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在2022年全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经典范文
刚才听了工作汇报,区委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xx、xx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提出了好的工作建议,希望下来将梳理出的正确建议转变为工作举措,落实到工作之中。总的来讲,今年以来,全区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邓志民同志到教育局工作后带领局党委一班人努力工作,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应予充分肯定。下面,对加强教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抓好教育资源的规划布局和空间优化。教育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更多重视产业发展,没有统筹思考人口、资源、学校等要素之间的关联,所以重塑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就要优化学校空间布局。区规建局、区发改局、区教育局要共同研究,把学校的空间布局建设纳入全局范围进行统筹思考,各个系统之间要加强信息衔接沟通,要把楼盘的规模、周边学校的承载力等因素思考清楚,工作建议不能站在一个孤立、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提出,否则,操作性不强。刚才,教育局提出的工作建议要再进行深化和论证,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在充分论证和研究后科学决策,决定后就要坚决执行,不能左摇右摆,否则就会把机遇丧失、把时间浪费。
第二,要抓好学校机构职责优化。目前,学校的机构、职能职责的设立,学校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大多是来自于前苏联、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来自于短缺经济时代,很难适应当前形势。现在进入了创新驱动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教育怎么面向国际、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机构和职能该优化的就要优化,当然这也不是教育局独有的问题,也是其它部门共同存在的问题。机构和职能的优化,需要抓教育的分管负责同志、教育局党委来研究提出,要在学校职能职责上深入研究。新建一所学校周期很长、投入很大,学生需要多久适应、教师需要多久适应等问题都要论证。一名校长、一名局长要有宏观思维,要敢于担当。只有把握规律、认清规律,才能大胆地改、创新地做。
第三,要抓好名校名师工程。办好教育,除了基础设施之外,还要有更多优秀教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教育需要名师,要深入推进名师、名校工程。要努力形成一整套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办法,根本在于教育局一班人和校长们要一起研究xx教育,真正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为名师的成长建立起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机制。要做好教师的激励工作,必须坚决执行现有好的制度,如果制度有不完善的就要尽快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好了就应公开并坚决执行,不能因为少数人有意见,就简单地推倒重来,不能只说这不行、那不行,要讲清楚怎么才行。如果一遇到问题就回头,没有定力,不敢站直腰杆,那还有什么民主集中制?还有什么少数服从多数?还有什么科学决策。总之,必须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敢于担当,必须要有正确的指挥棒,不能让做得多、做得好的同志吃亏,最大限度把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工作激情激发出来。每位校长都要发挥好管理职能,共同努力培养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扎根xx、乐意在xx区教育生态系统的沃土中成长。
第四,要抓好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教育质量是一个大课题,要扩大外延,不仅是一个考试分数问题,我们要重视分数,但不唯分数,要重新定位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不是要否定分数,也不是要否定升学率,但也不能简单把这两者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如何培养好未来建设xx区的各级各类人才,包括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品德、社会公德等基本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等。
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管理好学生,教学相长,一脉相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教育关键要从小孩抓起,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职业生涯。
第五,要抓好创新教育全国第一。社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创新、依靠发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我区的创新教育有了好的起步,需要认真研究,思考怎么出成绩,争当全国第一,怎么打造创客xx品牌。不能仅仅靠几个人、几所学校、几个部门,需要形成人人谈双创、人人讲创新、人人争当发明家科学家的社会氛围。比如,江苏省为什么能够产生那么多“两院”院士、科学家、教育家,就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到德源镇泡桐树小学与小学生互动,每位小朋友都有崇高的理想,但这些理想需要教师去鼓励、去引导,需要培养坚韧执着的恒心和意志力去勇敢面对挫折失败,永不放弃。一要有创新精神。教育不能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公益教育等。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塑造又红又专的优秀创新人才。知识灌输填鸭式教育,只能让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更缺少批判精神。我们要转变教育方式,改变教育模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发挥每一个学
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二要有企业家精神。城市以知名企业为荣,一个城市没有知名企业,没有知名企业家,城市也就失去了影响力、辐射力和知名度。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成长为优秀企业家,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我们不妨研究一下犹太人、浙商、闽商,这些地区的文化氛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企业家,创造了勇担风险、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最终成就了一批知名企业。三要有工匠精神。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世界各个国家的繁荣和强盛,都是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作为立足之本,德国教育从小就注重技能的培养、工匠精神的植入,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从小养成。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今后大部分都是实用性人才、技能性人才,绝大多数不能成为发明家、科学家,这需要我们从小要注重弘扬工匠精神,为培育出优秀的工匠打好基础。
第六,要抓好“五个转型”作出新贡献。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市区党代会精神,推动教育和学校转型发展。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区委出台的有关“五个转型”的实施意见: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促进规划转型;推动城市建设管理,促进城市转型;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大力倡导低碳生活,促进干部转型;培养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市民转型。要把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观念深植到学生心中,通过学生影响家庭,通过家庭影响社会,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