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自主学习
统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都短小精悍、易于认读、便于理解,并且文质兼美。学习文言文,要发挥自主性,从中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的不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会朗读
读是学的前提。读懂了文言文,才能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文言文的内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往往只有简短的几句话,言简意丰,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朗读文言文既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也要读到正确、流利,做到理解课文大意。比如在《司马光》的朗读中,先可对词句间的停顿进行朗读断句自我尝试,然后在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后运用注释来掌握文中大意,再在诵读过程中将自己所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朗读,不仅有利于语言的学习,表达能力的提高,更能促进理解、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提高和语感的培养。
二、会方法
统编小学教材每篇文言文的课后练习中已经为学习指明了基本方法。比如《司马光》《精卫填海》都是要求是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少年中国说》一课要求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从这些文言文的课后练习要求可以看出,理解课文和字词有方法。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很多,如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查阅工具书、讲述故事、请教他人理解句意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时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多运用,多实践,逐步掌握并形成一定能力。
三、会讲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中除《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外,都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课后都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或课文意思是检验是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方法。故事体的文言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也有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在故事的脉络梳理清晰的基础上,可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来讲故事。如果能在清晰讲述大意的基础上加上想象,进行细节补充,讲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讲述故事,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提升。
四、会拓展
文言文学习不能只是单纯地理解一篇课文,要以此为平台,学会思考,学到技能,丰富积累。文言文学习中,既要关注文言文所涉及的人物、写作、历史等背景资料,也要关注和选文有关的其他文章,利用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学练结合,丰富学习内容,提升综合素养。学习《司马光》一文后,可读读《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进一步理解司马光的遇事不慌、机智果敢。学习《杨氏之子》在领悟了杨氏子应答的精妙后,可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具有情趣、智慧的故事。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语言艺术魅力、文化精髓。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要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现代文的学习方法,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让核心素养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