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5篇)

时间:2021-02-11 07: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10年12月22日印发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冀政办〔2010〕43号)同时废止。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0月11日

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1.保护我省海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处置船舶污染事故,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建立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体系,组建应急队伍,配备污染应急设备和器材,控制、降低或消除船舶污染事故损害;

3.保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得到必要保障;

4.履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贯彻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河北省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管理办法》《河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有关国际公约等制定本预案。

(三)制定和发布。

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分为省级、市级、码头级和船舶级四个层次,其中包括特殊海区溢油应急计划《秦皇岛海域船舶溢油应急计划》:

1.《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省级预案,由省政府组织制定并发布实施,报交通运输部备案)。

由中国海事局组织制定的《秦皇岛海域船舶溢油应急计划》,已于2003年11月13日由交通运输部和河北省政府联合发布实施。

2.沿海各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由秦皇岛、唐山、沧州市政府组织制定并发布实施,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当地海事管理机构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4.中国籍船舶所有人、经营人、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制定或者修订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批准。

(四)权利和义务。

1.船舶发生污染事故、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发现船舶污染事故均应立即向当地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应对;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污染险情或事故时,均有义务尽快向当地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报告。

2.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或船舶沉没,可能造成河北海域污染的,沿海有关市政府、海事管理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可以征用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船舶和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配合。

3.沿海有关市政府、涉海有关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当地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的要求及国家有关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规范和标准配备相应的污染应急反应设备、器材,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污染防范措施。

(五)适用范围。

1.适用于河北海域内发生的下列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工作:

(1)河北海域内发生的重大船舶污染事故;

(2)超出事发地市级预案处置范围或能力,需要省政府组织协调进行紧急应对的船舶污染事故;

(3)发生在河北海域外,已经或将要对河北海域构成重大污染威胁的船舶污染事故。

2.适用于参加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行动的单位、船舶、航空器、设施及人员。

3.河北海域范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调整天津、河北、山东海事局海域管辖范围的通知》(海人教〔2017〕425号)规定的河北海域范围。

(六)工作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坚持依法处置,职责明确,协调联动;

坚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持续发展;

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资源整合。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

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由领导机构、指挥机构、现场指挥部、专家咨询组和应急救援队伍组成。

(一)领导机构。河北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是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河北海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工作。

(二)指挥机构。

1.河北省海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应急指挥部)。

省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包括省政府应急办、省委外宣局(省政府新闻办)、河北海事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海洋局)、省环境保护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安全监管局、省气象局、省通信管理局、秦皇岛市政府、唐山市政府、沧州市政府、省X区、武警河北省总队、省海警总队、中国民航河北安全监督管理局等。

省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指挥应急行动,指派现场指挥;

(2)研究制定应急情况下的政策和对策;

(3)批准船舶污染事故的信息发布;

(4)决定应急反应终止;

(5)组织船舶污染损害评估、索赔工作;

(6)当应急能力超过本省范围时,对外省(区、市)请求援助。

省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常务副总指挥由河北海事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由省政府应急办主任、河北海事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其他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组成。

2.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河北海事局,办公室主任由河北海事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河北海事局负责危管防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办公室值班室设在河北海事局指挥中心。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接收船舶污染事故报告;

(2)搜集信息,分析研判,为省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3)汇总并向省政府和中国海上溢油应急中心上报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进展情况;

(4)组织落实省应急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向成员单位发布预警信息;

(5)组织船舶污染损害评估及信息发布工作;

(6)组织确定省沿海环境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

(7)组织清污行动记录汇总工作;

(8)组织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效果评估;

(9)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演习、演练;

(10)组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专家咨询组;

(11)组织召开省应急指挥部联席会议;

(12)定期调查可用于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的社会力量及分布情况,并确定预备调用的对象。

(三)现场指挥部。

1.现场指挥部组成。现场指挥部由省应急指挥部指派的现场指挥、事故发生地的市应急指挥机构成员、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负责人等组成。

2.现场指挥部职责。

现场指挥部主要职责:

(1)全面收集船舶污染事故信息,及时报告省应急指挥部;

(2)执行省应急指挥部各项指令,实施具体应急行动;

(3)组织开展污染物的转移、围控、清除和处置等工作,做好工作记录并及时总结和上报工作进展;

(4)合理调配应急现场的各类资源,及时报告需要增援的应急物资情况;

(5)为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6)每日应根据应急行动进展情况对应急行动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保障应急行动高效进行。

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必须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

(四)专家咨询组。成立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由海事、海洋、环保、渔业、气象、卫生、安全监管等部门和航运、造船、法律、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推荐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为船舶污染事故的防治对策、应急反应、清污效果和污染损害评估、索赔和赔偿等提供咨询。

(五)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由政府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组成。政府专业应急救援队包括成员单位应急队伍、公安消防应急队伍、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卫生医疗应急队伍、驻省部队、武警部队等;社会应急救援队包括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港航企业应急力量和志愿者等。

(六)省应急指挥部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省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或常务副总指挥召集,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成员及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参加。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可与河北省海上搜救中心联席会议合并召开。

(七)成员单位职责。

省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预案规定,各司其责,制定应急指南或操作手册,切实做好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

1.省政府应急办负责承担省政府值守应急工作,及时向省政府领导报送船舶污染事故信息,必要时与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联系;

指导各成员单位的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

协调指导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

指导、支持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开展应急管理方面的信息调研和宣传培训工作。

2.省委外宣局(省政府新闻办)负责协调船舶污染应急反应行动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

3.河北海事局负责协助省政府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组织实施污染海域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

组织指挥事故船舶堵漏和污染物过驳作业;

组织实施海上污染围控和清除作业,协调岸滩清污工作开展;

组织开展海上污染监视与应急监测、检测;

协助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和索赔;

依法进行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4.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为船舶污染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应急规划等方面的政策保障;

提出动用、调拨省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的建议。

5.省公安厅负责实施陆上交通管制;

提供消防装备技术支持;

负责维护事发地沿海社会稳定和群众疏散工作。

6.省民政厅负责组织协调救援物资的调拨;

组织协调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7.省财政厅负责按省政府安排部署,组织筹集重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资金;

将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8.省国土资源厅(省海洋局)负责对省沿海主要环境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提出建议;

开展海上污染监视、监测,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清污工作;

提供海区水文情况,预报近期海况;

协助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和索赔工作;

负责法律规定的有关污染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9.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对省沿海主要环境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提出建议;

配合海上污染监测;

指导回收废弃物处理;

拟定实施受污染海滩环境恢复方案;

协助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和索赔工作;

负责法律规定的有关污染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10.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协调港口企业提供专用泊位;

组织协调应急救援的交通保障。

11.省农业厅负责对省沿海主要环境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提出建议;

组织渔船、渔民协助污染监视、清除;

协助开展渔业船舶和渔港水域内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行动和善后处置;

协调水产渔业保护;

核实海洋与渔业资源污染损害,提供有关数据;

协助开展船舶污染损害评估和索赔工作;

负责法律规定的有关污染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12.省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协调事发地卫生部门开展伤病人员的医疗救治。

13.省旅游发展委负责对省沿海主要环境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提出建议;

协助沿海A级景区主管部门做好污染监视、清除;

协调沿海A级景区的保护;

配合A级景区主管部门做好人员疏散;

核实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提供有关数据;

协助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和索赔工作。

14.省安全监管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污染应急行动。

15.省气象局负责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通报气象预测预报信息。

16.省通信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工作。

17.沿海市政府负责编制和实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

按照上述规划支持建设应急设备库,配备设施、设备、器材;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地市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建市级应急指挥机构;

对沿海有关单位、个人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开展岸滩清污工作;

执行省应急指挥部指令。

18.省X区、武警河北省总队、省海警总队负责依据《X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和有关规定,组织协调有关部队参加污染事故应急救援。

19.中国民航河北安全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空运应急物资的运输保障和空中监视支持。

三、防备和预警

(一)防备。

1.污染风险分析。

科学、规范地分析评估我省各港口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和污染应急防备能力,在市级预案或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中应尽可能明确污染高风险区域、与污染风险相适应的应急防备力量需求、可能发生的泄漏情形和污染规模及应对措施等。

2.宣传、培训、演习。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宣传、培训和演习日常管理工作。公布各级预案信息、接警电话和部门,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各级应急救援队伍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应急反应知识和能力培训。省应急指挥部至少每3年组织一次应急演习;

市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市级预案要求,至少每2年举行一次应急演习;

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二)预警。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接到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对报告信息进行核实,并进行污染事故初始评估,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通知有关成员单位和应急队伍,并将有关信息通报给可能遭受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以便作好污染防范准备。

四、应急响应

(一)事故等级。

按照船舶污染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四级:

1.特别重大船舶污染事故(Ⅰ级),是指船舶溢油1000吨以上,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的船舶污染事故;

2.重大船舶污染事故(Ⅱ级),是指船舶溢油500吨以上不足1000吨,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不足2亿元的船舶污染事故;

3.较大船舶污染事故(Ⅲ级),是指船舶溢油100吨以上不足500吨,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不足1亿元的船舶污染事故;

4.一般船舶污染事故(Ⅳ级),是指船舶溢油不足100吨,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不足5000万元的船舶污染事故。

(二)响应程序。

按照船舶污染事故等级和影响,省级预案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超出本级预案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在启动本级预案同时及时请求启动上级部门应急预案。

1.特别重大污染事故响应(Ⅰ级响应)。

由中国海上溢油应急中心组织实施,省应急指挥部应首先启动省级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组织落实上级相关指令。

2.重大污染事故响应(Ⅱ级响应)。

由省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并完成下列工作:

(1)迅速启动省级预案;

(2)开通与事发地市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和省有关单位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应急工作进展情况和事态发展情况;

(3)召集专家咨询组评估,研究应对措施,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组织协调省内应急救援队伍赶赴事发地参加应急反应工作。

3.较大污染事故响应(Ⅲ级响应)。

由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市应急指挥机构按照各自市级预案组织实施。需要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要及时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申请。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按预案规定提供技术支持。

4.一般污染事故响应(Ⅳ级响应)。

在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督导下,由肇事船舶及其协议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按照相关预案实施。当应急救援力量不足或未达到预期清污效果时,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可协调其他清污力量参与救援。

五、信息报送和处理

(一)事故报告。

1.报告内容。

(1)船舶的名称、国籍、呼号或者编号;

(2)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管理人的名称、地址;

(3)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相关气象和水文情况;

(4)事故原因或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5)船上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装载位置等概况;

(6)污染程度;

(7)已经采取或准备采取的污染控制、清除措施和污染控制情况及救助要求;

(8)有关规定要求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

报告船舶污染事故后出现新情况或应急指挥机构要求,船舶、有关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补报。

2.报告程序。

获得船舶污染事故信息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将有关信息报告当地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或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在接报后应立即向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转报。

报告方式:

(1)海上人员报告以甚高频、海事卫星电话、海岸电台、手机为主;

(2)陆上人员报告可直接拨打各级应急指挥机构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

(3)拔打12395国家海上救助专用电话。

船舶污染事故发生地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在发现或收到事故报告后4小时内填报《船舶污染事故初始评估表》和《船舶污染事故报告表》;

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或发现、发生重大情况时应随时上报,并每24小时上报应急反应情况总结;

应急反应终止20日内应书面上报整体应急反应情况总结。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Ⅱ级响应、Ⅰ级响应时,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按要求向省政府、中国海上溢油应急中心报告并通报有关成员单位。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Ⅲ级响应时,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按要求向事故发生地市政府、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并向有关成员单位通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要求向上级部门报告。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Ⅳ级响应时,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向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视情向上级部门报告。

(二)事故评估。

1.指挥部办公室评估。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船舶污染事故信息后,应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初始评估,确定事故响应等级,对属于Ⅱ级响应、Ⅰ级响应的,报请省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或常务副总指挥宣布启动省级预案,组织应急指挥部成员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组建现场指挥部,指派现场指挥,并召集专家咨询组开展进一步评估工作。

2.专家评估。

专家咨询组成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开展评估,具体内容包括:

(1)根据已掌握的相关数据,确定污染物扩散趋势和环境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

(2)对污染损害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污染事故对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3)评估现有应急救援力量能否满足应急行动需要;

(4)根据实际对应急反应行动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提出改进措施;

(5)科学估算应急反应的时间和可能产生的污染损害;

(6)评估应急反应行动效果并提出应急终止意见。

(三)指挥协调。省应急指挥部总指挥负责总体决策,适时宣布启动或终止本预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内容,协调和调动应急资源,指派现场指挥官并派遣相关协调员赶赴事故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

常务副总指挥配合总指挥做好具体工作或在总指挥授权下全权代表总指挥工作;

各有关成员单位在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根据其职责开展工作;

现场指挥部对事故现场进行统一指挥,根据应急行动方案组织实施现场事故救援及污染控制和清除工作,指挥调动到达现场的人力物力资源,报告或请示应急人员和物资的增援、人员救助、通航管制等紧急重大事项。

六、应急行动

(一)应急对策。

1.油污应急对策。

油污应急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监控。跟踪受风流影响溢油漂移的位置和方向。

(2)围控并回收。用围油栏控制油后用撇油器回收、用围油栏保护敏感区域、用吸油毡吸油并回收等,使用这些设备和器材前应考虑风、流和海况条件。

(3)使用消油剂。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有效地使用,同时避免二次污染,在溢油到达岸边前将油消除。

(4)生物降解。回收的污染物运送到废物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2.化学品污染应急对策。根据化学品的特性决定,同时需监控其对环境的影响并告知公众。

(二)现场管理。

1.明确应急作业方案、作业计划、作业组织形式、作业要求、作业安全、卫生规定及作业期间的联系沟通方式;

2.监督、收集作业情况并每天进行评估,以便调整作业方案和作业计划;

3.监督、指导应急救援队伍的行动和作业计划的落实;

4.检查现场安全和卫生制度的执行情况;

5.对投入的船艇、飞机、车辆、人力、设备、器材等情况进行管理,并进行记录和核实,应经过肇事方当事人确认签字。

(三)救护和医疗。如污染造成或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现场发生或可能发生中毒现象,由医疗卫生及急救部门按照《河北省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做好与事故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工作。

(四)应急人员安全防护。应急救援队伍应装备安全防护用具,进入事故现场前应明确事故性质、范围、个人防护措施、事件紧急处理方法,并进行进入登记。化学品应急人员离开现场应先登记,进行医学检查,有人身伤害立即采取救治措施。

(五)非应急人员安全防护。必要时,疏散事故现场没有个人防护的人员到上风向的安全地带。密切监视险情,如危及现场人员及附近居民,应进行局部疏散。如需要大规模疏散居民,应由当地各级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撤离计划,包括撤离路径及其备用路线、提供交通工具、车流量控制、疏散目的地的接纳条件、通知撤离方式、宣传自身保护的注意事项或预防措施等,必要时可调用治安管理部门协助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

(六)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在沿海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参与船舶污染应急反应。有关部门可组织动员社会人员和应急物资参与应急反应,由现场指挥部对人员和物资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分配。

(七)新闻发布。

省应急指挥部应成立新闻报道组,负责新闻内容的起草和跟踪工作。

省应急指挥部应按照新闻发布有关规定对新闻内容审核合格后统一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外发布,新闻发布人由省应急指挥部指定。

接受采访或发布信息人员由省应急指挥部指定。

(八)应急终止。

省应急指挥部根据进展情况和专家咨询组评估意见,可在适当时候宣布应急终止,并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媒体公开发布相关信息。

应急终止后,现场指挥部应向各应急救援队伍下达终止命令;

各成员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现场指挥部撤销。

(九)行动记录。

应急行动中,各应急救援队伍应对投入的人员、物资等进行如实记录并留存证据。

应急行动结束后,各应急救援队伍应将应急投入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同时将应急行动总结一并上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十)总结报告。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编写重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20日内报省政府和中国海上溢油应急中心;

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负责编写一般和较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20日内报当地市政府、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十一)应急后评估。

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召开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年度评估会,对上一年度船舶污染事故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编写评估报告。

评估内容包括: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船舶污染应急过程记录和有关文件归档整理;

各应急救援队伍的总结报告和声像资料;

现场应急指挥部对救援设备、器材调配和使用的记录;

污染应急反应方案、污染损害、环境恢复方案和监测计划;

回收污染物数量及岸上处理措施;

作业安全、人员防护和后勤保障情况;

新闻发布和公众反应;

应急救援行动的实际效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七、应急保障

(一)设备保障。

1.各级政府应支持国家溢油设备库建设和运行,作为Ⅰ级响应和区域合作的重要资源,为Ⅱ、Ⅲ、Ⅳ级响应提供保障。

2.沿海市政府应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能力建设规划,建设应急设备库,配备设备、器材,并整合有关企业资源,确保满足当地的污染应急需求,为其他海域的污染应急提供支援。

3.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过驳、油料供受、污染物接收、清(洗)舱等有关作业单位应制定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规范和标准,配备相应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

4.沿海海水冷却发电厂、海水淡化厂以及石油、化学品生产、仓储或运输单位等涉海经济开发单位,应配备相应的污染应急反应设备、器材。

5.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就行政区域内已储备的污染应急设备、器材建立污染应急设备资源数据库,并定期进行更新。在此基础上,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建立省级数据库并定期进行更新。

(二)队伍保障。

1.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成员单位应本着面向社会、整合资源、政策扶持的原则,加强社会化应急救援单位和队伍建设。

2.秦皇岛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中心作为国家专业队伍,应为社会化海上清污作业单位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3.沿海县级以上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当应急救援队伍不足时,当地政府应动员本行政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或支援污染应急行动。

4.沿海化学品仓储、运输单位应依法建立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

5.各沿海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并根据海运污染危害性物质性质,加强应急救护知识培训。

6.港航企业按照预案要求组建污染应急队伍,为海上污染应急提供船艇及码头设施保障。

7.沿海海水冷却发电厂、海水淡化厂以及石油、化学品生产、仓储或运输单位等涉海经济开发单位,应组建污染应急救援队伍。

8.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就本行政区域内已成立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港航企业船艇应急力量等建立资源数据库并定期进行更新。在此基础上,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建立省级数据库并定期进行更新。

(三)交通运输保障。各成员单位应根据职责要求,为应急人员及装备的运送提供保障;

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与相关单位建立车辆、船艇等交通工具紧急征用机制,确保应急人员、器材及时到位。

(四)技术保障。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建省船舶污染应急专家咨询组,市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组建市船舶污染应急专家咨询组。

(五)物资保障。

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应组织建立职责范围内的后勤保障储备库,可与清污物资、消防物资、医疗防护物资等生产厂家签订供货合同,以备事故发生后紧急调拨需要。

救灾物资、应急生活物资及相关人员住宿由事故发生地政府解决。所有调用的人员及物资均要进行登记。

为确保应急反应行动的顺利进行,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在确定现场指挥场所及指挥船舶后,必须保证后勤物资供应充分迅速,必要时通过组织指挥系统作出相应的安排。

(六)资金保障。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相应的费用或者相应的财务担保。必要时,省政府和沿海市政府可先行垫付应急资金,用于应急行动的各项费用开支,应急行动结束后,通过法律程序从船舶污染损害赔偿中予以追偿。

八、后期处置

(一)事故调查处理。

1.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由法律规定的主管部门负责。

2.货物溢出量查验由质监、检验检疫部门负责。

3.油品、化学品种类鉴定委托国家和省级具备相关资质的实验室出具。

4.人员伤害程度鉴定由国家医疗技术鉴定单位出具。

5.海洋环境污染状况由海洋监测机构监测,并出具监测报告。

6.对船舶污染损害评估由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负责组织,海事、环保、海洋、旅游及渔业等部门参加。

7.上述部门或单位应及时将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检测结果提交给本级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

(二)污染损害赔偿。

受到事故污染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应对受损情况进行评估,收集保存相关证明材料。

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根据情况可组织成立船舶污染事故索赔小组,指导污染损害的索赔与赔偿有关工作。有关成员单位应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为索赔与赔偿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恢复。当受船舶污染事故损害的场所(旅游、海水浴场、娱乐场、重要自然保护区等),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人工或自然恢复才能基本消除所受到的污染影响时,由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在应急行动结束前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提出适当的恢复方案及跟踪监测建议。

(四)污染物处置。污染物处置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

(五)奖励与责任追究。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应对在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对在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工作中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失职渎职以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区域协作

船舶污染应急区域协作依照《渤海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联动协作备忘录》开展。

十、附则

(一)名词术语。

应急反应:旨在防止、控制、清除、监视、监测等防治船舶溢油和化学品污染所采取的任何行动。

(二)预案修订。

本预案由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修订,报省政府批准。

市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由市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组织修订,经市政府批准,报省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预案解释。本预案解释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商河北海事局承担。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本文来源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加强和规范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管理,提高各级人民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 编制依据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1.3 分类与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业、矿山、商贸、建筑等行业的企业以及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民航、铁路、道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级别的确定,依照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分级标准执行。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涉及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超出事发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1.5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要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把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并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并将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认真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和事发地人民政府的作用。

(4)依法规范,职责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实施应急管理、处置工作,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各级人民政府对各有关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对所属机构和工作人员都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其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防止职责交叉。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对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定期进行演习,并做好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7)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要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有关设施、重复购置应急处置物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交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1.6 应急预案体系

本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是本省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省政府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该类预案是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两种以上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涉及若干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

(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该类预案是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省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4)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及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基层政权组织的应急预案由基层政权组织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

(5)企事业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该类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

(6)举办大型会展、游园、灯会、群众集会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省政府是本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省政府有关主管负责人按照业务分工和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省政府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省政府秘书长和有关副秘书长协助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或主管负责人处理有关工作。

2.2 办事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设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履行值守应急职责,及时掌握和报告省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省政府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和国务院总值班室交办事项;办理省政府有关决定事项,督促落实省政府领导有关批示、指示,承办省政府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活动和文电等工作;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提出省政府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建议;负责组织编制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预案,协调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指导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协助省政府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组织开展应急管理方面的信息调研和宣传培训工作;承办省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2.3 应急指挥机构

省政府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设立省本级的突发公共事件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具体指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2.4 工作机构

省政府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决定事项。

2.5 设区市和县(市、区)应急领导机构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2.6 专家组

省政府和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建立应急工作的各类专业人才库,并可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专业人才库和专家组的成员由有关部门和单位熟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恢复重建及相关法律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分析本省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应急管理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建议,并在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运行机制 3.1 预测与预警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 预警级别与公布

根据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严重)、II级(严重)、III级(较重)和IV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I级(特别严重)、II级(严重)的预警信息,由省政府决定并向社会公布;III级(较重)、IV级(一般)的预警信息,分别由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内容。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报告。特殊情况下,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值班人员可以直接向省政府报告,并同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都有义务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或通过“110"“119”、“120”、“122”等报警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报警。3.2.2 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同级党委和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事发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按照职责和规定的程序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2.3 应急响应

对依照本预案和有关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需要由省政府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省本级的相关专项应急预案。由省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或省政府派出的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需要两个以上的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由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3.2.4 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3.3 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迅速采取措施,救济救助灾民,保证当地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及时组织调查、统计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核实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现场的消毒和疫情监测、控制、污染物的收集、清理和处理工作;按规定组织实施法律援助;保险监管机构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按照保险法律的规定和保险合同的约定及时理赔。

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对应急处置工作中征用的劳务和物资、装备给予补偿,并及时返还征用的物资和装备。征用的物资和装备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损坏或丢失的,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修复或依法予以赔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被抽调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其工资和奖金由原单位照发,原福利待遇不变;城镇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和农村村民参加应急处置工作的,由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因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导致伤残或死亡的,其抚恤事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3.2 社会救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助制度。在进行应急处置、恢复重建需要社会救助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救助信息。鼓励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向事发地进行捐赠。3.3.3 调查与评估

要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况、起因、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以及对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应急处置过程,有关人员的责任,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恢复重建措施等进行调查评估。

3.3.4 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地的受灾情况、恢复重建能力及可利用资源,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3.4 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和公共利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发布、散布未经核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和传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由省政府组织并通过本省的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或有关政府网站,以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发布。应急保障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并认真落实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方面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4.1 人力资源

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省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有权调动各系统和各设区的市、县(市、区)的应急队伍,执行跨系统、跨地区的应急任务。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构建以当地的公安、消防、医疗救护队伍,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以及军队、武警部队和民兵为基本力量,以社区自救互救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体系。该体系的组成单位和人员平时由所在部门、单位管理,参加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但应当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的培训和演练,并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同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及其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调动使用。

4.2 财力保障

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要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实行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地区,根据事发地实际情况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请求,省财政适当给予支持。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确保专款专用。

4.3 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全省的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存、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工作所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基本物资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由实物储备向有关生产企业生产潜力信息储备的储备方式转变,通过建立应急生产启动的运行机制,实现应急物资的动态储备。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单位要确定人员负责应急物资的管理,并按规定对应急物资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防止应急物资被盗窃、挪用或失去使用性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4.4 基本生活保障要做好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人员的饮食、穿衣、居住和医疗问题及时得到解决。4.5 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根据需要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

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要积极配合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4.6 交通运输保障

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对事发地现场及相关通道实施交通管制,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开设应急救援快速通道,保证应急交通运输工具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在交通基础设施受到危害、损害时,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尽快抢修,恢复交通,并根据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决定紧急调集、征用交通运输工具,及时输送、疏散人员和物资。4.7 治安维护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警戒和治安管理,根据需要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安排警戒人员;维护社会秩序,依法严厉打击盗窃、哄抢公私财物,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拒绝、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进行应急处置工作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协助有关部门及时疏散灾民和伤亡人员;依法采取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要发动和组织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协助公安部门实施应急治安保障工作。4.8 人员防护

要指定或建设与当地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能够安全、有序的转移和疏散。

在应急工作中,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征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营业场所,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规定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4.9 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组织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省与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互通,省政府有关部门互连,反应迅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根据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及应急工作的需要,建立有关的应急保障数据库,为应急指挥提供文字、图像等形式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处理工作。

4.10 公共设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4.11 科技支撑

要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及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不断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装备,提高应急工作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省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并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开发作用。

4.12 现场救援与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在进行各类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时,规划、设计和建设单位要充分考虑、兼顾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现场救援工作的需要。

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应当定期调查可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的社会存量及分布情况,并确定预备调用的对象。预备调用装备的所有者要确定人员负责对装备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并及时更新、补充。在该装备用于应急处置工作时,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

4.13 法制保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使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协同省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和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实施。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设置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定期组织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演练。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当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并在必要时修改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改进和完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5.2 宣传与培训

宣传、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印刷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和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载体,广泛宣传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可公布的应急预案的内容,以及有关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省教育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的教育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要纳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并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应当接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的培训,掌握应急工作管理和应急处置的专业知识。5.3 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的应急处置义务,截留、挪用或贪污应急资金、物资,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附则

6.1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省政府制定,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6.2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发布单位】80306

【发布文号】冀政办[1984]56号 【发布日期】1984-05-24 【生效日期】1984-05-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冀政办〔1984〕56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奖励办法(试行)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

为表彰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条例精神,特制定如下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分级奖励

科学技术奖励分为:省级奖;地、市及厅、局级奖;县级及基层奖。

受奖项目不得重复发放奖金。如经上一级评定,提高了奖励等级及奖励金额的,其奖金只支付差额。

第二条 第二条 奖励范围

省级奖励,应具有省以上先进水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成绩突出的项目。

(一)科学技术成果奖

(1)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2)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或综合性的攻关项目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或其中某一课题的科技成果。

(3)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中取得新的科技成果。

(4)在技术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有发展、有创新的科技成果。

(5)为阐明自然现象、特性、规律而取得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一定学术价值的科学理论成果。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1)在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中有显著成绩,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2)在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引进省外、国外技术中,做出显著成绩,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3)在重大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做出显著成绩,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4)标准、计量等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显著作用者。

(三)科学技术管理奖

各级科委及经济、生产、医药卫生、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等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和管理干部,在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上做出优异成绩并取得显著效果者。

(四)科学技术情报奖

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重点的、已发挥重大作用的科技情报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第三条 奖励对象

(一)本省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专业管理部门,基层生产组织,不论集体或个人,凡取得的科技成果或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情报、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符合本办法规定授奖条件的,均可申报奖励。

(二)省外单位承担我省科研项目,或参加我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均可参加我省评选或授奖。

(三)省级科技成果奖,授予省科委发布的成果公报中符合授奖条件的项目。没有列入公报的须先履行成果登记手续。

第四条 第四条 奖励等级标准

(一)科学技术成果奖

根据成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学术价值以及取得成果的难易程度等条件,综合分析评价。

技术性成果需经过一年以上生产(或使用),证明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者方可请奖。

一等奖:在科学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者。

二等奖:在科学技术上有较大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突出者。

三等奖:在科学技术上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者。

四等奖:在科学技术上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有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者。

有创见性的理论成果,在国际或国内产生较大影响者,根据其学术价值和水平高低,分别说评定一、二、三、四等奖。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主要依据技术进步因素和经济效益大小评定。

工业项目标准:

一等奖:技术进步因素占本单位净增效益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单位人均税利超过全国同行业平均值者。

二等奖:技术进步因素占本单位净增效益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单位人均税利超过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省。

三等奖:技术进步因素占本单位净增效益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单位人均税利超过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者。

农业、卫生环保、标准、计量等方面的项目,不能用上述条件衡量的,可参照上述原则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

(三)科学技术情报奖

科技情报授奖条件,主要是取得的经济效益或工作效果。

一等奖:对全省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或对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攻关等起到重大作用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者;对全省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者。

二等奖: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或重点科技项目的决策、攻关等起到重大作用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者;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者。

三等奖: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或重点科技项目的决策、攻关和提高经济效益起到较大作用者;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起到较大作用者。

(四)科学技术管理奖

一等奖:在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中具有重大创见,对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或在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政策研究、成果推广、器材供应、智力开发、人才使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者。

二等奖: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管理成绩卓著的;或在科技政策研究、成果推广、器材供应、人才管理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三等奖:在组织协调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科技政策研究、器材供应、人才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者。

第五条 第五条 申报程序

(一)申报奖励须报送以下材料:

(1)科学技术成果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表(一式三份);成果鉴定证书或科学技术进步评议报告;有关技术资料,包括试验总结或推广应用总结、研制报告、测试报告、使用报告和必要的图表;使用单位的评价意见书及经济效益核算材料。

(2)科学技术进步奖:依靠技术进步的总结报告及有关数据。

(3)科学技术情报奖:科学技术情报成果资料和主要附件;采用单位的评价意见书。

(4)科学技术管理奖: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报告,项目或课题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对管理工作的评价意见书。

申请奖励单位的主管部门负有技术审查、处理纠纷的责任。

(二)请奖单位按隶属关系分别报送地、市科委和省直主管厅局进行初审。对符合本办法授奖条件的,吸收同行专家评议,提出初审意见及授奖等级建议报省科委。经评选委员会评选,省科委审查批准后授奖。

(三)申报和评选奖励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不得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如有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获奖项目自公布之日起三个月内,如有争议可向授奖部门提出意见,逾期无争议者,即行授奖。

第六条 第六条 奖励方法

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获奖者的成果或事迹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

奖金分别在地方财政经费、事业费、集中的事业收入、利润留成等方面列支。

(一)科技成果奖

分别授予奖状、奖杯、奖章、证书(主研人员)和奖金。

一等奖:奖金二千元;

二等奖:奖金一千元;

三等奖:奖金五百元;

四等奖:奖金三百元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单位授予奖杯,个人授予奖励证书、奖金一千元;

二等奖:单位授予奖状,个人授予奖励证书、奖金五百元;

三等奖:单位授予奖状,个人授予奖励证书、奖金三百元。

科学技术情报奖和科学技术管理奖的奖励办法同于科学技术进步奖。为鼓励省外来我省进行技术协作,凡属授奖项目主研单位者,给其增发奖金百分之三十。

(三)对取得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和在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情报、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者,除获得上述奖励外,经省政府批准,还可给予晋级奖。

第七条 第七条 奖励证书和奖金分配

奖励证书发给主研人员。每个授奖项目一般只发一至三人。

奖金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授奖项目主要完成者所得奖金一般为全部金额的百分之七十。

第八条 第八条 科技奖励可随时申报,分批或单独授奖。

第九条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条 第十条 附则

各地、市、县,省直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可参照本办法,相应制定自己的奖励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80302

【发布文号】冀政办函[2000]10号 【发布日期】2000-04-17 【生效日期】2000-04-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

(试行)》的通知

(冀政办函〔2000〕10号2000年4月17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试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反馈。

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试行)

一、一、总则

(一)为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的安全及合理使用,提高投资效益,省政府成立了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以下简称稽察办公室),负责对全省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政府监督。为规范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保证稽察工作客观、公正,提高稽察效率和质量,促进全省重点建设项目顺序实施,制定本办法。

(二)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的基本任务是依法对列入稽察范围项目的建设进行程序性稽察,对建设过程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围绕项目审批程序和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建设进度等,重点监督检查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审计制和管理责任制等“六制”的落实情况。通过稽察促使项目单位全面强化管理,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三)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的范围主要是: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管理的项目;有政府出资、融资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政府等上级机关交办稽察的项目;群众举报确需稽察的项目。

(四)省稽察办公室负责组织对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稽察工作和稽察特派员及特派员助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积极支持、配合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要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并为稽察人员开展稽察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应建立监测和重大建设事项报告制度,实行现场稽察与平时监控相结合;建立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六)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应坚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干预被稽察项目正常建设活动。

二、二、稽察内容

(七)根据重点项目稽察的基本任务,重点项目稽察的内容包括:审批程序稽察、项目法人稽察、勘察与设计稽察、工程招标投标稽察、开工条件稽察、施工和工程进度稽察、设备材料采购稽察、工程监理稽察、工程质量稽察、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稽察、投资环境稽察、竣工验收稽察和项目效益稽察等。

(八)审批程序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是否经过审批,审批程序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九)项目法人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否落实,组织机构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项目法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严格;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项目,重点项目管理责任制是否落实。

(十)勘察与设计稽察。主要内容包括: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勘察、设计的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要求;设计依据、标准、规范、定额等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设计变更是否按规定进行报批;对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和信誉以及服务水平进行评价。

(十一)工程招标投标稽察。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择以及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是否进行了招标,招投标运作是否规范;签订的各种协议和合同是否严密、可靠、规范;有无中标后进行转包、违法分包的问题。

(十二)分工条件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资本金及其他建设资金的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大纲的编制、主体工程(或控制性工程)施工招标、设计图纸交付协议的签订、监理招标、征地拆迁及四通一平工作、需要的主要设备和材料的订货等开工条件是否具备。

(十三)施工和工程进度稽察。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机械设备、技术人员、施工方法、安全控制、设备和材料使用、工程进度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对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总体水平和信誉进行评价。

(十四)设备、材料采购稽察。主要内容包括:设备、材料的采购合同,尤其是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合同是否严密、可靠,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同执行情况如何;对设备、材料厂家和供应商信誉进行综合评价。

(十五)工程监理稽察。主要内容包括:监理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现场监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以及监理手段是否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监理工作是否规范;对监理单位信誉进行综合评价。

(十六)工程质量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是否落实;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出现过质量事故;是否存在瞒报工程质量事故和在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工作是否规范和到位。

(十七)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否健全,财务管理是否规范;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资金到位情况如何;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概算和有关规定,支付是否按照合同执行;概算控制措施是否落实,概算审批和调整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有无挪用项目资金等问题。

(十八)投资环境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有无对建设项目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的现象,有无以各种借口干扰、影响项目建设的情况;项目所在地政府是否为重点项目及时提供各种服务,是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有无推诿扯皮现象。

(十九)竣工验收稽察。主要内容包括:竣工验收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验收标准,主要结论和意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二十)项目效益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可行性研究预定的目标。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控制在国家和省有关环保规定的范围内。

三、三、稽察工作程序

(二十一)确定稽察项目。稽察办公室应当适时了解计划、经贸部门对有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情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即介入对项目的跟踪监督。稽察项目名单由稽察办公室提出,由省计委负责会同财政厅、审计厅审计(同一个项目应避免在同一内交叉检查监督),报省政府审定。需要进行专项性稽察的项目,报经省政府同意后随时安排。

(二十二)建立项目档案和数据库。稽察组应设法收集开展项目稽察工作所需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建立项目档案和数据库。

(二十三)制订项目稽察提纲。稽察提纲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稽察工作。

(二十四)现场稽察。稽察组应按照稽察计划安排,根据稽察提纲内容进行实地稽察。

(二十五)编写和提交稽察报告。每次稽察结束后,稽察组应及时提交稽察报告。稽察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或经验)、相关建议等。稽察报告由稽察特派员签字,经稽察办公室审核后报送省计委;项目存在重大问题的,上报省政府。稽察特派员在稽察工作中发现紧急情况,可直接向省政府或省计委报告,并及时向稽察办公室通报情况。

(二十六)下达整改通知。针对被稽察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下达包括整改意见和处理决定在内的整改通知,督促项目整改。整改通知以省计委名义下发。

(二十七)复查验收。稽察办公室应当适时组织稽察人员对项目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提交复查报告。复查报告经稽察办公室审核后,报省计委。复查验收合格后,应当终止对被稽察项目的处理。

(二十八)总结表彰。对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成绩突出的,稽察办公室应当提请省计委进行表彰。

(二十九)立卷和归档。项目稽察材料、凭证、稽察报告、整改通知,应根据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集中立卷和归档。有政府出资、融资的项目,同时还应将有关资料抄送省财政、审计部门。

四、四、对违规、违纪及违法问题进行处理

(三十)针对稽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省计委依据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对项目法人违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的,可视情节轻重作出下列单项或多项处理:

1、责令限期整改;

2、通报批评;

3、建议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领导班子作出调整或重组;

4、建议财政部门暂停拨付、冻结或者收回政府投资;

5、建议金融机构停止贷款,对严重违规有可能造成贷款损失的,还可提前收回贷款,并追究项目法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6、建议有关部门依法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7、暂停项目建设。

对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主要材料与设备供应商、总承包单位及有关中介服务机构,在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过程中违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有关规定,负有相关责任的,可视情节轻重作出下列单项或多项处理:

1、责令限期整改;

2、通报批评;

3、责成项目法人撤换相关责任单位,依法重新进行招标;

4、建议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其资质等级,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

5、建议有关部门对负有责任的执业注册人员责令其暂停执业;吊销执业注册证书,一定时期内不予注册;情节特别恶劣的,终身不予注册;

6、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7、建议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其他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严重违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的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和省直主管部门和所在市又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整改的,视其情节建议有关部门暂停该部门、所在市同类新项目的审批和资金的拨付。

(三十一)对违规、违纪及违法问题的处理,实行分工负责和处理结果反馈报告制度。成立由有关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对稽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协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有关部门按职责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作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对重大和复杂问题,由省计委与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共同调查处理。稽察办公室要对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办,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1、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未经审批,或审批程序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由项目审批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省计划部门和稽察办公室。

2、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组织机构不符合规定,项目法人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的,由项目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整改并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3、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项目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或招投标运作不规范,存在中标后进行转包、违法分包的;采购合同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同执行存在问题的,由有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省计划部门和稽察办公室。

4、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深度和质量达不到规范和合同要求,设计依据、标准、规范、定额等未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重大设计变更未按规定进行报批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资质认定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5、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理人员以及监理手段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监理工作不规范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6、项目单位及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责任制不落实,进场的业主设备、材料不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出现过质量事故、瞒报工程质量事故和在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中弄虚作假的,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重大问题的处理结果报省政府。

7、项目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项目的资金来源不符合有关规定,资金的使用不符合概算和有关规定,支付未按照合同执行的;存在超规模超标准建设问题,概算调整未按有关规定报批,存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和省投资,截留、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等问题的,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计划部门负责处理,重大问题的处理结果报省政府。

8、项目所在地对建设项目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或以各种借口干扰、影响项目建设的,由项目所在地政府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9、竣工验收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标准,竣工验收的有关资料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由稽察办公室负责查处,重大问题的查处结果报省政府。

(三十二)对稽察发现有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者、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以及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存在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有关人员,由其所在单位、其行政主管机关或监察机关按人事管理权限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十三)对稽察发现涉及省内其他部门和设区市的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要以省计委公函的形式移交有关部门和市进行查处,有关部门和市应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稽察办公室。涉及省外的问题,上报国家计委另行处理。

五、五、稽察工作方法

(三十四)对被稽察的重点建设项目每年至少进行一至二次现场稽察,并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跟踪监测。

(三十五)现场稽察可采取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稽察的方式,也可采取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稽察的方式。必要时,还可采取对某个环节和某些方面进行跟踪稽察的方式。

(三十六)现场稽察工作主要采取听、看、查、核、谈等方式,对重要的证词、证据可进行录音、复印、拍卖或摄像。

1、听取项目主管单位、项目单位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情况汇报;

2、查阅项目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包括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项目的有关审批文件,设计资料、设计图纸,招投标的有关文件、资料和签订的各种合同,建设项目的财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项目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监理日志和监理报告;

3、核实有关情况,包括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项目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情况,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合同执行、现场服务和信誉情况;

4、实地察看工程质量和现场管理情况,有关质量检测机构和检测设备的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抽样检验;

5、与参建单位的有关人员或周围的群众座谈,多方面了解情况。

(三十七)根据需要,可以与财政、审计、金融、建设等有关部门组织联合稽察组对某些项目进行稽察,也可以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稽察,或者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某项内容进行检验和鉴定。

(三十八)稽察结束后,稽察组应向项目单位再次核实情况,以确保稽察的准确性;必要时还要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交换意见,通报稽察情况。

六、六、稽察办公室的职责及稽察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十九)稽察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订我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的具体规定和稽察特派员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有关项目监管的政策和建议。

2、了解项目前期工作有关情况,提出稽察项目计划。

3、负责稽察特派员及稽察特派员助理的派出、培训及管理工作。

4、负责稽察报告的汇总、审核,报请省计委下达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

5、负责与各市、各部门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6、承办省政府、国家计委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及省计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十)稽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稽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不得打击报复稽察人员。稽察人员开展稽察业务时享有下列权利:

1、可以要求项目单位提供与稽察有关的文件、资料、数据,查阅项目单位的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等财务资料,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质询;

2、可以向项目参建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以及与建设项目有关联的企事业单位调查和了解有关情况,必要时也可查阅这些单位的有关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等资料;

3、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经稽察办公室商请各级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资料;

4、可随时进入施工、仓储、办公、检测、试验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场所和地点进行现场查验和取证;

5、监督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招标投标、竣工验收等重大活动,参加项目建设有关重要会议。

6、在稽察现场发现明显存在的需要立即制止的问题时,可当场责令予以纠正。

(四十一)稽察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依法行使职责,坚持原则,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不越权干预项目单位的正常建设活动;

3、认真进行稽察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完成稽察任务;

4、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项目建设的情况和问题;

5、对建设单位反映的需要上级部门解决和协调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帮助解决。

6、办理稽察事项时,与被稽察单位或者稽察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7、保守国家秘密和被稽察单位的商业秘密。

(四十二)稽察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自觉纠正和防止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四十三)稽察人员在稽察工作中成绩突出,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重要贡献的,应给予奖励。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四十四)稽察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对被稽察项目的重大问题隐匿不报,严重失职的;

2、与被稽察单位串通,编造虚假稽察报告的;

3、干预被稽察单位正常的建设活动,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4、泄露国家秘密或被稽察单位商业秘密的;

5、违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的。

七、七、被稽察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四十五)被稽察单位在接受稽察时享有下列权利:

1、对稽察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向稽察人员进行申辩;对稽察报告和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稽察办公室提出申诉。

2、发现稽察人员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有权向稽察办公室、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投诉。

3、对需要上级单位协调解决的问题以及外界干扰工程建设的情况,可向稽察办公室报告。

(四十六)被稽察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积极协助稽察人员的工作,如实提供稽察工作需要的文件、资料、数据。

2、自觉执行稽察办公室制定的文件和资料报送制度、项目月信息报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3、下列文件、资料、数据和信息必须及时报送稽察办公室:

(1)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的总说明,开工报告及各阶段批复文件复印件;

(2)咨询单位的项目评估意见、初步设计的专家评审意见;

(3)上报有关部门审批的关于调整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资金来源、投资概算等方面的报告及批复文件复印件;

(4)监理月报和向项目法人的报告;

(5)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的资质和资信证书复印件,各参建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

(6)重大设计变更报告及批复文件复印件;

(7)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验收报告;

(8)项目单位编制的实施计划,季度、会计报表,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项目建设月度信息报表;

(9)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

(10)有关竣工验收的文件复印件;

(11)稽察单位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4、下列重大事项必须及时报告稽察办公室:

(1)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调整审查;

(2)项目招标、评标;

(3)项目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变动;

(4)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更换以及不合格施工队伍的清除出场;

(5)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6)项目竣工验收;

(7)重要的经验教训现场会议或总结会议;

(8)其他相关的重大事项。

5、对稽察人员在稽察过程中指出的急需纠正的问题,应当立即停止有关行为,并采取适当措施积极挽回其造成的损失。

6、接到整改通知后,应按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按要求期限报省计委并抄送稽察办公室。

(四十七)被稽察项目单位、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提请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六)条之1、3、4、5款规定的;

2、拒绝、阻碍稽察人员执行任务或者打击报复稽察人员的;

3、向稽察人员馈赠物品、支付报酬、提供福利待遇,影响稽察人员公正履行职责的。

八、八、附则

(四十八)稽察人员在项目稽察过程中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先由市计委垫付,省稽察办公室每半年与市计委结算一次,各市不得将垫支费用转嫁给项目单位。市计委无力垫付的,由稽察办公室直接结算。

(四十九)各市对市一级政府出资、融资和管理项目的稽察、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五十)本办法由省计委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五十一)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北省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河北省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目 录 总则

1.1 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 协调指挥机构与职责

2.2 有关部门支持配合

2.3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2.4 尾矿库应急救援专家组及职责 预防与预警

3.1 尾矿库管理

3.2 信息监控与报告

3.3 预警预防行动 应急响应

4.1 事故报告与处理

4.2 分级响应

4.3 响应程序

4.4 指挥与协调

4.5 现场紧急处置

4.6 信息发布

4.7 应急结束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5.2 保险

5.3 工作总结与评估 保障措施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6.2 应急支援与保障

6.3 技术储备与保障

6.4 宣传、培训和演练

6.5 监督检查 处罚 附则

8.1 响应分级标准

8.2 名词解释

8.3 预案管理与更新

8.4 预案解释部门

8.5 预案实施时间 附件(略)总则

1.1 目的

为预防和减少尾矿库事故,规范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快捷的应急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环境,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河北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下列尾矿库事故灾难的应对工作:

(1)启动Ⅱ级及以上响应的事故(响应分级标准见8.1);

(2)跨设区市行政区、跨多领域(行业和部门)的事故;

(3)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有重要批示,社会影响较大的事故;

(4)需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安监局)组织处置的重大事故。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要时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减少尾矿库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骨干作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安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省安监局负责指导、协调重大及以上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尾矿库事故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3)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尾矿库事故灾难现场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主,发生事故的单位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有关行业部门和专家组现场指导、协助做好救援工作,协调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救援。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提高救援能力。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增强应急处置方案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做好应对尾矿库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工作准备,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及预防性检查工作,将日常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做到常抓不懈。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 协调指挥机构与职责

在省政府领导下,省安监局成立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重大以上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工作。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具体承办有关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及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组长:省安监局局长

副组长:省安监局分管应急和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的副局长

成员单位: 办公室、政策法规处、规划科技处、监管一处、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监察总队三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负责省救援指挥部的综合协调工作,收集、掌握事故情况和救援工作进展,及时向省救援指挥部报告。

(2)根据省救援指挥部的命令,调动应急救援力量,协调调配应急救援物资。

(3)联系或调度事故应急救援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4)及时传达上级指示和指挥部的命令。

(5)及时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省政府报告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进展情况。救援人力、物力不足时,报请协调增援。

办公室:负责应急职守,接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重要指示,迅速呈报局领导阅批,并负责督办落实;负责交通和后勤保障协调工作。

政策法规处:负责向公共和媒体发布事故信息,与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新闻办及报社、电视台、电台等主流新闻媒体联系,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现场新闻发布工作,编发事故救援情况简报及通报。

规划科技处:负责应急值守,接到事故报告后向办公室和局领导报告,按局领导指示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国家安监总局上报事故信息,跟踪续报事故进展情况;接收、处置事故发生地上报的事故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事故地政府等通报情况;负责保障局外网、内网畅通运行并协调有关事宜。

监管一处、监察总队有关处:提供事故企业有关情况和信息,复核事故详情,参与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尾矿库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的具体工作;参与组织尾矿库垮坝事故的专家咨询,根据预案通知有关专家赶赴事故现场,负责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上报尾矿库救援信息,按照局领导指示通知有关成员参与指挥,协调指挥有关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参加事故抢险救援。

2.2 有关部门支持配合

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省政府有关部门支持配合时,按照《河北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和支持。

事故灾难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省安监局协调有关部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3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按分级响应的原则,由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成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指挥,有关部门(单位)参加。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指挥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实施应急救援,并及时向省安监局报告事态发展及救援情况。需要外部力量增援时,报请省安监局协调,并说明需要的救援力量、救援装备等情况。

事故灾难跨设区市行政区、跨多个领域或影响特别重大时,由省安监局或省政府有关部门协调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2.4 尾矿库应急救援专家组及职责

省安监局设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专家组,为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专家组由全省非煤矿山方面的专家组成。职责是:

(1)参与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研究分析事故信息、灾害情况的演变过程和救援技术措施,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3)为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咨询,对尾矿库应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

(4)提出事故防范措施的建议;

(5)承担现场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预防与预警

3.1 尾矿库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和《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定期对尾矿库进行安全评价,完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尾矿库档案,并将有关材料根据尾矿库的等级,报送省或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备案;针对尾矿库事故与洪涝、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特点,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加强对汛期尾矿库的管理,加大对尾矿库的监测监控与预警,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对确定为危库、险库和病库的,按照《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和《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进行处理。

3.2 信息监控与报告

省安监局负责尾矿库重大事故信息的接收、处理、统计分析,并及时上报省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尾矿库的运行进行监控和信息分析;对可能引发尾矿库事故的信息进行重点监控和分析;省安监局建立全省尾矿库基本情况和重大灾害事故数据库;对发生的尾矿库事故及其 发展态势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并按有关规定将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应经常对尾矿库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需当地人民政府或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报告。

3.3 预警预防行动

生产经营单位应同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对尾矿库可能存在的危害性、预防知识和紧急情况下避险知识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告知尾矿库事故可能危及的区域的群众;雨季前,应对尾矿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雨季期间,加强对尾矿库的日常检查,同时与气象部门保持经常联系,及时掌握气象信息;事故可能发生时,通过预先确定的报警方法在第一时间告知事故可能涉及的群众。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应急指挥机构应定期分析、研究辖区内可能导致尾矿库事故的信息,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尾矿库坝体出现管涌、流土等现象,威胁坝体安全时;尾矿库坝体出现严重裂缝、坍塌和滑动迹象,有垮坝危险时;尾矿库库内水位超过限制最高洪水水位,有洪水漫顶危险时;在用排水井倒塌或者排水管坍塌堵塞,丧失或者降低排洪能力时,生产经营单位要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人民政府,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救援,防止险情扩大,避免人员伤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尾矿库事故险情,发布事故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实施救援。应急响应

4.1 事故报告与处理

(1)尾矿库发生事故时,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单位负责人,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尽快确定事故影响(或波及)范围、人员伤亡和失踪情况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按照有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现场自救、互救,并在1小时内报至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逐级上报,并应当在1小时内报至省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3)省安监局接到较大(Ⅲ级)尾矿库事故灾难报告后,根据事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范围和可控情况。做好以下工作:①对事发地政府提出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要求。②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报告,必要时,请求给予支持。③ 根据省安监局(局长)的指令,通知有关救援队伍和专家赶赴事故现场。④落实省领导的有关指示,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值班信息系统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和国家监管总局报送事故信息,并抄送省环保局等相关部门。

4.2 分级响应

应急响应坚持属地化管理原则,按照事故等级分级响应,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及其所在地人民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事故等级及时上报。

发生Ⅱ级以上事故,立即启动本预案,依次启动县(市、区)、市级、省级应急救援预案,由省安监局组织实施。应急响应行动时,事发地人民政府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全力组织救援。Ⅲ级及以下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决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事故灾难或险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应急指挥机构给予增援。

设区市人民政府进行Ⅲ级应急响应行动前,上报省安监局,值班人员接到报告后,报告规划科技处和办公室,根据局长指示,由办公室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应急准备。

4.3 响应程序

发生 Ⅲ级尾矿库事故时,设区市人民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省救援指挥中心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

入预备状态,并做好如下应急准备:

(1)规划科技处接到重大事故信息后要立即转送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跟踪事故救援进展情况,重要情况及时报告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按照领导指示,做好事故信息的跟踪和续报工作。

(2)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及时掌握事态发展和现场救援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报告。

(3)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根据事故类别、事故地点和救援工作的需要,通知尾矿库应急救援专家组、有关救援基地、专业救援队伍等单位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4)根据需要派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

发生Ⅱ级尾矿库事故时,省安监局启动本预案,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规划科技处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2)规划科技处、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监管一处和监察总队等有关处要进一步核实事故情况,整理事故相关资料和信息等,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3)领导小组研究、决策救援方案,确定委派现场工作组和救援专家组人选,组成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救援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应急救援方案认真履行各自职责。

(4)应急救援办公室(指挥中心)根据救援工作的需要,协调调动有关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

(5)规划科技处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和国家安监总局报送有关事故和救援工作进展情况,政策法规处适时向媒体公布。

4.4 指挥与协调

现场指挥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成立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按照应急预案统一组织指挥事故救援工作,有关部门协作配合。

设区市人民政府实施Ⅲ级以上应急响应行动时,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设区市安监局应及时向省安监局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工作进展以及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信息,及时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和提供援助的报告。

省安监局根据现场救援工作需要和应急救援力量的布局,协调调集有关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物资,协助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及时通知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响应。同时调集有关专家、尾矿库设计、施工、评价单位进行方案论证,提出应对方案;必要时,由省安委会报请省政府协调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给予支援。

4.5 现场紧急处置

尾矿库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防止事故扩大,事发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立即赶赴现场,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事故抢救,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并通知有关专业救援机构和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协助救援。

针对尾矿库事故的特点,在对事故实施抢险救援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立即组织事故发生地或险情威胁区域的群众撤离危险区域,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维护社会治安,做好撤离群众的生活安置工作;

(2)划定警戒区域,封锁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同时设法保护周边重要生产、生活设施,防止引发次生的安全或环境事故;

(3)事故现场如有人员伤亡,立即动员调集当地医疗卫生力量开展医疗卫生救援,确保伤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按照事故应急救援装备保障方案,负责事故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供应并紧急调集相关应急救援设备;

(5)掌握事故发生地气象信息,及时制定科学的事故抢救方案并组织实施;

(6)做好现场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防止救援过程中发生二次伤亡;

(7)保护好重要设施和目标,防止对江河、湖泊、交通干线等造成影响;

(8)随时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总局报告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

4.6 信息发布

现场指挥部负责尾矿库事故灾难和应急救援的信息发布工作,及时通报事故救援情况,正确引导媒体和公共舆论。

4.7 应急结束

现场指挥部和事发地人民政府确认事故现场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已经消除,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

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参加救援的部门和单位应认真核对参加应急救援人数,清点救援装备、器材;核算救灾的费用;整理应急救援记录、图纸,写出救灾报告。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报送省人民政府和省安监局,设区市人民政府宣布应急结束。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救援人员、遇难人员补偿以及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遇难者亲属的安置,征用物资补偿,救援费用的支付,灾后重建;负责恢复正常工作秩序,消除事故影响,安抚受害和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

5.2 保险

事故灾难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派员开展应急救援人员和受灾单位及人员保险受理、赔付工作。

5.3 工作总结与评估

应急响应结束后,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事故单位应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设区市安监部门或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应急救援工作记录、方案、文件等资料,组织专家对应急救援过程和应急救援保障等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将总结评估报告报省安监局。保障措施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有关单位的值班电话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有关人员保证能够随时取得联系。通过有线电话、移动电话、卫星、微波等通信手段,保证各有关方面的通信联络畅通。

省安监局负责建立与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各有关部门、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级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以及专家组的通信联系;建立尾矿库及重大危险源和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并负责管理和维护。

省应急办(指挥中心)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相关应急资源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并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送重要信息。6.2 应急支援与保障

6.2.1 应急救援装备保障

尾矿库及所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有关单位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单位、本地区尾矿库事故救援的需要与特点,储备必要的装备,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并补充完善应急救援装备,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

6.2.2 应急救援队伍保障

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以省级矿山专业救援队伍和尾矿库所属单位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基础,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应急救援人员、装备,开展培训、演练,做到反应快捷,常备不懈,没有专业队伍的所属单位要与有资质的矿山救护队签订协议,公安、武警部队是尾矿库事故应急救援重要的支援力量。

6.2.3 交通运输保障

省安监局建立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响应期间,协调公安、交通、企业主管等部门提供交通支持,协调沿途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为尾矿库事故抢险救援提供交通便利,保证及时调运有关应急救援人员、装备和物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和调集必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保证现场应急救援工作需要;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组织对事故现场进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快速通道,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

6.2.4 医疗卫生保障

事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协调各级医疗救护队伍实施医疗救治,并根据尾矿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组织落实专用药品和器材。医疗救护队伍接到指令后要迅速进入事故现场,实施医疗急救,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治疗。必要时,省安委会办公室协调有关医疗部门实施救援。

6.2.5 治安保障

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事故现场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保护,维持现场秩序,及时疏散人群;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群防联防,协助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6.2.6 环境保护保障

事故发生地各设区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应急处置中的环境保护保障工作,组织协调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开展应急监测,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6.2.7 气象保障

在应急响应状态下,当地气象部门要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所需气象资料和技术支持。必要时,组织协调相关气象部门开展现场监测,提供现场观测资料和气象服务信息,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6.2.8 物资保障

尾矿库及所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根据本地区、本矿山尾矿库实际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的常备应急救援物资。应急响应时所需物资的调用,遵循“服从调动、服务大局”的原则,保证应急救援的需求。

必要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

6.3 技术储备与保障

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尾矿库所属单位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资源和技术设备设施资源,提供在应急状态下的技术支持。

6.4 宣传、培训和演练

6.4.1 公众信息交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尾矿库所属单位按照规定向公众和职工说明尾矿库的危险性及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广泛宣传应急救援有关法律法规和尾矿库开采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

6.4.2 培训

尾矿库及所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应急救援机构按规定对救援队伍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救援人员了解掌握尾矿库垮坝事故抢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应急救援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4.3 演练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每年组织一次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演练,尾矿库及所属单位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开展应急能力评估,不断改进和提高尾矿库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能力,并将演练的书面总结报告,于演练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预案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6.5 监督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监督和检查。

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监督和检查。各设区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监督和检查。处罚

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河北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按规定制定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

(二)未对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进行培训、演练、备案、评审,造成后果的;

(三)尾矿库事故发生后,未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次生、衍生事故发生,造成事故损失扩大等严重后果的。附则

8.1 响应分级标准

按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尾矿库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Ⅰ级响应:尾矿库发生垮坝事故,已经严重危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3人);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需要疏散转移100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影响重要河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或社会影响特别重大;或事故事态发展严重,且亟待外部力量应急救援。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Ⅱ级响应:尾矿库发生垮坝事故,已经危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10~29人死亡;或危及10~29人生命安全;或需要疏散转移500~1000人;或造成5000~10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或影响河流、城镇主要水源地取水;或社会影响重大等。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Ⅲ级响应:尾矿库发生垮坝事故,已经危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3~9人死亡;或危及3~9人生命安全;或需要疏散转移100~50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或社会影响较大等。

出现下列情况时启动Ⅳ级响应:尾矿库发生垮坝事故,已经危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危及3人以下生命安全;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等。

8.2 名词解释

尾矿: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开采出的矿石,经选矿厂选出有价值的精矿后排放的“废渣”。这些尾矿由于数量大,有些还含有暂时不能处理的有用或有害成分,如随意排放,就会造成资源的流失,大面积覆没农田或淤塞河道,污染环境。

尾矿库: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除尾矿或其它工业废渣的场所,是维持矿山正常生产的必要设施。由于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的危险源,存在溃坝危险,一旦失事,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冶炼废渣形成的赤泥库,发电废渣形成的废渣库,也按尾矿库进行管理。

8.3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改变,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省安监局及时组织修订,并定期对本预案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论组织修改。

8.4 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省安监局制定并负责解释。

8.5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