏乡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节日的问候!
黎城古称黎侯国,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长达2700多年。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城隍古庙飞檐凌空,广志盛景古朴苍幽,板山风光绝壁雄峰,红山景区流光溢彩,黎侯古城大气磅礴。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许由洗耳、女娲补天、西伯戡黎等等,广为流传,更加彰显了这片土地的厚重。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长流,必有其源。据考证,黎姓早期发源地位于黎城,其后几经迁徙,黎族后人遍布南方各省区。人有思祖之情,物有报本之心。千百年来,沧桑岁月风蚀了多少石刻牌坊,模糊了多少历史记忆,却从未扯断黎氏宗亲对故土魂牵梦绕的眷恋。
2010年7月20日,68位黎氏后裔首次回到黎城,千百年的寻根梦终于成真。今天,血脉相连、同族相亲的深情,让我们再次相聚在美丽的黎城。举办这次活动,根本的目的就是为黎氏后裔搭建一座文化交流、信息交流的平台,为黎氏后裔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进一步增强黎氏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弘扬根祖文化的同时,推动黎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
真诚地欢迎各位乡亲常回“家”看看,更多地了解黎城、关爱黎城、支持黎城。最后,衷心祝愿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圆满成功!衷心祝愿黎氏宗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衷心祝愿各位黎氏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第四篇:《寻根小说》教案
《寻根小说》教案
一、所需课时:2课时(90分钟)
二、主要教材和参考资料: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确寻根小说的特点。2.掌握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品。3.掌握寻根小说的理论。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把握文学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借助文学达成对较好的人生观的追寻。
四、教学重点:掌握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五、教学难点:明确寻根小说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七、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寻根小说的兴起、理论主张、特征概述通八达 1学时 寻根小说代表作选讲、寻根小说的意义与局限 1学时
八、学习指导:
1、认真思考寻根小说的特点。
2、阅读寻根小说代表作。
九、教学过程:
寻根小说
导入:
八十年代初文化热的促动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中国小说,伤痕小说(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等)、反思小说(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等)、改革小说(蒋子龙《开拓者》、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寻根小说出现的时间,1983年5月,李杭育的《沙灶遗风》;9月,贾平凹的《商州初录》;1984年7月,阿城的《棋王》;1984年12月,由《上海文学》杂志社、杭州《西湖》编辑部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发起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与评论家出席的杭州会议;1985年5月,王安忆的《小鲍庄》;1985年7月,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1986年3月,莫言的《红高粱》;9月,铁凝的《麦秸垛》,张炜的《古船》等等。为什么会兴起?理论主张如何?创作实践如何?为什么会落潮?意义何在?
(一)寻根小说的兴起
1、寻根小说兴起的原因 A、八十年代初文化热的促动; 现代化宏观背景的考察。
现代化的浪潮。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方案,理性化,主体性,役使自然的科学,普遍性,一体化,同质化,全球化。
理性化与非理性化、个性与非个性、普遍与差异。
反现代浪潮。英国,柏克的保守主义,科尔律治,浪漫主义诗人们,卡莱尔;法国的复辟论者,托克维尔;德国的谢林,费希特,赫尔德尔;俄罗斯的斯拉夫派;印度的辨喜,泰戈尔,甘地;日本的西田几多郎等。
中国的辜鸿铭、梁启超、粱漱冥、张君励等。新儒家。
第三世界国家,西方文化中心主张的全球一体化与第三世界国家主张的全球多元化、民族主义。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西方理论的大量涌入,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提出的后工业社会概念,卡普拉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原名《物理学之道》,1984年)对东方的看重。
我们首先探讨一下它兴起的缘由。民族多元论与民族差异说。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现代化的弊端,西方人对东方的看重,让国人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求得补救;
2、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儒家文化,海外的新儒家如杜维明等人;
3、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
1981年,李泽厚的《美的历程》。1982年10月,《自然辨证法通讯》杂志社在成都召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讨论会;12月,上海召开“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梁漱溟、冯友兰等于1984年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并从1985年开始举办数期“中国传统文化讲习班”,主讲者为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汤一介、李泽厚、杜维明、任继愈、庞朴等;1985年,李泽厚出版了《中国思想史论》。
对中国作家的启示意义:
1、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自觉的兴趣,阿城、郑义对五四的反思,韩少功对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的区分;
2、真正的创造必须回到自己文化传统之根处。
B、外国文学的促动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就有原始化的倾向。对古希腊的兴趣、对异域风情的兴趣。现代主义对原始的兴趣。毕加索、高更、卢梭等。从艺术到文学。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查密莉雅》,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直接的促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百年孤独》;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鲁尔福、阿斯图里亚斯、略萨等。
对中国作家的启示意义:“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C、新时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文学内部的互动。诗歌较早表现了文化寻根意向。80年代初,杨炼的《诺日朗》、《半坡组诗》、《敦煌组诗》等;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来自诗歌的文化运动的启示。内在发展逻辑。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政治——文化。1980年,汪曾祺的《受戒》出现。王蒙的《在伊犁》系列笔记体小说。向文学的根本处逼近。
知青作家的经历(曾沉入民间,民间与传统文化,礼失而求诸野)与自我定位。
对文学史的重新评价。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版。
与现代文学的比较。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分化:左翼文学与沈从文、老舍的寻根。
后殖民主义。
2、兴起的过程
寻根小说的萌动时期:1981—1984年
地域小说、文化小说、风俗小说的崛起成为这一时期文坛的一个普遍动向。汪曾祺的小说,贾平凹的小说,邓友梅的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乌热尔图的小说,张承志的小说。
寻根小说的成熟期:1984—1986年
理论上的自觉。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阿城的《文化之约着人类》,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
地域小说的深入发展;寻根小说中不同文化取向与价值取向得到充分展露;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寻根小说的消退期:1986年以后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张炜的《古船》;大批寻根作家转向,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的冲击。
寻根小说的分类。从寻根意识上的划分。
(二)寻根派作家的理论主张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阿城的《文化之约着人类》,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
1、关于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出路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
郑万隆:我的根是对方,东方有东方的文化;黑龙江是我的生命的根,也是我的小说的根。
阿城:中国文学尚没有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无法与西方对话。
2、关于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韩少功: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地壳与岩浆,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儒家正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小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
3、关于五四新文化的评价
郑义:五四造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 阿城:五四与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传统;
韩少功:学习西洋、东洋货苏俄,或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三)寻根小说的特征概述
1、民间文化与地域色彩
韩少功与湘楚文化;李杭育与吴越文化;郑义与三晋文化;贾平凹与秦汉文化;郑万隆与东北黑土地文化等等。
2、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认同
批判:韩少功的《爸爸爸》,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郑义的《远村》等; 认同: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等; 困惑:王安忆的《小鲍庄》,郑义的《老井》等。
3、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崇尚直觉情感体验和表现的艺术观念,对老庄美学情致的倾慕。
(四)寻根小说代表作选讲
1、阿城的《棋王》
小说情节:棋王王一生的吃与棋;吃蛇肉,光膀子大战脚卵,九局连环大战。人物形象:王一生的道家文化特点。无为而无不为,超脱,知足。作品分析:吃—自然性的行为,棋—超脱无为的生命之道;
外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内在主观的心境世界——对乐感的强调;
对超脱的反思。
2、王安忆的《小鲍庄》
小说情节:小鲍庄的来历——洪水,治水与赎罪;
捞渣的出生于死亡;拾来的经历;鲍仁文的作家梦;鲍秉德的不幸与幸运。
人物形象:捞渣——仁义的象征; 作品分析:伦理与权力、物质实力;
对儒家文化的探讨。
3、韩少功的《爸爸爸》
小说情节:鸡头寨与病崽的荒诞故事。
人物形象:丙崽——人性与国民性的弱点集大成。作品分析:丙崽与阿Q的关系; 丙崽与鸡头寨人的原始思维;
万物有灵观念与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荒诞与混沌。艺术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4、张承志的《黑骏马》
小说情节: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的爱情悲剧。人物形象:白音白力格——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索米娅——古老的草原文明的象征; 作品分析:现代文明与古老的草原文明的冲突。
(五)寻根小说的意义和局限
1、意义与影响
在文化寻根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与追求,标志着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新时期文学质的飞跃;
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美学气韵和情致;
对九十年代文学的影响深远,陈忠实的《白鹿原》,张承志的《心灵史》,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小说深受影响。
2、局限
难以调和与克服原始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深刻矛盾,难以调整与平衡启蒙主义的理性自我与返璞归真的原始主义意向之间的分裂状态,尤其是难以回避与超越认同传统文化立场与追求文化现代性目标之间的主题内在悖论,难以弥补和解释重注、镀亮民族文化的宏伟诺言与寻根文学相对的实际功效的巨大差距。
十、作业及思考题: 1.寻根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爸》、《小鲍庄》、《棋王》的艺术独特性何在?
十一、教学反思:
第五篇: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
饮水思源——谈如何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
瑞金二中:刘燕玲
我们的先民是中原移民,也称客家人,近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淀下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是其中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时代的变迁导致文化的消亡,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文化是我的责任。地方特色文化犹如珍稀物种,有如湖南的女书,这是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如何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充实学生的作文题材,我以为要做到饮水思源,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借助于现在丰富的信息媒介,学生们可以多渠道的了解这些民俗文化。
一、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变迁。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它又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而尤其以下几项民俗活动颇为传统而珍稀,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既表现了客家人的心灵手巧,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又面临消失和失传。那就是赣南客家婚丧礼俗,它保留了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演变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礼仪繁简不同,但都有一些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赣南客家婚俗就包括了以下仪式。
1、议婚,意即说媒。2、订婚,俗称“定亲”。在瑞金,又称签红单。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
3、哭嫁,女方要在亲友面前哭诉,父母陪哭,以示不忘本,舍不得父母,舍不得家。
4、完婚,包括坐性,拜堂,入洞房。每一个过程男方亲友都必须给红包给女方,称“撂拜见”
5.婚后旧俗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现多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猪肉、鸡肉和鸡蛋的汤“回门”,也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
早在二十几年前,姑娘们出嫁前还得为夫家每一个成员做一双鞋,纳几双鞋垫,更新潮些的是为夫家人织毛衣。寓意是勤俭持家。
客家葬俗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注重“寿”和“孝”两字。
与这些郑重的礼俗比起来,客家民俗文化中的民俗更为亲切活泼,深入人心。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
二、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充分展示客家文化之精萃。
乡土素材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的活色生香的教材。我们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淳朴,豪壮,而且明白了黄土高原的地势造就了安塞汉子们的大气磅礴。自然能穿插客家人的勤劳朴实,以及赣南地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学生来自各地,可以结合自己家乡的地方特色,谈不 同的民俗风情,极易引起共鸣。鲁迅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教学《故乡》一文时,对其中故乡的风俗的描写也很生动,闰土的取名,闰土的银项圈,适当拓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古代风俗的理解。客家文化中对银饰也是十分讲究的,银手镯,银锁,银铃箍......是驱灾避邪的作用,更寄寓了对孩子长命百岁,聪明富贵的祝愿。我的学生在学完《故乡》一文后,对其中闰土的少年生活有很深的感触,不少同学讲到自家的父母都保留着祖传的虎头鞋,虎头帽,银锁等饰品。做弥月酒,拿一个大簸箕,里面装一些各行各业有标志性的物品,如算盘,毛笔,胭脂,陶瓷官娃等,让孩子抓,以示将来的志向。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形成了饶有趣味的活动。
三、深入乡村生活,追溯文化源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认真的体验生活,才能获得最深的情感体验。我们地处赣南山区,乡村中还保留着众多富有生命力的风俗民情。
2010年正月举办的赣南民俗文化展为我们展示了优秀的客家文化。瑞金的甑笊舞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变,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甑笊舞,因起舞时人们手舞“甑笊”又唱又跳而得名,其舞蹈动作与划船形似,故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当地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在一起,因而也叫“敬神”,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关于甑笊舞的起源,众说纷纭。相传屈原在世时,有一次全家患病,屈原夜得一梦,见河下划龙船,醒后许愿划龙船请神驱病,从而创下划龙船的风俗,甑笊舞由此衍生。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年间,岳飞曾驻兵银坑围剿农民起义军彭、陈氏,彭、陈兵败后退守山洞,一时难以攻下,岳飞便令不杀一个俘虏,并于某天在军营与百姓共欢,跳“敬神舞”直至黎明,以迷惑起义军。同时抽调精兵组成敢死队,由俘虏带路,奇袭山洞,一举获胜。“敬神舞”,即流传至今的甑笊舞。据当地老人说,甑笊舞是泰和一名施姓男子移居当地而授,也有的说是一名大河捕鱼渔民所教。
演出前,先将一张绘有五雷八将(即玉皇大帝、太白仙人、众位仙家)、两艘竞渡龙船、被驱赶的鬼怪以及众人齐划龙船的彩画张挂在祠堂里。舞者带上香烛,燃上,再喝酒。而后,由几位识字的长者捧着“船歌”本唱船歌。众人和唱衬词,唱完一小段后,接赞语,然后起舞。先是参加者(每屋场3人)跳。随着咚咚的锣鼓声敲出铿锵的节奏,甑笊整齐的敲击,吆喝声一浪赛一浪,旁观者也为之群情振奋,纷纷拿起甑笊一道起舞,愈舞人愈多,气氛愈热烈,锣鼓声、甑笊声、吆喝声、人语声,沸腾成欢乐的海洋。舞毕,点响一挂鞭炮,众舞者迅疾奔出祠堂,观者紧随涌出,再反复唱船歌、赞语及舞蹈。以此反复11次,谓之“十一艄”。中途可稍事休息,喝一次酒。等到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再舞44次,唱完全本船歌,直到次日凌晨。此时,全体舞者和围观乡民敲着锣鼓,燃起鞭炮,吹着唢呐,抬着一艘纸糊龙船到河边,将龙船和全部道具烧掉,谓之送神。
对文化的追溯,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我们要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