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
在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目录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2 一要应对危机,防范化解国际疫情蔓延的风险。
..............................................................2 二要化危为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 三要抢占先机,争取更多领域成为“重要窗口”。
...............................................................3 二、充分肯定去年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取得的成绩(略)
.......................................................4 三、科学研判当前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困难和机遇..............................................................4(一)从全球市场看.........................................................................................................4(二)从国内市场看.........................................................................................................4(三)科学应对................................................................................................................4 四、全面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 2.0 版.........................................................................5(一)着力帮扶企业应对当前危机。
................................................................................6(二)着力推进国际化的产业链布局重构。
.....................................................................6(三)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7(四)着力提升平台能级。
..............................................................................................8(五)着力推进产业改造升级。
.......................................................................................8 五、协同推进各项任务落实...................................................................................................10 一要形成工作合力。
.......................................................................................................10 二要创新政策措施。
.......................................................................................................10 三要畅通帮扶渠道。
.......................................................................................................10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在当前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处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的冲刺阶段,来浙江调研并作重要讲话,特别要求复工复产要化危为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重构,包括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布局,作出具体而明确的指示。我的理解,核心就是要求我们应对危机、化危为机、抢占先机。
一要应对危机,防范化解国际疫情蔓延的风险。当前企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一是市场销售不畅风险,受疫情扩散影响,外部市场萎缩,出口受阻,订单大量下降、取消;二是供应链中断风险,各国为控制疫情传播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生产供货不足;三是产业链断裂风险,部分行业核心技术、装备和高端材料、零部件存在“卡脖子”现象,疫情促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链重塑,甚至“去中国化”;四是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受成本上升、市场销售不畅影响,企业库存积压、收益下降、现金流减少,资金周转困难;五是核心岗位人才进不来的风险等。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两手硬、两战赢”的要求,积极应对危机,严格落实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二要化危为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这也给我们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全球投资避风港和人才蓄水池、加快海外投资并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地位等带来新的机遇,包括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台套的推广应用、产业链的布局、进口替代等等。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关键核心科技攻关和核心领域技术产品推广应用,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三要抢占先机,争取更多领域成为 “ 重要窗口 ”。我省在数字经济发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总书记要求我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全面梳理各自领域的“金名片”、新亮点、新优势,以一张张标志性引领性的“金名片”支撑起“重要窗口”,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走在前列。如在高站位建设改革强省方面,要深化“亩均论英雄”、科技体制改革等,以改革促动力、激活力;在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示范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
区等标志型工程建设,加快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高起点建设网络强省方面,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标志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三区三中心”。在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方面,面向未来谋划布局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多领域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平台。
二、充分肯定去年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取得的成绩(略)
三、科学研判当前传统制造业改 造提升的困难和机遇
(一)从全球市场看 ,新冠疫情加速扩散,企业在产业链配套、订单出口、资金链方面遭受了较大冲击。传统制造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遭受了首当其冲的影响。一是工业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二是产业链配套阻断制约产能发挥。部分企业原材料或核心零配件存在较高断供风险。三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企业资金链风险。
(二)从国内市场看 ,短期供需失衡、长期有效需求不足,工业经济承压较大。一是生产增速回落较大。二是企业亏损面较大。三是用电增速大幅下滑。
(三)科学应对 ,在大势大局中抓住传统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机遇。一是疫情短期冲击不会改变我省经济增长的正常轨道。二是疫情短期冲击不会改变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三是疫情冲击带来了产业链、供应链修复和调整的战略机会窗口。四是国家一些改革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动 四、全面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 0 2.0 版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已连续开展了 3 年,在平台整合、空间集聚和低散乱企业整治方面强力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今年开始的新 3 年,要着重在质量、效率、动力提升上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全面实施改造提升行动2.0 版。2.0 版的内涵概括起来讲就是“五化二链一市场”:即推进传统制造业集群化、数字化、服务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和多元化、数字化的供应链,支持企业推进数字化营销渠道改造拓市场,努力创建全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先行区、示范区,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到 2022年实现:一是集群化改造方面,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重点行业全覆盖;二是数字化改造方面,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三是服务化改造方面,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全覆盖;四是品质化改造方面,“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五是绿色化改造方面,现有标准下的“低散乱”企业全部出清,今年要实现亩均税收 1 万元以下的低效企业全部出清。重点要抓好五个“着力”:
(一)着力帮扶企业应对当前危机。一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要在贯彻为企业减负 2700 亿元的基础上,实施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 1500 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要加强政策执行的跟踪、储备。全程跟踪各项企业减负政策落实情况,确保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诉求,适时制定出台新的政策,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三是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精准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依托税务、海关、电力等部门数据,开展产业链运行态势监测预警,分级分类防范化解风险。四是做好资金支持工作。积极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列入国家政策支持清单,力争为小微企业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五是帮扶企业拓市场。继续深化“百网万品”拓市场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全面实现营销模式数字化提升,加大浙江制造精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今年,省政府与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启动实施浙江制造拓市场“春雷计划”,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抓实抓好。
(二)着力推进国际化的 产业链布局重构。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加快推动我省
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二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建立科技攻关与产业链安全专班,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开展攻关,有效防范化解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核心技术断裂等风险,坚守安全生产底线。三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进口。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窗口期,想方设法争取多购进过去想买而难以买到的关键核心技术、高技术产品、核心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四是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布局建设力度,推广应用核心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五是深化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国际并购,共建科创平台,优化产业链国际布局,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强化重要资源、技术、产品多元化供应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合作与治理,提升供应链节点安全。六是抢先布局进口替代。借鉴华为“备胎”计划,在前期数字经济产业进口替代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实施传统制造业重点行业进口替代系统化方案,全力推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的推广应用。
(三)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一企一策,精准点穴式地支持企业发展
壮大,加强国际国内并购重组。二是加快实施“雏鹰行动”。千方百计创造更好产业生态,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抓好重大项目投资。着眼于补链延链强链,重点推进 100 个左右引领性重大项目,带动实施 2000 个左右重大产业项目,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作用。四是提前谋划填补国际市场空白。抓住疫情结束后的市场填补契机、转型升级契机和产业出海契机,抓紧谋划我省产业发展,提升海外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着力提升平台能级。一是大力推进平台整合。全面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通过要素集聚、机构精简、职能优化,实施竞争性的差别化政策供给,打造高能级平台。二是创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抓紧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评价标准,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遴选创建一批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高能级平台集中。三是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把小微企业园建设作为解决小微企业“低散乱”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开展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工作,探索小微企业园综合能源供应改革试点,降低运营成本,加快创建数字化园区,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能力。
(五)着力推进产业改造升级。一是积极开展工业土地全域治理试点。玉环通过改造提升,建设 59 个小微企业园
区,实现小微企业全部入园发展。宁波鄞州今年开始工业土地全域治理试点,力图闯出一条新路。要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类似试点,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探索经验。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研究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四个百项”省级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鼓励和支持省内智能制造装备、软件企业牵头制定智能制造标准,遴选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地区,试点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三是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全面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积极构建覆盖主要产品与国际接轨的“浙江制造”先进标准体系,推动“浙江制造”认证国际互认。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打造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四是加快推动绿色制造。推进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鼓励各地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示范,实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通过设计、制造、供应链、园区管理等全流程推动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五是加快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全面摸排低效企业和“低散乱”企业基数,研究制定整治提升的细化方案,按照绿色化改造的时间节点抓好落实。
五、协同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一要形成工作合力。省转升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工作清单,明确任务内容、完成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抓好年度工作组织实施;要鼓励各地在 1.0 版的基础上,探索 2.0版新经验,6 月底前研究提出 2.0 版的具体标准体系。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加强指导服务,推动各地完善工作举措和配套政策。
二要创新政策措施。经信、科技、人力社保、商务、金融等部门,要加快落实疫情防控、稳企业防风险的各项政策,全力推进省科技攻关与产业链安全工作专班组建运作,加大科技攻关、产业链构建、融资畅通、国际并购重组、人才引进培养、项目落地等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用能、用地、排放等资源要素保障力度。
三要畅通帮扶渠道。充分发挥企业服务综合平台的作用,建立三级联动的长效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流程的服务。加快开发应用企业码,并首先在制造业企业中推广应用,不断完善企业码功能,打造政府和社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快速通道。经信和税务部门要加快数据共享,深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做
好产业链运行分析和全球精准合作支撑。
第二篇:宁波市长在工业转型升级大会上讲话
攻坚克难调结构 始终不渝促转型 继续推进宁波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 同志们:
这次现场会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明显、但国内外经济形势仍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鉴定信心,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打一场漂漂亮亮的转型升级攻坚战,继续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我市工业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上午参观了几家企业,我总体感觉企业在转型升级上主动性比较强,做的都不错;刚才鄞州区介绍了工业转型升级经验,杭州湾新区做了表态发言,市经委通报了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相当不易 过去的2008-2009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多、形势最复杂的时期。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导致全球出现了经济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严重衰退,全球需求市场急剧萎缩。这种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市这样高外向度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自2008年二季度起,工业产、销增速跌破20%的较高增长平台,并呈现逐季下降态势,特别是当年四季度,连续3个月产、销出现负增 长(当季增长-3.3%),发展趋势严峻。2009年1-2月份我市工业生产、效益、出口全面深度下滑,企业生产信心严重受挫,工业投资严重不足。在这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宏观调控政策,2008年7月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并先后出台“保稳促调”19条意见、“扩大内需”12条措施和23条政策、“金融保障”18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创新服务方式,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经济发展好于预期。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产值迈上新台阶。2008-2009年连续两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分别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4、5位,工业增加值列第6、8位。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830、947.4亿元,同比增长39.3%和36.6%;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比全国平均高5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企业数量过万家,截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39家,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效益稳步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到452.7亿元,利税846.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2倍和1.3倍,均列副省级城市第5位;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有60%来自工业企业,工业经济是我市财政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吸纳就业进一步增加,2009年全市制造业从业人员超过100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近40%。2006-2009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贡献了全市GDP的49.3%,工业经济发展不仅支撑了全市经济较快增长,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市化推进、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和居民增收,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以临港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显著,2008-2009年全市重化工业规上产值分别为6367和609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71.6%和74.8%,利润分别贡献60.1%和74.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工业产值年均增速5.4个百分点。2009年,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257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同期生产增速5.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15.4%,创历史新高。据对纳入统计的426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2009年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4.87%,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5.42%的水平。目前,全市有209种工业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甲,其中135种产品居同行业首位。由于我市的文具、模具、注塑机、橱具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因而,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中国橱具之都”。
(三)创新推进力度加大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8-200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 动经费支出分别为76.4和82.6亿元,是2007年的1.22和1.32倍。环比增长22.1%和9.6%。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分别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家,累计分别达到8家、135家。两创示范企业204家,截止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创新成效逐步显现,据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价报告,宁波市入围中国城市综合能力评价50强,最具创新环境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三个单项分别居第7位、第7位和第12位。专利、品牌和标准战略实施进展较好。截止2009年,我市拥有驰名商标297个、中国名牌61个,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国家级品牌总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和全省首位。2008-2009年我市专利授权量2.57万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截止2009年底,我市共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个,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已经和计划主持、参与制修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共475项。
(四)产业集聚水平提升
工业产业布局由“低、小、散”向“园区化”、“集群化”转变。保税区获“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称号,保税区将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光电产业基地,宁波化工园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电力、钢铁、造船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共形成近150个块状经济,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多年居浙江省首位,我市塑料机械、西服衬衣、模具产业、家用小电器、文具等5大产业集群 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服装、家电被省认定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区。38个产业基地获得市级工业设计、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基地称号。
(五)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企业规模明显扩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销售规模为6886万元,涌现出一批市场份额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839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达到8家,超10亿元企业76家,超亿元企业1300家。生产效率方面,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3万元/人,比2007年提高了17.7%。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截止2009年累计上市公司达到25家,在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许多过去的个体制、家族制民营企业也逐步转向合资、合作、股份制运作的模式,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制民营企业成为民营企业主体。
(六)节能减排成效较好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资源节约方面,组织实施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50个项目被纳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库。十一五”前四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2%,可完成“十一五”节能的80%,为“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减排方面,北仑电厂脱硫、镇海电厂油改气和脱硫工程和一批污水管网和处理厂等重点项 目陆续投用,预计2009年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4.5万吨和12.3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13.6%和42%。循环经济方面,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2008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1%,建成可再生资源回收工程回收网点94个,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五家。
可以说,过去的两年,我市工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值得充分肯定的。纵观全市的工业经济工作,我认为,我们始终注重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坚持把实现工业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我们始终不渝地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工业金融财政支持力度,主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二是坚持加快工业调结构促转型不动摇。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5+5”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实施“低产田”改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三是坚持科学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促调”政策,科学调控工业产业方向和投资结构;同时,注重发挥投融资等市场机制作用。四是坚持狠抓作风建设不动摇。2008年7月以来全市开展了服务企业活动,广大机关干部下基层、进企业,送信心、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建立8718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增强发展信心。实践证明,不论形势多么严峻,道路多么难走,只要我们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我市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从我市工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够高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我市工业由大变强,形成新优势,增强新活力,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力。
(一)充分认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转型升级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转型升级的过程,转型升级必然贯穿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综观近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领先发展,部分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的历程,无一不是在10-30年时间里,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市“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根本途径。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宁波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创新制度,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活跃、开放度高的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轻小集加”向“重大群创”转变、从 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跨越。我市工业不仅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还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源泉。宁波市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关键是工业做出了贡献、走在了前列,实现了两个“半壁江山”,即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均超过50%,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今后,工业要继续发挥支柱作用,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参与国际和地区间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力量,这些都必须通过工业转型升级来实现。
转型升级是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的长期任务。一要形成共识,进一步形成转型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主题的共识;形成转型升级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甚至是阵痛过程的共识;形成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应回归理性增长的共识。二要确立理念,牢固树立“阵痛”就是重生、磨难就是财富的理念,“有限空间无限发展、有限资源无限创造”的理念。三要把握原则,始终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的原则,“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互促共进”的原则,以及“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快工业发展动力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产业结构由一般加工为主向高加工度、资本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升级。
(二)切实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009年我市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按全部人口(含外来人口)计算,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国际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 达到五千到一万美元这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设计、品牌培育、营销体系、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的滞后。可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我市的企业大多成长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信息进一步表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了极致,需要来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以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而这,则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国际发展环境正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区域性竞争日益激烈。无锡等城市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后劲强势,后发优势明显。我市如裹足不前,将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逼近”不进则退的不利局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对各 种经济风险的根本之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所在。从历史角度看,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洗牌”过程: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型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我们要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利用资源、汇率等倒逼机制,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三、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抓好未来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要紧紧抓住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给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突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努力推进产业集聚型、效益提升型、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两化融合型、品牌引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宁波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主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有限资源、重点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优势”的原则,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以完善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为目标,积极改造提升一批重点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抓好实施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一段时期,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九大优势产业仍 是支撑我市制造业增长的重要主体。我市要加快这些重点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明显增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再建我市重点优势产业的新优势。二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创意设计、节能环保产业,力争在掌握产业核心专利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大突破。加快发展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以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炼化一体化,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长夜。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四是推进产业链延伸,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以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产业链为核心,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投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和提升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选择与其配套密切的关键协作企业的配套 技改项目予以扶持,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专业化分工产业组织体系。五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制定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导向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加速推广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相关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名单。
(二)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块状经济是宁波工业发展的亮点,优势明显,但块状经济的传统性弱点同样明显:资源有机整合不够,企业产品同质化,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低、小、散,过度竞争的负面效应大,单位产出低等。我们要以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把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重要载体,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引领区和示范区。一是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基地,集中统筹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优先向基地内企业供地。严格产业项目准入制度,凡是新建、改建和迁建项目一律进特定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二是抓紧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建设评价考核机制,对各地产业基地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纳入对各地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以形成上下联手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完善产业基地的服务方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 服务,从单纯的减地价、提供政策优惠,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公共服务转变,重点支持建立由政府主导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以及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支撑体系。四是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依托产业基地,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五是着力抓好宁波纺织服装和慈溪家电两大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示范区主管部门要编制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思路,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示范区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等项目建设,对示范区建设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三)加快推进组织结构梯队优化
坚持“内外并举、育优引强、梯队推进、融合发展”的原则,培育发展“三个一批”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组织化水平。一是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对于临港重化工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新一轮产业规划布局调整的契机,建立专业的招商团队,以基地为载体,以构 建完善产业链为纽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市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并在要素供给方面优先予以保障,促使其加快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发展一批“专精特新”行业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在行业内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制订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它们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示范带动面上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三是壮大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等范围内,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培育。通过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指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四)加快推进动力机制转型升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掌握自主技术为核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技改投入,促进两化融合。一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继续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和树立品牌意识。着重抓好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速科技产业化。二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逐年扩大技术改造扶 持资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创新、产品水平提高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加快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抓好技术改造滚动计划实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三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继续实施“两创”示范企业工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5+5”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示范基地(园区)、企业和项目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五是形成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立市创新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六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以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重点保障其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进修深造等方面需求。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快培养企业家队伍。
(五)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源要素供给的巨大变化,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是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潜力,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立“绿色”产业的引导机制。按照“改善存量、优先增量、选择重点、差别发展”的原则,制定鼓励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绿色”产业。按照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大力研究开发适用的各类绿色制造工艺和技术,并加速推广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帮助企业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和国家标准。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各机构,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统一的绿色产品采购标准,充分发挥政府绿色产品采购的推动作用,共同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二是建立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和工作问责制。完善节能管理和能耗指标体系,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减排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高排放投资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加快推进能源监察、清洁生产审核、电平衡测试、节能诊断等各项节能措施。全面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深入开展节能示范项目 16 试点工作。大力加强节能技术交流合作,筹备建设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基地、中介服务基地、示范应用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三是建立落后产能的转移淘汰机制。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行业企业评估标准,科学设立劣势落后产业企业转移淘汰目录,分步骤、分层次地引导企业有序淘汰转移。对列为转移类产业的新建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准和备案。根据有序转移的实际情况,对转移企业搬迁进入宁波异地产业园区的,可进行适当的转移补助。对列为淘汰类产业,不允许该产业新建企业注册登记,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劳动保障等执法力度,相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生产,逐步淘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同志们,当前的形势仍然复杂和严峻,工业经济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任务繁重。我们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创新思维,为加快宁波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刚才传达学习了贺国强同志在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大家对《分工意见(送审稿)》进行了讨论,会议原则通过,会后作进一步修改以党组文件形式印发。
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认真贯彻实施《廉政准则》
2月23日,中央纪委召开了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电视电话会议,贺国强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贯彻实施好《廉政准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把它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廉政准则》实施的重要意义。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全面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切实抓好落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我们要认真学习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贺国强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深刻认识到,《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措施,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党要管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把握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准则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是要抓好《廉政准则》的宣传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要把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和今年纪律教育月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学习教育要达到“三个保证”的要求:保证学习时间,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保证学习人员,做到每个人都参加学习,一个不落;保证学习要求,做到全面掌握《廉政准则》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纪检组、监察局、机关党委、人事司等部门,要加强对《廉政准则》学习教育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学习任务的落实和“三个保证”的实现。
三是要以身作则,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关键在领导干部,贵在身体力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切实发挥表率作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接受监督,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坚决杜绝违反《廉政准则》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结合《廉政准则》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深入分析质检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和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廉政准则》贯彻执行。纪检组、监察局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违反《廉政准则》的行为。
二、要扎实抓好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
今年年初,总局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全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作了全面部署。3月2日,中央纪委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加快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任务分工会议,对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抓好今年各项任务的落实。按照总局党组关于2010年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驻总局监察局起草了《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分工意见》,并在会前印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征求了意见。根据各单位提出的意见,监察局认真进行了修改。《分工意见》将今年的反腐倡廉任务细化为47项,明确了部门分工和牵头部门责任。落实《分工意见》一是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抓好《分工意见》的落实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执行。抓好《分工意见》的落实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体现。各单位一把手是落实《分工意见》第一责任人不仅自己要奉公守法,廉洁从政,做好表率,而且要坚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干部队伍。二是要明确工作分工,落实责任。班子成员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切实做到“一岗双责”。三是要结合业务,统筹推进。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融合,一起布置,一起推进,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四是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分工意见》各牵头和联合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部门的责任,加强协调配合,扎实推进今年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三、要认真做好惩防体系建设抽查工作
按照中央纪委关于开展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总局在机关及全系统部署了2009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工作。对这次检查工作,总局高度常重视,先后召开两次党组会议进行研究,为组织搞好检查工作,总局成立了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我任组长,树平同志和王炜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刘双来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厅、法规司、人事司、计财司、机关党委和监察局为成员单位。按照总局党组的要求,各直属检验检疫局、认监委、标准委、总局各司局、各直属挂靠单位把自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部署安排,组织自查,审核上报材料,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真抓实干的作风,组织开展自查工作。截至2010年2月底,自查工作已经结束。
要在自查的基础上搞好重点抽查。对重点抽查工作我提三点要求,一是按照总局党组《开展2009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工作方案》的要求,对总局惩防体系建设任务牵头单位的检查,采取由党组成员听取分管单位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方式进行,届时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派员参加。二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研究制定重点抽查工作方案,明确抽查单位、检查内容、检查组的组成和时间安排,尽快作出部署安排。三是各单位要以这次检查和重点抽查为契机,认真查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进一步促进全系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质检事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第四篇:工业转型升级方向明确
工业转型升级方向明确
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略高于GDP增速预期目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行业集中度有指标
钢铁行业前10名的集中度由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60%。
《规划》提出的目标中,钢铁行业前10名的集中度由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60%;汽车前10名的集中度由2010年的82.2%提高到2015年的90%以上;船舶行业前10名由2010年的48.9%提高到70%以上。
据悉,上述行业作为重点,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将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引导兼并重组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 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解读报告中,工信部表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加剧了资源市场、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助长了重复建设,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前10位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6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从2004年开始,湛江钢铁项目的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国内钢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一直处于项目前期状态。
对钢铁基地建设,工信部原材料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钢铁生产不能满足区域需求,大量依靠从外地调运,其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
据了解,湛江钢铁项目总投资近700亿元,包括宝钢、韶钢在内的多家钢铁企业在此布局多年。
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企业、地方和社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不加快建设将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
据钢铁工业布局,“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通过继续推 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支持西部适度发展,以及与城市发展不相容的钢厂转型或搬迁,形成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与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格局相适应的钢铁产业布局。
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15%
合理产业组织结构,是一国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志。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在解析中表示,应当注意到,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还没有形成,一个突出方面就是钢铁、汽车、有色等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一些行业企业发展还存在“散、乱、差”现象,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
尽管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名中,我国上榜企业越来越多,但2009年世界机械500强的前100位中,中国仅5家上榜,远低于日本的28家、美国22家。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有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营业额仅为美国高通公司的二分之一。“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各地区纷纷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并在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 加大了引导和扶持的力度。
目前,已有31个省市将新材料、新能源作为发展重点,30个省市将生物产业作为重点,29个省市将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作为重点,28个省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18个省市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
工信部规划司在材料中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也亟须加强规划、合理布局。要积极引导各地将发展的热情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紧密结合,合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避免一哄而上、严重浪费资源。
有人批评各地新兴产业一哄而起,盲目建设,盲目投资,产业发展趋同,重点不突出,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根源还是把地方的积极性发挥好、引导好,通过专项规划,使地方能够根据本地的特色和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确定具体的方向。
在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中,由工信部牵头为主负责的有四个: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发展、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规划。
目前这四个领域被细分为15个领域,包括物联网,包括集成电路,包括太阳能光伏等规划。随着近年下半年规划逐渐落地,相关部委加强了与部省之间的联系和 对接,组织各省市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任务和内容,加快建立入选的企业户和重点企业。
第五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