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干部素质发展与工作情况总结
自任职以来,我在市委组织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岗位要求,深入农村,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现将半年来的素质发展及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自身素质情况
经过半年的锻炼,我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升。一是思想政治水平有新提高。一方面平日坚持阅读党报、党刊,认真学习贯彻党十八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能时刻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任何时候都能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我还认真学习有关大学生村官方面的各项管理规定,从严要求,坚定扎根农村、干事为民的信念,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二是工作方式方法有较大改进。在农村,我学会更加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深切体会到坚持党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学会对村民用真心、动真情、讲真话,真诚的对待每个人,切实为村民排忧解难。
二、农村工作情况
(一)农村党建工作
我主要负责村两委班子的宣传、写作和资料整理,协助支部书记做好党建工作。一是积极参加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做好会议记录,积极为本村发展建言献策。二是撰写整理迎评迎检材料,根据支部会议、村委工作需要准备材料和调阅资料。三是利用xx先锋党员教育平台协助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将全村49名党员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实现微机化管理,完成党员积分卡及其台账的填写。
(二)村委日常工作
在做好本村党建工作之余,我还积极参加村委的各项日常工作,积极协助镇党委、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一是参与新农合政策宣传与登记录入工作。配合包区干部走访本村1059人,耐心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帮助845名参合村民填写登记表。二是协助镇工作人员做好本村外来人口登记管理工作以及村内民爆物品的排查工作。三是协助镇610办公室到村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自己编写内容,制作学习园地及宣传标语等展板15块。四是协助镇卫生院到村开展预防手足口病、流感等卫生宣传活动。组织村民观看健康讲座和健康体检4次。五是充分利用网络商务平台,协助本村信息员采集本村农产品信息。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尽管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加强改进。一是对农村环境不够熟悉,对村情民意了解不够深入。二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欠缺。
今后,力争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一要积极适应农村环境,学会农村方言,多与村民沟通,持续增进对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二要认真学习有关涉农政策文件,熟悉与农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法律宣传讲解工作。三要协助支部书记进一步抓好本村党建工作。在班子组成方面,协助书记做好调整优化,确保将能力强、素质高、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在教育培训方面,认真遵守落实党的“三会一课”、“两公开一监督”等一系列制度,实现党员干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在作风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本村营造人人争做守纪模范,人人争当道德标兵的浓厚氛围,保持村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教师素质与发展
教师素质与发展(一)
培训者:李寿勇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7日上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全面培养学生。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死板的书本知识,僵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中上等生甚至尖子生,放弃中下等生及差生,造成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只好辍学而过早地走向社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其他学生一心只为了高考,三更灯火五更鸡,结果搞得生活没有任何规律,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过度疲劳,常常出现课堂“休克”现象。另外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结果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更有甚者因成绩不断滑坡,受不了老师的逆耳“忠言”,自寻短见。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想考出好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同时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对学生必然产生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各种渠道,营造一种氛围。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
(写在5页上)
教师素质与发展(二)
培训者:李寿勇培训时间:2013年12月6日上午
四、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教育界的专家和有识之士认为: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创新教育,首先要让教师树立教育创新观念。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通过请领导讲座、专家报告、问题分析研讨、参观学习、典型引路等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大力解放教师思想,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一切从21世纪教育需要来考虑。其次抓教师的继续教育,给全体教师定期进修培训的机会,确保培训次数和实效。并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指导实践。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领会与掌握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探寻教育理念的源头。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和说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问题,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演讲会等,在读书中系统地接受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们教育思想的熏陶,把握教育思想脉络,进入“源头之水天上来,水满溢涨理念生”的境界。通过专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专题研究是在论证提出是否可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发挥度,大大提高了自身水平。
总之,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时代俱进。
(写在6页上)
第三篇:村干部素质工程现场会材料
村干部素质工程现场会材料 *镇林场发展农村经济 情 况 介 绍*镇林场是一个行政村级单位,东距***公里,西距县城3公里,公路、铁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全场占地面积25.7平方公里,原下设有4个村民小组,2004年9月村组机构设置调整后,全场划分为2个片区。现有274户1167人,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场有可耕地面积10500亩,人均拥有土地9亩。种植业以苗木为主,其它作物主要有花草、棉花、葡萄和蔬菜,其中苗木面积达6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全场有党员36名,“两委”干部6名(原为18名),其中:男5名,女1名;汉族5名,维族1名;大专2名,高中中专2名,初中2名;35岁以下的的2名,36—45岁3名。近年来,场“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工作中心,在全体党员、干部中积极开展以“十百千万”富民工程、“四个培养”、党员户挂牌、党员扶贫金等活动为载体的“先锋工程”和“素质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和带头作用,依托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带领和引导全场群众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苗木生产特色经济,闯出了一条具有特色、发家致富的好路子。一是积极引导群众把自繁苗木和引进苗木新品种结合起来。场里积极引导群众适度压缩常规苗木,侧重发展高档、优质观赏苗木。场里每年都组织党员、种苗大户到东北三省考察学习,不断引进适合在***种植的苗木新品种。目前,全场的苗木品种已由原来的10余中达到现在的80余种,仅观赏苗木就达4000余亩,白蜡、水蜡、五角枫、黄金树、红瑞木、黄菠萝等新特品种先后落户林场。二是积极培育苗木经纪人队伍。为迅速打开苗木销售市场,场里专门组织党员干部及有经济头脑的农民组成经济人队伍,前往区内外各大城市,了解掌握苗木需求信息,签订苗木销售合同。目前,全场已有专业苗木经纪人20余名,并已形成了人人都是经纪人,人人出去跑销售的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观念。三是积极推进苗木市场化经营。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2001年场里进行规划,发动党员干部投资25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2282平方米的高标准苗木销售市场,对林场苗木进行统一销售,吸引了***内外大批客商前来洽谈业务。2004年场里又投资30余万元,在主干道两侧建成了一条长5.3公里、占地64亩的苗木展示带,进一步方便了客商选购苗木,并为形成林场苗木品牌奠定了基础。同时,场“两委”积极牵头成立了花卉、苗木种植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外聘专家授课,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提高种植水平,进一步完善了生产、销售、服务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四是引导群众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为进一步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场“两委”多方洽谈,引进了一家专门从事苗木经营的公司,由企业负责提供种植技术、市场信息和市场订单,场里组织农户按订单种植苗木。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了全场乃至全镇苗木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2003年8月,***经济工作会议,把林场的苗木、花卉基地作为观摩点之一,***领导对林场特色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经过近几年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林果产业已成为林场经济发展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苗木除满足***各地市场需求外,还远销***及东北三省等地,林场已成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苗木集散地之一。全场每年平均出圃常规造林苗木达450万株,城市绿化苗木达150万株,2004年仅苗木年销售收入就达1500余万元,全场每年苗木销售收入达10万元的农户就占到总户数的四分之一。2004年,场人均纯收入达到6582元,其中来自苗木的收入达4000余元。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近三年来,林场先后投入资金290余万元,新建文化室2幢、高标准住宅24幢、新修柏油路5.7公里,4个居民点及场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了柏油化。目前,全场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共有高标准住宅105栋,摩托车384辆,拖拉机206辆,大小农机具613架,农户自用车23辆。如今的林场,柏油路宽阔笔直,高标准农家小院绿树环抱,居民点规划建设整齐化一,卫生环境干净、整洁,处处都展现着林场的清新、文明、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村干部素质问题分析
村干部素质问题分析
——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因素的制约,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要彻底改变其落后的现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拔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村干部队伍。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的素质还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素质的要求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是贯彻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桥梁和中介,是西部民族和地方工作的先锋模范和领路人,是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主心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有关农村基层干部的要求,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政策水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缺乏理论素养,就会迷失方向,是非不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是党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政策、民族政策等的具体贯彻者、执行者,因此必须熟悉党的农村政策、民族政策,严格按政策办事。
较强的群众观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党支等组织在协调各种关系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样,村干部在决定重大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群众,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工作中遇到阻力或困难时,特别是在处理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重点、难点问题时要同群众商量,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群策群力,把事情办好。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民主的不断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要求村民自治,要求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村干部不学法、不懂法,就不知道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知道怎样搞好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村干部不依法办事,农村各项工作就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做好工作的真本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正在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村干部必须懂政策、懂市场、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制,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真正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工作要有成效,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一要实事求是。立足于落后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真正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如修路架桥、通水通电等问题,不能头脑发热而去赶超发达地区。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涉及本村的重大问题,都必须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三要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不能顾此失彼。
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抓好政治文明建设,使农村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四是工作要有主次之分,学会“弹钢琴”,既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同时要突出重点。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村干部事业心、责任心较强,热心为村民办实事,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为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村干部素质的要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村干部的素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理论素养不高、政策水平偏低。一些村干部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不注意学习领会,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致使党的一些农村政策得不到落实;有的村干部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时,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村干部基于自身利益和家支利益的考虑,执行政策时出现了偏差和走样。
群众观念不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工作环境较差、补助偏低,部分村干部只顾个人得失,不为群众谋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的法制观念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但也有不少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懂法律法规、不依法办事,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违法犯法。
工作本领不硬。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仍有一些村干部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组织群众发展经济时缺乏思路、缺少办法,难以担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工作作风飘浮、工作方法简单。部分村干部民主意识差,搞一言堂,缺少正常的民主气氛;有的干部工作中短期行为严重,搞形式主义,干面子活,弄虚作假,应付上级;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靠骂和罚开展工作,人为地制造了一些非稳定因素,致使干群关系紧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因素的制约。第一,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村干部存在后顾之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差,村干部待遇低,绝大部分地区村干部没有工资,只有补助,每月的补助标准为200元左右,但就是这么低的补助有时还有拖欠的现象。西部地区还未普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村干部存在后顾之忧,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文化落后,信息闭塞,村干部的素质难以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绝大多数村干部是小学、初中文凭,有高中文凭的很少,几乎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于文化水平低,绝大多数村干部没有专业知识,特别是没有涉农的专业知识,平时主要靠经验办事,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目标的实现。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不敢涉足新领域,发展新产业,缺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和驾驭市场、把握机遇的眼光和能力。第三,家族等非正式组织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家支等非正式组织的势力影响很大,而家支主要靠传统习俗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新农村建设可能冲击家支的利益,先进的思想可能与传统习俗相背。村干部一般也是家支的成员,要受到家支势力的影响,要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家支利益相冲突时,有的村干部囿于家支利益,放弃了原则,动摇了信念,执行政策走了样。
乡镇党委、政府在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第一,对村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对村干部缺乏正确的态度,认为村干部水平低,是干具体工作的,不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有的在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和规划,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抓一阵、松一阵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二,对村干部的选拔、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的乡镇党委、政府在推荐、考察和选拔村干部时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标准,随意性大。对村干部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指导帮助多,有力监督少;村“两委”内部及相互之间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制度,难以实施监督。在激励方面,多体现为精神激励,表彰形式过于简单,开个会吃顿饭或广播一次了事,很难真正起到激励作用。村干部自身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年龄偏大,思想观念保守。绝大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时虽有丰富的经验,但和年轻人相比较,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观念陈旧,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守摊不创业,对村情、对市场缺乏研究,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农业耕作,不能发挥本村的地理、交通、资源优势。第二,不学习,政策水平低、业务能力差。部分村干部认为自己是干具体工作的,学不学理论关系不大,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了解不够、掌握不细,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以个人的好恶,凭借老经验、老办法处理问题和执行政策,往往造成了偏差和走样。由于不加强学习,这些村干部不懂农村实用技术,不懂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依法治村的能力低,面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不从心。第三,“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和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地域优势、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等,招商引资很困难,申请项目很困难,部分村干部认为“先天不足”,从而悲观失望,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对如何摆脱困境缺少理性的思考。第四,私心重、公心差,服务意识不强。大部分村干部的补助低,工作条件艰苦,政治上没有多大前途,当上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到头了。因此,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为村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甚至以权谋私、偏亲向友。第五,自律意识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部分村干部自我约束能力差,理想、宗旨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甚至耍威风,搞特权,贪图享受,腐化堕落。
综上所述,只有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的素质要求,探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五篇: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红寺堡区四项措施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红寺堡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思路,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多措施开展村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
一、参加学历教育,提升学历层次。积极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参加学历教育。47名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班,学历教育费用由区财政负担。学历教育内容以贴近农民生活、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必备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采取集中面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村干部的知识层次。
二、集中学习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村干部的培训纳入干部的总体培训计划,今年已办班三期,培训村书记、主任420人次。将村级民主管理、民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作为培训内容。授课过程中采用大量案例来解说,教授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三、远程教育培训,提升实用技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为各村建立了“村级党建信息网”、开通红寺堡党课教育平台、党建手机报,采取“菜单式”传授。由基层村组织按需点单,区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按单设计相应栏目,搜集相应内容,通过党课教育平台及时传授到基层,使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及时学习和掌握急需的知识。两年来,按村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要求,制作播放专题节目28期,重点播放了相关惠农政策法规、种养适用技术、本区致富典型等,发送农村实用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气候异常变化等手机短信36条。通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选树“产业型”村支部书记,增强了村级发展能力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力。
四、外出参观学习,提升眼界思路。两年来,先后组织村党组织书记、主任300人次分赴新疆、山东、银川、永宁、青铜峡、中卫等地参观学习考察。参观考察费用采取区政府补助一点、组织部筹集一点,农业部门支持一点,有效解决了村干部外出考察费用的负担。采取授课培训、座谈交流、实地观摩相结合,学习借鉴外地先进村好的经验和做法,寻找差距,比较优势,开拓了视野,理清了工作思路。(红寺堡区委组织部张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