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5)------关于加强廉洁校园建设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现在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米加步枪”了,普通公办高校在校学生过万已成底线,有的甚至已达到近十万人的规模,每年办学经费达到几百亿的程度。
就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知名公办中小学通过兼并、托管,形成名校集团,办学规模也达到几万人的惊人程度。
学校从基础建设及维修工程的承包、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采购,学校门店、铺面、超市、食堂、文印室、医务室、宿管等等的外包或经营,教师调动、招聘、提干、职称晋级、评先评优,学生的招生、借读、教辅资料的征订、校服制作等等都有很大的利益空间,无孔不入的腐败也不断从经济、政治领域向普通中小学校渗透,并且在滋生蔓延。“清水衙门”,但无论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等,都没有对校园廉政建设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规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因监管规定设计不周、配套不全、衔接不畅、弹性过大、柔性有余、刚性不足。极易造成外部监管约束失效,内部监督乏力,形成校长“一言堂”,校长负责制被异化为校长专权制。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学校管理人、财、物的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开,“暗箱操作”大行其道,校园腐败肆意滋生。近些年曝光的一系列校园腐败案没有一件不与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漏洞密切相关。因而,加快制定《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法》是预防校园腐败、纯洁校园环境、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廉洁治教的迫切需要。
作者笔名:浪淘沙 实 名:黄显敬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共和国教育领域的宪法。这部法律对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09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先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