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惠民服务民生思考体会发言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坚持科技惠民、服务民生,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确保科技事业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我市如火如荼建设“五彩*”、擦亮七张“名片”、努力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的事业中,科技部门应更加主动作为,将更多的科技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多的科技成果为民生事业服务、更多的科技服务向民生板块延伸,让科技在乡村振兴、人民健康、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深深扎根,不断汲取创新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运行、高效率运作、高水平运转保驾护航。
一、科技要让乡村振兴更具活力。
我们不但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更要赋予农业展翅飞翔的创新基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将农业装备化、工厂化,而是要从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将农业技术化、可持续化。一是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高新化。
要充分发挥*市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先行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和建设机制,多渠道引育科技型农业创新主体和农业科技项目,推动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农业科技园区集聚,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的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高地,大力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机构。二是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引育常态化。
始终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维导向,各个农业平台和农业主体要主动走出去,将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农业专家引进来。大力推进各类星创天地、农业创业孵化园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的农创客。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精准选派、精准扶持、精准对接,努力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模式”,打造科技特派员工作“*样本”。三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化。
一方面,要加强完善以种业创新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攻关体系,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目标,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选育、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食品加工及保鲜物流、智能农机装备和新一代工厂化农业、美丽乡村系统治理技术等科技攻关;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科技支撑。二、科技要让人民健康更具保障。
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是我省加快建设的三大科创高地之一,也是我市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产业领域,要充分结合*特色,瞄准发力方向,实现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大发展。一是加大医药卫生创新布局。
加快推进医疗和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全周期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大对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推动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技术、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传承与创新、生物治疗技术、生物安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鼓励和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支持。二是加大医疗创新平台布局。
培育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大力开展医疗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我市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高质量开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肢体康复临床医学研究创新高地。鼓励更多医疗单位申报和参与省级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三是加大生命健康产业布局。
加快新药创制科技创新,围绕生物药物、化学药物、中药药物、海洋药物、制药技术与准备等领域,全链条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加快高端医疗器械创新,重点支持前沿诊疗和共性技术、高端医学影像及设备、新型体外/快速诊断试剂与仪器、新型植介入器械和组织再生修复产品、高端诊疗装备与核心部件、智慧诊疗与关键技术、先进康复器械、中医诊疗设备、应急医疗装备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三、科技要让生态治理更具成效。
*市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市建设,生态领域科技创新是重要的支撑手段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我市围绕生态治理,大力推动固废、水、气、土壤治理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攻关,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要继续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一是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贡献科创力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碳汇等领域加大创新攻关步伐。二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贡献科创力量。
加快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与布局,突出建设主题与*特色,力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样板。积极参与美丽*建设,围绕美丽经济、美丽产业、美丽生活等,大力推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动力。三是在水气废治理领域贡献科创力量。
近年来,*市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感和健康获得感与日俱增。这与市科技局大力开展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生态安全智能监测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密不可分,下一步要继续巩固科研成果,加强示范推广和成果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