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最终5篇)

时间:2020-10-23 12:0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第一篇: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成效.当前我国乡村处于转型时期,下面是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传统乡村治理范式的改变,同时对乡村治理的思维方式、治理策略等提出新的挑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打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村民传统意识,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进程中,农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种植农业且很少接受教育的人,过去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探究目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治理主体弱化。受传统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一方面,目前乡镇政府的部分工作人员受教育层次相对比较低,对于乡村治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被动治理模式,导致其工作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乡村中基本仅剩老年人及幼童居住。大部分的青年人涌入城市工作,或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城市就业。乡村中的老龄化严重,村民自治组织缺乏年轻血液。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沖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使得乡村治理主体文化意识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我国的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左右,缺乏年轻血液。他们习惯过去的乡村治理思维,对于新的治理模式接受相对比较缓慢,他们担心新的治理模式会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因此会产生“不作为”现象。其二,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引进人才相对比较困难。本地的青年人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认为家乡就业机会少,缺乏发展机会。其三,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东部一部分乡村地区成为了城乡结合部,城镇化直接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乡村村民的文化意识。

(2)乡村村民意识薄弱。目前居住在乡村的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他们一般受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乡村如何治理促进乡村发展,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由于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分散型的生产活动,因而在观念上比较保守、目光相对比较短浅。部分村民甚至认为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依靠政府就能解决。同时在过去乡村中多数法治宣传活动是由政府推进的,必然法治执行也是经由政府之手。这就造成了乡村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从而使得部分村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乡村贫困,政府就会一直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村民乡村治理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并无太多联系。目前乡村中部分村民仍然存在“等、靠”思想。他们认为在乡村治理中,政府仍然会采用“大水灌溉”的形式。

乡村村民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乡村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乡村村民为小学学历。尤其乡村中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偏低。第二方面,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乡村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狭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从而养成“等、靠”等思想。

(3)乡村产业经济匮乏。我国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受地理环境、交通、配套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等维持生活。忽视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从而造成当地乡村资源使用不合理,阻碍乡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即便目前部分乡村地区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但基本呈现出“碎片化”规模相对较小。他们基本是自家经营,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创新意识,从而使得这些“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缺乏当地特色,严重阻碍发展。

我国乡村地区产业经济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地处偏僻地带,交通线路相对较少,地形一般多为山地或丘陵,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很难吸引企业进驻乡村投资。二是我国乡村地区村民受到银行贷款等资金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想扩大种植或养殖规模的村民不得不屈于现状。三是我国多数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

二、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创新

(1)乡村治理主体多元。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两大主体,但治理能力及绩效不容乐观。因此,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应借鉴其他乡村发展较为快速的经验:一是提高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能力。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其他发展较为迅速的乡村地区经验。乡镇工作人员应从“不作为”转变为“敢作为”。二是乡镇政府应注重高等教育人才引进,激发乡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同时给予天然的乡村组织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吸引乡绅、乡贤人才回乡。因为乡绅、乡贤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威望,这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乡绅、乡贤自发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增加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促进乡村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而且促进乡村治理顺应民意。四是乡镇政府应给予进驻乡村的“第一书记”最大的帮助。

(2)转变村民传统观念。对于转变村民传统观念,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开展文化教育培训。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着当地村民的思维水平,也是部分村民观念落后的根本原因。其二是开展现代思想观念教育,促使他们主动摒弃“靠、等”的心态。其三是开办乡村书社,为村民提供主要学习的资源,拓宽学习的渠道,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促使村民转变传统乡村治理观念,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鼓励村民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其四是根据乡村情况及村民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讲座。比如:与农业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等有关讲座。其五是鼓励乡村自发组织娱乐项目或鼓励当地村民委员会从外地邀请文艺团队到该村演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3)扶持乡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应走访了解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经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对于目前已存在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工业产业经济,政府应提供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培养人才、开发市场等方面支持。其二,对当地比较零散的农业种植户、家畜养殖户等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养殖合作社,定期为他们提供培训帮扶、引进先进农业种植技术。这样一方面村民可以自主控制产品价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当地村民相互学习。其三,鼓励帮扶村民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当地村落特色的旅游景区。同时完善“民宿”“农家乐”等相关产业链的配套设施。集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也为乡村的闲散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其四,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应积极发掘本地的文化遗产或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对于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应积极帮助扶持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或做成文化产业。

三、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既能更好地满足乡村发展,也能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乡村治理应增加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乡村村民传统观念、扶持乡村地区发展集体产业经济等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乡村治理道路作出贡献。

第二篇: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治理医药商业贿赂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治理医药商业贿赂的体会

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开展治理医药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尚存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商业贿赂主要是个人或单位与卫生人员在业务交往中,或通过私下交易,或通过个人关系等秘密的方式向个人或单位支付财物,以此获取独占性的交易机会。特点是行贿人所支付费用同样反映在会计账簿上,但均以合法的形式进行处理。同时行贿方与受贿方多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现场不易发现。在此情况下,即使有知情人举报,如双方结成攻守同盟,举报人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调查工作可能枉费。

二是排查工作的肤浅性。首先,举报信息匮乏。虽然公布了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信箱,但很少收到反映商业贿赂行为信件或电子邮件,即使有,证据上或捕风捉影或轻描淡写,可用性较差,导致核查工作无法开展,或即使开展,也只是走个过场。其次,自查人员能力有限。商业贿赂案件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而工作人员的执法执纪水平和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的能力与之还不完全适应。部分参与自查的人员由于财务知识欠缺,查看账目不精,有时造成线索遗漏,发现不了交易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做不到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取证。最后,调查手段有限。对于有嫌疑的商业贿赂行为,由于受调查手段局限,不能立即对其采取措施,等商请司法机关等有权部门介入,常常出现行为人转移物品、销毁证据等问题,导致排查工作有触及,但触及不深,同时也贻误了办案良机。

三是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法制不健全,是商业贿赂屡禁不止的法律根源。《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明确禁止商业贿赂,但是并未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统一、协调的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和冲突,防范、监督商业贿赂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影响了法律执行的整体效果。

针对治理医药商业贿赂工作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自律,强化他律。首先,教育、预防、惩处并重。要加强干部员工的廉洁自律教育,自上而下逐级签订“反商业贿赂行为承诺书”,各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此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同时加大惩戒力度,对违法违纪者从严处理。其次,聘请行风监督员,接受全程监督。并定期召开行风评议工作会议,虚心接受意见与批评,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再次,实行举报奖励基金制度。加强对举报制度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对经查证属实的,给予举报人重奖。

二、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医药购销业务中要公开办事程序等内容,建立诚信档案,与借款人签订廉政协议书,互相监督。

三、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工商等执纪执法部门联系沟通和协作配合,建立案件沟通、联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打击商业贿赂的态势。治理医药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将此与案件专项治理相结合,纳入日常案件防控工作之中,并找准切入点,使之相得益彰。

总之,治理医药商业贿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培育、关注、支持,才能发展、成熟、壮大,才能成为一把利剑,更有力地铲除商业贿赂这只社会毒瘤。

第三篇: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油气输送管道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2014年5月16日的通报称,我国陆上油气输送管线总长度约12万公里,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共排查油气输送管线隐患2.9万余处,即每10公里就有近3处隐患。

自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发生后,接连着2014年4月发生兰州水污染事件,6月又发生大连中石油管道火灾事故,至此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隐患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管道安全问题也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但是,油气输送管道的隐患治理牵扯到方方面面。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排查出的29436处油气输送管道隐患累计整改完成7952处,整改完成率为仅为27%,这也说明了油气输送管道的隐患整治难度很大,需要有关单位和部门相互协调下大气力才能解决。

一.目前油气输送管道的主要隐患

油气输送管道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2014年5月16日的通报称,我国陆上油气输送管线总长度约12万公里,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共排查油气输送管线隐患2.9万余处,即每10公里就有近3处隐患。主要隐患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网交叉,分布情况复杂。油气管道与市政、公用等其他管网交叉重叠、纵横交错,容易造成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和污染事故。

2.油气输送管道穿越重要设施,隐形安全隐患较多。穿越人员密集区、穿跨江河、公路、铁路、经过重要基础设施等情况较为严重,整改解决难度很大。这类隐患约占总隐患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3.管道服役时间较长,老化情况严重。油气长输管道老化腐蚀严重,泄漏事故频发,处于事故高发期,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4.管道占压严重,清理难度较大。原来规划于城区外围的管道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建规模迅速扩大,逐渐被新城区圈占覆盖,造成大量占压,对管道安全形成了重大威胁。这类隐患约占总隐患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5.管线地面标识缺失严重。很多城市地下管线铺设地面标识缺失、不明显,施工单位施工资质和督查不到位。

二、油气输送管道隐患产生的原因

1.重地上,轻地下,造成了一些管线隐患的产生。我国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之所以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现在很多城市的油气管道规划明显不合理,这其中有着历史的原因,也有着现实的情况。比如管道建设日久,而按照当初的设计,管道经过的是农田或菜地,设计的承压能力有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在地面上已建设了道路和居民小区,让管道不堪重负。如青岛“11·22”爆炸事故的东黄管线,在管道建设使用的初期,管线是符合有关规范和法律要求的,但是,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原来规划于城区外围的管道已被新城区或企业厂房所覆盖,导致发生事故时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伤。2.重生产轻安全,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忽视管道管理,忽视安全投入。一是油气管道的规划缺乏长远眼光。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估计不足,在管线设计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扩张速度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因而在管道建成后很快被占压。二是忽视油气管道的安全管理。忽视地下管网的改造和维护,管网在规划、管理、质量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等都存在较多问题。三是安全投入不足。管道企业对于管道维护的重视,特别是安全投入还远远不够,舍不得拿出资金来治理管道隐患。四是巡线维护人员更换频繁。管道企业的巡线维护人员的频繁更替,容易破坏管道维护的连续性,也容易使文档资料不准确且易丢失,增加了地下设施的维护管理难度。

3.地下管网监管混乱,管网缺乏综合监管。当前,我国对于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城市没有管线的综合管理部门,专业管线可能有人管,但涉及多种管线之间的问题就没人管,管线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投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各阶段相对独立,也缺少有效的衔接,缺乏统筹全局的,综合性、协调、统一的顶层规划及系统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及管理的结果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缺乏有效的识别方式,不仅导致管理困难,灾害易发,而且当管道发生泄漏、爆裂等安全事件时,给抢修也造成很大难度。如:此前兰州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企业观察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国地下管网究竟是呈现怎样一个分布现状?没有一个监管部门能给出非常清晰的回答。

4.多头多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油气管道管理既涉及能源、质检、规划、建设、国土资源、铁路、交通、水利、公安、安监、环保等多头;又涉及国家部门、管道所经地方政府、管道企业。而《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仅对国家、省级监管做出了明确规定,即便如此很多省市的监管部门也不很统一,而对市、县级的监管部门要求政府指定。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国已明确油气输送管道保护部门的省(区、市)有19个,仍有部分省、市没有明确,有相当数量的市、县没有指定相关的监管部门,即使指定了监管部门的,由于各地的监管部门不统一,在执法上也难以形成自上而下的执法体系,不利于管理协调。同时,《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各职能部门的管道保护职责做出具体规定,各级政府也没有对有关部门的管道保护职责进行明确,从而造成了执法、管理上的混乱,遇难事推诿扯皮,不愿承担责任。

5.油地对接、沟通不够及时。油区、管道企业与地方政府沟通渠道不畅,特别是发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系,以致于造成工作被动,甚至造成新的隐患产生。

6.法律法规不完善。从油气管道保护工作来看,油气管道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问题有:一是法律法规不配套。自《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颁布后,缺少配套的法规,在管道管理部门的职责细分、应急协作、风险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管道管理和运行保障、公众教育等方面还没有相关立法。二是《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某些理念、条文已不适应当前的管道保护要求,需要完善修改。

三、目前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治理的难点

油气输送管线安全隐患多,整改难度大,牵到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理。具体讲隐患治理有“三难”:

一是隐患治理资金投入难。油气输送管道在隐患治理上需要大量的资金,往往在资金问题上各方意见不统一:管道企业认为一些隐患(如:占压物、部分安全距离不足问题)是由于管道建成使用后形成的,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资金不应由管道企业投入,而是由占压方自行解决;而占压方认为,占压物的建设合理合法,手续齐备,要清除占压管道企业必须给予一定的补偿;政府及有关部门认为之所以造成占压,管道企业、占压方都有责任,政府不应该投入,需要双方协调解决。由于各方的意见不统一,都觉得理由充分,致使在资金投入上陷于了僵局,都不愿意投入资金治理隐患。

二是清理占压协调配合难。在清理占压物或安全距离不足的建筑物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协调各方时,难度非常大,双方各说各的理,在补偿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更有甚者,个别占压违章方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对管道的危险性不甚了解,需要其配合进行清理占压时,对政府和企业的要求置之不理。导致占压清理久拖不解。

三是管网交叉统筹管理难。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线管理部门,缺乏统一规划和综合监管协调,造成油气管线与城市其他管网交叉,管线布置混乱。

四、下一步治理的措施与对策

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油气管道运行的安全管理。一是强化巡线管理。充分利用GPS监督手段,进一步规范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做到优化巡线时段、优化巡线路径,杜绝个别巡线工巡线敷衍、应付等情况;二是做好管道标识整治,杜绝标识缺少、不清、不准等情况;三是加强对管道浅埋点段的整治,排除由于管道埋深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四是对现有的管线实行智能信息化管理,将存在交叉的管网和超期服役的油气管线设施应用先进的技术查清管线运行现状,建设数字型管线,实现地下油气管道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切实提升管网事故预警能力,实现管网本质安全。五是对新建油气管道,推广综合管廊或者共同沟建设方式。为了节省地下空间的占用,有利于管线的检修维护,应积极推广综合管廊或者共同沟建设方式,即按照功能将相互不影响或影响不大的几种管线一起按照间距规范敷设,并及时纳入数字管网管理。

2.尽快消除管道的安全隐患。管道隐患的存在对周边群众和管道安全运行是一个极大威胁,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下大气力尽快消除。由于塌方、雨水冲刷造成管线发生悬空、弯曲存在泄漏风险的管线,及时进行治理和更新改造,减小事故发生的风险;对于管道上的占压物或安全距离不足的建筑物等,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企业组成的协调机构,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的清除,以保障油区管道企业的正常生产。

3.老龄管线改线停输或彻底的更新改造。对于使用时间接近设计寿命的管线,尽快进行技术改造或停输改线。

4.加强沟通,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强化企业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建立管网的统一监管、统一协调、信息共享的部门联动机制,注意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研究油气管道隐患的治理措施,及时解决油气管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5.建立管网档案。指定具体部门统一管理地下管网的相关信息,整合资源,建立地下管网的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做到地下管网产权单位资源共享,每一寸管线的所属都能清晰准确,尽快让包括油气管道在内的所有管线都能纳入到高效有序的管理中,让地下管网的每个在审项目、在建项目、建成使用项目等管线都有准确清晰的管理档案,便于有关部门、企业对管线的维护和监督管理。

6.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油气管道保护法制体系。制定油气输送管道配套的管理措施,完善修订《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出台相配套的法规或管理办法,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一套完整的管道保护法制体系。

7.明确管道保护的监管部门。按照《安全生产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有执法能力的部门承担起管道保护的监管职责,保障油气输送管道的运行安全。

第四篇: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程小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提升,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们涌入城市。而受政策、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重建轻管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破解这些难点,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城市管理的难点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城市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主要表现在:

(一)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者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游击战术,与执法人员打“时差战”。也有一些违法者针对城管执法中的薄弱环节,钻执法空子,采取“打擦边球”的战术,在商店门前摆放的三轮车上卖物品等,城管来了就暂停经营,“老鼠躲猫”的“拉锯战”屡见不鲜。

(二)对违法事实拒不承认。在具体的工作中,城管执法人员往往不是违法者实施违法行为的第一见证人,这给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场的群众由于是熟人或是害怕报复或是同情违法当事人(大都为弱势群体)或是仇视城管等感情色彩原因,往往不愿意作证甚至还为违法者帮腔。执法人员虽然知道违章者在狡辩,但就是拿他没办法。

(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在日常劝导教育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一些小商贩或商店经营业主在违法事实真相面前,摆出一副可怜相,道出要养家糊口等各种充分理由,并虚心接受执法人员的教育,给人唯一的感觉就是认识错误的态度非常好,但换个地点又“重操旧业”。

(四)违法建设现象难绝。《城乡规划法》修订实施后,法律赋予了城建监察部门更大执法权,目前沿街的违章搭盖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小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私自占地或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未拆的违法建筑“步步为营”扩大建设规模,在屋顶上违法建设搭盖现象依然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和空中美景。

(五)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大城管意识,公安、工商、城管、卫生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够,对职能交叉的问题无人“抱养”,相互推诿,削弱了城市管理力度。

二、城市管理难点的主要成因

(一)既得利益驱动。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市场规律的产物,流动商贩占道摆摊设点逃避各种税费,以低成本赢得经营成果。商店经营业主店外经营,以获得经营场地和烘托浓厚的商业气氛,赢得额外利润。部分市民的私利心态重,“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在房前屋后擅自违章搭盖饲养家禽家畜或出租收取租金,污染环境卫生和破坏市容环境,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二)市民素质良莠不齐。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民进城定居,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使这类人群通过违法乱搭乱建,改善居住条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靠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维持生计。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和随意乱停放车辆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行为犯不了大法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三)部门配合不力。由于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又因我国法律体系复杂,职责分工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明确,从而制约、弱化了城市管理的职能,由此而使相关部门你推我、我推你,其结果是大家都不管,或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不管。

三、城市管理的几点对策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县城市管理需要科学、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张贴现象,严管,规范次干道,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社区、居住小区小市场建设和管理,如利用好天晟市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协调民政、残联、社区居委会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办福利厂吸收弱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

(二)强化集中整治。营造严管重罚声势,形成高压管理态势,震慑违法当事人,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势头。随着我县建成区的扩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部分人为在拆迁改造中获取政府的巨额补偿,乱搭乱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郊村,执法人员在强制拆除时易遇到围攻和暴力抗法。为打击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应组织国土、房管、建设、公安等部门集中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搭盖,展示出行政执法队伍的声威。县城管局立足标本兼治的原则,集中执法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重点治理反弹严重的“顽症”,将整治与日常化管理纳入双轨管理机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三)强化城管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队伍素质教育,提高执法技巧,规范执法程序,不断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二是实施量化考核,明确路段、明确人员、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管好、用好城管干部,要逐步建立起城管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交流轮岗等制度;四是政策倾斜,充实执法力量,城管人员参照公安民警提高福利待遇和完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科技含量。

(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依靠社区、学校和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引导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浓厚的城管氛围,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宣传部门要开辟专题栏目,进行全方位报道,对破坏环境和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曝光,提高广大市民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市民关心、支持、理解、配合、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五)树立大城管理念。因城市管理工作的广泛性、经常性、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城管局要着眼调动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推行违法违章行为“抄告”、“责成整改”制,当好“转换器”,将掌握的问题及时下达给有关职责部门处理,建立良好的城管运作网络,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局面。

第五篇:21世纪中国小城镇贫困问题治理的难点与对策

城镇反贫困是困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更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而又必须加以解决的课题。中国目前的城镇贫困人口以下岗或失业的贫困职业群体为主体,故本文以贫困职工群体或失业型贫困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21世纪中国失业型城镇贫困问题治理的八大难点

(一)理论研究及政策指导的严重滞后。失业,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市场化进程中劳动力配置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西方对失业的经典解释是指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注:D·皮尔斯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00页。)。失业的实质就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分离。由于受传统理论和传统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对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仍明显严重滞后。其具体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失业”、“下岗”、“再就业”等概念定义不清。(1)关于“失业”概念。我国的传统理论把“失业”看成是一个制度范畴,把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现象。从1993年起,我国才开始正式使用“失业”和“失业率”的概念。但至今为止,我国官方所指失业人口一般指城市登记失业人口,且将它界定为“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注:《光明日报》1997年4月4日第三版。)。显然,我国官方对失业的定义既不符合国际统计惯例,更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当前的失业人口现状。我国理论界对失业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一种经典性的解释。(2)关于“下岗”概念。从全国的角度至今未对下岗作出统一科学规范的定义。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对下岗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在企业内部转岗安置的也纳入下岗之列;很多人从企业下岗后自己很快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但原企业和当地劳动部门不了解,把这些已实现再就业的还算在下岗职工之列等。(3)关于“再就业”概念。对于下岗后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不同单位性质、工作期限长短不一的新单位的职工,算不算实现了再就业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其次,各部门对失业人口尤其是对我国城镇隐性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

再次,对下岗职工的动态变化缺乏了解的途径和手段。一种情况是:企业让职工下岗后,没有及时向劳动部门申报职工下岗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职工下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虽然在认定上已经实现了再就业,但在找到新的单位后又下岗。有的职工一年可能多次变换岗位,而有关部门以年为统计周期,无法及时了解下岗职工就业的动态发展情况。另外,有的地方政府给企业规定职工下岗最高限定比例,使企业不可能把超过这一比例的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上报。

由于在理论上对“失业”等概念界定不清及统计口径不一致,再加上对下岗职工动态变化情况缺乏及时了解,势必导致对中国目前失业人口统计结论的不一致,如某市工会统计的下岗职工总数是40万,而劳动部门、统计部门则分别为20万、29.5万。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失业人口的总体状况缺乏准确把握,势必模糊中国目前失业人口的现状及分布特征,影响中国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操作,从而制约或影响中国就业工作的进程及效果。

(二)中国将面临成为世界上最大失业人口大国的严峻现实。从官方统计数字看。中国目前的失业人口并不多,1997年末,英语论文格式我国城市登记失业人口为589万人(注:《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3月3日第7版。)。但中国的实际失业人口(包括城乡的显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人口在内的综合失业人口)规模巨大,而且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的失业人口还将逐年增加。据学者估算,1997年中国城乡综合失业人口大约1.8~2.6亿规模之多,预计到2000年,将达3亿多(注:《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3月13日第1版。),从而面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失业人口国的严峻现实。

(三)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不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产生总量性失业,而且供求结构差异较大,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结构性失业。我国劳动者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文盲、半文肓多。据统计,我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0.86%,受过高中教育的只占6.9%,文盲、半文盲达1.8亿,占总人口的22.2%,其中青年又占36.1%,即我国有6500万青年几乎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注:《经济参考报》1996年8月10日第2版。)。(2)劳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据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现有职工1.5亿多人,技术工人近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中级工分别占80%和18%左右,而高级工则不到2%,全国已评聘的技师只有34万人,而高级技师不过2000多人。(3)思想素质不适应,如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加快,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势必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沦为结构性失业人口,并形成中国不少单位“超编”和“缺员”、“缺编”并存的两难局面。

(四)国企改革的困惑。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国企改革严重滞后并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其直接结果,主要表现在国企亏损面仍继续扩大、国企亏损额增加、国企销售收入增长缓慢、资产负债率攀高、“双停”企业有增无减、破产倒闭企业越来越多等方面。而国企改革严重滞后的间接结果的主要表现之一则是国企职工失业人数剧增。目前国有部门作为吸收新增就业劳动力主渠道的格局已发生变化,并已出现国有经济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和历年冗员存量大量排放(即隐性失业显性化)并存的严峻局面,从而增加了21世纪就业工作的严峻性和艰巨性。

(五)农业部门就业严重不足。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看,我国就业工作除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增长的就业压力及隐性失业显性化加速两种劳动力过剩压力外,还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潮顶托”,更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加速转移的就业压力。由于受传统体制及户籍制度等影响,我国失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农业部门就业不足,即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流入城市又无法为现代经济部门吸收,从而增加城市就业负担。据专家测算,我国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达1.8亿左右,近9000万流动人口,尚有1亿滞留在农村,形成潜在的过剩劳动力。随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加速转移。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总量将达2.14亿人,尚有1.3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六)就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具体主要表面在:(1)就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各级财政拨付的就业经费每年只有2亿多元,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不到1%,与就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差甚远。不仅如此,不少地方政府对就业经费的投入不够重视,拨款数额也越来越少,有的地方(如广西、吉林等省区)甚至早已取消就业经费预算,使就业经费缺乏可靠保障。(2)作为就业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失业保险基金也远远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职工失业或下岗后的救济与再就业的资金需求。据劳动部就业司预测,1995年~2000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大约为255亿元。(3)各地为弥补资金不足而建立的再就业基金的资金来源和征集标准缺乏可靠的制度保证,所能筹集的资金极为有限,从而大大制约了就业资金的成效。

(七)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合理流动的就业体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受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跨省就业核准制度和外来人员就业许可制度等劳动人事行政管理的制约,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城乡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企业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仍然存在着实际上的障碍,从而不利于劳动者自主择业权的实现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2)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尚未形成。据统计,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大约在40%左右。(3)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十分落后,亟待加强。

(八)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是缓解就业压力并为就业提供宽松社会经济环境的一个技术性措施,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失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低;企业包袱重;失业保障覆盖面狭窄;失业保障待遇水平低,与现阶段的平均生活水平不相适应;失业保障基金筹集困难,数量有限;基金管理体制不健全;失业保障立法不健全,目前还没有制定《失业保障法》等方面。这些问题使我国21世纪的就业工作既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又没有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二、21世纪中国失业型城镇贫困问题治理的八大对策

中国目前乃至今后职工失业型城镇贫困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对中国目前以失业型贫困为主体的城镇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及政策指导,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前提。

首先,按市场经济要求,从全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考虑、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科学地规范“失业”、“下岗”、“再就业”等概念。我国应尽快确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全口径、没有城乡之分、对劳动年龄没有上限的一般失业观。尤其是对城镇隐性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确定一个公认的客观的统计标准。

其次,国家统计部门应重视对中国目前真实失业人口的统计工作,并每月、每季度、每年定期公布我国实际失业人口规模、真实失业率等基本信息数据,从而及时以科学、规范、权威、动态的统计数据,有的放矢地指导21世纪中国的就业工作。

此外,为便于对失业人口进行动态的规范管理,还应重视规范企业用工申报备案制度和用工年检制度。企业正式招用下岗职工一定期限以上的必须及时(或限时)向劳动部门申报备案。

(二)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基础。

首先,应加紧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职业培训体系。尤其是要发挥各级教育部门的作用,并鼓励兴办社会民办培训实体,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积极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拓宽职业选择余地,提高失业人员就业或再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最终缓解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对口的矛盾,缩短失业者的待业时间,减少结构性失业人口。

其次,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观念转变。通过抓思想教育,引导失业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自主意识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并使市场就业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最终为失业人员就业或再就业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此外,还应重视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剩余劳动力1亿多,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没有文化。因此,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的关键(注:陈端计著:《贫困经济学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77-181页。)。

(三)“离业”与“就业”并举,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思路选择或突破口。

基于中国目前失业人口数量巨大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几乎无法就业或再就业的现状特征,我们认为,在21世纪,中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选择或突破口是实行“离业”与“就业”并举(或并重)。所谓“离业”,它既不同于“失业”,更不同于“再就业”,也不同于“退休”。由于这部分失业人员从年龄上还不到退休标准,故称之为“离业”。通过“离业”途径安置的失业人员既包括城、乡劳动力明显弱化的老弱病残者,也包括一些另有家庭生活来源的失业人员等。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把消费资料分配中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部分与职业分离开,并根据目前主要城市生活标准来核定每个失业人员永久性“离业”的补偿费。这是解决“离业”问题的核心。而对除“离业”安置以外的其他正常失业人口则通过正常的就业或再就业途径安排就业。

(四)重视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需求,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关键。

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治本之策或关键是以大力发展经济为手段,通过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方式,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使就业岗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总量上有新的增加,从而扩大城乡劳动力的需求。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大力推动国企改革,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尽量在企业内部消化分流人员,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厂房、土地、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等资源,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和就业空间;(2)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增加就业渠道;(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全方位发展街区经济,并组织引导一些下岗失业职工向社区服务业转移;(5)通过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充分挖掘潜在的就业岗位,广泛推动非全日制、临时工和弹性工作制,通过政策引导失业职工以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方式从事各种劳务活动;(6)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统一,鼓励职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合理流动,并利用

职工大流动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替补倍增效应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7)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8)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及小城镇分流和转移等等。

(五)重视增加就业资金投入,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要环节。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就业资金投入的要求,一方面应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就业经费的投入,并使之得到制度上的可靠保证。为此,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应当将“就业经费”列入一类款项,由劳动部门提出就业经费预算拨款的详细申请报告,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收支的总体情况和就业经费的客观需求制定预算,并将就业经费和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与实际失业率挂钩;另一方面,应重视增强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重点应放在提高统筹层次与增加基金来源上,并相应地提高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再就业资金的比例等,从而增强失业保险基金在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方面的功能。

(六)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点。

从长远看,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1)逐步消除阻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种种制度障碍,促进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2)建立覆盖全国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定期向社会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包括建设就业信息传播媒体,如开办就业信息报纸,在广播、电视、报刊上开辟就业信息栏目等;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组织区域劳务输出协作;开展长期中介服务等。(3)建立各种职业培训中心。(4)重视健全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法规及法制建设,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有序性,使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法制化、规范化,从而最终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七)建立和完善中国就业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制定统一的就业工作政策保障,在劳动、工商、税务、信贷、保险、城市管理等方面给失业人口的自主创业和安置失业人口较多的企业以优惠政策;其次,应加紧建立和发展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从而为失业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由失业人口过多而造成的社会压力,从而最终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再次,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尽快建立再就业基金,英语论文格式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再就业培训等提供保障;其四,重视维护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既加强对劳务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又加大对企业用工制度的监督,保证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后,应建立一体化的社会救济系统,当务之急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尽快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扩大到农村,尤其是扩大到贫困地区,从而建立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救济体系。

(八)重视其他相应的配套改革,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要措施。

失业与城镇反贫困是困扰当今世界各界经济发展的难题。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缓解贫困,在实际操作中,还应重视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如政府应把就业工程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把它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之一;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一协调领导,政府应协调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机构,负责对就业工作的统一领导,各地则应建立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企业、街道(居委会)等各级统一规范健全的再就业工作网络,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调整工时制度,通过进一步减少工时的办法,降低劳动参与率,压缩劳动力供给,减轻就业压务;整合工农比较利益,减轻农村对城市就业的压力;对不发达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实行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设立再就业贡献减免税;加强对有关失业与就业的法律建设,并制定完整的管理流动人口的专项法律,根据不同城市类型规定出城市发展的具体要求,引导人口依法迁移,有序流动,从而为最终实现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

下载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乡村治理的难点与对策(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摘要】职工下岗、失业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毋庸讳言,失业问题能否较好解决,关系到改革能否深化,经济能否发展,社会能否稳定。因此......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难点与对策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难点与对策。 一、当前学校德育的难点 当前各学校普遍从整体上加强了德育管理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行政、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德育线(少先队大队部)的......

    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近日,浙江省副省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毛光烈在信息化百人会第五次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主题演讲,对智慧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施工难点与管理对策

    园林绿化施工难点与管理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工程越来越多,在园林绿化施工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园林绿化施工难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有利于园林绿化工......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以张北县张北镇改革为例 摘 要 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乡镇机构虽然历经过多次改革,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

    实施ERP的难点与对策

    实施ERP的难点与对策 中华财会网(www.xiexiebang.com) 2002-01-21 ------------------ 作者:卞华舵 摘要: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过剩经济时代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难点与对策

    《劳动合同法》实施难点与对策 温州市财税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黄成光 刘淑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更好地保护......

    发展乡村金融的难点与对策----关于学习乡村金融专刊的几点思考

    发展乡村金融的难点与对策----关于学习乡村金融专刊的几点思考经济发展,金融是核心。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更离不开乡村金融。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