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2018年度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感恩学校,奋力进取,谱人文社科发展新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叫余劲东,来自文学院。
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这种感激,可以具体到两点,一是感谢学校,二是感恩学院。
首先,是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
2016
年
月,我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博士毕业。毕业
后,我怀揣着投身教育和
科研事业的梦想,到高校求职。
长江大学,秉持着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包容精神,接收了我这
个归乡的游子。
2017
年
月,来学校不久的我,获批长江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
目。我相信,对我校绝大多数刚刚毕业的青年老师来说,这都是我们
科研起步的第一个项目,正是这个项目的获批,为我们进一步申报高
级别的项目增添了信心。所以,我要感谢学校。
2018
年
月,来学校一年半的我,获批了长江大学人文社科出
版资助项目。尽管我申报时填写的出版社,并非长江大学规定的一类
出版社;但社科处仍然对我予以支持。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我积极
修改书稿,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所以,我要感谢学校。
2018
年
月,我入选了第二批“人文社科培育计划”。这项计
划的初衷,在于为冲击高级别的项目培育人才。尽管我刚刚获批国家
基金,在外界看来,恐怕短期内较难达到培育计划的要求。但是社科
处为了鼓励教师在研究道路上永不止步的执着追求,批准我成为候选
人。学校这样长远的培养眼光,毫无疑问会激励到更多同事不断冲刺。
所以,我要感谢学校。
其次,我要感恩学院对我的扶持。
我参加工作后最大的荣幸,就是能在文学院工作和学习。
荆州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使得我校在学术信息方面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因此,如何借助外部学术力量,助推快速发展,就尤其显
得重要。文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围绕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从外部引智、从内部激活”。
就“外部引智”而言。
一是,机制化地组织“长江人文讲坛”。
大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到学院,进行专题座。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丰富的学术动态和科研信息。
二是,定期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近年来,学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几乎年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美国、日本等地有影响力的学者们纷纷来到文学院传经送宝,让我院老师的学术视野更加国际化。
三是,善用楚天学者的力量。
文学院聘请了较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楚天学者,并将全体青年教师融入楚天学者团队,促进青年教
师的成长。例如我,既是一位楚天学者的团队秘书,也是一位楚天学
者的团队成员。通过与知名学者的交流,培养了我的学术思维和沟通
能力,也助推我在今年入选楚天学子。因此,我要感恩学院。
就“内部激活”而言。
一是,长期开办“学术沙龙”活动。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自2012
年起,我们学院就专门为老师们打造了一个名字叫“新学说
学术沙龙”的学术交流平台。几乎每周,文学院都有老师主持学术沙龙,大家聚在一起,围绕某位老师新写成的论文或申报书,或者仅仅
只是某种学术上的想法,共同讨论,互相批评。在这样一种“红红脸,出出汗,扯扯袖子”的氛围当中,我们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促进论
文的修改完善,从而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高级别的期刊上。
二是,营造比学赶帮的浓郁氛围。
尽管文学院的老师之间,也会因为项目、奖励的申报而有很多的竞争,但我们更多的是团结。大家
为了让文学院的明天更美好,互相激励,互相帮持,共同进步,特别
是学院领导、前辈学者,对我们青年教师关爱有加,在工作、生活上
都给与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因此,我要感恩学院。
其实,我刚来长江大学的时候,有很多的担忧。一个外地人来到
荆州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走成什么样子,我不敢去想。
但是,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平台,让我可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扬
鞭策马;学校和学院的包容与扶持,让我相信,只要在长江大学潜心
研究、干事创业,就一定会融入到这样一个温暖的集体,争取更大的成绩。
我常常在想:一滴水,要怎样才能不干涸?那就是把它注入长江里面。
而一个求学的人,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就是把它放到长江
大学。
愿我们都能珍惜青春,追求卓越。善用各级科研平台和各项科研
政策,把学校和学院的科研政策,当做是我们科研路上的指示牌。
愿我们都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珍惜长江大学各级领导的这份
包容与开放,一如既往的在科研方面追求、奋进。
愿我们都能够讲求方法,靶向突破。借鉴兄弟院系和科研先进的成功经验,推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尽管长江大学目前仍是以石油农学见长的综合性院校,但人文社
科的学者也一直在前进的路上,不懈努力。
尽管我们从来不承诺,但我们一定会为长江大学争创国内一流,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